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创新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1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本质上也是一种知识整合能力,这些知识不是单一的技术知识,而是具有一定层次性和联系性的系统化知识,是内化到企业行为特别是战略之中的知识,是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紧密相关的有机知识体系。企业战略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激励能力构成了企业持续创新的保障体系,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则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实现机制,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核心体系。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线。其中产品创新是公司竞争优势获取或企业长期增长的基本需要,为公司市场地位及长期收益提供潜力。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当前,市场营销对于在产品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甚至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不仅刺激市场需求,而且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营销、技术、知识模型中,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处于与外部市场接触的最外层,主要功能在于有效获取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创新信息,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并始终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
市场营销能力表现为整合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的能力,以及与顾客、供应商等开展网络营销的能力。企业应从以下六层次创建自身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二、分层构建与评价
(一)对潜在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太多的案例,都表明过,及时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公司,一旦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正确预测,就会沦为市场的垫底者。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借以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各种市场信息,为营销管理人员改进计划,执行工作提供依据。随时做出正确的预测,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Consumer''''swantsandneeds)为中心,卖消费者想购买的产品。
(二)关系营销。重视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等的良好关系构建,做到合作共赢。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快速反映应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技术引导新产品,新产品主导市场,这一关系链意义重大,是营销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关注产品的定价、产品外形分析和比较、产品功能分析和比较、产品售后服务分析和比较等。迅速制定营销策略:(1)根据产品属性,明确产品的销售要点,也就是产品的SWOT。(2)明确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次要消费群体、潜在消费群体、影响力中心的边缘群体。(3)制定合理的渠道策略。(4)客户开发和维护策略。(5)终端建设和推广策略。(6)论证,求证:营销人员和企业决策层,必须真实、准确地分析产品营销策略,不回避、不盲目、不开空头支票、不做额外承诺,相反,要切实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匹配能力和已有情况,进行务实讨论和修正。
(四)新市场开发能力。企业对本企业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大都要求越来越高,冲出本省,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也就成为许多企业的梦想。离开熟悉的本地市场,进入更多的新市场,这就需要科学的来进行新市场的开发工作。不能开发出来?开发出来能有多大的产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市场调查。新市场毕竟是个未知的市场,没有太多可以依据可以对比的标尺,能市场是由多个元素和背景所构成的,例如政府、例如当地行业市场状况、例如渠道与终端类型状况、例如用户与消费者、例如竞争对手等,这些资料和信息综合在一起,才能对当地市场有个较为清晰和完整的了解。也只有了解市场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为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指引方向。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2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本质上也是一种知识整合能力,这些知识不是单一的技术知识,而是具有一定层次性和联系性的系统化知识,是内化到企业行为特别是战略性行为之中的知识,是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紧密相关的有机知识体系。企业战略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激励能力构成了企业持续创新的保障体系,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则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实现机制,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核心体系。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线。其中产品创新是公司竞争优势获取或企业长期增长的基本需要,为公司市场地位及长期收益提供潜力。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当前,市场营销对于在产品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甚至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不仅刺激市场需求,而且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营销、技术、知识模型中,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处于与外部市场接触的最外层,主要功能在于有效获取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创新信息,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并始终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
市场营销能力表现为整合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的能力,以及与顾客、供应商等开展网络营销的能力。企业应从以下六层次创建自身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二、分层构建与评价
(一)对潜在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太多的案例,都表明过,及时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公司,一旦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正确预测,就会沦为市场的垫底者。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借以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各种市场信息,为营销管理人员改进计划,执行工作提供依据。随时做出正确的预测,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Consumer'swantsandneeds)为中心,卖消费者想购买的产品。
(二)关系营销。重视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等的良好关系构建,做到合作共赢。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快速反映应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技术引导新产品,新产品主导市场,这一关系链意义重大,是营销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关注产品的定价、产品外形分析和比较、产品功能分析和比较、产品售后服务分析和比较等。迅速制定营销策略:
(1)根据产品属性,明确产品的销售要点,也就是产品的SWOT。
(2)明确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次要消费群体、潜在消费群体、影响力中心的边缘群体。
(3)制定合理的渠道策略。
(4)客户开发和维护策略。
(5)终端建设和推广策略。
(6)论证,求证:营销人员和企业决策层,必须真实、准确地分析产品营销策略,不回避、不盲目、不开空头支票、不做额外承诺,相反,要切实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匹配能力和已有情况,进行务实讨论和修正。
(四)新市场开发能力。企业对本企业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大都要求越来越高,冲出本省,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也就成为许多企业的梦想。离开熟悉的本地市场,进入更多的新市场,这就需要科学的来进行新市场的开发工作。不能开发出来?开发出来能有多大的产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市场调查。新市场毕竟是个未知的市场,没有太多可以依据可以对比的标尺,能市场是由多个元素和背景所构成的,例如政府、例如当地行业市场状况、例如渠道与终端类型状况、例如用户与消费者、例如竞争对手等,这些资料和信息综合在一起,才能对当地市场有个较为清晰和完整的了解。也只有了解市场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为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指引方向。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3
目前中国制造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内面临劳动力成本过高、生产效率偏低、原材料利用率低、能耗大等严峻挑战[1];国际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为了保持制造业的先进地位,发达国家严格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使得引进方式获得先进技术的难度更大,解决这些问题的焦点在于中国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提升。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给当今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技术赶超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资源约束,优化产业结构,在新一轮科技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契机,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对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势在必行且具有重大意义。
2理论回顾与分析
2.1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与后发技术追赶的历史经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耗费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战略性”强调该产业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能够实现产业主导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潜在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新兴性”强调产业技术的先导性,认为该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及成长初期,核心技术和主导设计都不成熟,技术和市场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3]。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技术变革的有利时期通常是在技术的初创期甚至成长期,由于该时期发达国新的技术体系处于初创阶段,产业进入壁垒低,技术创新的盈利机会和增长潜力大,因此存在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4]。因此中国做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旨在通过掌握新兴产业的领先技术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优势,从而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
2.2自主创新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路径
传统追赶理论针对后发技术追赶的研究,基于后发国沿着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既定技术轨道的追赶情境[5]。国内学者陈劲1994年提出自主创新,并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更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竞争性与持久性[6],国内外研究把自主创新分为三种模式: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本文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典型企业为样本,结合中国情境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是什么”、“为什么”;分析在后发追赶情境下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与技术赶超路径模式,为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提供理论借鉴。
3研究方法
3.1案例企业选择
案例对象选取基于以下标准:①行业有一定分散性,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子行业,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②被选择的样本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使案例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终选择了两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
3.2案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案例调研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进行,结合媒体报道、专业杂志、文档资料等二手资料作为信息来源,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来源进行三角验证。案例分析采用模式匹配和时间演化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为主线,从纵向维度描述不同阶段每个案例主体的技术能力演化过程;再把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围绕核心问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赶超路径是什么”,其关键影响因素、相互关系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技术环境、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技术战略等。
4案例描述及分析
4.1政府引导下的高铁产业赶超路径:“引进—集成—创新”
(1)高铁产业的整体技术环境。大规模发展高速铁路,是中国在能源和环境约束下解决交通运输供给不足,同时带动大批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制造业提升与发展的战略决策[7]。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高速铁路研究的国家,同时善于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日本通过积极与法国合作,引进法国技术创新的先进成果,集中力量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短时间内对高铁技术进行了系列改进与创新。此后英、德、美国等在该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技术追赶,这些发达国家在较长时间内,形成对高铁技术的国际寡头垄断格局。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是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和德国ICE三大技术体系。(2)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与赶超过程。中国高铁及车辆技术的研究经历了近20年的里程。以2008年为分界点,将国内高铁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至2007年,该阶段前期主要依靠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进行技术突破,后期铁道部决定转而采取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国、日本、法国的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吸收。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整机进口、零部件进口、整机组装、技术消化,提高国产化率的过程,中国北车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所蕴含的隐性知识,采用先模仿、再创新的方式,短时期内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建立了时速200~250公里技术平台和动车制造体系。但是制造能力并不等于创新能力,当时中国北车在高铁车辆国产化改造中,对高速列车的九大核心系统的认知,还停留在参照引进的图纸从事低水平的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今,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7]。这个阶段可以用两个跨越式台阶来描述高铁产业技术创新:第一个跨越,自主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主要解决高铁技术系统耦合引致的技术需求,可以看成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的技术优化,依靠国内技术攻关,中国高铁在转向架技术、轮轨动力学、车体结构等影响列车提速的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第二个跨越,突破了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列车,同时依托时速500公里高速列车试验的技术需求,开展高新技术在应用中带来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气密强度、振动模态等十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8],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技术集成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通过集成世界4种最先进的高铁技术,我国高铁产业具备了产品完全自主开发能力、低成本进军国际市场优势。依托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在铁道部的引导下,国内高铁企业成功实现了对世界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技术引进,高铁企业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铁产品技术平台,最终完成了高铁技术的跨越突破。通过对中国北车与国内高铁企业研发、制造能力的各阶段观察,发现中国高铁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定积累水平的初始技术能力阶段(第一阶段);持续改进与发展技术能力阶段(第二阶段);复杂产品的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阶段(第三阶段)。中国高铁产业的成功赶超是在科技部、铁道部和行业部门协同下组织实施,铁道部通过统一向国外招标,一揽子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然后根据高铁所需要的项目性质,通过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核心配套企业等组成各项目联合体;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把多方技术创造性地集成;最终依托国内巨大运输市场需求,使高铁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据此提出以下命题:命题1:对于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选择引进产业带动效应大的重点技术,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强化集成创新能力,这是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命题2: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由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集成优势创新资源,是实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与技术赶超的关键条件。
4.2中兴通讯的技术赶超实践:“跟随———引领”模式
(1)产业技术环境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主导的产业,它的首要特点是研发投入多、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技术环境整体处于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在国际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兴通讯和华为逆势增长,在市场份额和专利权上都有重大突破。中兴通讯2012—2014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当今已拥有超过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1.7万件已授权专利[9]。作为信息通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成功实现了技术追赶和多项突破,进入全球信息通讯企业第一方阵,居于引领地位。(2)技术追赶与超越历程。电子信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兴通讯从技术追随者、局部领先者、到技术标准制定者,实现了追赶与超越的“三级飞跃”,企业的技术能力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三个阶段:1987—1995年“跟着跑”———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自主产品开发能力。1987年中兴进入以固定电话为主的国内通信行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通讯信息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差30年以上,在“后发优势”战略思维下,中兴通讯一步到位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并努力对该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根据技术轨道理论,在累积性弱的技术轨道中,企业容易学习和追赶,同时在技术发展中容易出现实现跨越的机会[10]。中国信息通讯业实现技术突破和赶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通讯技术产业的技术轨道积累性较弱,移动通讯技术演化过程“整体上升、代际差别”存在技术跨越的机会窗口,从而抓住市场重大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实现赶超。在技术跟随战略下,中兴始终将技术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借助逆向工程等途径分析引进技术的核心隐性知识,挖掘核心隐性知识与自身知识的互补性,特别注意“学习机会”的大小,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缩小与领先者差距。1995年中兴自主创新研发了10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标志着自主开发能力提升。1996—2005年“并肩跑”———培育复杂技术整合能力、实现技术多元化。1996年中兴实施战略三大转变,一是产品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拓展;二是产品市场由“一网”向“多网”扩展;三是从通讯传输产品进入手机生产领域。容量巨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兴通讯这一阶段的跨越发展提供了主要优势,中国市场对电子类产品的需求升级给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的中兴提供了机遇。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市场机会的战略能力,使得中兴识别和利用每次市场机会,开拓了小灵通市场、研制手机产品,大规模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它在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奠定了中兴通过能力积累最终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2002年CD-MA、GSM和PSTN三网融合标志着中兴的复杂技术整合能力迅速提升,在许多技术领域极大地缩短了与技术领先企业的差距,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升为全球3G时代的同行者,并且有能力进一步在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从而将技术战略从技术跟随型转向技术引领型。2005年以后“领跑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领域。随着行业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兴的技术研发从国内向国际研发合作发展,加大了海外市场和研发中心的扩张度,重视R&D,每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0%,2013年R&D投入超过了10亿美金;在美国、法国、瑞典、中国设立了18个R&D中心,各个R&D机构形成了“蛛网型”内部知识共享网络,多渠道多方式的知识交流,提高了R&D网络的联系深度、广度和多元化[11]。国际研发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互补性知识,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有利于降低研发风险和研发成本,提升研发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产品适应东道国顾客的特定需求,增强在各国的适应能力,为中兴知识储备调整和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创造了机会,也为实现产品和服务多元化以及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准备了条件。目前在LTE/4G、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领域,中兴拥有数千件基本专利、核心专利,其中持有专利的90%以上为技术品质高的发明专利。在核心技术领域,作为4G标准的主要起草者、5G技术标准的主要创新者,中兴成为信息通讯技术的领跑者。分析发现: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同时建立广泛的国际研发合作是中兴通讯利用机会窗口进行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基础;把握市场机会,尽早预见到由于技术变化带来的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新一轮技术转型先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最终拥有技术标准制定话语权,成功实现技术赶超。命题1技术能力积累和构建广泛的外部研发联盟是后发追赶情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追赶的基础。命题2处于市场成熟、竞争充分产业环境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注重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尽早预见到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技术转型先机是技术赶超实现的重要条件。
5结论及政策启示
5.1技术赶超路径选择:技术能力与技术来源方式的协同
技术赶超路径选择受到技术环境、企业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等因素影响。企业技术能力是推动技术赶超的前提内因,是赶超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企业涉足全新技术领域赶超时,能否在赶超过程中迅速有效地弥补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空缺,“开辟新的技术积累轨道,积累新的技术与技术能力,是赶超成败与否的关键”[12]。在技术和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的技术领域,当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时,可以选择技术收购、技术引进等方式,通过消化吸收来提升技术能力,并在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调整研发模式,加快技术追赶速度。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技术特性采取差异化的创新策略。因此,后发追赶情境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阶段的技术追赶会表现出不同特点,可以选择的赶超路径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5.2后发追赶情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赶超的启示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4
一、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创新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在熊彼特看来,这种创新主要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实现:一是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要素来源创新);五是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组织创新)。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只有创新成果被商业化并实现了其商业价值,才算得上是创新。一些并不涉及技术创新,而仅仅是基于工艺创新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或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市场渠道创新,同样属于创新性活动。
二、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同样,一个企业需要一种文化与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而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短期、长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能够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从而有效规避行业与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竞争文化,企业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创新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少不了从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快速走上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管理创新,就是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司制企业运营方式,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能适应市场变化、又有内在活力的组织管理机制;按照有效管理的原则,应积极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大力精简管理层次,建立决策、监督、执行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位、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体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当今世界,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来势凶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与市场直接联系的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对推动企业升级转型,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四)创新型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一个国家如果缺少创新人才,没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储备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等待他的只有失去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创新人才的状况可以说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一个国家新鲜血液的源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想要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
(一)积极营造一个激励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环境
创新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解放思想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活动则表现为“偏离”社会常规文化的思想或行为,并且具有可贵而大胆的怀疑精神,然而这种怀疑或突破对于传统和权威必然是一种挑战。所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往往会被人们误认为是一个越出“常规”的不顺从者,因此为社会所不容,难免遭到打击和迫害。为此,我们要创造一种企业环境,对创新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越轨”思想和行为表示宽容和鼓励,让他们勇立潮头、敢喝头水。
(二)善于挖掘市场,选择有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
企业成功人士在选择市场开发的时候,都会比较重视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而不是以技术高低作为参照点。有时候发明者认为是很好的产品,在市场上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项目就不能算作是创新性项目。还有,技术时刻在更新,技术超前太多不行,技术落后更不行,正所谓“技术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如今的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看的不是创业者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产品市场前景如何。有些新产品研发出来了,也很有市场潜力,但是现实的市场却开发不出来。潜力与现实毕竟不一样,如果企业不能将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这个项目实际上同样不具有创新性。
(三)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与开发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要求企业花大力气培养一支敢创新、会创造的人才队伍。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培养人才,利用重大科研项目、计划来锻炼人才,重视激发企业职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为员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宽广的舞台。在发展过程中对紧缺急需又一时无法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要拓宽视野,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大力吸引优秀人才。
(四)注重细节差异,将创新落实到每一环节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5
随着全球物流产业的竞争状况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发现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已经远远不能跟上客户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意识到进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那些善于创新、敏于实践、服务创新能力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则会始终跟的上客户需求的脚步,不断更新和创造出最优质的物流服务,在物流市场中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相反,那些创新意识薄弱,服务创新能力较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随时都有被抛弃的危险。服务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物流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质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比较少,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 因此,本文尝试性的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概念,并且对其内涵和特点加以分析,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够从理论上更深层次的的了解服务创新能力,进而找到快速提高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定义和特点
1.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定义。对于服务创新能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要真正的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的涵义,本文认为,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服务的角度,服务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产品,企业最终向客户提供的就是服务,保持有竞争力的服务是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服务是目的。(2)从创新的角度,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前进的主要推动力。所谓创新是指将一种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引入市场, 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不断的在物流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服务创新,为客户多提供既满足客户的一般需求,又能客户提供特殊的增殖利益的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创新是手段。(3)从能力的角度,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动力量,其强弱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尝试性的给出以下定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追求不断为客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过程中所进行创新活动时所积累起来的一种主观的能动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物流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的本领或技能。
2.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特点。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创新导向性。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以实现企业的服务创新为目的,是贯穿在整个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的。(2)组合性。组合性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是其企业众多能力要求的组合,它是这些能力要素共同起作用时产生的一种综合整体能力。(3)可积累性。可积累性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不断的业务流程创新和物流技术创新,逐渐积累起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创新能力的这种性质。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经验和知识学习过程。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构成分析
依据服务创新能力的内涵、基本特性和及成功的服务创新活动给予的启示,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服务研发能力、创新服务实施能力、创新服务营销能力、创新学习和成长能力等5个方面。
1.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是衡量企业发现创新机会和利用创新机会,组织和管理创新活动的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可以通过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管理人员素质,创新战略可行性,创新激励机制有效性等几个方面来反映。
2.创新服务研发能力。创新服务研发能力实质上就是指的企业的R&D能力,R&D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科技与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创新服务研发能力集中的体现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之中,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具有差别性,竞争性、新颖性的服务,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开衡量:创新人员的素质,创新经费投入强度,新服务开发成功率,自主开发新服务能力。
3.创新服务实施能力。创新服务实施能力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的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企业的物流设施水平、物流技术采用率、员工的专业化率、服务信息及时准确性以及客户的需求满足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正是企业创新服务实施能力的集中体现,如果企业的物流服务的创新实施能力很强,那么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初,所考虑的新服务的顺利实现的机会也就越大,并且使得企业敢于研发具有先进物流技术和水平的高质量的服务。
4.创新服务营销能力。创新服务营销能力是实现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新服务推向市场,接受客户检验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面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和顾客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促进创新服务的营销水平。当然,企业也要在战略化的发展中,注重企业自身物流业务覆盖率的增大,在更多的城市和乡镇设立自己的物流网络,为企业的新服务营销提供更广大的市场。
5.创新学习和成长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能力正相关,并且相互促进。企业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加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及时的与客户交流,及时的发现物流市场上的同行业的创新业务,进而增强企业通过学习接受创新扩散的能力,在企业的创新活动的进行中,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四、小结
总之,服务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地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注重在组织管理,研发、物流实施,市场营销以及组织学习和成长等方面逐渐培养和增强企业自身的服务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创新,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并有效地扩大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之势。
参考文献: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6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79-01
一、引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但是大多数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没有将其与外部环境和创新网络结合起来。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
2.科学性原则。在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要避免各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采用的方法既能解决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相关问题,又要使各指标的设定以精确的内涵及外延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
3.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归结为:创新积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新产品销售,最后实现经济效益。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实际能力。
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
5.可比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6.可操作性原则。建构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现实性,指标数值与企业内部财务、权威机构的统计指标相一致,做到资料易于收集,一些复杂的计算方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计算,使其操作方便、快捷。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研发能力。这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2.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这是指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该指标包括人力投入、经费投入与设备投入3个二级指标。这3个三级指标代表该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情况。
3.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突出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组合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现实、最重要的指标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以科研产出和产品产出2个二级指标来体现:科研产出,由专利申请数与拥有发明专利数表示;产品产出,由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表示。
4.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体可以细化为6个二级指标:创新战略与创新预测决策机制、企业内外部协调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企业与外界合作能力、产学研结合情况、组织结构的适应性。
5.外部环境。与其他大多数能力指标一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该产业周边的环境影响,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乃至整个产业的大背景,成为其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基础,是支撑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也是技术来源。
6.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就是企业和其它各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资源稀缺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目标。
四、结论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创新能力的界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提出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要素指标,还应当加入适当的外部环境指标和创新网络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的比较来选择。
参考文献:
[1]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的概念,结构和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
[2]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