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1

关键字:学生;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1]。毕业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传统的评价方法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确定评价结果或根据调查表的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2]。为避免传统毕业论文评价方法的弊端,改进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本文根据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价的特点,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期待获得更好的效果。

1.模糊综合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多种模糊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确定评价因素、因子的评价等级标准和权值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以隶属度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界线,构造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多层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3]。

1.1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模糊数学将普通集合的特征函数值域{0,l},扩展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值域[0,1],即将二值逻辑扩展为模糊逻辑。这样就能克服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模糊事物存在的缺陷。模糊评价方法与步骤如下[4]:

(1)确定目标

根据需要确定目标,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指标。

(2)建立测评因素集

根据评价目标,通过专家讨论或利用以往经验等方式,明确从哪些方面来反映这个目标。因素集,其中表示因素。=目标数。

(3)建立权重系数集

每个因素对测量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讨论或其它方式给每个因素赋一个权数,越大表示第个因素对目标越重要。从而得到权重集,它满足。

(4)建立评价

给每个因素建立评价集,其中,=评价数,表示等级,即确定每个测评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来区分。

(5)建立一个方案对个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在每个测评者对所有被测评者都进行测评后,将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被测评者的因素测评矩阵,一个被测评者对应一个因素测评矩阵。矩阵的行对应测评因素,即第行表示第个测量因素的测量情况;列对应测评结果,即第)列表示某测评因素的测评结果中认为等级为的测评者比例.比如表示在对第个评价因素的评价中,认为该因素的评价等级应该为的分别占。因此因素评价矩阵中的元素是对的隶属度[5],满足。

(6)得到评价目标的判定结果集

将权重集和因素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到

在此,比较常见的取大取小是,即 “”表示取最小值,“”表示取最大值,是的隶属度。在此我们称之为模型I。事实上,这样计算的不能综合的反应对的综合隶属情况,这是因为在进行的运算时,只选取了部分信息,而丢掉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在此我们采用改进算法(模型II)::按先乘后加进行矩阵合成计算即。

集合表示各测评者在对测评因素集合中的每个元素进行测评后,其结果通过模糊运算,得到被测评者在该评价目标中最终的等级为的比例分别占[5]。

(7)将标准化

为了更好处理评价结果,将中元素归一化,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结果标准化。显然,此时有,从而得到了标准化的评价结果集

(8)将评估结果量化

按某种原则给每个测评等级赋予一个具体分数,从而得到测评等级集对应的分数集。通过矩阵运算得到

此时是一个具体数值,表示该评价目标在经过测评后所得到的分数。当评估对象为多人时,可用此量化的结果进行比较。

2.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

根据测评目标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其方法与步骤如下:

(1)评价因素集={科学,逻辑,实用,技术};

(2)权重系数集={科学权重,逻辑权重,使用权重,技术权重};其中:科学权重=0.30,逻辑权重=0.30,使用权重=0.20,技术权重=0.20;

(3)评价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其中:0.80~1.0为优秀,0.50~0.79为良好,0.30~0.49为及格,

(4)模糊综合评价

①建立一个方案对各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②考虑权重系数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③模糊综合评价值专家数据库对应得分。

3.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应用

按照上述建立评价模型,我们以往届某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价实验。根据评价集,专家组对其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审评打分,结果有80%的专家认为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科学”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逻辑”方面达到“优秀”;有60%的专家认为在“实用”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技术”方面达到“优秀”。所以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优秀”这个等级上根据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为(0.8,0.7,0.6,0.7)T。类似地,专家对该同学毕业论文在良好、及格、不及格三个等级上对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分别为:(0.1,0.2,0.2,0.1)T;(0.1,0.0,0.1,0.1)T;(0.0,0.1,1.0,0.1)T。可求得评价矩阵:

在本例中先后采用模型I和模型II进行评价对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以模型II较为适合学生毕业论文要求。因为模型II中算子不仅考虑了学生毕业评价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单因素评价的全部信息。这样可得

=[0.710.150.070.07]

由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可看出,对该同学论文四个因素的整体评价是:打优秀的占71%.打良好的占15%.打及格和不及格的各占7%。如果对相应的各等级分别给其上限分数为1分、0.7分、0.4分和0.3分,则该同学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为:

=[0.710.150.070.07] =0.864。根据综合集的划分,该同学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综合评价”课题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评价方法的研究,针对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构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模型。并通过评价实验,表明了该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3)这一模型的建立不仅仅只适用于毕业论文评价,可以适用于各种主观因素占主体的评估实例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模糊现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人们在用模糊数学处理这类现象时,在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算法的选取等很多方面都带有主观性,这就要求在这些问题上应持慎重态度,在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种参数和算法以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科学、合理、客观。

参考文献

[1]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2-369.

[2]王小雪. 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2004(8):63~64.

[3] 关志民,束军意,马钦海.学位论文质量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5,3(26):153~157.

[4] 刘晋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13-219.

[5]熊德国,鲜学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6):93-95.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2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我校创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医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科学和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如今,该专业第一届本科学生已经走出校门,开始了他们崭新的职业生涯。他们伴随着新专业的发展而成长,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他们的学业成就到底如何?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存在一种怎样的结构关系?如何评价?启示是什么?这些问题无不是谈论新专业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结构方程模型简介学业成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一般很难做到精确测量,具有潜变量性质

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妥善处理潜变量问题,而结构方程模型则是处理潜变量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学业成就的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更合理地对学业成就做出概括和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可分为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两部分。测量方程描述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

(一)测量模型。x=Λxξ+δy=Λyη+ε其中,x、y、Λx、Λy、δ、ε分别表示:外源指标向量、内生指标向量、外源指标在外源潜变量上因子负荷矩阵、内生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因子负荷矩阵、x的误差项、y的误差项。

(二)结构模型。η=Вη+Гξ+ζ其中,η、ξ、В、Г、ζ分别表示:内生潜变量、外源潜变量、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结构方程的残差项。

(三)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结构方程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型也可以用路径图表示。图中的圆或椭圆表示潜变量,正方形或长方形表示观测变量,箭头有单向和双向之分,表示影响或相关关系。

三、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建构学业成就经一定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后获取,以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第一届毕业生45人的学业成绩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新专业教育的效果

根据专业特点和我校对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考虑将课程设置的门类划分如下:大学素养课程、英语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所以把英语课程与大学素养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相提并论,原因有两个。第一,与其他专业相比,该专业第一届学生的英语课程多学了一个学年,英语课程学时数为486学时,占42门课程总学时数的约17%,英语课程分量相当重;第二,较高的英语水平是我校对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之一。学习不同门类的课程知识是学生学业的首要任务,所以学生的知识成就应当属于学业成就的一部分。不同门类课程的知识成就显然是潜变量,用相应门类课程的考试平均成绩作为知识成就因子的观测变量。

另外,在课程知识学习阶段结束之后,该专业学生还要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这两个学业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时期里得以一定程度的锻炼。学生的能力成就显然也属于学业成就的一部分。把毕业实习评分和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当作能力成就因子的观测变量。考虑学业成就各因子关系时,根据教育学规律,允许课程知识成就因子相关,允许实践能力成就因子相关,而且,课程知识成就因子影响实践能力成就因子。经过模型建构分析,做出学业成就模型M,见附图。结构方程模型M事实上是一个有4个自变量2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将能力成就的两个因变量同时纳入一个模型分析,与一个模型只有一个因变量的传统回归分析相比,更符合实际研究的需要。

四、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运用LISREL8•80程序拟合模型,求出模型M的路径图解毕业实习=0•49大学素养-0•04英语+0•10医学-0•12专业(R2=0•22)

五、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与讨论

(一)学习各门类课程知识相关性的问题。由知识成就因子的相关系数和差异性检验指标看出,学生学习各门类课程知识的相关性较强,说明该专业第一届学生在各门类课程的学习上都付出了一如既往的努力,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是负责的。

(二)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从教育学理论分析,知识对能力的影响作用不容置疑。而模型M显示,回归方程的可解释方差及标准回归系数的显著性都不尽如人意,表明学生的知识成就对能力成就的影响不显著。特别是专业课程、英语课程的教育学习结果,都与最初的设想效果有差距。这个结果不免让人对相关课程的设置产生一定质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恰当?事实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对全国各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一直都处于摸索探究之中。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待改革。近年来,我校把重新修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提上了新专业改革建设的日程,已经着手逐步修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思路是加强专业课程力度,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并删减英语课程的学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在具备一般大学素养知识的同时,掌握与现代医疗卫生行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施展才华与能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以上数据结果表明,要继续加强学生知识与能力衔接的培养。日常教学应当从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2],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加大开放性与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要适时安排,加强项目与课题的策划管理,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3]。超级秘书网

(三)学业评价的问题。评价的问题是当今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思路,但上述概括潜变量的可观测指标还有待完善。现代教育理念不主张只利用惟一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应当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根据目前高校课程考试现状,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问题。

在2006年11月20日总理与国内6所重点大学校长与教育专家的会议上谈到:“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所以大学要重新审视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宜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还要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考试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若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就能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仍然是一次性期末闭卷笔试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当前高校考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也习惯于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考试方式。对于学生,由于中小学教学改革还不到位,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使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也一下子难以适应偏重于测量评价综合素质与实践性、创新性能力的主观性和开放性的考试模式。

二、疆化呆板的考试管理使教师不愿意尝试考试改革

对于核心课程考试的方式、内容、频率、要求和成绩评定等均由考试管理机构进行规范,而了解课程特点的任课教师并无多少自。如要对某一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必须先申请,再经过逐级的审批后方能进行。而采用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笔试考试则不经任何部门审批就可顺理成章地进行。这种考试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考试改革的热情,也阻碍了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另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因进行考试改革而付出的更多精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既简单又易行,且不用承担任何风险[1]。

三、考试改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与考试改革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认识、利益上的分离与脱节

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保证高等教育产品的有效和最优,因此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倡导考试改革,并制定了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和改革措施。作为具体办学者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管理部门,深知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与学校声誉密切相关,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将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试改革规定时非常积极。教师是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考试改革的真正主体和实践者,他们对现行的考试模式早已熟悉,如果改为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则其管理难度与工作量无形中扩大许多,而且探索和实践新的考试模式不但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和压力。对于以学术地位为最高追求的教师来说,探索和实践新的考试模式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益小的事情。

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测量评价理论知识和适当的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

我国传统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测量方法,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国外专业化水平的理论成果被迅速引进,这使我国教育评价研究获得了很高的学科理论起点,因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省略了理论研究的“原始积累”阶段[2]。而正是由于缺乏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原始积累”阶段,使理论没有得到不断的检验、修正、完善和内化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实践模式,也使得作为高校考试改革实践主体的教师,既不能很快掌握和灵活运用已经取得的教育评价理论成果,又难以摆脱旧有观念和习惯的影响,最终导致高校考试改革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影响了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高校教师大多是从事专业研究的,从专业学习到成为教师,没有一个接受教学方法、评价技术的培训过程。因此,在高校里不论是已经成熟的,还是新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能够被广大教师掌握并很好运用的则寥寥无几。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方面的因素外,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进程的制约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一是近几年来,高校大扩招,造成教师、教室、教学设备的严重短缺,一二百人的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到教学方法和考试改革的进行。在教学上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在考试上更难以“因材施考”。二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教师本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完全胜任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重任。三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进行课程考试改革时,时常要考虑相应的设施条件是否满足和顾及考试改革带来的成本支出增加的问题。四是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一方面,高校的学生评优评模、奖学金的评选甚至学生的入党等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也确实是有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主要看教师有多少科研课题和发表了多少论文,而非考查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中付出了多少。因此,在分数至上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压力下,学生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的,他们不愿意去做那些事倍功半、回报周期长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只有切实的解决好以上问题,才能把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服务质量;验证性因子分析

课题:本论文为河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2010]-JKGHAG-052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高校教育服务质量测量模型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5月5日

一、研究目的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高校对学生存在着日益激烈的全面争夺,而其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优劣无疑将是衡量竞争实力的重要尺度。

同时,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自己受教育权益的实际获得情况。无论是来自外部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压力,还是来自高校内部学生权益的诉求压力,都要求学校将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状况作为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重点。

本文选择高校教育服务质量测评模型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提出多维度的教育服务质量测评指标体系,为改变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估单一、单向、片面的现状,并继而促进高校提升其教育服务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首先,进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进行广泛、深入的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跟踪国际上质量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最新动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比较与分析,寻找能支持本论文逻辑框架的理论基础和进行实证分析所需的理论工具。

其次,利用深入访谈,对学生评价教育服务质量的具体指标进行探索性研究;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设计和发放学生服务质量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验证测评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在验证服务质量维度时采用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

三、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研究和学生访谈,识别出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校的教学设施、图书馆内设施设备、图书馆馆藏资源、图书馆人员服务态度、食堂服务设施、食堂工作人员服务、住宿条件、宿舍管理人员服务、学校文化娱乐设施、学校的体育设施等13个主要方面。这13个方面分别可以归为4个维度:ξ1教学服务(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校的教学设施),ξ2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内设施设备、图书馆馆藏资源、图书馆人员服务态度),ξ3生活服务(食堂服务设施、食堂工作人员服务、住宿条件、宿舍管理人员服务),ξ4文体服务(学校文化娱乐设施、学校的体育设施)。

研究中使用的服务质量量表中有待观察的测量指标构成了测量模型中的标识变量x,有待验证的服务质量维度构成潜在变量ξ。两者之间的关系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x=Λxξ+δ

其中,x=(x1,x2,…,x13)T,表示外生标识变量的向量组合(13×1列向量)。Λx是x在ξ上的因子载荷矩(13×4矩阵)。δ表示13个外生标识变量的测量误差项(13×1列向量)。ξ是潜在变量(4×1列向量),即有待检验的服务质量维度。

四、模型检验与修正

测量模型的检验主要通过分析因子负荷系数、因子负荷系数的显著性、模型的总体拟合性来进行。如果上述检验都合格,说明假设的测量模型是合理的,测量模型得到验证;反之,如果检验有不合格的地方,则结合模型修正指数进行模型修改。

(一)因子负荷标准值。首先用LISREL对服务质量模型的4个潜在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因子负荷标准参数估计值。服务质量的最低因子负荷值为0.55。一般认为,只要因子负荷值不低于0.40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从因子负荷标准值看,本研究假设的服务质量测量模型中潜在变量都是合理的。

(二)因子负荷显著性t值。因子负荷所有的显著性检验t值都达显著性水平。测量模型中最小t值为10.27,远远大于2.7(自由度df=59时,查有关统计表得0.01显著性水平的t值分为2.7),因子负荷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

(三)整体拟合度检验。在对模型进行评价时,需要对模型与数据之间是否拟合,以及拟合情况进行评价,通常用拟合度指标来对模型进行评价。本文选用的LISREL模型拟合度指标如表1所示。(表1)

服务质量测量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值如表2所示。(表2)由表2知,χ2/df指标不符合,RESEA指标也不符合标准,其他的指标都是比较差的,服务质量测量模型的模型整体拟合性不好。因此,本研究的服务质量测量模型中虽然因子负荷都是比较高的,因子显著性比较强,但是模型的整体拟合度不好,因此服务质量测量模型测量维度需要修改。

根据模型修改指数和实际情况分析,教室设备放到第二个潜变量里面和图书馆馆藏以及图书馆设备合并为学习条件。第二个潜变量中的图书馆人员服务和第三个潜变量中的宿舍人员服务和餐厅人员服务合并为后勤服务。宿舍设施和餐厅设施和文体设施合并形成生活设施变量。

五、新模型检验

(一)因子负荷标准值。首先用LISREL对服务质量模型的4个潜在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因子负荷标准参数估计值。服务质量的最低因子负荷值为0.75。从因子负荷标准值看,本研究假设的服务质量测量模型中潜在变量都是合理的。

(二)因子负荷显著性t值。因子负荷所有的显著性检验t值都达显著性水平。测量模型中最小t值为17.05,远远大于2.7,因子负荷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

(三)整体拟合度检验。在对模型进行评价时,需要对模型与数据之间是否拟合以及拟合情况进行评价,通常用拟合度指标来对模型进行评价。服务质量测量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值如表3所示。(表3)由表3知,χ2/df指标可以接受,RESEA指标虽然离标准有一定差距,但是比原始模型要好得多,其他的指标都是比较好的,服务质量测量模型的模型整体拟合性较好。因此,修改后的服务质量测量模型中因子负荷都是比较高的,因子显著性比较强,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本研究大量借鉴国际、国内从市场营销和质量管理角度进行的基于学生的教育服务质量测评研究的理论成果,通过对高校学生需求的实际调查,识别出学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的重点,即测评体系中的测量指标,并从各项指标中提炼出了4个服务质量维度,即教师服务(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后勤服务(图书馆人员服务态度、食堂工作人员服务、宿舍管理人员服务),生活设施(食堂服务设施、住宿条件、学校文化娱乐设施、学校的体育设施),学习条件(图书馆内设施设备、学校的教学设施、图书馆馆藏资源)。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

1、扩大测评指标体系的验证范围。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只在一所高校得到验证,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应该在各种类型、档次的高校进行测试,以修正或提炼指标体系,使之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丰富测量指标。本研究所取选取的指标是以学生认为重要的方面为基础选取的,但是本研究中只选取了13个测量指标,对于复杂的教育服务质量来说,测量指标数量略显单薄,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尽量多选取服务质量测量指标,丰富测量指标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倩,岳昌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学生满意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5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38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考察行为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影响,这是行动研究过程中的

A.预诊环节 B.收集资料环节

C.行动环节 D.评价环节

2.研究者对各个类别的研究资料进行统一的编排和修整,这是文字资料整理工作中的

A.分类归纳 B.审查补充

C.摘要 D.编整加注

3.儿童身高越高,其体重就越重。这说明儿童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任何可能性都有

4.以实证材料为依据并指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论文是

A.理论探讨性论文 B.综合论述性论文

C.预测性论文 D.学术报告

5.“学前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研究”、“幼儿园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等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属于

A.一级应用性课题 B.二级应用性课题

C.一级理论性课题 D.二级理论性课题

6.在学前教育科研评价中,对研究经费使用情况、研究设备配备程度等的评价属于

A.研究方法评价 B.研究成果评价

C.研究条件评价 D.研究目标评价

7.发现问题并使问题明朗化、操作化,这属于学前教育研究准备阶段中的

A.研究设计 B.选择课题

C.制订工作计划 D.收集资料

8.调查问卷中反映幼儿园场地设施、玩具、图书等情况的资料是

A.人口学资料 B.事物的状态

C.人的实际行为 D.态度性问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9.科学研究活动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四个本质特征是继承性、______和规范性、系统性。

10.根据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可以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______课题三大类。

11.研究者在参与幼儿游戏活动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这种观察类型是______观察。

12.调查问卷中答案的基本格式主要有______式、选择式、排列式、量表式和表格式五种类型。

13.教育实验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研究假设、确立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进行______。

14.教育经验总结研究法中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应符合现实性、______和适用性、创造性的标准。

15.个案研究法常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观察、访谈、测验和______等。

16.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数据资料的呈现通常采用______和统计图两种形式。

17.教育科研成果在写作上必须遵循准确性、______和可读性等要求。

18.教育科研论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三、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找出每小题的错误处,并在答题纸上写出并进行改正。

19.当研究者试图揭示一般规律时,个案研究对象不必具有代表性,而是要求具有良好的特殊性。

2O.教育实验评价就是对教育实验过程进行评价。

21.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小,其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好。

22.“天才幼教网”(网站名)上的有关资料不属于学前教育文献。

23.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样本时所用的随机数表法属于随机抽样中的系统随机抽样。

24.在观察研究中,标志研究对象某种行为“有”或“无”的观察指标属于定比指标。

25.某研究者用绘人测验表测量了3O名中班幼儿的智力发展状况,这种测验是纸笔测验。

26.研究者在标准化测验中对原始分数有统一、明确的解释处理规定,这是为了确保测试方法的标准化。

27.对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教育实验是真实验。

28.为了贯彻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客观性原则,研究者不必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29.科研课题

3O.时间取样观察法

31.问卷调查法

32.总体效度

33.演绎

34.课题论证

35.纵向研究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抽样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意义。

37.简述问卷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38.简述研究者选择科研课题的一般程序。

39.简述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功能。

4O.简述文字资料分析过程中,使用分类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41.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写出下列每小题的计算过程,否则只给结果分。

42.某中班7名幼儿的身高数据分别为0.85m,1.00m,1.02m,1.12m,1.07m,0.90m,0.95m。试求:

(1)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2)每个数据的离差。

43.某幼儿园有幼儿600名,其中大班幼儿人数180名,中班人数160名,小班人数140名,托班人数120名。如果想从中选取6O名幼儿做样本,应如何进行抽样?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高职对口升学考试历史短,经验少,参加人数少,影响范围小,因此很少受到社会各界和教育专家的关注。尤其是地方性的高职考试,考试管理有待完善。1、建立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管理。2、设立科研小组,深入分析研究。3、培训相关人员,增强责任意识。

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历史久远。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的“重虚轻实、重理轻用、重道轻器、重学轻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影响颇深。因此,“学者型”教育观逐渐形成。现在我国虽然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可“学者型”教育思想依然还是我国教育的主流观念。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然而社会目光依然聚焦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依然不能引起关注和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则更加受到冷遇。与如火如荼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相比,中职文化课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就相当沉寂。那么相应地,考试相关和部门对高职考试也就不能有效管理,甚至责任意识淡薄。

高职对口升学考试历史短,经验少,参加人数少,影响范围小,因此很少受到社会各界和教育专家的关注。尤其是地方性的高职考试,考试制度自然有待完善。首先,命题制度、命题原则、《大纲》学习、教材研究、《考纲》修订等与考试相关的内容等均未形成固定的制度加以管理,因此考试缺少有效的理论指导。试卷批改工作则通常由某一高校负责,基本上都由高校研究生负责;考试结束之后也没有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学者、专家或教师对试卷质量也缺少分析、总结和深入研究;对于试卷中的错误和疑义更是无人理会,将错就错。其次是定位不够准确。同样是由于高职对口升学考试起步晚,无先例,没有模式可循,但又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考试方面必然借鉴高考形式。但从整体看,试题只是相应地降低了难度,题型侧重客观题的分布,内容多考课内知识,能力层级要求有所降低。如内蒙古高职对口升学语文《考纲》和普通高考《考纲》几乎如出一辙。这样的定位是不够准确的。高职升学不该是普通高考的“降级版”;中职学生也不该是“低能儿”。中等职业教育学科有着自己的性质定位,这一点在《大纲》中已经明确表述。因此单纯的模仿不是高职文化课考试的出路,只有借鉴并创新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1、建立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管理。高职考试相关部门应加强试题命制的理论指导;对命题理念和原则要在文字上做出明确指示;要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在命题原则、命题方式、命题建议各个方面给出指导性的意见;《考纲》要根据时展和社会要求适时地调整变化;对于其中的内容要合理增删,逐步改进,使之真正成为试题命制的指导性纲领。另外也不应几乎完全模仿借用高考考纲,应制定出符合职业性特点的高职《考纲》。在试题命制方面要成立由命题专家组成的专门的命题小组,人员选择要谨慎。试题在命制完成之后要经过科学的测量和计算,以便保证其效度。试卷的评审工作要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进行,采用机器和人工相结合的评卷方式;对于主观性试题要采用多人评判,平均成绩的方式公平评分。应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并制定监管机制,对考试相关过程和一系列程序进行严格监控,也可开辟群众监管的通道。考生成绩和卷面应尽可能公开,使信息更加透明。

2、设立科研小组,深入分析研究。考试中心应在考试结束之后对考试成绩做出全方位的统计,对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测量和分析,给试卷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通过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对于试题的质量分析要在第一时间公布于权威报刊杂志,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监督,扩大影响范围;同时把信息反馈到各个中职学校,发挥评价的反馈机制,使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高效率。高职招考相关人员还应该经常和本地及各地的中考、高考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职考试部门相互交流和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在比较学习中相互促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里闭门造车。

3、培训相关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在试题命制小组成立之后,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认真研读、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并要充分熟悉教材,根据两纲和教材来科学命制试题,避免试题的随意性。命题者应该深入到中职教学课堂和教学实际中去感受体验日常的教学过程,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积累有效素材,在试题命制中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增强题目的现实意义。应加强考试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命题过程中要保密;题目命制要严谨,表述要严密,并多方验证;答案的制定更要周密,尤其是客观性试题的答案更应准确,不应造成知识性错误;试卷印刷和答案印制也要输入准确,反复校对,避免出错;试题评判更要科学、准确、无误。对造成试题泄露或人为错误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并想方设法对其进行弥补,且在媒体公开致歉。

高职升学考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题的每一项缺憾都将直接影响到考试的公正和公平。无论从考试管理还是考试组织,都应该认真严谨,加强考试的管理,使其体现教育测量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论文天下,2007-11-23.

[2] 于信凤.考试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8-215.

[3] 徐玖平.考试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1-146.

[4] 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5] 梁其健,葛为民.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