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的散文范文1
【关键词】散文 教学 引导 揣摩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教学好散文呢?
一、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散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导入,一幅优美的图片,一个有悬念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朱志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爱用优美的文字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写父爱的文章大都是严厉,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父爱又是怎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背影》。这样的导入,不仅很自然的进入文本,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 “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放笔纵情,东西南北,古今中外,精神的,物质的,现实的,幻想的,都可以信手拈来。但这些材料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这个中心就是神,就是线索。通过它把零散的材料连串起来。线索是散文的脉络,散文中的线索,为我们掌握和理清散文的情感脉络提供了依据。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济南城冬天的图画,老舍先生描绘了济南的天空,济南的大地,济南的山,济南的,绘制了一幅完整的济南冬天的图画。全文写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壮”而着眼于“秀”。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济南的冬天是温暖的”。作者在寒冷的冬季里所见的是山的秀美,水的碧绿,突出一个“暖”字,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再如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议枣核——民族之情”,以枣核为线索,深深体现了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思念,对民族的热爱。在课堂上,教师要重点点拨,启发学生找出能体现文章线索的文字,这样教学散文,学生会很好掌握散文的特点,了解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散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词句是散文教学的核心。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出喜欢它的原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有的学生找了这一句,因为“顶”“看护妇”写出了济南的秀气。“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写出了济南的古典美,启发学生想象水墨画的样子。这样教学会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岁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学习写作技巧
教师在教学散文时要善于教会学生揣摩语言,散文的语言精美、凝练、清新、淡雅。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教学时要灵活,机智的分析揣摩。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雪的散文范文2
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优秀的散文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新隽永,恬淡自然;有的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有的粗犷豪放,铿锵有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语言,如《春》写万物苏醒时:“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教学中就应反复启发学生去认识正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万物灵性和情感,让文章一下子充满了喜悦的快乐和灵动的氛围。又如《海滨仲夏夜》中写霞光:“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我明确告诉学生运用比喻写出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感受到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对于文中的优美的语言,除了引导学生去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外,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评文中一些用得精当的字词。
如《巴东三峡》中写道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得慢慢地从门中转折过去。其中“横”“转折”对于表现形势险峻有什么作用?
又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写湖中鱼多“那成群结队的鱼儿便飞快地涌来”的“涌”字,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涌”字可否换为“游”,为什么?
再如《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吃力的“攀”“缩”“微倾”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品读,培养语感。
我对同学们品味散文的语言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要品出细腻、品出深刻、品出美来。
1.品出细腻。就是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散文中的美点段落进行多角度品读。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就对以下段落进行了多角度品读: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而白,一道而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花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也可以对这段文字多角度品味:
为了让行文优美,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哪些动词用得好?
文中的哪些色彩词用得好?
请从段中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带着感情反复诵读。
这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品味,然后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爱的情感。
2.品出深刻。如《海燕》中的两段话: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对这段话的品析要让学生知道海燕动作迅疾,文中两个“一会儿”写出了海燕飞翔的雄姿,写出了海燕的英雄气概。
我们还要让学生懂得文中多次写“叫喊”、“叫喊着”,表现出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箭一般”、“勇敢”、“愤怒”、“热情”这一系列的词语表现了海燕搏击风雨无所畏惧的性格。
总之,学生对这两段文字的品读,要感受到海燕的迅疾与高昂,要感受到作者对其进行的歌颂和赞美。
3.品出奇美。不少优秀的散文包括一些政论性的散文本身就是一个“聚宝盆”,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开掘,从而发现美的宝藏。例如《马说》这篇议论散文其美随处可见:
美在以喻为论,言此而意彼;
美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综合运用;
美在11个“不”字表达出的不同语气;
美在5个“也”字的不同的意义;
美在句式的不同运用;
美在各段最后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美在全文七次点及千里马。
这三个层次的品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文学语言的积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读细节,品味情感
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散文创作中,常常撷取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就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因此,散文中常常含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深刻的主题。教学中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品读,领悟文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
如《小巷深处》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去品味。
1.现在母亲给你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2.先前的母亲又是什么样子?
3.是什么让母亲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4.面对现在的母亲“我”有着怎样的情感?
在同学们自主思考品评后,让学生明白此处通过对母亲巷老无助形象的细致刻画,和前文母亲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我”的疏远对母亲的打击和伤害,进而表现出作者深深的懊悔和自责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就描写母亲形象的两部分进行对比朗读,感受前文作者的骄傲自豪之情,体会后文作者的感动之情和深深的自责悔恨。
这样,这篇散文中母亲的高大形象就自然地突在了同学们的眼前,高尚无私的母爱这一主题也就在同学们脑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总之,品读,尤其是对细节的品读,可以实现人与人(读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声情并茂的品读,更易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既是一个体会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表达情感的过程,学生在品读中实现心扉的开启,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描绘的具体形象中,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通过对物的刻画描写来创造意境,如《白杨礼赞》作者就是通过对白杨的外形描写来赞扬北方农民力争上游的精神,文章是这样写的:“那是力争上游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树。它所有的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去真正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深刻的内涵。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画面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展现画面。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就着力引导学生概括出描绘春景的画面,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其次赏析画面。即师生在教学中通过品读分析重点语句来欣赏画面。如通过赏析“花下成千成埋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就能引导学生欣赏到春花繁多热闹的景象。最后是再现画面,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散文内容和情感后,在自我品读或听读中再现画面,重现情境从而理解文中蕴藏的意境。
雪的散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三多”、“三少”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职招收的大部分是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据调查,近年来学生入学分数多在二三百分,不少人甚至只有一百来分或几十分(城市学校的生源稍微好些,初中毕业生中考共计6科,一般为600分);这些学生成绩不仅如此,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暴自弃等。学生意识不到位,重专业、轻文化。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对现在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用处不大,只要学好专业课,将来会找到一份好工作。语文枯燥难学。种种原因抑制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要解决这类学生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总结多年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多点表扬,少点批评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然而中职生大多在初中学
习生活中,受批评多,受表扬少,自信心不足,语文素质较低。针对中职生的这一特点,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学生的要求。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且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异步教学”法,就是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多把尺子衡量,多种形式评估;教师若更多地照顾学生的情感需求,课前有意识地给他们预习问题,课堂中安排机会让他们参与问题的解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给他们以学习的甜头,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多点表扬,少点批评,多点鼓励,少点指责,课堂上从未发言过的有了第一次就是进步,有进步即肯定。
在教材的处理上也要从实际出发,有些该降低难度,有些该扩展知识,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以学生能掌握为前提,正如教育家陶行之所说,他之所以办教育就是为了“让人人都有面包吃,人人都有水仙花看”。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获得向上的力量,这样学生也会尊敬教师,反过来会更加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两者相得益彰。
二、多点实践,少点理论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就说明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教材的灌输对象,而是对教材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即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教师只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上课就像导演拍戏,戏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演员的好坏。学生就是演员,可以在导演的启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绝不能以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包打天下。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又使他们的胆量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例如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我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题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自发报名,在上课前三天让学生练习准备并由老师发下比赛有关的各项通知。参加的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可以选择两人合作或两人以上合作朗读。教师提倡合作朗读。评委是语文老师和所有听读的学生。我还特别强调不主动报名的学生老师要在课堂上任意挑选。比赛奖惩分明。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惰性严重的学生拒绝参与。通过第一课时的朗读比赛,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感知和领会。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再如教《雷雨》这样的戏剧片断时,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建成自己的一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课后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变成了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
应用文的写作是最令学生头痛的。讲这类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扮演一个节目主持人。比如在讲应聘信时,我请学生和我一起在网上搜索了一批名人应聘时的佳作,然后把这些情景重现,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纷纷开动脑筋,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请教师、同学帮助修改,同学间试演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还学习运用许多的相关知识。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多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少点照本宣科满堂灌
我国的中职语文教育已经日益突显出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采取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势在必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上的一大飞跃,从过去的“三尺讲台,一只粉笔的”死板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补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中职学校教学过分强调技能型,时效性,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同时,学生也不注重语文学习,致使语文课堂呆板枯燥,死气沉沉,多媒体教学以自身资源丰富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表达和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利用网络资源展现“一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的裙”般的荷叶,“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荷花等,这一幅幅画面形象逼真,让散文的神韵出神入化地感染学生,并播放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引起学生的情思飞向文学的自由王国。中职语文教材不乏《荷塘月色》这样描写优美景致的作品,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文字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接受美的熏陶。又如用欢快的圆舞曲插入《项链》的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图像的显示使许多难以描绘的抽象的内容得到形象化展现。加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欣赏美,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在职中语文教学应用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激发了学生美感和学习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只要找到某种适合自己教学且又有适合学生需求的方法,就能使现状得到圆满解决,为我们中职语文课堂迎来一片艳阳天。
参考文献:
【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M] 2008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3】 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雪的散文范文4
一天,一匹老马让小马独自去磨房磨面,小马驮着麦子出了门。走啊走,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能过河吗?小马为难了。这时,河边的一头老牛告诉它,河水不深,刚没小腿,能趟过河。可是,当小马刚抬腿下河时,一只松鼠拦住它并警告说,河水很深,不能过去,还说前些天这里曾淹死过一只松鼠。怎么办呢?小马只得跑回家问妈妈。妈妈问明事由之后,反问道:“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你想过他们的话吗?”接着,它继续开导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于是,小马又来到河边,小心下河,摸索前进,终于趟过了小河。最后,小马终于明白了: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好一个“让小马独自去磨房磨面”,好一个“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我不得不佩服“马妈妈”,佩服她有胆有略。她不仅放手让孩子独自外出做事(中国的教育缺就缺这样的放手),而且在孩子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不包办代替,不责怪,而是诱导孩子Use your head(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试着解决问题。正因为“马妈妈”的“听听、想想、试试”的方法指导,小马不仅知道了小河的实际深度,更是学到了一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这对小马而言,不仅是解决了当前问题而已,更是将受益一生。
如果说小马是学生的影子,那老马就应该是教师的化身。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教师真正发扬了老马的精神,我们更多的是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因而学校的任务就是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使师生都能按部就班地履行程序。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课本确立的教学目标,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讲出来,念出来,课堂上将重点、难点写在黑板上,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课堂上,学生说话受限制,思维受限制,个性被埋没……导致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空间,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小马过河》故事虽小,道理却大。如何切实解决真正让学生“主”起来,我们提出了“三学三问”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好基。
二、说设想谈思考
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体现者,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领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自主动脑思考、体验和领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我们认为一个自主高效的课堂应该从学生的自主预习开始,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矫正,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1.备课中的“三学三问”:俗话说“备课花功夫,上课显神通”。备课是课堂教学的最为重要的一环。
“一学一问”:备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预设学生通过自学可能要提出的问题。
“二学二问”:备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预设学生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会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三学三问”: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预设教师应该向学生抛出的问题,教学受阻的解决办法,出现意外的引导办法。
2.上课中的“三学三问”:
“一学一问”:组织好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二学二问”: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启发互动质疑。
“三学三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鼓励学生反思质疑。
基本思路是:
具体环节:
(1)学生自主预习,提出问题:预习时教师要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提出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主动质疑。预习提纲的编制是关键。
(2)交流问题,目标导向: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梳理问题形成目标,建立导向。
(3)合作交流,互动质疑: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通过同学互助解决。互助方式一般先采取同桌讨论,有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有问题可以组成多人大组解决,最后的问题可以由全班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小组交流展示,反思质疑:小组成员代表整个小组表达意见,教师通过展示了解全班学生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生生互动,发现问题,适时介入进行讲解、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5)达标检测,自我小结:通过达标检测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使全班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要求。
三、尝试中收获
案例一:陈老师每天都会把预习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以激发学生预习的动机。对于预习,陈老师这样说:“我的预习主要让孩子养成提问的习惯,同时培养孩子解读教材的能力。我的预习分三步走:第一步,教师提问,学生按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步,学习小组长提问,教师帮助梳理,形成全班的自主学习问题;第三步,完全由学生提问,进行自主学习。”
收获一:兴趣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效率就无从说起。所以教师就要学会开放课堂,改变观念,不要以为让学生自己看书会看不懂。陈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就会大致了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产生了新的疑问,带着问题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趣就要浓厚得多,课堂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同时,教师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并及时批阅检查,给老师课堂上实施“以学定教”打好坚实的基础。
案例二:我校尹老师在上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时,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小组研究“自学提纲”,时不时还会形成一些小的争辩:第一组,甲同学:这个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就等于正方形面积减去一个圆的面积,不需要去减和拼,多此一举。乙同学:你怎么知道空白部分就是一个圆呢?我觉得减下来和第一个图形一比较,就知道空白就是一个圆。这样在用你的方法计算,更科学,让人更明白……
收获二:真正实现了邱学华专家所提倡的三个100%:参与面100%、开口面100%、练习面100%,让学生学习轻松有了实效。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之目的,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都知道自主高效的课堂,没有所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是无法完成的,课堂管理必须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对所有人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案例三:陈老师上数学课总喜欢让学生质疑提问,并向学生承诺“123”——一个欢迎:欢迎上课质疑;两个不唯:不唯课本、不唯教师;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允许改错、允许保留意见。
这是陈老师上《旋转》时,学生们质疑问题:这里所学的旋转与三年级学的旋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旋转时要按一定的角度呢、我随便定一个点也可以旋转得到结果吗……
收获三: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只有将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案例中陈老师的“承诺”就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和谐、民主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思维、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雪的散文范文5
分析 逃避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等到高考真正临近,发现自己为自己编织的梦境轰然倒塌的时候,我们会被惊得瞠目结舌,但那个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高三还是需要清醒头脑,勇敢地面对孤单和学习上的一切问题,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很多同学熬夜苦读,大打题海战术,仿佛为了高考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然而,这样拼命地学习,却换来白天课堂上的昏昏欲睡,在校学习效率不高。怎么办?咖啡、浓茶顶下来。可是,记忆力在急剧衰退,注意力也很难集中,更可怕的是很多同学吃尽苦头,成绩却不升反降!
分析 敢于吃苦只能算是“勇者”,高考还需要我们以智取胜。于是,领会高考要旨、遵循学习规律在高三显得越发重要起来。正确的题海战术是让同学们通过做适量的题培养一种做题的感觉,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快速找到答题的思路,而并非一些同学所认为的,盲目地做大量的难题、偏题、怪题。
熬夜牵扯出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的矛盾。很多同学会困惑,熬夜学习可以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却会导致白天学习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如果不熬夜,睡眠充足,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学习效率提高了,然而学习上的漏洞和缺失又没有时间弥补。要想协调好这个关系,就需要同学们寻求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雪的散文范文6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学科形象;常见错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2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07
当前,我国化学教学的总体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往往学了很多琐碎的知识,但缺少对学科的整体理解和核心素养的习得;做题很多(其中不少题目是经不起科学推敲的),但可能并不明白科学精神为何物,更为严重的是学到最后心中留下的可能是一幅被扭曲变形的化学学科形象。这些问题既阻碍了学生的成长进步,也不利于化学学科本身的长足发展。下面将这些问题概括成三个方面并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一、化学常被贴上“知识琐碎、理科中的文科”的标签
这当然是由某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其后果是直接导致不少学生因此对化学学习缺乏热情。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必修1“元素化合物”这一模块内容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的掌握(这是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大拦路虎)只停留在冷冰冰的机械记忆层面,甚至有学校也专门安排早读让学生记忆化学反应方程式,而老师课堂上也是频频抽查学生上黑板或在练习本上默写这些化学反应。本来记忆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若学生光靠着死记硬背和默写众多枯燥而零碎的化学方程式来学化学,而对个性丰富的物质和变幻无穷的反应缺少真正的理解与热情,显然违背了化学教学的初衷。如此,化学被部分师生贴上“知识琐碎、理科中的文科”的标签就不奇怪了。
引起上述问题的罪魁祸首应当是以下两股力量的合谋:一是部分教师自身学科修养不够,在教学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缺乏学科核心思想和主旋律的统领,没有学科“精气神”和系统逻辑的支撑,学生自然觉得琐碎和没意思,甚至老师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二是我们的大环境所致,即教育功利心太重,老师们疲于应付考评而习惯于围绕考点教学,于是有意无意地放弃了更高层次的教学追求,学生最后脑子里充满了琐碎的考点但没有形成整体的、有味道的化学。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与教学用心。还拿 “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教学为例,学生难以掌握好众多化学反应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的引导和示范不到位,比如:有没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一核心化学用语的妙处(跨国家跨学科通用、形式简洁、内涵丰富)?有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与物质性质和结构的关系以及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即要“上挂下联”)?有没有和学生一起由衷地赞叹某些物质或反应(如合成氨、硅晶体)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有没有引导学生在具体反应实例中感受化学“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独特魅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的做好了上述引导,那么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就不会主要靠死记硬背了,也就不会觉得化学琐碎和没意思了。
二、化学教学没能在学生和公众心中树立起客观、公正、美好的学科形象
现在不少学生和公众对化学学科存在误解,甚至把“环境污染、食品中毒”等牵涉面很广的复杂社会问题都简单归责于化学,更有极少数学生和公众极端而肤浅地认为化学就是“有毒、有害、污染、爆炸”的代名词,这完全扭曲和抹黑了化学的学科形象,从而使一些学生对与化学化工有关的专业和职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导致热爱化学和报考高校化学专业的人数不多,最终将使化学学科吸引不到更多优秀人才,最后这门学科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也将因此受阻,这绝非危言耸听。
学生和公众对化学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对学科缺乏深入了解,同时反映出我们的一些教学做得不到位或欠妥当(当然还包括一些媒体不当的报道与宣传)。比如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化学品和化学反应具有两面性”产生深刻认识?一些教师常用化工原料泄漏中毒事件来引入氯气或苯等物质的教学是否妥当?当课堂上介绍与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时,有没有首先告诉学生污染源的分类(有天然和人为两大类,且人为污染的罪责也主要在于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力)以及化学在环境保护方面所承担的积极角色?再如,让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时是否有充分的安全保障措施……
首先,教师自己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进而认识到在化学教学中“宣扬绿色化学、展示安全化学、塑造魅力化学”的重要性;其次,要尽量想办法解除部分学生对化学的负面误解。比如,可以用一氧化碳(煤气中毒)、丙硫醇(一般人通过洋葱接触)、黄曲霉素(存在于霉变食物)等物质为例让学生明白: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并非化学和化工带来的(上述物质显然都是先于化学学科而存在的),反而是化学告诉了我们生活中这些潜在的危险及其避免方法。又如,为了消除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室的恐惧和厌┬睦恚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观看和感受国内外一些一流化学实验室安全、舒适、温馨的一面;第三,可以像美国中学化学教材那样以一定的篇幅介绍与化学相关的各种有意思、充满挑战的工作以吸引学生,并通过教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化学的功劳贡献(如大量新药物新材料的合成等);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经常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地看待化学品和化学反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氯气”的教学,知其毒性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其作为基本化工原料以及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
三、过于绝对化甚至有明显科学性错误的结论在课堂教学和资料习题中时有出现
1. 关于电解时电极上物质的放电顺序。这在很多师生心中是固定绝对的,一般资料对此都给出固定的顺序,并且仅限于阴阳离子(如阴极Ag+>Fe3+>Cu2+>H+酸>Fe2+>Zn2+>H+水>Al3+>Mg2+等),而不指明这个顺序只是经验的、相对的,实际放电顺序与电极材料、离子浓度、超电势、电流大小等因素有关。如工业上曾用汞作阴极电解氯化钠溶液获得钠汞齐(因H+在汞电极上放电时超电势很大)进而与水反应制烧碱;又如,工业制苯胺的一种方法是用电解法使硝基苯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成苯胺(电有机合成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所以,如果我们平时把电极放电顺序过于绝对化,是不利于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和后续发展的。
2. 升高温度电离常数一定增大吗?很多老师和资料都给出了绝对答案,认为升高温度一定促进电离(还从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实,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因为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过程既包含化学键的断裂还包含离子的水合过程(后者是释放能量的)。比如HF,它的电离过程是放热的,所以升高温度反而抑制了电离。再比如CH3COOH,文献表明它的电离常数并不是随温度升高单调递增的。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电解质,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可以认为其电离常数基本保持不变。
3.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与其溶解度之间都可以相互换算吗?曾见过这样的习题:已知CaSO4常温时溶解度为0.21g,请换算出CaSO4的Ksp值。结果换算出的Ksp值比实际文献值大一个数量级。因为事实上,溶解的CaSO4并未完全电离,计算表明饱和CaSO4中真正电离的CaSO4不到其溶解总量的一半(另一大半溶解的部分仍以化合态CaSO4存在),因而其Ksp与溶解度之间不能简单换算。事实上,只有BaSO4等少数(溶解部分全部电离且离子不明显水解的)难溶电解质,才可以进行溶度积Ksp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4. 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往往强于氧化产物。不少资料以“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制氯气”的反应为例来说明这一比较物质氧化性强弱的经验规律,即认为二氧化锰氧化性强于氯气。而事实上,查标准电极电势知:Eθ(Cl2/Cl-)=1.36V,而 Eθ(Mn02/Mn2+)=1.23V,即标准状态时Cl2氧化性其实略强于MnO2,这也正是该反应要用浓盐酸才能进行的原因。上述提及的比较物质氧化性强弱的方法只是一种有局限的经验方法,并非普遍适用,不能机械乱套。
5. SO3是平面正三角形结构吗?事实上SO3的立体结构与其状态有关,气态时分子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中心硫原子轨道采用sp2杂化,而SO3在液态和固态时为链状或环状结构,都不再是平面型,硫原子轨道为sp3杂化。而我们很多资料试题在考察SO3分子结构时并未指明物质状态,这是很不严谨的。
当然,教学教辅中还有其他一些流行性错误,如认为“HCO3-与Ca2+不会发生沉淀反应、MgCl2比NaCl熔点高、铝与酸性相同的盐酸和硫酸反应速率相同、足量锌分别与等量的盐酸和醋酸反应生成的氢气一样多、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碱性比醋酸钠溶液强” 等,都是不查资料、不做实验、不深入学习思考导致的谬误,此处不再一一细说。
造成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与化学学科本身特点有关:化学是一门关于泛分子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本身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它的不少结论目前还只停留在经验或假设阶段;而主观原因则是我们老师缺乏深入学习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意识,遇到问题不愿投入精力研究实证,所以才有那么多劣质教辅资料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坑害我们的学生。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老师同样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通过自身努力来避免。首先,我们对已有的任何理论都应持一种保留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力求在教学中克服“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其次,我们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如在备课或习题命制中,相关问题一定要先查证资料或做实验反复推敲,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造,从而确保教学不出或少出科学性错误。
如果我们教师都能通过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科学严谨的教学解决上述化学教学的三大问题,让学生领悟到化学独特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思想魅力和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担当,那么不但学生会真正喜爱化学,而且化学学科本身也一定会吸引到更多优秀青年学子,从而发展得更好更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