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

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矩阵模型分析法

一、引言

2011年银监会向全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下发《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银监发〔2011〕104号,以下简称:《指引》),从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业务影响分析、业务连续性计划与资源建设、业务连续性演练与持续改进、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置等几个方面指导国内金融机构建设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自发文以来,国内银行一直根据监管的要求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然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从“软件”方面来看,涉及现状调研、方案及计划制定、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重要业务范围界定、制度建设、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建设、演练等内容,从“硬件”方面来看,涉及数据中心及灾备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及时间等资源的投入,虽然《指引》发文已5年有余,但极少数银行可以完全按照监管的要求建立全面健全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本文以某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为研究背景,总结业务连续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并提出解决思路,为国内银行同业提供参考方法。

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重、难点解决措施

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中,组织架构、业务连续性计划、业务连续性应急预案等工作实施难度较低,难点在于业务影响分析、总分行资源建设、业务连续性演练等工作,本文着重介绍上述难点的建设过程。

(一)业务影响分析

业务影响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银行通过识别和评估业务运营中断造成的影响,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重点,根据业务重要程度进行差异化管理,制定不同业务的恢复目标、恢复次序、确定支持重要业务对应的信息系统的恢复目标,其主要工作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现状调研,另一方面是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在现状调研阶段,由于该项工作涉及全行所有业务以及大部份部门,可采取培训、访谈、召开研讨会、调查问卷等方式,逐步推进工作开展,初步梳理出重要业务清单。在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阶段,结合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采取财务影响和非财务影响两个维度对初步梳理出来的各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财务影响和非财务影响均采用评分制,其中,财务影响主要评估该项业务中断一个工作日给银行带来的收入损失,可根据银行自身业务收入水平设置分值,该项指标是较为客观的估值;非财务影响则综合评估该项业务中断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影响,如:监管负面影响、声誉损失、客户负面情绪、投资者信心/忠诚度降低、法律/诉讼风险、国家金融秩序稳定等,该项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为避免主观因素影响程度过大,可采取两种方式降低影响:一是扩大调查问卷的样本量,二是对非财务影响的各个要素设置权重值,对财务影响及非财务影响设置综合评分规则。特别地,对于后台运营类、渠道类业务(比如:自助银行业务),虽然不直接产生业务收入,但它是其他业务产生收入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此类业务计算该渠道所承载的各业务种类收入之和作为该渠道的业务收入。在确定各项业务的财务影响和非财务影响指标基础上,采取矩阵模型分析法进一步确定业务恢复的优先顺序。在确定业务恢复的优先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该业务对应的信息系统恢复目标,以指导关键信息系统的资源建设。《指引》要求,“原则上重要业务的RTO不得大于4小时,重要业务的RPO不得大于半小时”,在信息系统资源建设中,关键信息系统的恢复能力应满足重要业务RTO、RPO的时效要求。

(二)总、分行资源建设

业务连续性资源建设属于“硬件”设施范畴,主要涉及总行同城、异地灾备中心以及分行机房设备的建设。在总行层面,同城、异地灾备中心应建立重要信息系统的备份,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灾备中心机房的巡检,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分行层面,应从供电、网络、系统建设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应急措施,比如在供电环节,分行除配置双线路供电外,还要配备不间断电源(UPS)和应急发电机;在网络连接环节,不仅要配置不同运营商的网络线路,还要配置无线设备,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

(三)业务连续性演练

虽然《指引》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的具体方式未作硬性要求,许多银行在演练环节采用较为简单的桌面演练以应付监管的要求,这种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效果不好,难于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在实践中,某银行根据业务重要程度有针对性地对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实战演练,在业务量较小的时间段将生产系统切换至灾备中心系统上运行,平时不断总结经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应对突发状况。另外,许多银行在开展应急演练时,未要求业务关联方参与,《指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将外部供应商纳入演练范围并定期开展演练;同时,应当积极参加金融同业单位、外部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平台和公共事业部门等组织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确保应急和协调措施的有效性”,因此,在开展应急演练时应将关联第三方纳入演练范围,注重演练的实质而非形式。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实践经验,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提出建议和方法,在业务影响分析环节提出按照财务影响和非财务影响来区分重要业务的分析方法,为梳理出业务恢复优先顺序提出矩阵模型分析法,实践表明,可顺利、高效地完成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降低重要业务中断风险,提高业务风险应对能力,满足《指引》对商业银行建设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要求,对国内银行建设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Z].

[2]刘杰.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方法研究[J].时代金融,2014(2).

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范文2

【关键词】信息系统 外包安全 外包安全管理模式外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断普及,信息系统运维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信息系统运维涉及数据库、中间件、硬件、存储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企业内部信息化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技术能力欠缺,为保证信息系统良好、顺畅运转,需要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运维服务,即信息系统运维外包服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各个环节进行运维,随着信息系统运维外包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系统运维外包造成的信息安全隐患及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增加,做好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工作便成了信息化运维工作的重中之重。

1 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常见的运维外包安全管理的模式,随着信息系统运维外包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主要由简单管理模式、制度管理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三种。

1.1 简单管理模式

主要依靠“人盯人”和运维工程师的自律实现,即指定专门人员陪同并监督运维工程师的具体操作,要求运维工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达到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的要求。

简单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管理成本小,管理过程简单,不需要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可操作性不强和管理效果不佳两方面:

(1)由于陪同人员的业务素养不足、技术深度不够、运维过程监管不足等原因,使得“人盯人”方法对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可操作性下降,存在造成系统运维外包安全事件的隐患。

(2)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工作开展过程中,基本依靠运维工程师的自律和职业操守来实现信息系统运维安全管理,难以达到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要求,影响运维安全管理效果。

1.2 制度管理模式

通过运维安全制度规范运维商和运维工程师的行为,降低运维风险,实现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在运维合同签订过程中明确运维安全管理制度,并其签订运维保密协议,共同建立违反制度的处罚机制,明确约定处罚内容,在运维工程师入场工作之前先宣布管理制度和惩罚机制,用以约束其运维操作。

制度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管理成本小,管理过程较为简单,管理体系相对成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可操作性不强和属于事后管理两个方面:

(1)运维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不易监控,可能造成管理制度、保密要求和惩罚机制形同虚设,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降低运维系统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

(2)制度管理模式属于事后管理范畴,即只能在事故发生后按照管理制度、保密协议和处罚机制进行追责,且追责过程中提取相关证据较为困难,追讨损失过程较为复杂。

1.3 混合管理模式

通过制度和运维安全管理设备(如堡垒机)相结合进行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即在制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运维管理设备,该设备具有操作命令记录、操作过程录屏、操作权限管理、访问范围管理和访问时效管理等几个基本的功能,实现对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的有效管理,

混合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管理的可操作性强,管理体系较为成熟,属于对信息系统运维过程既有事前、事中管理,又有事后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成本较大和管理过程复杂两个方面:

(1)运维安全管理设备需要单独购买且需要专人进行维护,这加大了企业信息系统运维安全管理的成本。

(2)运维安全管理设备需要依据实际运维情况进行配置变更,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网络架构、业务系统构成等内容,结合运维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权限、访问范围、访问时限等内容的管理,使得信息外包安全管理过程变得较为复杂。

2 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隐患分析

依据对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存在以下几点隐患:

2.1 信息系统运维外包造成泄密

随着企业日常工作对信息化的依赖不断加大,企业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重要信息均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如果对信息系统运维外包过程管理不严,极有可能造成重要数据泄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日常工作开展造成影响。

2.2 外包工程师操作失误造成信息系统瘫痪

运维工程师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如不对外包工程师的运维操作进行严格规范,有可能由于操作不谨慎或误操作造成重要信息数据丢失、损坏,导致信息系统异常,甚至造成信息系统瘫痪,影响正常业务开展。

2.3 外包工程师在信息系统中植入病毒或预留后门

部分外包工程师由于利益驱动在信息系统中植入病毒或预留后门,方便其日后获取信息系统的各类资源和数据,造成信息系统运行隐患,甚至导致企业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给企业造成名誉或经济损失。

2.4 运维外包造成过度依赖

大量信息系统运维外包,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化机构学习意愿下降,专业技术素养增长缓慢,发生突发事件且运维商无法及时到场,可能造成信息系统长时间停止服务,甚至长时间瘫痪,影响企业正常业务,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 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方法

针对信息系统运维安全隐患分析中提到的问题,我们从强化运维过程管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降低系统运行隐患、增强事件处理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掘出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方法,用以提高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水平。

3.1 完善制度管理,增加硬件保障,强化运维过程管理

(1)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是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拥有科学、完整、自成体系的管理制度,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好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工作,而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即针对新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要及时修订制度,将其纳入管理范畴,确保制度能够完全覆盖信息系统运维过程,同时认真落实制度,使其充分发挥规范运维商和运维工程师的作用,否则完善的制度仅仅是“一纸空文”。

(2)建立并认真执行安全事件惩罚机制,签订信息安全保密协议,加大对运维商运维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处罚力度,提高运维商在出现事故后的处理成本,能够促使运维商主动加强对其人员的管理,减少信息系统运维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3)引入运维安全管理类设备(如堡垒机),加强对运维人员运维过程的管理,该类设备能够全面记录运维操作、统一分配运维权限、细化管理访问范围和精确控制运维时效等方面的功能,属于信息系统运维事中管理和事后审计设备,充分利用该类设备的各项功能,对运维工程师运维操作情况进行有效规范、记录,确保对运维工程师的操作“有迹可寻”。

3.2 规范运维操作,拟定应急措施,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1)运维工程师在进行重要操作(如数据库参数配置等)时必须出具书面告知书,经双方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操作,告知书中至少应包括操作内容、涉及信息系统、预计完成时间、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等级预估。

(2)针对预估等级较高的风险应充分预估发生机率、影响范围等内容,拟定应急措施,确保及时解决。

(3)制定回退方案并预留充足的回退时间,针对运维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预期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确保能够及时回退,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3.3 测评系统安全,定期扫描漏洞,降低系统运行隐患

(1)运维工程师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后,及时聘请拥有安全评估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应用系统安全评估,评估后出具有效的评估报告,依据评估结果要求运维商进行整改,直至所有问题被解决。

(2)定期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进行漏洞扫描,有效防止系统被植入病毒或预留后门,针对新发现的漏洞及时联系运维商进行处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3.4 提升业务素养,组织应急演练,增强事件处理能力

(1)通过专项业务培训、自主学习等方法,不断加强信息化工作人员业务素养,学习内容不仅包括数据库、信息化设备硬件维护等专业知识,还应包括管理学、统筹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到“管的高效、管的明白、管的合理”,才能促进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定期组织信息化应急预案演练。演练前认真筹备,拟写演练方案,联系运维上进行应急演练技术支持;演练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演练,切实提高演练效果;演练后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总结,逐步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 结束语

信息系统运维安全管理工作是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此项工作,即能使得信息系统得到更专业、更良好的运维服务,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数据安全,系统稳定运行。

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范文3

2006年8月4日,山西宁武发生重大煤矿事故;2005年12月7日,河北唐山刘官屯发生重大煤矿事故;2005年8月7日,广东梅州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分析事故原因,大部分是由于为数众多的小煤矿管理混乱、安全隐患大量存在所致。

不过,在少数事故中,也有煤矿领导非常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巨资上马瓦斯浓度超限报警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但当事故发生时,这些系统却形同虚设,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其实,不光是煤矿,在防洪、地震、消防等许多领域,通过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重特大公共事件,反映出我国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投入巨资建设完成,关键时刻却不能发挥所期待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平战分离。由于平时缺乏信息积累、应急演练和日常维护,致使应急联动体系在关键时刻难以发挥作用。那么,该如何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平战结合、平灾兼容的目的?

平时:应急信息管理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在谈到应急信息管理如何平战结合时表示,真正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两方面功能:一是平时,用于应急信息管理;二是战时,用于应急指挥决策。

在平战结合实践中,北京市海淀区的建设模式值得推荐。“转到北大南门的视频”、“转到人大东门的视频”、“查看一下装备城管通的执法车的位置”,海淀区政府办公大楼的“三中心”大厅里工作人员不停地切换着视频。之后,监控室的工作人员开始模拟进入重大突发事件状态,让应急指挥中心和非紧急事务中心互连互通,融为一体。工作区后面的玻璃墙,一下变得完全通透。玻璃墙里面用于电话电视会议的报告厅成为临时指挥中心,领导通过玻璃墙可以直接看到屏幕墙上的内容。

刘铁民介绍,平时应急信息管理用于对各种信息的数据维护、查询、统计、评估、预测。具体包括:预防阶段的基础数据管理、危险源管理、关键基础设施管理、监测监控信息管理和安全教育管理等,准备阶段的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能力评估、应急演练信息管理和预测预警信息管理等。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应急预案框架体系,但今后还应在预案的标准化操作程序(SOPS)和保障支持系统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对预案的编制、演练、修改进行管理,采用电子预案和电子演练沙盘等技术,提高各类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应急能力的建设,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法规、标准等给予科学指导,也没有对应急能力进行科学评估的方法和程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通过国家“十五”滚动项目城市突发重大事故风险控制与应急技术研究及试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研究,构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程序,开发了应急能力评估管理软件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应急能力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评价手段。

战时:应急指挥决策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粮草充足,还需要有好的战略战术。对平时的信息进行大量收集整理,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风险评测体系,这就能为“作战”打下很好的基础。

刘铁民介绍,战时应急系统包括响应阶段的接处警信息管理,联合指挥协调管理,现场信息采集与交互、应急资源调度管理,应急辅助决策支持、应急信息等,还有恢复阶段的灾情统计分析、受灾补助管理和应急救援案例管理等。

接处警信息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接处警信息进行管理,提供统一的事件信息,为后续事件的调查分析提供原始数据。联合指挥协调管理要建立现场紧急事件管理系统,提供标准化的工作表格、信息支持、信息记录与交流手段。现场信息采集与交互是通过现场监测监控系统、传感器网络系统、救援人员手持式信息设备等,快速采集现场信息,为事件指挥人员提供实时现场信息和决策依据。应急资源调度管理进行应急资源的优化调度和追踪管理。应急辅助决策支持指综合应用各类基础信息和事件信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提供紧急事件指挥决策方案。应急信息管理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多种手段向受灾害影响人群提供及时准确的警报信息,向社会大众提供权威、一致的事件信息。灾情统计分析管理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应急资源的消耗情况等进行及时、准确的现场记录和灾后分析。受灾补助管理对受灾民众、企事业单位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灾后补偿和补助管理,合理分配救灾资金和物质,并对救灾资金和物质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应急救援案例管理对每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的过程信息、灾后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等进行管理。

平战结合五大关键

平时应急信息管理,战时应急指挥决策。要将两者紧密结合,关键在于解决好五大关键问题。

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范文4

【关键词】危机预防;应急处理;事件总结;调查分析

近几年民航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航班流量有了明显的增多,一方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飞行安全的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危机意识不强”“预先准备不够充分”“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应急处置能力不高”等等问题依然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空管应急管理体系,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处置不当的问题。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三个部分,即危机预防,应急处理,事件总结。

1、危机预防

“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是应急管理的方针。预防在应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应急管理最理想的境界是少发生不发生突发事件,不得已发生了那就要有力有序有效地加以处置。做到平时重预防,事发少损失,坚持和贯彻好这个方针是十分重要的。

1.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虽然危机不会时时发生,但却时时伴随在我们身边,一定的危机感是不可少的,危机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们积极主动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个人认为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对于我们空管而言,保障飞行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只有树立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才能更好的保障飞行安全,排除安全隐患。

1.2引入应急管理框架结构

以前,人们总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建立一个应急管理小组来协调和控制危机,但这种小组是临时组建的,不具备行使一些特定任务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用来挑选小组成员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应急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信息系统,第二部分决策系统,第三部分运作系统。

信息系统负责信息采集工作,分析可能会造成危机的事件,提出合理的建议,其需要较强的预测能力。

决策系统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的全面工作,其要求具有适时、正确的决策能力。

运作系统负责实施决策系统的策略和计划,其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

这种应急管理框架结构应当是长期的、相对固定的,其趋于成熟后,不管应付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突发事件,都清楚地限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和目标。可以更加顺利和迅速的去解决突发事件。

1.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可能发生危机的事情上设置警示指标,对可能造成飞行安全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危机预测。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三是危机预控。指针对可能危及飞行安全的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1.4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为了更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在对各种突发事件预测和监测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预案应具体详细,有针对性、操作性和灵活的开放性。预案的制订应制度化,并定期修改及进行必要的演习以检验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及效果。

1.4.1应急预案的制定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为在关键时刻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必须反应迅速,协调一致,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就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预先制订的计划或方案。制定的意义:一是可以科学规范突发事件应对行为。二是可以合理配置应对突发事件各种资源。三是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1.4.2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制定后,还需要组织全体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各种突发事件的演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合理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应急处理

危机预防管理就如墨菲定律所说,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人类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避免事故,一旦发生事故要尽量缩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那么突况发生时如何应对呢?

2.1快速启动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有一定的蔓延性,就好比控制火灾,发现较早,用一盆水就能将火扑灭,但发现滞后,熊熊火势将难以控制。所以应对突发事件,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

2.2选择适当处理策略

一旦危机爆发,应当选择适当的应急处置策略。例如”隔离策略”,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比如,一架飞机发生特情,同时扇区流量较大,可能会造成管制员出现工作失误,因此在特情发生时应及时进行流量控制,避免造成新的安全隐患。

2.3迅速的组织协调

收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后,应立即组织协调相关应急处置人员和机构,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处置的准备。例如,09年7.5事件发生后,由于运兵航班大量增加,区域日流量超过500架次,单扇区流量已经超出了现有设备和人员所能保障的范围,为此区域所有人员全部到岗,每一扇区增派两名位管制员,最终成功的完成了保障任务。从而体现了组织协调的重要性。

2.4随时修正应急对策

不能照本宣科,过于死板,只是一味的按照常规办事,由于突况发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应急处理对策。

3、事件总结

事件总结是应急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系统。

3.1调查分析: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

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环境监测;应急监测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125-02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企业与市民生活区域的安全距离不断被挑战,环境污染事故逐渐增多,环境应急监测任务也相应增加。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往往面临着压力,各种未预见的现场情况的应急监测、处置经验欠缺成为主要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的终结部分,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才是更好的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更好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1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

环境应急监测是科学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基础,通过环境应急监测,能为预警环境风险及妥善处理环境突发事故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为有效控制环境事故污染危害的范围蔓延赢得宝贵的时间。环境应急监测的“预防、预警、应急”三大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仍然有一些薄弱环节,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应急监测预案尚需斟酌完善,区域应急监测数据库还未完全覆盖。应急监测预案应符合实际监测能力,避免“大而全”却做不到,一旦发生责任事故,职责部门的实际行动与预案是否一致将是责任追究的重点;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在突发环境事故后可以根据应急监测数据库迅速反应,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人员和财产遭受更大损失,将事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现有的污染源应急监测数据库由于开发时间较短,一些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尚未及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2)应急监测技术的培训及研究不及时到位。应急监测人员一般都由各监测门类的人员兼任,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区别不明确,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日常例行监测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应急监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用、掌握各类现场监测分析仪器、监测方法的能力不强,在实际的应急监测工作中,不能完全做到“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离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量与监测结论的正确性是正相关的,由于环境应急监测时间紧迫,数据量一般较少,导致可能的结论就很多,不同的分析角度、立场、知识体系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环境应急监测要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让政府放心,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就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认真做好公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和环境敏感区域监测信息的深度解析,及时权威的监测信息,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为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又避免突发环境事故被人为夸大,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打造一支反应迅速,快捷高效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通过学习培训,使每位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先进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设计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努力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确保充分运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应急监测工作,为处置突发环境事故发挥应有的作用;

2)通过组织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监测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在演练中不断提升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能力和水平。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应急模拟演练,将应急监测队伍分为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多个小组。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与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在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预警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完善污染源企业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充分发挥应急监测综合信息系统的资源优势。根据辖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产业结构布局特点,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有毒有害物质产生企业的基础数据库,定期进行动态更新与维护,确保在环境应急监测中,能准确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将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4)继续加大投入,提高应急监测的硬件设施。开发环境应急监测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应急监测的相关信息、命令通过系统平台迅速,从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到处置后风险评估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环境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能力,为污染物的有效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

5)加强对环境安全隐患企业的排查和监督检查,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完善污染源应急监测数据库的建设,确保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环境自动监测信息网络,全面加强重点污染源、风险源、河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的预警监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环境风险;

6)强化质量管理工作,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定期检查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维护情况,编制新进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作业指导书,规范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监测数据的取得与认定依据国家标准来确定,以严格的质量管理程序为环境应急监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3 结论

2011年1月1日实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监测的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表明:“环境应急监测”的立足点并不是“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而是“对于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是环境监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应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秀苹,王国娟,韩艳华.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管理[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

[2]郭亮.跨界河流水污染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3]陈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

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天然气长输管道;应急管理;应急救援

2015年5月29日,强调,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对全面推进公共安全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1]。加强应急管理,进一步提高预防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应急管理过程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2]。下面具体分析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应急管理现状,并给出具体改进措施和建议。

1预防与应急准备

天然气长输管道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宣传及应急演练,各类救援队伍组建、物资储备、经费保障、通信保障,开展隐患排查、整改、风险评估,化解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基层矛盾纠纷等。这是应急管理中的首要阶段。1.1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目前,长输管道企业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应急体系,制定了应急预案。例如川气东送管道分公司应急预案体系分为管道分公司级应急预案、管理处级应急预案、站场及要害部位应急处置方案三级。管道分公司级应急预案由管道分公司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管道分公司应急预案附件3部分组成。其中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工业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等13种突发事件的专项预案。应急预案的演练可采取桌面演练、功能演练(专项演练)和全面演练(综合性演练)3种组织形式进行。并规定演练频次,保障应急响应及时、应急处置到位,通过实际演练总结应急预案的不足之处并改进。川气东送管道分公司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管道分公司级或以上级别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各管理处、维抢修中心、项目部每季度至少进行1次管理处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各站(队)每月至少进行1次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演练。应急演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长输天然气管道企业的演练多为管道泄漏演练,形式相对单一,建议进一步拓展演练的模式及内容。可相应比例开展突发地质灾害、恐怖袭击、计算机信息系统损害等事件演练;应急培训不足,员工应急基础知识不完备。特别是在“不通知、不集合、不提前准备”演练时,场面比较慌乱。参加“三不”演练的人员,面对突发事件,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自己所在位置对应的行动路线,不是很清楚。建议将应急培训落到实处,让员工从简单阅读冗长的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方案中解脱出来,通过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讨论、问答、考试答卷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1.2风险分析与减控对于天然气管道企业,较为有保障的控制风险的方式,就是积极建立联络线,一旦某管道突发事故中断,另一管道可以通过联络线代输天然气,形成双气源或者多气源管道,互为补充[3]。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建议积极与周围管道企业协商建立起管道联络线。除建立联络线外,基本的风险分析与减控方式多样,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就是隐患排查。特别是在2013年11月22日黄岛爆炸事故后,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石化企业和油库的专项检查。隐患排查与整改在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成为一种常态。川气东送管道分公司在2014—2015年间共查出并整改隐患近千项,其中大部分为危害性不大、易于整改的小问题,也包括武石化炸药库、巴东县野三关镇福娃娃幼儿园、宿舍楼及居民楼安全间距不足等重大隐患。为了进一步提高员工隐患排查的知识水平,川气东送管道分公司编制了《危害源识别与评价手册》:一是从宏观上概括性的识别出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存在的主要危险源及危害因素;二是针对公司生产现场的具体设备、设施和包含的作业项目,进行危害分析识别和控制。另一种风险分析形式就是管道内检测。管道检测的主要目的是预测管道上的异常点,减少事故发生率[4]。通过管道内检测可以了解管道上每1条焊缝、每1个弯头处的平均内径和最小内径,通过分析尺寸及清理出的杂质,可得出管道的腐蚀发展情况、应力情况、裂纹发展情况等。管道企业根据内检测结果可以更好的控制风险。风险分析与减控的不足和建议:隐患问题总是重复性发生,有时不能被及时发现。建议提高员工责任心,督促其养成周详细致的工作习惯。1.3应急保障应急保障主要包括各类救援队伍组建、物资储备、经费保障、通信保障等。目前,各长输管道企业都能够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通信保障。救援队伍组建方面,长输管道企业除了组建维抢修中心、维抢修队等自己的应急抢险队伍外,同时需要联络周边可以依托的应急队伍,例如周边的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其它长输油气管道的抢维修队伍、沿线的医疗单位、消防气防单位、地方政府等。企业自己能够组建的抢险队伍人员、专业毕竟有限,依托周边的应急队伍,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应急抢险能力。

2监测与预警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主要是在接收到监测的苗头性信息或者突发事件初报信息后,及时进行科学研判分析,决定并预警信息,并根据不同预警等级,做好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必要准备。监测与预警阶段是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工作的延伸,是有效实施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前提。该阶段关键是做好信息的接收、分析与报送工作。数字化管道GIS系统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做好信息采集与报送工作,其将完整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与数字化管道平台建设相结合,可为完整性管理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基础,既提升了管道安全运行的管理水平,又大大提高了管道维抢修的反应速度和抢修效果,为全面提高管道管理水平提供了良好的途径[5]。川气东送管道GIS系统基于真实的全息化三维场景实现了各类信息查询,将管道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包括设计、施工、竣工、运维期数据)与真实的管道设施三维场景关联绑定,实现面向真实设备对象的可视化查询。通过对管道完整性基础资料的综合管理,为开展管道的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估、完整性评价等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

3应急处置与救援

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特点和危害程度,第一时间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有效落实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动用应急物资和装备,科学开展抢险救援,以控制、减缓或消除突发事件导致的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危害。3.1应急指挥行政结构由于其层级过多,流程复杂,不适合作为应急指挥的组织机构,一个事件发生,从最底层的负责人员,逐级进行审批、核对、上报,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再从上到下逐级指令,不仅延误了事件应对的最佳时机,而且可能会造成传达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所以现代应急指挥机构应采用扁平模式,省略中间的繁杂环节,提高应对效率[6]。例如,某管线属地巡线工巡检过程中,发现管道上方有大量气泡从水塘涌出,怀疑有天然气泄漏,立即通知巡线分队。巡线分队员工携带加拿大BW公司生产的型号为MC2-XWHM-Y-CN的便携式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到现场检测,仪器面板显示含量为80%,立即向巡线队队长汇报现场天然气泄漏,检测浓度为80%,巡线队队长向管理处领导和调控中心汇报,管理处领导和调控中心均向公司领导汇报,该简单直接的参数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和情况通报,会误导决策层认为这就是实际情况,情况危急,可能会做出降压放空管线的决定。如果现场巡线分队队员直接向决策层汇报,决策层就会更详细的了解现场情况,用哪种检测仪检测,周围情况如何。这时就会了解到实情,现场气体含量是面板显示量乘以5%,甲烷现场浓度应为4%,并且正处夏季,温度较高,导致水塘底部的垃圾(含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出甲烷。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放空管线,为了保证管线的安全,只需做好通风,将池塘底部的垃圾打捞上来,避免产出接近爆炸极限的甲烷气体即可。3.2应急救援与应急平台应急救援路线的确定、方案的选择,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以保证事故处于可控状态。但是,现阶段天然气管道线路复杂、地理环境因素众多,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多样化,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科学救援路线,选择合适的方案,难度比较大。而实际应急事故处理过程中,更多的管理部门倾向于以经验为主导来开展救援,势必会影响到事故处理的效率[7]。如果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应急平台提供的信息以及分析得出的路线、方案,可以让指挥者做出更快速更合理的决策。应急平台是应急管理的一种综合支撑手段,是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结合软、硬件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应急平台也可以称为智能化应急事故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管道信息和应急制度文件形成事故响应模式——智能化响应,将人员从繁杂的资料信息和制度条文中解放出来,为指挥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事故信息,推荐应对方案,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协助指挥者发送指令,使各相关部门任务明确、调度有序[8]。目前,很多管道企业都已建立起了应急管理体系,但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平台。管道企业调度系统的信息化系统较多,例如某企业同时使用GIS、SCADA、ERP、OA办公系统等,但各系统互相独立,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及时互通数据信息、分析结果,降低了应急响应、分析、处置效率。各管道企业应大力度推动应急平台建设,将多种系统融合在一起,并加强数据、流程分析,增加推荐处置方案的功能。3.3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处置救援完成后,要评价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进行必要的抚恤和补偿,对事件进行调查形成总结报告,将事件经验教训共享。此外还有两个方面工作需要注意:一是预测是否会有次生灾害发生,并积极准备好应对措施;二是做好受灾人员的心理干预工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