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1
关键词 临床医学 本科教学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Enhancing Budding College Clinical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JIN Ling, HUANG Minjiang, WANG Chunfeng, HE Xiaojin, LONG Sha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aihua, Hu'nan 418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nan Medical College was upgraded to become a budding separate medical colleges. How to grasp the clinical professional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graduate medical teaching clinical medicine, i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school. In this paper, a new medical colleg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medicine teaching a preliminary study.
Key words clinic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bility; exploration
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我校,作为2000年3月由中专升格专科、2014年3月由专科升格本科的普通全日制新院校。学校虽面临着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是学校的主体专业,也是我校设置时间最长、招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随着学校的升格,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结构优化,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因此如何尽快改变专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提升业务素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这是新升格高校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现实差距的思考
(1)地区现状。我校位于中西部地区、武陵山片区,按照学校专业建设计划要求,我们临床医学系曾于2011年8月对怀化所在地武陵山片区基层卫生队伍现状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发现农村基层医疗人才和全科医疗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学历层次低以中专学历为主,仍然有少数没有学历的医务人员。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面向武陵山片区,服务农村基层,为“人才紧缺型”专业,以加强应用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基层紧缺医卫人才需求为目标。
(2)师资现状。我们学校在短短十三年内实现了由中专至大专到本科的“三级跳”,这种跨跃式发展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能力能否及时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构成了严峻挑战。中专时期教师大多属于“经验型”和“实践型”教师,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象、内涵了解不够,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仍不同程度地沿用既往的模式。经过专科十余年的改革创新,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都得到一定提升,师资素质有了提高,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人数逐渐增多,但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的教师仍缺乏,具有本科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寥寥无几,在我区或全国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骨干教师更是风毛麟角。作为专科医学院校,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等都是在附属医院由临床医生完成,临床医生虽有医生的临床经验但没有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不能将自己的学识外化给学生。另外,临床医学系自2010年来引进了许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成为诊断学、外科学等临床桥梁课程授课的主力,从这个角度看,课堂成了年轻教师的实验田、练兵场,由于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加之本科学校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对专业课教师本身要求较高,须具备三重性质,即“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同时还必须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这是保证理论联系实际、传授临床新技能、新方法和科研新进展的前提。因此,适应高等医学教育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我校大专教师转型期的现实要求,也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3)教学设备。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的验证,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化和扩展。临床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高质量的实验相配合,就会像纸上谈兵。这就对试验场地、带教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源充足,2012、2013年分别录取新生831、889人,学生多、实训项目多,场地设备少的矛盾比较突出。教学设备相对不足,实训教材特别是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的制作建设不足。实验教师的教学手段较单一,讲授内容陈旧与简化现象严重;表达能力受限,严重影响了师生互动。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期间的收获应该事半功倍。但我校临床医学的实习医院多数是二级医院、县级医院, 三级医院、三甲医院很少,这种县级实习医院,临床科室不全或分科不细,病种较少,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少,无法满足本科教学目的,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习作用。因此,拓展实习基地,提升实习医院的级别也是当务之急。
2 适应本科教学,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探索
武陵山片区卫生队伍的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农村严重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现有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学历结构很难承担起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急需要本科层次的卫生人才充实这支队伍,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在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对我们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力求获得最大的教学实效。
(1)合理的本科办学定位。曾有专家将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类。①笔者认为,根据武陵山片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以往尚未有一所医学本科院校的特点,我们学校应该定位于教学型医学院校。应当确立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社区定向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本专并举,从以专科层次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本科层次为主,旨在培养面向城乡基层,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或技术应用型相关医学人才。以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医学等专业国家基本要求为导向构架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在专业设置上,应当变学术导向为主为社会需求导向为主,并把为农村、基层、社区服务作为重点。②
(2)改善教学条件。临床医学对实验实习的依赖性特别强,“临床操作技能只能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内化”。③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虽然尽量充实和优化了现有教学条件,如添置、更新了一批价值210余万元的仿真模型及投影设备,用于校内和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实训教学;新建了90平米的模拟急救实训室1间;2012年增加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盈口、坨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全科医学的见习。实习教学方面,修订了实习教学大纲,加强了与实习医院的合作,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加强了巡回检查和指导,使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通过以上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教学的压力,但尚未达到本科教学的要求,而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未来在学校初升本的转型期,笔者觉得:应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面积,购买和更新高仿真实训模型和投影设备,扩充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仪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室,和充足的适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的实习医院。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本科教学能力。师资是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关键。近两年来,学校和附属医院为升本以及升本后的临床医学专业转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相继修订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及管理办法》、《“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学校人才引进管理暂行规定》及《新进教师培养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2012年,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处,专门负责全校教师包括附属医院教师的培养工作,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且引进1名神经外科学专业博士后人才,共安排了74人次参加国内骨干教师教学培训与考察学习,聘请了8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到学校做示范性教学,如聘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管茶香教授所做的“医学本科教学浅悟”,笔者感到受益匪浅,从那丰富的表情、风趣的语言、激情四射的讲解、流畅自然的表述中,深刻感觉到医学教师语言和人格的无限魅力,使人终身难忘。除此之外,附属医院也建立健全了教学激励制度,鼓励高职称、高水平医师兼职从事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并通过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同时临床医学系制定了针对性、渐进式的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专业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开阔视野。2013年临床医学系组织学科带头人考察了台湾三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对台湾医学教育的人文教育和服务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获得较大收获。通过培养、引进、考察、激励等方法,已经完成教师培养特别是双师教师培养的初级阶段计划,下一步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可选派到重点高校脱产进修或攻读博士生;对业务水平接近“研究型”的教师,采取给任务、压担子的方式争取科研项目,使之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而且学校和中南大学联合举办“博士班”,重点针对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的教师培养,以提升临床课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学校的升格使我们振奋,但升本后学校如何克服困难加强临床专业教师培养和实训条件建设,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未来的道路漫长而悠远,我们将在今后的本科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边发展。
注释
① 涂明华,王野坪,向维聂等.试论新建医学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1):5-7.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2
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这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着整个教育活动的质量与生命力。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的适切性问题。本文将从课程适切性的含义、新升本院校课程适切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加以阐释,以期为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切性
目前,新升本院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更新课程设置,积极与幼儿园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和调整,制定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适切性问题显现出来,如:课程选择的适切性、课程组织的适切性、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等问题。本文从目前新升本院校课程适切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升本院校课程适切性的含义
布鲁贝克对课程的适切性做过一段精辟的阐述:“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有必要对学术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其内容的逻辑和动机考虑做些深入的分析。让我们先从课程的选择开始,因为学生对课程‘适切性’的呼声之强已使得课程的选择在过去十年中变得特别重要。乍一看,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教材要进入课程领域必须通过适切性的检验。这种标准的困难在于它过于简单化,只有当人们提出了适切性的对象问题时它的复杂性才显示出来。因此,当人们提出了下列问题时,问题就大不相同了:对谁、对什么或多长时间是适切的?适切性的对象是学生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是些实际的社会问题,还是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善?此外,适切性的对象是短暂的现时,还是长期的未来?”[1]即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适切性指的是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内容等符合社会、文化及个人某些方面发展需要的性质,它表达了社会及个人对课程功能的某种期望。具体而言,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适切性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课程选择的适切性、课程组织的适切性、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选择的适切性强调课程与教育对象之间是否相适应,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组织适切性指的是新升本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组织安排课程;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要恰当合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要求课程能最大程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适切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升本院校针对自身特点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课程适切性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课程选择的适切性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新升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的选择上盲目从众,多为专科课程设置的翻版或更多参考国内著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相同的课程不能同时适切不同层次、不同取向的教育对象,同时也不能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要求。此外,很多新升本院校不能根据学生需要调整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其选择的课程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结果导致课程不能适切社会及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问题
教学改革及知识的更新步伐很快,但很多新升本院校的大部分课程还停留在已有的信息层面上,课程内容更新过慢,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相关知识,缺乏时代性、新颖性,缺少时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法类课程过分强调内容介绍,缺乏方法指导,使学生难以理解。部分课程过分强调理论素养,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程显得空洞乏力且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这种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结构的适切性问题
部分新升本院校不能处理好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专业课必修课比例过大,对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部分院校专业必修课过多,专业选修课较少。有的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2]
(四)课程组织的适切性问题
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一直缺乏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开发,很多高校在课程组织上停留在各课程之间不相往来的水平上,课程间不能做到很好的整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各自为政,缺乏整考虑,易造成学生重复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多维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发展。这样的课程组织不能最大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基本能力的需求。
三、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适切性的有效策略
(一)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人才需求呈多元化、应用型和专业化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由于课程比重不足、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不足、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指导力量薄弱以及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必须作出改革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的基本思路有创新观念以建立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结构以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促进指导教师队伍的“双师化”进程,实行高校及幼儿园“双导师制”,协调各类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构建“园校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赢。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高师学前教育本科长期以来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学前教育实践相脱节,毕业的学生学科专业应用性差,大多只能从事理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是指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教师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要“学有专长”。目前,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不断涌现,幼儿园在办园渠道、办园模式、办园条件、教育特色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办园渠道方面,在地方政府办园的同时,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发展幼教事业,从而形成了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正规和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办园模式方面,由于大教育观念的形成,早期教育概念的扩大,0-3岁婴儿教育已逐步纳入幼儿园教育的范畴。因此,涌现了3~6岁全日制幼儿园、0-3岁托儿班、亲子园等多种办学模式。在教育特色方面,出现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双语教育、蒙氏教育、早期阅读、特色体育等等。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呈现出这样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需要,以期培养有不同专长的幼教专业人才,如英语教育类、艺术教育类、特色教育类等。这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学有所长,充分发展个性,同时也适应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学生素质的需求
由于新升格本科院校多为二表本科招生,且部分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招生时是按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成绩偏低,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专业基础课设置教学。
1.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特点和本学科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建构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系统化的内容体系。如五大领域教法课的理论部分整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课程论等课程组教师定期进行教研活动,避免了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
2.调整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内容的比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历层次特点,对纯理论知识和高深的原理作适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做到深入浅出;适当增加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有关的实际应用知识和可操作性强的内容,以使学生学了有用,学得有趣;注重引入本学科最前沿性的新知识,以弥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部分陈旧的特点。
(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适切于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变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具有课程指导意义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形成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及理论。如儿童发展的整体观、儿童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理念等,[3]现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然而,目前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脱离现阶段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这就需要调整改进课程计划,加强新的教材编写和建设。同时还应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科研、学习中形成团队力量,发挥整体优势,以期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3
一、本科院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本科院校舞蹈教学的模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有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变革的同时,仍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实训课程为主,对于舞台训练、实践教学等一类的课程安排较少,大大限制了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的真实感知力。二是在舞蹈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在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十分缺乏。当前,本科院校舞蹈教学中主要以口传身受的方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艺术思维受到了限制。
二、本科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实践对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舞台实践对于舞蹈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使得舞蹈教学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激发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因此,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加强舞蹈实践是舞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舞台实践与舞蹈课堂教学实现互补
舞台实践和舞蹈课堂教学之间是互补的,主要是体现在:通过舞台实践让学生的技术技能得到提高,并能够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之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改善教学水平。在本科院校的舞蹈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实践教学两种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在舞蹈教学中认为实践教学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影响,使得实践教学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其实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尤其是在舞台课堂教学中深化舞台实践,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技术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由此可见,舞台实践与舞蹈课堂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二)舞台实践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古典舞,学生对于教师要求的古典舞的韵律总是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达不到要求,对于这种情况,通过教师给学生排练中国古典舞《柳丝青青》来让学生在舞蹈中体会到台步行走时仿佛如行云流水一样,腰部如弱柳扶风一般的感觉,手部的动作如同那含苞待放的玉兰花一般。
又如在进行现代舞教学时,学生们对于现代舞所具备的那种独特的风格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身体各个部位的收与放掌握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帮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显得僵硬呆板,或过于太放松,难以掌握要领。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语言没有指向性,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排练剧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现代舞《生命树》时让学生对现代舞的肢体语言进行充分的理解,仔细的感受那种收与放,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舞台实践是舞蹈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
通过舞台实践可以对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是舞蹈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通过舞台实践,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而为后续的舞蹈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让后续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舞台实践,可以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去对自身所学习的基本技能与知识进行充分的进一步的巩固与吸收,进而加深对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开阔,对舞蹈艺术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够从生活之中汲取艺术灵感;通过舞台实践,让课堂教学得到充分的补充,舞台实践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艺术,对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在舞台实践之中所发现的不足,将可以成为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之中相当关键性的一个点;通过舞台实践,学生可以更好的去进行查漏补缺;通过舞台实践,学生可以更好的锤炼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还可以完善学生的心理训练与基本功训练。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讲,心理训练与基本功训练是相当重要的内容,如果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口头强调,那么是很难发挥出其实际效用的,因此需要不断地舞台实践来进行操练。完整的舞台实践表演包括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从对作品的学习与分析,到作品的排练,最后到对整个作品的诠释与展现,这些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都只有通过舞台实践来得到锻炼。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来看,加强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潮流,建立稳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场所。在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过程中,食品高校可利用企业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进而共同推进食品行业的发展。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鼓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也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多种举措,不断努力探索,但作为强化实践能力重要场所之一的校外实习基地,其建设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难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重建设,轻管理。这一矛盾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基地建设中比较突出。学校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对口企业洽谈并签订合作协议,但签订后缺乏必要的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利用与管理。目前大部分食品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混乱,影响学生的实习质量。
2.重硬件,轻软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都具有较好的设备条件,但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全面反映校外实习所要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规程。
3.高校与实习基地间缺乏互动。高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学生单方面实习,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互动,造成高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稳定。
4.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简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实践的内容教多,但一个企业往往只是一个方面的知识,多个地方实习,经费有困难。
因此,为了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应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面向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教育资源(包括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虽然能在场地、设施、师资、人员等方面进行配置或者不断完善,但仍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改革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内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且发挥着校内实习基地无法替代的作用。开拓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顺应了社会和学校的需求,为实现食品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与行业用人需求的进一步对接,实现人才“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新方法。学生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是教学大纲中实践环节的主要实现场所,两种实习基地在功能、建设方法、运行与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校内实习基地依托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科研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校内知识学习与社会岗位工作,专业与行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由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与质量等诸多教学改革的尝试有了更多的实际依据。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号)精神和食品行业特色,校外实习基地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应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推动高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注入符合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的实用课程,新资源和新资讯。第二,树立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加强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为适应我国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实际工作岗位出发,校企应共同探讨、设计实习实践专题,以提升学生服务于社会、引领行业发展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食品人才。第三,深刻理解现时期倡导的“应用复合人才”的概念,促进高校办学与食品行业产、学、研相结合,探索食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计划修订与社会用人需求同步不滞后的思路。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定位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5
关键词 本科 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教学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9
Abstract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mal professional.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content, two ways and the formal curriculum of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and informal curriculum was discussed.
Keywords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majors; Chinese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本科小W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范专业。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1994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师范生应具备四项教师职业技能,即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①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不同学科的教学技能一般是不能互换和替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②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类师范生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如何训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高低,甚至影响整个师范生教育质量的问题。
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语文教师在其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③小学语文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理解它需结合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定义再明确三点:第一,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这个教学行为活动方式又是外显教学行为和内隐智力活动的复合系统;第二,是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第三,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由知识转化而来的。④
有人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所具特殊能力中的专业技术能力(技能),包括教学认知能力(领悟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备课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上课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调控能力)四个方面。⑤有人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划分为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矫正技能三个方面。⑥有人将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课堂施教技能、教后反思与评价技能三部分。⑦我们认为,从便于技能训练和考核角度,可以把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基本技能和语文教学综合技能两个层次。基本技能是指师范生进行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语文教学综合技能是指为顺利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而必须具备的综合技能技巧;从教学进程角度,可以将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等几个部分。
教学准备技能处于教学准备阶段,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分析与处理教材技能、了解学生技能、编写教案技能三个部分,其中编写教案技能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技能、教学重难点把握技能、教学方法选择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现代媒体设计技能等。就具体一堂课的教学准备而言,通过分析处理教材,分析把握学生学情和身心特点,最终形成的教案其设计与编写水平就是师范生教学准备技能水平高低的体现。
教学实施技能集中反映了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从教学中学习的效益与质量,是语文教学技能体系的重心,主要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组织与管理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调控技能、激励技能、反馈技能、收束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现代媒体运用技能、作业布置技能、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等。小学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突出、强化教学实施技能中的提问、组织与管理、调控、激励等技能。
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和研究阶段,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最重要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一方面融于其它种类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说课与评课是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2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
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和专业成长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尤其是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实现的。课程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⑧非正式课程是未被列入正式课程表中的课程。我们认为,本科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种途径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2.1 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正式的课程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技能形成的最主要途径。本科师范院校应按照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2012年2月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时应以能力培养为重,强化实践意识,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相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
2.1.1 教学实训课程
教学实训是教学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单位顶岗实习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实训课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实践培训的学习,而且以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为主。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改革传统学科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实训类课程的门数和时数,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训课程所占学时较多,占师范生四年总学时的1/5以上,是师范生教师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实训课程和综合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训)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教育技术学、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训、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等,通过这些实训课程的教学、训练和考核,使语文类师范生具备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和现代媒体运用技能和初步的语文教学各项技能,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具备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表达水平;树立规范书写的意识,掌握现行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章法等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三笔字的书写水平;熟练掌握小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形式的备课、上课,了解常见的课堂管理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会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2.1.2 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增加师范生的实践经验并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由专业认知实习、模拟教育实习和毕业教育实习三大块组成,总课时为18周。专业认知实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一周。模拟教育实习是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一大特色,它是介于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安排在第五学期,为期三周。毕业教育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4周。专业认知实习以教育教学观摩和整体感知为主,模拟教育实习以学科课程教学观摩、部分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进行,毕业教育实习则是学科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全面参与和研究的综合实践。其中,小学语文课是语文类师范生必听和必上的课程。三类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在时段上依次递进,时间上依次递增,在内容上逐步深入,这种“观摩―参与―研究”的长期实践体系的安排符合师范生“实践―理论―实践”认知发展和技能掌握的规律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同步的原则,打破了以往相对集中的实践形式,更有利于师范生训练教育教学技能,实现专业发展。
2.1.3 综合实践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式的课程计划中还设置了诸多综合实践课程,如交流沟通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信息处理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教育管理与研究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班队活动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数理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美术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综合实践课程,各为1学分,17学时。语文类师范生须选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教育管理与科研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必修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在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美术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通过学习、考核,取得相应学分。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有效促进了语文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完善。
2.2 非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活动中生成与丰富,非正式课程的训练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伸缩性,是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形成与提高的重要补充。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已初步形成以师范技能为重点的课外教育活动模式,注重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非正式课程的训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各种教学技能考核、竞赛,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2.2.1 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每年都会组织相关教师为学生开设有关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片段教学等的专题讲座,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趋势、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考核的形式变化等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参加校外语文学科教学竞赛和小学语文教师考编求助的同学都会安排相关教师及时予以辅导、指导;通过加强与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科所和各类小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一批省级、校级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它们为本院语言教研室及语文类师范生提供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学比武课、研讨课与优质课的现场观摩机会。
2.2.2 教学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技能竞赛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即师范性,把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增强师范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内容主要有普通话、三笔字、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简笔画、朗读与即兴演讲、教学设计(撰写教案)、说课、片段教学。训练与考核的安排也是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是基础,训练、考核在前,教学综合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整体与集中体现,考核在基本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后进行。考核成绩均按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评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级的,学校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不合格者要通过继续训练直至经补考达到合格及以上等级为止。教学综合技能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会被推荐参加学校乃至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同时,教科院每年都会举办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选拔选手参加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参加复赛和决赛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语言教研室与教育心理教研室教师的共同指导、培训(其他同学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备战全省、全国比赛的选手在赛前还会接受几轮集中强化辅导、训练(其他同学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无疑,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及许多未参赛选手而言都是语文教学综合技能训练的极好途径。
2.2.3 相关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怀化学院共有学生社团58个,如教育心理学社、丹青社、学习力协会、中文剧社等,这些社团每年都会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课本剧创编与表演、演讲比赛、“三字一画”展示等,这些活动的参加都有助于师范生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此外,教育科学学院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教师教育研究与素质训练中心”有六个实训分室,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训室(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分室、数字影像制作分室)、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训室、教师心理素质训练与测评室、书画研究与书写技能实训室、艺术教育与艺术素质实训室,这些场所与教学仪器设备不仅能满足学科课程教学与实训的需求,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现代媒体使用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等的自主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发挥正式的课程在技能训练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组织开展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学习观摩机会、搭建先进的技能训练平台,调动学生训练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非正式课程训练途径的补充作用。
注释
① 陈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27):74-75.
② 朱英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5):19-23.
③ 周庆元.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
④ 王宗海.“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内容建构与实施方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
⑤ 朱英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5):19-23.
⑥ 杨爱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5.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6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 化学和生物专业 办学特色
1.前言
专业办学特色是一个专业明显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是在长期专业建设过程中积累和培育形成的,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带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出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往往地处经济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与老的本科院校相比,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没有竞争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很难找到发展的空间。地方本科院校培育专业办学特色要紧紧依托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核心,坚持产学研结合,努力促进产学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性循环。化学和生物专业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心科学”,它在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化学和生物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从学科专业发展出发,容易找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点,为培育专业特色打下基础。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办学特色,加快化学和生物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及改造,我们先后深入地方,针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及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针对“什么是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办学特色?如何进一步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办学特色?”进行思考与探索。在专业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教育特色、教学特色、教学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等方面有了一些思路和设想。
2.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办学特色要找准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
2.1地方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
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地处经济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这类地区虽然经济十分落后,但资源十分丰富,往往有一些特色的资源,如特色的矿业资源、特色动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加工资源,地方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达到快速提高地方经济水平的目标。河池学院所在地河池市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特色矿产资源,建设成为广西最大、全国有名、世界有影响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创建河池有色金属研究开发中心、有色金属循环经济示范区、高新技术材料加工制造区、初级矿产品冶炼区、矿山开采区等,实现锌、锑、铅、铜、银、铟冶炼规模全区最大。通过加强与大集团、大企业和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推动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向“高、精、深”的高端产品延伸。重点发展信息记录材料、敏感材料、纳米材料、非晶态金属材料等高新材料精深加工产品。兼顾发展黑色金属及非金属工业,开发硅、锰、铁、煤等黑色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不断完善医药产业体系,建设天然药谷和中草药基地,培育壮大中医龙头企业,建设河池新特药品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以岩黄莲注射液、喜树碱为重点的医药产品品牌。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建设特色农产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绿色、特色食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扶持天然禽料、天然色素、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企业,建设广西最大的制丝、制绸及丝绸制品企业,扶持养蚕业,等等。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为地方院校化学和生物专业培育办学特色创造了条件。
2.2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征。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几个特征。
2.2.1人才需求具有行业多和面广的特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贫困地区除了仍然需要补充一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之外,在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电工电子、化工冶炼、计算机应用、服装、建筑、烹饪、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食品加工、物流管理、选矿、探矿、制糖、地质等重点专业,急需培养高级职业人才。
2.2.2人才需求具有多层次特征。在重点人才需求专业中,人才需求出现多层次化,除了一些从事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之外,同时需要一批懂技术培训、善管理的中层管理技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懂技术、懂操作的生产技能人才。再则是需要对原有工人的职业再培训,人才需求层次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
2.2.3人才需求具有每类人才需求量小的特征。人才需求的行业多、层次多,但是每类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量不大。以教育这一块为例,对化学、生物教师的需求仍然存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人员编制问题和考试杠杆问题),每年化学、生物教师的需求量很小,特别是生物教师。
2.2.4人才需求出现由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的特征。用人单位特别企业对人才需求逐渐从知识型向应用型人才转变,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重视学生的实习背景,重视学生的一专多能。
3.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办学特色要找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点
根据化学和生物学科专业的发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找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点。通过对接,可以带动学科专业建设,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达到高校办学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双赢”的目标。如何进行对接?一方面可以利用化学和生物专业的技术人才及仪器设备资源,满足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资源开发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逐步向食品加工方向发展,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能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人才。针对贫困地区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跟不上,农产品加工率比较低,受市场需求影响比较大等问题,结合做大做强农林资源型大工业加工发展,在农业优势产业上做文章。同时可以利用校企共建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实验室,主动涉及发展中的资源产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
4.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办学特色的对策
办学特色的培育取决于最终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服务以及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大小。办学特色需要以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靠发展优势学科来体现,靠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来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地方性院校的责任,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充分调查论证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学科渗透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应用环节,从而体现专业的办学特色。
4.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是要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要经常下到企业,不下到企业去,教师就成不了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过硬的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
4.2校企合作开发新专业、改造旧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服务地方经济为调整办学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切入点。要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化学和生物科学专业,在新专业的建设和旧专业的改造中,施行校企合作,合作双方共同制订和组织实施合作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建设产学结合试验基地,实现专业建设条件互补,教师队伍互补,教学和生产实习互补,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互补等六个方面的优势互补。保持专业创新与技术创新发展同步,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4.3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全面对接。
紧紧抓住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根本,可以使化学与生物专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使办学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可以使实践教学从根本上得到加强,更可以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的转变。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实际和区域资源状况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决定着能否真正地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开发应用型人才。应该在与企业合作建设基地方面多开展一些工作,积极探索与自然保护区、农科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4.4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直接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要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开发与研究实验室和重点建设学科这个平台,采取“院地结对帮扶”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将一些实验室直接建到企业和乡镇。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技术、设备等优势,直接为企业和村农服务。充分利用化学和生物专业设备,寻找企业,院企共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宗旨的检测及化验培训中心,为工矿企业、医疗卫生、外贸、高校、地质、石油、农业、食品加工及环保等厂矿企业提供理化项目的检测服务和相关化验人员培训,直接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4.5调整科研方向,找到科研新的兴奋点,实现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服务地方经济,必然需要大量实用的先进技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要将科研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围绕地方经济搞科研,在为地方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将我们自身融入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我们的科研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要进一步明确和调整科研方向,围绕有色金属加工新工艺、特色中草药提取、农副产品深加工、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形成科研特色。目前在地方院校自身科研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用其他高校的科研优势,大力开展合作研究,或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桥梁,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达到提高地方院校科研水平的目的。
4.6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发展圈。
产业可以促进科研,科研可以带动产业,科研可以带动教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圈。如何使“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采用选取特色明显的产业,与地方共建研究所,对该产业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研究特点,从而进行深开发。我们应根据地方院校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基层,以应用研究为主,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河池市人民政府.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广西:2006.
[2]刘旭辉,覃勇荣,郎耀秀,等.适应桂西北经济发展的化学专业调整改造构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6,26(2):48-52.
[3]陈超球,刘旭辉,陈敏.“专升本”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河池师专学报,2003,23(4):51-56.
[4]吴志鸿.论师专化学专业实施创新教育[J].河池师专学报,2001,21(2):35-38.
[5]吴志鸿.试谈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师专化学素质教育[J].河池师专学报,1998,18(2):34-37.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年鉴-2005[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7]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草案)[J].大学化学,2005,20(6):30-42.
[8]张辉,郭桂英,江山.新升本科院校结构性变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2,6(3):14-17.
[9]张元勤.注重专业建设,确保西部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0):61-64.
[10]刘春.新升本科院校的教育科研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3(5):439-442.
[11]兰文巧.新升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问题刍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1(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