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品质量认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品质量认证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59-01
1唐河县农产品质量认证现状
唐河县位于豫西南,属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蕴藏着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全县总耕地面积16.35万hm2 [1],是国家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常年粮食复播面积24.00万hm2,年产粮食150万t,瓜果菜面积4.20万hm2,产量140万t,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简称“三品一标”)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基本类型。实施“三品一标”战略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是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唐河县农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全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面积逾5.33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4个,另有6 个无公害农产品和1个绿色产品在申报中,无公害农产品复查认证3个,涉及粮食、瓜果菜、中药材等10余个品种。
2农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问题
2.1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认证后监管不严格
农业部《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意见》提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2],明确了政府在农产品质量认证中的关键角色。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仍缺乏对“三品一标”的产地认定和认证的鼓励力度,导致财政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农产品认证受到限制,且认证后续监管乏力,由于唐河县普遍存在重认定轻监管的现象,使认证后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生产记录、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大部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尚未建立县、乡、村和基地系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2“三品”的监测手段落后
当前,县农业局虽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购置了气相色谱仪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高端仪器,但蔬菜、水果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仍用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检测,缺乏农业环境、农产品定量检测,以致“三品”的专项检查仍处于低水平。
2.3认证农产品的总量规模小
目前,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广泛,而农产品种植特性和自身发展程度影响认证产品总量,导致总量小,抑制消费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农产品认证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3]。
3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对策
3.1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的领导,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
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制订长期稳定的认证资金扶持政策,要将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认证主体,使无公害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检测能力建设,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唐河县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4-5]。
3.2扩大认证产品的规模总量,培育认证农产品消费市场
在发挥唐河生态环境条件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协调“三品”结构。在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建立认证农产品专销区,积极推动认证农产品进超市,支持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各类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产销合作机制,促进市场贸易和品牌增值。
3.3宣传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知识,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扩大宣传手段,如悬挂条幅、开办讲座、印发技术小册子等,使无公害农产品知识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的进程。
3.4加强证后监管
积极探索建立贯穿全程的认证后跟踪监管长效机制,认真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获证单位要开展经常性的自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内检员的作用。加大产品质量抽检力度,重点检查“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情况和假冒行为。二是实地督导获证单位,重点检查获证单位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包装标识、标志使用和质量追溯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严格实行认证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同时,认真做好到期复查换证和续展等后续服务。
4参考文献
[1] 李晓清.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发生与防治[C]//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2011:2.
[2] 张凯.南阳市农产品质量认证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河南农业,2012(5):22-23.
[3] 彭浩.南阳市农产品质量认证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08(13):53.
[4] 夏远强.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问题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7-41.
产品质量认证范文2
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下称国发106号文),明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106号文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属地管理原则——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
此次明确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正是对过去偏重GDP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忽视人的身体健康的错误做法的纠偏。食品安全、环境治理是同一个道理,政府官员仅以GDP的增长为政绩考核标准,自然纵容了排污企业的肆虐,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只注重粮食产量是否达标超标,而不注重质量,也会“萝卜快了不洗泥”。现在农村种田种地,离不开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一些种植者还违规使用一些禁用的高毒农药化肥,这些农药化肥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还会给土壤带来污染,却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有助于完成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地方政府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镉大米”、“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都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纵容有关。
现在环境污染严重,雾霾侵袭大半个中国,攻陷多座城市,如阴魂般盘踞不散,这些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结出的苦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正是在执行“考核政绩不唯GDP”的原则。目前各级政府都已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峻程度,纷纷出招治理各自辖区的污染现象,如日前辽宁给省内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浙江兰溪市委书记立下军令状,担任兰溪污染最严重河流的“河长”等等,食品安全领域与环境治理方面都在走出唯GDP误区,最终都是为了百姓的幸福,为了人们的健康。
为了食品安全,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及相关法规。但食品安全犯罪,依然没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其中缘由,有监管者不力,更主要原因,也是和目前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一样,是由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观造成。试想如果大米产地的监管部门严格把关,也就没有“镉大米”流入百姓餐桌,造成大范围大米恐慌的事件。
农业生态安全,事关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污染问题,国家正是应该早点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106号文可谓正中时弊,如果能够贯彻落实,定能很好地解决农村污染和农产品质量问题。“要加强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推动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尽快让地方政府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产地农产品质量把关,这本应是地方官员的职责,现在要求,是一种责任回归。
产品质量认证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三品一标”认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三品”是指经过专业部门认证的并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或加工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与管理措施贯穿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实现“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领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指从农业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国重要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三品一标”认证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普洱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对“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认识不到位,“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投入不足、消费者购买认证产品意识不足、对认证产品标志认识不足,致使通过认证农产品消费环节没有明显的竞争力,优质优价不能体现出来。同时认证程序相当复杂、各生产环节审查规范有序、证后监管严格,严重影响申报企业的积极性,甚至出现通过认证企业自动放弃“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标志使用资格,制约“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普洱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格认证程序,严把认证准入关。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上,坚持“从严从紧,积极稳妥”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规范申报,确保产品质量达标。对申报认证的龙头企业、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检查与指导,对申请单位法人资质条件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考察,做到认定一个产地、推动一片标准化生产,认证一个产品、确保产品的安全。
二.积极开展认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了确保我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稳步开展,市、县区各级政府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认证力度,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市上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合作社在农业项目申报、资金扶持、贴息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二是加大认证力度。以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特色,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培育地方名牌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认证范围、认证品种,不断提高“三品一标”占有率。
三.强化证后监管,确保认证产品质量。为了使农产品生产操作和质量安全达到“三品一标”规定的相应标准,真正发挥“三品一标”在过程控制、减量化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市县区农业部门对取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和标志使用等方面加强监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认证农产品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保证合格率。
四、加大宣传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让广大消费者充分认识“三品一标”获证农产品的产品品质、质量安全保障,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在购买农产品时能够通过农产品认证标志选择认证产品,安全消费。为了增强全社会农产品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全市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一是展销推介,二是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商平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管理办法和认证程序》,“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成效和典型经验等方面的宣传。
五.积极与当地各级领导的沟通交流,让领导充分认识“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当地领导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关心支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申报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标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健康、稳定发展。
六.加强认证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把好质量关,更好的为申报企业服务,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七.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M行土地资源等调整,进行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解决目前普洱市农产品小、零化生产模式,避免分散经营带来的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现象,使农产品生产安全、有序进行。带动农产品生产产业健康发展。
八.政府引导建立完善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基地管理质量关,基地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检测,产品检测报告与产品随行,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实行基地与市场对接,市场对农产品进行严格审查并规范管理,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职责、赏罚分明,完善追溯制度。
九.加强证后监管,严格把握各生产环节质量关,确保“三品一标”品牌信誉及核心竞争力,维护好“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卢立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农业部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03)
3.绿色食品检查员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的思考[J].王宗英,周大森.新农业.2016(01)
4.绿色生产视角下的“三品一标”发展研究[J].李庆江,廖超子,刘建华,高芳,雷秋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5)
5.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彭亚琼.现代经济信息.2012(03)
6.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的实践与探讨――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刘建军,徐勇,余建湘.湖南农业科 学.2013(04)
7.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王奇,李建松.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01)
产品质量认证范文4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销售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标准,是各国为了保证本国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大力推行的一个质量管理系统。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国内的很多企业从创新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人手,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这一质量体系的实施为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保证产品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企业产品的销售促进上,更是起到了推波助谰的作用,为企业扩展市场、增加消费群体起到了难以评估的作用,可以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当代中国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石。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销售的作用
1.J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产品销售的基石
众所周知,不管企业销售的产品是实物还是实物,不可避免的都会牵扯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产品质量。俗话说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产品的质量也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产品销售的一个基点。一个产品要想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就必须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作为支撑,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这种购买的欲望可以说是企业产品销售的直接动力。这一点在“名牌效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一些产品由于质量上的可靠关系为消费者所认可,所消费者在产生购买欲望的时候首先选择的就是这些名牌产品,如我们买食用油都喜欢买“鲁花”、“金龙鱼”、“龙大”等品牌,这些品牌的花生油口味纯正,不掺杂其它的油,并且都是采用非转基因花生精制而成,这种质量上的可靠保证促使消费者将购买的欲望施加到他们身上,这就是名牌效应。我们仔细分析就就会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产品的质量。
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体系,能够使企业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从质量管理的决策到产品的销售这一过程中,对产品内部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企业陈品质量全过程符合产品销售的要求,在通过层层把关、分工检测。对产品中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问题的进行剔除,最终使出厂销售的产品具备最可靠的质量。所以说建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能使企业实现质量好、成本低的质量管理目标目标,可使企业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机制,使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此为企业产品的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产品销售额增添筹码。
2.增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利润
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与企业的规模、经理管理水平、产品定位和质量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企业的竞争力却更多的体现在产品的销售上。消费者对于一个企业的实力的判断往往不会运用很复杂的方法,而是靠一些基本的常识如产品的销量来判断企业企业的实力,如在购买家电的时候,往往一个品牌的产品销售的越多,消费者就越信赖,由此我们在购物的时候会发展购物扎堆的现象,这种商品销售好像不是一种买卖,更像一种抢购。实际上这就是产品竞争力的优势,实际上这种优势竞争力的产生究其渊源还是由产品质量决定,但是质量高低的通常消费者使用之后才能知道,在使用之前难以判断,所以只能产品的质量认证标识来辨别。
而ISO9000质量认证证书,为世界各国所承认,所以对产品的质量有很强的证明效力,所以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往往很看重这一标识,成为他们选择产品的一个依据。一旦企业取得IS09000质量认证标志,就表明该企业是产品质量信得过的证明。带有认证标忐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受到更多顾客的信任,取得ISO9000质量认证就能够扩大在消费者之间的影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没有经过顾客使用检测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经验证明下,在市尤其是一些对产晶质量要求很高的建筑材料行业,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组织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利润的有利手段。这一点在水泥行业也非常明显,以河北故城山水水泥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2007年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以前,产量仅仅有70万吨,市场范围也非常狭窄,围绕山东德州和河北故城的一些水泥散户为立足点,因为没有通过相应的质量认证,所以写建筑类企业对故城山水的水泥产品不怎么信任,所以并不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在2007年底故城山水申请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在认正通过以后其水泥销量逐渐提高,到2008年年底,年产量提高到250万吨,覆盖到周围200余公里,尤其是中标京沪高铁以后销量更是稳步增长,总产值达到了3 5亿,从中我们可以到ISO9000质量认证对于企业销售的作用。
3,有利于企业进军国际市场
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所以一些国家对于进入本国的市场要求外国产品规定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认证,尤其是作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军,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采购商愿意或者指定购买经过认证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采购商在订货时要求生产厂家提供按ISO9000标拣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证明。所以,国内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以后,可以以此为契机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增强自己企业的实力。总之,企业一旦取得质量认证,能够促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扩大出口的需要。
二.对ISO9000质量认证的认识的误区
当前,一些企业对15O9000质量认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如认为IS09000质量认证仅仅限于企业生产的过程,对企业销售的过程,以及销售以后产品质量的监控并不涉及;另外,一些企业认为I5O9000质量认证就是国家认证,因此忽视了其他产品认证工作,如3C认证等等,这些误区的存在给企业的质量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的销售工作。
1.忽视了产品销售中和产品销售以后的ISO9000质量控制
在当前的企业质量管理中,企业往往重视的是在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忽视了产品销售中和销售以后的质量控制。这也不难理解,产品质量控制主要在生产阶段,在销售阶段产品质量就已经定型,企业的管理者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往往认为质量管理只能在生产阶段,而销售和销售以后的阶段产品质量主要是通过产品三包解决。而实际上,产品质量控制应该存在于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全过程以后,ISO9000质量控制要求是产品存在的全过程,并且对于产品销售以后质量控制可以说关系到企业的名誉。
2.生产者不能按照ISO9000质量控制的要求履行承诺
产品质量认证范文5
关键词 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昭通;昭阳区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0-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苏丹红、毒豇豆、三鹿奶粉、瘦肉精、农药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从以前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逐渐向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需求转变,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品一标”应运而生。“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统称,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主要目的是推行“标准化产生、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措施,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对产地环境实施连续的环境监测评价和环保措施,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适应市场需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三品一标”认证现状
1.1 昭阳区农业生产概况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地处东经103°08′~103°56′,北纬27°07′~27°39′;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候凉爽,干湿两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20 d左右,年平均气温11.6 ℃,年均日照时数1 902 h,年均降水量736.5 mm;常年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6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8.7万hm2、经济作物播种1.94万hm2,肉蛋奶总产量8.9万t;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4家。分别经营苹果、蔬菜、马铃薯、大蒜、生猪、牛干巴、火腿等优质农(畜)产品,其产品远销四川、广东、深圳、贵州、湖北、上海、香港、澳门,并出口至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1.2 “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及认证实物明显增长
2007年以前,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仅通过1.4万hm2无公害产地认定和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9月至2015年12月,昭阳区围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大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昭阳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到2015年12月底,昭阳区累计有91%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93%的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大户通过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种植业无公害产地认定5.51万hm2,畜牧业无公害产地认定6 155 t,无公害渔业产地认定1.28万hm2;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2家、认证产品64个,其中:畜牧业认证11个产品、认证实物量3 704 t,种植业认证42个产品、认证实物产量31 370 t;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11个,认证实物量188 t;累计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家,认证产品10个,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 888 hm2,认证实物量43 750 t;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认证原料基地2 067 hm2,认证产品6个,认证产品实物量980 t,产值1 150万元;成功申请登记“昭通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登记面积1.43万hm2,登记产品实物量40万t。
1.3 逐步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奖励机制
为提升“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品牌形象、社会公信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鼓励支持“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康稳步发展,昭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了2010年度昭阳区朝琼养殖场等6家“三品一标”先进工作单位,并对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累计到现在,昭阳区“三品一标”生产企业获省政府、市政府奖励85万元,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获市政府奖励37万元,有力推进“三品一标” 认证工作进程。
2 “三品一标”认证存在的问题
2.1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
自2002年以来,云南省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昭阳区2007年以前只通过了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累计到2015年12月底也只有8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昭阳区是云南农业生产大县(区),而“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占全省认证数、认证实物量及全区农作物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百分比偏低,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1]。
2.2 生a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及组织化程度较低
2.2.1 区域内制定、修订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较少,阻碍标准化生产快速推广。地方标准是规范本地农产品生产行为,从基地环境选择、栽培管理到施肥、用药、采收等都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程序,提高种植科技含量和质量,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昭阳区到现目前只制订《苹果生产质量标准》和《马铃薯生产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基本处于无标生产状态,农产品生产主体缺少适合昭阳区实际的参照生产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
2.2.2 运营模式管理较为松散,投入品使用随意性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采收、包装、储运等,可现在认证主体的生产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运营,管理较为松散,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生产记录规范程度较差,生产标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规范化生产程度低[2]。
2.3 涉农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意识
昭阳区涉农企业多数起步晚、规模较小、实力弱、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在创业闯市场中,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缺乏“合作经营、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同时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经营者没有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品牌观,培育品牌意识观念淡薄,在生产、销售中不注重品牌宣传,有部分企业报着“为认证获奖金而认证,为认证拿证书而认证”的思想,认证后企业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得不到提升,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
2.4 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三品一标”认证速度
昭阳区大部分涉农企业规模小、引进外资注入少、银行贷款困难且利息高、企业承受力有限,企业发展总体上缺乏资金,企业多数不愿拿出较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政府投入“三品一标”的资金也比较有限,目前,省政府仅从产品化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做得好、规模大”且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昭通市政府也断断续续地奖励了部分通过“三品一标”企业,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奖励机制。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也没有专项资金,难以支持企业品牌培育和开展“三品一标”产品公益宣传。由于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一方面制约产品再生产投入和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另一方面制约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产品品牌培育。
2.5 获证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生产质量涉及产前、产中的投入品,产后的包装、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执法部门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条款比较原则,规范性文件约束效力差,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多头监管和监管缺位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有问题产品召回、退市、追溯等制度尚未明确规定,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投入品管理、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等规定不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行政处罚力度不够,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3]。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认证和监管水平
一是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健全认证监管机构。昭阳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是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但仅有6个人的编制,其余人员都是从其他单位借用,工作人员存在不稳定因素,制约“三品一标” 认证、监管经常性、长期性开展,需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编制,稳定工作人员。二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实行检查员、核查员负责制,检查员、核查员素质的高低对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质量的控制起关键作用,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促进“三品一标”工作的开展有质量、有成效。三是开展企业内检员督导工作,强化内检员职责,督促企业按照企业质量控制措施组织产品生产,规范产品追溯制度,稳步提升产品质量[4]。
3.2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提高“三品一标”认证进度
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应紧紧围绕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发大蒜、花椒、莲藕、葡萄、苹果、蔬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加快认证进度。2011―2016年昭阳区打造昭通苹果、蔬菜、核桃等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了多个认证主体,在项目区开展了蔬菜、苹果、核桃等农产品品牌认证,为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推广和农业品牌创建添砖加瓦。
3.3 逐步改变农产品生产运营模式,优化生产基地建设
近年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模式,管理较为松散,存在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需要通过改变“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生产运行模式为租赁耕地建自有基地的运营模式,增强基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3.4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三品一标”良性发展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牌等传媒载体,广泛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种养、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三品一标” 良性发展营造社会氛围。
3.5 争取资金扶持政策,保障“三品一标”产业优化发展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扶持,支持企业科技更新、科技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积极培育“三品一恕迸┎品生产基地,开展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结合昭阳区农业生产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政策,强化监管,以“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为推手,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基础,推广“产生标准化、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等技术措施,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昭阳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字朝华.积极培养绿色食品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J].云南农业,2011(8):5.
产品质量认证范文6
近年来我国消防产品质量状况为:质量滑坡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质量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产品质量合格率依然不高,个别消防产品的质量极其低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消防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法律观念淡薄,主体自律意识缺失,产品质量意识不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擅自改变生产工艺,降低质量标准,产品原材料选用、生产工艺控制、产品检验等环节把关不严,质量控制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落实不够,有个别企业甚至故意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产品质量极其低劣,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扰乱了消防产品市场秩序。(2)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公共安全责任意识淡薄。部分建设单位为节约成本,只考虑产品价格,不考虑产品质量,选优意识不强,甚至故意购假、用假,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市场;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工程成本偷工减料,不注重施工质量,不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给一些伪劣产品可乘之机,使消防产品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部分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尚未将消防产品质量纳入工程监理的内容,有的虽已纳入,但由于缺乏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对消防产品的进场核查检验流于形式。(3)消防产品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鱼目混珠。目前,我国的消防产品生产企业特别是认证认可产品以外的生产企业仍然是作坊式规模、家族式管理,市场准入门槛低。几个人,几台设备,几万块钱就能生产消防产品,企业“花重金”按照标准生产的消防产品用于取得市场准入证明的型式检验,而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管和必要的抽查,企业忽略管理制度落实和产品质量控制,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少企业铤而走险,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低价竞标廉价生产,导致质量低劣的消防产品大量涌入市场,严重扰乱消防产品市场秩序。
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涉及公安、质检、工商等部门。随着《产品质量法》的修订、《认证认可条例》的实施、消防产品行政许可制度的取消和《消防法》的修订,对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现有的消防产品法规已不适应政策调整的需要。一是《消防法》规定了两种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中技术鉴定制度是一种新的市场准入制度,需要由质检和公安部门制定新的规定,方可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目前,技术鉴定办法尚未出台,尚不能开展技术鉴定工作,企业新研制的消防产品,由于无法实施技术鉴定,而不能进入市场。二是《消防法》原则上规定了质检、工商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但对三部门的职责分工、监督方式、信息通报方式等具体内容未作规定,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三是未明确规定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各质量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消防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难以得到落实,制假、售假、用假情况严重。四是未建立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方联合监管的机制,导致对消防产品质量的失控漏管。五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质检、工商部门开展消防产品监督检查的方式、内容、程序不明确,该查的不查,该处罚的不处罚,导致部分假冒伪劣消防产品进入建筑工程而造成火灾隐患。
自2002年国务院取消涉及消防产品的企业开办立项审批、消防产品备案、进口产品抽检、生产审核发证、维修许可证等五项行政审批制度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对消防产品几乎处于不管的状态。2005年以来,虽然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整治,但在失去了消防产品行政许可管理的情况下,消防部门如何重新加强监管缺乏顶层设计,消防产品长效监管的机制一直得不到建立。《消防法》虽然明确规定了质检、工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但由于后续没有具体的文件对部门共同管理消防产品工作的程序、要求等进行规范明确,导致三部门联合监管的机制不能够有效建立和实施,质检、工商部门由于不熟悉情况想管却不知如何管,导致生产、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违法案件无人问津,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出现盲区。技术手段不足一是基层消防部门消防产品现场检查仪器设备配置严重不足,对产品质量的现场检查和质量判定缺乏有效的工具。二是缺乏对消防产品各环节的信息跟踪手段,导致对产品生产企业确认难。三是各地消防产品质检站检测能力薄弱,检测产品单一(大部分质检站以检测装修材料为主),大部分消防产品需送国家检测中心检验,路途遥远,检验周期长。经费难落实一是缺乏必要的检验经费,致使各地难以建立和开展对消防产品的地方监督抽查制度;二是缺乏办案经费,办理消防产品违法案件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需要一定的办案经费,由于缺乏办案经费,致使消防部门往往虽然处理了眼前的使用者,但难以追根溯源,没能配合质检、工商部门进一步追查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一些大案要案甚至犯罪案件得不到办理。管理不够规范一是消防产品标准制修订工作存在着标准制修订滞后、标准宣贯不及时、不广泛、不深入等问题;二是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检验工作存在着办理周期长、沟通渠道不畅、个别检验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三是消防产品监督执法存在着各地监督力度发展不平衡、检查业务不精、执法随意性大、处罚不当等问题。
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消防产品属于安全类产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在发生火灾后消防产品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修订后的《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制度。一是明确了对消防产品质量符合性的基本要求。规定消防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必须符合行业标准。禁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二是明确了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规定依法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消防产品,由具有法定资质的认证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强制性要求认证合格后,方可生产、销售、使用。新研制的尚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消防产品,经技术鉴定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方可投入生产、销售和使用。三是明确了消防产品的监督检查主体。规定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即对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管实施分段管理,质检部门管生产领域,工商部门管流通领域,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管使用领域。四是规定了对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消防产品行为的处罚主体和具体处罚内容。规定对生产、销售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质检部门或者工商部门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重处罚。对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罚款处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此规定表明,对消防产品违法行为的处罚也同样按照谁监管、谁处罚的原则,实施分段处罚,质检、工商部门负责对违法生产者、销售者的处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对违法使用消防产品行为的处罚。五是规定了消防产品监督管理中的部门协作制度。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违法使用消防产品的情形,除依法对使用者给予处罚外,应当将发现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情况通报质检、工商部门。质检、工商部门应当对生产者、销售者依法及时查处。《消防法》对消防产品的监管模式,是从我国产品质量管理的大政策出发,同时考虑消防产品的特殊性,借鉴了国内其他类似产品的监管模式而确定的,使各政府部门对消防产品的监管职责更加明确,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解决了多年来消防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职责不清,政出多门的弊端,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公安消防机构对消防产品的监管压力。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领会《消防法》对消防产品监管规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理清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思路,集中精力,紧紧抓住消防产品使用领域这一环节,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消防产品使用领域的监督检查工作。#p#分页标题#e#
一是要抓紧出台公安、质检、工商三部门规章《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结合《消防法》的规定,详细规定消防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监管职责和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的程序要求。规章的制定应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政策的稳定。二是要制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如制定出台《消防产品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消防产品监督执法档案管理办法》、《消防产品监督执法信息公布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细化消防产品监督执法各环节的程序和要求。三是要根据消防产品监督执法的需求,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要抓紧修订《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使消防产品监督人员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现场检查判定更简捷、更准确、更便于现场操作。要抓紧制定《消防产品型式检验规则》,进一步规范对尚未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消防产品的市场准入要求,以弥补《消防法》对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不足。根据《消防法》对消防产品两个“必须”的质量符合性规定,作为消防产品的生产、销售单位,应当提供其生产、销售的消防产品符合有关标准的证明文件。作为消防产品的使用单位,在使用消防产品前,也必须对消防产品质量符合性进行查验,以确认消防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此项规定要在有关法规、规章和各地消防法配套条例的制定中作进一步明确,从立法的层面,建立消防产品质量符合性查验制度。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将此项制度作为加强消防产品监督检查的重要抓手之一,贯穿到建筑工程审核验收、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和日常消防监督检查等执法环节中。对已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应当查验产品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对已通过技术鉴定的消防产品,应当查验技术鉴定合格的证明文件;对尚未纳入上述两种制度的消防产品,应当查验产品的型式检验报告。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公安消防机构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又一重要抓手。自2006年以来,由公安部消防局统一组织的消防产品行业监督抽查已连续开展了7次。各地统一组织的地方监督抽查也已有若干年的经验。建立此项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科学借鉴质检部门开展产品监督抽查的经验和做法。二是要突出在使用领域抽查的特色。三是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切实做到便民利民。行抽过的产品,地方不得另行重复抽查;之前已抽查过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不得再行抽查。四是要充分发挥省级消防产品质检站的作用。要扭转当前一部分省级消防产品质检站重装修材料的见证取样检验,轻消防产品检验的不良倾向,添置常规消防产品的检验设备,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验程序和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五是要保障经费。要将消防产品监督抽查经费纳入总队业务经费的范围,按照消防产品年度监督抽查计划,拨出专款,保障监督抽查工作的实施。
《消防法》在确定消防产品三部门分段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对建立消防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协作工作机制也作出了规定。整顿和规范消防产品市场环境,需要三部门联合协作,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联合行动。既分工明确,又形成合力。针对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三部门在日常工作开展中要积极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各自监管领域内的工作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举行三部门参加的消防产品质量联合整治行动,理顺部门联合执法程序,增强部门联合监管合力,严肃查处各类制假、售假、用假的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部门行政许可、监管职能,从企业注册登记、生产控制、市场准入、年度审验和流通领域监管等多个方面实现联合监管控制。质检部门从严格产品市场准入方面入手,加强生产领域和强制性认证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管;工商部门通过严格营业执照审查、产品产地、商标检查等措施,加强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公安消防机构通过事先告知、事中检查、事后监督,加强使用领域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并建立消防产品监管档案,统一监管信息格式。同时,采取以会代训、联合检查等方式,对各部门的监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消防产品监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将在使用领域发现的违法使用消防产品的情形,依法通报给质检和工商部门,并将此项通报制度作为必须履行的一项职责,在工作中切实落实好。要通过当地政府,协调督促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对生产者、销售者依法及时查处。
充分发挥社会群众的监管作用,聘请消防产品质量社会监管员,并定期组织座谈、电话回访,征求对消防产品质量和监管工作的意见及建议。设立服务热线、公布举报电话、在消防产品企业密集区和交易场所设立群众举报联络点,发动社会积极举报假冒伪劣消防产品,主动参与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利用媒体的公信力,大力开展媒体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利用互联网平台,设立消防产品专栏,介绍各类消防产品知识,切实增强群众识假鉴假能力。倡议广大群众自觉选用合格消防产品,自发抵制假冒伪劣消防产品。要充分发挥产业委员会行业职能作用,建立消防产品诚信平台,通过行业组织的自律、协调和监管,规范和引导行业经营行为,对扰乱消防产品市场秩序、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依据行业自律公约采取暂停其销售或者取消会员资格等处罚措施,并及时予以网上公布,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有序发展的消防产品市场环境,稳定和提高消防产品质量。要充分发挥合格评定中心和4个国家消防产品检验中心监管职能的优势,建立起消防产品市场准入资格管理和监督执法结果的有机互动机制。对各级公安消防部门查处的持证制假售假的生产企业,通过互动机制的有效运行,立即撤销或者暂停其市场准入资格,在消防部门对制假售假者作出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同时对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作出处理,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者的震慑力。
全面实施现场检查判定方法,规范质检站建设
针对消防产品质量判定仅靠检验机构检测的单一方法,样品传递困难,检验周期长、费用高等制约消防产品监督执法效率的突出问题,2005年,制定实施了行业标准《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提出了消防监督部门在消防执法活动中,如何借助简单的检查仪器,当场对消防产品的关键性能作出快捷判定的方法。据近年来的统计,有90%以上的假冒伪劣产品,是通过现场检查判定的方法发现和查处的,极大地提高了消防产品监督执法的效率。但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公安消防机构由于未配置检查仪器,至今尚未开展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工作。二是个别消防产品的现场检查判定方法不科学,还有少数产品的判定试验方法在现场难以操作。三是现场检查判定结论能否作为下一步行政处罚的依据,在立法上尚未作明确规定。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协调消防科研所和有关消防总队,共同研制携带方便、操作简便的消防产品现场检查仪器箱。同时,抓紧配发给基层消防产品监督员,并组织培训。二是抓紧对行业标准《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进行修订,使判定方法更合理、更科学,标准的适用性更强。三是在三部门规章《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现场检查判定方法是判定消防产品质量的方法之一,以解决现场检查判定方法的合法性问题。#p#分页标题#e#
一是通过地方立法或者制定《消防法实施条例》中强化消防产品、阻燃制品和室内装修材料安装使用前的见证取样检验的规定,推动委托检验,为质检站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完善总队火灾科学实验室中消防产品质量检验的职能。建议总队从火灾科学实验室编制中明确专人负责消防产品质检站工作,主要负责质检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余人员可通过申请事业编制和外聘等途径取得,为质检站建设提供人力支持。三是推进消防产品质检站规范化建设。建议协调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地方消防产品质检站管理规定》,确定符合条件的消防产品质检站名录,并授权承担当地消防产品和装修材料的见证取样检验和监督抽查检验的任务。逐步形成由国家级检验中心承担国家抽查和行业抽查的检验任务,地方质检站承担地方监督抽查检验任务的格局。四是建立见证取样检验反哺监督抽查检验的良性循环机制,解决消防产品监督检验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从政策层面作出规定,对于获得见证取样检验的质检站,每年必须要列出一定比例的检验收入用于公安消防部门的监督检验,为消防部门开展地方监督抽查免费提供检验;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监督检验和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的力度,使社会知其利弊,逐步营建使用者自觉送样检验的氛围,推动见证取样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