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范文1

关键词:电视散文诗 虚实 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 [[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 [[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电视散文范文2

课件主页分9个专项,分别是:情境导入,导学提纲,散文阅读,互动测试,散文名家,电视散文(自创],网上答疑,我的教案,作业展示、赏析、互评网。

“情境导入”采用的是CCTV首届电视散文大赛获奖作品:《妹妹――永远的遗憾》。以此作为导入,意在突出亲情奉献,启迪学生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观察角度,学习主人公真诚豁达的心胸与处世态度,提升精神境界。

“导学提纲”以幻灯片的形式设置了课程教学相关要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重点难点突破方法。只要点击相关按钮即可。此项内容的设置,体现的是启发指导性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便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

“散文阅读”是本课件的重点。既为教师课堂教学准备了充分的多媒体资料,又为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了辅导性材料与自学教材。可随时操作选用,可用性强。本项又细分为引子、概说、分类、特点、阅读五项。每一项均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在这五项内容中,重点是“阅读”。学生点击“阅读”按钮,就会出现“散文鉴赏方法”。方法又分抓准线索、找到文眼、分析景物和反复诵读四项,每一项均设置了深入指导,并附有事例及相关图表。

“互动测试”设置了30个中外散文常识题,并附有答案,可用于课上测试、反馈、竞赛等,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与鉴赏水平。此项目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交互性特点。

“散文名家”设置了近现代多位散文名家的背景资料及精美作品。此项内容的设置,意在最大限度地拓展延伸中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它突破了教材的限制,使中学语文教学在时间上、空间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它也突破了课堂的限制,使课堂教学主体得到了尊重,使学生能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更陕更好地生发出创作思维与创作灵感。

“电视散文”这一项是“学校电视散文”的自创作品,是“电视散文鉴赏课”科研成果,有9912班摄制组创作的《归来的千纸鹤》《希望,让我上路》,还有9913班摄制组创作的《军训琐忆》。页面上彩花飞扬,灯光绚丽,突出同学间真挚的友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意识,以及学生自强自立的主题。此项内容意在激励学生进入语文实践性学习,进一步培养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网上答疑”创设了师生互动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和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扬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方式,而是以个人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它允许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自己作出思考与判断。

“我的教案”属于教学必备文件之一。

“作业展示、赏析、互评网”是学生作品展示、鉴赏、互评的平台,能充分张扬学生的创作个性。学生在展示作品、张扬个性的同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问或求助,对某一同学的作品进行鉴赏、评价。

电视散文范文3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来源:文章屋网 )

电视散文范文4

我家一共有三台电视。一台很古老,一台较新,而最后一台还很新。别看它们有的“年轻”、有的“年老”,可每台电视都有自己的故事。

最旧的那台是爸爸刚参加工作时买的,是一台21英寸的小电视,还要天线,很不好用!并且只有十几个台右左。说起它,那可有一个令人叹服叫绝的“伟业”呢!一天,爸爸把工资往桌上一放便去开电视了。不知从哪里钻出一只老鼠,把钱拖到了地上,准备“带回家”。这时,老鼠听到了电视的声音,就好奇地跑过去看个究竟,没想到却被吸引住了,把钱的事给忘了。钱就这样得救了。你说,这电视的魔力够大吧!

较新的那一台是我两岁半的时候买的。是一台25英寸的,通体呈黑色,有几十个台可看,先进多了!它当然也有自己的故事。我才两岁半,不懂电视是什么东西。有一次,妈妈在看如何做水果拼盘,镜头拍到了一个大西瓜,接着又往左拖,我发现西瓜不见了,于是赶紧站到右边去找大西瓜。大家都笑我,而我还丈二和沿摸不着头脑!

最新的那台是去年才买的,有三十英寸,外观也漂亮多了。可收七十多个台。没错,它的故事也有!电视刚买来的时候,我好奇的东摸摸、西瞧瞧,喜欢得不得了。就在那天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便偷偷起来看电视。可不知怎么的,我看着看着居然睡着了!第二天早晨,由于没拉窗帘的原因,客厅不是一片漆黑。我醒时,揉了揉惺忪的双眼,嘟哝着:“怎么还是晚上!”爸爸妈妈被我逗得捧腹大笑。

这三台电视反映着我家的经济的一点一点的变化。它伴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电视散文范文5

懒惰的电视新闻制作人

早上6点钟,全国上下四五十个频道的电视新闻制作人还在呼呼大睡,早起的观众看不到任何早间新闻节目,只有1、2、3的健身操。到了6:30,有的电视台刚刚开张,有的倒是新鲜出炉,像黑龙江电视台的《共度晨光》、 山东卫视的《早间新闻》、广东卫视《岭南早晨》等直播新闻。有的则是昨晚的残羹再给热一遍,北京电视台二套重播前一天的《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结束说的还是“祝您晚安”。有的是前一天做好早上“微波”了一下(前一天录制第二天播出),例如北京电视台一套的《北京您早》、央视的《东方时空》。有的台则是一觉睡到7点钟,例如重庆卫视、天津卫视、湖北卫视等。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高峰时间是7点钟。央视综合频道的《东方时空》、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上海东方卫视的《看东方》、北京电视台一套的《北京您早》、央视五套的《早安中国》、吉林卫视的《早安吉林》、湖北卫视的《新闻早班车》等。2003年10月先后开播的《第一时间》和《看东方》是目前国内节目时间最长的两档大型的早间新闻节目,属于简明新闻的堆积整理型,节目形式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等到早上8点钟,央视的《新闻早8点》和《第一时间》、上海东方卫视《看东方》、北京电视台的《世界你好》、凤凰卫视重播的《凤凰早班车》还在播早新闻,而其它频道的电视剧场早就迫不及待地开板唱戏了。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深深感受到日本的电视台之间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竞争的激烈。NHK电视台的新闻从5点钟直播到8点15分,其它的商业电视台是从5:30开始。电视新闻就是LIVE已是圈内共识,而像《北京您早》录播式节目是日本20世纪50年代草创期的行为。在摆满鲜花明亮的演播室里,NHK电视台名为《日本您早》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每天如约而至。新闻内容除了硬性的政治、经济、外交、犯罪、体育新闻报道之外,还包括国际新闻、亚洲特集、新闻事件解说(NHK新闻解说员来完成),最具特色的是来自日本各地的最新动态报道。这些动态报道几乎全部采用实时直播,不论是在富士山上还是海底,电视新闻工作者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将真实的世界展现给观众。来自直升飞机的直播报道向观众展现的是一股股晨风,清晨的朝阳泻在壮观的跨海大桥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东京总局演播室的节目主持人与做现场直播报道的记者互动式会话轻松、愉快。来自地方台的直播内容大多以软性新闻为主,例如樱花盛开、夏天的祭祀活动,有时还有现场制作当地的小吃以及刚刚打捞上来的新鲜鱼虾等。通常在凌晨发生的突发事件,在节目中会有来自现场的直播报道。另外在画面左上角滚动着日本各地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上午和下午的降水率、道路交通信息。遇到因地震、台风而受到影响的新干线、高速路交通运营情况等突发事件,电视台都将以最快速度告知观众。

名不副实的现场直播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来自新闻现场的报道几乎清一色采用的是“电话连线”的传播方式,除非重大主题性事件,由于事前安排才会有来自现场的直播报道。但是,在平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来自新闻现场的直播报道可谓凤毛麟角,达到日常性的现场实时直播报道(声音和图像)的,就目前而言更是难以想象。以“反应迅速”闻名的凤凰卫视,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的高使用率有目共睹。就连《东方时空》中的“时空连线”,在节目录制时还是仅凭电话连接起三方,再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后期编辑制作,一个电话“声音”连线蒙住了多少观众的眼。

在CNN、BBC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以图像和声音共同实时传输为主要手段,“电话连线”的使用率极低。在日本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日常性的现场直播报道保持在三四条左右,非日常性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例如美国9・11恐怖事件、伊拉克战争,电视新闻节目的构成几乎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支局和东京总局互动性的合作共同完成。处于“电视新闻报道时代”的受众从快速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深深地感受到电视新闻巨大的媒体冲击力,来自新闻现场的实时直播报道充分说明了电视新闻的速报性、同时性、现场性。

现在,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大量采用的“电话连线”传播方式在广播新闻中同样可以使用。采用“电话连线”的传播方式,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在传播效果上是等同的。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性”优势不能得以表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大幅度地减弱。在西方的电视新闻理论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画面就没有电视新闻”,虽过于偏激,但是电视新闻别是在直播报道的过程中,来自新闻现场栩栩如生的画面派生出来的传播效果比记者一大筐的形容词都要来得直接。

华而不实的新闻节目包装

近几年,内地电视台无奈地承受着来自香港凤凰卫视的巨大冲击力,其别具一格的节目宣传理念令国内电视媒体眼前一亮。凤凰卫视的自我宣传策略,启发了内地电视台。于是,电视新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的宣传片花首先登场,铺天盖地的节目片花一夜之间纷纷亮相。各家电视台把自家当红花旦、小生也都拉出来比比画画,又抱肩膀,又画大圈,花样不断翻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不仅摆姿势,还要念念有词。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宣传效果,编辑们挖空心思,琢磨出来的词听起来着实挺唬人的。精挑细选的宣传语配以经典的新闻事件画面,再加上CG制作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三维图像画面,每家电视台经过包装的电视新闻节目似乎个个都是精品。

电视散文范文6

经营城市要走制度创新之路,防止以经营城市为名出现新的政府垄断和政企不分。加快建立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跌入支柱产业选择困境的办法是,地区重大的产业结构的选择,要从市场出发而不是从政府主观愿望出发,培植支柱产业而不是“制造”支柱产业,要有社会的第三方力量参与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

焦点之四:经营城市与城市竞争力

大连经营城市的示范意义

大连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城市经营理念的城市,十年来“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已使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连由一个污染严重的重化工城市变成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花园城市。

这个城市经营理念是前大连市长在1993年提出来的。他当时认为,要限制城市的建设规模,提高建筑水准,关键在于质的提高,而不是量的扩张,如果盲目求大,“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就会越来越麻烦。

因此,作为一市之长,对城市和市长的角色认识十分清楚。在上世纪90年代之初,他就明确指出,城市是“市长”最重要的资产,城市管理者如果把自己等同于企业家,实际上只不过多管了几个企业,而丢掉了经营城市,并丢掉了使城市整体增值这个重要的经济机会。市长当然要关心企业,但要政企分开,不能越俎代庖。市长首先应集中精力把城市本身的事情做好,把市民安顿好,把软硬环境搞好,城市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在看来,城市本身就是国有资产,是值钱的,并且还可以通过经营城市这份国有资产来挣钱,使城市增值。大连1992年全市的可支配财力是21亿元,其中可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只有8000多万,到1999年,大连可支配财力已有90亿元,可用于建设的资金近40%。如果以1992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1993至1999年的7年间,大连就多挣多花了268个亿,新增的资金主要是靠经营城市得来的。

经营城市的目的是整合城市功能

大连这些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赚钱最多的其实是经营城市。

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理念,大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大力发展环境经济,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环境革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成功之路。

这些年,大连采取了限量批租土地的办法,土地使用面积比1992年前平均减少了50%,而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又高度集中,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用于土地的再生和增值。同时,在路桥建设和沟河治理等方面,又精打细算,公开招标,取消一切中间环节,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的建设。比如市内的定向立交桥,过去1平方米的综合造价在5000元左右,现在压到2000元;1994年修城市道路的造价1平方米为95元,而去年降到了45元,质量还更好了。

此外,大连市政府对全市的市政建设、旧城改造、建筑设计进行宏观调控,严格审批。没有创意的建筑不准开工,色彩与环境有冲突的必须调整。现在全市建筑物风格既生动活泼又协调统一,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不排斥现代性,避免了一些新兴城市建筑风格驳杂的弊端。大连在城市绿化、道路美化、建筑设计和外部装饰上,处处用心,精雕细刻,富有创意。有专家将其归纳为三性:整体性、协调性、浪漫性。

在城市增值的同时,大连对城市建设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升:

搞环境是赚钱的,大连赚钱最多的就是整个城市的增值。环境保护绝不只是一个干净问题,实际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当代新兴的、真正挣大钱的高级产业都依赖环境,都要在一个优美干净的环境中开展。

经营城市的重点是建立城建投资新体制

经营城市,其核心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等)和人力资本(路、桥等)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路、桥的冠名权等)进行市场运作,最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建设投资新体制。

经营城市是建立城市建设投资新体制的必由之路。经营城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入市场化的城市运营机构,着眼于盘活城市资源,搞活增量资本,激活无形资产,把城市整体进行市场经营和运作。经营城市要走制度创新之路,防止以经营城市为名出现新的政府垄断和政企不分。加快建立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盘活存量资本。运用市场规则将政府在城市建设中长期的投入,最大限度地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要盘活城市土地这一最大的存量资本,首先要强化政府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使土地供应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的局面,进而使国有土地资产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并通过市场运作公开招标拍卖,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其次要善于经营土地,城市政府作为经营城市的主体,虽然不直接参与市场运作,但由于其担负着对整个城市进行宏观调控的行政职能,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经营好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自然资源就会变成城市建设的财源。二是盘活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国有存量资产,城市政府要从经营中退出来,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组建新的市场主体。

搞活增量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政府为城市建设单一主体的格局。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各种经济成份的资本都可以投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市场机制下新增的混合资本。

激活无形资产。一是有选择地出让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城市的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二是要通过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等城市特有的内涵,进行发掘、利用,不断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增加城市的集聚力。

盘活存量资本,搞活增量资本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承,互为条件。盘活存量资本,搞活增量资本,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无形资产得到不断增值。而城市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反过来又为城市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的增加创造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从城市新型政企关系看城市竞争力

所谓“新型政企关系”即指政府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经营城市中的关键作用。

经营城市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问题是谁来经营城市,或者说谁是经营城市的主体。一般认为,企业家经营企业,政府经营城市,市长就是城市的CEO,事实上这种认识是有待商榷的。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良好环境,这意味着政府应该尽量不干预市场,让企业去经营;而另一方面,在制定规则,披露信息,依法行政,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上则要扮演积极的、具有建设性和行动性的角色。政府不应该和企业争资源,更不可利用权力垄断资源,而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选择优秀企业家去经营优良的资源。

我们必须努力缩短政府对企业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的认知差距,企业和企业家是城市活力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繁荣与这个城市能培育出多少个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企业直接相关。一个大企业对繁荣一个城市将起很大的带动作用,青岛的海尔、顺德的科龙、绵阳的长虹等便是例证。不仅如此,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还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孵化器,它不仅改变一个城市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更重要地是它将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价值取向,并且能够克服传统惯性引导政府建立起新型的适应企业竞争和城市竞争的现代思维模式。

从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讲,政府和企业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中应该相互依赖,积极对话,消除障碍,降低成本,共同创造先进的投入要素、信息和基础设施。值得指出的是,在许多城市都存在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紧张态势,不信任、不合作现象以及政府的家长制作风等,这些都将成为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是城市经营的一个制度性、隐含性成本。

当前经营城市必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城市资产作为公共资产到可经营资产的转变,城市建设作为市政公用事业到资本经营的转变,城市政府作为城市资产所有者到经营者的转变。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经营城市新机制。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防止以经营城市为名出现新的政府垄断和政企不分。

必须要遵循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则。城市政府必须要及时制定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得经营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

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城建系统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为经营城市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和平等竞争的环境。

必须要用经营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只有贯彻经营的理念规划好城市,才能克服和防止因规划失误造成的不必要浪费,使城市资产增值;只有贯彻经营的理念,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建设重复投资等现象。

焦点之五: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看城市竞争力提升

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发展与转型的态势剖析

城市转型、城市战略和城市竞争力是中国城市发展中三位一体的重要问题,它对中国城市的挑战已经摆在眼前。当前中国城市化中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而其中以竞争态势直接对垒的两极更为明显,那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从这两大三角洲的城市化竞争中可见城市转型和城市竞争力问题在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意义。

从市场角度剖析。从市场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苏南地区以及浙东北地区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78.5平方公里,人口7470.5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13740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在内共计14个县市,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262.1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439亿元。从几方面数字看,两者都相差一倍以上。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剖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化方面已高过珠江三角洲,这一地区形成的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带,城镇体系等级齐全,城镇规划质量较高。与此相对,珠江三角洲无论在城镇的规划质量,布局的合理性,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过分依赖“香港因素”的特点,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角”广阔。

从整体经济实力来剖析。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有10个位于长江三角洲,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这一地区占了一半,如此具有诱惑力的市场,自然是任何外来投资者绝对不能忽视的。事实上,那些由珠江三角洲北上,或者不去珠江三角洲而直接投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商,绝大多数是奔着这个市场而来的。

从人力资源角度剖析。从人才的角度来说,由于珠三角城市过度发展,造成居住环境不好,高级人才不愿意来的状况由来已久。实际上,东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工人,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内地的农民,而在内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未普及,就是说,东莞的工人相当一部分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其素质可想而知。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的胡勇博士认为:珠江三角洲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高,缺乏知名的研究型院校,与其GDP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排名很不相称。

从政府服务角度剖析。从政府服务方面来说,由于珠三角地区政府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仍然是按照户籍人口的比例来配置,这样一来,管理效率的低下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而长三角由于处于招商的早期阶段,所以对外来的投资者关照有加,而且这种关照往往是由当地主要负责干部出面实施的。

从产业分工角度剖析。从城市分工与产业整合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各地自觉地认识到上海的龙头老大地位,开始进行各自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在政府层面,两省一市政府空前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目前已经有了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之间一年一度的定期交流。在外来投资上,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现在高科技台商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群聚,形成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上海则为周边企业提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这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而相比之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协作则相当令人失望,用“战国时代”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以基础建设而论,在珠江三角洲如此狭小的范围内,居然同时存在着深圳、珠海、广州几个机场,现在广州还要再建新机场。而港口建设呢?目前已经有了广州黄埔港、深圳盐田港、珠海高栏港、中山南沙港,而南海还要再建新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中间无疑有着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彼此间无法协调和沟通,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

这种战国纷争的结果,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力量,而且其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也大打折扣。

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应是实现城市价值放大城市价值

透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竞争态势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之间的竞争确实也成为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特别是体现在跨地区市场化整合资源的过程之中。但在认识到城市竞争现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竞争的实质内涵,即城市竞争究竟竞争什么。我们认为,城市之间不是为竞争而竞争,而是为实现价值最大化而竞争。

城市竞争力是如何推动城市价值创造的呢?关键在于培植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并在该市场中塑造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决定竞争优势持久性的根本在于,城市价值链中的每一个价值活动环节或系统都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潜在来源。城市价值创造过程首先必须将城市价值链各个系统中的价值活动进行分解。这种分解有助于发现那些最有可能创造价值的环节。随着价值活动逐渐分解成为越来越小的环节,越来越多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就可能被发掘出来。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价值链,不同的价值链创造不同的竞争优势。城市价值链并不是一堆各自独立活动的简单连结,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价值链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在价值活动分解或整合过程中,有的是主要活动、直接活动成为创造竞争优势的决定力量,有的是间接活动、辅助活动变成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而有的则是这些活动之间的联系可能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焦点之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思路与选择

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当前困境的描述

最新研究统计表明,我国目前有矿业城市(镇)426座,有47座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这些曾经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资源型城市正陷入发展困境,陕西铜川、辽宁阜新、贵州六盘水、山西太原、黑龙江鸡西等就是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

经济结构单一。地处渭北地区的铜川是一座煤炭城市,在计划经济下,铜川一直走资源产品数量扩张的路子,产业指向和发展目标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导致铜川市城市化进程长期在低位徘徊,特别是成长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缓慢,制约了一、二产业的发展。

再就业矛盾突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辽宁阜新地区煤炭资源枯竭,煤炭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致使阜新矿务局从1994年就开始拖欠职工工资,目前40万的矿工中已有20万人下岗失业,与此同时,与煤电相关的地方企业也面临着关闭停产的境地。

城市建设滞后。作为能源基地,六盘水对于整个西南、华南地区的价值无法估量,然而,长期在计划性开发中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导致了六盘水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真正属于“城市”的自我本质的“市”,由此带来城市发育的先天不足。

生态环境恶化。有人形容山西太原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怪兽。炼铁炉和炼焦炉遍地都是,难以计数,整个城市烟雾散不出去,空气能见度很低,在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的“黑名单”中,常常被列为污染严重的城市。

资金和人才短缺。黑龙江的鸡西矿务局,到2001年底,有各类银行贷款约30亿元,累计超亏挂账14.9亿元,拖欠运费2.1亿元,拖欠电费3.7亿元,拖欠职工工资4亿元,在如此重负之下,已经没有能力去投资新建项目。

从目前面临的情况来看,以上几个城市只是反映了资源型城市的一般性特征,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资源型城市的全面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之一。

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迫切的转型任务,这一转型体现在处理以下几个问题的过程之中。

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问题。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尽管市场变化和资源衰竭已成为城市经济危机的根源,但在短时间内完全抛弃传统资源产业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资源开发企业和行业的挖潜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结构转移和多元化。

处理好各种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提高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根本,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才能使资源型城市重焕生机。

处理好建立新型政企关系的问题。政府更主要任务是在创造市场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发挥作用,在于“四两拨千斤”。

资源型城市的新型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应坚持以下发展战略:

多元发展战略。矿业城市实行多元发展战略,要支持矿业的持续发展,凭借国家的矿产资源和投资,高速度地奠定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实现初期资本积累。

适度开发战略。应根据矿山拥有的可采资源量把年度开采量定在一个适当的限度上,进行适度开发,以尽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以便为矿业城市和矿山企业发展替代产业、实行产业转换与城市转型赢得时间。

集约经营战略。我国矿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矿山企业过小、过多,造成矿政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因此必须实行集约经营。

绿色矿城战略。绿色矿城战略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力求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及时治理三废,保护土地、大气和水体,加强生态建设,搞好园林绿化,加强清洁卫生等市政管理。

科教兴城战略。实施科教兴城战略,矿城政府和矿山企业都要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与聚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努力提高矿业城市的科技含量。

筑巢引凤战略。为了扩大开放,吸引外部人才、技术和资金进入矿业城市,就需要在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思路与措施

在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中,老工业基地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的问题,必须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谨防支柱产业与门类齐全陷阱。在地区产业结构的选择中一般有两种主要思路,一种是要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搞特色经济,把它们做大做强;另一种是产业结构要门类齐全,什么产业利税高就搞什么产业。第一种观点是强调本地的比较优势;第二种观点是产业之间要关联发展,避免支柱产业的单一风险。

发展特色经济,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做强做大,有时有单一产业的市场、成本等风险,掌握不好,就会全军覆没。但另一方面,强调地区产业的人有我有、门类齐全,也会造成地区经济投资分散、行业规模小、企业小而全、生产效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