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1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体验,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作文。惟其如此生活的浪花才能在学生的作文中绽放。因此,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借助体验搭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才能让作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1 “心”入生活,多角度观察体验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创造,第一需要观察。”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源头活水中汲取,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练就学生发现美的慧眼,丰富素材。

1.1开放五官,感受生活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开放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在观察中,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看看、听听、摸摸、动动、闻闻、尝尝,这样开放五官,多角度感受生活可以增强观察效果,学生的体验才能更丰富真实。

1.2移情观察,体验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生活的大作文观,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引导学生快乐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新颖的情感素材。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用情趣观察法移情于物进行形象思维,指导学生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关爱万事万物,形象地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和分析生活。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可以为诗人所驱遣,所寄寓情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在这里花、鸟,乃至天上的月、杯中的影,这些无情之物,在诗人的形象感受下,都成了有情有趣之物。

2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从实质上说,写作就是对在此之前的各种情境的回忆—再现—筛选—描述—再创造—升华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2.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教师要认真选取对学生成长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确定具体的情境,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家庭生活,如除夕之夜,家庭音乐会(故事会),生日聚会,爱看球的爸爸,爱唠叨的妈妈,奶奶迷上了“开心农场”,第一次学做饭(洗衣),和爸爸下象棋,爷爷(奶奶)生病的日子……并注重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露真情实感。

2.2在校园生活中体验

校园生活情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要认真选取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情趣性和带着学生生活气息的情境,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发现闪耀着心灵美地光辉地人物和事件,如热心助人地好同学,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的运动员,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值日生,勤练基本功的舞蹈队员,辛勤工作但默默无闻的门卫师傅……感人的形象,亲切而熟悉的面孔,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校园生活美、人物美……从而进入“心有所思、情有所动,而后有所撰作”的境界中去。

2.3在自然生活中体验

大自然以其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与共鸣。我国的山川自然由于多取人文景观,能使学生在获取自然美感的同时,又激起丰富深厚的人文情愫及对历史沧桑的感受,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英雄伟人的怀念,对道德人格的联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自身的活动参与,学生所面对的自然都成为他的“作品”,都打上了他们的意志、品格的烙印。

3 在活动中体验

杜威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教师就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3.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体验的重要特征是亲历性,亲历既包括亲身经历,也包括亲“心”经历。只有亲历,才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才能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学生在亲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作文宝贵的素材资源。例如:在学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以后,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诗文中经常写到“月”这个意象?笔者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组展开调查研究,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古诗文中写月的有关内容,通过研究分析,了解了月意象的深刻内涵,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月”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并在写作中能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借助“月”抒发自己的情感。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69

以实际生活作为习作教学切入点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相关的写作素材,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与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实际,设计出灵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案,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缺乏生活化教学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生活理念对于小学生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一般只重视对学生的作文训练,亦或是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却忽视了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灵感的教育。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存在空泛化、想象有余而真实性不足等问题。如此,不仅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写作兴趣,语文习作也会成为他们的作业负担。

一方面,从学生的写作角度出发,缺乏生活化的写作素材使得学生在写作时脑子空洞,没有内容可写,所以便将别人写过的文章作为参考或是直接照搬照抄,只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写出来的文章也没有自己的思想,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缺乏生活体验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弄虚作假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对于语文写作生活化的认知引导仍所欠缺,使学生在写作时没有很好地与生活相联系,写出来的作文严重缺乏生活气息。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步入校园,观察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然而学生往往只关注如何玩乐,却忽视了校园生活本身就是写作的素材。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可以让他们去观察校园中的某一景色,花草树木皆可,亦或是观察某一人物等,以便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写作的殿堂。例如,学校举办的植树节活动、六一儿童节文娱表演亦或是其他项目比赛活动等,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并让他们仔细观察表演者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及观看者的神态、自己内心的感受等,教师再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将整个观察过程描绘出来。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活动,让他们挖掘出丰富的生活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在写作时也会减少无话可说、无内容可讲的情况。

(二)体验多元化生活,加强学生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意味着,为了加强小学语文习作的生活化教学,就必须拓宽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去动手实践,真实体验生活,进而改变学生习作中闭门造车的现象,减少他们习作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例如,教学白桦的《故乡的河》时,教师可以开展“记忆中的故乡”“寻觅故乡之迹”等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去欣赏所在区域的山水文化、自然风光,真实地感受所在区域的风土人情等。如教师可带学生去参观田野风光,并让他们参与到当地人的工作当中,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和体验到农民辛勤劳作的不易,而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观察,观察农民种植农作物的过程,感受农村的清水流荡和景色宜人的稻谷浓香。在活动过后,教师可让学生写下关于此次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并通过文字将此次活动的所见所闻都描绘出来。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乡土风情,还能够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而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也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三)关注日常生活,积累文学素材

首先,让学生真切聆听和欣赏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动听的声音总是会引发人的想象空间,生活中的自然之音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适时为学生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如雨水滴答作响、山泉叮咚清脆、早晨的鸡鸣、大街上的汽车笛鸣亦或是课堂上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等,而教师也不开口说明是何种声音,让学生自行猜测发出声音的物体。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能够开动大脑,尽情想象来自于大自然、生活中的音乐之美,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并将听到的声音用文字描述出来。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3

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内容包括作文题材、命题形式、表达方式、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外练笔等方面,几乎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下面结合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表8

(附图{图})

表9

(附图{图})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4

1.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库

生活就像一本大的教科书,不仅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可见,语文作文变得生活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记录生活,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作文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用语言真实地表述出来,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文思枯竭,想不到要写什么内容。可见,生活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生活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

生活就如同一本丰富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生活中的人,还是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对学生起到一种启迪和教育作用。并且人们从生活这本素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比其他任何教材都更具教育价值和意义,影响程度也比较大。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思想上的认识和他们真切的情感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生活的领悟能力以及总结生活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便拥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对于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太多的限制,比如,作文的题目、内容及结构,甚至是作文的思想等,这样就致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一些活力和灵气。高中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可以对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选材范围及方向予以规定,比如谈勤奋、议环境等作文话题。至于如何进行选材和选题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表达什么样的认识和体验,文章创作整个过程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总之,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写作意愿,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最终实现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2.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好比泉源,文章好比溪水,如果泉源丰盛而不枯竭,那么溪水自然会流淌不息。”因此,高中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紧密地联系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把理性知识和感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思路。(1)实地观察式作文教学:说到莫泊桑,我们都会想到著名作品《项链》。其实,莫泊桑在写这篇文章时,曾受到他的教师的教育和指点。起初,教师让莫泊桑每天观察从门口经过的车夫。然而,莫泊桑不知道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后来,老师就告诉他:只有用一颗认真的心去观察生活,才能发现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自此,莫泊桑就听老师的话,认真地观察和研究生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大作家。高中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认真地记录下生活中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事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饲养一些小动物和花草虫鱼等,多培养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和民俗,为写作积累素材。(2)生活娱乐式作文教学:丰富多彩并且紧张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教师在教导学生写蜗牛生活素材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抓来一些蜗牛,认真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生活,有的学生用菜叶去喂养蜗牛,有的同学把蜗牛放到屋外,让蜗牛感受一下阳光的味道,还有的同学拿蜗牛和同学比赛跑步。通过生活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使他们深刻地体验生活,将生活用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3)阅览模式作文教学:阅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及丰富学生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将阅读发展成自己的第一兴趣,并且将其作为作文教师生活化的一个口号。虽然学生在写关于亲身体验的作文时,可以写出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在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文学的影响下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还应鼓励学生多听一听时事新闻、经常上网浏览一些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关的文章,还应该多模拟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渠道。

3.优化作文的评分机制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5

一、 承继与再创造的80后文学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作为一种创作潮流,80后文学的出现是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存在紧密联系的。在当今学术界,习惯上将1999年举办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视为80后文学的萌芽。由于这一创作群体都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代际作为分类标准就成为比较可行的方法。当我们仔细审视80后作家走过的创作道路以及他们所完成的作品时,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并非只是按照这一代人的审美方式去处理生活素材,在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前代作家及作品的影响。

以韩寒为例,他的代表作是《三重门》,在这部讲述高中校园生活的小说中,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批判、对传统的颠覆中,除了有韩寒本人的情感因素,分明可以感受到自五四以来既有的反叛传统。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的《雷雨》中,狂人、觉慧、繁漪的身上所涌动的正是试图发现自我价值的“人”。因此,他们才会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吃人”,才会坚决反抗自己的父亲,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疯狂。对于既定社会架构“强加”在年轻一代身上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五四”的文化干将们无一例外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反叛”的意愿。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不仅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迅速进入繁荣的春天,也为中国人解除了思想的枷锁。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作家们,他们的童年是在相对稳定、单一的家庭与校园的两点一线之间度过的。没有了政治话语的强化,没有了历史使命的召唤,没有了物质生活的贫乏,80后的一代是在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相对宽松、个人人生追求得以彰显,并逐渐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开始追求自我意识的自由表达。从《三重门》到《草样年华》,我们看到了80后对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叛逆,从《我是你儿子》到《悲伤逆流成河》,我们看到了80后试图回归的“忧伤”。

当我们发现80后文学在逐渐摆脱初登文坛的稚嫩时,他们的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传统文学的回归。这一点在孙睿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的处女作《草样年华》是典型的80后文学作品,不仅主题延续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一贯的校园题材,其表现的主题也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制度的反抗和对校园爱情的描绘。正当读者和批评界都以为80后文学增添了一位“幽默”的新作家时,孙睿的新作《我是你儿子》横空出世。在这部小说中,他一改原有的创作题材,不仅将小说的主要表现对象从校园调整为父子亲情,题目更直接化用了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赫然就是《我是你儿子》。孙睿本人对于自己受到王朔的影响丝毫不加避讳,他坦言:“我就是很喜欢王朔,也的确拿了人家的东西,不承认就不好了。”[1]一位作家承认自己确实受到他人影响的情况在文学创作中并不多见,孙睿的直言不讳让我们看到了80后作家们身上独特的气质,也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希望。

二、《草样年华》系列的王朔式幽默

小说《草样年华》是孙睿正式出现在80后作家群体的作品。这部小说最早是以网络小说的形式在新浪网连载。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读者开始关注这部小说,它所反映的问题和表现的主题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很多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感受到最多的就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对于80后作家来说,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赋予了他们不同于父辈的思维模式。在他们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上,来自于身体的痛苦已经离他们远去,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了对国家荣誉的维护、社会发展的走向和个人理想的实现之中。当新千年的大门向他们敞开之际,他们曾经体验的所有人生都转换为这一代人独特的人生选择。《草样年华》使得原本籍籍无名的孙睿一夜之间成为了红遍校园的80后作家,他的作品依旧选择了80后作家们最为擅长的校园青春题材,使他获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孙睿独特的语言表达。在孙睿的小说中,没有了王小波小说的大肆铺排与知识炫耀,有的是80后的青春睿智;在孙睿的小说中,褪去了石康的“市井泼皮”气息,有的是颓废、荒凉中尚存一息的希望之光。

我以为在上大学,现在才知道是我被大学上了。[2]

除开王小波、石康式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王朔的身影。所不同的是,王朔的幽默中带有一种部委大院和知青岁月赋予的油滑、老练;在孙睿的身上,他的幽默则明显带有一种大学校园的青春活力。当小说的主人公在即将毕业之际回首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时,面对着毕业即分手的爱情、一无所成的学业,不禁发出了“被大学上了”的感慨。这句话的背后是绝大多数80后的共同心声,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校园,却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只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仅仅是大学校园的过客而已,面对现实生活带给自己的困惑,作者借助主人公的口发出了无奈的悲叹。

对比王朔作品中略带油滑的语言,同样是幽默,孙睿的话语中则分明暗含着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小说语言中感受到孙睿式的幽默,也能从小说的情节中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小说《草样年华》所塑造的杨阳、邱飞都是一群被大学视为另类的学生,他们的精力放在如何逃避考试、怎样满足自己日渐成长的欲望上,对于他们而言,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丝毫不值得吝惜。因此,他们一以贯之的方式完成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从用尽各种方式逃避考试到无所不用其极的抱怨伙食,再从香烟的享受到酒精的麻醉,当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鲜火辣的大学校园生活图景之后,他们开始走向大学的“终点”――毕业。

对比王朔小说中略带老北京油子的幽默,孙睿在《草样年华》中为读者呈现的是一种源于王朔却不同于王朔的幽默。如果我们将王朔式的幽默总结为三点,则应该是对老北京历史的反讽、对国民劣根性的辛辣讽刺、对思维方式的嘲笑;孙睿的幽默则同样可以概括为三点:对教育制度的讥讽、对纯洁爱情的冷眼、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由此可见,王朔与孙睿的幽默存在着三个维度的差异:他们二人关注的焦点不同,王朔关注于带给自己独特人生经历的社会,孙睿关注于身处的大学校园;二人对社会的理解方式不同,王朔是对这个社会充满鄙夷和厌弃,孙睿则仍旧有着年轻人所特有的执著与乐观;二人对生活的定位不同,王朔渴望实现彻底的变革,孙睿的激情略有欠缺。

三、《我是你儿子》的王朔式逆反

孙睿在小说《草样年华》中所展现的幽默不仅体现在讽刺大学校园生活的语言中,也表现在他对于校园爱情和人生道路的痛苦记忆中。作为一名80后作家,孙睿的身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自由的向往、对逃亡的憧憬、对传统爱情的反叛。在《草样年华》中,主人公邱飞与自己的父母就有着很深的隔阂,对于他而言,假期是痛苦的。因此,假期结束回到校园时,他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们也看到邱飞会突然逃到西安待上几天,他试图进入精神的空灵中。在逃离的主题下涌动着流浪的心,对于80后作家而言,“流浪是因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而产生‘逃亡冲动’,企图去寻觅美好的世界”[3]。在对待爱情上,邱飞、周舟之间多次的误会带给读者的“幽默”最终成就了一杯苦涩的酒。

经过时间的沉淀,这种幽默逐渐发生着从量到质的变化,终于在小说《我是你儿子》中,读者看到了转型之后的孙睿。在这部小说中,孙睿为读者呈现了80后文学独特的逆反特征,带有鲜明的王朔色彩。所谓“逆反”并非是对于现实中所有存在的反抗,“80后作家在写作中真诚地展示出了‘80后’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他们不满于现状,但又无法改变现实;他们想解构传统与常规,却又无力建构新的价值观念”[4]。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80后的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尽情书写着对现实的不满,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正是一种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

当他们面对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话语时,80后更多地选择了沉默中的坚守;当他们面对父辈的希冀时,80后更多地选择了在现实中的执著;当他们面对西方文化的洗涤时,更多地选择了甄别;当他们遭遇了人生的挫折时,80后更多地选择了按照既定目标走下去。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当他们的思想表现在文学文本中,则往往是多元存在的情感表达。《我是你儿子》于2007年正式出版,小说没有延续既有的校园题材,而是试图讲述关于父子亲情的传统题材。作为一个身份始终扑朔迷离的儿子,杨帆虽然得到了父亲杨树林无微不至的照顾,却在父亲的心中永远留有一个阴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儿子的成长和父亲的衰落相伴相生。儿子的逆反是从父亲把老师变成“孩子他妈”以后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儿子始终与父亲在“抗争”。

[参考文献]

[1] 林海威.感性的文学写作到理性的多元创作的蜕变[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 孙睿.草样年华[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143.

[3]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37.

[4] 田薇.论“80”后文学中的逆反色彩[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校企合作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60-02

Cultura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tudents//Fan Xiaoliang1, Yang Weijun2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energetically advocating and promo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with the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idea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core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lture guid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uthor’s address

1 Training Center, Jining Polytechnic,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00

2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Jining Polytechnic,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00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期,我国正处于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重大决定。同时,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在培养模式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根据国家发展和时展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高职文化建设,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校企合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和渗透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两者的结合需要寻找契合点。一方面,校园文化通过吸纳企业文化的优秀因子来提升内涵,彰显特色,增强活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得到优化和完善,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文化要实现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对接:纵向就是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横向就是将现代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1]。

校企合作文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应借鉴和吸纳现代企业优秀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和环节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工作情景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到企业所需要的和最新的技术,实现学生毕业就能真正上岗。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方式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和认同企业的文化,用企业的优秀理念和职业标准来约束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提升职业素养,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使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特色发展的根本方向,将校企合作文化建设深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和熏陶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常新的,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保持与时代同步,保持永恒魅力,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唤起青年一代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对于每个人而言,文化是灵魂,引领前进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今的高职学生应该顺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自觉肩负起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学校生活中自觉地借鉴和吸纳这些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用这些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实现个性发展、内涵发展,从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每个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