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范文1

一、活动时间、主题和内容

(一)时间

2020年8月23日——8月29日

(二)主题

科技战疫创新强国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动员号召全县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以科技战疫为重点,展示科学技术对战胜疫情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系列成果,展示科学普及在引导人民群众科学识疫、科学防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创新强国为核心,展示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展示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以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为主线,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全县范围内举办群众性科技活动,展示科学普及工作和科技活动周20年成效,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主要内容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部门工作重点任务,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依托优势资源,举办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活动。活动内容要突出科技战疫创新强国这条主线,充分展示科技战疫成效、科技创新成就,开展特色宣传活动,展示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展示科技战疫成效。展示科普工作在普及抗疫知识方法、助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科技战疫先进典型,讲好一线抗疫故事。

2.展示科技创新成就。重点展示我县在农业科技方面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分享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成果,彰显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

3.开展特色宣传活动。面对公众多样化科技需求,普及基本科学知识和常用技术。举办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强的科技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普惠民活动,展示科技活动周20年发展历程。

4.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展示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提供精准技术帮扶活动。加强农村科普资源和科普能力建设,开展适合地区特点的特色科普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助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二、全县科技活动周重点活动

(一)县2020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

县2020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由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县卫健局、县科协主办。启动仪式现场组织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文旅局、县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司法局、县税务局、县科协、靖红馆、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地震局、县博物馆等单位及相关科技型企业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县卫健局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义诊活动,县融媒体中心开展现场报道工作。

时间:8月24日上午

地点:县人民广场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县卫健局、县科协

(根据疫情发展形势,若届时无法组织实体展览相关活动,将举办网络科技活动周。)

(二)抗击疫情宣传展览

开展以抗击肺炎疫情为主题的摄影绘画作品展览,生动展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一线防控人员在疫情面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真实反映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的动人事迹,真实再现全县上下科学应对疫情的生动场景。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县博物馆

责任单位:县博物馆

(三)科技下乡活动

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和乡村农民土专家,在有关乡镇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畜禽养殖技术等科技培训服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县农业农村局结合省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工程,做好特色产业的培育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技能。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有关乡镇

责任单位:有关乡镇,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

(四)科普大篷车进基层活动

围绕“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主题,开展“科普大篷车走进基层”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农业生产实际,组织科技志愿服务团利用科普大篷车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科技问题,播撒科学火种,点燃科技创新梦想,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有关乡镇

责任单位:有关乡镇,县科协

(五)科技进企业活动

组织相关专家和志愿者开展科技进企业活动,重点普及宣传《科学技术普及法》、《科技进步法》、《成果转化法》等科技创新法律法规,指导相关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助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辅助企业编写科技研发项目计划书,申报研发项目。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相关企业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税务局

(六)百姓健康保护·我行动义诊活动

组织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百姓健康保护·我行动义诊宣传活动,组织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短信、微平台和公共场所大屏幕等开展健康宣传,在医疗机构候诊室开展现场义诊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保护健康的意识。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各乡镇,各医疗机构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卫健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县卫健局、县科协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组织好本届科技活动周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国家和各地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精心组织举办各类活动,防止聚集性感染事件发生,切实提高科技活动周活动实效。

(二)制定活动方案。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通知要求,尽快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策划重点项目,配合做好全县科技活动周相关重点活动。要根据实施方案,重点突出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专题展览等科普宣传活动,活动方案于2020年8月15前报县科技局进行备案。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范文2

关键词:科技扶贫;历程;经验;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770-05

1 科技扶贫的历史背景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被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列为首要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启动了一系列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项目,如1983年开始以“移民搬迁”方式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自愿移民,1985年开始“以工代赈”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1986年开始以“贴息贷款”形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利息补贴的优惠贷款,设立财政发展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的小型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文化设施建设;同年,提出“科技”,开启科技扶贫,在贫困地区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支柱产业。各类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近2.4亿极端贫困人口和5亿以上生活在每天1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在这一时期摆脱了贫困[1],但当前反贫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按照目前中国标准,截至2015年底,尚有5 575万贫困人口;2015年9月通过的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各国按照每天1.25美元的标准实现消除极端贫困,按这个标准中国大概还有2亿多贫困人口,而按照世界银行的2015年10月最新建议每天1.90美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则更多。这些贫困人口多分布在边远地区、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脱贫攻坚成本高、难度大、见效慢。确保到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探索实施更加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和路径,采取超常规手段如期完成脱贫目标迫在眉睫,同时,如何积极应对脱贫人口的返贫,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致富等任重道远。

30年的科技扶贫实践积累了众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如福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2]、陕西宝鸡市“专家大院”模式[3]、河北邢台市的“岗底模式”[4]等,这些模式的复制和推广有效地缓解了地区贫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

2 “科技”总体回顾

2.1 大别山区贫困原因分析

30多年前,大别山地区发展的问题和农民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匹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耕地资源少。如英山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田瘠地贫,人均耕地不足0.04 hm2;当地特色产业没有发展起来,造成劳动力大量闲置。二是劳动力素质与特色优势资源开发的需要不匹配,不具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5]。大别山地区特色资源相对丰富,茶、桑、板栗、毛竹、油桐等具有栽培历史的传统经济作物和天麻、茯苓、石斛、贝母、杜仲等药用植物都比较丰富;自然、人文和红色旅游资源等也较多。但是劳动力素质低下,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低,有些地方文盲和半文盲率约有40%,思想保守落后,商品经济意识差;还因医疗条件不佳,农民健康状况差,痴呆、半痴呆等智力问题人群也较多[6]。如英山县当时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没有任何特色,茶叶、蚕桑等收入占农民收入不足10%。三是没有发挥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生产力的作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世代相沿、效率极低。在一些坡耕地,水稻的产量不足1 500 kg/hm2,玉米则为225~300 kg/hm2。一些耕作了几年的土地,由于不再适宜耕作,便开垦新的森林和植被。如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损失和生活的贫困[7]。四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区内虽然县际公路早已修通,但路况较差,县乡间公路更差,而由乡镇至各村的路有些还是山间小道,人际间的往来不便,物资进出靠肩担手提。英山到武汉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150 km,但需要1天时间才能到达,时间成本高。电话、电视等普及率低,信息不畅,加上农户分散居住,更加影响了相互间的交流。

2.2 英山科技扶贫历程

原国家科委经过多方调研,1986年在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启动了科技扶贫工作,吹响了“科技”的号角。宗旨是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8]。

英山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雄踞境内。30年前,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30万人口中,有16万人温饱都成问题,完全处于“养猪为过年,种田糊不了肚儿圆”的落后境地。随着“科技”战略实施和原国家科委扶贫团的进驻,英山脱贫步伐和发展速度加快。截至2015年,科技部(含原国家科委)已在英山连续开展科技扶贫30年,共选派科技扶贫团28届,先后有200多名挂职干部在英山驻点扶贫,赴英山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英山科技扶贫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86-1994年为起步阶段,主要通过多方调研论证,确立了产业扶贫方式和“农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并挨家挨户说服农户改粮食种植为茶叶种植,茶园初具规模,效益初步显现;1995-2005年为发展阶段,不断向茶叶产业注入科技要素,速生密植、清洁化加工、无性系良种繁育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在茶叶产业发展带动下,农民收入连续10年增幅超过10%,产业扶贫的成效凸显。2006-2015年为融合发展阶段,表现“一主(茶叶)两副(药材、蔬菜)”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农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开始向民生领域渗透。

2.3 英山科技扶贫的主要成效

①茶叶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2015年,英山茶园面积1.57万hm2,是湖北第一、全国第四产茶大县。县财政收入的30%、农民纯收入的近40%都来源于茶叶相关产业收入,8万多农民从事茶叶生产。近几年先后获得“中国绿茶(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②县域经济排名上升明显,农民经济和生活状况明显改善。2015年,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29个第三类县(市)[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市)],英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8 364元/年位列第7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不足260元,增加到2015年的7 315元,增长了27倍。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家庭楼房拥有率超过80%。贫困村和贫困户数量进一步减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③科技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十足。随着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茶叶、蚕桑加工、药材贸易等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科技扶贫的英山经验

在系统梳理30年科技扶贫历程和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科技扶贫的4点经验。

3.1 科技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自大别山科技扶贫团进入英山后,历界扶贫团一直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扶贫的首要任务,形成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扶贫模式。茶叶产业逐步发展为英山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地区脱贫、农民增收。

1988年,英山开始寻求适合农民致富的出路,科技扶贫团主动参谋,组织县领导外出多地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多次论证,出台了英山茶叶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锁定茶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主导产业。此后,根据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科技部陆续支持了“茶园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等星火计划项目27个,“鄂茶一号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农业成果转化和茶叶富民强县项目8个,进行了英山云雾茶名优茶开发,推行了速生丰产密植、无性系良种、无公害栽培、名优茶清洁化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革新,解决全产业链各项技术问题36个,推动茶叶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技带动英山茶产业实现了五大跨越式发展:一是规模扩张。由零星种植发展到上百公顷成片开发,由全县不足2 000 hm2增加到15 700 hm2,由碎片化家庭经营发展为专业化规模经营,发展茶叶专业乡镇3个、专业村89个。二是效益提升。平均每公顷收入由20年前可比价3 000元增加到7.2万元。全县系列总收入由可比价不足100万元上升到14亿多元。三是品牌发展。从没有品牌到全县统一“英山云雾茶”品牌,统一产品标准。“英山云雾茶”已被认定为“大别山生态名茶”和“湖北十大名茶”。四是龙头崛起。由作坊式加工到10多个投资500多万元、拥有高标准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规模经营。五是品质提高。由全部为普通绿茶到名优茶份额占40%。

湖北团黄贡茶合作社是在科技扶贫团和地方科技部门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科技示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合作社按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摘标准、统一物资管理、统一收购鲜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茶园分户管理、资金分户结算、原料分户采摘,“五统三分”的模式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仅2014年就有19个农户在其带动下脱了贫。

此外,科技部对英山药材、蔬菜产业发展急需的研究和技术问题也给予了项目倾斜。近30年来,支持英山的科技项目几乎全部用于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瓶颈和提高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平台建设。

3.2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带动区域脱贫致富

通过不断完善,英山构建了天、地、人“三网合一”科技服务体系。①“天网”即无线网络。目前建成县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个、村(企)信息服照镜30个,与省农技110、12396平台对接,随时为农户、企业提供在线技术咨询,定期进行远程诊断和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大别山宝”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英山土特产。②“地网”即广播电视网。县科技局与商务、广电等部门合作,在广播、电视等系统中开设科技之窗、惠民天地、智慧英山、电子商务等专栏,为群众送技术、送专家、卖商品。③“人网”即科技服务团队。共选派280名科技人员和乡土能人作为科技特派员,成立了茶叶、药材、蚕桑、水产、畜牧、信息化等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利用科技部“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专家队伍,组成90人的科技服务团队,长年进驻企业、合作社、基地、乡镇、村、户开展科技服务。通过技术参股、资金入股、承包、租赁等形式与农民共同创办产业基地或者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了各类人才与农户共同创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

随着科技特派员深入村、户和企业服务,与市场主体共同创业,科技服务带动经济发展能力更加凸显。据统计2010年科技特派员带动创办的茶叶、药材等示范基地1 533 hm2,其中茶叶示范基地平均每公顷收入4.7万元,远高于当年茶园1.3万元的平均水平;药材示范基地的平均每公顷收入达到了8.4万多元,也远高于一般农户的1.8万元。到2013年,随着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科技特派员服务项目精准对接,茶叶、药材开始产生深加工附加值,当年药食同源产品销售额突破1 000万元。

逐步完善起来的科技服务体系带动社会创新创业能力逐渐增强。2000年,扶贫团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专家到科技示范村开展科技服务,该专家把自己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种引进东冲河村,建设示范基地2 hm2。在专家指导下,农户按照技术要求管理,2003挂果后,平均每公顷收入4.8万多元。2006年带动该村整体脱贫,成为英山乃至湖北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猕猴桃产业逐步发展为该村的特色品牌。

3.3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可以从树立科学致富的理念,增强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提高劳动者健康素养,丰富科学文化生活等方面,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9]。

英山科技扶贫始终把增强农民致富技能,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作为推动工作的抓手、发展产业的保障。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通过主办专场培训班、派技术骨干跟班学习、远程授课答疑、专家现场指导开展“面对面式”、“订单式”等培训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户手中。不断完善培训手段,发展村级致富读书室、建立远程培训中心、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拓宽农民接收科技信息和服务的渠道。不断更新培训内容,茶叶从最初的种植技术、中间的清洁化加工技术,到最新的综合利用技术、茶叶旅游产品开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阶段、农民实际需求来调整培训内容。

据统计,自扶贫团进入英山后,邀请专家举办讲座398场次,开展远程培训137次,引进专家现场指导234场次,选派技术骨干进入高校学习312人,组织外出考察学习116次620多人。帮助建立村级致富读书室44个,捐赠适用技术图书和资料4.7万册(份)。

随着培训活动的开展和培训内容的深入,农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表现在容易接受新的发展理念,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强烈,用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支出增加,参加技能培训活动积极性增强,不良习俗减少。对2014年英山科技和农业部门的技术咨询记录做了统计分析,科技和农业部门分别接受农民技术咨询1 013例和826例,通过对这部分人进行1/10随机抽样,分别走访了咨询的180人,他们都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培训,92人咨询的主要领域在市场信息、致富项目、产品开发,80人咨询产业技术方面,只有8人咨询资金项目。结果表明,接受培训的农民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注重技术、市场和信息,而没接受过培训的人多数发家致富的意识模糊,生活目标要求比较低。2014年,英山县农办调研结果表明,农民当年因参加培训,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增加收入2.13亿元,人均年增收496元。

3.4 科技示范先进村带动落后村

为了适应精准扶贫的新要求,在贫困村复制科技示范村的发展模式,通过“结对子”做法,推行“先富带后富、富村联穷村”,扩大科技示范成果,重点帮助落后村困难户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东冲河科技示范村经过15年科技要素的不断注入,百姓依靠科技致富,兴产业奔小康,全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山顶杉树盖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茶桃相映,房前屋后药果满园”的生态型产业格局。建成50 hm2速生丰产无公害茶园、20 hm2有机猕猴桃园、50 hm2道地药材园、130 hm2优质板栗园。创办了名优茶加工厂,建设了库容400 m3的果品保鲜库。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 600多元,村集体存款210多万元。

泻水岩村有203户716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89人,其中,无劳动能力因病致贫35户40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30户14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 200元。无论是贫困人口占比,还是总体贫困现状,都是英山重度贫困村之一。科技扶贫团和县科技部门通过广泛调查,帮助泻水岩与东冲河结成科技扶贫的“对子”,通过村级主导产业同步发展结对、富裕户与贫困户互助结对、技术人员与骨干农户带头结对,开展“五帮”:一帮带活班子,把东冲河村两委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发展经济的思路带到泻水岩村;二帮制订规划,根据泻水岩村的实际,结合东冲河的经验,共同制定泻水岩村五年发展规划和帮扶计划;三帮引进技术,把东冲河村的技术合作单位有关研究院所引到泻水岩,实现技术依托单位共享;四帮发展产业,借助东冲河的品牌和市场优势,选择猕猴桃、茶叶、药材在泻水岩村推广,将泻水岩变成东冲河的产业基地;五帮培训农户,派出技术骨干与泻水岩农户结对,传授适用技术。在泻水岩村选择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猕猴桃种植,由东冲河村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并负责产品销售;组织泻水岩村的茶农加入东冲河生态专业合作茶叶分社,按照东冲河标准改造茶园、制作茶叶、销售产品;派20个科技示范户与泻水岩农户结对,实行“户对户、人对人”帮助,共同创业脱贫。经过两年努力,泻水岩村脱贫已初见成效,茶园平均收益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4 对科技扶贫的建议

4.1 根据地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依靠科技扶持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重点帮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贫困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地区在开发区域性支柱产业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能发挥优势和潜力的若干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原始生长点,通过直接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成果,开发产品或产业、形成拳头产品或支柱产业,向农户扩散技术,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脱贫致富[10]。同时,要考虑不同产业的地区适宜性,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不能简单推广应用,生态扶贫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形式则更为可取。

4.2 重视科技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科技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更大作用,重在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需求,制定脱贫计划,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要依靠科技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强化“造血”功能,积极应对因病、因灾、因教、因婚致贫、返贫。

4.3 发挥科技人才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本地科技人员、乡土能人的作用,带动各类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加强科技人员、企业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联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用“企业+农户”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创业致富的利益共同体;加快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4.4 对基层科技部门设专项资金扶持

针对目前很多县级科技局被撤销合并的情况,而且越是贫困地区,科技部门越难发挥作用,在县级政府的重要性也越弱,被撤并的压力越大。建议中央统一划拨资金支持基层科技部门发展,增强其科技服务和科技扶贫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三F.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78-88.

[2] 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1-9.

[2] 赵武军.“农业专家大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4(4):69-70.

[4] 赵慧峰,李 彤,高 峰.科技扶贫的“岗底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138-142.

[5] 周福民.发展县域建筑劳务经济助力大别山农村脱贫致富[J].建筑,2014(23):30-33.

[6] 徐礼煜,席承藩.安徽省大别山区复合农林业的诊断与设计[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5(2):117-122.

[7] 广 青.大别山区盼科技[J].治淮,1993(1):17.

[8] 刘冬梅,刘 伟.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4(8):29-37.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范文3

近年来,某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老促会的指导下,在县人大的支持下,把握机遇,结合精准扶贫,不断探索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从资金、项目、产业、人才上给予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支持,精准发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推动了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为老区与全县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凝聚强大支持合力

老区建设需要多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仅靠老促会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争取领导和部门支持,县老促会建立了定期给县主要领导汇报老区工作制度和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得到县主要领导的关注和部门的大力支持。1999年,县老促会促成了全县老区工作会议在某乡革命老区召开,县主要领导带领所有的县直部门负责人到老区现场调研,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形成了一份解决某乡老区建设困难和问题的责任清单,针对每一项建设中的难题,明确一个部门,明确资金支持额度,本次共获得县有关部门老区建设资金100多万元。县老促会及时巩固本次会议成果,建立了县委政府主导、县老促会牵头、部门参与的打包、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将项目、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金果老区。这个经验和成果得到了省老促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10多年来,通过这种模式,为金果老区争取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到2016年末,实现财政收入997万元,是1999年的16倍;固定资产投资18052万元,是1999年的22倍;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48亿元。

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基础条件全面改善

某乡老区离县城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县老促会决定从以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打破制约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是行路问题得到改善。全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0多公里,其中省道27公里、乡道74公里、村道66公里,全乡有13个村通了水泥路。2000年前,80%的农户不通公路,到2015年,80%的农户通了公路。二是乡集镇得到迅速发展。集镇人口从1996年5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6000余人。实施了集镇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场即将启动,集镇配套功能逐步完善,聚集和辐射效应逐步增强。2010年启动了集镇第二次修编,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正在制定控制性详规,构建了“一桥两岸三横四纵”的空间布局,形成“两区两中心”的发展格局。重新规划后的集镇将达到5.6平方公里。集镇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某老区字帖儿逐步成为四县交界的边贸中心、易地搬迁中心、教育中心和医疗中心。三是饮水难问题大大缓解。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项目,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解决了14个村、1.3万余人的饮水难题。同时,实施了乡集镇引水工程,建起了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新建引水工程,该工程实施后,将从根本上解决集镇饮水难题。四是供电安全和供电质量基本得到保障。2000年以来,协调电力部门对老区乡进行二次农网改造,总投入达到3000万元左右。2015年又启动了第三次农网改造,预计投入2000余万元。五是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2014年底,基本实现宽带到村工作目标。2016年启动了“宽带乡村”建设,全乡将逐村实现宽带进农户的工作目标。

三、产业优先,扶贫助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把产业建设摆在支持老区建设的优先位置,充分与县扶贫办对接,结合产业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形式支持农业产业建设。着力特色种植产业配套建设、基地建设、规范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农业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形成了三个特色产业经济带三个万亩基地建设,即沿江万亩干鲜果基地、低山区万亩优质绿茶基地、高山二高山区万亩药材基地,培育了一系列等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其中两大茶叶品牌双双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湖北省著名商标。着力畜牧产业建设,老区乡成为全县生猪、山羊调出大乡。同时,特色养殖规模化,形成了养殖果子狸、美国獭兔、大鲵、麂子、七彩山鸡、蛇、蜜蜂等特色产业链。市场主体增长势头强劲。着力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市场主体培育,构建县老促会督促、县直部门扶持、乡镇领导组织、乡直部门服务、乡村干部落实“五位一体”的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机制,民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全乡专业合作社达到93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家、州级百强社2家、县级示范社9家。仅2012年,全乡新增市场主体190个,新增企业15家。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范文4

院 系 名 称

项 目 类 别 见填写说明及注意事项第七条

项 目 名 称

研 究 时 间

项 目 负 责 人

所 在 年 级、 专 业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邮 件

指 导 教 师

xx农业大学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

2017年6月

填写说明及注意事项

一、申报书须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二、表格中的字体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需签字部分由相关人员以黑色钢笔或水笔签名。均用A4 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排版注意美观、规范,保证指导教师意见、院系意见、学校评审意见在一页纸。

四、各立项团队学生总数不超过7人。

五、校内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项目数原则上不超过1项。

六、项目必须先由指导教师提出意见、由所在院(系)审核后再推荐上报。推荐上报的社会实践报告一式三份(均为原件)报送校团委,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七、社会实践项目类别。“理论普及”宣讲实践项目、“社会观察”调查实践项目、“红色传承”革命教育项目、“科技支农”助农实践项目、“精准扶贫”帮扶实践项目、“教育关爱”志愿服务项目、“美丽中国”助力发展项目、“创新创业”探究项目、其他选题项目。

团队名称

项目周期

半年

项目负责人

学号

班级

入学年份

电话

E-mail

项目组其他成员

学生姓名

性别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年级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姓名

性别

研究方向

职称

手机

项目来源

(在相应位置打√)

学生自拟项目( )、导师提供项目( )

一、项目研究背景(500字以内)

二、项目立论依据

(一)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项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三)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四)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论文、实践心得、实践影像材料、PPT成果展示报告等质量情况

(五)项目人员分工与安全保障措施

四、指导教师意见(600字以内)

项目研究的选题意义、项目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五、院系推荐意见

院系盖章(签字):

年 月 日

六、学校评审意见

学校盖章(签字):

年 月 日

八、申请者承诺

本人保证上述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得资助,我与本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将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在不影响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保证投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时间,并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或结束时,自觉接受学校对活动的评审和验收,并按时提交社会实践成果与工作总结。

申请者(签名):

年 月 日

九、指导教师承诺

本人承诺,愿意作为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审阅项目内容,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认真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及审查学生的研究结果,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成果。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云南省;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依旧迟缓。而云南省内的贫困农村,农业是贫困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根本保障,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业将为互联网孕育巨大的市场机会。因此,利用电子商务高效率和超越地理界线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搭建农产品信息应用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实施农产品的交易来解决云南省农业的传统矛盾,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增加农民收入是近年来云南省探索现代信息服务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优势互补、互惠互赢,具有地方特色、适应云南省农村发展的电商扶贫新路,使人们提高电商扶贫的认识,让电商助力云南省扶贫的条件更加成熟。本文将根据云南省最近几年在农村电子商务方面的积极探索、创新和实践,针对云南省农村农产品的自身特点,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借鉴国内其他省份的经验,探究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和发展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和发展的现状

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中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是以一种商品交换为中心,建立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物流服务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它以传统的商务模式比较具有高效、便捷、开放、广泛等特点,利用电子商务扶贫有利于扶贫模式的创新及扶贫效果的提高。

1.电子商务扶贫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电子商务主流的到来,农村多元化的信息消费需求日益扩大。近几年来,我国各相关部门积极适应新时期新任务发展需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信息化摆在重要位置,围绕服务“三农”开展工作,着力推进农业、农村和农产品信息化,通过“数字乡村”工程、金农工程、农业网站群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统一规划,建成了省、州(市)、县区三级农业网站群,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的网站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农业信息网站群和数字乡村网站群为龙头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平台。建成了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站、数字乡村网页,同时,还建起了行业专业网站、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等。农业部门还和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紧密合作,开通了 “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三农信息无缝覆盖系统、“农信通”、“农业新时空”等服务平台,农村信息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农村信息工作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功能得到增强,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切实服务的信息平台。

2.电子商务扶贫发展潜力大

我国2009年起逐步完成了覆盖州、市、县、乡、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从1994年12月提出的“金农工程”,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开通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和网络的建设、落实,为农村电子商务奠定了重要的网络基础条件;其二,七彩高原网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农业网站等地方特色相关网站的相继建设和运营以及农产品展示中心的成立;其三,农产品种类增多、生态安全、质量有保障且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的需求加强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其四,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农产品电商扶贫储备了人才,加大了电商扶贫的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与各高校合作,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和销售农产品;最后,农业网站使互联网和农业紧密结合,充分整合和挖掘、农业信息资源;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农业信息渠道。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为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商务模式向农村中推广,促进农产品交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依然存在以下几种原因需要克服。

1.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宏观政策的指导有待加强

各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各项措施及意见,但依然存在着对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不够,对农村电子商务活动重视有待加强的问题。

2.电子商务发展基础不牢固,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贫困地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的普及率和应用率低于国内发达地区;其次,农村贫困地区大多地形地貌复杂,很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比较困难,网络也不稳定,安全和保障条件比较薄弱

3.涉农网站少,行业发展不平衡,物流体系不健全

许多网站都是涉及企业,以农业信息为主或以农产品信息有关的网站少之又少,所占的比很低。因此农副产品业很少涉及电子商务。另外,云南的地势决定了云南的交通。海拔高,地势崎岖是云南的交通发展的障碍,也是物流发展的障碍。

4.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缺乏产品标准化

农产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它的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不能统一加工、销售,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等使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顺利进行,达不到电商扶贫的效果。

5.缺乏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

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电商扶贫的推动都需要农业电商网络人才。但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对电商的观念、意识落后,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对电商缺乏信任、缺乏网络知识和使用。目前农村正缺乏实际操作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及农村领导者、指挥者和创业人员,而懂得电子商务技术和营销战略的,他们更多的选择在城市立足和发展,这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和农村农产品的销售。

三、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发展的对策

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提供服务等形式,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有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政府扶持

(1)政府积极举办和参与有关电子商务扶贫各项活动,提高贫困农民的信息获取、接收能力和利用能力;其次,完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扶贫环境和氛围。规范电子商务网站信息的采集,调动农民对农产品电商的兴趣;最后,制定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电子商务网站的政策,让农民减少上网费用贵,上网难等问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有品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网络体系。

(2)加强电子商务中介体系建设,政府应大力扶持涉及电商扶贫的快递业、交通运输、金融等企业及部门,实现全程全网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和各类支付工具,解决农村交通不便,物流进村等问题。

(3)鼓励企业加快市场改革,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备,加强与冷链物流设施相对发达的农业园区合作,重点发展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入村开店。鼓励、支持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积极争取申请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引导大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涉农及管理销售专业人才进入农村地区为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人才支持和队伍保障。

(4)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验区,总结并推广成功经验

政府应该起带头示范作用,使用电子商务,依照地区实际情况,可以首先确定某些行业作为电子商务扶贫的试验区,或者部分发展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公司作为试点单位。鼓励试验区和试点单位的公司和其他投资商大力投资,发展和研究电子商务,对试验区给予优惠政策。

2.加大资金投入

在依社会物流体系的同时,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物流体系,同时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满足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需要。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宣传服务、设备更新换代、维修、添置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花费,这些需要很大的资金来源,因此加大资金投入是很有必要的。

3.强化组织建设

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主要针对的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物流企业合作,为农村电子商务扶贫营造良好的环境。

电子商务扶贫的发展要以政府的理论政策为指导,以农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基础,通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群带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扶贫活动,推动农村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农产品电商行业,打造农产品特色品质品牌,完善农产品规模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和信息主管部门要统一制定信息采集标准,并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规范,各机关单位和乡镇设立专职信息人员负责采集本单位的信息资源到信息中心,同时依靠村组织干部和农村经纪人,把贫困地区农产品供求信息及时和推广,把市场需求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民的手里。同时政府或涉农企业应加快执行国家的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等级标准、产品包装规格和商标化等标准体系,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奠定基础。

4.整合各项资源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主流化趋势日益凸显,国家扶贫界理应将电商扶贫纳入自己的政策体系,加大力度推进电商扶贫的实践。全力推进电商扶贫坚攻,实施精准扶贫。它的推进需要政策的指导、法律的约束和规范、技术的应用、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投入等。这就需要政府、企业、民间组织、消费者等积极参与和推动。

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还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保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储备。

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是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和各高校的交流沟通,建立专家咨询系统,为农民提供具体指导;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到基层农村为广大农民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指导,培养新一代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主力军。

5.加快人才培养

人才是经济时代最大的财富,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离不开人,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员,而且还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不仅是购买计算机教会农民上网那么简单,还必须有懂得操作、维护和进行农产品网络的专门人才,而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电商扶贫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农民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缺乏,因此注重和加快人才培养,普及电子商务知识,让更多的农民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并学会如何操作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洁,起建凌.云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农业信息网络,2014(9).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政府服务模式;辽宁阜新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98-01

阜新市转型试点以来,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以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格局已见雏形。但在目前仍然面临经济疲软、增长放缓、产能过剩、财政负担沉重等严峻考验。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重新思考以往传统的以资源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互联网+”带来了突破发展的可能,它不但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可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应在互联网经济尽快融入新常态方面加大推动力度,超前思维、超前部署。

1 “互联网+”的基础支撑需要进一步夯实

1.1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建设,提升带宽速度,扩大无限网络覆盖面积,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网络的普及提速,首先在硬件配置上确保阜新市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不落后于其他地区。

1.2 支持创业型、中小微企业深入挖掘公共数据价值

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长期积累大量的公共数据,这些大数据都将成为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对开放共享与协作考虑不足,加上传统的管理体制,造成大量数据壁垒,使公共数据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数据价值无法得到挖掘。需要打破各个领域相分离的局面,分类逐步向社会开放相关数据,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建立好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建立可协作可融合的环境与条件。支持创业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深入挖掘公共数据价值,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3 普及全社会对互联网服务终端的广泛应用,促进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现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众多服务和APP应用都可以助力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公众可以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但推广实践的瓶颈在于可以使用平台服务的人群有限。类似问题还有目前大力倡导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虽然在技术层面已经不是问题,但苦于掌握终端操作的群体有限,难以有效地融入和推广。还需要政府本着开放的原则与市场各方合作,普及互联网平台和APP应用,对样板工程发展要有扶植政策,鼓励和推广广大市民使用服务平台,让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能够找到自己在“互联网+”时代的位置[1]。

2 为“互联网+”农业提供服务支撑和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2.1 建立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体系

阜新市于2014年启动建设13.3万hm2现代农业示范带工程,经过几年的规模化发展,农业示范带很快进入结果期或丰产期,如何在有效时间内为大批农产品找到销路是一个很现实又很严峻的问题。阜新市的农产品质量在全国都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但在全产业链对接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将传统的蔬菜公司、批发市场、多级经销商环节全部舍去,借助互联网行销,中间的运营过程通过农电商企业来完成,是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的重大变革。阜新市目前亟须培育一批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农电商企业和创业带头人,要支持传统农企和经纪人往农业电商转型,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借助电商龙头寻求支撑服务,如可以在淘宝网平台的特色中国馆中开放阜新特色馆。而除了寻求平台电商以外,还有专注农产品和水果的移动APP电商和微商模式,他们最关注的就是具有特色的原产地水果和农产品资源。阜新市应加大与这些知名专业电商的洽谈对接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好这些销售渠道。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土特产”的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帮助阜新市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致富,为阜新市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2]。

2.2 完善信息服务、系统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农民发展互联网农业需要有一支对本地情况十分熟悉、有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专业信息工作者队伍,进而建立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有很多一时兴盛的淘宝村都因为缺少中长期的运营指导和电商带头人而中途夭折。阜新市发展“互联网+”农业就需要总结前车之鉴,及时探索农村、农业创业引导人的培养机制和扶植措施[3]。

3 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培育本地创新性小微企业

阜新市应积极扶植创建众创空间、创业咖啡等创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构建发展众创空间,为其提供创业创新的绿色通道服务。对大学毕业生等年轻创业者来说是重大政策利好,为广大创业创新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不仅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同时集聚式的创业创新也会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舒缓就业压力,实现创业和创新、线上和线下、孵化和投资相结合,迅速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性小微企业,并从中培养出能引领创新型经济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新的经济产业[4]。

4 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

在当前各级地方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更需要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相关创新企业的投资,实现在新常态下政府财政和社会金融力量两条腿走路。随着金融与互联网交叉渗透的深入,互联网的经济模式已经孕育出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创新金融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各级政府向民间资本进行直接融资,对新常态下转型升级中的经济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经济大环境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把居民储蓄转化成直接投资,并通过互联网的高效整合,让百姓的民g资本直接投入政府的基础建设或者大项目建设中,老百姓既可以通过P2G平台获得低风险、可持续的收入,避免手中财富因通胀而贬值,政府也可解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5]。

5 参考文献

[1]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主导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2]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3] 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