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网系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网系统论文范文1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通信技术是配电自动化的关键。目前,我国配电自动化进行了较多试点,由配电主站、子站和馈线终端构成的三层结构已得到普遍认可,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也得到共识。馈线自动化的实现也完全能够建立在光纤通信的基础上,这使得馈线终端能够快速地彼此通信,共同实现具有更高性能的馈线自动化功能。
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技术现状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和配电三部分组成。发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元件保护,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发电厂发生电气故障时将设备的损失降为最小。输电网的保护集中在输电线路的保护,其首要目的是维护电网的稳定。配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馈线保护上,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一般认为馈线故障的切除并不严格要求是快速的。不同的配电网对负荷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要求不同。许多配电网仅是考虑线路故障对售电量的影响及配电设备寿命的影响,尚未将配电网故障对电力负荷(用户)的负面影响作为配电网保护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用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的工作重点,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主要作用也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具体包括馈线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2.1传统的电流保护
过电流保护是最基本的继电保护之一。考虑到经济原因,配电网馈线保护广泛采用电流保护。配电线路一般很短,由于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为了确保电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采用时间配合的方式实现全线路的保护。常用的方式有反时限电流保护和三段电流保护,其中反时限电流保护的时间配合特性又分为标准反时限、非常反时限、极端反时限和超反时限,参见式(1)、(2)、(3)和(4)。这类保护整定方便、配合灵活、价格便宜,同时可以包含低电压闭锁或方向闭锁,以提高可靠性;增加重合闸功能、低周减载功能和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电流保护实现配电网保护的前提是将整条馈线视为一个单元。当馈线故障时,将整条线路切掉,并不考虑对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这些不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依赖时间延时实现保护的选择性,导致某些故障的切除时间偏长,影响设备寿命。
2.2重合器方式的馈线保护
实现馈线分段、增加电源点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基础。重合器保护是将馈线故障自动限制在一个区段内的有效方式「参考文献。参见图1,重合器R位于线路首端,该馈线由A、B、C三个分段器分为四段。当AB区段内发生故障F1,重合器R动作切除故障,此后,A、B、C分段器失压后自动断开,重合器R经延时后重合,分段器A电压恢复后延时合闸。同样,分段器B电压恢复后延时合闸。当B合闸于故障后,重合器R再次跳开,当重合器第二次重合后,分段器A将再次合闸,此后B将自动闭锁在分闸位置,从而实现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及对非故障段的恢复供电。
目前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中仍有大量重合器得到应用,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的电流保护有较大的优势。该方案的缺点是故障隔离的时间较长,多次重合对相关的负荷有一定影响。
2.3基于馈线自动化的馈线保护
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其中馈线自动化实现对馈线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同时也实现了馈线保护。馈线自动化的核心是通信,以通信为基础可以实现配电网全局性的数据采集与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配电高级应用(PAS)。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了配电网的设备管理、图资管理,而SCADA、GIS和PAS的一体化则促使配电自动化成为提供配电网保护与监控、配电网管理的全方位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参见图2所示系统,这种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如下:当在开关S1和开关S2之间发生故障(非单相接地),线路出口保护使断路器B1动作,将故障线路切除,装设在S1处的FTU检测到故障电流而装设在开关S2处的FTU没有故障电流流过,此时自动化系统将确认该故障发生在S1与S2之间,遥控跳开S1和S2实现故障隔离并遥控合上线路出口的断路器,最后合上联络开关S3完成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基于通信的馈线自动化方案以集中控制为核心,综合了电流保护、RTU遥控及重合闸的多种方式,能够快速切除故障,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实现故障隔离,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实现恢复供电。该方案是目前配网自动化的主流方案,能够将馈线保护集成于一体化的配电网监控系统中,从故障切除、故障隔离、恢复供电方面都有效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在整个配电自动化中,可以加装电能质量监测和补偿装置,从而在全局上实现改善电能质量的控制。
三。馈线保护的发展趋势
目前,配电自动化中的馈线自动化较好地实现了馈线保护功能。但是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实践,对配电网保护的目的也要悄然发生变化。最初的配电网保护是以低成本的电流保护切除馈线故障,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又出现以低成本的重合器方式实现故障隔离、恢复供电,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馈线保护体现为基于远方通信的集中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方式。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配电网通信得到充分重视,成本自动化的核心。目前国内的主流通信方式是光纤通信,具体分为光纤环网和光纤以太网。建立在光纤通信基础上的馈线保护的实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电流保护切除故障;
2)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故障隔离;
3)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实现方式实质上是在自动装置无选择性动作后的恢复供电。如果能够解决馈线故障时保护动作的选择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馈线保护的性能,从而一次性地实现故障切除与故障隔离。这需要馈线上的多个保护装置利用快速通信协同动作,共同实现有选择性的故障隔离,这就是馈线系统保护的基本思想。
四。馈线系统保护基本原理
4.1基本原理
馈线系统保护实现的前提条件如下:
1)快速通信;
2)控制对象是断路器;
3)终端是保护装置,而非TTU.
在高压线路保护中,高频保护、电流差动保护都是依靠快速通信实现的主保护,馈线系统保护是在多于两个装置之间通信的基础上实现的区域性保护。基本原理如下:
参见图3所示典型系统,该系统采用断路器作为分段开关,如图A、B、C、D、E、F.对于变电站M,手拉手的线路为A至D之间的部分。变电站N则对应于C至F之间的部分。N侧的馈线系统保护则控制开关A、B、C、D的保护单元UR1至UR7组成。
当线路故障F1发生在BC区段,开关A、B处将流过故障电流,开关C处无故障电流。但出现低电压。此时系统保护将执行步骤:
Step1:保护起动,UR1、UR2、UR3分别起动;
Step2:保护计算故障区段信息;
Step3:相邻保护之间通信;
Step4:UR2、UR3动作切除故障;
Step5:UR2重合。如重合成功,转至Step9;
Step6:UR2重合于故障,再跳开;
Step7:UR3在T内未测得电压恢复,通知UR4合闸;
Step8:UR4合闸,恢复CD段供电,转至Step10;
Step9:UR3在T时间内测得电压恢复,UR3重合;
Step10:故障隔离,恢复供电结束。
4.2故障区段信息
定义故障区段信息如下:
逻辑1:表示保护单元测量到故障电流,
逻辑0:表示保护单元未测量到故障电流,但测量到低电压。
当故障发生后,系统保护各单元向相邻保护单元交换故障区段,对于一个保护单元,当本身的故障区段信息与收到的故障区段信息的异或为1时,出口跳闸。
为了确保故障区段信息识别的正确性,在进行逻辑1的判断时,可以增加低压闭锁及功率方向闭锁。
4.3系统保护动作速度及其后备保护
为了确保馈线保护的可靠性,在馈线的首端UR1处设限时电流保护,建议整定时间内0.2秒,即要求馈线系统保护在200ms内完成故障隔离。
在保护动作时间上,系统保护能够在20ms内识别出故障区段信息,并起动通信。光纤通信速度很快,考虑到重发多帧信息,相邻保护单元之间的通信应在30ms内完成。断路器动作时间为40ms~100ms.这样,只要通信环节理想即可实现快速保护。
4.4馈线系统保护的应用前景
馈线系统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沿续了高压线路纵联保护的基本原则。由于配电网的通信条件很可能十分理想。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的馈线保护功能的性能大大提高。馈线系统保护利用通信实现了保护的选择性,将故障识别、故障隔离、重合闸、恢复故障一次性完成,具有以下优点:
(1)快速处理故障,不需多次重合;
(2)快速切除故障,提高了电动机类负荷的电能质量;
(3)直接将故障隔离在故障区段,不影响非故障区段;
(4)功能完成下放到馈线保护装置,无需配电主站、子站配合。
四。系统保护展望
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微机保护在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通信能力。通信技术,尤其是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推动了继电保护的发展。系统保护就是基于快速通信的由多个位于不同位置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区域行广义保护。
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及主设备保护都是采集就地信息,利用局部电气量完成故障的就地切除。线路纵联保护则是利用通信完成两点之间的故障信息交换,进行处于异地的两个装置协同动作。近年来出现的分布式母差保护则是利用快速的通信网络实现多个装置之间的快速协同动作如果由位于广域电网的不同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协同保护则很可能将继电保护的应用范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协同保护不仅可以改进保护间的配合,共同实现性能更理想的保护,而且可以演生于基于继电保护相角测量的稳定监控协系统,基于继电保护的高精度多端故障测距以及基于继电保护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及动态过程分析等应用领域。目前,在输电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GPS的动态稳定系统和分散式行波测距系统。在配电网,伴随贼配电自动化的开展。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有可能率先得到应用。
电网系统论文范文2
网络调度过来的内容进入推流服务器后立刻为用户推送出去,若推流服务器的硬盘写入带宽还有富裕,则该网络调度过来的内容会同时缓存入推流服务器的硬盘,为以后用户的点播进行服务,若推流服务器的硬盘写入带宽已满,则该网络调度内容直接经过推流服务器为用户服务而不进行缓存。在核心内容分发管理子系统控制下,骨干节点内容库中缓存的内容能根据当地用户点播率的情况自动地更新。确保用户点播量大的节目内容尽量存储到就近骨干节点上,实现本地存储的命中率在90%以上。核心内容分发管理子系统作为分布在各个城市的视频服务器群组与后台管理系统之间的统一接口,和视频服务器群组一起构成内容软件组(Content),在视频服务器集群中,执行内容存储、分发和查找等功能。核心内容分发管理子系统需提供开放的接口供第三方的视频服务视实时调用。视频服务器群组的组成可以是同一个节点中的多个视频服务器,也可以是分散在不同节点中的视频服务器。
系统特点
分级部署中心节点:位于省中心,集中部署内容分发网络的存储服务器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包含节目存储服务器和对应的网管系统骨干节点:位于地市分公司,每地市按照系统设计容量部署2~7台推流服务器,每台服务器提供中心内容的本地智能缓存,实现分布式服务,提高全网并发响应能力。边缘算法基于点播请求,影片观看长度,每天观看次数等信息,保持最热最流行节目状态;经过算法将推选出的流行节目进行保持并分发到各个边缘推流服务器,大幅度节约骨干网络带宽;同时对不流行节目进行筛选并降级,当达到设定阀值时,在边缘服务器上进行删除而不再缓存;高可用性和扩展性采用省中心集中存储冗余方案,对多个地市提供实时内容分发服务,避免设备单点故障引起的业务中断;当系统并发量逐步增加时,可以增加CachingServer,使内容片库多个地方异地备份,提高系统能力同时,更加提高系统可用性。减少系统提供服务时延采用优化的边缘缓存算法控制边缘节点热度池,能够有效节约边缘缓存和骨干带宽同时,提供对热点节目有效缓存和命中,减少索引时间,更快推流和更少的时延。有效降低成本在省中心内容集中存储条件下,优化边缘推流服务器对热点节目缓存,提高边缘推流服务器命中率,减少边缘服务器存储以降低边缘服务器成本,同时减少从省中心调度流量,降低骨干网络的带宽;集中维护也带来维护成本优势。
应用情况
中心节点中心存储为2万小时标清节目,系统支持50万双向电视业务用户及7万并发流能。系统支持VOD业务、28套节目的时移业务、家居银行、股票、电视游戏、机顶盒短信及咨询类信息业务。骨干节点在全省完成17个地市骨干节点的部署,根据系统设计,每个地市部署2~7台推流服务器,支持2000~20000个并发流。在此系统平台上,开展视频点播、节目回看、栏目回看、频道时移、增值业务等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和测试已经达到设计目标。
电网系统论文范文3
摘要:本文概述了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提出了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结构层次并分析了各层次模型的问题,然后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关键技术、设计约束及系统特点。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结构层次和模型;设计思想、关键技术、设计约束及系统特点
1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不断推进,最终结果是使发电企业走向市场,成为竞争的主体。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集综合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及时做出合理决策,达到既保证足够的机组安全裕度,降低发电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又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走“安全效益”型的管理道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国发电企业目前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发电企业亟需开辟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涉及到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以生产经营的过程为管理重心,强调对过程的全面控制,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这就是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ComprehensiveBudgetManagement)是依据企业决策方案的要求,对销售、生产、分配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等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既是对已经选定的各个决策方案,统一以货币形式进行综合和概括,借以总括地反映企业总体在一定期限内所应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同时,又要以它为依据,作进一步分解、落实,使之具体化为企业内部各层级、各单位在具体完成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中,各自应实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并以此作为它们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和进行业绩评价的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路,在模拟和预算的基础上,据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结合电厂和电厂所处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厂全年主要目标(利润、上缴、电量、费用、经济指标、燃料成本等),科学、合理地制定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经营中各种资源消耗指标和费用开支指标,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系统通过及时统计各相关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出与计划指标或预测指标的差异,加强过程控制,对脱离目标的不利差异及时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以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量本利管理子系统、费用管理子系统、指标管理子系统、综合计划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燃料管理子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等七个子系统。它以全面预算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管理会计与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强调过程与控制,强调绩效度量与整体最优,强调企业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全面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在发电企业的有效推展,可促进发电企业组织扁平化,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库与生产数据库的形成与挖掘运用;抓紧企业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这两条核心流程;实施“低成本战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系统总体构架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关键要抓住系统层次结构图的设计(即子系统的划分)。因此,为提高系统软件的生命力,应抛开企业具体的组织机构,以“过程集成”的方式,以业务过程为主线,采用“高内聚,低耦合”的架构规划思想。
全面预算管理是电厂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电厂的高层(决策层:对汇集的数据进行基于预算控制的综合分析和挖掘,主要包括成本分析、财务分析、资产分析、电能报价支持等)、中层(管理层:汇集、整理、控制数据,对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相应工作及管理流程预算控制等)、基层(执行层:处理各类日常事物,产生数据并在环节间传递,进行单个环节或局部的分析)共同参与。根据ERP和MRP思想,以企业管理数据和生产实时数据为两个数据中心,以企业成本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为核心流程,建立涵盖企业利润成本电量、固定资产、指标管理、费用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覆盖全厂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整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来要与财务会计以及集团公司的ERP进行整合,共享资源。
全面预算管理第一期开发的六个子系统既是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子系统是对这六个子系统效果的综合评价。各个系统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
3系统设计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是电厂经营管理的龙头,它直接关系到全年发电量、利润、发电成本的完成。它由全面预算编制、全面过程控制、全面总结分析三部分组成。它要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由决策层(厂级),管理层(部级)、执行层(班级)三级控制,对实行成本战略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目标如下:
1)以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重组理念为基础,构筑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企业信息网,建立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2)结合电厂的企业特点,开发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创行业典型;
3)应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实施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分析、监督和考核工作中;
4)推行“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想;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管理思想;体现事先计划的正反预测及过程监督与控制的管理思想;进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管理的思想;推行精益生产和经营同步协调的思想;体现经营管理的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思想;推行全员化和全日制管理思想;
5)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制定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程序和管理标准,实施P(计划)、D(实施)、C(检查)、D(改进)循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6)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发展趋势与目前的现状,确保电厂的信息管理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促进电厂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和生产经营总目标的实现,推动电厂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7)通过系统提供诸如生产经营情况、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可用性等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提高信息资源流通速度和共享程度,达到纵向强化职能管理,横向加强综合协调的目标,为领导和决策层及时提供需要的信息和辅助决策手段;
8)在设计开发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将充分借鉴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管理软件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实现技术,如:计划与控制、ERP、MRPⅡ、成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建立以全面预算为龙头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的全面提升;
9)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企业物流、工作流、资金流、控制流的集成,建成开放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电厂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配合发电企业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把经营管理提高到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的高级层次;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预算决策
,提供全面的事前计划与预测(正向与反向),全面事中控制和全面事后考核、分析手段;实现对各项责任目标的分解、考核奖惩与分析总结,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电厂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为实现竞价上网提供发电实时成本。
10)体现自学习、自适应的企业管理:通过预算管理系统把流程处理问题的知识固化形成相应的文件包,支撑企业的发展;利用预算分析把隐形知识(经验、技术、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变成显性知识,纳入知识库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潜移默化,增加企业战斗力。
11)实现六个整合:
战略规划、业务计划、财务预算和业绩评价的整合;
战略层、经营层、作业层三层组织机构协调流程的整合;
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互为支持的整合;
计划体系、目标体系、指标体系、报表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从“出题”、“解题”到“评分”的整合;
预算从制定、调整到考核评价周而复始的整合;
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整合
12)体现知识管理:发电企业知识就是嵌入在发电企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协作性核心竞争力。发电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设备知识库(体系、标准、规程、制度、状态、维护、缺陷)、运行知识库(安全性、可靠性、可调性、经济性、燃烧优化、计划调度)、供需链知识库(物流预测、供应商评估、电力市场预测、同行及合作伙伴)、经营知识库(目标、预算、指标、费用体系、人力)。通过闭环的预算流程积累的定额、指标、预算等知识能够为未来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制定预算提供帮助。
4总体设计思路
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先进的ERP管理思想与中国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和控制流有机统一,确立以成本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效益和利润来经营和管理电厂的思想,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龙头的信息系统。
从业务实现角度讲,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业务数据的采集(收集)、录入、分类、存档、统计、分析、优化、预警、控制等处理,采取以下实现措施保证系统实用化:
全面预算管理采用节点树,以利润和发电成本为树根,以经济技术指标和费用为两个分支,层层分解,一级保一级,确保低成本目标管理的实现。
及时统计:生产经济技术指标通过实时系统及时统计;费用的发生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及时发生并反映到计算机系统中,及时统计分析;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根据需要及时产生,并到达指定的地点。
整理分类:对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去粗取精,并根据需要将信息及时传递到指定的场所。
及时查询:根据需要及时提供所需的任何时段的信息。
偏差分析:对预测和计划值与实际值的差异进行自动的统计整理和分析。
超限预警和超预算控制:对达到报警界限的指标给出预先警示;对超过使用额度的费用实施不予接收,达到对指标的超限预警和超预算控制。
工作流转:通过对指标、费用及各管理流程的规范和规定,实现各工作流程的自动流转,并提供工作及时性的统计分析结果。
安全保密: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需要和权限范围,对需要的信息实施严格的保密。
各种比较:提供同期、同类、同事件等的比较和分析。
工作提示:系统自动向相关人员提示和提醒当前需要处理工作。
从计算机实现角度讲,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先进性、可维护性、适应性、实用性,特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下:
系统采用模块化体系结构,采用功能组态技术、流程组态技术、界面组态技术、报表定制技术、多级权限定制技术等,提高软件的开放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实用性以及先进性;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技术,提高软件的扩充性和可适应性;
运用组件技术,提高软件的复用率;
采用三层次(C/S/S和B/S)架构技术开发应用软件,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及异构数据库的适应性;
运用工作流自动推进技术,提供待处理工作的主动提示功能,推动工作进展;
采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racle、DB2以及第四代开发工具Delphi,为用户提供人性化图形交互界面;
基于自适应体系架构的平台技术,支持第三方应用系统挂接;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知识的加工与抽取;
DL-PASA平台:主要包括DL-PASA-AIE应用集成环境、DL-PASA-WFM工作流组态工具、DL-PASA-RPTM报表组态工具、DL-PASA-FCM功能组态工具、DL-PASA-UIM界面组态工具、DL-PASA-SM权限组态工具、DL-PASA-REAL实时数据组态工具等;
通过对电厂已有MIS和电厂未来MIS的规划的统一考虑,提供友好数据接口,保留与未来系统接口;
运用面向对象技术,提高代码的重用程度,规范代码管理;
通过设计文档将传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与面向对象开发语言有机结合,采用规范文档管理,规范项目管理,降低项目开发风险;
提供专用系统维护功能模块,提供权限控制的统一解决方案,将数据权限控制到字段级;
提供审批流转组态及定制功能,提供工作提示功能,推动工作进展;
提供界面部分组态功能,提高软件适应性;
将业务功能分析与软件维护功能分开处理,使分析任务单一化;
采用功能最小化的对象分析设计,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事前进行开发方法和模式规划,提高项目开发的可控性;
采用通用模板设计,统一软件风格,提高开发效率。
5系统设计约束
在为电厂设计解决方案中,需要全面考虑电厂目前已有的环境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和对系统的要求:
电厂是安全性要求很高的企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其现有的安全运行规程的支持;
电厂对生产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很高,设计时应充分予以考虑;
系统需要实现业务数据的采集(收集)、录入、分类、存档、统计、分析、优化、预警、控制等基本处理;
采用电厂现有MIS运行环境:服务器为IBMRS6000小型机,操作系统为RS6000AIX,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DB2,网络以光纤通道为主干,一级交换机为155MD3COMCB7000ATM,二级交换机为10/100M3COMCB3000;
系统界面需要清晰、友好、易操作以及图形化;
开发过程中用户需要参与开发方的开发工作(合作开发);
提供友好数据接口,全面考虑整个企业信息的数据接口以及相关数据的流向和流量等交互问题,保留与未来系统的数据关联;
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控制;
提供开放、实用、可扩充、维护性好的系统;
用户与开发方共同享有版权;
开发方需要提供后期技术支持和维护。
6系统特点
配合发电企业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把经营管理提高到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的高级层次;
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预算决策,提供全面的事前计划与预测(正向与反向),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手段;
实现对各项责任目标的分解、考核奖惩与分析总结,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为企业实现竟价上网提供实时成本;
系统实际涉及生产经营的全方位和各流程,系统及时统计各生产经营任务的执行情况、完成情况及差异,为管理提供实时、准确和有效的参考信息;
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企业物流、工作流、资金流、控制流的集成;
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全员化和全日制管理。
参考文献:
电网系统论文范文4
1抄表及电能表动态数据上传功能:采用电能表485接口输入转换器,并入广电电视数字网络,并由电视数字网线送传到数字电视机站至广电机房至供电机房,提供抄表数据及其它数据,实现远程抄表功能。2催费及电量、电费信息功能:抄表后可与营销系统联络将客户电量、电费及催费信息由供电机房发送到广电机房,再由广电机房通过数字电视邮件发送到该用户的终端电视机上。①电视系统应设置每一用户开电视后应先强制查看其电视邮件后方可观看电视节目,以确保客户观看电视时能够确保观看电费催费信息邮件。②系统功能应能利用数字电视打开邮件的记录并反馈到供电机房的相关邮件查看信息。以确证催费信息送达。③催费信息内容应包含客户当上月电量、电费及滞纳金收取和欠费停电、缴费送电的相关规定告知内容。3停、送电远程控制功能:如果客户催费信息送达收看后可以设定一定的规定时限仍拒不交纳电费并符合强制停电时,应通过供电机房后台自动/人工发送停电指令,借助广电数字网络传输,由电能表执行停电操作。当客户补交电费后亦由供电机房自动/人工发送送电指令,由电能表执行送电操作。最终实现远程拉合闸功能。4示意图功能要求:可根据生产及管理需求自行设计,但最基本的应符合如下要求:①电能表:①集抄电能表:电量计量、信息数据上传隔离的RS485通讯接口、远程拉合闸功能;②单户电能表:电量计量、信息数据上传隔离的RS485通讯接口并在接口前置单表转换及中继功能、远程拉合闸功能以实现单户电能表远程抄表、控制;②转换器:实现数字电视网线集中抄表、实现数字机站到485的信息转换功能。节点数在30及以上相互自动实现中继功能。③宽带设定应与数字网线相同。④设计远程抄表及控制系统应与数字网系统兼容并能实现信息互通互换。
优势分析
1借用数字网分布广,尤其是广电、联通、电信三网资源共享联并网后基本实现全面履盖。同时将节约大量建网资金。2随着终端电视产品功能电脑化,对信息上行、下行提供了系统功能开发基础。3.广电数字网防雷技术难度和费用显著降低。4相对而言研发费用较低。5实现设想功能后抄表、催费及停、送电人力成本大幅度下降。
存在问题及市场风险
电网系统论文范文5
1.1标准帧与扩展帧的选择
CAN2.0包括A部分和B部分,即CAN2.0A与CAN2.0B。其中,CAN2.0A是按CAN1.2规范定义的CAN报文格式的说明,规定CAN控制器必须有一个11位的标识符。CAN2.0B是对CAN报文的标准格式和扩展格式的说明,CAN控制器的标识长度可以是11位或29位。遵循CAN2.0B协议的CAN控制器,可以发送和接收11位标识符的标准帧或29位标识符的扩展帧。如果禁止CAN2.0B,则CAN控制器只能发送和接收11位标识符的标准帧,而忽略扩展格式的报文结构,但不会出现错误。标准帧与扩展帧如图2所示。标准帧理论上最多可以标识211(2048)个数据类型。由于协议规定标识符最高7位不能同时全是隐性位,所以最多可以标识211-24(2032)个数据类型。扩展帧使用29位标识符,最多可标识5亿多个数据类型。当采用CAN2.0B传输报文时,需对标准帧和扩展帧进行选择。从延迟的角度分析,它用于表示网络响应速度,延迟越少,响应越快,性能越好。CAN最高位速率可达1Mbps,此时每位的传输时间是1μs。总线竞争获胜的标准格式报文在传输不被中断的情况下,长度为最大值的报文总线访问时间只有111μs,加填充位为134μs;扩展帧格式最大长度报文的总线访问时间为131μs,加填充位为159μs。从总线吞吐量分析,它在数值上等于网络或信道在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总信息量。标准格式信息帧的长度为47+8×DLC,数据域在一帧报文中所占比率为(8×DLC)(/47+8×DLC),在1Mbps位速率时的总线吞吐量为(8×DLC)(/47+8×DLC)×1Mbps。扩展格式信息帧的长度为67+8×DLC,数据域在一帧报文中所占比率为(8×DLC)(/67+8×DLC),在1Mbps位速率时的总线吞吐量为(8×DLC)/(67+8×DLC)×1Mbps。当数据域长度为8字节时,若不考虑填充位,则标准帧的总线吞吐量为577kbps,而扩展帧的总线吞吐量为488kbps。从以上分析可见,虽然扩展帧格式可以表示的数据类型比标准帧格式多得多,但在总线访问时间和总线吞吐量方面,标准帧格式明显优于扩展帧格式,所以在满足节点数量要求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采用标准帧格式。
1.2标识符分配和网络实时性分析
1)标识符分配。CAN只提供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关的协议,并没有制定与特定应用相关的应用层的内容。因此,根据具体应用的特点,在总线协议的基础上,定义详细的标识符分配及网络配置管理的具体方式是开发基于CAN的客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前提。标识符分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用户自定义;二是采用CAN的高层协议标准,如SAEJ1939、CANOpen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保证与安全性相关的高实时性的信息能够获得高优先级。如SAEJ1939中,信息优先级顺序为控制参数、驱动状态参数、驱动系控制、驱动系配置参数、信息参数、信息状态参数等。2)网络实时性分析。客车网络控制系统是分布式实时系统,许多任务具有严格实时性和硬实时性,信息传输与控制必须满足任务截止期要求。客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可以通过信息的响应时间来衡量,典型的理论方法有Worst-case、Actual-case、Average和Maximum等。Actual-case同时考虑到周期性信息和非周期性信息,Worst-case考虑到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最坏情况,一般将两者结合进行实时性分析。位速率是网络实时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确定必须考虑到通信距离,尤其在高速通信的情况下,距离的增加带来的传输延迟是不可忽略的。表3为通讯位速率与总线两个节点间最大距离的关系。
2典型的电动客车整车网络结构设计及控制策略优化
随着客车电子控制单元的增多和信息通讯性能要求的不同,单总线网络结构引发网络通讯负载大、通信效率低、实时性能差和通信距离与网络性能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一般采用多网段结构来构建基于CAN的客车整车网络控制系统。一个典型纯电动客车的整车网络的拓扑图见图3。多网段结构适合于连接功能相对独立的网段,信息交换通过网关来实现。其特点是:同一网段的节点通过总线方式连接;不同网段之间通过网关连接,并实现相互通信;网络管理和集中控制的功能由网关实现。如采用低速总线连接低实时性要求的车身控制单元,增加通信传输距离,提高抗干扰能力;采用高速总线连接动力传动系统,以满足与行驶安全相关信息的高实时性要求;采用带双通道CAN控制器的微处理器,实现两条CAN总线信息的通信和控制功能。对于网络层可以采用静态地址分配机制,可以参照SAEJ1939通讯协议为公路设备定义地址分配表。
2.1整车控制器的拓扑结构
根据电动汽车整车网络的特性,整车运行、安全性、经济性等整车控制策略主要是由整车控制器(VMU)完成。整车控制器VMU的结构图见图4。整车控制器一般采用两路CAN总线(参照商用车SAEJ1939协议):CAN1为VehicleCAN与电池管理系统、ABS防抱死系统、仪表等设备相连,接收车身系统相关信息;CAN2为MCUCAN,只与驱动电机控制器相连,专用的MCU内部CAN2的设置会使整车驱动系统响应速度更快、实时性更高、性能更稳定可靠。
2.2整车控制器控制策略与优化方向
2.2.1整车控制器VMU整车控制器VMU是纯电动车辆的主要管理单元,与车辆的牵引系统及车上的其他主要部件的相互通讯。整车控制器读取并识别驾驶员的输入信号(踏板、换档器、按钮等),并确保驾驶的舒适性。扭矩控制(TorqueManagement)是整车控制器驱动控制的最关键的策略,成熟的转矩管理算法编程时,应设计为可进行系统参数配置软体,以满足整车集成时不同参数的需求,如踏板传感器参数、扭矩转化斜率、最大速度(正向和反向)等。扭矩控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功能:1)扭矩过渡处理平滑,以确保乘客的舒适性。2)科学有效地管理挂档器(DriveSelector),以防止因挂档器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3)超速保护(OverSpeed)功能。4)驻坡功能(HillHolder)、跟车功能(Creep)等增值功能。5)能量回馈与电制动策略管理,基于不同回馈能量需求及电制动限值条件,如防抱死(ABS)及客户指令需求时,可以自动切断电制动。
2.2.2优化管理整车控制器除了常规的行车控制及保护功能外,在以下这些方面也可以做针对性的优化管理:上下高压电安全控制;行车动态数据监测及安全行车管理;节电模式及动力电池管理等。整车控制器控制策略的智能控制方法有递阶控制、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学习控制等[10]。
3结束语
电网系统论文范文6
(1)设计前期的综合分析。信息系统的设计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目的,而设计的原则是安全性、稳定性和开放性。在设计过程中,应使用优化的技术,比如系统中的大量图表、数据和文字等,由于处理工作量比加大,需选择功能强大的软件与程序[3]。同时,设计多方方面,选择最优的方案。(2)建立数据模型。建立系统的数据模型,主要是为了用以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同时,数据模型可将数据形象化,提升可操作性与管理效率。一般而言,数据模型有两部分组成:①采用同DBMS分析电路的走势,对于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空间因素具有很大的帮助;②记录线路的位置[4]。(3)建立数据库。在建立数据库前,首先需要做收集和整理数据信息的工作,这也是建立数据模型所需要做得工作。同时,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研发一些子系统,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便可清晰把握图层之间的关系,以及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形成功能完善、强大的通信网络。不过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数据库框架即为图层处理,包括多个点层信息,主要是基站层、路面层和通道层等。设计完成数据库后,在系统投入使用前,尚需设计者将搜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库中。在传输时,通常采用ArcSDE平台,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库中的服务器中,凭借ARCSDE数据管理功能,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在数据传输时,将同一类别数据,归类到同一图层中,并记录数据信息的实际要去与对应关系,提高管理的有效性[5]。同时,为了方便用户选择和查阅系统内的数据,可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空间索引,提高通信网络的管理效率。(4)设计的注意事项。当前,在各种地理信息系统中,往往应用电力通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需整合一个较大的综合管理软件实现统一管理。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通信信息科通过计算机传输;②对于客户提供的资源,支持地理信息技术与可视化及时。另外,在设计前,收集客户需求的同时,检测客户提供的资源,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目前,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一般为Ar-cGIS,需处理图形、文字和数据等多种信息,所以可加入Orade数据库提高系统的处理功能,使得系统的各项功能更加完善。
2电力通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2.1系统的目标
系统设备的升级速度比较快,且运行方式不断演变,实现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全覆盖,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这就需要加大对空白区的覆盖管理力度,有效提升管理的能力。同时,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摒弃人工作业方式,升级为系统自动记录和传输信息,这能够降低网络系统运营的成本。而对于系统的基础设施,比如电源设备、配线设备等,也应加强覆盖管理,以找出原有系统的不足与漏洞,实现改善系统互通性、提升运行效率的建设目标[6]。
2.2系统的结构
一般而言,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分布式结构形式,一种是主从式结构形式。其中,主从式结构形式包括电路和统一调配的设备,具有高度集中的操作管理,不过缺点也是明显的,比如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增加处理故障的难度。此外,在实时监测方面,由于管理的集中,网络数据易积塞,且节点和链路比较多,监测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再比如,如果后台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将失去控制中心,增加系统瘫痪的风险。而分布式结构形式具有完善的管理配置模式,这种模式以中央平台为中心,具备独立的数据控制功能,可通过各层管理级别的通信协议,与、管理站和数据库等,构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其中,根据环境的不同,管理站可进行不同的设计,是一种介于操作者与系统之间的界面,而信息库主要用于数据的存储,而主要是可实现对电力通信设备和电路数据的处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