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会计高级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会计高级论文范文1
1.1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高校会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会计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该目标可以看出,高校会计教学与普通会计培训是有很大区别的,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系统的会计学知识,而不是仅仅会记账就可以了;而且,高校会计教学还要求学生具有会计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初步能力,这就需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进行更深、更高层次的研究。因此,高校会计教学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
1.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会计工作。所谓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的熟悉。高校会计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会计岗位的工作。
1.3能力培养的全面性
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业务学习能力等。没有经过学校全面能力培养和熏陶的学生,是无法达到社会期望和要求的,更无法胜任将要从事的会计相关工作。因此,高校会计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知识的国际性和更新性
我国会计专业知识逐渐和国际接轨,每隔几年就会推出新的会计准则,财税法规也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电算化知识更是日新月异,因此会计专业学生们必须学习最新的知识,并随着知识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所以,高校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所讲授会计知识的国际性和更新性。
2高校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增强会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2.1高校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教学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由于会计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对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也会降低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没有采用现代化设备和方法授课。许多高校会计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案讲半天”的旧模式,这样的授课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如果高校能有条件支持、帮助会计教师,使会计教师能利用多种电子信息化设备,通过多种现代化方式和方法给学生授课,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师一直在学校的课堂授课,没有到企业实践锻炼过,甚至有些年轻老师一上班就走上教师岗位,基本上属于从大学出来就进入另一大学工作,根本没有实践经验,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不爱听,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对财务法规、准则等进行调整,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大多跟不上,知识更新不了,这样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过时的会计知识。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那些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方法,而如何教会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才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层次,这还需要高校会计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
2.2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上述高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数在于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只有不断提高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还要培养学生成人。因此,高校会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教学质量。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会计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高校会计教师有必要从各方面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进行。
3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方法
3.1高校会计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高校会计教师应针对所教授学生的层次和专业特点,挑选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并认真备课,准备教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程序。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计教师要不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计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相关案例来辅助教学,并对教材中没有讲到或讲得不够深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学中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会计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教学、下载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学习的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3.2组织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
高校会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们轮流选择不同的章节进行示范教学,其他教师观摩、听课,然后组织说课和评课等手段,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使教师们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学习,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3丰富高校会计教师的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认识到会计的精髓。高校会计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将会计课程讲得有血有肉,精彩异常。因此,高校会计教师可以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到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另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会计方面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来开展会计实践讲座或担任学生们的实习指导教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水平,也能使高校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为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3.4高校会计教师要以科研促教学
高校会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课题、论文、专著和教材等,适时更新知识结构,时刻跟踪会计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始终站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现代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高校会计教师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高校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提升了,其学术水平才能随之提高。因此,科研工作对于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3.5高校会计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会计知识
学校会计高级论文范文2
由于会计电算化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订立完善的管理控制制度,包括制定内部操作制度,禁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以防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设置操作权限限制,各岗位人员必须各司其职,不得越权操作并相互制约和监督;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如果必须离开计算机,应自觉退出财务系统,若发生输入内容错误,要按照系统提供的功能予以改正,如输入负数冲正的凭证;操作人员的密码严格保密并不定期更换,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明确系统管理、系统操作、凭证审核、凭证复核、系统维护的人员分工,职权不相容的岗位不得兼容,如出纳岗位与审核、复核岗位必须分离,系统维护员不得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系统操作员不能兼任审核工作等。这样的制度既可保持内部控制的相对稳定,也可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随着工作重心及职责的变化对相应的岗位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分工。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计算机自动完成借贷平衡、记账、汇总、数据分析、生成报表等工作,本身处理几乎不会出错,但人为过失或故意造成的错误则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因此对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涉及财务、计算机运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知识。高校会计人员一般都是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毕业,有扎实的学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处理会计方面的问题可以应用自如,若电脑知识有所不足,很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引发问题。因此,要经常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其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操作相关的软件并加以简单的维护,使其实现从手工会计向计算机操作用户角色的迅速转变,或者直接引进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带动高校会计队伍层次的全面提高。定期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教育,在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减少人为操作和系统运行出错的可能性,更加有效防范会计电算化内部质量控制风险。
三、加强高校财务软硬件的建设
财务软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会计电算化的初期,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各式各样的会计软件,虽然可以满足多种需求,但兼容性不够,往往这所高校所定制的产品另一高校就无法使用。经过近二十年的大浪淘沙,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如金蝶、用友等原来专攻企业软件的公司已开发出供事业单位使用的软件。更有一些上市公司研发出事业单位专用软件,如天大天财、复旦天翼、浪潮软件……,经过各高校多年使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价格、自身的需要和对方的后期服务来选择一款适合自身的财务软件。相对于软件,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对硬件的安全性和快捷性要求更高。因为高校财务软件已经从单机版发展到网络版,会计工作信息化已成趋势。原来只需在一台机器设置一个口令就能保证财务软件的基本安全。现在则不同,不仅要保证各客户端的安全,更要保证服务器的绝对安全。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虽然带给大家很多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病毒、木马也防不胜防。理论上财务系统需要独立,不并入广域网中,以提高软件环境的安全性,但由于现在各大银行也实现了网银操作,发放工资、税务申报、接收上级的数据、上报报表等工作都需要联结入互联网进行操作。因此,每个操作员需要配置两台以上的计算机才能保证各客户端的相对独立,但是这在高校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实现。在此限制下,部分学院就使用了一机双网卡或多网卡的方式,在一台机器上实现了联结多个网络的目的,这样虽然节约了成本,但若某个客户端感染了病毒或木马,“黑客”还是能通过此台计算机进入到财务的主服务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最好能安装上物理防火墙,定义固定的IP地址,保证一台机器只安装一个网卡,经济条件允许的学校可直接购置网闸,通过防火墙和网闸划分校园网、财务网等网段,不仅可保持跨网络联通,更保证了财务核心数据的信息安全。服务器的防病毒软件要及时更新,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同时禁止乱连接未经检测的U盘。无论服务器还是客户端都要配备UPS,以保证在断电等意外情况下能够正常地退出系统,保障会计数据的安全。
四、规范会计资料的保存
会计电算化后,电子数据的保存比保存计算机输出的纸质档案更为重要。磁性介质的寿命都相对有限,而且容易损坏,不合理的保护可能造成丢失和毁损。因此,不仅要在服务器上备份好数据,更要保持双重备份,即以系统源数据为依据选择优质的移动硬盘或光盘进行拷贝,将其分离存放保管另一地点,做好防火、防磁、防潮、防尘和防盗工作,以备破坏事件发生时的数据恢复。对各种会计纸质与电子档案,应按照存档期限及时进行移交存档。存档的数据、账表、光盘由专人核对、保管,其他人员未经同意不得随意复制。经领导同意借阅的会计资料则要履行借阅手续,经手人必须签字记录,会计资料的电子档案归还时,还应该认真检查,防止感染病毒。
五、结语
学校会计高级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基础会计 教学模式
当今我国会计教育正在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的教学进行转变,但还是不能够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在启发式的教学中,新课程是以实现以学生为本为宗旨,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时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愿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基础会计》正是一门学习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开设这门课,不仅是为以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学生能够打下牢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让学生有能够培养和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
1、当前《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1.1、对学生入门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在高校的基础会计课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入门教育,一般开设课程也只是会开设大一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基础会计的第一章内容就是基本理论部分,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是直接给同学们讲第一章节,没有讲有关这方面的入门知识,也不解释社会实践,也不带领学生通过别的途径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学生在刚学习时,就因为讲课的不清晰,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不能引发兴趣。这门课程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但学生对社会实践确是一无所知,所以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以入门的,他们不知道企业是怎么经营的、企业的经营流程是怎样的、会计在企业中会是做什么的等等。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能学好知识,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入门教育。
1.2、教学上注重理论,实践教学缺乏
基础会计是比较偏向于实践性的一门课程,但往往好多高校更多的是偏重在理论知识上,轻视实践的教育。基础会计课一般是设置为72个课时,但有些高校的实践课确不足20课时,甚至还有的是不会开设会计实验课程,使理论和实践互不关联,使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也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点。但学生会因为要去应付考试,就会死记硬背概念、会计等式、账户的借贷方向,即使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这也不利于学生在市场经济上知识结构的学习。
1.3、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现在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单方面的讲课,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会过多的强调基础会计的学习要记忆、计算,缺乏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没有一个好的教学体系,也不能体现授课的灵活性,不能够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学习。
1.4、会计信息化教学缺乏
当前我国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上还是处在手工信息系统阶段,实际的会计教学和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分开的。有时可能还会提到“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但有的高校因为财力的原因在教学中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会很少,学生的实践教学还是主要以手工做账为主,是做不到信息化教学的。
2、加强《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由于现在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在各方面的要求都在提高,对大学生的知识面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知识面广的,以至于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基础会计作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课,不过也有的高校是把基础会计当作公开课或公选课来上的,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不断的提高教学目的,也在不断的实现去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去改革更适合我们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模式。
2.1、加强学生会计入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般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是在大一的时候,所以大一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就要做好入门教育。在大一新生刚入校的时候我们要对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对他们进行介绍,其中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课程开设的学期、课程学分和课时数,以及上学的时间和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要让大学生知道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获取老师所教的知识外,要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信息化工作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最后,也要让学生去知道会计到底是什么,在企业工作的时候,经营的流程又是什么样的,去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基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有的高校可能条件不是很好,那就可以选择给学生播放纪录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的概况。也可以带学生实地去参观拜访一些知名企业,最主要是一些工业企业,因为其是非常复杂也是最为完整的。能够让学生真实的去体验这种企业工作。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定为3周或5周的金工和电工实习,帮助学生去体验生产经营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经营和社会实践了解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在当今社会上,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财务会计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而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于市场的需求。是因为一些企业和社会各单位他们是需要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又能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专门人才。我们是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理念,就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他们以后的发展。所以就必须将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将以改革,《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理论和实践是并重的,不要只追求理论,而没有实践的东西在教学中,也不要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要做的压缩理论的学时,对理论的东西进行内容精简,提高实践技能,然后,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可以在教学上进行补充,将新的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放于教学内容中。我们也可以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考证内容等纳入课堂教学。
2.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会计在教学过程中是按照书中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适应程度来选择教学的方法,会选择一些案例教学法、实务引导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拿案例教学作为例子,因为基础会计的知识点都比较抽象,且非常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时我们可以运用案例教学,让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结合案例,使自己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会计的内容里,会出现六大会计要素概念,大多数的学生不能理解这部分的内容,那么什么事六大要素呢、会计等式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计要素会存在数量关系,企业经营业务的发生为什么不会改变会计等式的恒等性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六大要素时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说,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只靠教师在课程中单方面的教课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在讲这六大要素概念之前就和学生一起进行商品零售商经营活动的情节模拟,可能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不一样。我们可以让以为学生扮演产品的零销售,把课堂看作为一个销售市场,在开展这个活动之前我们要先筹集资金,将这些资金分为老师和学生自有的财产,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什么是所有者权益,且它们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要列出学生的资产表格,难后市场就开始运作,叫零售商去购进所需的产品,并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各要素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在业务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会计的等式是否同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分析在产品的不同的销售价格和成本相对比一下,企业的利润是否在变化,让学生知道收入、费用、利润是什么,这3个会计要素所产生的关系又是什么?利润的盈利和亏损会对你本身拥有的财产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这样的情景模拟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把握好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的提高。
2.4、注重校企合作,加强基础会计教学人才培养
当前高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就职,开始工作,所以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他们对企业的实际的经营概况不是很了解,这是在基础会计教学当中是不利的。所以,高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派去企业里面进行挂职锻炼,通过从中获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来满足由教学经验的不足而在教学方面的欠缺。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时候,有的教师可能也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高校也应该对任课教师进行会计信息化培训,来提高教师信息化意识和知识,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2.5、加强教学实验改革
基础会计教学是比较偏重实践的一门学科,而教学实验又是在教学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所以教学实验也要做出一定的改革来完善会计模拟实验的建设,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实验教学也是需要资金的投入,购买实际工作应用的账务处理工具,让学生不再是有以前传统的简易的凭证和账页,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的银行,进行一些模拟业务,让学生在存款业务和取款及办理票据业务的办理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从而提高就业率。总之,基础教学的改革不是一下子就能改革好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它需要不断的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我们始终要把握一个原则:除了让学生接受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只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培养出最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学校会计高级论文范文4
究”(项目编号:GD12CGL05)研究成果;广东省重点教改项目“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研究”研究成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互促机制探索”研究成果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财经人才。本文多年深入跟进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发现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发现这些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今后需要加强完善导师责任制度,急需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业和职业规划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复合型财经人才 跨专业 创新竞争力
跨专业跨学科育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广东某高校是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该校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从2007年首次招生开始,不断扩大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招生宣传和培养力度,同时对财会专业本科背景的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和实践教学,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培养复合型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
一、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录分析
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针对社会各界对兼具理论研究和实务技能型财会人才需求,立足 “专业+外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战略与公司财务”、“国际会计”、“审计与风险评估”四个研究招生方向。每年均通过定点高校宣传、大学研究生招生咨询开放日、网络宣传、校友宣传等途径,在扩大财会类本科毕业生报考宣传的同时,在招生宣传资料和咨询解答中明确“热烈欢迎社会各界考生报考(含跨专业)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被录取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包括计算机、金融工程、药学、生物学、教育学、历史学、英语等。
(一)2007-2013级会计学研究生推免人数分布及培养情况
吸引优秀的本科生作为推免生报考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是历年来的招生重点,学校在择优选拔优秀的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生源数量。在推免生中跨专业人数平均占到27.03%,2012年最高,达到50%。跨学科人数占推免生35.14%。2009年最高,达到66.67%。其中,会计学专业硕士所在学院有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在2008年推免生面试中,经学生自由申请和资格审查,会计学专业择优面试,没有学生报考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推免生,全部录取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于推免生机制面对的是大四学生,直接录取大四学生,在减少本科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优秀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学术阶段,在确定拟录取状态后,录取学校没有让学生放松学习,而是半强制性地要求推免生提前熟悉研究生培养方案,尤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要求自学补学会计学本科核心课程。同时建议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本校毕业的学生(外地的学生自愿为原则)在大四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组的项目研究、参加实习实践、自主参加学术专题调研等。
(二)2007-2013级会计学研究生录取数据
虽然该校会计学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生源扩大,吸引力扩大,但是录取人数仍维持在每年20人左右。从2007到2013年跨专业人数的平均值达到47.29%,其中2009年达到最大比例,为75.00%。跨学科人数达到总人数的30.23%,其中2011年比例达到最大,为44.00%。从中可以看出,该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每年都能吸引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报考,都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被录取,说明跨专业考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学习交叉专业和学科的基础,被择优录取,有相当的竞争力,证明了跨专业跨学科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
在对该校所录取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进行细化分析中,发现这些学生既有211高校学生,也有普通高校学生。跨专业学科集中在四大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药学等,这些学生中有个别学生是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专业是会计学专业。但是根据统计,就目前社会急需的通晓会计、法学、投融资的复合型人才,该校自招生以来还没有一名本科第一专业或第二专业为法学专业的往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的修正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刘平、顾丽琴、吴旭舟(2011)经过总结研究,在目标层中提出了“生源素质,培养条件,教育管理,培养结果”四个层次的考核体系,该体系较为科学地考虑到了研究生培养的静态过程,如日常教学评估,同时也兼顾了动态考核,如学生招录、学生学术创新及就业情况,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该体系中的培养结果(见表1),包括研究成果、社会评价两个指标还有待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把是否有学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估判断标准,评选条件中对和质量的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重要科研成果和获奖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部分用人单位在招录时会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尤其是就业单位的研发部门,为此应该增加高级别获奖为考核指标。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除了传统意义的就业外,还包括自主创业创新、继续入学深造等,因此社会评价中应该加入研究生就业创业和后续学术创新能力。
综合分析后,培养结果考核指标修正如表2所示。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本文限于篇幅,主要对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结果的科研成果、学生获奖、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就培养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学生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篇数中跨专业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平均占到63%。其中2008级跨专业篇数最多,占到了93.33%。
2.学生获奖情况(见表4)。从表4统计中发现,在获奖人数(非获奖人次)中跨专业获得省级奖励的人数占到71.43%,跨学科人数占获奖人数的57.14%,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的高层次获奖等学术研究能力显著强于会计专业背景的研究生。
3.学生就业情况。除了2008和2009级各有1名研究生(中途退学)创业外,其余研究生实现了100%就业率。从四届研究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有1位研究生应届考取博士。2007级研究生中,进事务所人数最多,占到33.33%,其次为进高校,占到26.67%。2008级研究生中,进高校、证券银行和国企所占比例都是26.67%。2009级研究生中,其他类占比最大,为23.81%,其主要为私企。2010级研究生中,进证券银行比例最高,为45%。该校会计学研究生的就业特征是就业率高、就业满意度高。每一届的初次就业率在每年的6月底达到100%,部分研究生在求职中拿到2-6个拟聘用通知。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就业去向集中在珠三角,单位包括南方电网、高等学校、投融资公司、邮政储蓄银行等从事会计与财务管理等工作。
三、会计学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反思
综上,该校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呈现出“多生源、高标准、严要求、好就业”的态势,但是研究也发现该校跨专业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和完善的方面。
(一)综合培养体系不健全
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跨专业硕士,设有专门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国内部分高校也在开设相关的研究机构,“学科会聚”成为人才培养新趋势。而广东某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还没有对应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学校尚未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该校各研究生培养二级单位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体系也不是很健全,跨院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相对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录取后对其会计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也没有完全强制性地要求,仅仅是作为辅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加以补习。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与会计学相关专业录取进来的学生使用同样的培养和教学计划,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学习部分脱节,又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跟踪研究中也发现了学生因为难于适应研究生学习而有意申请退学的现象。
(二)师生双向互选中处于劣势
当前该校的会计学专业师生比中学生人数多于导师人数,所有学生在选择导师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师生双向选择制”。跨专业会计研究生往往在选择导师方面不占优势,大部分导师依然偏向于选择指导会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跨专业跨学科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
(三)学业缺少长远规划
跨专业研究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相对不够扎实,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大多是在本科阶段知识的扩展,需要一定的会计基本知识为基础。该校会计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如高级宏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般是以本科会计学阶段已经设立的课程为基础。近几年来该校招收的学生学科背景包括机械设计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信息学、药学、英语教育等专业,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开过类似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普遍引发这些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早期出现学习焦虑、紧张状态,经过不懈的艰辛自学才得以跟上教学和学习进度。
(四)就业和职业规划面临新挑战
自2002年研究生扩招以来,高学历人数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吉林、江苏、广东等地出现了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好就业的现象。跨专业研究生不仅面对着比专业对口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着比他们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不仅重视研究生所读专业,本科专业也是招聘时的一个重要招聘因素。跨专业研究生在实习和毕业找工作时机会相对低于非跨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那年的第一学期,如该校2013、2014届会计学硕士毕业生中有多名本科非会计毕业的跨学科的硕士毕业生都是获得多项奖励、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甚至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在求职前半年(12月前)就多次遇到招聘单位本科非会计专业无法给予面试机会的直接、当场拒聘现象。虽然这几个学生在择业中最后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了较好的就业单位,入职银行、金融、涉外大型企业等,但是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当场被拒事件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求职心态和职业规划,造成学生身心焦虑和疲惫。
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培养和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和国内一些高校经验,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保证资源共享,加强交叉学科交流与学习,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学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针对跨专业录取学生开设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补修必读课程和相应的考试,强制性要求学生补上专业基础课,提高他们专业素养,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跨年级学习角,实现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学习,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自学强化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适度分类指导学生,如考博士、入职会计师事务所、入职银行金融机构、入职涉外企业、考公务员等,其中学术能力培养依然是各类指导课程培养的首要任务。
(二)强化导师责任制
当前,绝大多数的导师不仅参与教学,还负责多个项目,“导师忙”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与导师之间见面少的现象无法避免,造成部分学生专业知识、论文及就业等方面缺乏高强度的专业引导和指导,在入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感觉专业学习迷茫。因此应该强化和深化导师责任制,深化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和评估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育人体系,深入指导和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本学科研究生多做学术性的交流,指导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在财会领域取得综合发展。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复合型研究生多学科背景既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为此研究生应该强化自信心,提高综合创新竞争力。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在招生宣传阶段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避免和减少考生的学习和就业迷茫。入学后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大型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增加专业敏感度,促进提高学习动力。针对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校友指导就业在内的多渠道综合就业辅导平台,引导学生更加自信就业。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建立研究生创业联盟,联合创业孵化中心,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创业辅导和指导。Z
参考文献:
1.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60-64.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104-108.
3.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11-15.
学校会计高级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科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48-02
如今,很多工科高校都开设有会计学专业,但是如何使学生提高未来发展的竞争力,突出工科特色,仍需进一步探讨。东南大学财务与会计系于1994年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一年本科生都有相应的培养计划,但是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对比不同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以东南大学为例的工科学校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议。
1 与优秀工科类、综合类、财经类高校会计培养模式的比较
东南大学财务与会计系采用“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清华、上交等工科高校相比,东大专业任选有所欠缺,无法真正满足志向不同的学生需要。此外,东大会计专业学生论文写作发表的比例较低,远不及上交和清华。上交和清华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比较强,学生对于前沿的研究了解比较多。另外,东大利用自己的理工科优势的特点不太明显。
复旦、南大等综合性大学重视通识教育。会计系课程设置中,大多含有面向高层次发展的相关课题,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社会意识,全校课程普遍开发,有利于校园内不同院系学生学科交流。培养人才目标采取多元化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高年级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变革,以满足不同需求。
财经类大学由于培养人才目标的不同,专业方向明确,专业划分细。学生接触专业课的时间较早,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此外,财经类院校对学生实习的要求比较高,理论与实践并重。
2 工科高校培养模式调查结果
我们搜集了江苏省数十所工科高校的毕业生对于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后,得出以下结论:76%的学生表示本科期间对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55%的学生认为本科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主要收获是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61. 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经济学素养较为欠缺, 61%的学生认为本科期间自学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本科期间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能力没有被很好培养。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科期间课程设置认识不够清晰,所以在初期学习专业知识时会有茫然感;职业规划和未来目标的缺失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构建较为困难;而经济学素养对于管理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基础目前不够牢固;而本科期间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有待提升,当然这与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3 对工科高校会计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3. 1 会计人才培养缺乏工科个性与特色
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定位导致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培养模式缺乏个性与特色,呈现明显的雷同化趋势。大部分工科院校基本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级会计人才,也没有结合自身工科优势,培养相对应的行业领域的会计专业特色化人才。笔者认为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才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根本。
3. 2 工科院校会计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存在问题
会计在实务中是一门重视经验的学科。但调查显示,工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同时,开设的税法、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以及电算化等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重和课时比重远远不够,工科院校很难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通识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学习内容较少,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入,从而在职业发展规划上目标不明确。
3. 3 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社会主要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高等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即主要评价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并购,商业银行改革、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越来越重要,会计也发生相应重大变革。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必须适当地将经济环境变化纳入考虑范围。但实际上,工科院校的会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大同化,没有体现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影响。
4 对工科高校会计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东南大学在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进上不断努力,每年都会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但是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通过分析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以东南大学为例的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1)继续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学校给学生提供宽泛的学科选择,不同志向的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低年级学生学习通识课程,拥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视野较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更开阔,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进入不同行业。同时,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多元化培养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学术型,创业创新型,跨专业型的学生设置相关进阶课程,进行多元化培养。
(2)会计学专业要能够体现工科特色。我国了2011计划,鼓励协同创新。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课,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这样有助于提高我们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学校继续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一系列创业创新类竞赛,利用学校强大的技术成果提升学生对于工科的了解和认识,并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东南大学会计系学生普遍踏实勤奋,但是领导力和创新精神有待提升,会计系等应该率先设置相关领导力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社会意识,关注时事政策,辅助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4)对于大多数学生应该受到更多的实践的训练,更好地开放和使用会计实验室,接触企业实践,鼓励或者推荐学生进入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并且要尽量接触真实的会计日常工作,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
(5)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将导师制进一步加强。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就业选择。东大目前要求学生都要参加SRTP项目,对学生培养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想要进一步从事研究或深造的学生,导师还应该加大对他们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学习研究的方法,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研究的工作。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虽然东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有过很多努力,但是目前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仍然是被动式的,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积极学习的热情,将会使得毕业生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建议结合西方会计教育方式,老师在课堂上只讲授框架、重点和难点,列出参考书目和章节,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安排课后辅导。
(7)加强案例教学比例,同时提升理论认识。我们建议加强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改编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看作是对就业后面临的实际情况的模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学校会计高级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高校,和其他重点院校和有悠久历史的院校相比,客观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在培养人才方面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解决方法,探讨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会计人才也成为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相脱离,这些都与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1.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不断进行了讨论,而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有:1993年,张为国《深化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1995年,朱小平等《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1998年,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2000年,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2005年,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他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探讨了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目标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为激烈的国内乃至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只有按照各层次会计人才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意识,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强调高素质的同时,已渐渐突出“应用型”,注重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定位?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领导企业能力,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作为地方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周边为目标”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找准为地方服务的切入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因此,“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校会计专业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结果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课较少,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比如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都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就成为必要的工作。课程体系安排的不合理,无形中就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好。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会计教学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4.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自己缺乏实践的锻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因此,会计专业应着力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跳出理论教学的误区,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空洞理论的传授,才能使学生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7年教育部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课程设置体系应突出重点。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曾提到:我们在课堂学了这么多知识,到社会上能用到多少?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在现代的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否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为此,我们学校也进行了探索,不仅在相关的专业课中安排了实训的课时,而且单独设置了一门课程《会计模拟实验》,学时为18学时。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下一步需要进行的是如何把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进行很好的整合。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安排讲授与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提高会计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习指导,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职务。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双师资格,力争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四、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会计专业作为我校的传统专业,随着我国逐步实现教育大众化,如何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充分就业,其根本在于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主要模式有:
1.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更多单位注重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来完成,而主要的可以通过走“校企联合”的路子。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观察,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请合作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进行不定期的讲座,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与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校已经建立的合作单位有:丰原集团、安徽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禾泉农庄、沁雅花园、华安证券公司等。
2.走“双证或多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上岗资格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校开设了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珠算等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为此,我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培训和ERP资格证培训。鼓励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考,二年级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了,然后就可以参加初级会计师的考试。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8(09)
2.刘霞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