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1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赏识、鼓励,从而树立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和挫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感觉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潜能被激发出来,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倍~4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适时地得到激励,既使他们得到了精神上满足和愉快,又能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更愿意听老师的话,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对体育课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和热情。

二、运用多种激励性语言赏识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轻视的眼神或一句不经意呵斥的话语,都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永久性伤害,使他们害怕上体育课,以各种理由和借口逃避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充满信任和肯定,在学生做动作时,疏导他们的恐惧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做动作,展示自己,不要害怕动作不规范或做错动作。对那些具有体育特长、动作协调规范的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对那些性格内向、胆子小、身体协调性差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捕捉他们在练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说一些类似“你刚才这个动作做得非常好、很到位”“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继续努力”“不要着急,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做得更好“”刚才就是起跳早了,如果稍加注意就更好了”等等的激励性话语,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在达到锻炼身体目的的同时,增强学好体育的信心。

三、以赏识的态度培养学生耐挫力和独立性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2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对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学期间,其身体生长发育也处于旺盛阶段,科学的体育指导教学可以促进其身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是其一生中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时间最长、也最有时间保证的时期,并且学校具各种硬件、软件,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在学校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学校体育并非体育实践的终结,而是进行终身体育实践的基础与开始,只是终身体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教师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可以使其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意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看体育教材,并设置问题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打下坚实的终身体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掌握再多的技能、技巧也是无济于事,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动机、训练方法、经验活动等方面的教育。体育教学课程要一改以往普通、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专项提高课、体育休闲课、项目选择课、体育保健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激发其学习兴趣。此外,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胆开发校本教材,或者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在中职体育课堂上,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十分普遍,尤其是一些女生,此问题更加突出,这一现象非常值得体育工作者进行反思。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快乐地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因此,教师要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合理性、人性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不仅可以获得运动技能,而且可以形成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其在体育课堂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引入游戏、比赛、对抗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或者在体育课上引入趣味体育教学法。所谓趣味体育是指体育与劳动、生活、游艺、表演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健身娱乐的大众体育项目。它融合了体育、文化、娱乐三大元素,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趣味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以“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丰富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均有一个共同点,即竞赛,其显著的趣味性、竞争性的特点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十分相符。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课堂竞赛活动设计要遵循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的原则,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运动技能、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体验运动的乐趣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课堂上安排拔河、抱球接力塞、穿梭接力赛、三人两足等集趣味与健康作用为一体的运动会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快乐氛围中受到集体观念的教育。

(四)改革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课堂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过多的侧重于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未充分考虑教学评价中督促、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方法的功能,并且没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习结果,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向着多元化、发展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体会到进步的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体育态度,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结语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3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提问方式

课堂互动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倍受英语教师及英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有的教育专家指出,课程的进展及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其外语教学。根据交际法教学理论,教师提问应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形成课堂从静到动的根本转变。研究者们认为教师提问方式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好的提问能够引起并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认真的完成教学大纲,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虽然老师学生间互有问答,但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启发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学生排斥课堂提问,最终导致不愿意主动运用语言,不愿意开口发言。但随着外语教学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教育专家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互动。这种互动的优势,在于有一个较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的教师提问方法成为主流。香港著名的教育家Tusi指出,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产生课堂互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问题是衡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评测学生是否获取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英国著名教育专家MichaelByram也强调了教师提问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技巧对课堂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和社会互动,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介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如何问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环境中的首要部分,创造好的英语环境首先要从课堂做起。旧的课堂环境,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没听懂或有疑问,往往没有机会表达,而且老师的“满堂灌”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久而久之,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形成了。实践证明,这种静态的没有交流的学习氛围,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提问就能扭转着这种情形。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提问的普及性。教师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做到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嘴巴动,脑子动,彼此互动。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参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积极。

2.提问的适当性。教师的提问不要超出课堂所学的范围,选择适当的问题。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将学生的提问留到课堂最后结束的几分钟。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随时当众提出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并当堂解决,加深印象。

3.提问的灵活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点的表达方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去寻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为回答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尽情地发挥。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扼制资优学生的想法也不能成为差等生的桎梏。4.教师提问的通俗性。提出的问题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教师提问应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来引导、正确把握提问的技巧、启发和鼓励学生,并经常性地给他们提供反馈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三、教师问什么

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问题和高认知水平问题,或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多半是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思维水平也较低。教师通常利用展示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课文中的字词句或者是某个重要的细节向学生发问。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两种提问各具特点,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为了保证课堂上学生较高的参与率,教师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应适时调整提问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成功地驾御课堂,实现课堂互动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师提问的误区

实现课堂互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提问有时也保证不了互动的产生。某些问题反而妨碍互动性学习。Kinsella总结出了以下6条。

(1)教师提的问题众所周知,过于简单,学生会不屑于或不答。(2)展示性问题提得过多,学生容易对非真实语里的逢场作戏产生厌倦。(3)含义抽象或有歧议的模糊问题应避免。(4)不要提语言结构复杂或堆砌词藻的问题。(5)过多的修辞疑问句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准备回答时,而你自己回答了问题。(6)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多个问题次序紊乱,缺乏逻辑联系。

五、结论

显然,教师的提问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参与,同时也影响课堂互动的产生。纵观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也就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提问应该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目的,而不是仅仅用提问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明确设计的提问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3):26-30.

[2]Brown.H.D.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34-01

多媒体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以下是笔者对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势的几点探究,仅供参考。

1 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语文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背景资料、研究领域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在学生面前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内涵与含义。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口头讲解和语言描述,很难概括语文教材中的所有知识,更不能直观、系统地呈现语文知识体系,甚至会因为语气和用词的不同,导致学生在理解方面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特点,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录像、动画、视频、幻灯片等各种方法,全面展示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拓展学生的感官功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出师表》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古代历史环境了解甚少,所以只依靠教师的口语讲解是难以解释清楚的,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三国鼎立”的局势图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象了解作品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而对文章主旨产生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如诸葛亮北伐等。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的了解,认识到诸葛亮忠心报国的思想情操,从而体会《出师表》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 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理顺文章思路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首先引入苏州园林的山水画,将形形的苏州园林美景真实呈现于学生眼前,如独特的花草树木、别具匠心的假山池沼、独具一格的亭台廊榭,都形象展示出苏州园林的各种美景,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完美如画”。在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文件时,可以配以柔美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苏州园林的主体特征是什么?对于设计者来说,应怎样体现这一特征?课文从第二段到第六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当学生欣赏完视频资料之后,可以根据以上问题再次分析全文结构,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古代工匠在艺术方面的别具匠心。

3 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通过网络搜索有关“父亲背影”的视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但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深深的父爱。这就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阅读状态。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大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的“腰鼓”表演,让学生欣赏那豪迈的舞姿,感受当地人们热情奔放的性格。经过激荡人心的舞蹈熏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纷纷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学习课文,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4 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一般都采用抑扬顿挫的朗读,但这种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安塞腰鼓》一课主要以生动的语言来展示“安塞腰鼓”这一艺术形式的粗狂豪迈,单纯依靠教师和学生的诵读难以加深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切身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安塞腰鼓”演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用眼睛直观感受和体验。在刚劲奔放的舞姿和欢快明朗的音乐中,学生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加深了学生对舞者内心世界的把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乡愁》配乐朗诵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配乐朗读的魅力,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山东 淄博 255400)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5

(一)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

对于初中生来讲,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枯燥无趣的数学容易厌烦,并且对教师通过板书的讲解和灌输式的说教方式比较反感,再加上数学知识中的公式和定理都比较难理解,使得原本就乏味的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思路,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提问的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调节好课堂气氛,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距离,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教师讲解,将数学知识的定理和概念灌输给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不仅容易让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数学课程比较反感,而且达不到教学目的,大大降低教学效率。但是,现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教师在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数学意识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寻求新的知识。比如,在概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做小游戏,进行简单互动,可以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装着几只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分别摸球,他们摸到的球的颜色有相同,也有差异,教师可以以此向学生提问:这是属于哪一类事件?随机事件还是确定事件?那抛硬币是属于什么事件?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什么事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比较常见例子进行列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上,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自由发挥想象,进而学到数学知识。

(三)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初中数学中的一些定理和公式对于初中生来说,枯燥不容易理解,以往教师提问的问题也都是关于定理的定义和公式的讲解方面的,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现在,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比如,初中生一般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那么教师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将数学问题故事化,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在进行有理数的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个翻牌游戏的故事,假如桌上有9张正面朝上的牌,每次翻动任意2张,可以重复翻动,让正面向上的牌向下,反面向上的牌向下,这样一直下去,提问:能否使所有的牌多反面向上?通过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中学到数学新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运用的实践思考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重要工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得到了激发,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投入到学习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具有鲜明的特点,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尤为关键,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就与教师的教授方式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传道授业解惑”方式。在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依据现实的情况进行提问,其次是教会学生有意义问题的提出方式,做到“授人以渔”,支持和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二)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性学习作为数学问题式教学方式之一,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而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就是在于教师教学内容设置的巧妙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应该研究和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利用设计巧妙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收获和失败的经验,对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反思的关键意义,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亲身体验从迷茫到顿悟的感觉。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内在的思考和外在的行为的结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职教语文教学 体验式学习 教学方法

职教学生在经历了九年的义务制教育以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可言。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了分数教学、灌输式教学,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用分数来衡量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围绕着课本转,围绕着考纲转,哪里与分数有关,便重点“围歼”;哪里与分数无关,便束之高阁,全然一种“跳跃式教学”姿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灌输”中完全被扼杀,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不到教材中隐含的人性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教参上的分析和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语文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内化”并生成素养,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贫乏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和谐发展,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实施体验式学习,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或捕捉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成意义。那么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创设和捕捉体验情境,如何引领学生用心进行观察与反思呢?在此,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1.将课文中的体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时的语文教材才能更贴近生活,让语文学习充满人文气息和智慧之光。而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要分外强调语文的生活体验性,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教萧乾先生的《文明小议》时,我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现象,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最后,才让学生学习课文。因为引入了生活体验,所以学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体验的欲望。

2.在语文学习中提倡“自我角色化”

在美学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有人物形象的,就让学生进行“对象化”,在虚拟中扮演该主人公或作者,去经历、去体验;是景物的,就“移情”,即把个人情感移入景物之中,去感动、去陶醉、去体悟。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宜于运用“移情”。教师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只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学生也只是在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陶冶和阅读欣赏的。

3.在课堂上创设“动情”的情境

课堂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自由大讲坛,但更本质的,它是师生生活空间最真实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且能演绎师生自己的传奇。在讲授《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局,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把结局排演成一个情景短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有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有写她回家以后与丈夫的对话的,也有写她与路瓦栽夫人的对话的……学生的演出也很精彩。通过这么一个课堂活动,学生充分认识了爱慕虚荣的危害,也看到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一面。

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情境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

4.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更丰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