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感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感散文范文1
教育学中指出,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越深厚。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也就是说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散文以其质朴优美的文字、浓厚的乡土人情、凝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生活气息芬芳着语文教学的原野。而笔者在散文教学中却常常发现,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加之以往的散文教学只重视文本大意、重点词句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致使学生只懂得机械地记忆知识,连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都不具备。因此,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应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品尝、去体味,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和谐统一。
二 关注愉悦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其核心理念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一切生命感官,使生命的意义与语言的符号相结合。
1.关注学生的一切
散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传授散文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散文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散文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散文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充分了解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关怀中得到知识,受到教育。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机会,使老师能关注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2.倾注期待
老师倾注的殷切期待,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学生从中获得力量,进而形成诱发学生的内驱力,于是老师的“期待”转化为学生的“自信”。我在散文教学中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能,都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肯定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散文文本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
3.真情交融
美好的情感体验常常来源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融。真情交融,使师生双方同时感受到教与学的无穷趣味与自身无法估量的潜力。在散文教学中,可以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及时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的对话、交流、沟通中,达到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的境界,形成教与学的相互推进。
三 散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1.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备课,重点激发兴趣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激发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的情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积极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散文教学效果
第一,教师调整好积极的情绪状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散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快乐、饱满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第二,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散文时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让学生永远充满求知的欲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希望。然而,在以往的散文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往往难以如愿以偿。而多媒体电脑网络介入散文教学,它可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散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阅读散文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3.改善传统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散文的内在动机,稳定散文教学成果
情感散文范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①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交之席,耳不闻囗鼓之音。鸡豚糗醑,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
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拗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嘉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陡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湛谋野而获②,宓子③弹琴而理。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子曰:“吾志也。”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①潭部,谓湖南观察使。②裨谌谋野而获:《左传》载,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则必使裨谌乘车以适野,谋作盟会之辞。③宓不齐,字子贱,为单父宰。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认为,一个人心头烦闷就会思虑混乱,如果眼光闭塞就会意志消沉。只有保持清醒宁静,才能做到事理通达而政务有成。
B.零陵县以前政事混乱,赋税繁多,导致百姓向州牧控告,而河东薛存义来管理这个县后,却取得了很好的政绩。
C.柳宗元在本文中,对零陵县令薛存义因山就势修建三亭,畅通道路,完备吃住等旅游服务设施的行为大加赞赏。
D.柳宗元在本文中提出了对“观游”与政事两者关系的看法,认为要处理好政事,必须要有供旅游休憩用的亭台楼阁。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一一比对即可发现D项中“必须要有”错误,本文只是论述了有旅游休憩之所对执政者有帮助。
参考答案:D
【阅读指导】
山水游记散文除写景外,还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寄寓作者对秀丽山河的赞美,或者抒发作者个人的感受情思,或者借山水发表议论。
那么,在具体阅读时,我们该如何鉴赏作者的情感志趣呢?
首先是要诵读、译读,感受散文的语言,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译读要有语境意识,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平时我们要注意夯实自己的文言文基础,如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句式等。这样在阅读文言散文时,才能读懂文章。译读的同时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既要注意段落理解,更要注重整体把握,从而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志趣。
其次要注意感受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志趣。山水游记散文,与诗歌一样都要借助形象,不过两者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诗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与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与升华。而散文写的景象着实具体,跟生活情景很贴近,给我们一种逼真的感受。山水游记散文常通过描绘景观来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时也有很多形象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举例的形象和情感的形象等等。因此分析鉴赏散文中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我们领会山水游记所表达的情感和所阐述的哲理的关键。如《兰亭集序》中的兰亭盛会的景象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王羲之的情感是平静、闲适的。又如《赤壁赋》中描写的江月景象衬托的是苏轼与客的快乐心境,与苏轼洒脱的胸怀相辉相映。
最后要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志趣。在弄清楚文章的形象后,我们可以从“情”“志”“理”入手,总结作者的见闻、经历,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来说是,抓住文章线索,逐段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想清楚文章哪几段是叙述、描写,哪几段是议论、抒情,哪部分是实写,哪部分是虚写。把握好文中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文字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中的写实与写虚的关系,因为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
此外,还应关注文末的注释。有的文章末尾有注释,这些大都用来交代文章的出处、创作时间及时代背景,关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充分重视,不可视而不见。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游乌龙潭记
谭元春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选自《谭友夏合集》卷十一)
1.从宋子对“我”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答:
2.分析下面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答:
情感散文范文3
关键词:春;画面感;情感
朱自清先生是文学大家,这是无可置疑的。其散文具备很深的文化内涵,有中国传统的生命观和审美观。他那些众人皆知的文学作品没有复杂的语言,没有繁琐的文字,没有花哨的结构,描绘的通常是人们身边熟悉的事物,都是用他对生活的感悟点点滴滴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文章当然会被大家所喜爱。
在朱自清的散文当中,强烈的画面感是其主要特点,简单的描述,如一张张鲜活的图画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在文章《春》当中,所有的景象描绘都有强烈的画面感。这些画面,一点一滴构成了完整、独特、精美的空间,让读者的心能够在这样的空间当中静静体验,去体察作者的心境、状态及心中所想。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这段文章当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简单的春来的感觉,春天到了,一切醒来,这样的描绘没有具体的所指,自然而丰富,在这个画面当中出现的东西可以很多,却不嗦繁琐,极其自然,就好似自然界当中的一切轮回循环,周而复始,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以这样的描绘作为文章场景描绘的开始,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接着,作者去描绘山、描绘水、描绘太阳,这样的描绘一笔带过,就像画画起形的阶段一样,三笔两笔,把画面想要表达什么初步体现出来。这样的安排,非常符合中国人在面对画面时大到小的审美逻辑,和作画的过程也极为相似,先有一个大的框架,在框架当中再去填充其它的东西来丰富画面,这样,作者的自由度就很大,如果一开始就着眼与对局部的描绘,那最后形成的画面就很难整合,松松散散,难以形成一个有艺术美感的整体。两句话就形成了一个段落,看似简单,其中却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第一句话描绘了草的形态,这可以理解为对个体的草的描绘,勾勒出草的形状、颜色、质感,第二句话,草的描绘从个体转向了群体,从一棵、几棵、一堆变成了“一大片”,在这个描绘当中,我们似乎体会到了作者作画的过程。第三句话,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想象,有了一个简单的画面以后,作者也是希望身临其间,去静坐、去游戏、去运功,这于画面的景象形上没有直接的关联,却是作者对画面景象的一个主观情感抒发,融情于景,这在绘画当中也是必要的。第四句对风和草的描绘,两个词,表达出风和草给人的体感,柔和、清丽。这样,画面便在前一段描绘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形成了一个基本形态。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全部是对花的描述,是对场景的进一步丰富。春天的花,千变万化,精彩纷呈。在对花的选择上,作者充分考虑了色彩的因素,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这三种颜色与绿色的小草配在一起,丰富而雅致,非常协调。花的味道,闭上眼的想象,使画面“动”起来,画面当中的物体在动,时间也在动,这种生动的时空感是别的作者很难自如地表现出来的。对绘画而言,画种的生命是画的灵魂,有生命的绘画才会有情感,有情感的画面才会动人,无疑,通过作者这样的处理可以发现他的情感是饱满的,他用他的情感去塑造画面,用画面中的生命去感染读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段总有四句,全面两句是对风的描写,着重体现作者的主观感觉,后两句描写鸟和牛,把动物融入到画面当中,使画面进一步丰富。鸟和牛,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个主要题材,花鸟画当中穿梭于百花丛中的鸟儿,写意画中行走于山间小道的牛儿随处可见,这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形态已经形成了两个定式的符号,作者这样的运用,也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深度,使画面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更为厚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力和艺术修养。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在密如毛丝的细雨当中,夹杂着薄薄的烟雾,小草的绿并不因此而羞涩,昏暗的灯、安静的夜,小路、石桥、房屋,一切都在他们刚在的地方,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祥和自然,这样这样的场景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很少去注重这样生活化的美丽场景,这样的场景,既是生活化的现实,也是极具意境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从生活当中去提炼出艺术。而朱自清先生作为文学大师,这样的提炼对他而言宛如信手拈来,自然而言。一切,就在这样的平静当中产生了。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这一段都是对人的描绘,从自然景物到动物再到人,画面就完善起来了,这是一个大的场景,看到这样,读者也会产生进入画面当中“神游”一番的感受,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个人,在这样的场景当中流连忘返,在这样的场景当中去感受自然,体味生活。
情感散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 情感教育 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对情感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做好以下三个转变。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够让读者自己与作者本身建立起很好的交流渠道。新课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文学作品研读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1.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2.创设情境,激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4.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基本目的。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审美教育,知识将是一片“散沙”,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艺术,不可能是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荡起情感教育的双浆,带着学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M].宁波出版社,1998.
情感散文范文5
【关键词】 朱自清 写景散文 修辞美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91-0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总之,“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尤其是他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笔中有画,文里含情,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善于用“缜密漂亮”的笔法,描写“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纯正质朴的情思。他的散文,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艺苑中的奇葩。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读者久诵不厌的美文佳作,这是与他善于调动娴熟的语言艺术技巧,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其至情,从而使作品产生耐人玩味的修辞美感分不开的。
大致说来,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象美感;(2)音乐美感;(3)画面美感;(4)情韵美感。
1 形象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最明显的修辞美感
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心醉神迷的“梅雨潭”,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以及充满生气、花枝招展的“春”姑娘,这些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他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白水祭》)
风本是无形的,影子也不可捉摸,但作者却把风吹飞烟所形成的飘忽不定的样子,说成是微风“用手挽着影子”,把风停烟聚说成是手一松,“像橡皮带儿似的”“服服帖帖的缩回来”,或者是另有双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作者用“挽”“缩”“织”“夺”等动词,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将无情的事物拟人化,这就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又薄又细的瀑布被微风吹起的奇异景象,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2 音乐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修辞美感
“散文是心灵的歌。”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朱自清写景散文的音乐美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叠音词的运用,突出了词语的意义,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叠词这种修辞手法用得极为普遍,朱自清继承了这一修辞传统,把它用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写作中。他的散文,由于大量运用叠字叠词,语言显得活泼生动,韵味无穷。如:“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又如何载得起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垂垂”表示幕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黄黄”形容灯光透过玻璃所呈现出的清淡、晕眩的色彩;“黯黯”表明夜色笼罩下的秦淮水色的幽深、浓密;“缕缕”形容微波起伏的情状。这四个叠音词的运用,不仅把夜幕方垂时,秦淮河灯光水色的朦胧美景描画了出来,而且增添了一种舒缓的语气,读起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
(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形成了他散文语言舒疾相间,高低错落的回环美。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他在创作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双声叠韵词,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请看下面的句子:
(1)在圣马克方场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中国人到此,仿佛江南的水乡。(《威尼斯》)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月色》)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绿》)
(1)、(3)句中的“仿佛”、“参差”、“斑驳”都是双声词;(2)、(4)句中的“苍茫”、“晶莹”都是叠韵词。利用特殊的语音关系,朱自清将之用于作品中,使文章的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
(三)轻声和儿化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轻快,婉转流畅
情感散文范文6
税务干部演讲范文:激情人生三百年范文
只要你的内心充满激情,就能够永不退缩,创造出美丽、灿烂的快乐人生。
什么是激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激情就是拥有快乐,只要快乐,就有了激情;有的人认为激情就是年轻的活力,有了活力就是有激情。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激情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激情=理想+事业+勤奋+奉献。
“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正如著名诗人流沙河所说: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进黎明……
作为一名税务干部,我们应该把为祖国的税收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作为理想。必须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让党员的先进性在服务纳税人之中得到充分体现。
常听人说:要干一番事业,其实就是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上做出一番成绩。赫尔岺曾经说过“抱着一颗正直的心,专心致志干事业的人,他一定会完成许多事业。”我们所从事的税收事业是由无数具体工作组成的。作为一名税收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做到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切实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你所从事的事业,一定会让你的人生熠熠生辉!
“业精于勤荒于嬉。”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努力,决干不成大事业。勤奋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要努力使它成为习惯,一旦形成习惯,就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习惯也就成自然了。就税收工作而言,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税收法规和政策,加强税收征管,从而使税收宏观调控和组织收入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制度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我们不能无所事事,简单应对,而应该广泛深入学习税收知识以及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业务素养,掌握为国聚财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