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1
1.1选取研究指
本文在借鉴前人关于就业吸引力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武汉高校管理类大学生和光谷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如下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分为:企业自身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4个二级指标和职位晋升空间、当地房价水平等22个三级指标。
1.2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问卷设计。通过小规模测试和实际访谈进行问卷前测,最终结果显示克隆巴哈α系数为0.735,KMO值为0.673,且通过Bartlett检验,说明问卷信效度都比较好。本文数据收集分为初测和再测两个阶段,初测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重测信度检验;再测用于验证性分析、信度分析以及因子等分评价相关研究。
2模型构建
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技术EXCLE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和样本数据库的建立之后,本研究接着运用IBMSPSS21进行因子分析,以此了解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考虑因素和就业吸引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2.1相关系数和变量求解
本文选取一些既能反映就业吸引力内涵的主要方面,同时又能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取数据的指标作为就业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它由丰厚福利与薪酬、企业规模、企业知名度、职位及晋升空间、企业文化、企业基础建设、企业绩效评估、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就业稳定程度、居住环境、交通便捷程度、房价水平、父母意愿及支持力度、社交网络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社会治安环境、户籍政策支持程度、住房保障政策、区域就业政策、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竞争状况等构成22个指标组成。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既可以消除量纲差异的影响,又可以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2.2提取共同度
计算各变量对应的初始共同度和提取因子以后的再生共同度,对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指标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在0.5以上,且大多数超过0.6,说明大多数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
2.3因子特征值和特征点分析以及确定主要因子
前七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整个方差的63.125%,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根据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这七个主要因子分别是:职位与晋升空间、福利与薪酬水平、房价水平、住房保障政策、区域就业政策、居住环境、行业发展前景。
2.4计算各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
通过因子轴旋转后可知,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企业自身因素”因子包括职位及晋升空间,薪酬与福利和企业规模,且这三个指标的因子载荷量均在0.8以上且数值接近,说明“企业自身因素”与这三个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强,以“企业自身因素”因子来概括这三个指标因子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因子。这一指标的方差贡献率17.625%。“区域政策支持”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的政府表现。在因子分析中,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2.717%,其重要性次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状况”因子的好坏决定着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隐性的表现。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9.543%,对总体指标的解释贡献较小,但在现实中意义重大。
3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综合因子的重要程度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为提高武汉光谷对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企业应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对于职位及晋升空间的关注甚于薪酬与福利水平等其他影响因素。企业在给予市场水平薪酬与福利的前提下,应当大力关注新进管理类大学生的晋升之道,大大激发管理类大学生工作的激情。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武汉光谷这一产业集群的就业吸引力。
3.2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住房优惠政策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大重要因素就是住房。随着当今时代房价的水涨船高,买房成为大学毕业生特别头疼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不管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房价水平,还是区域政策支持中的住房保障政策,都在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吸引力影响因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和优惠措施,提高管理型人才的安全感,增大其留汉就业的可能性。
3.3学校应当加强就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热点话题探讨了多年,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难”的问题。实际上,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就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局部难”。”事实上,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要找到能发挥专业优势、薪水待遇适宜、有大好前途的职位,是很困难,可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却有广阔天地等待大学生去建功立业,一些传统行业和新兴的服务业也期待着大学生的加盟,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难。所以,真正存在人才高消费问题的不是全中国,而只是在城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是在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才会出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需先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问题。
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选择薪水高、环境好、前景好和机遇多的城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某些大学生的就业观或者说是读书价值观未能与时俱进。我们的读书观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的思想。每一个孩子从儿时接收到的教育信息和潜在暗示都是指向地位、财富、荣耀等等,带有明显欲望色彩。孩子从三四岁或者更小的时候起就开始学习这个特长、那个特长,每天背的书包就像压在他们心头的物欲的巨石,背负起为“做人上人”的重担。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求学观念的根本问题。
教育向城市倾斜。从教材选编、施教者培养方向、教学实施过程到教育效果评定,乃至人人都恐惧的高考及其他一些有关学历的考试,城市人口都占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很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以城市为指向的。农林水院校吸引学生的原因是费用低、分数低。不乐观的前景迫使学校开设一些与本校特色相去甚远的专业,最终,在这种氛围下成长、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就业。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甚至自愿在城市做个待业青年也不去农村需要的岗位。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调整价值观培养模式比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改进就业方式、完善就业体系更重要。许多文章都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态度”最成问题。
当代就业观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这一岗位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非固定的)上工作,就是就业。这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就业。较传统的刚性而狭义的就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可容性和流动性。而择业是建立在就业的基础上,是指在几个就业方向中做出选择,这个选择指向就是其价值观念的体现。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的需求,都要求毕业生顺应潮流,重新认识、上学、求知的价值,正视各种职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
1,积极竞争的意识和健康平和的心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心态,敢于竞争,变被动为主动。全国每年要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实现就业,这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积极的竞争意识,不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显然是难以顺利就业的。
大学生就业要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更应该有个平和的心态,不必急功近利和要求很高的待遇,这种做法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作为求职者到底是追求高工资,还是追求个人发展的机会,用人单位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应届毕业生一定要认真对待选择的第一个岗位,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换。大学生特别容易走自信乃至自傲的极端,在稍遇挫折后便走向自卑乃至自弃的极端。在竞争中要努力做最强的,但并不一定是现实中最强的,竞争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大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平和心度,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失败要认真分析原因,调整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竞争成功更要平和冷静,且不可骄傲自满。
2、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多向流动的选择
大学生不仅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自觉追求社会理想,而且也应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大学生更应该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去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应该讲诚信。大学生应该坚持并努力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要尔虞我诈、相互低毁、弄虚作假。大学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策略和技巧去争取理想的岗位。
大学生要打破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就业观,改变将稳定作为生活第一要求的人生观。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心理是就业的最大障碍。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流动,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流动,资金、商品要流动,人力资源也同样要流动,因此也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而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部分专科毕业生,不再强求找一个固定的就业单位,而是毕业时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岗位就在哪里就业,这也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方便。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自,同时也难免出现毕业生想去的单位进不去,用人单位想要的毕业生要不来的现象。因此,每年全国一百多万毕业生,其中有少数毕业生一时落实不到岗位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暂时性待业,大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在观念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自主创业的魄力和终身学习的精神
自主创业是指毕业生不参加传统意义上的就业,通过采取单干、合伙创业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的“创新之路”。诚然,自主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国家提倡发展私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而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就更应该成为自主创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的领头羊。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牢固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因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职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之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四、服务基层的责任和投身农村的观念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科教兴国”的战略,不能不包括“科教兴农”。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传播星火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农村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如果毕业生只是留在城市就业,那么,就业的路子会越走越窄。从现实和发展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了,也需要并能容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求职,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黑龙江省提出的“村村大学生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五、发挥专长的追求和综合发展的准备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17-01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的开展,很多学校陆续成立了相关部门管理和服务于本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本文结合学校双创项目的研究情况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双创项目评审应该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基础。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会萌生自己搞科研的想法。大学生申报项目初期,在选题方面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创新项目类似于科研项目,主要是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发现可行性及可持续性,找到解决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要符合大学生的研究水平,结合所在学校的研究条件和发展实践。各大高校的评审部门除了要考虑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思考哪些项目有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即可行性,关注研究项目是否符合大学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范围。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研究全程应得到主管部门的辅助和指导教师的建议。大学生能想到有创意的点子,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经费资助的项目,大学生团队要合理地按照规定使用。项目指导教师要为项目研究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对项目指导教师应该计一定的工作量,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主管部门的辅助形式来说,主要包括:第一,将各项通知下发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及时了解项目研究在某个时间节点应该推进到何种程度,以便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结题。第二,当大学生有疑惑时,主管部门应该责成专人予以解答。除此以外还应该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达到三方信息互通。第三,经费使用要灵活一些,只要保证大学生将钱花到实处,确实应用于研究即可。经费使用的诸多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研究方式和研究效果。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到实际情况而不是本着万无一失、各种防止的原则来控制和监督经费的使用。第四,指导教师应定期与项目主持人进行沟通,询问项目进展情况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将教师在科研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传递给大学生。
(3)主管部门要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尤其是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很多大学生的项目都十分有创意,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往往项目结题后就没了下文。当前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而相关优惠政策也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否则大学生创新创业就容易夭折。
二、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策略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任何一项事业或者活动,都不能缺少激励机制。激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颁发获奖证书,互换学习项目,现金奖励,创业支持,专利申请以及企业对接等等。大学生群体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想做事情并不容易,调研活动或是材料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难自己解决。因此,资金或是政策等非常实用的资助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应提升服务意识,让辅助研究成为基调。大学生虽然能将项目申请下来,但是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终究不是很强。除了项目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指导以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也要本着服务项目的理念处理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大学生的研究项目不容易管理和指导,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指导。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要耐心解答大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不要让大学生感觉困难重重,既想做好研究又不知道如何去做。
(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持人应切实承担起主持工作,带领成员提升科研能力。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作为项目主持人应积极向曾经做过项目的同学学习、了解相关要求,能在项目组内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提交给指导教师和主管部门,这也是对项目主持人组织和沟通能力的一种锻炼。项目主持人在遇到困难时要先想着如何解决而不是抱怨和放弃,要团结所有成员,群策群力。因为项目所体现的本质就是大学生团队的共同锻炼,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学有所得。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锻炼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主管部门以及指导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步骤来认真完成。在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指导教师都能有所获得,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能力提供锻炼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阚雨沐.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9).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就业成才为最终目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工作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
1首先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1.1大学生彭凶卫观的内涵
对大学生就业观这一概念的阐述,包含三个内容:第一,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第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第三,大学生彭凶仑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动机、就业理想、就业认知、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实现途径等方面。
1.2大学生就业观的联正
1.2.1时代性
大学生彭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80年代的大学生就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90年代以后,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21世纪的大学生则受市场经济竞争浪潮的影响,在双向选择之间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队伍愈加庞大。
1.2.2差异性
纵向看,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教育体制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也有较大落差,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从横向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因就业单,位分布的地域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1.2.3矛盾性
社会的发展强化了跨世纪青年的改革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表现出诸多的矛盾心理。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自主择业,又担心竞争失败;既想去自己当老板一自主创业,又害怕遭受挫折;既想通过社会人际关系促就业关系就业,又害怕不正之风;既渴望早日工作又担心难以适应;即想满足生活需要、又想寻求利于个人发展空间。
1.3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和现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为外部因素,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为内部因素。
1.3.1外部因素
1.3.11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和社会舆论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第二,社会通过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以及权威知名人士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第三,社会习俗和才象统职业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型文化,因而社会习俗和传统耳业观有着强调“学而优则仕”,这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1.3.12高校因素。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高存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更有部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欠佳,容易出现问题。
1.3.1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父母通过言行、经验教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二是父母参与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帮助子女获得理想职业。三是平时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的大学生,缺乏主见,在职业选择上乐于接受父母的选择和安排。
1.3.2内部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内部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特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等认识不足。另外,对环境认识不足以及心理素质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尤其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在家庭过多宠爱、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就业工作。
2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早期的就业观教育
就业观教育是我们高校要从早期就要着手教育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的问题。在新生一人学,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就业工作动员,从早期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就业观,尤其从新生开始进行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从而早期体会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准备。
2.2教育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要争取主动。一是主动走出校门,参与市场竞争,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二是教育学生具备强烈的主动自荐意识,敢于和善于积极地推销自我、展现自我,沉着自信,树立自主自强、自我创新的就业观,这对毕业生顶利完成就业工作剥必要。三是主动完善自我,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学习面试的着装艺术和语言表达等艺术,以便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四是教育学生毕业后自己主动创业,主动开辟就业市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2.3通过开展就业相关主题活动,提高就业储备意识
要通过举行就业工作总结研讨会和就业招聘会,将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及时反馈给在校的学生,如面试技巧的掌握,简历的制作,与用人单位的交流等。学院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举行了就业招聘会,在校全体学生者惨与了这次招聘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早期与就业市场接触,第一时间储备就业相关资历,为就业做好铺垫02008年我院还举行了个人简历大赛,指导简历的重要性和关键点;另外,在2008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体学生都制定计划,规划大学四年如何度过,取得什么样成绩,将来拿什么找工作,找什么工作等。这些活动有利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2.4拓宽宣传渠道,增加就业影响度,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牢牢把握各种有利的宣传口径,作为广告效应,要通过各种国际和国内大赛的参赛资格,把握获奖的宣传效应,增加学校和学院的良好社会声誉,从而拓宽就业的信息渠道,为学生争取就业招聘信息,进一步增力目就业祛码。把握各种专业展览、论坛以及国际影展等大型活动的宣传途径,将专业优势凸显出来,赢得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举办各种专题讲座,让学生大开眼界,满足对专业的渴望,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2.5走出去,了解市场;引回来,借鉴经验
就业工作实现走出去一主动争取就业机会,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推荐学生,促进就业;引进来--邀请前来招聘、开办就业讲座,借鉴市场用人需求,合理培养人才。学院2009年的实习基地走访,更加结合金融危机后就业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了解单位的人事情况,分析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用人需求等现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工作。
2.6教学改革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要加决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接轨,教学中多增加实习实践的课程,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7积极开展健康心理教育辅导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多元文化;贫困大学生;就业
1 多元文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当前,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文化的发展、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有很多新型的文化开始显现且层出不穷,我国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这样的文化环境背景和开放的大学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最接近先进文化的群体之一,其思想文化素质也在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势不可免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间接地作用于他们在求职路上的选择和倾向。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和品德都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所创造的就业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进一步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也在影响着多元文化的构成。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和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多元文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也会影响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存在。
2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2.1 就业人数庞大
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约为30%,特困学生所占比例约为10%,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的地市州高校,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可见,贫困大学生的群体数量非常庞大。
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高校连年扩招,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步攀升;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助学体系,使得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学,贫困学生的入学率大幅提升。
2.2 就业形式单一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都会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自主创业、升学的很少。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普通学生相比,整体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考上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和外企单位的贫困大学生人数较少,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事低待遇、基层性的工作。
首先,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拮据,他们深知自己若要继续深造必将给家庭以及亲人带来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愿意毕业之后马上工作,以期能够尽快为家长分担家庭重担,让父母不在操劳。由于资金短缺,很多贫困大学生也没有胆量自主创业,他们深知一旦创业失败,父母的血汗钱将付诸东流。其次,贫困大学生家庭资源有限,社会关系少,人际网络面小,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得到人力、物力、信息上的帮助,因此贫困大学生不容易获得初次就业就有较高收入的岗位,更难以自主创业。
2.3 期望值太高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就业首选稳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身上背负着家人寄语的更大的希望,这也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偏高。
许多贫困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式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是大学生就是非常优秀的,一定会有或者得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据调查显示,这种“稳定的工作”多为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等。而现实情况中,一方面,近年来这类单位因人员的精简而不似以往大量吸收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本身这样的定位在无形中就缩小了择业的领域,给自己的就业带来了人为的困难。
大学生在就业中最看重的就是薪金等福利待遇方面,在这一方面,很多贫困大学生也为自己设定了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目标。有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13.6%的贫困大学生希望在毕业之后首份工作可以得到4000元以上的月薪,除北京、上海和广东三个城市之外,其他地区被调查的学生普遍将毕业之后首份工作的月薪定在2500元左右。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地区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表示,他们毕业之后首个工作的月薪一般集中在2001元 ~ 4000元左右,这其中又有大约65.7%的学生表示他们不会考虑月薪低于3000元的工作。[1]
2.4 能力欠缺
由于家庭经济能力、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大多数贫困大学生自幼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引导,缺乏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外语等培训课程的学习,他们特长不突出、个性不鲜明、视野不开阔、表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弱、人文素质整体欠佳。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自幼性格内向、自卑、胆小、孤独、不善于交际,在学校学习期间倾向于长期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不主动参与班级和校内外各种活动,造成其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无法提高的问题,就业能力整体欠缺,处于弱势。在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查时,他们往往变通能力较差,无特长展示,举手投足也较为拘谨,显得不自如、不大方,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也就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2.5 心理素质欠佳
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求职择业前,他们往往不太关注边远地区、低收入的单位,同时虽然无限向往大中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但又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参与竞争。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胆小、紧张、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在遭受求职失败的挫折之后,他们又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自卑心理,并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不良心理反应。
3 多元文化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3.1 对就业观的影响
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多样的文化信息资源大多都是新鲜的、未接触过的,在吸收的同r,没有得到筛选和过滤,良莠不齐、参差各异的文化内容都在渗透,使原有的思想观念有可能抵制不良文化的干扰,吸收了其中的优秀文化因素,但也有可能会在劣质文化的影响下思想偏离正确轨道,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当代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想极力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只关注待遇、福利,服务社会的意识日渐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贫困大学生忽视自己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而追求待遇好的职业,对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首先,用人单位提高用人标准,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了其能力;其次,是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性别要求,这就使得性别成为很多女学生就业的限制,极容易影响她们的就业观念。
3.2 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为多元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到韩剧、美剧、日剧、泰剧等国外影视剧,在感受不同国家的人文风情、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将影视剧中所包含的一些和国外文化相关的个人主义和暴力等负面信息包揽眼底。影视剧里经常有无需努力就可获得成功的桥段,如灰姑娘嫁给富二代的故事,又或者是一夜之间暴富,从穷苦人跻身富人行列的事情。这些虚构性的故事有可能会让即将步入社会的贫困大学生们产生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使其认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不再努力学习,虚度光阴,等待奇迹的发生。[2]
在现实中,有些贫困大学生在学校为了成绩、荣誉、奖学金等个人利益可能会不择手段、投机取巧、走入极端,并进而影响到周围的学生。在求职中,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绞尽脑汁制造虚假求职材料,美化自己的在校表现,修改成绩、编造实践经历,故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在选择工作时,“保底”思想严重,一旦有了更好的就业单位,很多贫困大学生为了利益完全不考虑学校名誉、单位利益,随意毁约。在工作中,频繁跳槽,“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工作环境条件和薪水百般挑剔,对自我没有客观准确的认知。
4 多元文化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指导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该创新大学生就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个人和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矛盾冲突中寻找新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引导贫困大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束缚以及消除失衡心理等不断摆脱不良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纠正赶时髦、求体面、图实惠、寻“热土”、图轻松以及要“专业对口”的偏见。同时,改变贫困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义务的角度出发,冷静客观地认识就业现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打破“终身次就业”的幻想,既载就业,也重创业,形成积极的职业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幸福感。贫困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3]
4.2 提升就业竞争力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必须注意知识的长期积累,既要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也要广泛阅读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就业部门组织的就业专家讲座和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从而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求职材料制作和应聘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其次,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寻找实习岗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增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技能培训,如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驾驶培训等各种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特殊技能水平。
4.3 引导积极的就业行为
首先,要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加强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和职业能力测评,帮助贫困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强项和优势,进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强化。其次,通过团体辅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馈。
在校期间还可以定期召开贫困大学生就业座谈会,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摆正位置,适当降低眼光以适应就业的严峻形势。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创新精神等。
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已就业上岗的贫困大学生做好跟踪调斯ぷ鳎随时掌握其就业状态的变化,帮助他们疏导心理与增强信心,从而实现贫困大学生初入职场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宋蕊辰.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在大背景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应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来源于/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