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国家统计给出2003-2012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数据,来具体分析一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食品消费食品消费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水平,人们只有温饱问题解决了才会出现其他消费,这是其他消费的基础。从国家统计局统计十年内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情况可以得出:从2003-201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并且从2007-2008年间,上升的速度是最高的。

2.衣着消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开始其他的消费品,比如我日常生活中衣着的消费,通过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2003-2012年,城镇居民在衣着消费水平的趋势也是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3.家庭用品消费家庭用品消费支出从2003-2012年也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城镇居民目前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经饱和,现处于更新的阶段,因而家庭用品的消费支出增加不大。随着更新换代的加快以及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用品支出将趋于相对稳定,不会明显下降。

4.医疗保健消费从数据中可知,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一是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意保持健康的身体,二是物价上涨和各种收费提高使居民支出增加,并且居民的对健康方面的意识在不断地加强。

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因素

1.城镇居民收入变化一切消费的最终形成必然依赖于一定的购买力来实现。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消费结构的最终形成及变化,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从历史资料看,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消费结构的改变。第二,从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看,不同收入水平决定着不同的消费结构。

2.物品价格变动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投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价格的变动,势必要影响到消费结构的变化。1978年以后,国家开始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食品价格提高幅度较大,从而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1993年,国家大幅度调整粮、油价格;自1988年物价猛涨,许多居民担心货币贬值,大笔资金投到日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上。

3.国家政策变化分配政策的变化,使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从而打破了过去消费结构的趋同性,形成了具有一定层次梯度的消费结构。同时,由于各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推出,房租的提高,加大了住房支出的比重。以后,随着医疗制度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的推进,消费储蓄的比例也会增加,这些都会改变消费结构。

4.消费者消费观念和心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和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求新、求奇、求美、求精的消费观念普遍被人们接受;攀比心理、追求名牌心理等也对居民购买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追求方便、舒适的生活。

三、结语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2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甘肃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国民消费,消费结构,消费需求

一、研究国民消费的意义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社会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现阶段,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阶段,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拉动需求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消费政策和观念等严重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既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缩减,也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关于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费是重点。从理论角度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与求解

居民消费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下表给出了从1991年到2010 年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基于表1和表2的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其三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城镇: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农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数0.736与0.721分别表示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与理论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是一致的。

2.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上面分析数据知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分别为0.994、0.998,调整文秘站:的决定系数为0.992、0.998,可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9.4% 99.8%的离差做出解释。

(2)方程显着性检验—F检验

给定显着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别为k=3,n?k?1?4的临界值2F?3,4??6.59 ,由于0.05

F>F0.05?3,4?,所以认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Y对x1, x2, x3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是显着的,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着影响。

(3)变量显着性检验—t检验给定的显着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为4的临界值t?4?=2.776,由于回归分析表中: 0.025

城镇: t1?25.622,t2??0.371,t3??1.956

农村: t1?37.832,t2?0.812,t3??1.838 由检验可知,城镇t1?2.776是显着的,而t2?2.776,t3?2.776都是不显着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的,农村t1?2.776,t2?2.776,t3?2.776也是不显着的,即可以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显着的影响,在建立模型时,可以不作为解释变量引进模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着的。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4

刘念 杨邦 湖北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和支出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

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应采取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率;收入;支出

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中一国或地区的居民消费总额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居民

消费部分占整个GDP 的比重。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

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失调,

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本文旨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实证

分析,提出对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应采取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现状

统计数字显示,自1990 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额随着国民经

济的增长不断上升,但是居民消费率总的趋势是一路走低。其中

城市居民消费率保持缓慢增长,但是从2000 年以后出现下降趋

势,这表明城市居民消费达到一个停滞期;同期农村居民消费率

除在1996、1997 年有所上升,2000 年-2003 年以来,我国农村

居民消费率依次为21.48%、20.59%、19.71%、17.96%。其他年

份都表现出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已经严重影响

到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同时也不利于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

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角度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自1990 年以来,除1994-1996 年以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增长幅度都长期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特别是从1997

年到200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仅为3.44%、2.23%、

1.95&、5.01%、4.61%,不仅仅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率,而且也

远低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增长的红

利并没有均匀地分配到相关的行业和区域。同时通过农民家庭收

入的来源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到,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

性收入所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

逐渐下降。但是据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

份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和他们父辈20 多

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相差不大,而“不变”的背景却是中

国经济9.5%的高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

入增长情况不容乐观。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政府通过财政或者税收等调节手段对

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甚微。

(2)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对经济增长和收入提

高有着不十分乐观的预期。从2008 年起,我国经济进入调整阶

段,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受内忧外患的

双重考验,对农村经济而言,在经历了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之后,

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转变,乡镇企业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发展不

快.而由于农产品过剩,城市化进程不快。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改

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即收入增幅连续多年大幅度下降。

2.农村居民支出角度分析

(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0

年-2005 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依次为4.5%、4.5%、5.2%、0.3%、

3.4%、6.5%,同期城市居民消费增长率为7.8%、

5.2%、5.4%、6.3%、6.4%、6.8%,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长期

低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始终无法启动。

(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通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中的分项数据显示,通过对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生

活消费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去向。生活消费支出

长期保持在60%左右,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稳定在25%左右。农

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同时在家

庭设备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方面

的消费稳步上涨,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住基本消费需

求向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进行升级。

3.其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由于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医疗、教育和养老方

面基本都要依靠自身来解决,为未来支出而削减日常消费支出。

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支出增加,又由于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可

能性较大,为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农民必将选择增加储蓄,

减少即期消费。虽然在农村已经启动了农村低保、农村医疗合作

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覆盖面较小、受益人群较少。受

传统消费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不良消费习惯,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消

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具体表现在日常消费节俭克

制,红白喜事、重点节日过度消费,消费求同,竞相攀比人情消

费、愚昧消费开支较大。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农民工务工收入和其他货币收入,

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借鉴西方对农业的补

贴制度,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

2.改善农村居民对于收支的预期。建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

系,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配套的设施建设和农村消费

市场上的商品监管,严厉打击农村市场的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

行为,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

4.加速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大量的农

民进入城镇,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

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国锋.《当前农村居民消费偏低的成因及对策》.《生产

力研究》2003年第4期.

[2]田艳平.《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研究》.武汉大学2005国民

经济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

[3]李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社会科

学论坛》,2001年07期.

[4]方国斌《.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及政策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年03期.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市场,消费结构

开展对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体育消费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为体育消费市场生产和流通提供宝贵信息,正确引导居民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促进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

l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5至50岁的城市有职业居民进行调查研究。采用PPS抽样方法和简单的随即抽样方法发放问卷,抽取北京、上海、福建(福州)、四川(成都)、吉林(吉林)、广东(广州)、甘肃(兰州)、内蒙(包头)9个城市。调查样本量为1170人,回收问卷1085份,回收率92.73%,有效问卷759份,有效率70.41%。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较高,符合本课题研究的要求。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关于分析体育消费结构的理论基础

西方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kow)强调,人们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强度是不同的,而且是有序的,即人们首先要求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得以强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体育消费结构分析,其启发意义在于随着人类需要层次的上升,人类消费结构有层次的变化,体育消费结构同样也有层次的变化,表现为体育劳务消费比重上升,体育实物消费比重下降的趋势,消费形式也将进一步多样化。作为基本劳务产品形式之一的体育劳务,将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内容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成为人们日常劳务消费之一。

2.2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现状

体育消费的结构是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过程中,不同类型体育消费的比例。为了便于调查研究,最大限度的保证获得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将体育消费的结构分成三大类进行调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比赛表演、体育实物产品(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器材),结果见表l。

从表1可以看出,各城市居民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体育表演消费的情况。总体上,体育劳务消费水平211.74元(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比赛表演)高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204.45元,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相符合。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存在一些的特殊现象。

上海城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年人均高达407.14元,体育比赛表演消费132.14元,是城市体育比赛表演消费总平均数的2.70倍。为了进一步剖析这种现象,我们对本次调查中一些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均高于其它城市,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数量与体育消费人口数量差异很大,而且,体育消费人口中的体育人口数量低,非体育人口数量高。根据这个结果推断,上海市城市居民体育娱乐消费水平高。在本次调查中这种现象也得到了证实,上海城市居民经常参加体育的人口在9个城市中排在第6位。

吉林城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相对自己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而言,120元也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在调查中了解到吉林城市居民家庭月均收入在9个城市中排在末位,但是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相对比较却很高,如果将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与体育比赛表演消费相加,认为是体育劳务消费,那么吉林城市居民体育劳务消费占体育实物消费122.21%,占家庭体育消费44.92%。出现这种结果不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广州和北京城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相对自己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却是一个低水平。如果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两个城市体育劳务消费水平都应该高于或等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但是调查结果与推断恰恰相反。这又是一个违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特殊现象,虽然北京和广州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但是体育消费的结构与人们推断的结果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并非完全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不仅仅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受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环境、城市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因素对体育消费的结构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3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2.3.1城镇居民历年消费的结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比重逐年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反映出,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或家庭支出中用来维持基本生存条件——购买食品的支出下降,购买其它物品的可支配收入得到相应增加。还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逐年增加。此外,90年代以来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开始显著增加。1999年,我国医疗制度再次改革,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尤其是食品科学含量的增高,健康问题被推倒人们生活的重要日程中,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并不断寻求科学的保健方法,这些为提高体育消费水平带来了有利的契机,为改变体育消费的结构带来了强大动力

2.3.2国外家庭体育消费结构发展情况

在经济发达国家,体育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这些国家居民体育消费并非从一开始就形成目前的结构,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从瑞典家庭体育消费情况可以得到证明,瑞典家庭体育健身的总支出,1992年比1985年增长了43.17亿克朗,其中用于体育活动的开支,1992年比1985年增加了17.61亿克朗,增长率184.02%;用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帽的开支仅增长了15.95亿克朗,增长率69、23%;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的支出也仅增加了8.42亿克朗,增长率62.56%。可见,近10年瑞典家庭体育劳务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体育实物消费。这种趋势也被多数国家体育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所证实。

2.3、3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居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即物质消费支出比重下降,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增加。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资料需求基础上,更加注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追求,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形式之一。随着人们闲暇时间增多,生活方式改变,体育意识、体育健康观念增强,对体育需求会明显增加。据谢琼桓等人在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想研究中进行的抽样调查,“1987年我国体育消费家庭年均体育支出49.67元,1992年54.83元,当时恩格尔系数分别为76%和69%;2010年恩格尔系数如果降到40—45%左右,则意味着有体育消费家庭的体育支出可达目前水平的5——6倍,在300元左右。”21世纪,居民体育需求迅速增加,体育消费结构也向合理化方面转变,即在90年代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实物消费并重的基础上,逐步向以体育劳务消费为主,兼顾体育实物消费为辅的方向转变。从本文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城市居民总体体育消费结构是体育劳务消费高于体育实物消费。未来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以高收入、高文化职业人群为主导,逐步向以体育劳务消费为主,兼顾体育实物消费为辅的方向转变。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消费结构;变动;环境效应;作用机理;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 F0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063-06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一定的消费结构反映着人类参与生态系统的循环状态,表征着它兼有物质循环通道的效能性。消费通过其在时间纵向序列上和内部组成横向序列上结构的变动,从生产到资源利用和直接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两个方向影响着城市及其腹地环境。

1 国内外研究概述

丹麦学者Mikael Skou和芬兰学者 Ilmo Massa 研究认为,环境的长期预防法则包括生产和消费模式长期结构变动,推进生态协调根本在于消费结构变化的生态现代化[1]。Carmen Tanner从消费者个人因素和关联因素两方面分析,认为过度消费是工业化国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必须转向可持续消费结构[2]。Harald Payer等以澳大利亚为例,从能源、交通、废弃物等方面论述食品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建立了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食品消费结构[3]。Duarte R和Alcántara V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西班牙大气状况分析,通过对SO2、NOx和CO2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部门的确定,估算了最终消费变动在全球范围造成的环境影响[4]。荷兰HOMES项目提出家庭代谢(Household Metabolism)概念来分析家庭消费活动的环境影响[5]。

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消费结构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童钧耕等对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的效应作了研究[6]。刘晶茹等、耿莉萍分别对家庭和居民消费的环境影响做了概述[7,8]。吕丹认为食品消费结构、数量和方式的变化,使得资源与能源消耗大量增加,引起环境财产的贬值[9]。董锁成等认为,城市居住者的消费活动对其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外部不经济称为城市型污染,并总结了“污染物传递的‘倒金字塔’规律和资源、环境效应的‘后发优势’规律”[10]。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中所选择的关键目标群还有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旨在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作用机理。

2 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位于黄河中部河谷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东西长、南北窄狭长沿河带状城市。其作为一个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组成的有机大系统,在气候、地质、水文、植被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以封闭性为主要特征的河谷川地地形,严重削弱了河谷环境自净能力,降低了环境容量的阈值,使城市这个有机大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环境污染效应放大、增强,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城市环境的矛盾开始出现并将逐渐尖锐化。消费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变动和消费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变化和加大了对城市环境作用的强度等方面。

3 兰州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研究

3.1 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根据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城市环境的不同影响及资料可得性等实际情况,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粉尘产生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作为城市环境变量;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兰州市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为变量:原煤、焦炭、汽油、柴油、燃料油、石油液化气、热力和电力,两者之间做1990-2002年13年尺度下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涉及的灰化因子全部取值0.5)[11],结果如表1所示。

从能源消费构成分别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粉尘和工业固废污染物排放或产生量的关联度分析来看,以原煤、热力、电力和燃料油的消费对兰州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大,以汽油和焦炭影响最小,这也是与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所分不开的,以煤、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其变化将直接对兰州市环境产生影响,表现在废弃物产生数量和构成比例上。总体来看,目前兰州市能源消费结构中各种能源的消费量与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关联度大部分是偏大的,对环境影响也比较显著。

兰州市能源消费结构以煤、油为主,因此煤烟型污染是兰州市区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12]。三种主要污染物(SO2、NOx和TSP)浓度采暖期>全年均值>非采暖期,是因为在采暖期燃煤量大于平常,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得每年采暖期这一阶段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平常,属于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因此我们以SO2、NOx和TSP作为环境变量,分别与能源消费结构组成做同期13年尺度下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见表2。

从关联度大小来看原煤、燃料油、电力和热力是影响

兰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键因素。另外从每种能源消费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力度按大小来看,原煤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影响力度逐次为TSP、SO2和NOx;燃料油则对TSP影响较大,其次为SO2和NOx;而石油液化气则主要影响NOx,其次为TSP和SO2。

总之,以煤、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有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的特殊的气象条件,再加上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污染源分布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兰州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3.2 交通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3.2.1 交通消费结构变动的尾气污染效应

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11],以CO、HC、NOx和SOx等四种主要机动车尾气污染物[12]作为环境变量,以货车、客车、摩托车及其他车辆等组成交通消费结构构成,以1990-2002年相关数据做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关联度分析来看,按照关联度大小排序均为:客车>货车>其他车辆>摩托车,并且车辆构成对四种主要污染物的关联力度规律一致,客车对污染物影响力度最大,其次为货车、其他车辆,最后为摩托车,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出行方式和出行机会增多,加之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导致客车出行和使用频率提高所致。总之,机动车辆总数和组成其结构的各类车辆数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交通消费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污染物排放种类的变化。另外笔者还计算了交通能源消费构成与尾气污染物之间的关联度,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发现汽油与尾气污染物之间的关联度普遍大于柴油的,说明兰州市尾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车辆燃烧汽油所排放的,这也是与目前机动车主要以燃烧汽油为动力的现状相吻合的。控制尾气污染除控制机动车数量外,还应该合理优化机动车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燃料,比如以天然气、酒精作为燃料来驱动汽车,现在兰州市已经针对公交车辆开始实施清洁汽车计划,这必定会大大减轻由于机动车发展引起的尾气污染。

3.2.2 交通消费结构变动的噪声污染效应

利用历史数据田玉军,兰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调查、评价与防治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通过分析比较混合车流中大、中、小型车所占比重而知(见表5),大型车比重对Leq和L10值影响较大,呈正相关关系,而小型车,诸如出租车,标准营运车辆等则对背景噪声值L90的贡献率较大,随着兰州市车辆消费结构组成趋于小型化变化的情况,兰州市交通噪声逐渐趋于稳定,但背景噪声值L90却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呈上升趋势。

3.3 水资源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3.3.1 地表水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黄河兰州段是流经兰州市区唯一的地面水源,根据用水情况统计,全市年耗水量的90%取自黄河水,其余取自地下水。但由于市区分布呈狭长带状,各行政区基本上依黄河两岸自西向东顺序排列,位于河段上游的西固区是工业集中的主要排污地区,位于市区东部的城关区是人口密集地区,两区污水排放总量占全市排放量的80%以上,因此此段水污染比较严重。

我们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污染负荷系数法,参照《地面水质量评价》(GB3838-88)III类标准,对1990-2002年间黄河兰州段常年例行监测的20种水污染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来看:大肠菌群负荷比占第一位,为86.24%,其次排在前7位的污染物依次是:挥发酚、化学需氧量、pH值、石油类、非离子氨、高锰酸钾指数和总磷,上述8种污染物负荷比占总负荷比的94.99%。由此说明上述污染物是近年来影响黄河兰州段水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从不同污染类型来看,生物类负荷比占5个类型总负荷比的86.24%,说明生物污染相当严重。在化学类污染物中,有机类负荷比占化学污染总负荷比的52.24%,无机类无毒污染物占31.18%,无机类有毒污染物占16.57%。显见,有机类污染也比较严重,无机类无毒污染物次之,无机类有毒污染物较轻。

3.3.2 地下水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使得地面沉降,水质逐渐恶化。例如兰州唯一地下水源地“三滩”水源地地下水位已由设计初的3-5m下降到1995年的最大降深达24m,分别围绕着马滩中部和迎门滩井群形成降落漏斗,到1988年河南漏斗面积已达58.65km2,河北为12.8km2。另外“三滩”水源地超采发生沉降的同时水质也正在恶化,如迎门滩4、5、9、10号井在1985年总硬度为110mg/L、118 mg/L、156 mg/L和136 mg/L,到了2001年四口井分别为539 mg/L、488 mg/L、502 mg/L和483 mg/L,均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规定的450mg/ L的标准。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为地表污水渗入地下提供了有利条件。

3.4 家庭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兰州市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正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型。消费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通过“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的连锁反应而作用于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

3.4.1 住房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城市居民选择住房对“市区中心区位”的认同,使得市区中心住房林立,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增大,加剧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在最近对消费群体购房意向的调查中,回答“希望在什么地段购买住房”的问卷选项时,有55.81%的人选择城关区(这里的“城关区”不包含雁滩和东岗) ,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加上雁滩和东岗总计才有44.19% ,说明了人们对城区中心区位的依赖。由此大量居民涌入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2002年比1990年增加了0.26倍,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又使得用水紧张,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居民住房消费由“温饱型”向改善型、享受型的转变,特别是对住宅户型要求趋向中、大面积和多室多厅的转变。刘义通过调查对比发现[13],对住宅建筑面积,选择80~100m2的,2001 年调查时占41.99% ,而在2002 年调查时却占到55.74%。而且同2001 年调查相比,选择二室一厅的大幅下降,选择三室二厅的大幅上升。居民住房消费的改变拉动住房施工面积不断增加,挤占宝贵的建设用地和城市绿地,从而使得其他城市建设只能不断压缩郊区良好的耕地资源。而且每年大量的住房更新,成为兰州市固体垃圾的一个重要来源,加重了垃圾“围城”,给环境污染治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3.4.2 居民日用品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我们选择了1990-2002年间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医疗保健消费总支出等四项指标作为家庭日用品消费结构组成,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为环境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见表7)。

通过关联度分析表明衣物洗涤与家庭食品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是城市生活污水的最主要来源,这既有家庭衣物购买量上升带来的衣物洗涤量上升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近年来兰州市城市居民普遍使用耗水量高的洗衣机代替人工洗涤造成的。同时,还分析了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主要关联因子,认为兰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和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具有最强的关联度,即家庭食品消费和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是生活垃圾的最主要来源,而衣着消费与医疗保健消费过程中垃圾产生量较少。另外兰州市城市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方式向多样化、高级化发展,日用品消费在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日益多样化的日用品消费产生的垃圾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最主要来源。消费结构对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居民使用交通工具造成的含有SO2、铅化合物等污染物质的尾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无线通讯和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污染等。总之居民消费活动的多样性导致消费结构变动从而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4 结 论

为了形象的表征出消费结构变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及影响作用机理,我们以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截面简图1来表示:

消费结构,从广义来看,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同消费的构成状态;从狭义来看,是人们消费不同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及其构成状态。但不管是社会宏观消费结构还是居民家庭消费结构,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消费水平、改变消费模式和观念,最终通过消费结构组成上物化表现出来,使得越来越多的物质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得物质代谢呈现多样化,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不易降解、不易净化和处理的物质的不断增多,使“三废”污染成分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巨增。而所有这些过程,都在兰州市以封闭式为主要特征的特殊地理环境的背景值下被叠加放大,加重对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ikael Skou,Andersen,Ilmo Massa.Ecological Modernization-origins,Dilemma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2002,2(4):337~345.

[2]Carmen Tanner,Sybille Welfing Kast.Promo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Determinants of Green Purchases by Swiss Consumers[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02,20(10):883~902.

[3]Harald Payer,Petra Burger,Sylvia Lorek.Food Consumption in Austria Driving Forc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J].OECD Case Study Austria.2000,11:23~31.

[4]Duarte R,Alcántara V.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Spain:Towards a Higher Sustain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3,27(3):237~238.

[5]Noorman K J.Changing lifestyles in Transition Routes Towards Sustainable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9,2(2):231~244.

[6]童钧耕,席时桐.能源消费结构和上海大气环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1):32~34.[Tong Jungeng,Xi Shitong.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tmosphere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J].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1995,8(1):32~34.]

[7]刘晶茹,王如松,杨建新.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向:家庭可持续消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6~8.[Liu Jingru,Wang Rusong,Yang Jianxin.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Household Consumption Research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3,13(1):6~8.]

[8]耿莉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环境影响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39~43.[Geng Liping,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Tendency of Chinese Citizens'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log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4,14(1):39~43.]

[9]吕丹.食品消费数量、结构与方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4.02:103~105.[Lv Dan.Study on the Impacts of Food Consumption Quantity,Structure,Mode Change on the Environment[J].Commercial Research,2004,2:103~105]

[10]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21(4):15~20.[Dong Suocheng,Zhang Wenzhong,Fang Chuanglin,On the Mechanism and Laws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y[J].Resources Science,1999,21(4):15~20.]

[11]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4~66.[Liu Sifeng,Guo Tianbang,Dang Yaoguo,et al.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Grey Ststem[M].Beijing:Science Press,1999:44~66.]

[12]祈斌,张志元,朱学义,等.环境与空气污染[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63~210.[Qi Bin,Zhang Zhiyuan,Zhu Xueyi,et al.Eco-environment and Air Pollution [M].Lanzhou:Gansu Peoples Press,2001:63~210.]

[13]刘义.兰州市商品房消费群体特点浅析[J].社科纵横,2003,18(5):33~34.[Liu Yi.Analysis on the Trait of Commercial House Consumption in Lanzhou[J].Social Science Review,2003,18(5):33~34.]

Study on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 on the Environment

ZHAO Yan-de1,2 ZHANG Hui2 CHEN Xing-peng2

(1.Department of Geograpgy and Tourism,Linyi Normalcollege Linyi,Linyi Shandong 276005,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System und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