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朱自清春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朱自清春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范文1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朱自清的《春》,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存在中心环节。而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又教无定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排疑解难,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一种好方法。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

三、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两个有效的途径: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磁带等辅助资料。播放这些光盘,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朱自清的《春》、的《沁园春•雪》等优美散文、诗词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还可采用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在不间歇地评议与比较中提高朗读水平。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网,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还应相应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诗句等,而部分内容因教学目标的制订,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鉴于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学校已建立起宽带网络教室,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另外,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中国文学、中国教育网、作文网等文学、教育网站,要求他们在网站中阅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习作,并作读书笔记。

3.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朱自清春教案范文2

一、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

语文教学是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美,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倘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的思维在美丽的课堂上翩翩起舞。

1.导语如诗,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教师精妙的导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一个诗意般的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激活,情感被点燃,师生相互感染共同生成一个具有磁性的情感场。在教学《春》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放飞季节的候鸟,春悄然栖息在蝴蝶的翅膀,春花、春草、春风和春雨,驱走了残冬的寒意,展示了美丽和活力,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伴着桔红色的希冀,点燃五彩斑斓的人生,那么,春天真的这么美吗?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吧!”这段开场白似一首赞歌,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这样的导语让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样的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诗意般的情境。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

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感。在教学《春》一文时,由歌曲导入:同学们,大家会唱《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吗?生:“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这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出春天的哪些景物?生:花、草、鸟……学生们热闹非凡,兴致勃勃,举出许多春天的景物。对,春天有许多美好的景物,让人感受的春天的勃勃生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尽情感受春的美好吧!

二、精彩生成,课堂充满真谛美。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课堂上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只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学会倾听,引导学生“倾诉衷肠”。如在教学《成长的烦恼》综合实践时,我告诉学生,“当一份快乐跟别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乐;当一份烦恼跟别人共同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恼。”让学生畅所欲言,向同学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然后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的确,中学生正生活在孩童和成人的夹缝之中,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却,大人们所谓的成熟离我们还太远,于是,花季走来,雨季走来,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是啊,烦恼是我们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绪。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引导自己以平常的心态正视烦恼,以积极的方式化解烦恼。引导学生学会倾诉和释放,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往往使教学得以升华,使教师意识到课堂上的生机勃勃,是源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尊重差异,张扬学生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欣赏课文中的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我最欣赏曹刿的深谋远虑、镇定自若和虚怀若谷。”有的说:“我最欣赏鲁庄公的知错就改。”最后一位同学说:“我欣赏鲁庄公的不拘一格用人才。如果不是他,用人为贤,绝对不会有曹刿在鲁庄公面前的人格平等。”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因此,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的特征。我们只有依据鲜活的“学情”顺流而下,随机调控,才能给课堂创造一种如火如荼的局面。

三、富有情趣的评价,让学生欣赏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调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摈弃以教师的价值、文本价值取向为唯一评价指向的评价方式。摈弃诸如“读得真好”、“读得棒极了”这种空泛的,对学生学习没有真正益处的评价语言。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美、欣赏美,让美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鸟》一诗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同学声音洪亮,掷地有声的朗读了“小鸟,小鸟,你轻轻地跳,可爱的小树,它还在睡觉。”这一小节,朗读结束后。这位老师这样评价“刚才大家听到了这位同学句句清晰的朗读。如果读书时能让小鸟高兴地离开,小树在他的朗读声中睡得更香甜,那就更好了。”这位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又进行了第二次评价,“你的读声让小鸟高兴地离开了,但小树已微微睁开眼睛,你能让小树再进入梦乡吗?”这位同学面露微笑,高兴地点了点头,又进行了第三次朗读,这次读的效果非常好。教师进行了第三次评价:“你美妙的读书声让小鸟心情愉快地离开了小树,小树在你的读书声中进入了梦乡,睡得可香了。你是个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我代表小鸟和小树谢谢你。”这位同学听到了教师的评价后特别兴奋,激动地说了声:“谢谢你,老师。”这样的评价,让学生一次次发现自己的进步,坚定自己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评价中,也让其他同学发现了这位同学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在发现别人的亮点,欣赏别人的同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创设想象空间,使学生憧憬美

朱自清春教案范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能推进语文改革的深化。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安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把问题尽可能解决在课堂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少学生课后弥补的困难。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认知活动有指导、调节、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顺着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感悟情感。例如我在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何其芳《秋天》一文时,先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教师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补充,创设秋天的情境,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少女思恋”三幅图画,最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所看到秋天和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有何区别。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到秋天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每个学生在智力、能力、个性等方面所受的遗传,环境与教育影响也不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学生的差异随处可见。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基础、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设计灵活多样,层次各异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实施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实现有效地解决学生整体学习的问题,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如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可以把学习目标任务先列出来。如:

目标一:1、识记作者生平和著作2、识记生字生词:酝酿应和黄晕朗润蓑花枝招展呼朋引伴3、诵读下面的句子:(1)吹面不寒杨柳风。(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跳着,走着。(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目标二:领会内容、理清结构、明确中心、探讨写法基本内容:(1)总写(2)春草图(3)春花图(4)春风图(5)春雨图(6)迎春图结构:第一段(总)第二段(分)第三段(总)中心:颂春,赞春手法:(1)借景抒情。(2)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目标三:课外阅读《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散文。在实施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进行完成。基础较差的,可以先选择目标一来完成;基础较好的,直接可以完成到目标二,并且还能仿照本文的结构练习写作;在完成目标一、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完成目标三。通过分层次教学,不会的会了,会了的提高了,最终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教学中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全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独自确定,学生对学习目标是无需关注的,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必须明确学什么,教师除了教什么,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学。新大纲明确要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真正做到大纲所说的“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对于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教学中走出来,给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丰富的创造力思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储备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朱自清春教案范文4

所谓多媒体就是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个性化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师生间多线式的交叉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不当地使用多媒体,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禁锢了想象力

文字是作者的独特体验,学生在阅读时如何才能透过文字走进作者用文字精心打造的那方文学乐土呢?想象力就是最好的桥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是悦耳的声音、美丽的图片、具体可感的形象,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禁锢了想象力。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河畔的金柳”“如鸣佩环”、拳打郑关西的鲁提辖都毫无悬念地、架空文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参与到学习中间,少了“咀嚼”文本的过程。纵使得出的都是与教参一致的标注化体验,那也是一次失败的体验。我曾经先后两次教《再别康桥》。第一次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听老师深情范读的基础上,对康桥及周围的景色进行描绘(图片、文字皆可)。学生不但提到了诗歌中的夕阳、金柳、青荇、波光等意象,还增加了小鸟、游鱼等富有动感的事物,以动衬静。所描绘的金柳、水草、小船等各具情态。而第二次教学时,我将配有图片的诗歌配乐朗诵的Flash播放出来,再让学生对诗中的美景进行描绘,发现学生的描绘大多打上了Flas的烙印,只是在语言的表述或绘画的技巧上有一些差别,远没有第一次教学那么精彩。原因就是Flash中的图片首先刺激了大脑,对康桥形象有了设定。

二、转移了注意力

学生在阅读课堂上,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与教师的对话,就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与教师之间。然而,初中生大多数还是比较幼稚,自制力差,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多媒体课件中色彩鲜艳的图片、跳动的小动画等资源,对于一般学生而言,这些远比抽象的文本、语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春》这篇优美的散文时,为了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他在展示课件前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文字,到野外寻找春的足迹。”而展示的课件除了语言赏析的要求之外,还非常“应景”地出现了一个学生去郊外踏青的动画。然而,就是这个“应景”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有些学生觉得动画很好玩,马上偷偷地笑起来。更有甚者,一边赏析语言,一边不时抬头看着课件偷笑。这本来是一个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而此处动画的加入,影响了那些注意力欠佳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扼杀了创造力

多媒体课件一般都是教师课前根据自己的教案及课堂预设而设计的。然而,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的课备得再细致,也不能预料到课堂中出现的种种生成性因素。而生成性资源有时恰恰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加以引导,让智慧之火可以燎原。然而现在有些教师事先做好了多媒体课件,不愿意将辛苦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弃之一旁不顾。有些教师受多媒体课件预定流程的束缚,也没能力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就草草地应对学生智慧的结晶,将他们往自己预设的程序上引导,这样不但消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朱自清春教案范文5

一、给白菜

在故事中,老山羊以年迈之躯种了不少白菜,小兔们只是帮收。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扮演老山羊的角色,在窄窄的书地里,勤耕不辍,笔里春秋,纸里苦泪。为了备好一堂课,读原文,翻教参,点鼠标,抄答案,袭教案,然后确定这堂课要讲授的知识、重难点等,最后恭请学生在课堂中一同收获这所谓的劳动成果。对于试卷或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课外美文的阅读,为了赶进度,经常只是讲题目,给答案,讲答题的技巧,连在读中进一步感受原文的环节也省去。

对于这一阅读教学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给”的教育,像老山羊“给”白菜,大公无私地一车一车地“给”――“给”阅读,“给”问题,“给”答案,最终以“给”分数终结。这里,分数成了阅读教学的终结者,基本上终结了对老师、学生阅读行为的评价。

这种只注重“给”、唯分数是瞻的教育,利少弊多,单从“快乐教学”这一角度说,不论于师于生,都苦多乐少。一是因为老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大多以参照抄袭为主(却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难以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二是学生只一味地吸收,缺少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自然少有快乐可言。而小白兔,在种菜的过程中体验到比获得丰收成果本身更大的乐趣。

二、种白菜

当可爱的小白兔拒绝老山羊给的白菜,获得一包种子之后,它便开始劳动,从松土、播种到捉虫,终于收获一棵棵硕大漂亮营养价值丰富的白菜,成为自主劳动后快乐的收获者。小白兔用这些种子种成白菜的过程,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教学应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种子。而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让学生在现实中应用知识,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三、送白菜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中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应该是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因为小白兔除了学会种菜,还懂得了感恩。这对阅读教学同样有重要的启示。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文本的“技艺”之外,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它还承载着教化人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是通过“阅读对话”体现的。

从“微观”的角度,我“断章取义”,随举两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例子:

(1)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出来了。(摘自朱自清《背影》)

(2)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摘自鲁迅《孔乙己》)

从读文章的事中情、景中情等方面,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第一段文字,父亲已送儿子上了车,又担心儿子路上渴着,非得亲自买几个橘子才放心;况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儿子相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心中也舍不得别离呀。

师:一个平凡不过的动作,我们通过与作品定情景下人物的对话,读出主人公内心的深情。

生:第二段文字,作者安排孔乙己在这么凄凉的环境下出场,写景真切,作者似乎对环境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孔乙己的悲悯。

师:一个特定的环境描写,我们与作者对话,读出作者内心作为正常之人最基本的情感――对弱者的同情心。

师:另外,读这些作品,还可以引发我们与自己对话。读着《背影》,想着自己的父亲,当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高兴之余,却又为上学缺了一大笔钱而发愁,“天下父母同一心啊”。

读着《孔乙己》,不由得我想起一位初中同学,他成绩优异,是当年保送一中的骄子;中专毕业后,安排到供销社,不久单位就倒闭了,待业在家,思想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承受不了打击,竟得了间歇性疯病。曾来学校找过我几次,后来我不搭理,见了就躲。现在想来,良心上确有些过不去。这几年也不见,不知怎样了……

朱自清春教案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堂 弊端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大量地进入初中语文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由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视角,活跃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因此,很多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增加教学容量,激发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感觉到一些苦涩味道。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形象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最形象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它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多媒体课件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的弊端。

一、不恰当的演示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思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对于语文课,绝对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生动形象的效果的。朱熹先生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应该是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分析感悟,学生通过媒体的这种间接方式获取的知识,极易渗入媒介制造者个人的爱好,甚至偏见,使学生不易看到文本的真正含义,同时,媒体的“先入为见”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委会钱梦龙老师课后评述说:参赛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求实效,只是为用而用的缺陷,有些图片选择不妥当,不正确,以致对课文的理解片面化。这不仅使教师和学生让电脑的预设程序限制了,而且由于媒体注重了对程序中知识的记忆,忽视甚至限制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思考与创新认识。对新教材文本的把握必须留给学生一个巨大的探索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汉语文字有其形象、抽象、概括的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她的魅力所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可带给我们无限遐思,语言文字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扼杀课堂的生动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很不相同,但在实质上有些相似,有时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答案而导致师生之间缺少灵活变通,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妨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当笔者播放配乐朗读时,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著名演员有深情并茂的朗读下,很有一种想模仿朗读的欲望,但由于预先只设置了5分钟时间朗读,便安排同学们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因此很多同学想有感情的朗读的冲动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还是在这一课,在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时,很多同学归纳的各有千秋,记得有一个小小组的同学将五幅图景命名为“绿草送春”、“繁花争春”、“斜风抚春”、“细雨润春”、“人们迎春”,这一组同学的归纳可谓是精妙绝伦,但笔者为了与预定的结构一致,并没有采纳该组同学归纳出的语句,而是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归结,导致这一组同学后来的讨论积极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