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1
明――人人做“明”师
名师,并非人人能做到,但管理者都可成为“明师”。明者,明白也!即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管理职责。明确管理职能是有效管理的基础。作为管理者,必须明了教育教学法规,有明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在教学管理中既要“抓大”(宏观调控),更要“管小”(深入教学细节),提高人员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二是明确管理要点。明确管理重点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学校教学工作千头万绪,如果零敲碎打,不分轻重缓急,势必影响管理实效。因此,要通过制订标准、建立制度来突出教学管理重点。
三是明确管理方法。明确管理策略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保证。教学管理中找准抓手很重要,我校将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
四是明确管理走向。经过磨合,管理实现了“五个走向”:从零碎备课走向“以单元为模块的学案设计”;从关注教师课堂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从随机杂乱的听课走向对教学实录的思考分析;从浮华的课后反思走向明确要求与内容的辨析;从强化教研意识和素质达标走向不断追求卓越。
实――着着落“实”处
2009年以来,射阳县解放路小学对教科研进行了系列改革,推出了以“教研周”活动为载体的教科研模式,具体做法就是“四共”――共读、共教、共研、共进。
共读就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研读课标、教材及相关材料,把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明确本册教材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系以及教学目标。
共教就是上同主题或同章节内容的教研课。我们每周确定一到两个年级的某一个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在学科组内每人一节公开课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位教师上校级公开课。
共研就是对教与学共同研讨。执教教师汇报这堂课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教研组长汇报本组对这节课的研究与探讨成果,其他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指派领导或骨干教师作总结。
共进就是在上述“三共”的基础上达成的目标。
这样着着落到实处,整体工作又怎会浮呢?做好点的实质工作,面也就实了,质量自然就实了。
严――环环把“严”关
企业的管理是质量的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同样是生命线工程。严格不代表拘谨,严厉不代表无情。真正的“严”不仅是对于学校,对于学生的责任使然,其实还是对教师的一种爱护。
一、规章程序的严密
①是建章立制,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②是加强督查,达成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规范化。③是以身作则,领导班子做好表率,引导教学创新,提高实效性。
二、操作实施的严谨
抓“严”教学管理,在加强教师“教”的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学”的管理。我校自2009年开始,在教学管理上做了一些改进,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其目的是要及时了解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也促使教师关注学情。
实践证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要管理的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教促学,以学定教,两者不可失衡。
三、质量评价的严肃
公正的评价是教师最期盼的。我们根据学校领导成员各人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特长,对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合理分工,让他们负责学校某一级部其中一个学科的教学管理。并把这一分工管理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以一种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确立。“质量把关制”达到了教学管理的以下要求:①把关人员是学校领导成员,是一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教育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②把关分工时的因“才”分工,使管理者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决策、调控、自控能力;③把关人员的分级部负责,解决了学校规模大,教学管理内容广泛,日常管理中较难精细化的问题,使教学管理的网络更清晰。
创――步步有“创”举
发展的前提是创新。我校的创新以“精品意识”为前提。着眼于“精”, 管理者要有精英意识,要有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作作风,做思想和实践的精英,影响带动教师打造精品课堂。
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依然是以有效教学突破年为载体,推行有效教学课堂过关制,通过层层过关,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有效教学的行家里手。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有效教学的重点是着力抓常态课堂的教学效益。我们反对表演式的公开课,但也可借鉴公开课中实用的招数,通过研讨、会课等多种形式谋求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
恒――事事持“恒”心
管理强调一个“恒”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一所学校制定一项制度容易,始终不渝贯彻下来,就不那么轻松了。如若持之以恒地做好管理过程中的每件事,形成学校的传统风格,就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2
意义。
一、新课程实施中仍存在着“三个不适应”
1.教师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对新课本不适应,对课本的编排体制、内容难易、知识衔接不适应;②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训学生的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有的教师感觉不适应;③教师既依赖“教辅”,又对“教辅”不满意,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
2.学生不适应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新课改的不适应表现在: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师、新的环境表现出不适应;自制力差,不会自主学习,疲于应付考试,压力较大;感到迷茫,把握不好该学什么知识。
3.管理不适应
面对新课改的要求,面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单一的量化标准去评判,没有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引入考评内容,限制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1.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一是大多数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二是无成
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三是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
2.教师执教效益不高
面对教学上的重大变革,一些教师思想教学观念没有及时得到转变,还停留在生拉硬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感到很困惑;更多的教师表现在对教材处理的不适应,操作难把握,表现出教师课堂效益的低下,教学效果不高。
三、教学常规由“虚”向“实”迈进仍在浅层徘徊
1.备课
教师在备课环节仍然是注重备知识,不注重备教法;教师的备课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感知、理解、掌握各个模块;教师的备课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了解学生思想态度、认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不明,环节不全,教学目标不确定,重点难点不突出;对备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忽略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只有课时备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与反思备课只是摆设。
2.批改
各校对学生作业批改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上很难执行;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有应付了事的现象,难以做到全批全改、规范批阅,更难以做到面批、面评、面改;对作业的批改不及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作业批改方式单一,费时费力,用去了教师大量的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新理念的时间,不利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3.教学研究与反思
教师身处教学一线,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原始案例,数据和材料具备从事教学研究的有利条件,但却对研究的方向不能定位,不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研究;不思考今天学生有什么特点,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能发现问题,不会聚集问题,无力解决问题,使教育研究成为一句空话。
四、队伍素质提升仍面临新的挑战
1.未能从战略高度排兵布阵,科学规划
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制度无行动,对青年教师只是压担子,给压力,没有从战略高度作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材规划。个别学校虽有师徒结对的形式,但缺乏教学与实践的指导;虽有各级培训作支撑,但培训方式、内容、效果都缺乏有效监控;虽有以赛讲作为平台,但推进的机制限制了青年教师自身的发挥与个性的张扬。
2.部分青年教师被动工作,机械重复性劳动
经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存在工作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敬业精神不强,进取心弱化。部分骨干教师不再为荣誉、职称而努力,部分青年教师视野封闭,观念难新,不锐意求新,缺少智慧,缺乏创造。更多的教师追求工作熟练化、工作模式化、教学无大错。
五、破解问题和困惑的对策与措施
1.突出一个“改”字
主要是队伍管理机制的创新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首先是创新队伍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建机制、定规划、有目标、有层次、有计划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新秀”的培养,要采取多种形式,提供机会和平台,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其次是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通过“学习研讨,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让师生形成共识;通过“机制创新,模式推动,学案引领”让课堂充满生机;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反思总结”让师生真正受益。
2.狠抓一个“实”字
主要是教学环节的求实、务实和落实,一是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络作用,使教研真正动起来。二是要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明确阶段活动次数,通过定任务,提目标,看效益,使教研真正活起来。三是要创新教研形式和内容,通过听评课互动碰撞,案例教材分析研讨,同课异构比较,习题精选分析等形式,通过对教材教法的挖掘研究,让教研真正实起来。常规教学环节及管理工作的过程落实一定要立足“常态”、追求“常新”。努力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
3.落实一个“严”字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3
关键词:历史情境题;命题原则;材料
2012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历史)命题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在教学和考试中,恰当地运
用历史情境既能使学生跨越时空体验鲜活有趣的历史,又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历史情境题一般由创设情境的题干(时间、人物、事件、观点等有效信息)、驱动问题探究开展的设问(提出要解决的历史问题)、备选项(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理性辨析,去伪存真,非选择题不需此部分)三部分组成。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通过图表、图片、文字材料、口述史料、生活情境等构筑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情境,将考点融入其中,既能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鲜活有趣的历史,又能在解题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当下的历史考题绝大多数都采用此种类型,也充分证明了命题专家和一线历史教师对这种题型的肯定。但是在命题实践过程中,部分命题者为了体现创新而创设伪情境,或对珍贵史料断章取义,生硬制造材料和考点之间的联系。这对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甚至纯粹的应考能力都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误入歧途,对
历史学科应当具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视而不见。笔者愚见,认为情境性材料题应当具备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性。一方面,要兼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章节重难点,另一方面,命题不能出现史实和逻辑错误。命题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处理材料必须避免先入为主,防止以偏概全,要能全面准确地认识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创设虚拟情境是可以的,但违背历史常识是大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伯里克利改革的情况(人民版必修Ⅰ专题5),创设情境题如下:
雅克是一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公元前428年)三十岁,他是家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城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雅克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因为他( )
A.是五百人会议成员
B.怕因不参加会议而受惩罚
C.可以担任轮值主席
D.可以领取津贴
题中的人物雅克就是虚拟的,但情境是科学的,“雅典郊区的农民”告诉我们雅克是低等级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是每一个雅典公民的权利,为了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二、挑战性原则
与其他题型相比,情境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颖:材料的出处、考查的角度、设问的方式、最后的结论等,对于爱思考的学生来说,都充满了挑战性和征服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例如,“蒸汽的力量”(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五):
情境一:汤姆是一个英国工场主,于1768年接手了一个棉纺织工场,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他想要扩大经营规模,你帮他想想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工业革命的条件)
情境二:一天,汤姆又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订单,要在一个月内生产3万匹棉布,但是汤姆的工场每月只能生产700匹棉布,如何才能按时完成数十倍的订单呢?(进行技术革新)
■
情境三:眼看订单就要完成了,可是连日干旱,使得作为动力的水源明显不足,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都无法正常运转,这可怎么办?(进行动力改革――从1769年开始,瓦特不断改良蒸汽机)
情境四:由于采用了蒸汽动力,汤姆的工厂一年四季都能进行有序生产,很快库房里积压的产品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将产品更快地运销到世界各地呢?(进行交通工具的革新――富尔敦汽船,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此题将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全部囊括,以做题者为主角,设计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很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衡量学生解答历史情境题的结果与预定要达到的考查目标相符合的程度,试题太难或过于容易都会降低有效性,只有解题结果基本反映学生平时的整体学习情况才是最有效的。情境题考查的目标应当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收集材料、提炼信息、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都要以此为驱动力,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人民版必修Ⅰ专题7关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一道选择题:
2009年1月20日中午12时许,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他在美国最高法院首法官罗伯茨的见证下庄严宣誓。誓词大意为:“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美国总统职责,尽己所能保存、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职责与美国宪法内容的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无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B.最高行政权属于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之总统
C.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解释权在最高法院
D.按照宪法规定,美国政府各部门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成立
此题有情境设计,但如果没有此情境,学生也一样可以做题,文字的增加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典型的为情境而情境。再比如,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的一道选择题:
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这是一则很有意思的情境,但并不是有效的情境。因为部分农村学生对自来水和马桶是陌生的,此情境就会影响他们的判断。
四、适度性原则
创设情境的文字表述必须语言流畅,简洁精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情境型选择题的题干应当控制在100字以内,太少不易完整叙述历史情境,太多会抑制解题者的阅读动力。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全国历史教师年会,其中的一堂课历史情境设计贯穿始终,选用的材料多达八段,而且难度较大。听课的老师听起来都感觉很吃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值得商榷了。
历史情境题的设计宗旨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本文仅仅对历史情境题的命题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J].历史教学,2012(7).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4
论文摘要:在对素描教学方法介绍和对当前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素描教学方法的艺术类学生管理提升对策,认为应该应用整体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与家长联系,重视家庭教育和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借鉴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应用形神兼备的感受力方法,推动文化活动优势,提升学生内涵;加强师德教育,更新专业教师习惯性思维的就业观念,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心理、性格、行为等多方面与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如何做好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目前一个迫切研究的课题。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美术爱好者入门必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强的基础指导作用,将素描教学方法运用到他们的思想教育领域同样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素描教学方法
(一)整体观察意识
一幅素描作品缺乏整体感,一定杂乱无章,没有秩序感。因此,为了表现整体感,首先对所描绘的对象要有整体观察意识, 无论摆放多少静物,始终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对形体的分析比较,从内部结构到外观现象作出有机的联系,去粗存精,予以归纳概括,当对于所描绘的物象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般人来说,通常的观察方法是局部观察,这是一种由某一局部向另一局部单向移动的观察方法,通过局部的拼合,凑成一个表面化的形状。例如画人物头像时还没确定好头部的结构架就开始进入头发、眼睛、眉毛、鼻子的细节描绘,这样就会出现局部高于整体,造成喧宾夺主的副作用。这样局部的观察方法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处理整体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正确的描绘程序: “整体——局部——整体”。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细节(局部)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细节的形象或具体的局部也会缺乏真实感,为了更加确切地表现形象,眼睛要时常观察到局部细节,但重要的是描绘细节时,始终不要脱离形体结构的大关系(整体)。在整体制约下做细部描绘,做到有“严”有“活”、有“虚”有“实”、有“稳”有“变”的艺术处理效果,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二)形体内在结构认识
形体内在结构认识就是对所描绘物象在解剖结构上的研究理解,弄懂其结构原理并利用结构来塑造其形体。在绘画过程中,仅以看到的形状当作物象的全部显然是错误的。如一个立方体,虽然视觉仅能看到形体六个面中的三个,素描表现也仅涉及视觉所见的这三个面。然而在认识上却应该理解到整个形体上、下、左、右、正、反、全部六个面的组合联系,这样才能够从结构的观点去透过形体表象认识其内在联系,掌握造型上的主动性。当我们观察形体时应透过其表现,推测估计它全部结构的存在。不仅要分析眼睛看得到的一切形体之朴素衔接的关系,尤其重要的是要想得到眼睛看不到的那些位于背面的形体,将它和看到的前面的形体衔接起来观察其来龙去脉,有些地方表现方法可以是意到笔不到。
(三)形神兼备的感受力
形神兼备是绘画造型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与任何艺术品一样,一幅素描作品的视觉感染力是与作品的造型形式感和作者的情绪感密不可分的。那些穷于物象之形似, 产生造型僵化,是失去艺术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当然形不准也无处求神,没有形体真实感的表现,素描造型就没有说服力,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就无从表达。故而形神统一成为塑造成功素描作品的重要标志。有经验的画家都十分重视造型技巧中两个方面的发挥,一个是造型的形式美感,另一个是形象神态刻画的深度。因为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关键之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即使是那些强调真实甚至追求自然主义的艺术作品,也都对现实生活作了不同程度的提炼和加工。如果是分毫不差的真实,百分之百的客观素描写生,还不如用高科技的照相机拍照来得省事、真实。
二、当前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全校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
艺术专业学生对新事物较好奇,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大多学生认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思维灵活,思想开放,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置校纪校规于不顾,上课迟到早退,有不少同学因迟到、旷课次数太多而被学校给予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常常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张扬、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等负面表现,使他们在全校各种常规检查评比中常常落后于别人,因此导致学校领导、系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都一再强调要统一管理、强化管理、严格管理,但往往在统一严格管理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局部特殊性,一味地限制约束学生,把艺术专业的学生管得太“死”、太“平”没有了个性,而这在专业上也就难有较大的发展和成就,这样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其实是失败的。比如在宿舍管理中就要既坚持统一标准,又考虑学生张扬个性的合理要求,不能简单机械地强求一致,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大都喜欢在床头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进行装饰,这应该是合理的,但如果简单地以“不够整齐统一”为由一律禁止,不仅不利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遭到学生的“软抗”,往往会形成一种“虽有禁而实不止”的尴尬局面。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片面认为加强管理会扼杀创造性思维,因此,他们对全校性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常常会有意无意说一些反对的话,从而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事实上加强管理与扼杀创造性思维是没有因果关系,而放弃管理却与风气的败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人的惰性因管理的加强而逐步得到克服,放弃管理惰性就会膨胀。惰性与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素质越高克服惰性的能力就越强,越低惰性越大。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相对低时,决定了其综合素质也相对低些,惰性大自我约束的能力就差。
(二)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
由于艺术类学生入学录取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艺术专业系院教师与学生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理论,而忽视、轻视思想教育的现象。有的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因此,对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工作存在马虎应付的态度,注重了形式上的表现,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导致不少学生思想空洞,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社会文化基础素质仍然普遍较低,表面上有《大学语文》等常规社会文化课程,还有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哲学等选修课程。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没有打好艺术创作所需的思想文化知识,到考试时想方设法作弊。另外,许多专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他们关系不大,由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没有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内涵,没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忽视了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
(三)注意了显性观念的引导,忽视了隐性观念的改变
显性观念认为认真学习好专业课和各种文化课,做个好的学生。隐性观念是,在学习好的同时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多接触,从思想上引导以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艺术类的学生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命清高,不能认清自我,比较突出感性思维,而缺乏理性思考,喜欢乘兴而做,兴尽而止,有兴致时,可以通宵达旦。兴致低时,也可能多日“不务正业”。特别是80后的新一代青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溺爱,有中国“小皇帝”之称,表现在行为上出现沉稳不足而奔放有余,情感丰富,好恶不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较明显,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且容易激动,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遇到困难问题要么正面顶撞,要么消极回避;较少能冷静地思考怎样解决好问题。
而学生管理者也只是注意了学生显性观念的引导,忽视了隐性观念的改变。没有注意到当前艺术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其它专业一样,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艺术类专业的扩招,就业问题突发严峻。艺术专业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艺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来临,精英教育时代已结束, 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毕业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卖方市场,在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但是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期望值却还未充分与之相适应,不少人仍持有精英教育时代的观念,特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这种思维根深蒂固,平时不加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思想上都希望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可理想与现实差距越来越大,是应该大力改变就业观念的时候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转贴于
三、基于素描教学方法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对策
(一)应用整体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按照素描整体观察意识,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让全校统一严格管理与艺术类学生局部特殊性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家庭教育相配合,在观念更新方面走在前面,胸怀宽广,具有一些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和异端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培养高级审美趣味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要实现保护艺术专业学生个性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实现平衡,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1)严与活的关系。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中有方,严中有活。严是管理的立足点,是对艺术专业大学生整体性、纪律性、刻苦性的总要求和理性的培养。但严的同时要注意严与活的统一,即制定制度要严,提出要求要严,贯彻执行要严,而教育管理内容要活,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要活,活是艺术专业大学生管理的艺术化表现,也是素描理念中的局部表现;(2)稳与变的关系。稳是条件,必须创建一个安定团结的校园环境及有条不紊的学习、生活秩序。变是指管理要适应形势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因人而宜,因事而宜,以满足艺术专业学生新、奇、特的追求;(3)虚与实的关系。虚指的是正面的思想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实是指在管理中要做到“三实”,即着眼实际,坚持实干,狠抓落实,从日常工作抓起,下功夫真干、苦干,长期坚持,一抓到底。
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习惯性以为严格才是对学生最大的爱,而事实上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判断一个学生要看“整体”,如果“局部”地认定一个学生不可救药,那么这位学生有可能就会真的一步步走向更糟糕的地步,因为同学看不起,老师看不上的学生是容易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而如果认为一个学生是块好材料,缺的只是精心加工(老师引导和同学帮助),尽管他自己有些小缺点,那么老师宽容、耐心会使他自律、自束。要经常同家长联系、沟通,询问家庭情况,了解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惯,加以引导,这样更能有效地把学生工作做好、做活。
(二)借鉴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借鉴素描形体内在结构认识,加强教育工作,应用素描结构认识的知识打比方、举例子,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在学期间,认真学习各种文化与专业知识,重视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平时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学生们如果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简单,求职将越能实现,反之,要求越多,实现起来越难。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十全十美,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应该先解决生活问题。向学生说明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就如素描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提到有看到面要认真刻画,没有看到的面,也要“表达”出来,每一笔每一笔的表达都是很重要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一笔一笔认真去画,才能完成一副好的素描作品。因此,每个艺术专业学生应该和其它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破除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就业期望值。通过一定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成为艺术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应用形神兼备的感受力方法,推动文化活动优势,提升学生内涵
艺术系(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专业教师的国内就业形势学习,更新教师就业观念,让教师树立不一定专业技能尖端,而不重视人文修养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就是当前社会可用之才,反之,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尤为重要。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注意加强教师个人的道德风范和修养,讲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学校及系院要创造条件,让各大学之间,相互开放课程并承认学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相邻的不同大学间自由选择;尽可能地邀请各地著名学者、艺术类教授、专家来校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演出及艺术作品展览,以弥补无法“亲炙大师”的缺陷;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趣味,尽可能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尽快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教会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而不是因噎废食,为防止学生沉湎网络而禁止带电脑进校园。积极鼓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能有大量接触学生的机会,象梅贻琦先生所说“大鱼带小鱼”的感觉一样。这样通过他们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发挥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所没有的某些工作优势,弥补他们管理工作上的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强、思想活跃、群体意识差、比较散漫,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素描的感受力理念,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统一的管理和枯燥呆板的说教,应该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兴趣广泛、表现欲强、参与性强、有文艺特长的特点,扬长避短,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内涵,做到形神兼备,既让学生的专业优势在活动中得到发挥、展示,又潜移默化地发挥校园文化特有的导向和教育功能。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歌咏、舞蹈、音乐欣赏等文艺活动的编排、表演和鉴赏,可以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创作和评论,可以是适合学生特点的主题园活动,也可以是与典型人物的座谈交流或社会考察等等。特别是艺术创作类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在策划组织、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中,既可以受到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思想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应用素描教学方法理念指导艺术类学生工作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能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里,使他们心服口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实践,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 目标
毫无疑问,是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但是,在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不同的学科中,其在保持总体有序落实的前提下会各有侧重,比如英语学科可能更侧重“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物理学科可能更侧重“过程与方法”…。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高中政治学科,其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极为关键的检验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落实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政治课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政治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一)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因此,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学生欣欣然进入乐学之境;如果着眼于长远,在政治课堂上培养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lunwenwang.com
(二)会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1],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中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三)会使新课程焕发出其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政治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既然政治新课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就要进一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开放、生成,让教学精彩起来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2];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上所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的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3]”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的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例如,在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就可以首先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放”的问题:分析日本肆意歪曲事实、篡改教科书的事实。这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充分的袒露其情感与态度,接着教师就可适时的创造“生成”的条件,问题:日本为什么不能像德国那样放下历史包袱,正视历史事实?请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分组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恰当引导,就会“生成”很多精彩的解答。
(二)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4]。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天价酒席现身饭店”与“一个亿万富翁的简朴家庭生活”这样两则材料,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或家庭消费的实际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时,教师可适时地呈现如下问题以引起互动:为什么会产生挥霍浪费的现象?浪费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扩大内需和家庭消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举措?这样的问题会有效的引领学生的合作互动方向。当学生由于认知失衡,出现片面理解时,教师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预期消费与超前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过苦日子、奢侈挥霍的关系”的辩论,以此构建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艰苦奋斗的意义。同时推出扩展性问题:饭店推出“打包”措施有什么意义?学校为什么对学生的穿着打扮作出一些规定?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合作互动向更深层次迈进。 (三)激趣、启思,让教学深刻起来
探究的兴趣是引起探究活动的前提,在兴趣驱使下的思维的活跃状态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佳状态。兴趣的引发要靠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时,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特定的情境内,教师的巧妙点拨、灵活引导,会使课堂教学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价值观与价值观的相互启发与提升的过程中深刻起来。例如,在讲授“社会保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先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有这样一条银行广告:“家无储蓄,如履薄冰。”然后问学生,这则广告对你有什么启示?教师可先动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讨论、争辩,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同时采取成果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汇报他们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使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深刻起来。
(四)尊重学生、鼓励创新,让评价多元起来
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学生学的状态与教师教的状态如何。往往一堂课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不当的评价造成的。不当的评价会使教与学双方均不能进入状态,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无趣,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了。而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却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政治课的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5]。实际上,政治课教学,说到底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过程,是其生命价值的成长过程,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本性得以逐渐展开的过程[6]。既然如此,我们的评价就应更关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我们的评价就更应多元起来。
总之,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然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不言自而喻的。但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笔者站在自己多年从事政治课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lunwenwang.com
参考文献
1、董凌达 实践完整性教学 构建和谐型课堂[J] 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2006,06
2、曹迎春 浅释高中政治新课标[J] 红蜻蜓素质教育网2005-5-11
3、赵宏义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4、严柏海 构建绿色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03
5、陈颖琼 互动教学 其乐无穷[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06
6、钱爱娟 让学生挣脱“镣铐”跳舞[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6,05、06
7、李景华 用教学提升生命的质量[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6,05、06
[1] 赵宏义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第72页
[2]严柏海 构建绿色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03
[3] 同上
[4] 陈颖琼 互动教学 其乐无穷[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06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6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环境问题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小栏目。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可自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思考或议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经济建设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拟题目收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各种材料,可在教师或同学协作下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
3.“研究性学习能力”作为重构课程的主线,是超越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可采用讨论的形式探究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建议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教材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问题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这个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又是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教材强调三层意思,首先要弄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材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还要认清我国的国情,认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
2001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4: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地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果:环境问题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一—威胁生态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时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储气罐阀门破裂,45吨左右的毒气泄漏。正在熟睡的人们被毒气熏得难以忍受,摇晃挣扎想跑出毒雾笼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惊慌。当场就使该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医院。最终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不同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响江水,也影响市容卫生,并威胁着人类健康。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二—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5:
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吨,居世界第49位。有人预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照此下去,我们当代人吃子孙饭,后人将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连生存都成问题,何以谈发展!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三—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
讨论情形:
学生甲讲了“杀鸡取卵”的故事,认为无节制的开采将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试图说明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
学生乙举例:德国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并非经济和环保的同步发展,由此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发展。
学生丙发言:现在我们常听到把开发西部旅游作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条途径,而且确实有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探究活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否同步并行
1、明确小组分工,布置具体任务
a、制定小组计划和实施方案
b、小组协作,提交本组计划并进行交流
2、研究内容与方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为什么?
3、提供收集资料的途径
a、自己发现:观察你所在的小区、学校等,是否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人和事,都造成什么影响?然后对这些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或拍摄照片。
b、查阅资料:可上网、读报、观看电视和报纸。
参考网址:
中央电视台:
搜狐:
新浪:
环境与发展信息网:
中国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