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卷草纹比较文化
建筑装饰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潜在的精神象征意义博大精深,我们从建筑装饰的形式中选取植物纹样——卷草纹作为切入点,以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所体现的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
植物纹样在世界各国的建筑装饰中大量存在,其中卷草纹是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卷草纹的首次出现,对装饰艺术史有着极大的意义。东西方的卷草纹装饰,彼此具有内在的联系。对于卷草纹究竟属于何种植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从形式和构成规律方面看它们非常相似,都以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无论东方的忍冬纹还是西方的莨苕纹,都以线条的生动构成有机纹样,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
一、古代中国和埃及的卷草纹饰
中国的卷草纹样出现于公元300年前后,在宫殿、庙宇等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中国卷草纹最初称为忍冬草纹样,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多少带有宗教的含义。任何宗教性质的符号,只要具有艺术的潜能,都能随着时间而成为主要的或纯粹装饰性的母题。当一个母题因为与宗教意义有关而被频繁地在各种领域别是建筑上运用时,就会产生定式。忍冬纹以及与之同源的莲花纹样一起,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发展,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石雕、壁画等装饰中。南北朝时期的装饰艺术具有极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汉灭亡后,三国鼎立,数年战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渴望摆脱现实进入美好的精神境界,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各地开窟造像,敦煌莫高窟便始于此时。这种风格对卷草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之具有自由、随意、唯美的特点。忍冬纹的特征为三瓣叶或四瓣叶图形,以富有变化的组织形式构成有节奏的图案,其中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同构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卷草纹不断变化,这种最初的宗教装饰符号,其原始的含义逐渐被淡化,到唐代演变出更加丰富的形式。唐代建筑装饰风格华丽富贵,卷草纹样与葡萄、莲花、石榴、牡丹、宝相花以及祥禽瑞兽等纹样相融合,创造出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植物装饰形象,以其流畅舒展的风格用于建筑的石雕、木雕、藻井、门饰、壁画等方面。
古埃及人最先创造了纪念性建筑,他们用极其耐久的石头建造神庙和陵墓。古埃及艺术是最先把植物的形象加以改变,使之成为装饰形式的,有两种植物与埃及文化紧密相连,即莲花和纸莎草。古埃及的卷草纹样以莲花、棕榈、纸莎草为主题构成藤蔓,花和花蕾点缀在卷曲的茎叶之间,形成优美的曲线,这种纹饰被认为是卷草装饰的基础。莲花和纸莎草生长于尼罗河岸边,莲花象征美好,纸莎草可用于书写,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在埃及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常用于建筑柱头、柱身、壁画、门楣等装饰。埃及建筑装饰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东方文化中将宗教与政治结合起来的强有力代表,它们不仅仅是纯粹的装饰,更是为了表达民族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思想。
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卷草纹饰
富于韵律、节奏鲜明的植物卷草纹,在希腊建筑装饰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虽然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但在希腊人这里被赋予了形式美。古希腊罗马的卷草图案,多用于柱子的装饰。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岸、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五大部分,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古希腊文明及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的卷草纹主要以莨苕叶和葡萄纹为基础,组成弯曲的藤蔓,用于建筑装饰。莨苕最初是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低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西方,“莨苕树”以其生命力特别旺盛,象征重生、复活而被崇拜和敬仰。古希腊罗马的神殿建筑多采用莨苕叶造型进行装饰,科林斯式柱头便以莨苕叶造型雕刻而成,象征神殿永存万世,如雅典利斯克拉底纪念碑的科林斯柱头装饰,以及厄瑞克忒翁神庙的柱饰、门楣、门框等建筑装饰,都是以莨苕叶为基础,以柔美流畅的卷草造型进行装饰。莨苕叶纹饰后来发展为罗马卷草纹,这种形象奇异、卷曲而充满生命力地向周围伸展的叶子,影响了阿拉伯藤蔓的形成(阿拉伯藤蔓演化为阿拉伯寺院的装饰花纹,具有生机盎然的气势和无限扩张的活力)。古希腊罗马建筑装饰中,葡萄卷草纹也很常见,以横向延伸的茎为基础,两侧安排葡萄和葡萄叶。葡萄卷草纹是由波斯传向西方的,因其象征丰收、多产和幸福而被人们所喜爱,在西方与莨苕卷草纹一样,逐渐成为主导型的植物装饰纹样,大量使用于建筑装饰。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建筑装饰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人类精神情感的某些共性,不同文化又产生种种奇妙的联系与融合。卷草纹作为不同文化形态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涵盖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及发展演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进行分析比较,能够使我们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心理等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建筑装饰文化。
参考文献:
①(日)城一夫:《东西方纹样比较》,孙基亮译,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2。
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西游记》 《幻想西游记》 戏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戏仿(parody)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是戏剧的一支,也是后现代主义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不同学者对于戏仿有着不同的定义。《牛津英语词典》中将戏仿解释为“模仿,使之变得比原来更荒谬”,著名理论家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认为戏仿是对于原作品再编辑、再构成等跨语境下的综合模仿中所体现出来的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影响关系。戏仿作品在与原文本相似的形式结构下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对原文本进行反转或颠覆性的再创作。在现代社会中,戏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更加多元化的面孔出现。它可以脱离原有的价值观并向其挑战;它可以通过想象力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它也可以只是一次对于新创作的尝试;它甚至可以是单纯为了娱乐大众而进行的搞笑。
古典小说对于现代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古典小说中这些熟悉的故事情节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亲切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区别戏仿所产生的与原小说的不同之处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自然不会例外。
《西游记》自传入韩国之后,一直备受韩国各个阶层的喜爱,不仅对韩国的古典文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也仍然影响着韩国的现代文化。对于韩国社会来说,《西游记》已经不单纯是一本古典小说,它更是与时代相结合,在不停的变形中体现出了每个时代的文化和变化。动漫可以认为是《西游记》与时代相结合的最佳体现。由于动漫这一形式给作者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来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不存在任何限制,可以通过反转、颠覆等手段进行再创作,所以成为了戏仿最佳的体现空间。韩国动漫中《幻想西游记》()可是说是对于《西游记》进行戏仿的代表作。
《幻想西游记》是由韩国著名漫画家许英万的作品《Mr.孙》改编而成的动画片,1990年由kbs电视台开始播放,共有5季。它在故事主线上仍然延续了《西游记》原著,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去往西天的故事,但是除了主线和人物不变以外,背景和情节上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和原著已经完全不同。这种带有时代感的戏仿的模式使得《幻想西游记》在韩国自播出以来就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很多年轻人是通过这部动画片才开始对《西游记》产生兴趣并开始去了解《西游记》的。
作为一个成功的戏仿的案例,《幻想西游记》在拼贴这一技法上是非常成功的。拼贴(pastiche)是戏仿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换届。它否认整体性、条理性和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沌而沾沾自喜。”①
在《幻想西游记》中,孙悟空不再是英姿飒爽的美猴王,而是变成了一个身材矮小,大大咧咧,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头上的金箍变成了头盔,身上的虎皮裙变成了带有(下转第30页)(上接第27页)超人S标志的紧身衣。尽管是一只猴子,但是非常讨厌被别人叫做“猴子”,在片中大家对他的称呼更多的则是非常有现代感的“Mr.孙”。动画片中虽然延续了原著里孙悟空活泼乐观的形象,但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儿童性、娱乐性的色彩。唐僧在《西游记》原著中是一个善良仁慈、相貌白净的和尚,手无缚鸡之力,性格懦弱,经常不能够明辨是非。而在《幻想西游记》中,唐僧变成了一个中年长者,不再骑着白龙马,而是开着一辆越野车,善于躲避妖怪的攻击,以世界和平为己任。由于生性热爱和平,在少林寺中学习武术的时候,故意只学习防守而不学习攻击。猪八戒虽然仍然是一个大腹便便的猪头人身的形象,但是服饰与原著中有很大不同,不仅戴着墨镜,还有辆摩托车,手上的九齿钉耙也变成了威力强大的火箭炮。猪八戒对孙悟空说话时特有的口气“”也成为了播出期间最火的流行语,受到了韩国青少年的追捧和模仿。
沙悟净的形象变化是最大的一个。原著中对于沙悟净的描述是“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对攒露白藤,顶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这个原本带有些恐怖色彩的形象在《幻想西游记》中被完全颠覆了。沙悟净变成了一个穿着紫色斗篷,喜欢吃炸酱面,拿着小榔头作为武器的可爱的小妖精,他的身体可以像橡胶一样拉长,在第四季中手里的武器还变成了一瓶杀虫剂大小的喷雾器。这是一个有点听觉障碍的沙僧,因为经常听不清别人说的话而闹出很多笑话。这样一个滑稽的,带有搞笑色彩的人物形象在韩语中不仅成为了没有耳性一类人的代名词,也成为了韩国搞笑喜剧界的经典题材,沙僧的一系列荒谬的笑话不仅成为了当时热门的流行语,直到播出二十余年后的今天,韩国娱乐节目当中还经常能够见到以此为素材的笑话。
另外,《幻想西游记》中妖怪的形象也有所改变,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西方民间故事中的巫婆等等都曾出现在师徒四人去往西天的路上。
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3
式乘以不同的系数后加合造成的。采取“一对一”的方法可解决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问题。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探讨
在化学学科领域,化学方程式很重要。所谓化学方程式就是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的式子。一个化学方程式就是对一个(或同时发生的几个,或先后发生的几个)化学反应本质的揭示。在一般情况下,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总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一定的质量比,或者一定的物质的量之比,或者一定的微粒数目之比等。也就是说,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总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生成物也满足一定的比例。因此,表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反应物和各生成物总是按照一定的计量系数书写,而且系数是确定的、唯一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很少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系数不确定、不唯一的情况,即反应物和生成物完全相同,但有许多或无数个不同系数的化学方程式。
下面是作者搜集和整理的几个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1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举例
例1:HClO3O2+Cl2+H2O+HClO4,化学方程式可以写成:
3HClO3=2O2+Cl2+H2O+HClO4
5HClO3=O2+Cl2+H2O+3HClO4
7HClO3=7O2+3Cl2+3H2O+HClO4
11HClO3=5O2+3Cl2+3H2O+5HClO4
13HClO3=4O2+3Cl2+3H2O+7HClO4……
以上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同,均符合质量守恒、电子守恒(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等原则,化学方程式书写没有错误。但是,系数不确定不唯一,将这类化学方程式叫做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
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还有许多。
例2:KMnO4+KI+H2SO4MnSO4+I2+KIO3+K2SO4+H2O,系数可以是:2,5,5,2,2,1,3,5;或8,15,17,8,5,5,9,17;或12,35,33,12,15,5,21,33,……
例3:Cu2S+HNO3Cu(NO3)2+CuSO4+NO2+NO+H2O,系数可以是:1,8,1,1,4,2,4;或2,14,2,2,5,5,7;或3,26,3,3,15,5,13……
例4:CuSO4CuO+SO3+SO2+O2,系数可以是:3,3,1,2,1;或4,4,2,2,1;或5,5,3,2,1……
2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的特征
经分析发现,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具有以下特征。
2.1反应物或生成物比较复杂。在HClO3O2+Cl2+H2O+HClO4的反应中,HClO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氧化产物有O2和HClO4。氯元素化合价有升有降,化合价降低生成Cl2,化合价升高生成HClO4,同时,还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生成O2。在KMnO4+KI+H2SO4MnSO4+I2+KIO3+K2SO4+H2O的反应中,氧化产物有两种I2和KIO3。在Cu2S+HNO3Cu(NO3)2+CuSO4+NO2+NO+H2O的反应中,还原产物有两种NO2和NO。在CuSO4CuO+SO3+SO2+O2中,既有硫酸铜加热的分解产物CuO和SO3,又有氧化、还原产物。在NaOH+H2SNaHS+Na2S+H2O反应中,酸碱中和反应产物有NaHS、Na2S和H2O。
2.2一个反应可以看作由几个反应加合而得到。中国-例如:HClO3O2+Cl2+H2O+HClO4,可以看作:
4HClO3=5O2+2Cl2+2H2O和7HClO3=Cl2+H2O+5HClO4乘以不同的系数加合而成。
例如:KMnO4+KI+H2SO4MnSO4+I2+KIO3+K2SO4+H2O可以看作:中国
2KMnO4+10KI+8H2SO4=2MnSO4+5I2+6K2SO4+8H2O和6KMnO4+5KI+9H2SO4=6MnSO4+5KIO3+3K2SO4+9H2O乘以不同的系数加合而成。
例如:Cu2S+HNO3Cu(NO3)2+CuSO4+NO2+NO+H2O可以看作:
第一个化学方程式Cu2S+12HNO3=Cu(NO3)2+CuSO4+10NO2+6H2O和另一个化学方程式3Cu2S+16HNO3=3Cu(NO3)2+3CuSO4+10NO+8H2O乘以不同的系数加合而成。
2.3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分析。
用待定系数法分析和配平这些化学方程式时,发现某几个物质的系数会构成多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不确定,所以系数不确定、不唯一。
如:CuSO4CuO+SO3+SO2+O2,用待定系数法分析,aCuSO4bCuO+cSO3+dSO2+eO2,根据原子守恒列方程如下:
解方程组得:d=2e,d和e构成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不确定,所以,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不确定、不唯一。
3化学方程式出现不确定系数的原因分析
先看一下两个等式的变换。①a=b,②c=d。将①式和②式左右分别相加,得:a+c=b+d。将①×2和②式左右分别相加,得:2a+c=2b+d。将②×2和①式左右分别相加,得:a+2c=b+2d……。将①式和②式分别乘以不同的系数之后加合,就可以得到无数个等式。本来很简单的两个等式,由于乘了不同的系数后进行加合,可以得到不同的无数个等式。化学方程式也一样,可以看作是等式。如果将两个化学方程式乘以不同的系数再加合,也可以得到不同的无数个化学方程式。
所以,化学方程式出现系数不确定的原因,就是将两个简单的同时发生的或先后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乘以不同的系数后加合造成的。
4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中存在的问题
4.1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给化学分析、研究和应用带来不便。
4.2掩盖了某些化学反应的本质。例如,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前后发生的两个反应,前一个是复分解反应,后一个是氧化还原反应。后一反应中,2molH2O2中的2mol氧原子给了H2O,另2mol氧原子给了O2,H2O2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将两个方程式加合之后,中间产物H2O2没有了,方程式变为:2Na2O2+2H2O=4NaOH+O2,表面上看似乎是Na2O2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2molNa2O2中的2mol氧原子给了O2,另2mol氧原子给了NaOH,与事实不相符合,掩盖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显然,该反应过程分两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更清楚,更能揭示反应的本质。
4.3给化学方程式配平和实际应用带来不便。在化学知识传授、普及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增大难度。尤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各物质的计量系数不确定,困难就很大。
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4
在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同当今的课堂教育一样,已经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教育观念到教育目标、从教育内容体系到课程体系、从教育模式到教育环境、从教育评价体系到教育管理、从教育对象到教育主体等层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程开放教育的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迫使远程开放教育不得不主动迎战,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努力增强自己的合法性。
(一)信息化时代是对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观念和理念都提出了挑战,信息时代要求教育具有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具有一种自由民主宽容的教育理念。现有远程开放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不足,有待更新和完善。
(二)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目标与内容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要求建构一种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建构一种适合不同学习者的教育内容体系。可是环视当今的远程开放教育,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尤其是教育内容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工作方面的需要而做出相应调整。
(三)信息化时代对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与方式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者处于一种自媒体和其他媒体教育充斥的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遥控式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如何将远程开放教育与现场教育有机整合将是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不得不反思和努力去完成的重要课题。
(四)信息化时代对远程开放教育评介体系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者处于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教育引导不到位的问题,如何建构一种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管理和评价制度和体系是又一个重大的挑战。
(五)教育对象的变化加大了各种挑战
也促使远程开放教育的指导教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信息化时代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便捷,使学习者的知识面广阔,同时思想世界异常复杂,这就需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要注重自我角色的调整,注重自身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二、提升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水平的路径
鉴于以上我国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终身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我们务必要积极思考远程教育开发的规划问题,国家和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办者要建构国际化和信息化、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不断整合创新教育模式和方式,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积极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建构起我国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促使其获得新生。
(一)不断更新完善教育理念
推动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坚持科学化和人性化、实用化的教育理念,以此引领远程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与时俱进
不断整合创新完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课程体系,夯实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务必要切合学习者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建构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教育目标体系、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从而促使远程开放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国民实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三)不断整合教育模式和方式
增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要根据时展需要,尽量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尽量采用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大力开展有实际价值的对话性教育活动,以此大力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效果。
(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远程开放教育需要从学识、思想道德、个人魅力、教育能力、现代化教育理念、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全力提升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力求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
(五)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
增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者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自动化的网络学习管理制度和规定,让学习者自觉自主自由地学习;同时健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模式,力争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督导,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六)国家层面
应该从政策、制度、法律、技术等方面规范好远程开放教育的环境和行为。这就要求国家在管理和支持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时,务必出台远程开放教育相关实施政策和制度,并依法对其进行治理和引导,确保远程开放教育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从技术上,严格净化和美化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环境,排除不良信息和网上黑客的干扰,让远程开放教育畅通;务必加大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治理,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全力提升中国国民的读书力。
三、总结
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5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而产生的公共物品。有效的公共服务需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供给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2)对那些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主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竞争;(3)对仍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重大项目,要加强监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三种公共服务方式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关系。
因此,我们根据其内涵,结合西方行政改革的实践,把推行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作为提高政府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为我们所借鉴的形式主要有:
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政府将某些公共服务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给私人部门,私人部门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框架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2.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大多数西方国家将政府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工程,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交给私营企业,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金。
3.公共服务社区化。从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向社会转移来看,主要是将政府过去承担的一些职能从政府中剥离出来,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
4.有选择地实行公共服务使用者付费制度,部分地取消了“拨款”,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这样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
理配置和浪费,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
二、我国实现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1.实现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现实基础
在国外新公共管理改革趋势形成的同时,中国的政府改革也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初步形成为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体制基础。中国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并日益成熟。
(2)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为政府职能的外移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适应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
(3)社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公共组织迅速建立起来,为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提供了组织基础。如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组织,公共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
(4)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大大增强,形成了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的人才基础。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
(5)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灵活高效政府,推进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
2.公共服务方式改革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1)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不少政府部门将市场化改革当作一种推责任、卸包袱的方法,疏于管理和监督,对公共服务中的问题听之任之,使公众利益受损而得不到政府保护。
(2)公共服务提供结构缺位。从现实情况看,许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政府服务未能及时跟上,如老龄人口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贫困群体服务、信用服务、法律服务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
(3)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仍未理顺。事业单位依然主要由政府举办,社会组织官办色彩较重,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三、实现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途径
1.培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体系
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要求是一种开放式的休系,在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领域,其强调打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服务不再由政府独自承担,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机构,许多非政府公共组织加入到公共服务提供者的队伍中来。
2.推行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配套改革
进行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政府就要进行配套的行政管理方式变革。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进行行政组织架构的调整。政府将成为网络组织体系的协调者和组织者,成为社会合作力量的发动者和促进者。
(2)规则的制定。在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相当落后,《社会中介组织法》、《执业条例》等都还是一个空白。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使得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的合作有法律保障。推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政府努力在市场和社会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建立一种合作关系,推动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进展。
3.转变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关系
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与政府分担责任,可以使政府从具体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以一种监察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审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利用自身多样和供给优势,与政府形成互补关系。政府可以把许多不宜直接插手干预,或者干预成本过高的公共事务,交给非政府公共组织来做。政府成为社会合作力量的发动者和促进者,通过一些合理的机制“激活”社会力量,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输出。
参考文献:[1]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0.
[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06.
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6
艺术设计 研究生 文化史课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深化设计思想。学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设计和学术研究潜力才能厚积薄发,成为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设计工作者和研究者。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中西文化史”课程列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主干学位课程,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设7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本课程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以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着重分析社会、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文明发展历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设计创作水平,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中西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文史专业学生一般有中外历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选修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文献等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专业中,中西文化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章节分列细致,课时量大,教材有相当深度。而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学内容讲授、教学侧重、教材选用与编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科一般系统学习过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课程,有些学生还具备一些中外建筑史、园林史、装饰艺术史等艺术史论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的中西文化史课程要与学生此前的知识结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不能重复已熟知的内容,要在原有基础上加深理论分析与阐述,并进行内容上的拓展,补充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欠缺的知识。由于课时较之文史专业要少很多(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开设此课只有32课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大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部分以历史年代为线,介绍从史前至明清历代文化。以讲授思想史为核心,重点分析历代思想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讲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及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重点比较中西艺术精神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内容设置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识罗列,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最终回到分析艺术风格成因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落脚点上。
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形式与考查形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学生轻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识的问题。授课、考查方式的单一化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考查评价方法上以课程论文或考试试卷作为考查形式,易使学生为轻松取得学分而敷衍,写作课程论文过程中抄袭现象严重,或死记硬背教科书和笔记上的考试题目重点进行答题,无法体现学生独立分析和深入研究与理解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中西文化史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课内指导教学与课外自主研究教学相结合。在第一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课外研习的文献目录,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研读文献与参考书,教师在课上进行纲要式的讲解与重点问题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写书评和文献综述的环节。这样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二是联系历史分析现实,将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由学生思考并确定要陈述的话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演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演示和提问,大家就此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展开热议。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写作专业研究论文积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选题,同时锻炼了分析、表达、辩论能力。学生的演示课件作为考查成绩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有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整体界面设计,引入大量艺术作品、考古文物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识。其四是走出课堂进行直观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报告、感想、资料收集作为一份课程作业来完成。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开展,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实功利,轻视学术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良趋势,通过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个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发挥和展现。通过教学探索,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使学术热情不断高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子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