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建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建实训总结

土建实训总结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所培养的人才以掌握文化和技术理论为基础,以掌握技术和管理能力为目的,既有较宽的技术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属于“能操作、懂技术、会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这其中专业建设更是关乎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要形成自己特色,增强竞争力,就要从专业建设入手妥善处理职业性与学科性、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一、目前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正处于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社会需求大,招生、就业形势喜人。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方面也存在的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忽略了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学校的规模和人数以及发展和扩张,忽略了专业特色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并且偏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忽视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能力培养的措施、手段和方法。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不合理,即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或是过多依赖于理论教学,以理论为主导,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专科教育的缩小版,或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不重视学生岗位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办成了中职教育的放大版,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由于过度扩张、软硬件条件不足等原因,后一种情况越来越趋于严重,甚至出现了淡化专业理论、专业素质培养,过分依赖企业,过度进行实习、操作等校外教学,一味强调技能培养的现象。

(三)实践课或是依附于理论课,或者完全与理论课教学脱离,即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时,实践课或是依附于理论课,或者完全与理论课教学脱离,形成两张皮现象,没有从根本上确定理论课和实践课、知识和能力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软、硬件条件的不足,使得工学结合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过多的借助和依靠企业,没有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

(五)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借助理论考试,只针对知识层面进行考核,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层面和岗位素质的评价,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与学院的学习成果考核不一致。

三、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专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通过市场调研和就业岗位调查对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类,对岗位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学生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既要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所必需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素质,又要围绕学生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作为“工程人”所必须的基本职业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同时要围绕“岗位”、“职业”以及职业资格要求,突出职业能力的指向性、针对性。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内涵,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并准确进行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指向和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个中心,技术路线、课程构架、课程组合、教学目标应清晰直接。同时应体现高职教育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特点,对专业培养目标与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研究、计划、实施、总结和提炼,不断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服务并围绕职业能力、围绕学生的岗位和素质要求,尤其着重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妥善处理职业性与学科性、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高职土建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都是相同的,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的培养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目前采用人才培养方案就有很多种,比如:“2+1”人才培养方案、“2.5+0.5”人才培养方案、“411”人才培养方案、“基础平台+职业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等等。高职教育定位与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地区、学院的实际状况,研究和落实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方法手段,客观的评价目前的专业教学水平,找出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行调整、优化或重新设计,是目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最根本的任务。

(二)推进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具体实现。对于学生而言,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课程学习和不断地模仿、练习、实践,因此课程改革应该紧密围绕学生的职业和能力需要,以职业能力需求为统领确定课程,以理论课、实训课、单(专)项能力培养课程、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构成课程体系,以单(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仿真模拟训练和顶岗实习来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融合,以课程改革为推手,推动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思考和解决这门课的基本知识点、拓展知识点、实现拓展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课程应实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力的获取途径、学习成果的考核和评价。比如: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课程需要着力培养的一项基本能力,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该专业学生最基本层次上的写作能力,就是会写施工日记、施工记录、各种质量、安全检查记录、阶段性施工小结、总结以及各种申请、报告等,要求学生能用文字对现象、经历、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较高层次上写作能力就体现在会写各种分析报告、措施方案、施工及工艺说明、论文等,这样,语文课的教学就和学生的岗位要求密切联系起来了。

(三)实现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途径。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学院而言,就是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高职学院只通过教室是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只有建立优良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实现要以课程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加以实现。工学结合的“工”有多种的方式,其中一种“工”是到相关企业进行教学和实践,一种“工”应该是学院自身组织和安排的技能和能力训练教学。工学结合不仅仅是指到企业去、到现场去,校内的工种操作实训、模拟、仿真实训都属于工学结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在工学结合上学校和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存在根本的差别,目前社会条件下还无法真正实现校企双赢,高职院校无法真正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工学结合中大多学生尚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并且学生的动手实践参与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资源投入,再加上安全、学生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使企业很难让学生从事关键岗位工作,更多的只是见习、帮忙、参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职学院应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练好“内功”,将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放在学院进行,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后再到企业进行施工实训和顶岗实习。 转贴于

(四)建立能力评价体系是目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能力评价体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过程、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进行正确判断和识别的过程,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跟踪、调整,影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于如何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如何进行能力评价,目前在高职院校有很多的认识和做法。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认为知识是形成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阶梯或载体,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种层次的教育,扎实和必须的知识功底、必要的知识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都是教育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对高职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职业能力目标,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相连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相互依存又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两者不能完全剥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学生从事某种岗位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能力评价要素不仅要考虑职业能力本身,还应对与能力相关的知识进行评价。进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首先是要围绕学生的就业服务岗位,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学,然后在学生完成学业后,针对应该实现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立一套简便、科学、客观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来反映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检验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成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五)创新和研究实训教学方法与形式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实训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实训教学形式与实训效果密切相关,高职学院不断创新实训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效果,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整个专业建设工作会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的校内实训教学形式主要有:

1.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实训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比较适合单项能力或基本能力训练,尤其是技能型训练的教学,这种形式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主导,通常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学生通过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从而获取相应的技能,获取直接的操作经验和技能,这种形式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养成积极职业态度的主要途径,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个人基础、情绪因素、理解和接受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2.角色扮演式的实训教学形式。角色扮演教学法是由学生扮演某一职务的担任者,从而处理这一职务中的某些工作,以体验各种类型人物的心理和感受,使自己和其他学习者从“表演”中受到启示而改进自己的一种教学方法[2]。角色扮演式的实训教学形式,多适用于单项职业能力培养阶段,教师的任务是设计问题、提出工作任务、提供工作条件,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进行引导、启迪、指导并进行管理服务,在过程中和最后进行评价。角色扮演的环境可以是真实情景的模拟,也可以是虚拟的情节、情景。

角色扮演式实训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概念通过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变成生动活泼的形象,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这种教学形式的实训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方案设计、课前准备、对过程的有效控制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知识准备程度、参与程度及主观能动性。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的组织、程序、内容以及其重要性时,如果只在课堂讲授,即便是老师反复强调,学生们还是是懂非懂,各种关系、职责、分工搞不清楚,此时可以让学生去观摩真实的招投标过程,也可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设置招标、投标、评标的条件,预先布置课题,让同学们在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之后,将教室模拟成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的会议室,模拟招投标的实际情景,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等角色,模拟招投标的实际情形,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和感受,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印象、引发思考、激发兴趣,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对同学们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一次极好锻炼。

3.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形式,这种实训教学形式是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车间,给学生提供高度仿真的训练环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和掌握所需的各种实际知识和岗位能力。这种实践性教学形式是一种模拟生产和管理的真实过程的职业化训练,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土建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土木工程;改革创新

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成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与此同时,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学生能够与社会零对接,上得去、做得来。就土建筑专业特点而言,实现土建类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在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学生”到“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一、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近年来,土建专业发展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改善,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创建为土建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所以,土木工程显示了在发展中应有的现代感、多元感及科技感的特点。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专业化的培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强大的施工管理能力,同时还得跟上时代的需求,及时吸收当前建筑领域的先沿信息。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对于高新技术的使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是直接面向土建行业,面向社会,这必须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不然他们不合格的成果会给人们带来无法预测的安全隐患。

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的亟待优化

公共基础课的比例过多,专业必修课比例过少。从培养土建专业人才的角度,基础课学的太过深入,但技术基础课的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掌握。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上,应当坚持土木工程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缺少综合化课程。此外,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2、培养模式过于传统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很难符合人才培养的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是受限于学科教材,无法打破学科教材内容的束缚;创新教学方式的缺乏,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科的求知欲;教师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动手能力的教育思想,也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专业师资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开展的条件和保证。青年教师比例太大,缺乏高水平教学团队领导者,团队教学合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体教学方式、水平、质量不高。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土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而且缺少具有工程师、教师的“双重角色”型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提高现代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当前社会需求人才特点来看,土建行业比较青睐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因此,作为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改革,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打破现有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实践也只是完成既定的任务。根据课程特点,吸收土建行业现场任务,安排各工种工作,由学生团队制定方案,并实施,体现学生主动动脑,动手的理念。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为以学生为主,选择先进的教材,由课程内容和任务选择学生组成团队,完成某工种项目作业方案,教师审核与指导,实训室完成作品,教师于课堂完成理论讲解,最后由学生团队进行工作总结的教学模式。其次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这里要发挥教研团队的合作,集中教研室的师资力量,整合教学资源,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并做出教学计划。其次就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2、注重培养应用实战人才

现代土建专业教学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应用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实践锻炼中强化工程意识,造就应用型实战人才。首先让学生独立面对工程,让学生能够较短时间内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熟悉工程环境,强化他们的工程意识训练,促进学生更好地工作学习。其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各种知识的具体应用,熟悉具体方法的应用情境,提高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土建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队伍结构与综合能力密不可分。很多学生他们有着很强的专业学习兴趣,有着工程设计的天赋,需要良好的教育和指导才能快速的成长,才能更加高效地提升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科学的教师队伍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丰富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性专业人才。为此,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对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应构建以培养全面性、知识性、研究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改善实训环境和条件,与企业深度合作,并让教师进入企业实践,转变教师身份,能提高实训指导效果。实验指导教师在角色上既是教师又是公司职员,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解决了进入生产一线的实践的问题,使其缩短成长时间,尽早成为骨干指导教师。这个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指导教师,一个方面给实训指导教师提供平台,整合资源,提出更适合教学的实践项目,开设的实训项目能够紧靠生产企业。另一个方面能够引导指导教师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转变。第三方面就是提升了指导教师的实践与理论,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出色的实践能力。聘请企业资深师傅进校园,以各种方式对校内实验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接轨培训,多角度帮助校内指导教师实现质的突破。主要以一对一的帮带模式,独立实践操作考核模式、封闭式强化训练模式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注重现有经验知识的感悟,又要突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多元思维。

4、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而且脱离社会和企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差,无法完成与企业的零对接。这就要求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和调整。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加大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为实践特色的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分配接近1:1。另一方面在制定教学计划中成立审议小组,小组由两方面人员组成,一组是是企业家,向学院提供教学咨询与建议。另一组人是教育专家,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并对教学效果作实际情况评价。这样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就会体现各学校的专业特色,也体现培养人才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钱红萍,李书进,史贵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22-125.

土建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动态轮岗;土建类;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蒋凤昌(1970-),男,江苏泰兴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教授,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新技术应用、土建类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高职高专土建类学生顶岗实习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JSJG092)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蒋凤昌。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79-03

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一文中提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于2001年起,开始践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1年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构建包含目标体系、运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子系统的顶岗实习体系,使得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日趋精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课题组将动态轮岗制度引入土建类学生顶岗实习的运作体系,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训练。

一、动态轮岗的必要性

基于企业考虑减少岗前培训时间和费用、提高实习生的岗位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等因素,顶岗实习一般都是采用的“定岗实习”,换而言之,每个学生在1年的实训期间基本上倾向于固定在某一个具体的岗位实践和工作,或者固定在一位师傅后面,师傅一直在某岗位,则“徒弟”亦固定在某岗位,施工员不能体验造价员的职能要求,资料员不能体验安全员的岗位职责。如此实习使得学生技能难以得到系统化训练,并对学生就业存在“适应面较窄”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实施动态轮岗制度。

(一)培养“多面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来看,到工地或项目部实习的主要目的不是挣钱,而是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和管理经验。土建类学生在项目部能接触的岗位主要有: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等。通过动态轮岗,学生能够多接触一些岗位,则可更全面地加强对土建项目的认识,培养“多面手”的技能,对各种岗位的熟悉,有利于提高对“技术”、“经济”等抽象概念的综合认识,利于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甚至会培养成领导众多技术员的项目经理。

(二)挖掘个人潜力、选择合适岗位的需求

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爱好、情商和智商存在多元性,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存在个性化差异的现实,相应地要求学校和企业在顶岗实习环节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他们对实习岗位的需求是多元性的,从而体现教育人性化和教育公平。

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挖掘潜力是不同的,因此通过动态轮岗,可以使其选择到更合适的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喜欢在施工技术和施工措施方面进行工程应用并获得成就感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施工员;有耐性和细心在图纸与数字之间进行梳理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造价员;对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等技术情有独钟的学生,则喜欢质检员岗位。动态轮岗给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岗位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其潜能和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跑鞋”,则在职业轨道上跑得又快又远又开心;反之,则在职业轨道上走得又慢又短又痛苦。

(三)扩大学生就业机会的需求

通过动态轮岗,可使学生增进对多个岗位的了解与体验,增强学生与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态轮岗给予学生的多岗位经历,在面试过程更能吸引考官的眼球,可以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土建类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各个岗位既分工不同又密切合作。施工员应向造价员咨询施工措施相关费用问题,以便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施工方案实施;材料员应向造价员及时传递各种材料的市场行情;造价员应向施工员及时了解现场的设计变更与洽商实施情况;质检员应向施工员及时反馈实验检测情况等等。只有通过动态轮岗,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岗位,才能对各岗位有深刻印象,才能熟悉各个岗位间的密切合作,也才能更大程度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一线技术人员的招聘要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和中小型工程项目,更倾向于“一职多能”、“多岗合一”的要求和做法,因此对熟悉多个岗位职能的“准员工”尤为青睐。

二、动态轮岗的可操作性

顶岗实习应综合考虑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利益。在实习单位的项目部往往依据工程项目的进展和需求确定实习岗位,尤其是在“校热企冷”的情况下,学校和学生迁就企业工程需求,不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训。然而,通过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调查研究,发现动态轮岗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根据不同的工程情况,进行科学设岗,密切沟通,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动态轮岗,让学生获得系统化的训练。

(一)不同建设期的自然换岗

土建类工程项目属于单件产品,项目实施周期长,随着建设工作的进展,工程项目部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重点不同:前期主要是投标和施工准备工作,中期主要是包含工程进度、质量、造价和安全四大控制的施工管理工作,后期主要是资料整理和竣工结算工作。中小型工程可能在1年内实施完成,大中型工程可能在2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内完成。

对顶岗实习1年的学生而言,如果所在的工程建筑面积在5000㎡左右,该类规模的工程一般在1年内能够全部完成,那么项目部技术人员的工作要求基本是“一职多能”、“多岗合一”,学生顶岗实习内容将随着工程的开展实行了自然换岗。而且可能同时熟悉多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能要求。

(二)同一项目的对调轮岗

对于建筑面积在10000㎡以上的中型或大型工程,施工工期超过1年,项目部的分工很细,岗位基本固定不变。

在该类项目中,顶岗实习的学生往往可能一直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要么一直做施工员,要么一直做造价员、资料员等等。

但是,大中型工程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需要的技术人员多。相应地,可以容纳的顶岗实习生也较多,一般可以容纳2~6名学生。这就为同一个项目实行顶岗实生阶段性互相对换岗位提供了可能。

(三)同一公司的项目间换岗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中,有一些特级和一级资质的大中型企业,这些实训基地所每年都有多个工程项目同时实施,每个项目基本上都能容纳顶岗实习生。而且,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在项目实施允许的条件下,都能兼顾高职教育的社会职责。这些都为实现同一公司的项目间换岗提供可能。

(四)不同公司的被迫换岗

由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可能出现学生对实习岗位不适应,或实习基地对学生不满意的情况,遇到此类情况,学校允许学生在顶岗三个月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可以享受调换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的机会。

对于这类由“互不适应”而引起的被迫换岗,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辅导员老师都会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利于其在换岗后能够尽快适应新岗位。

三、动态轮岗的案例及分析

【案例1】校外实训基地上海拜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接受5名学生顶岗实习。该实训基地是从事钢结构施工图设计、深化设计、加工制作、现场安装的综合性生产企业。2009届有孟召明、石磊等5名学生到该单位顶岗实训。实习单位首先安排了1个月的岗前培训,主要培训钢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等相关内容,然后将各位学生安排到东南大学体育馆、广州地铁、上海某钢结构厂房等项目部。从钢结构设计开始,自然轮换了设计员、造价员、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等岗位,其中孟召明同学还担任了项目经理助理的职责。

一般钢结构工程项目总工期较短,在1年内能够完成,所以能够实现自然轮岗,而且学生能够对整个项目的各管理环节进行系统了解,获得系统训练,实训效果很好。

【案例2】校外实训基地江苏一建南方分公司2011年接受2名学生顶岗实习。该实训基地目前所实施的建筑工程为深圳天安数码城(江苏江阴)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000㎡,为两幢高层建筑。2009届吴凯和杜文龙2名学生在该项目顶岗实习,他们的分工为1名施工员和1名造价员。实训3个月后,由学校导师提议,经过企业导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研究同意,两名学生进行换岗实训。

由于服务于同一公司的同一个项目,并且施工员与造价员之间的工作联系非常密切,两名学生几乎每天交流,对彼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非常熟悉,因此两人之间的轮岗对开展工作影响不大,同时两位同学都能获得较多的岗位训练机会。在不影响项目利益的前提下,企业也愿意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岗位实训机会。

【案例3】校外实训基地中国江苏技术合作有限公司2011年接受4名学生顶岗实习。2009届周永山、杨洁、立普尧和葛灵蔚4名学生在该基地顶岗实习。该单位几个工程项目处于更替状况,顶岗实习可有多种选择,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和学生个人协商后,对几个项目的岗位轮换进行了安排:前2个月,4名学生在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大跨地标建筑从事资料员岗位,主要进行竣工图的实测补图、各类资料整理、准备申报“鲁班奖”工作;随后2个月,从事造价员岗位,辅助合约管理部进行工程投标相关工作;然后,依据企业项目需要,周永山到无锡海关钢结构加层工程从事施工员,立普尧到无锡中关村多层混凝土框架工程从事施工员,杨洁和葛灵蔚到南京华泰证券大型建筑群项目从事造价员和施工员工作。

同一公司的多个项目间人员调配、岗位更替是时常出现的事情,针对这种具体状况,学校导师与学生个人应意识到岗位轮换机会的存在,并积极与企业导师和负责人沟通,事前规划,从而可实现顶岗实习的岗位轮换。

四、动态轮岗制度的相关规定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10余年 “2+1”顶岗实训的实践与研究,对土建类学生的顶岗实习体系不断完善,在《顶岗实习手册》中制定了动态轮岗制度的相关规定:

1.为了增加实习生对不同岗位的体验和训练机会,获得较为系统化的训练,在1年的顶岗实习期间,每位学生应在2个或2个以上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并且体现“一职多能”原则,即对其中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达到非常熟练程度,对其他岗位可达到了解熟悉程度。

2.动态轮岗应做到“事前规划”,即在选择顶岗实习单位和实习项目时,由学校导师组织,优先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单位,与企业导师和项目负责人进行深入沟通,制定动态轮岗的具体实施规划:可以在中小项目中自然轮岗,亦可在同一项目中对换轮岗,还可以在同一公司的多项目间轮岗。

3.为了减少实习生对轮岗后的新岗位适应时间,实习生应在轮岗前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以“旁观者”的身份,细心了解将要就职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

4.由于学生与企业间“互不适应”的各种正当理由,可能“被迫换岗”,该种情况应经学校导师审核确认,一般应在顶岗实习3个月后,重新规划调整实习单位、工程项目和实习岗位。

土建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企业调研;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21-02

高校扩招使得高等教育已完全由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然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致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脱离实际,无法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因此,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对策,解决当前社会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一、企业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分析

课题组就我区与建筑有关的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分析、总结,得出企业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1.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当前建筑行业当中出现了一些不踏实、频繁跳槽的现象。不肯吃苦,眼高手低,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最终也只能被社会所淘汰。

2.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非常受用,这能为毕业生今后的广阔发展做好准备,也是今后工作上提升的重要保障。而从调研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毕业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直接限制了学生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3.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充分体现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将理论学习与动手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把上课地点设在实验室、实训场所乃至工地当中,让学生边听边做,使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

4.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人际沟通、交流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土建类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涉及土地、规划、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供货商、施工工人等多个参与单位及人员,采用适当方法与相关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项目得以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沟通交流能力上仍有所欠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领悟上仍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5.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土建类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场一线开展工作,在设计、施工等过程中为了同一个目标往往要与团队成员互相支持配合,因此对于土建类用人企业而言,必须要求凝心聚力和团队合作,必定要求其员工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6.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调的是身体本身的重要性。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露天作业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等特征,其特征决定了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去适应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室外露天作业。

7.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企业或企业的项目部常常需要向上级或者主管部门汇报其工作进展情况或者需要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懂得按照规范的行文要求去编写计划、请示、报告、通知、总结等公文,是一名土建类专业人员必须要独立完成的一项工作和必备的一种能力。而当前,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却是大多数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短腿和亟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解决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措施

从上述课题组对企业调研的现状和分析情况看,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等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要想解决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尴尬局面,就应充分了解企业对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找准定位,摸清规律,寻求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改革与突破,切实解决人才的“出口”问题。

1.立足社会需求,明确培养定位和目标。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为本科层次。当前独立学院录取的是第三批本科投档分数先的考生,某种意义上而言,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人才是介于第二批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的层次。因此,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应该明确定位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出既有扎实知识基础,懂理论,又有多种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规范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构建和规范合乎企业对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需求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层次、专业特色和理论应用,使学生真正掌握土建类专业的基础知识、管理方法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为上一个台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此,课程体系可以考虑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公共课(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必修课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英语应用、计算机应用、职业生涯规划、安全知识以及对专业的初步认识等方面,而选修课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艺术欣赏等方面。

(2)基础课(含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本学科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基础性知识,对学习专业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基础课知识,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专业课(含专业必修和专业任选课):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专业的创新意识。

(4)实践课。在前面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和内容,加强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通过上述的调整和设置,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

3.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等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形成多媒体形象化教学,构建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课件,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选择性。此外,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达到“教、学、做”一体,切实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开展教师能力全面提升培训,培养专业(学术)带头人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老师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5.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组成教育教学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的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借助企业的力量,共同构建“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标准”的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岗位活动特点,研讨各土建类专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共同开发职业导向的课程。同时利用企业的优势,共建实习基地,将企业文化、企业实际的现场工作环境带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际的、完善及有效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平台。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应积极主动地了解企业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结合考察、调研,结合专业实际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明确培养定位和目标,规范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需求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邓铁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56-267.

[3]王玉翠,段庆茹,王燕娜.基于市场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0,(2):85.

土建实训总结范文5

1园林专业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实用性人才.相比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应用型人才比职业学院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应用型知识以及更高层次、更加复合的专业技能的掌握.依据园林学科与专业的内涵以及行业实践的实际,笔者认为园林植物与生态、园林工程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设计、专业设计绘图与口头表达等技能是园林专业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

2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特点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该校园林专业面向行业一线培养人才.从近几年专业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总体上,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资料管理、后期养护工作的约占45%,从事方案设计工作的约占30%,从事招投标与预算工作的约占5%,从事苗木行业生产管理与采购工作的约占15%,其他岗位及非专业岗位的约占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事设计、施工及相关资料管理工作的园林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但大多数主要从事植物相关工作,土建岗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

3《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3.1《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目前,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3.1.1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在现有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几乎都是理论教材,没有实践教材,且现有的理论教材多针对研究型大学以及高职学校编写,针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教材少,更无针对应用型大学的专业教材.造成本课程内容多为古典园林建筑相关,而与建筑学科的结合不够,与行业实践接轨不够.

3.1.2实训项目的实践性不够,课程的互动性不强由于园林专业教师接触古典建筑与现代大型园林建筑的项目不多,造成教师在布置实训项目时,大多只能给出较简单的模拟设计条件,缺少真题真做,抑制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也由此造成学生在课前做的思考与设计工作不够,实训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往往感觉在课上“无事可做”,学生实训效果达不到项目开设的目标.

3.2《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从本课程的学科地位以及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特点可以看出,园林专业学生的园林建筑与土建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相对较弱,因此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相关技能是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3.2.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针对性、综合性与时代感在内容改革方面,李宏等从建构课程知识模块角度,董璁从园林专业与建筑学的相关性以及设计题目的选择方面进行了较典型的研究[2-3].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本课程理论教学中,笔者保留了古典园林建筑造型及其环境景观组织的相关内容,同时加入了建筑学相关知识.从世界建筑风格及其演变入手,将建筑空间的设计与建筑设计方法论作为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针对园林专业学生的基础与就业特点,重点讲解建筑的空间与造型设计、古典游憩性园林建筑及现代景观建筑与小品,增强了内容的实践性、针对性、综合性与时代感.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层面,增加建筑构造课程,并将其作为本课程学习之前的必修课程.

3.2.2因材施教,分层次设置实训项目,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依据项目难度与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差异,笔者将实训项目分为必修与选修类型,突出项目的层次性与针对性.实训项目以综合性与设计创新性项目为主,如“建筑空间组合及其环境设计”项目,既考查了同学们对于建筑空间及其组合设计的基本规范与要领,也将园林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而基础性项目则以现场教学或随堂练习解决,而内容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项目,则以选修项目、设计竞赛或开放实验等形式进行,克服了传统实践教学较单一的缺点,丰富了实践教学形式.

3.2.3实施“课题制”教学,强化设计环节“课题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课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索型”的教学新模式[4].“课题制”教学以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的课题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努力探索,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教学中,笔者结合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的改造,将园林专业实验室建筑及其外部场地的改造设计课题作为“建筑空间组合及其环境设计”实验项目的内容;同时,在现代景观建筑与小品设计教学部分,结合笔者的实践项目,将居住区、公园等绿地的总体规划与景观建筑专项设计有机衔接.这样,使实训项目更加贴近“实战”,甚至直接参与项目,开展设计竞赛,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实训项目实践过程中,借鉴“五步教学法”[5]以及“课题制”教学模式,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笔者将整个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即:课题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项目专题理论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设计定稿阶段以及成果制作、汇报与总结阶段,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运用我校教学质量管理采用的PDCA模式,重视对设计过程各环节的控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笔者集中讲解该课题相关设计条件与要求,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实地调研,并汇报各自对场地的认知.经过第一轮初步方案实践后,笔者再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类似典型案例的剖析与设计原理的讲解,这样一来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而强调理论知识的“够用性”,有助于学生在理论上更加明确该类课题设计的方法,举一反三.其次,在课题设计阶段,笔者采取“合作学习”的教与学模式[6].依据行业实践,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甲方与乙方、设计团队等行业角色关系,进行方案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只作引导与指点,重点在各小组的内部讨论与方案优化.方案完成后,笔者组织全班同学,模拟方案招投标,各组进行方案汇报,由教师与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会对其综合评选.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更加重视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设计能力,能在相互的比较与评价中找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下一步方案的改进与深化打下良好的基础.课题结束后,笔者对各组成果及课题设计过程中的得失进行专项点评,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设计经验与教训.通过项目制、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竞争以及团体协作精神.同时,也在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将其从“赶图”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进行资料查阅、场地分析、方案构思与交流.

3.2.4采取形成性考核,强化专业综合技能考查课程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该领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应该以过程考核为主.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首先,课程的成绩由实验作业、专题研讨、开放实验等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核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核成绩只占30%.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在专题研讨及项目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及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而期末考核的形式结合了课题设计以及方案汇报形式,将理论知识与设计技能有机整合,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土建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强化合作;土木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47-02

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提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企业基层就业为目标”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决定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企业的参与密不可分,校企合作办学能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使教帅深入企业,了解施工技术和人才需求动态,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观念,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

一、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的类型和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对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一系列的内容仅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条件是难以完成的,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搭建好的合作平台,找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存在问题才能更好的建设: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为基础教学分析研究:

1.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以前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高职教育办学的历史较短,帅资力量薄弱。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加强,许多老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层次上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1]:

(1)由于近年来高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土建类专业学生越来越多,生师比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疲于应付,专业知识更新不够,知识点散而多,缺乏科学整合

(2)教师自身缺乏工程经验,教学时无法拓宽知识面,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缺乏兴趣培养和脱离实践的教学,既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更不能使学生毕业之后尽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另外,教师进修的机会相对于大学本科教师较少,自我提升能力和空间也较差。制约着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日标。

2.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与其他院校的差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特别是工程性强的土建类专业,社会严重缺乏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并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动手能力不足,理论基础也差,现有平台的资源、能力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模式改革变得更为迫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最提高、机制创新及内涵提升的重要途径。

3.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培养方案关系到整个专业的培养方向,如中高职土木专业培养的学生定位是以施工为主还是以工程设计为主?主线定位的不同涉及到的主干课程课程不同,前者是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主,实践环节以实践实习操作为主;后者以土木工程设计原理为主,实践环节以课程设计为主;培养方案的不明确造成的培养方向截然不同;再如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按照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工程力学需掌握140多个知识点,结构力学100多个知识点;而结构设计原理多则200多个知识点,两门课程存在逻辑延续关系,分开传授,所花费的课时较多,缺乏知识点的逻辑衔接,缺乏科学整合,重点不突出,特色不突出,这些均是由于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导致[2]。

二、提升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发展途径

1.校与校合作,加强师资的建设。校与校合作是指中高职学校与本科高校的合作,利用地理优势借用当地本科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当地企业的参与是最佳途径,其中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如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送到本科院校进修;两校之间教师观摩课程,共同研习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两校建立共同的实践实习合作企业,便于教师的一线挂职锻炼等等,不断积累的实际经验,并鼓励双方教师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

2.校企融合下的跟进式平台建设,提升实践环节的空间与能力。每个专业所在学校所处地位不同,培养目标的定位有所不同,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一定与学校办学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而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是否合理,需要社会企业的评判。而社会在发展,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目前企业上升的前提,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育紧密相连,要求学校的人才培育模式在变革中跟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学校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内外实训基地规划建设、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等,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师资的工程性培育也需要企业的大力协助;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准确与否需要企业来标定,企业先进技术的提高需要师资的科研转化,所以校企的合作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实践环节的合作,而是校企的产学研技术创新的合作,加入政府的推动,完善校企发展的运行机制,一系列环节均形成“政、企、校、研”的产学研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合作育人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集聚效应。

三、校校合作k学模式是提升高职专业途径

产学研合作办学足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应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社会要求,建立两校3+2或3+4的合作衔接培养学生;设计不同层次合作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合作教育教学要求与实习结构,以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

1.成立以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搭建多元合作平台。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和总结,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3],互惠共赢为原则,成立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发展以及校企联合,并加强校-校之间的合作办学模式。

2.深化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利用当地优势,借助本科高校的办学实力,进行两校的多层次合作,实现中高职学生的再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努力将现有土建类中高职学生作为当地土木类本科的生源之一,加强校-校合作,提升办学水平[4]。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与高校进行“订单式”资源培养,通过与对口本科高校签订协议,开设“订单班式”培养,加强引导,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主要的是推荐优秀生源到本科高校。

3.在企业建设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应与几个资质较高、技术先进的建筑企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合作关系,请企业负责人进校讲学,便于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条件;同时可以解决企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与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开设“订单班式”培养[5],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最为主要的是为得到优秀的人才,企业会主动承担一部分人才培养的义务,校企合作的双方积极性会提高。

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能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而的各自优势,真正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最终实现四方受益。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实际的行为)中的难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8-20

[2]梁甜甜,张春丽.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47-248

[3]汪耀武.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分析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5):37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