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杨朔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杨朔散文范文1
关键词:意境;寻求;魅力
杨朔自己就曾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新鲜的意境……,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意境,是文学必然要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这种情调和境界,通常是互相作用紧密结合的,因而称之为意境。意境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写和对象交融为一的结晶体;这种艺术结晶是借助于具体形象进行创造并表现出来的,但又比具体形象更高妙,更为动人。
就文学作品领域而论,诗是最讲究意境的,艺术性的散文也很讲究意境。散文不象小说那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散文的感人,主要靠的是艺术魅力。意境的高低,决定着作品艺术性的高低。而在散文里,单是缺乏感人的意境这一点,就足以致命,使之不配称为散文。杨朔素谙散文写作的诀窍,因此他的散文非常讲究意境。
历史是谁创造的,答案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帝王将相。我对著名散文作家杨朔的散文《雪浪花》爱不释手。悟出了一个真谛即人民群众就是一朵朵浪花,它在大海中力量是无穷的。
杨朔的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寻求诗的意境”,他善于在看来极其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在一片奇景中,寄予浓厚深远的情思。通过这诗的意境,来展现出时代的恻隐。他的著名散文《雪浪花》是寻求诗的意境的典范。
《雪浪花》中的“老泰山”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渔民形象。“老泰山”尽管已经退休,但是他闲不住,仍然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惜余力的工作。他性格乐观、勤劳朴实、爱憎分明。这一人物的刻画,表面上是对“老泰山”的赞美,而实际上是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热情赞颂。那么作者是怎样艺术的表现“老泰山”这一人物的呢?我觉得作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确实在努力寻找一种诗的意境。文章的篇首用简洁的笔墨,勾勒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环境:在天空和大海之间,云飞浪涌,拍打着礁石,当好奇的姑娘们对畸形怪状的礁石发问时,老泰山发话了:“这礁石是叫浪花咬的,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老泰山”的话多么富有哲理,是啊,我国劳动人民正是用自己一双勤劳的手,又凭着坚韧的意志和聪明智慧,在创造者中国的历史,使我们的祖国变得秀丽,不正是这样的吗?那一朵朵浪花,不就是一双双勤劳的手吗?
对“老泰山”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西天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的红彤彤的,这一句也是妙笔,情景交融, “老泰山”虽已趋于暮年,但他仍发着光和热,他正以饱满的精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朵浪花,然而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就形成这时代的大潮,推动着我们的祖国蓬勃发展,破浪前进。
杨朔散文范文2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导入 方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73-02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导入教学又分布不同的类型,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媒体教学已经普及,无论是视频的还是音频的都已经被搬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来,那么导入教学更是变得多样化和科技化。
一、介绍导入法
老师在导入语环节对所讲内容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下来思考文章的主要情感,靠近作者,靠近时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当然,老师也可以在导入语环节将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介绍,比如对文章的主要人物的相关事件的引入介绍,也就是介绍文章中的主人公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这样就会在课堂一开始便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有老师在讲解杨朔的《茶花赋》时就对杨朔本人进行了相当的介绍,他会告诉学生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写作特点是善于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地方,并且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通过此类写法创造他的文章中的美的意境。还会告诉学生杨朔的散文特点,比如善于锤炼字句、精益求精等,学生从一允季痛筇迥芰私庋钏沸形牡奶氐悖在接下来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去注意,得到很好的效果。这种介绍导入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养成一种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复习导入法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联系旧的知识,也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寻彼此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形成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在进一步的联系比较当中研究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某老师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由于契诃夫特殊的地位和伟大的创造,教师意在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在课堂开始就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外国文学中,有三位短篇小说家得到人们的推崇,被人们称作‘短篇小说大师’,大家知道都是谁吗?”学生回答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老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各自的代表作,学生经过回忆也都能答上来,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投入地进行新课的学习。
三、悬念导入法
高中生仍然处在青春期,具有这一时期人们所具有的特征。如情感情绪的波动大,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也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教师正好利用这一特点设置悬念进行导入,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真正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武将红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也是颇有智慧。他曾经在讲解《垓下之围》时,这样进行导入新课“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垓卜之围,打三国一个人名’。猜出来了吗?别急,阅读了课文后,看谁能知道答案。”学生一听到要猜谜语,就提高了兴致,投入到课文里面去找寻答案。老师在课堂开始给学生抛出这么一个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经过阅读找出答案关羽,并且围绕着这个情形展开深入的思考,有利于文章的趣味学习。
四、幽默导入法
幽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在当今时代,有幽默感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与他们在一起,通过他们风趣而智慧的谈吐就让人感觉到很快乐了。他们对语言的把握和应用总是胜出一筹,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让我们觉得语言竟这般神奇,真是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某老师在讲解《陌上桑》的时候,给学生说了一个幽默故事:曾经有一位农夫,他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女儿去地里看玉米,乌鸦见了她,吓得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前几天偷的玉米还回来了。学生听到这里笑起来。老师随即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描法,学生说夸张。老师纠正说,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从描写说是侧面描写。接下来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味继续课文的讲解,引出文章的学习。这样的幽默故事是课堂的调味品,老师通过幽默故事导出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感悟到侧面描写的作用,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是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学习的,所以是有效地导入。
杨朔散文范文3
一、 我们过去的散文教学存在误区
1.教学模式的误区。一般来说,教师还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比如: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文学作品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王荣生的报告《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王教授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往往将散文这一特定文本的特性忽视甚至模式化。王教授的话振聋发聩,令人醍醐灌顶。
2. 散文解读方式的误区。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儿,文学课没了文学味儿。往往把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等同于外在的言说的对象,这是散文教学中极大的误区――“学生散乱的找东西,老师额外的讲东西。学生活动了一番,老师展示了一番。”用王教授诙谐的说法便是“荒了自己的地,乱耕别人的田!”
3.对散文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比如“形散神不散”特征的认识问题。袁振国先生认为,这个观念有时代(60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抑或说是不确切地概括。再如“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问题。“小中见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点。“小”和“大”,有时很难界定,因生活琐事或微小现象触发的人生感悟,不同于过去所说的宏大主题,倒是更像古典文论中的“起兴”。再如《背影》、《荷塘月色》这类散文,也很难说什么“以小见大”。
二、 我的散文教学的探索实践
既然我们过去的模式、散文解读方式、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散文教学上便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在教学模式上加大“阅读”的分量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言语知识,需要通过阅读增加我们未曾经历的言说对象,需要通过阅读体悟自己未曾体悟过的情感和哲理。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解决了以上问题,学生就能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就文本讲深学透,尊重学生的体验
王荣生教授很清醒的指出了这一现象,目前老师讲授散文的现状是利用文本走出文本,这违背了散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建立和文本的链接。
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解体验,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误区。
杨朔散文范文4
关键词:渡口;桥梁;散文;思想;结构;语言;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16-02
散文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写无定法、不拘一格的,应该是情之所至,思之所到的。而初写散文的人还没有那么敏锐的感觉、缺乏成熟的笔法,没有优美的语言,他需要有一些简单的规则入格,就像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一样,此文仅告诉一些基本的走法,给初写散文的人寻一处渡口,架一座桥梁。让文学爱好者能有机会跨入文学的殿堂。
散文是指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笔法多样。它可以描写明净清新、令人心醉的景色,也可以写寄托遥深、引人思考的东西;可以抒发真挚的情怀,还可以阐发一定的生活哲理。写好散文需要“以我手写我心”,表现真性情。
一、纯美的思想是散文的精神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体可以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奔放不羁,而神则需贯穿始终,不离不弃。所谓“神”,其实就是思想、主题。所谓“纯美”就是散文需要表现一些积极向上的、美好的主题,它可以是宣扬一种有民族特色的道德传统,或是倡导一种有时代色彩的风尚;它可以是反映一种人间生活的真、善、美,或是闪耀一种人性的光辉;它可以是探寻一种大自然的真谛,或是领悟一种深邃的哲理;它可以是要找回的一些即将缺失的品格,或是唤醒一颗已经沉睡的心灵……这些看别人不曾看,想别人不曾想,写别人不曾写,一旦让人看到,就会感动,会情不自已、会震撼于心……抓住生活纯美的思想,给迷茫的人们以启迪,给糊涂的人以清醒,给无路可走的人以正确的方向。
二、简单的结构是散文的体态
结构好比盖房,用柁、木、檩、架,架好房子的结构;或建楼房用钢筋搭好柱子和梁。初写散文要先组织好结构,是由写物到写人,如杨朔的《荔枝蜜》;还是由写事到阐明理,如毕淑敏的《素面朝天》;还是直接写几个人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总之,在起笔之前,头脑里应先构建好文章的框架,然后再添加内容。例如付继光的《宋朝的雨》主要内容部分就是按照宋朝的雨飘到江南,降到塞北;宋朝的雨,惆怅哀怨,凄凉悲壮的行文思路结构全文的,以“雨”为线索,邂逅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岳飞等众多诗人,穿起一幅家仇国恨,聚散离合的雨的珠帘抒发忧国忧民的精神。井然有序,结构清晰。
三、流畅的语言是散文的衣裳
散文语言要流畅自然,风格可各异,清新明快、典雅绮丽、朴实无华、明白如话、雄浑刚劲、峭拔孤瘦、幽默诙谐……面对不同内容的文章时力求拥有一种风格。要让语言准确、优美、隽永,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句式多用短句。长句有长的特点和好处,短句有短句的风格,而散文适合运用短句,因为短句句子简单,而语义明了。简洁明快,语气流畅。让读者用很短的时间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如肖金华的《永远的兰亭》中的一段:
沿着精心铺设的鹅卵石小径,行行走走,漫步于青山、银流、碧沼之间。竹林滴翠,草木溢香、水声淙淙潺潺,鸟儿叽叽啾啾。爽风扑面,清气萦绕,诗人感到犹如置身世外桃源,心神怡然,好不愉悦。
作者用一系列的短句写出了兰亭的清幽静谧的环境。青山隐隐、碧水东流、竹林滴翠、爽风飒飒、清气清心和鸟鸣婉转,作者用短小的句子把一个千古兰亭描摹地如此真切动人。语言清新明朗,行云流水。
2.多用修辞。句子使用修辞手法有很多好处,不同的修辞有不同的作用。使用比喻可使道理深入浅出,文意含蓄、丰富;使用排比可使句子内容充实,语势强劲,抒情酣畅;使用比拟可使意象生动逼真、活灵活现;使用夸张可使文章想象丰富,抒情真切;使用引用使文章有文化底蕴,增强文学味道;使用对偶可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我们在遣词造句时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可以使文句内容丰富、描绘形象、表意恰当、抒情真切。例如韩传栋的散文《就在您的形象里》中的一段: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您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您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意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您壮年的丰稔。如今,一缕华夏风,为奥运增添风情,听那问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脸,温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净括一片蓝天,雄伟“鸟巢”竞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饱蘸13亿人的智慧,一撇一捺当惊世界殊!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拟物、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国由弱小到强大的成长历程,真是激情澎湃、豪迈强劲!
3.多用修饰语。句子的内容在主干部分,但修饰语也不容忽视,我们在遣词造句时力求多用定语、状语、补语,这样句子才生动,表意才准确生动。可使句子表意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例如下面一段对春景的描写:
迎春花毫不吝啬的将搜集了一个冬季的阳光,明晃晃地洒满路边街角;杏花娇俏地挤在枝头笑看春的热闹,最是那微风轻拂,一低头的温柔,让人怦然心动,粉墙斜露杏花梢;丁香花是婉约的词人,它用点点暗香写下一阙小词,只可你意会,却是不能言传;桃花、梨花最是豪爽,开就开它个掩天覆地,落就落它个昏天暗地,趁着这美景良辰,趁着这人间四月天;就连高贵的牡丹也悄然走入民间,春风暖时花盛开,让这条春天的锦缎,再添天香国色。
此段就是用灵活的笔法,多处运用恰当的修饰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春花。
四、鲜活的材料是散文的血肉
杨朔散文范文5
日记语录
日记是人生的一面镜子,是成长的记录,是你最忠实的知心朋友,对它你可以无所不谈。写日记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水平。
日记是最好的练笔阵地,各种各样的体裁,童话、诗歌、游记、演讲稿等,都可以在日记中尝试。因为写日记可以帮你积累素材,是你作文材料的宝库。
日记,是一本自己写自己的“书”。日记,是自己生活的记录,是一种把自己一天中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其中最有意义的记录下来的文体。
日记,是自己的心灵通向五彩世界的小窗口。透过它,你可以看到世界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以及围绕自己发生的有趣故事。
写作趣闻
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喜欢把诗句写在随手抓到的破纸片或旧信封、包装纸上。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于是,她就利用干活的空隙,及时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情节记下来。
杨朔散文范文6
关键词:梦境 描写 想象
文学作品中梦境的描写角度很多。
梦境表现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诗经・关雎》描写男女间纯真的恋情,“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说,连睡梦中也在思慕追求,极言恋情的热烈,由此生发,衍生了“梦寐以求”的成语。于是,借梦境抒发理想和强烈的追求,成了诗人和作家常用的笔法。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就是通过大堰河一个美丽的梦境,表达了她对乳儿深厚而真切的爱:“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虚幻的梦境,在诗人的大手笔下,变得多么真实可信,多么感人肺腑。一个出卖乳汁,为他人儿子哺乳的下层妇女,竟连做梦也在祝愿自己的乳儿获得幸福,字里行间,那优美而崇高的感情之泉十分自然贴切地从梦境里流泻而出,一颗美丽而纯洁的心,跃然纸上,晶莹透亮。这样的梦境,难道不是主人公理想和追求的生动再现吗?
借梦境拓展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作者的神思有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入梦――梦游――出梦为线索,大胆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了一个雄伟奇丽的梦境,并以此反衬现实。诗人在“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畅游深林层巅、洞天青冥,饱览奇景异彩以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以此回到现实。可见,李白借助于梦境,不惜笔墨,大肆渲染,有力的对应了现实,喷发了对人世的感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诗人从梦境中走出后的警世之言,也是诗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反抗精神的自我写照。同样,臧克家的《春鸟》,也是借梦境进行构思的新颖之作,读后深感别致深刻。诗歌一开头,先写春鸟的歌声把“我”从恶梦中惊醒,可是睁眼一看,四周的一切也同恶梦一样,于是,“我吐一口长气/捐一下心胸/从床上的恶梦/走进了地上的恶梦。”有了这梦境作铺垫,诗人激情泉涌,从反面映衬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也唱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把梦作为捉摸不定的飘渺意境来写。朱自清为了表露自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婉曲的笔调,写下了朦胧而优美的《荷塘月色》。作者当时的心境,可以说是渺茫的,也是矛盾的;既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基于这种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为作者所感应的周围客观世界也是飘渺无定的。于是,梦就成了寄寓这种情景的假托物。朱自清在文中断断续续地写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如梦似幻的四顾茫然的景色,正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四顾茫然的心情;主体的外化和客体的内化,如此和谐而统一,便成了这梦似的飘渺意境,也只有借梦,才能逼真地写出这种意境,
把梦作为作者感情的升华。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生动地描写了终年辛勤劳作的小蜜蜂,并由此联想到在田间埋头耕作的农民,进而对平凡而又高尚的劳动人民抒发了由衷的赞美之情。然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是直线型流泻出来的,而是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跌宕有致的情节,于一波三折中层层推进,逐步强化的。我对蜜蜂先是“疙疙瘩瘩”,到“不觉动了情”,再到“不禁一颤”,发出由衷的赞叹,最后由物及人,终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者巧妙安排的这个“奇怪的梦”,显然是“我”情感升华所致,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炽烈的热爱之情。这一感情上的升华,也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将这精练的一笔放在文末,既使文章的起笔和结尾巧妙地照应起来,又出神入化,起到了很好的卒章显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