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轨道交通 实训 课程体系 列车自动控制

1 概述

高效畅通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国内重庆、苏州等城市正在筹建新的线路,到2010年,全国有21座城市将开通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新开通的总公里数将达到900公里。除此以外,2015年前,又有8座城市将开通市际轨道交通运营新线。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2万亿进行地铁的建设与改造。无论是新线开通,还是企业自然减员的补充,都需增添大量高素质一线人员[1]。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轨道交通具有运营速度高、运输能力较大、运营费用低、安全率高、舒适性较高和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空气质量、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都较为有益,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地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首先,全国地铁无一例外地采用国内外当前最先进的设备和高新技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理论知识和智能化的操作技能。其次,地铁应用技术发展速度快,生产一线职工理论储备远远跟不上技改需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我们认为经过专门教育的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和管理人员将是未来几年地铁信号控制人才培养的重点[2]。

①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需要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实现对接。实现认知、模拟、实操、考核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个体系的设计要具有推广性、共享性,要达到建成后,其余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以此为借鉴进行设计和建设[3]。②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项目开发及资源库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完成后,将进行体系中具体项目的开发和相关资源库的建设,包括课题标准、教学流程、考核方法等,尤其是要突出工作岗位的实际内容,同时结合铁路和城轨岗位上的考核内容。③列车自动控制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除了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的建立,还应建立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来保证实训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行,这其中包括相关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关实训室运行机制的建设等。④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项目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训练学生,使其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那么如何检验学生是否已经通过实训课程体系的训练?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备的考核评价标准,来对学生训练成果进行评定。

3 研究方法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建设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开发与轨道交通企业现场相关工作岗位密切结合的实训工作项目,以培养学生相关信号设备维护职业技能,提高行业职业素质,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训室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引入企业文化,制定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项目考核评价标准,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优化完善,提出一个具有推广意义的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模式,最终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实时的更新。

针对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的建立,课题将利用信号基础设备实训室和信号系统综合实训室来对铁路及轨道交通企业现场信号设备维护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再现。

以轨道交通企业现场实际工作岗位为基准进行实训项目的开发,不仅可以对轨道交通信号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校内技能训练,还可以对现场相关工作岗位技术工种进行培训。模拟设备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对设备的操作、参数测试、故障查找和处理,既可以实现对在校学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技能训练,又可以满足轨道交通企业对职工技能培训而又不影响正常运行的要求。

研究方法应该体现如下特色:①针对学习过程。学生是经历了由模拟练习,到实践操作,再到实操考核的一个完整过程。②针对实训项目。以轨道交通企业现场工作岗位为基础开发实训项目,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的培养需求。③针对岗位考核。与轨道交通企业信号工作岗位的考核机制相结合,把其融入到整个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中。④针对任务制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任务单,达到与实际岗位接轨的目标,同时兼顾推广。

具体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见图1所示。

图1 研究实施过程

4 结论

总结和归纳出高职院校列车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体系的具体模式,把实训体系设计、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室运行与管理等以研究成果的形式与省内相关职业院校共享,填补省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全省相关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7(04).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文2

【论文摘 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对相关轨道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按照重庆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至2013年,建成1、2、3、6号线共197公里的运营网络,日运量达150万人次,基本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架,完成“畅通重庆”建设任务。至2020年,建成“六线一环”364公里轨道线网和60个重要换乘枢纽,日运量达600万人次,成为主城区客运交通骨干。2020年后,建成“九线一环”513公里线路和270座车站的轨道交通网络,日运量达800万人次,成为都市区客运交通骨干。对相关中职学校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远不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企业用工的需求,因此,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 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原有的信号专业教学已远不能适应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中职学校都是从各铁路局剥离出来的,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实训设备的建设都是按各铁路局的要求来进行的。而这些中职学校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也沿袭铁路信号专业的固有模式,虽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和铁路信号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的地方,但毕竟不能等同。特别是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领域大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及设备,其中涉及现代通信、数字处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同时包括大量的新型信号设备。 

2.中职学校原有的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已严重滞后 

中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目的,也就是说,为相应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能够维护好信号设备、处理好设备故障、保障好信号设备正常运用,进而确保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高技能人才。就中职学校而言,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处理能力,达到相应企业的用工要求尤为重要。由于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是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3.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招生持续升温,许多家长及学生对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有良好的就业期望,但就学生本身而言,基础知识较薄弱,这就给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4.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合理的教材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师资来源于各铁路局,加上信号专业本身专业性较强,造成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师资较薄弱,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快速发展的步伐。另外,中职学校有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所选用的教材不合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中职学校资金有限,用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实习的经费不足,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未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学生信号专业基础理论、安全规章及标准作业程序的培训 

由于信号专业本身的专业性较强,要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信号专业基础理论、安全规章及标准作业程序的强化培训。对此可以借鉴铁路信号专业的相应基础知识、安全规章及作业程序。由于信号设备维护质量的好坏及维护人员的责任心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和效率,有时甚至关系到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铁路信号系统经过了几十年的运用,实践证明,它的理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业程序都是完全可靠的。事实上,轨道交通信号的基础理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方面沿袭了铁路信号专业的相关要求。 

2.大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坚持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统一 

鉴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如果仍照搬铁路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定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可以同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听取他们对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明确课程设置的种类及难易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职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这些学生平时可能还比较关注相应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对也比较关心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说,动机和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能较好地解决需求问题,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重大。 

3.教材的合理选用 

信号专业毕竟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要。现阶段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材基本和国内的大专院校一致,由于中职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差,学习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完全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完全放弃学习。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把握信号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较为前沿的知识,比如,现代通信﹑数字处理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总之,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4.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大多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点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完成该项目的整个活动过程,以便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而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信号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设备故障的处理等应贯穿于整个信号专业的学习过程,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 

5.改革现有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 

鉴于中职生的特点,对于现有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应进行改革,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要尽量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应采用分阶段、分比重的方式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可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分数等。总之,在做到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的同时,应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积极开展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专业教师的培训,大力提升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教学的师资力量 

由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信号专业的师资都较薄弱,急需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教师本身的需要,更是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学生的需要。培训的方式要灵活,既不能因为培训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不能因此放弃专业培训。比如,对于刚进校的或年轻专业教师可采取外出集中培训的方式,对于担任专业课较多的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相应的培训。 

7.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随着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设备的日新月异。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要紧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步伐,开展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这是由中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特别是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中职学校的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全满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发展所需的实训设备,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促使我们和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紧密联系。比如,可以和企业建立共有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实训基地,学校也可以承担一定量的员工培训或提供培训场地等。另外,开展校企合作后,学校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用工意向等方面的信息,这对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学校、企业、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三 结论 

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要想培养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发展的合格的技能人才,信号专业教育教学各环节必须紧密配合,加强校企合作。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认清自身能力,弄清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丕涛、袁志新.职业中专学校教改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6) 

[2]焦桐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6(5)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Z40。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建设校内校外协调互补的专业实训基地网络,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高职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我们深入走访了设置轨道交通类专业的相关院校,对多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硬件设施、培养毕业生情况和基地特色进行了调研,收集了有关实训基地的基础资料,进行了现状分析。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选择多家高职轨道交通类院校,进行了调研走访,其中投资大,效果好,比较典型的实训基地有“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基地”“申通快递有限公司校外实习基地”等。

其次,针对轨道交通类及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各专业实训基地的设备运用状况,实践教学的组织状况,相关教学模式的应用状况,以及各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利用这些资料可以进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了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94名学生、铁道机车车辆专业113名学生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145名学生进行调查,向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发放了调查文件,针对在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的20个问题展开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实践教学课程由专业任课教师带队的情况较多,占调查总人数的58.3%,特别是铁道运营管理专业,专业任课教师带队比例高达76.3%。在实习实训的独立操作训练过程中,认为独立操作、训练的机会较少或几乎没有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8.1%。54.1%的学生认为实践指导教师可以随时指导,认真负责,37.8%的学生认为实践指导教师定期辅导,比较认真负责。77.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技术过硬,教风端正。19.5%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人品很好,但技术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55.4%的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52.4%的学生反馈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完成实践作业与实践报告,另有36.8%的学生反馈只需要完成实践报告即可。56.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次数一般,79.5%的学生认为每次实践教学安排的任务量合适。67.4%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现场管理严格,秩序良好。

目前各个专业均能做到由实习各环节综合考评给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59.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使自己收获很大,35.5%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98.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1.硬件建设:各专业在硬件实训基地的建设数量方面处于一般情况,但在校内基本上都能按照专业实训室的标准建设,设备基本齐全。能够满足轨道交通类相应专业的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近3年来,接收实训的学生数量能够与招生情况相匹配,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的工厂、车间有明显的差异,企业文化氛围不够。

2.师资队伍:调研的各实训基地均配备了与专业发展较为匹配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指导实训教学的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地指导校内实训。但缺乏企业或现场专家,校内教师的技术性经验相对缺乏,校内实训指导与生产实践有脱节情况。

3.实训过程:各专业校内实训任务安排合适,目的明确,内容非常实用,实训准备充分,管理严格。实训指导书、设备说明书和案例等资料完善,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训练机会较多。但安排实训次数一般,与理论教学有断层情况,校内实训与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并不吻合,实训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氛围。

4.考核与评价:调研各专业均能由实习各环节综合考评给出实训成绩,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训收获很大,并认为实训教学对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但实训考核的形式仍然单一,实训成绩难以动态标示完整的实训过程,考核与评价的指标缺乏标准和规范。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问题

依据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运用现状,结合学生对实践教学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再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实践教学内容侧重指向于抽象的专业技能,而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被考虑。虽然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独立性,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关注了外显的知识与技能,突出了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但是缺乏对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能力培养,当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再适用于新的职业岗位时,学生可能会茫然而不知所措。

其次,是实践教学方式强调技能的重复训练,而完整的行动过程被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技能操作的操作性”、“技术的应用性”、“技术的实践性”三大模块中似乎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它只强调的是技能的量的积累,是基于静态层面的,缺失基于获取信息、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行动过程学习,学生很难获得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关键能力,即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等。

最后,是实践教学基地注重硬件条件建设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而脱离了课程建设和学习岗位的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过于追求硬件设备的完整,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没有很好的联系,其教学也无法将工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单纯注重工作岗位的安置,忽视了学习岗位设计,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缺乏明确的计划和足够的控制,致使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随意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2.主要问题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发现:目前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识本位”的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实训基地在教学、教育、基地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传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教师始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更多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教师准备的内容来进行,而不是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中心,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

(2)学生职业化养成教育有欠缺

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建立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实习中不能感受企业的文化,缺乏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良好的职业习惯等,造成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低、不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校外实训基地因各种原因,难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基本流于参观实习。实践基地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脱节,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脱离,职业化养成缺失。

(3)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发挥不全

目前,高职院校因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标准化校内实习基地群尚未真正投入教学使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教学实训,缺乏相应的生产、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功能;缺乏一批相对稳定的、不同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主要成了毕业学生毕业实习、参观的场所,企业给学生提供的多是就业机会,而不是学习机会,不能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问题。

(4)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原有的考核、评价方式,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注重教师评价,忽视了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造成教师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得偏颇,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激励作用不强,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动向

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尝试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是依赖于实践教学主体不断总结、探索和建构的,它没有固定的样态。因学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优势不同,主体经验和个性不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另一方面,任何教学都是个性化的、教无定法。所以从理论上说,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没有边界的概念。每一种模式都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特点,是具有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多样化的存在。从实践上看,虽然我们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找到了一些教学收效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但与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相比,实践教学模式的样态还比较单一,数量还不多,选择的余地不大,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还要以创新为主导,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切实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揭示了教学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容易理解和操作,是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是适应高职教育因用而学、因需而学,因技能而学的目标取向的。不是空洞的思辨,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把握和运用,为实践教学提供一种可供模仿、示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让老师们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只有适用性的模式才能达成这一目的;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取得良好教学绩效;才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传之久远。俗话说:“适用的就是最好的”――就是切合自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G].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余组光,冯大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3,(15).

[4]郭明维,何新征,杨倩.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03:31-35.

[5]俞林.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文4

1)实训基地实训教学与企业工作不能有效对接。许多学校没有对城市轨道运营企业的行车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认真地考察,致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岗位与工作岗位不能对接,实训内容与行车工作不能对接,实训岗位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与实际岗位的不能对接。2)实训模式设计不合理。当前,大多数职业学院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针对某一具体操作技能进行。校内实训几乎未能模拟企业“一个工作日”,因此当前实训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职业技能有一个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学生职业能力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因此,校内生产实训模式应是一个分层渐进,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实训项目应合理安排,相关技能和能力培养做到前后呼应,相互推动,形成梯度渐进的效果。

二、“校中站”建设思路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须吸取“教学工厂”的理念,将校内行车工作实训基地建成“校中站”。1)理念。“校中站”是将车站的环境与工作项目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起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校中站”,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按照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得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使学生在“校中站”习得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水平。2)思路。建设与企业岗位和设备对接生产实训模拟的“校中站”,并实施“分层渐进的实训模式”。通过单项技能训练习,培养学生单项职业技能。学生通过实训岗位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学生通过完成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培养职业能力。通过“校中站”的“一个工作日”的综合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校中站”建设的具体措施

1)“校中站”设备、环境和文化与企业全面对接。“校中站”在车站布置、设备采购和质量安全等方面接近企业环境,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配备与企业车站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作岗位,做到“真实任务真实操作”。以企业生产为主线,构建接近实际的岗位工作情境,“校中站”工作岗位要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对接:“校中站”岗位角色规范与实际岗位角色规范对接;“校中站”岗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规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规程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标准与实际岗位工作标准对接;“校中站”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营造”校中站”的企业文化环境,学生在“校中站”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理念,熟悉企业要求,适应企业管理,自觉地培养职业素养。2)设计符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规律的实训模式。实训模式设计应充分考虑专业所面向的行车工作职业岗位,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归纳总结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项目化开发流程,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实训项目对应。“校中站”实训项目由“设备操作训练”、“岗位训练”和“一个工作日”三部分组成。设备操作训练主要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等课程相结合完成;岗位训练主要针对“站台岗”、“行车值班员”、“值班站长”、“车厂值班员”和“行车调度员”等岗位训练完成;“一日工作”主要是将各行车岗位组织在一起,完全模拟企业的“一工作日”的典型工作项目和流程,真正实现与现场“零对接”。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25-02

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地兴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安全运行需要优质的工程与设备条件,更需要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技术水平过硬的运营维修技术队伍。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大专院校兴起了建设轨道交通专业的热潮。《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是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培养信号系统设备操作员、施工工艺员、检修员、维护员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施工、设备检修、维护、实验调试等工作。合理的课程设计为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建设专业课程。

一、校企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结合学院校企合作体制,组建专兼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首先要选拔本校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且从合作企业聘请具有现场工作经验的专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其次,课程开发团队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为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课程团队人员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在课程开发期间,尽量减少他们承担其他工作任务。

二、工学结合,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开发团队根据课程涉及的工作内容及完成该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引入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职业资格融入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是教学、教材及评价的核心,对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三、结合工作任务,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一起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整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确保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务必征求行业企业专家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意见,并与之一起进行论证。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程内容分为信号基础设备、信号联锁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三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具体的教学项目,按照每个项目所对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

四、理实一体,更新教学组织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教学项目所对应的学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通常理论部分内容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主讲教师通过运用讲授法、对比分析法、图示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部分通常在学院实训中心或轨道交通企业工作现场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通过现场操作,能够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教室、实训室、工作现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五、多元综合,改革考核评价标准

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将考核评价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主讲教师综评、企业兼职教师参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综合的考核评价标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明确学习目标,肯定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进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成长。真正把“评价考核”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资源重组,建设网络课程平台

优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站,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络平台,提高项目化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项目化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完成从以知识讲授型为主到以知识应用型为主的转变。以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操作,渴求新知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专业教师在项目化课程开发过程中,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教科研能力大大加强。经企业反馈,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同时,为企业节约了新员工的培训成本,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创造出了专业品牌。

参考文献:

[1]陈伟珍、罗芬.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传输系统 建设方案 轨道交通

1 概述

1.1 轨道交通行业传输系统的需求分析

对于轨道交通行业来说,传输系统需要完成各种信息、数据的传递,属于承载网络。根据轨道通信系统的业务类型、传输距离等情况分析,轨道交通传输系统的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多业务的统一承载;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时延;视频、图像业务高效统计复用;传送网的完善的网管及调度能力。

1.2 传输系统实验室建设的特色

本论文要提出一个既能适应于培训和教学,又能与实际高度一致的综合实训基地方案。

1.2.1 传输系统实验室建设对学校的意义

通过这个传输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作为我校与地铁合作建设的培训基地中的通信综合实验室中一部分;同时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资源库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为通信专业大一学生提供通信系统的认知场所;

b.为通信专业大二学生完成光传输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授课,同时作为通信社团学生实践学习场所;

c.为轨道通信专业大三学生的综合实训环境,与学校其他通信系统互联互通,提供毕业设计场所;

d.为学院老师提供研发环境。

1.2.2 传输系统实验室的设计原则

传输系统实验室的设计原则遵循以下几点:

a.作为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现代化综合实验室;

b.开设的实验课程,保证实验室的开课率,满足高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

c.购买的实验设备最大限度缩小实验室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差距;

d.实验设备选型具有可预见性,具备后续升级和扩容能力。

2 传输系统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2.1传输系统实验室建设方案

为了能够展示光传输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功能,实验室建设拟选用4台基于STM-4的SDH光传输标准机架式设备组成标准的环状组网方式,采用的4台设备作为622M环网的节点设备,设备必须支持平滑升级到2.5G速率,以便满足后期对大速率业务的需求,从而建设一个基于MSTP的光传输实验室,此光传输实验平台部分主要用于学校实验教学需求,至少能够满足40名学生同时进行光传输实验操作。同时,基于MSTP传输系统内嵌RPR,参考郑州市轨道交通公司一号线传输系统建设,延伸实验室功能,提供企业订单班教学及企业员工培训项目。

此次实验室建设是采用层次划分模式来搭建的,需要通过这个传输平台,将有线和无线平台连接起来,解决无线和固网的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

2.2 E-MSTP解决方案

传统的MSTP设备能够实现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统一接入、统一传送,同时各业务基于VC通道物理隔离、技术成熟、保护完善。但是由于MSTP设备是刚性管道传输,统计复用能力低,传送IP化业务的效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增强型MSTP即E-MSTP解决方案。E-MSTP是在传统MSTP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加载内嵌RPR数据处理单元,使MSTP设备具备高效的统计复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传输网络对数据业务的承载效率,实现TDM业务与数据业务承载能力的均衡。凭借高效、灵活、兼容的特点,充分利用既有的MSTP承载资源,从而实现网络快速部署。 E-MSTP方案通过SDH内嵌RPR技术,既继承了SDH技术的优势,又提高了数据业务的承载效率。

2.3可开设实验项目

a.认知性实验:SDH设备硬件介绍、SDH设备管理软件演示、SDH光电口接口参数测试、常见的网元形式介绍、网络拓扑结构设置、网管系统的基本操作、传输系统基础实验。

b.基础实验:SDH 链形网配置、SDH 环形网配置、环带链形网配置、相切环网配置、相交环网配置、MSTP以太网口配置、时钟设置、公务设置。

c.综合实训实验:传输系统基本开局、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组网配置、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环网配置、自动保护的倒换、通信过程中传输故障分析、传输过程中业务中断的故障分析、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的故障分析、传输过程中出现时钟故障的分析、传输网组网过程中公务故障的分析、网络管理系统连接故障的分析、设备对接故障分析。

3 建设方案总结及后期展望

3.1 实践教学理念的改革

在实验室建设中,融入企业元素,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对早期固定模式的实验进行改革,创建新的教学理念,开设基于具体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对传输系统在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完成传输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给学生创建了一个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几乎一致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2 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传输实验室的建立,将实现传输系统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不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固知识的掌握。通过现场工作环境的搭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协作得到很好的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了传输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3 为学校在通信领域研究提供平台

通信设备从产品硬件上来说基本一致,不同品牌之间有标准接口,能够实现互联互通。这样,此次建设的传输系统实验室可以与学校现有通信系统之间实现对接,作为承载网络完成各种业务的传递,也可以通过与铁路专用调度系统连接,实现国铁调度系统的信息传递,亦可以通过增加RPR单板,完成郑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传输系统功能的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为相关专业老师在通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