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莫言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莫言散文

莫言散文范文1

陌生化是指打破感知的自动化、格式化,将语言规则变异,创建新奇的语言结构,造成感知难度,增加感知长度,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杨德祥的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言语结构的陌生化 在语词的选用、搭配,语句结构的减省,表述的角度选择等形式上进行创新,达到奇特的表达效果。

1.以心观物,以情赋物,以反常规的词语组合,使得情与物的浑然相融,虚与实相得益彰,实现了语言从再现到表现的飞跃。

“油菜籽和豌豆的长长荚儿,被圆圆的喜欢装满了。”

“圆圆的”本是油菜籽、豌豆灌浆饱满,长势旺盛;“喜欢”应是指农人耕作有获、笑逐颜开的喜爱之情。“圆圆的喜欢”,省去油菜籽、豌豆,嫁接入农人的感情,前者是物后者情,前者是实后者虚,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密度。

“挖马齿苋的小姑娘,收割着后羿射日的传说。”

大暑时节,热得酣畅淋漓,小姑娘收割着马齿苋,讲述着后羿射日的传说。前半句隐去了收割的宾语“马齿苋”,后半句隐去了谓语“讲述”,合二为一,收割传说,一实一虚,减省,新颖。

“追赶花期的放蜂人,用嗡嗡嘤嘤的吟唱,把六角形的梦填满了。”

“六角形”暗指蜂窝,群蜂穿梭花间,蜂窝贮满蜜粉;“梦”是放蜂人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的生活憧憬。形象的“六角形”与抽象的情思组合,激发读者想象、填充、创造。类似还有“龟裂的思绪”、“甜甜的诱惑”等。

2.善用拟喻,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表现出语言的动态美感。

如《小满》中,列举了十五种作物,诗人没有用呈现句,摒弃“是”“有”“在”字句,而是捕捉感觉,精选一组动词――充满装满盖满挤满占满挂满布满填满爬满溢满,或比喻或拟人,化静为动,赋予作物生命色彩的灵动,生机勃发,争相斗妍,意境广阔,诗情涌动,表现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日轮,容光焕发地行走在北回归线上。”

将太阳人格化,容光焕发神态,描绘出此时日处中天直射大地,夏至到来令人兴奋,一个无意义的自然现象,经拟人化细节描写,一切生动起来,一切充满情致。

“收和种这两把梭子,日夜编着《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

收种本是劳作现象的抽象概括,一旦比作梭子,就形象化了,引人联想到织布机上梭子有节律地来回游动,进而感受到收种时农人紧张的劳动场面。而“《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则是优美浪漫的,表现出劳动快乐,诗人对收种的“芒种”时节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抓住特征,长于隐略,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出语言的绘画美感。

“荷叶托着的那枚晶莹”,省去水珠,突出了晶莹之美。“太阳镜、太阳帽、太阳伞制造着阴天”,“大蒲扇和大芭蕉扇呼哧一扇,夜空里长满了星座和故事”,隐去了人的活动,突出表现重点,用语简炼,意象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情趣盎然。

4.化用诗文、民俗传说,令人回味,表现出语言的含蓄美感。

在《芒种》一节中,诗人不经意的一笔点出了两个与端午有关的民俗典故――“多角形的传说”、“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颇有趣味。

多角形是粽子的形状,可见可触摸;传说是抽象无形,无色无味,因有多角形的修饰,使得端午节有关屈原的故事更见韵味,似乎如粽子一般可见可尝可口,引人无限遐想回味,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白娘子的故事浪漫凄美,表达出古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美的歌颂,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雄黄酒本是祛病除毒杀虫的,故事中被代表封建制度势力的法海拿来教导许仙毒害他的心上人,以致白娘子惨遭折磨,许仙受到极度惊骇,美好爱情遭到摧残。然而真情是不会因一剂狠棒而变色的,白娘子不顾身孕,远赴千里采回仙草拯救许仙,最终夫妻消除隔阂。历经挫折,许仙更见得白娘子的一片痴情;历经雄黄酒的浸泡,纯美的爱情终于超越神鬼与人的界限,人鬼情更见光芒。

正如文中所言,“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活脱脱地游动着,愈发变得年轻、美貌了。”一个凄美的故事附着在一个亘古不变的倍受重视的传统佳节上,年年传诵,代代传诵,愈传愈美,愈美愈传,这也表现出今人对纯美爱情的追求,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清纯浪漫美丽的元素。

二是表述方式的陌生化 将叙述与意象群组合,铺排复沓,整散结合,既有散文舒放自如,又有诗歌的节律韵致。如《立夏》一节中:五组不相关联的意象,各自独立成景,蒙太奇式构建,以五个“不知”将其组合起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表现出夏天突如其来给人无比喜悦。

莫言散文范文2

1.创新人才的特征。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观能动的从事与创新相关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该类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为: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全面的思维;有务实开拓的探索精神,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简言之,创新人才在思维方式,能力素养,人格特征等方面应具备创新的特质。作为当今高校的主要“产品”之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人才质量的优劣,并影响学校竞争力。实践证明,在新的历时期,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重中之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2.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风、教育思想、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以及文化设施等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相互综合、相互影响的产物,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现。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感染学生,采用不同于课堂教育的模式,发挥其陶冶个人情操、砥砺品格德行的作用,还可以逐步成为学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3.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校园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促进和示范作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可以内化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合适的校园文化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直接影响高校是否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进程,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自由的外部氛围。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构建

“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基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围绕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标,创新引入制度载体、物质载体及活动载体作为模型顶点,通过统一育人思路,将三者紧密联系,组成稳固的三角形的结构,保证立足点的正确性,使校园文化建设稳步运作,使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可能。具体如下:

1.明确“平等引导”的校园文化育人思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首先明确“平等、引导”的育人思路,并将这一思路全面贯彻于“三项载体”的建设中,真正使校园文化载体模型发挥实效。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还要有“给全才以平台,给偏才以机遇,给怪才以空间”的观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渠道与空间,给予每一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可能。在培养思路上,要树立引导、吸引的观念,而不是强迫、灌输。创新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保护他们的探求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

2.完善“导向明确”的校园文化制度载体。一方面,维持学校正常秩序需要安全合理有目的性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在“平等•引导”的育人思路要求下,模型对校园文化制度载体的构建提出以下要求:第一,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制度文化创新。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要调整教学计划,创新教学内容,适当调减不符合当展的陈旧课程内容,增加创新型的反映新思维新形势的内容。这样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社会发展趋势就能够被及时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发展,并逐步引入案例教学、生活教学、创意教学等新模式,以帮助学生培养探索发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创造性思维,将“由老师教授”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由老师引导”的互动性学习。第二,优化育人方案,引导创新人才成长。学校要坚持以“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建立育人制度。高校应创造自由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的不同学术观点的意见应该被鼓励和接纳,要支持学生发展兴趣爱好,设立与其相对应的课程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指导老师。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一杆到底”的“批处理”培养模式,建立合理平等自由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加大实践学习的比重,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第三,加强非课堂环境管理,健全创新激励制度。作为学生休息娱乐、学习交友重要场所的寝室、班级和社团,较之课堂而言,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信息,促进其思想的交流与分享,因而成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表现自我的重要平台之一。因此,加强对非课堂环境的管理,可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帮助学生制定系列科学、合理的生活计划,保证学生高效、有序地完成常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寝室、班级间的文化交流,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会与他人合作;支持并引导高校社团开展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升华情感,积极主动地碳素与学习,在校园不同场合中认识社会,思考认识,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建立起创新激励机制,然而,这些激励方式的设置可能更多地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而偏离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增强激励效果;并且,需要增强学生对奖励的感受性,使其真正感受到学校在关注、关心着他们。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有时一句鼓励、一块糖也能使学生拥有前进的动力。

3.建设“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可以综合考虑学校的建筑设计、物质设施、活动场地等,尤其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工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了一所高校的传统和人文底蕴。因此,“黄金三角形”模型体系要求高校注重合理得规划布局校园结构,将校园文化环境中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气息以及本校的传统特色体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首先,应注意更新校园科学教研设备,加快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并且秉持“人人平等”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接触。加大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力度,为学校社团发展、学校学生组织交流提供必要硬件。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新媒体等平台资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并为其拓展多种渠道和空间。

莫言散文范文3

 

一、引言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政府决策部门决定打造中原旅游区。但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尤其是河南为我国人口大省,农民数量基数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此,解决好河南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关联性、带动性和渗透性,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旅游学术界的共识,并成为研究热点。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虑河南省省情的情况下,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在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同时,使得区域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解决共赢。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截止2013年底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名单,河南省共有嵩县、河南省鄢陵县、新县栾川县、郑州市惠济区、河南省确山县六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包括永城市芒砀山休闲旅游景区、信阳黄淮大丰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驻马店友利实业有限公司休闲农业观光园、济源市思礼镇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巩义市汇鑫芳香世界、固始县九华山茶叶生态农业观光园、濮阳县绿园果品种植农场等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由于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河南还有一大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河南的“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成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楷模和标杆,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三、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发展视野不够开阔,将乡村旅游仅仅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来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乡风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二)发展路径单一

 

对乡村旅游关联性强、复合度高的特点认识不足,需要加深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与农林、水利、渔业、建设、文化、环保等部门协调发展,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生态省建设同步发展。

 

(三)产业层次较低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行业性标准或规范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缺乏停车场、消防、医疗等基础设施,食宿、卫生条件简陋,外部可进入性差。

 

四、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将乡村旅游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和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结合新型城镇化,优先加快乡村旅游点道路、通信、燃气、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落实全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强化国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加强对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凸显旅游服务功能。

 

2.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

 

把乡村旅游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把创意全方位融入种植业、养殖业,以绿色、健康概念引领产品开发,开拓健康田园空间,吸引城市白领归园田居过绿领生活,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各类休闲农庄、主题休闲农庄、民俗文化风情园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休闲活动。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特色纪念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

 

3.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挖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特色,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和商标价值,加大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实现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转化。引导工业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体系,改变分散盲目的发展模式,弥补乡村旅游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向当地产业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4.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乡村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

 

5.与生态省建设有机结合

 

与河南省林业厅等部门合作,借力河南生态省建设,将乡村旅游“一圈、三带、四板块”总体布局与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圈、三带、四板块”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网;把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县与国家和省级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创建工作相结合,为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6.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促进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优先扶持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贫困乡村,推动贫困乡、村的饮水、交通、电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挖掘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整合当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以乡村旅游助推农民脱贫、农村脱困,实现融合互动发展。

莫言散文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虚拟物流联盟

一、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下的第三方物流职能有运输、仓储、物料管理与辅管理。这种倾向很大程度是由于汽车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大量仓库或运输供应者业务的不断熟练,以及用户和第三方物流供应者之间的信息通信体系的建立和EDI的推广方便了外包协议的执行。

二、电子商务影响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多、小、少、弱、散、慢”。“多”: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运力、仓储能力都过剩,供大于求,但这种供给能力是相对过剩,停滞在低端单纯供给的层面上。“小”:中小企业大多孤军作战,经营规模小,规模程度较低,营业额上亿的企业很少。“少”:第三方物流企业占市场份额少、所能提供服务项目及功能少、中小企业缺少运作经验、具有高物流知识的人才相对较少、为中小企业提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少。“弱”:管理能力弱、获得信息能力弱、融资能力及竞争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慢”:响应速度慢。

三、电子商务业务拓展中第三方物流的问题

(一)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甚至丧失

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介入中小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及顾客服务的各个环节,成为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者,这必然会使中小企业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从而将导致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与中小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随着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上介入程度不断加深,这种控制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对中小企业形成潜在的威胁。

(二)顾客关系管理上的风险

中小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后,产品的集成、速递甚至售后服务一般都是由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完成的,最直接接触顾客的往往也是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就是由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顾客打交道,由此大大减少了中小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触,减少了直接倾听客户意见和与顾客发展友好关系的机会。逐渐的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割裂了中小企业同最终顾客的联系,这将导致中小企业顾客快速反应体系失灵,甚至对中小企业形象造成损害。

(三)企业战略被泄露

在中小企业与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的合作中,由于物流与信息流的不可分性,物流环节包含了中小企业大量的顾客资料,例如:订货数据、顾客分布和渠道、打折和商品价格等。尽管共享信息和保密对方信息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信息在更多的中小企业间共享,其被泄露的可能性会更大

在中小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后,由于双方合作的紧密性和提高效率的需要,通常要求双方的信息平台对接,实现有关信息的共享,这些信息中含有大量的机密战略信息。对于信息能力处理能力比较强的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数据加工和数据挖掘技术得到的信息甚至连中小企业自身都不知道。

四、解决建议

(一)建设虚拟物流联盟,加强物流监控

在这一配送体系下,中小企业可以在不同地域内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位于各地的仓库、配送中心凭借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联盟”,通过各第三方物流企业商流、物流、信息流信息之间的共享及一系列的决策支持技术来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使物流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变大。

而且中小企业应建立联盟伙伴之间的评估和淘汰机制,使联盟内的资源组合不断的优化,这一方式对解决中小企业物流配送的跨区域合作、系统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顾客意见反馈系统

由于中小企业完全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与顾客的接触少,顾客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导致了顾客对中小企业失去信心。

所以为了保持中小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企业应建立一个比较完善顾客信息及意见反馈系统,及时跟踪物流与回复顾客的各种问题。在运输方面可以运用GIS、GPS和RF等技术,使运输更加合理,路线更短,载货更多,而且运输由不可见变为可见,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自己管理物流,不会因为过度依赖而导致客户流失。

(三)加强企业战略信息联盟,与第三方物流共建

由于有些配送覆盖面极广、运作繁琐,中小企业往往将其转由物流公司来完成。出于对库存成本、信息的掌控,防止突况带来的缺货损失,中小企业战略发展等的考虑,中小企业往往会考虑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仓库和配送中心。中小企业也可以不断调整和优化仓库、配送中心的布局,通过信息化平台和网络技术实现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将后续环节的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来完成,共同实现对消费者的物流配送。

总之,想要使自己的中小型企业更好的发展,在选择使用第三物流时,不但要考虑它的优势,更要考虑到它存在的劣势以及是否适应自己的企业。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手段,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物流组织产生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远方.姚贤涛电子商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莫言散文范文5

【关键词】电力拖动 过渡建模 三要素

电力拖动系统实际工作环节中会出现一定的稳态过程或暂态过程,整个形式下的状态活动调整被视为过渡过程,是整个动态活动管路监察的主要衡量标准。涉及到电力拖动系统的惯性特征主要借助一定的机械惯性模式以及生产、传动、电动机的系统控制模式进行着一定程度的旋转,整个动力学原理的渗透前提下,面对内部拖动系统中的飞轮转矩以及转动惯量的数值变化,需要结合实际电动机的绕组以及电气控制中的电感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同时对于后续的热力惯性的反映效果以及参数变化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以满足整个活动程序下的标准数据建模水准。

1 电力拖动系统的三种惯性

在电力拖动系统的实际工作中,总会出现加速或是减速运动的过程,而两种运动状态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三种形式的惯性,包括机械惯性、电磁惯性和热力惯性等。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发现,真正对电力拖动系统由重大影响作用的是机械惯性,而电磁惯性和热力惯性可以忽略不计。

1.1 机械惯性

机械惯性对于电力拖动系统来说,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在运动状态转变的过程中,不能够实现电力拖动系统转速的突变,使运动状态出现延迟。机械惯性主要存在于生产机械设备的工作运行中、传动装置的工作运行中、电动机的工作运行中以及旋转设备等工作运行中。机械惯性在电力拖动系统中,主要是通过飞轮转矩或是转动惯量的数量大小来进行反映的。

1.2 磁力惯性

电磁惯性对于电力拖动系统来说,因为该惯性对系统的影响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其主要原因是,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电磁惯性主要是通过电动机绕组在工作运行中和电控装置等在工作运行中,自感和互感所产生的惯性。这种惯性与机械惯性相比,对系统的影响很小,所以在分析和计算中往往可以忽略这种惯性对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1.3 热力惯性

热力惯性对于电力拖动系统来说,其惯性对系统的影响也很小,通常也可忽略不计。其主要原因是,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电磁惯性主要是通过电机在工作运行中和控制装置等在工作运行中,由于温度的变化致使设备的一些参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热力惯性。在设备运行中所产生的热力惯性是很大的,但是在工作运行状态下,设备运行的动态过程很快,所以热力惯性对于系统的影响很小,所以在分析和计算中往往可以忽略这种惯性对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和分析电力拖动系统的惯性时,一般只考虑机械惯性对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2 阶段性电路暂态作用下的“三要素”法原理

在线性电路内部的专有储能元件或是可看做是储能元件,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需要进行一阶常系数性微分方程的处理,这种电路系统结构被称为一阶线性电路。在一阶性电路中,电路的响应一般包括两个部分,暂态和稳态两个分量。可写成一般式:

在这个一般式中,是稳态分量,而是暂态分量;是电流、电压或转矩等。如果该一般式的初始值是的话,则可以得到A=-。代入到一般式中:

这个一般式是一阶线性电路在暂态状态下的一般公式,可对应任意变量。在一般式中,只要求出式中的 是 的初始值、 是 的稳态值和 是过渡时间常数,这三个要素,就可以得到电路响应的电流值、电压值和转矩值等。

结合实际电路的响应主要是根据暂态分量以及稳态分量的分布状态进行分析,进行一阶线性电路暂态过程中的任意变量统计过程中,根据实际内部的电流、电压以及转矩三个要素具体值进行电路响应的回馈,结合初始值和稳态值的分布规律进行过渡过程时间常数的应用。

3 直流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

本文在研究直流电力拖动系统的过渡过程中,将以他励直流额电动机为例来进行分析。

3.1 电磁转矩的动态方程式

该式中,T2是稳态转矩;Tεm是电磁转矩。

经过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作用模式的深入研究,实现内部数据在整个动态方程式的应用分析。在进行电磁转矩计算中,主要利用三个要素进行动态方程的建立:

该式中,TQ是初始转矩; 是时间常数。

3.2 电流的动态方程式

该式中,Iz是稳态电流;Ia是电枢电流。

经过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作用模式的深入研究,实现内部数据在整个动态方程式的应用分析。在进行电流计算中,主要利用三个要素进行动态方程的建立:

该式中,IQ是初始电流。

3.3 转速的动态方程式

经过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作用模式的深入研究,实现内部数据在整个动态方程式的应用分析。在进行电动机转速的计算中,主要利用三个要素进行动态方程的建立:

该式中,n是稳态转速;nz是电动机的转速;nQ是初始转速。

利用整个要素的恒定效应计算,可以引进电枢电流以及实际转速的动态方程计算方式,对于不同数据的动态方程式的表达对于整个一阶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实现后期的直流电动机电枢回路串电阻过渡过程内部流程曲线图的标准制定,保证相关数据的提供标准形式。

4 交流拖动系统过渡过程中的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本文在研究交流拖动系统过渡过程中,将以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作为示例进行研究。通过一定程度的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内部的实际转子回路电阻值的观察与研究,结合绕线的分折异步处理进行过渡过程的分解,实际机械化特性模式作用下的主要直线操作手法结合实际机械特性的曲线进行直流电动机相似流程的处理与作业流程,实现后续涉及具体机械特性方程的实用公式:

该式中, 是临界转矩;是临界转差率。

将该方程式进行简化,可得到:

电力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已知:

对此,同样可以运用“三要素”法来求出交流电力拖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根据:

可以得到:

利用电流内部设备结构的临界转矩以及临界转差率的提供进行具体的简化,以保证整个活动过程的系统建模数据的标准参考价值,节省一定的时间和计量工作分配程序,使得具体检验的落实工作在相对严格的标准下充分进行。

5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阶线性电路的“三要素”法对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进行了建模实践。这个“三要素”法不仅适用于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应用,还同样可适用于其他的电力设备的工作运行中,譬如像电动机的启动、制动和调速等机械动态转变的过渡过程情况中。“三要素”法所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具有简单、快捷和清晰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工程计算。在他励直流、并励直流的电动机的工作和运行中,可以知道电磁的转矩与电枢的电流是呈现正比的关系,其过渡过程的电枢电流的表达式是符合“三要素”法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但是,在串励直流和复励直流的电动机的工作和运行中,电磁的转矩和电枢的电流并不是正比的关系,其过渡过程的电枢电流表达式不符合“三要素”法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所以不能够用“三要素”法来建立数学模型。在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和运行中,当转子功率因素不变时,其电磁的转矩与转子的电流之间是呈现正比的关系,其过渡过程的转子电流的表达式是符合“三要素”法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所以,可以采用“三要素”法来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姚融融,陈玮.基于“三要素”在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建模实践[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0(2).

[2]周争鸣.用“三要素”法求解电拖系统过渡过程的探讨[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4(1).

[3]罗光祥.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浅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4).

[4]周定颐.电机及电力拖动[J].(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6-80.

[5]秦曾煌.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M].(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6-87.

作者简介

徐炜炜,女,民族:汉,江苏省泰兴人,职称:助理实验师,学历:本科,学士,研究方向:物理实验教学。

莫言散文范文6

关键词:股票市场;传闻扩散;动态网络;仿真实验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135-05

1引言

作为信息的一种特殊形式,传闻在股票市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市场传闻对股票市场的波动影响日益凸显,并已受到众多学者、政府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从股价变动和交易量两个维度实证了市场传闻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有显著效应[1~3]。众所周知,市场传闻通过在投资者之间传播、扩散,影响投资者对于传闻的状态,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并最终由市场波动而显现。因此,弄清市场传闻在投资者之间的扩散机理便于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市场传闻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自20世纪初Schumpeter创立传闻理论起,人们便展开了对传闻扩散的研究。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Daley和Kendall才首次提出研究传闻扩散的数学模型[4]。综观国内外研究,传闻扩散模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宏观视角建模,将人群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微分方程刻画人群状态的变化,如经典的DK模型和MK模型[5]。由于其数学形式简洁,便于分析且对数据要求低,该类模型在早期的传闻扩散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6,7]。另一类是基于网络的微观建模,建模出发点是人群中的个体。不同于宏观模型一般假设个体同质,人群均匀混合,微观模型考虑现实中个体只能与有限个体接触[8],且个体接触模式差异性较大等特征,采用网络方法对其接触模式进行描述[9]。因此,该模型对传闻扩散动力学过程的刻画更符合实际。近年来,随着复杂性科学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的视角对传闻扩散进行研究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Zanette[10]、Buzna[11]分别构建了基于小世界网络的传闻扩散模型。Moreno等[12]研究无标度网络上传闻扩散的随机MK模型。Nekovee等[13]结合MK模型和SIR模型系统地提出不同拓扑结构网络上的传闻扩散模型。Zhao等[14,15]基于均匀网络和异质网络建立传闻扩散SIHR模型。

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微观模型业已成为研究传闻扩散的主要范式,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对传闻扩散动力学有显著的影响。然而,现有基于网络的传闻扩散研究都假定网络结构是静态不变的。而网络的动态特性是实际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网络演化的内在属性。事实上,传闻扩散基于的行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总是伴随着网络节点和连边的产生或消亡而动态演化着[16]。那么,基于动态网络的传闻扩散动力学与相应静态网络上的动力学是否相同?遗憾的是,有关网络动力学对传闻扩散过程影响的实证研究或仅简单地进行对比分析的相关文献都鲜有见到。正如Gross等[17]所说:“网络动力学”研究和“网络上的动力学”研究仍旧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

基于此,本文首次对动态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扩散进行研究。文中假定投资者网络节点固定不变,仅考虑由股市投资者的个人社会行为引致网络中新连边的创建这一网络演化动力机制。本文借鉴文献[18]描述个人的社会行为模式,通过优先连接机制、三角闭合机制、全局连接机制等行为模型对现实投资者网络的演化模式进行再造。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耦合投资者网络演化动力学和股市传闻扩散动力学的MDD(Merging Dynamic of network and Diffusion of rumor,MDD)模型,并通过模型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网络演化动力学对股市传闻扩散的影响。

2模型构建

首先阐述投资者网络演化动力学和股市传闻扩散动力学,在此基础上模型化两者的动态耦合,进而提出动态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扩散的模型。

2.1投资者网络的演化动力学

股票市场中,市场传闻一般通过投资者网络这一传播载体进行扩散,股市中的每个投资者都可看作网络的节点,投资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视为网络的连边。投资者网络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具有典型的复杂网络特征,如“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但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表明,除具有较小的平均节点间距离和幂率分布的节点度特征外,社会关系网络往往还呈现出较高的簇系数特征。为此,在综合考虑上述网络特征的基础上,构建股市投资者复杂网络模型,该网络模型的统计特征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网络基本相符,如表1所示。

网络模型的特征平均路径短短短簇系统高低高度分布高斯分布幂率分布幂率分布股市投资者网络的动力学特征表现为由投资者的社会行为引致的网络节点、网络连边的增加或者删除。借鉴文献[18],选取以下4种常见的社会网络演化机制对股市投资者网络的演化模式进行再造(如图1所示)。为简单起见,这里仅讨论创建新的网络连接这一网络动力机制。

(1) 随机连接(Random Connection,RC)机制:随机地创建节点之间的连接。该机制适合于对相关网络变化信息缺乏了解的现实社会网络的演化模型的构建。

(2) 三角闭合连接(Triadic Closure,TC)机制:在邻居的邻居中选择一个节点进行连接。该机制体现了人际关系容易通过朋友的朋友不断延伸的特点。

(3) 全局连接(Global Connection,GC)机制:节点仅与其邻接点的非邻接节点连接,即选择朋友的朋友之外的个体进行随机连接。

(4) 优先连接(Preferential Attachment,PA)机制:新的节点倾向于与那些具有较高连接度的“大”节点相连接。这种现象也成为“富者更富”。

2.2股市传闻扩散动力学

传闻扩散动力学表现为个体相对于传闻的状态的转变。股市传闻扩散模型中,投资者个体相对于市场传闻的状态可分为3种:市场传闻不知情的未感染投资人群、知情并积极传播的市场传闻扩散投资人群和知情但停止(或拒绝)传播的市场传闻免疫投资人群,分别用符号I、S、R来表征。未感染投资者与扩散投资者交流后以概率λ(市场传闻扩散率)成为市场传闻扩散者;当扩散投资者与其他的扩散投资者或免疫投资者交流后,前者以概率σ(市场传闻免疫率)成为市场传闻免疫者;扩散投资者不会无休止地传播下去,会以一定的速度δ(市场传闻遗忘率)自发地停止传播而变为市场传闻免疫者。

2.3MDD模型

设股市传闻扩散过程对应的时间序列为T={t0,t1,…,tn}且tj

(1)股市传闻的产生。设t0时刻所有投资者都是市场传闻不知情者,且投资者网络Gt0中没有任何连边。此时,随机选择一个投资者作为最初的市场传闻知情者。由此,以上描述了股市传闻扩散的初始状态:假设股市投资者群体中,最初只有一个扩散者进行市场传闻的扩散,而其余的都是市场传闻不知情者。

(2)股市传闻的扩散。股市投资者网络中,市场传闻的知情投资者υ通过网络连边将此市场传闻以一定的概率分享、传播给其他的投资者。一般地,若tj时刻未感染节点i有ki个邻接点是市场传闻扩散节点,则节点i以1-(1-λ)ki的概率变为市场传闻扩散节点。

(3)投资者网络的演化。经第(2)步后,记录下投资者群体中市场传闻扩散人群所占的比例;然后投资者网络依照相应的演化机制Γ及演化速度进行演化,将演化后的网络记为Gtj+1。

(4)股市传闻的免疫。市场传闻扩散节点以免疫概率σ和遗忘率δ成为市场传闻免疫节点。

重复上述步骤(2)、(3)、(4),直到市场传闻扩散者完全消失,即Stj=时停止。当市场传闻扩散趋于稳态时,记录市场传闻扩散持续的时间。图2给出了上述建模过程的基本流程图。3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1参数设置

假设一次循环迭代的时间为一个单位时间,考虑到股市传闻扩散的特点,这里取T=140,即取时间序列T={t0,t1,…,t140}。因此,本文仅对140次迭代时间周期上股市传闻扩散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股市传闻扩散模型中相应参数设置为:市场传闻扩散率λ=08,市场传闻免疫率σ=04,市场传闻遗忘率δ=04。初始时刻t0,股市投资者网络的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本文的仿真实验是基于仿真软件DynSpread[19]展开,所有仿真结果是对100次的模拟结果取平均得到。表2t0时刻投资者网络的主要统计特征

3.2仿真实验

图3给出了不同动态演化投资者网络中股市传闻扩散节点在投资者群体中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不同网络演化机制下,对于给定的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每一次迭代中股市传闻扩散节点密度的变化情况分别通过不同线型、不同颜色的曲线表示,如图3(a)、3(b)和3(c)分别对应于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50、100和150的情形。注意到,作为比较讨论的基准曲线,图3中都画出了静态投资者网络情形下,股市传闻扩散节点密度的变化曲线。

首先,由图3可见,相比于静态网络,在不同演化机制下动态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的扩散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网络演化动力学对传闻扩散动力学确实有影响。因而,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是有效的。

其次,图3显示出投资者网络的演化速度对股市传闻的扩散有显著的影响:新连边的创建明显加大了股市传闻传播、扩散的力度。具体表现为:(1)对股市传闻最大影响力的影响。股市传闻扩散峰值随着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如在网络演化机制下的投资者网络中,对应于网络演化速度50、100和150,股市传闻扩散的峰值分别为043、057和068);对股市传闻扩散的时间的影响。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越大,股市传闻扩散峰值出现的时间就越早。

最后,如图3所示,不论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如何,股市传闻的扩散都呈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即,PA网络演化机制下的股市传闻扩散的峰值系统性高于其他3种网络演化机制下的传闻扩散峰值,并且该峰值出现的时间最早;TC网络演化机制下的峰值最低,但峰值出现的时间稍晚于PA情形;GC与RC这两种网络演化机制下的情形则非常相似,峰值处于中间位置,但峰值出现的时间最晚。

进一步,对股市传闻扩散的两个重要特征——传闻扩散的峰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在动态的投资者网络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图4给出了不同网络演化机制下,股市传闻扩散峰值随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的变化情况;图5则演示了不同网络演化机制下,股市传闻扩散峰值的出现时间随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发现:(1)动态投资者网络中,股市传闻扩散峰值始终随着网络演化速度的变大而递增,且对应于同样的网络演化速度,股市传闻扩散的峰值在PA网络演化机制下最大,在GC与RC网络演化机制下相当,而在TC网络演化机制下则最小。(2)当网络的演化速度超过一定的阈值后,股市传闻扩散峰值出现的时间在PA网络演化机制下最早,在TC网络演化机制下其次,在GC与RC网络演化机制下相当且最晚。这些结论与由图3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吻合。

3.3结果分析

由于网络的动态演化对市场传闻的扩散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从投资者网络的主要统计特征在动态演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变化这一视角对上述仿真结果予以阐述。对图3的观察发现,当投资者网络的演化速度达到100时,股市传闻扩散的特征在不同的演化机制下的差异性便可清晰地识别,且随着演化速度的增加,差异性愈发明显。因此,本文选取股市传闻扩散后(t140时刻),不同演化机制下、分别以速度100和150进行动态演化的投资者网络的主要统计特征(见表3),并从网络演化前后网络特征的变化和不同网络演化机制引致的网络特征的变化两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

对表2、表3中投资者网络的最大度的比较发现,PA网络演化机制下,度大的节点的连接度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如,从t0的122到t140的20888(=100时)和21347(=150时)。投资者网络中这些超大的Hub节点一旦成为市场传闻扩散者,便会通过他们在投资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促使市场传闻在投资者网络中迅猛地传播扩散,其直接表现为:PA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扩散的峰值最大且出现的时间最早。尽管TC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超大Hub节点,但另一方面,该网络演化机制也使得投资者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簇系数特点,如t0的00043变成t140的02874(=100时)和03036(=150时)。因此,TC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中,传闻扩散的峰值也较早出现,但由于市场传闻仅限于在由部分投资者形成的某个社团中扩散,致使其影响力有限,因而便出现了较小的传闻扩散峰值。由于GC网络演化机制下,网络节点仅限于与其所在的直接社团之外的节点随机连接,从而导致网络具有较小的簇系数。正如表3所示,除簇系数外,RC和GC网络演化机制下的投资者网络特征都非常相似。鉴于此,基于这两种网络演化机制的动态投资者网络上的股市传闻的扩散具有类似的特征便不足为奇。另外,较之PA和TC情形,RC和GC下的度分布更加均匀,表现为网络的最大度比前者小而网络平均度却比它们大。即,一方面网络中未出现能加速传闻扩散的Hub节点,但另一方面网络也不具备很高的簇系数。因此,传闻扩散峰值不是最小但出现最晚。

4结语

与现有基于网络的传闻扩散模型研究不考虑网络的动态特性不同,本文通过将网络演化动力学和传闻扩散动力学进行耦合建立了动态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扩散的MDD模型。通过模型的仿真实验,比较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对股市传闻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网络的动态演化机制和演化速度对股市传闻扩散的两个重要特征——传闻扩散峰值及峰值出现时间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基于投资者网络主要特征动态变化的视角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解释。上述结论表明,本文的MDD模型有效地粘连了网路动力学与传闻扩散动力学,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同时,该研究也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股市传闻扩散的有效监管与控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中投资者网络的动态演化仅限于网络中创建新的连边这一简单的演化机制,因而,考虑更为复杂的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是今后值得探讨的。

参考文献:

[1]Clarkson PM, Joyce D, Tutticci I. Market Reaction to Takeover Rumour in Internet Discussion Sites [J]. Accounting & Finance, 2006, 46(1): 31-52.

[2]Einwiller SA, Kamins MA. Rumor Has I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dentification on Rumor Impac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umor Refut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38(9): 2248-2272.

[3]陈静, 张晓明. 资本市场传闻信息与股价异动研究[J]. 兰州学刊, 2010(5): 31-34.

[4]Daley DJ, Kendall DG. Stochastic Rumours [J]. IM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965, 1(1): 42-55.

[5]Maki D, Thomson M.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M].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1973.

[6]Lefevre C, Picard P. Distribution of the Final Extent of a Rumour Process [J]. Journal of Applied Probability, 1994, 31(1): 244-249.

[7]Noymer A. The Transmission and Persistence of ‘Urban Legends’: Soci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Age-Structured Epidemic Models [J]. Th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2001, 25(3): 299-323.

[8]Wallinga J, Edmunds WJ, Kretzschmar M. Perspective: Human Contact Patterns and the Spread of Ai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J].Trends in Microbiology, 1999, 7(9): 372-377.

[9]Liljeros F, Edling CR, Amaral LAN. Sexual Network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J].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003, 5(2): 189-196.

[10]Zanette D H. Critical Behavior of Propagation on Small-World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E, 2001, 64(5).

[11]Buzna L, Peters K, Helbing D. Modelling the Dynamics of Disaster Spreading in Networks [J]. Physica A, 2006, 363(1): 132-140.

[12]Moreno Y, Nekovee M, Pacheco A. Dynamics of Rumor Spreading in Complex Networks [J]. Phys Rev E, 2004, 69(6).

[13]Nekovee M, Moreno Y, Bianconi G, et al. Theory of Rumour Spreading in Complex Social Networks [J]. Physica A, 2007, 374(1): 457-470.

[14]Zhao LJ, Wang JJ, Chen YC, et al. SIHR Rumor Spreading Model in Social Networks [J]. Physica A, 2012, 391(7): 2444-2453.

[15]Zhao LJ, Qiu XY, Wang XL, et al. Rumor Spreading Model Considering Forgetting and Remembering Mechanisms in Inhomogeneous Networks [J]. Physica A, 2013, 392(4): 987-994.

[16]Dorogovtsev S, Mendes J. Evolution of Networks [J]. Advances in Physics, 2002, 51(4): 1079-1187.

[17]Gross T, D’Lima CJ, Blasius B. Epidemic Dynamics on an Adaptive Network [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6, 96(20).

上一篇朗诵散文

下一篇讲座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