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1

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

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氮肥按含氮基团可分为氨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化学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装置于1909年建成,并在德国首先实现工业化,成为氮肥工业的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硫酸铵是最主要的氮肥品种;60年代,增加了硝酸铵;70年代以来,尿素成为主导的氮肥品种。碳酸氢铵是中国80年代主要生产的氮肥品种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2

关键词 水稻;氮肥;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27-01

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施用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据统计表明:在提高作物产量中,化学肥料所起的作用占40%~60%。化学肥料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品中最大的物质投资,农民用于购买化学肥料的投入约占农业生产投入品总投入的50%。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重于施肥的产量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食品安全不够重视,施肥结构不合理,致使肥料利用率下降,不仅出现了明显的报酬递减现象,而且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水稻生产中,广大水稻种植户为了增加水稻产量,盲目加大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为切实做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指标体系,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水稻生产,特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试验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常年种植模式为稻―麦两熟制,上茬作物为小麦。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即分别为:无氮对照区(CK)、精确施氮区、常规施肥区(大田),小区面积分别为33.3、66.7、>66.7 m2。不设重复。各处理均起垄分离,并用塑料膜覆盖隔离,以防串水渗肥[1]。

1.3 试验方法

试验田于6月10日收获上茬小麦,6月12日整地,旋耕20 cm,6月15日移栽,移栽27万穴/hm2,平均每穴有苗4.2根,行穴距为25.0 cm×14.8 cm。试验地不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

具体施肥方案如下:无氮空白区和精确施氮区施用等量的磷、钾肥,即无氮小区施用过磷酸钙1.00 kg、氯化钾0.75 kg,于移栽后7 d一次性撒施,其他生产措施相同;精确施氮小区施用尿素3.80 kg、过磷酸钙2.00 kg、氯化钾1.50 kg,于移栽后7 d一次性撒施,其他生产措施相同;常规施肥区施45%复合肥600.00 kg/hm2、尿素225.00 kg/hm2于移栽后7 d第1次撒施,于10 d后用尿素150.00 kg/hm2第2次撒施[2-3]。3个处理除施肥措施不同外,其他生产措施均相同[4-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也增加。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氮肥的使用量直接影响水稻分蘖的形成。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因氮肥用量不同,各处理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产量均不同。根据数据分析,由于常规施肥区氮肥用量大从而前期茎蘖多、叶色深、叶片大,成穗率、结实率稍低;精氮区注重氮、磷、钾协调使用,提高有效穗数,产量结构最合理;无氮区因未施氮肥,有效穗数减少,千粒重反而高。因此各处理产量依次为精氮区>常规区>无氮区。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抗病虫害的影响

田间观察,空白区病虫害发生最轻,纹枯病穴发病率为9%,稻飞虱发生率为3%,而常规施肥区上述病虫害分别为40%和20%,精氮区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说明合理减少氮肥施用量可以改善田间植株生长状况,增强抗逆性,明显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明显降低而产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氮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方式明显提高。减少氮肥用量,农民投入也相应减少,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降低了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程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性。根据目前市场价格,纯N 4.4元/kg,P2O5 6.0元/kg,K2O 6.5元/kg;精氮区比常规区用肥量少支出300元/hm2左右,增产475.5 kg/hm2,可增收1 200元/hm2左右,累计增收1 500元/hm2左右。

3 结论

氮肥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对促进水稻分蘖、提高产量有显著的作用,但超过一定用量后不能增收反而增加成本。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氮、磷、钾的协调施用,否则只能增加成本而不能增加产量。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在水稻生产中可增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增产475.5 kg/hm2,可增收1 200元/hm2左右;用肥量少支出300元/hm2左右,累计增收1 500元/hm2左右。起到了节本增效的作用。

氮肥施用过量,导致稻米中粗蛋白含量多,品质明显下降,因此种植高产且优质的稻米,就要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在生产中遵循减氮、稳磷、增钾、添微的施肥原则。适当减少氮肥的使用,能有效地降低氮肥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性。

4 参考文献

[1] 齐国锋,崔月峰,李大伟,等.氮肥对北方超级稻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3):43-45.

[2] 饶汉宗,夏娇娇,陈苏平,等.单季杂交稻氮肥肥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0-81.

[3] 张长海,郑桂萍,陈志国.超级稻氮肥运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6):100-103.

[4] 阳美秀,王冬秀,刘春燕,等.两系杂交稻不同氮肥运筹试验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4(1):58-61.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3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200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遗传生理实验室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68%、水解氮134.7mg•kg-1、速效磷25.2mg•kg-1、速效钾80.6mg•kg-1。供试品种为长江流域8个主要栽培品种:科棉6号及其亲本渝棉1号、泗杂3号及其亲本泗棉3号、徐杂3号及其亲本徐9154、苏杂3号及其亲本苏棉9号。试验设施氮和不施氮(对照)2个处理,分别用N1和N0表示,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4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20m2,密度均为2.25万株•hm-2,行距0.83m。施氮处理:钾肥(氯化钾)施用375kg•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600kg•hm-2,安家肥和第1次花铃肥各占50%;氮肥(纯氮)施用300kg•hm-2,其中安家肥20%,花铃肥占65%(分初花期和盛花期2次使用,第1次花铃肥18%,第2次花铃肥47%),铃肥占15%。各期氮、磷、钾肥均混合后施用。对照(不施氮)处理:仅施用钾肥、磷肥(过磷酸钙),其用量及运筹同施氮处理。不同处理田间其他管理措施均按当地高产要求进行。

1.2取样及主要测定项目分别于9月20日调查各小区的单株结铃数,成熟期实收计产。并于成熟期,每小区取2株典型植株,分叶片、茎枝、蕾铃烘干称重,然后粉碎测定全氮。全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方法参见《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19]。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使用Excel、SPSS等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与作图。使用DPS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一些性状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1)吸氮量:地上部各器官中含氮量之和;(2)氮肥子棉生产效率(NUEsp):子棉产量与吸氮量的比值;(3)氮肥回收利用率(RE):(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不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100。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间氮素吸收分配效率比较表1表明,不同品种在施氮的条件下单株吸氮量差异较大,其中苏杂3号、科棉6号较大,分别为284.4kg•hm-2、269.1kg•hm-2,苏棉9号最小。茎叶和铃吸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单株吸氮量随生殖器官吸氮量的增加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两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789*),但随着营养器官(茎、叶)吸氮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两者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关系(r=0.697*)。氮素回收利用效率(RE)表明,各品种间差异也较大,变化范围在29.0%~48.2%之间。进一步分析杂交棉品种和其亲本铃吸氮量和RE结果表明,在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下,杂交棉品种吸氮量、总吸氮量和RE,总体上均比各自亲本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各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与棉株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14**);与铃吸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r=0.643);与营养器官(茎、叶)吸氮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关系,且差异达显著水平(r=0.774*)。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受品种基因型控制;适宜的茎叶吸氮量和较高的铃吸氮量、总吸氮量是高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品种的显著特征。

2.2品种间氮素子棉生产效率比较表2表明,各品种氮素子棉生产效率(NUE-sp)差异也较大,其中泗棉3号和科棉6号较高,分别为20.67kg•kg-1和20.35kg•kg-1;徐9154最低,仅为16.72kg•kg-1。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已吸收进入棉株体内的氮素的生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也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即将已吸收的氮素形成产量的能力存在差异。棉株生殖器官吸氮量分配率与氮素子棉生产效率结果表明,两者呈一定程度负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说明仅提高生殖器官中吸氮量并不能提高品种的氮素子棉生产效率,相关生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3长江流域常用棉花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分类对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图1),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可以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回收利用效率高效型,如科棉6号和苏杂3号;类型Ⅱ,回收利用效率中间型,如泗棉3号、徐杂3号等;类型Ⅲ,回收利用效率低效型,如渝棉1号、苏棉9号。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品种氮素吸收效率是受品种基因型控制的。对不同品种氮素子棉生产效率(NUEsp)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图2),不同品种NUEsp可以分为2种类型:类型Ⅰ,氮素子棉生产效率高效型,如泗棉3号、科棉6号、徐杂3号、渝棉1号;类型Ⅱ,氮素子棉生产效率低效型,如泗杂3号、苏杂3号、苏棉9号、徐9154。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品种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也明显受品种基因型控制。结合图1和图2的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品种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的高低不尽一致,总体来说,科棉6号的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都处于较高的趋势;苏杂3号的氮肥回收利用率却相对较高,但氮肥子棉生产效率不高;泗棉3号、徐杂3号、渝棉1号的氮肥回收利用率不高,但氮肥子棉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而苏棉9号、徐9154和渝棉1号的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及氮肥回收利用率都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供试品种的氮肥回收利用效率与氮素子棉生产效率存在4种类型,即二者都高效型,二者都低效型,高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低氮肥回收利用率型,低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高氮肥回收利用率型。

3小结与讨论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4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肥料选择;施用技术

合理使用肥料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一环,肥料施用不得对环境和植物产生不良后果,控制有害物质残留积累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限度内。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相结合,促使有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返回土壤中,使土壤微生物既能得到充足和平衡的有机养料,同时又能得到充足平衡的磷、钾及矿质养分,从而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和提高土壤微生态,更新和提高土壤有机质,使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自净能力等得到相应增强,增加生物体系的生物循环,从而减少污染,形成一个良性生态循环。

1 肥料种类的选择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能够施用的肥料类型和种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1有机肥 包括农家肥和商品化有机肥料,农家肥又包括堆肥、泥肥、饼肥、厩肥、沼气肥、绿肥和作物秸秆等。

1.2微生物肥料 包括腐殖酸类肥料、根瘤菌肥料、钾细菌肥料、磷细菌肥料以及复合型微生物肥料等。

1.3无机矿质肥料 包括无机氮肥、矿物钾肥、矿物磷肥。无机氮肥应选择施用铵态氮肥或尿素;磷肥提倡施用煅烧磷酸盐如钙镁磷肥,钾肥提倡施用硫酸钾。

1.4中微量元素肥料 以钙、镁、铜,铁、硼、锌、钼、锰等中微量元素为主的或几种元素配制的肥料。

1.5其它有机生产产生的废料 如骨粉,氨基酸残渣、家畜加工废料等。

2 施肥原则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就是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的施用,如确实需要,可以有限度,有选择地施用部分化肥,但应掌握以下原则:①禁止使用硝态氮肥;②控制用量,一般每667 m2不超过25 kg;③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④少用叶面喷肥;⑤最后一次追施化肥应在收获前30 d进行。

3 肥料的合理施用

3.1增施优质有机肥 一般常用的有机肥有两种:一种是半流体人粪尿,它具有养分含量高、分解快、肥效迅速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易于挥发和渗漏,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易于传播疾病等特点,所以在施肥时,一定要经过充分腐熟,并且迫肥后用清水冲洗,防止直接污染蔬菜。二是固体有机肥,包括畜禽粪、厩肥、堆肥、作物秸秆等,施用固体有机肥是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措施。

3.2平衡施肥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如果仅施用有机肥,难以满足作物全面、充足的养分需求,难以实现持续优质高产。因此生产中必须推广以控氮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做到氮、磷、钾和钙、镁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避免蔬菜过量累积硝酸盐。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不低于1:1。

3.3不施硝态氮肥 蔬菜栽培中施用硝酸铵、硝酸钙和硝酸钾等硝态氮肥后,会使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成倍增加。硝酸盐经微生物的作用,易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使人中毒缺氧,亚硝酸盐也可间接与次级胺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一亚硝酸胺,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3.4推广生物肥 实行有机、无机、生物肥配合施用。施用生物肥料,可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迅速增殖,形成群体优势,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善蔬菜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它的好处是:①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恢复土壤的自然状态。②增加蔬菜的防病抗病能力及耐贮性。③提高蔬菜的品质,改变因长期施用化肥不合理导致“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施用生物肥可使瓜果甜度提高20 %~30 %,蔬菜鲜嫩味美。④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能均衡的为蔬菜提供需要的所有养分,减少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污染,提早7~10 d上市。⑤增产效果显著,能增产10 %~60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将有机、无机、生物肥三肥配合施用,充分发挥生物肥料的功效。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土壤中,可以适当增加生物肥的施用量.降低无机肥特别是化学氮肥的施用量。

3.5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 用化肥做基肥时进行全层深施,做追肥时少量多次。化肥要深施、早施,因为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利用率;早施则利于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轻硝酸盐积累。一般铵态氮肥施于6 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 10 cm以下土层。氮肥深施的同时,要配合施用氮肥抑制剂,如目前国际生产上应用效果比较好是“双氰胺”,按氮肥的10 %加入到肥料中施用,可减少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10 %左右。施用磷肥,可为蔬菜提供磷素养分,还能抑制重金属镉、铅、锌、砷的活性,降低毒性,减轻危害;增施钾肥,可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提高蔬菜品质。钾素也称“品质元素”蔬菜施用钾肥后,果实中维生素C和糖分的含量明显提高,同时贮藏耐久性能也提高。

4 注意事项

蔬菜采收前20 d叶面不宜喷施氮肥溶液。有相当多的蔬菜是以叶子供人们食用的,如白菜、油菜、小白菜、菠菜、甘蓝,韭菜等。如果在其生长期间给其叶面喷施氮肥溶液,经过光合作用可使叶色鲜嫩,色泽光亮,也不会增加化学物质的含量,但是,在采收前20 d时给叶面喷施氮肥溶液,不但对蔬菜生长无益,只能增加叶内硝酸盐的含量,使蔬菜中的化学物质严重超标,加之这种“氮肥蔬菜”由于氨、碳失去平衡,使蔬菜含水量增加,菜质变坏,不耐贮存,极易腐烂。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5

关键词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原理;优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066-02

Abstract Three control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rice is a high efficiency,safety,high yield technology. The technical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advantages of the three controlle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and the three controlled fertilization matching technologies were also summarized.Finally,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Xingning City was analyzed,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rice cultivator.

Key words rice;three control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principle;advantages;application

针对我国水稻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及用药、氮肥利用率不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稻安全受到威胁等现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经过研究,提出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1-2],即控肥、控苗、控病虫。控肥即对水稻生产中的氮肥总施用量及水稻生长前期氮肥的施用比例进行控制,采取氮肥后移的技术,以实现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对环境污染的效果;控苗即对水稻基蘖肥中施氮量进行控制,以降低无效分蘖,减少最高苗数,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控病虫即为使水稻田间通透性增加,提高群体结构的合理程度,以降低病虫害发生,尽量少施农药,确保水稻的安全性。该技术是一项新的施肥技术,安全、高效,可达到实现节约成本、高产稳产等效果[3]。该技术有较高的科技水平,达到国际标准,于2007年1月通过了广东省的科技成果鉴定,之后,该技术成为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到2010年,该技术在广东省推广面积即达到66.67万hm2,使水稻总产增加超过20万t。

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原理及优势分析

1.1 技术原理

氮肥总量确定后,根据基肥、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分别占35%~40%、20%、35%~40%、5%~10%的比例对水稻生长中各阶段的肥料用量进行确定,最大的特点是氮肥后移。水稻控肥有2个目的,一是降低无效分蘖数、提高成穗率,水稻的分蘖速度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即茎蘖数、叶片中的氮含量、叶面积指数,三控施肥技术通过对前期氮肥的施用量进行适当控制,以控制叶片中的氮含量处于适宜的水平,达到减少分蘖的效果;二是使氮肥利用率得以提高,有关资料表明,氮肥的总使用量越大,尤其是前期氮肥施用量越多越不利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由此可知,若要充分利用氮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对氮肥总使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降低水稻生长前期的氮肥用量。

控苗就是尽量降低水稻的无效分蘖,这是三控中的核心。目前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问题即为苗数过多,根据调查,广东地区约有50%的分蘖最终成为无效分蘖,不仅造成大量肥料的浪费,还会导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不良,不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控病虫是三控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施肥方式及栽培方法进行改进,促进群体结构更加合理,提高通透性,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达到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和农药用量的目的。

1.2 技术优势

三控施肥技术简单来说有以下3点优势:一是产量高且稳定。一般使用三控施肥技术后,水稻增产幅度约8%,大大降低了水稻生产中倒伏发生的几率,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具有较好的稳产性。二是节约肥料及药剂,安全性好,对环境污染小。采用三控施肥技术后,氮肥的用量可降低约2成,氮肥利用率提高幅度超过1成,明显降低面源污染,病虫害较少发生,农药施用的次数减少1~3次。三是技术简单,具有较广的适用性。该技术在生产中实用性强,技术简单,只要按照要求操作,均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

2 三控施肥配套技术

2.1 秧田期

选择性状优良的品种,不同的水稻品种,用种量也有所不同。对于杂交水稻,用种量为22.5 kg/hm2左右;对于常规稻,则用种量为30 kg/hm2左右。播种时间要适宜,早稻的播种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后用薄膜覆盖,以保持土壤中的湿度水平;晚稻的播种时间约在7月初。播种前将选好的种子置于阳光下,2 d后用清水选种,剔除漂在水面的瘪粒、霉粒,将籽粒饱满、外表完整的种子捞出,待播。播种时稀播、匀播,结合大田面积育足秧,秧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10左右。秧田施肥管理上,基肥可选择三元复合肥375 kg/hm2施入,在秧苗M入2叶1心后,施入适量氯化钾、尿素,待秧苗达到移栽标准时即可移栽,要在前3 d施入送嫁肥,如尿素,具体施肥量可结合土壤肥力而定。此外,为了防治病虫害,在水稻移栽之前还需要施入送嫁药[4]。

2.2 返青分蘖期

当秧苗达到适龄后即可移栽,一般早稻、晚稻适合移栽的秧龄分别为25~30、15~20 d。移栽密度控制上,要合理密植,不同的水稻品种栽插的密度也有一定差异,杂交稻一般每穴插1~2株苗,基本苗控制在45万株/hm2左右,常规稻一般每穴插3~4株苗,基本苗控制在90万株/hm2左右。基肥可施尿素750~900 kg/hm2或者碳酸铵300~375 kg/hm2、过磷酸钙225~375 kg/hm2。插秧后要及时施入分蘖肥,以促使秧苗及早分蘖;对于早稻,可在插秧结束后15~17 d进行;对于晚稻,可在插秧结束后12~15 d进行,施氯化钾1 125~1 350 kg/hm2、尿素1 125~1 500 kg/hm2等。当水稻移栽返青后,及时使用除草剂,以防田间杂草大发生。当田间的总苗数达到目标穗的8成时安排排水晒田,切记适度即可,不可过重晒田[5]。

2.3 拔节长穗期

对于早稻,可在插秧结束后35 d左右施入穗肥,晚稻在插秧结束后30~35 d施入。孕穗前1周左右停止晒田,田间一直保持一定的水层,直到水稻开始抽穗。此时期需要注意病虫害的发生,包括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

2.4 灌浆结实期

水稻进入破口期后,当发现植株的叶片颜色偏淡,可在晴好天气里结合苗情补施适量的粒肥,叶片的颜色偏绿或者天气情况较差可不施。破口期需要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等。水分控制上要坚持干干湿湿,以达到养根保叶的效果。不可过早断水,一般在水稻收获前1周左右。

3 三控释肥技术在兴宁市的应用情况

2010年,广东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兴宁市福兴镇三控施肥技术示范片进行测产,经过统计,水稻的产量平均达到10 750.5 kg/hm2左右,与未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田块相比,产量增加幅度为13%。2011年,兴宁市水稻晚造三控施肥示范区,经过测产,连片示范的产量平均达到了11 628.0 kg/hm2,其中a量最高的为12 255 kg/hm2,在当地创下了新的产量记录。2012年7月,兴宁市水稻三控技术示范百亩片上,经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验收,产量平均达到11 299.35 kg/hm2。

4 参考文献

[1] 董靖华.分析现阶段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应用和改进[J].农家科技旬刊,2014(10):9.

[2] 彭远祥.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应用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4(2):238.

[3] 周斌,陈小林,黄安平,等.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应用效果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14):20.

[4] 张亚平,刘庆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研究[J].科学种养,2015(12):52.

[5] 钟旭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10,30(4):31.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6

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增长速度快,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985年全国化肥施用总量为1775.8万t,2002年达4339.5万t,比1985年增长1.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8%[2,3]。与此同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到了333.7kg/hm2[2,3](图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施用化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状,创造最佳的植物营养环境,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化肥用量并非越大越好。一般来说,各种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氮为40%~50%,磷为10%~20%,钾为30%~40%[4]。通常,化肥施用量越高,流失到环境中的数量也就越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就越高。以氮肥为例,由于施用量较高,而利用率较低,损失严重。据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去向的研究的数据,我国氮肥的利用率在9%~72%之间,平均为30%~41%[5]化肥每年的流失量占施用量的40%左右[6]。化肥的过量施用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主要发生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尤其是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田块上。此外,也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化肥品种的单一性、施肥的盲目性、施用技术的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2化肥施用与土壤生态环境

2.1引起土壤酸化和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的酸度有较大的影响。在江西红壤中,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酸性红壤中施用硫酸钾、硫酸铵等,都会使红壤的酸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大[7]。同时,硫酸钾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生成硫酸钙,而在酸性土壤上生成硫酸,因此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钾,土壤中钙会逐渐减少,而使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结使耕地土壤退化,生产力降低,并可活化有害重金属元素如铝、锰、镉、汞、铅、铬等,增加它们在土壤中的活性,或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使之毒性增强,进一步对土壤生物造成危害。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如钾、钙、镁等,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渗漏补给地下水,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生长。大量的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造成土壤肥力的普遍下降。据调查,由于长年施用化肥,华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已降到1%左右,全氮含量不到0.1%,在东北三江平原,多年重用轻养,使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10%~11.5%下降到3%~5%[8]。从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的1403个县的汇总来看,土壤有机质低于0.6%的农田占10.6%;农田总面积的52.6%缺磷,23%缺钾,14%磷钾俱缺。由于大量使用以氮肥为主的化肥,导致很多土壤中磷或钾成为限制肥力的主要因子;缺硼、钼、锰、锌和铜的农田分别为25.6%、34.8%、15.8%、38.0%和5.2%[9]。

2.2化肥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害成分,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磷肥的施用,不可避免地带给土壤许多有害物质:镉、锶、氟、镭、钍等。施用磷肥过多,会使施肥土壤含镉量比一般土壤高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长期积累将造成土壤镉污染[10,11~13]。由于镉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淋失,也不为微生物所分解,被作物吸收后很易通过饮食进入并积累于人体,是某些地区骨通病、骨质疏松等重要病因之一。但是据鲁如坤等测定[14],我国磷矿镉含量范围在0.1~571mg/kg,但大部分在0.2~2.5mg/kg,比世界主要国家磷矿都低。目前随磷肥进入土壤中的镉含量最多为0.59g/hm2,远远低于我国最低绝对环境容量(0.73kg/hm2)[15]。可以认为,国产磷肥长期施用时所带入土壤的镉量不至于造成环境问题。但是,我国还进口一些国外磷矿,这些磷矿一般含镉量远远高于我国磷矿。对于这些磷矿生产的磷肥,应对其含镉量加以监测,以确保我国土壤不受污染。有些化肥中还含有机污染物,以致生产出含酚量较高、具有异味的农产品。另外,大量施用石灰氮(氰化钙)可产生双氰胺、氰酸等有害物质,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引起土壤污染,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三氯乙醚的污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16],它是由于施用含三氯乙醚的废硫酸生产的普通过磷酸钙肥料所引起的。其中666.7hm2以上的污染事故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苏北、皖北等地曾多次发生,受害品种包括小麦、花生、玉米等10多种农作物,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有的田块毁苗后重新播种多次仍然受害,损失很大。

2.3造成土壤硝酸盐(NO3-)污染和土壤次生盐渍化频繁施用氮肥能直接影响土壤中NO3--N的含量水平。在过量施用氮肥和大量灌溉的情况下,肥料氮主要以硝酸态形式从土壤中淋溶损失。有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17~19]。古巧珍等通过大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表明长期单施化学氮肥或氮钾、氮磷、氮磷钾肥使土壤NO3--N大量积累,从而随土壤水分,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而部分淋失[17]。与大田作物相比,蔬菜保护地施肥量大且施肥次数频繁。由于温室大棚内土壤水分蒸发快,土壤返盐现象比较严重[20]。因此大量施用化肥,容易使保护地NO3-离子大量剩余与迅速累积,加速了土壤盐积和次生盐渍化[21]。崔正忠等对黑龙江省四个中心城市蔬菜保护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过量施用无机肥料,致使一些保护地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过高,部分土壤含盐量高达0.567%,出现盐渍化现象[22]。另外,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对N、P、K及微量元素肥料使用缺乏科学知识,只注重施用见效快的氮肥,导致养分供应失衡,影响作物正常吸收利用,势必引起土壤盐分的过剩而累积。设施栽培条件下,次生盐渍化通常是造成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盐分的过分积累会造成作物生理性干旱,甚至生理毒性物质的形成[23]。

3化肥施用与水环境

3.1为水体富营养化提供氮、磷等营养源

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使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化肥对地表水的非点源污染。据估计,沉入河、湖的氮素约有60%来自化肥[1]。美国环保部门一项研究报告也同样估计,每年流入河流中的氮和磷量有29.1%~67.5%的N,25.0%~45.9%的P来自农田径流,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农田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源,施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氮、磷含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24]。吕耀等报道:太湖流域等农业集约化较高的地区出现了施肥过量以及肥料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造成大量氮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太湖,从而加剧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25]。张兴昌等则发现径流流失的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为主[26]。

3.2氮素淋溶污染地下水

农业上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长期使用氮肥的地区,地下水含氮量在逐年增高。氮肥进入土壤后,经硝化作用产生NO3-,除了被作物吸收利用外,其余的NO3-不能被负电的土壤胶体吸附,因而随降雨下渗而污染地下水[8]。朱建华等认为施用氮肥不仅增加了土壤表层硝酸盐含量,同时也容易造成大量的硝酸盐被淋洗到深层土壤,形成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27]。据调查,京、津、唐地区69个观测点的地下水,半数以上硝态氮含量超标,高者达67.7mg/kg[28]。有资料表明,北京市郊菜田因施用氮肥过多,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为61.6~124.0mg/kg[29]。农田施用氮肥对地下水的污染很普遍[30]。在大量施用氮肥地区,食用水中硝态氮含量经常超过最大允许量[31]。

4化肥过量施用对作物品质及食物链的影响

过量施用化肥,不但造成肥料养分的浪费,而且对植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植物体内可能积累过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一般不会使植物受害,但是这两种化合物对动物和人的机体都是有很大毒性的,特别是亚硝酸盐,其毒性要比硝酸盐高10倍[32]。植物性产品中高含量的硝酸盐会使其产品品质明显降低。硝酸盐以过多的有毒的数量被作物大量吸收,成为作物产品的污染源。对同一种作物,氮肥施用愈多,土壤中的NO3--N含量也愈高,则作物体内的NO3--N含量也将随之提高[33~36],进而经由食物或饲料,影响进入人体或畜禽体内的NO3--N含量。尽管NO3-本身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肠胃中经硝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会转化成NO2-,从而可能引起人体血液缺氧中毒反应,导致患有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甚至引起窒息和死亡[32]。蔬菜是一种容易富集和残留硝酸盐污染的作物。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有81.2%是来自蔬菜[37],而施入土壤中的各种N肥又是蔬菜累积硝态氮的主要来源[38]。孙权等对宁夏灌於旱耕人为土氮肥(N)与大白菜产量及菜体和土体中硝酸盐累积的关系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39],结果表明,在设计范围内,施用N明显增加土体各土层中的硝态N含量,内叶硝酸盐含量随施N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外叶硝酸盐含量在高施N时,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陈新平等调查表明,北京市郊菜地施氮量高达每季781.5kg/hm2,过量的氮肥施用造成蔬菜(特别是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在每公顷施氮量225~675kg的范围内,小白菜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达3993~4504mg/kg[40]。

养分投入不平衡已成为制约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超高量的化肥施用存在着巨大的环境风险。氮营养过剩一方面会导致蔬菜叶面积过大,结实不良,易感病虫害,对不良气候环境的抗逆性变弱;另一方面,氮过量会造成土壤中亚硝酸、氨气等气体挥发而引起作物地上部分直接受害,造成气体障碍[41]。磷过量,菜地土壤较其他土壤有效磷含量要高出十倍至数十倍,高磷土壤蔬菜生育期明显延长,并由于作物对N、P的过量吸收,而引起其他营养元素的缺乏、营养失调等生理病害,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形成番茄脐腐病、空果、条腐果,青椒小果,黄瓜苦味,莴苣的叶烧病以及甜瓜、芹菜的心腐病等[42]。马朝红等依据蔬菜生长需肥特性和养分平衡原理[7],结合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市郊东西湖区蔬菜养分投入量远高于蔬菜生长需肥量,导致氮、磷在土壤中的大量积累,其中以磷最为突出,每季蔬菜磷的积累量达到220~380kg/hm2,氮积累量为80~210kg/hm2,必然会对产品品质和产量带来负面影响,增加农业环境风险。胡承孝等以潮土、黄棕壤为供试土壤,选取小白菜、番茄分别为叶菜类、果菜类代表,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氮肥水平对蔬菜品质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蔬菜营养品质下降,蔬菜体内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氨基酸总量及谷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含量,非蛋白氮与总氮比值升高,可滴定酸度呈直线增加,N含量逐渐增加,而P、K含量逐渐减少,硝酸盐污染加剧[43]。

5化肥施用与大气环境

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氨挥发及NOx的释放等会使大气中氮含量增加而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硝化及反硝化释放N2O到大气中造成温室效应,氮肥的使用对其它温室气体CH4及CO2的释放也有影响。而且CH4、CO2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不仅能引起温室效应,而且还能够引起臭氧层的破坏。

5.1氨挥发

氨态氮肥是化学氮肥的主体,施入土壤的氨态氮肥很容易以NH3的形式挥发逸入大气。农业生态系统中NH3的释放量每年为107t,主要来自于NH4+-N肥和动物排泄物中NH3的挥发。据王文兴等[44]估计,我国1991年全国人为源氨的排放量为8.91×106t,其中氮肥施用的排氨量占氮肥使用量的18%。据朱兆良[45]估计,我国农田氮素的主要损失途径为氨挥发、反硝化和淋失及径流损失。综合有关资料看出,稻田中氮的损失主要是反硝化和氨挥发,分别占氮肥施用量的16%~41%和9%~40%[46]。旱地,特别是石灰性土壤上撒施尿素、碳酸氢铵的NH3挥发损失很大,一般为所施N量的10%~25%[47,48]。在石灰性水稻田,由于灌溉稻田表面水层的pH高达7~8,撒施或分次施用尿素(或碳酸氢铵)的NH3挥发量很大,有时高达所施N量的40%~50%[49]。硝酸盐淋失和氮素径流损失主要发生在降水量和强度较大的地区和季节,约占氮肥施用量的0.23%~30%[23]。由此可见,我国农田氨挥发的氮素损失量可能占肥料氮肥施用量的10%以上。氨是一种刺激性气体,对眼、喉、上呼吸道刺激性很强。高含量的氨还可熏伤作物,并引起人畜中毒事故。大气氨含量的增加,可增加经由降雨等形式进入陆地水体的氨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因素。

5.2N2O和NOX的排放

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不断增加。化肥施入土壤,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会使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转化生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使空气质量恶化。1992年IPPC工作报告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加强,大气中N2O的含量正急剧增加,由农业系统中无机和有机氮肥的施用及生物固氮作用产生的N2O量约占年排放量的60%[50]。根据Veldkamp和Keller[51]估计,大约有所施N肥的0.5%是以NOx的形式损失。

5.3CH4和CO2的排放

化肥深施能明显降低稻田CH4的释放。如尿素的深施对降低甲烷排放速度效果最好,而施在土壤表面则能增加甲烷排放。硫酸铵也是如此,虽然表施和深施都能降低CH4排放量,但施在稻田表面对降低甲烷排放程度却比施在土壤深层低得多,大致低5~10倍[52]。施肥量对稻田CH4的排放,尤其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相差很大,难以定论。如Cicernoe等发现施硫酸铵的稻田甲烷排放是不施肥田的5倍;Schiitz则发现施用硫酸铵总体上降低了甲烷的排放,而有些试验则认为,施肥量对甲烷特征影响不大,或没有明显规律[53]。在江苏句容稻田试验中,施氮量为100kg/hm2和200kg/hm2的处理甲烷排放量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但施氮量最高300kg/hm2的处理却低于对照处理[54],所以化肥用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化肥的大量使用将会促进农田CO2的排放,如尿素地CO2通量大于不施尿素地CO2排放通量值,在整个观察期,两种田CO2平均排放量分别是262mg/(m2•h)和177mg/(m2•h)[55]。

6防治对策

随着肥料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大量施用化肥可能带来的某些问题及副作用。在国际上,掀起了以低投入、重有机,将化肥使用保持较低的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为中心的持续农业运动,提倡推广以尽量低的化肥投入,尽量小的对环境的破坏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增产作用相结合为主要目的的“施肥制度”。若单纯地靠拒绝使用化肥来控制其污染影响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才可以有效地做到合理施肥。这与国家的政策调控也有关,核心的问题是怎样在粮食产量与环境保护、作物产量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对我们国家来说,温饱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无粮不稳,一方面要保证产量,另一方面则要保护环境。农业和土壤科学的研究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做到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研究不同土壤在不同耕作制度下的合理施肥技术,并通过地方政府定期向农民。针对当地土壤生态条件的特点,制定相应对策,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充分有效地发挥其肥效,尽量减轻和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根据我国目前土壤肥力状况和肥料资源的特点,提出以下对策。

6.1确定化肥的最适施用量

施肥量特别是氮肥,不应当超过土壤和作物的需要量。不同的土壤和相同土壤的不同地块,在养分含量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各有其不同的生育特点,它们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种类、数量和比例也都不一样。因此,在拟定施肥建议时必须严格按照作物的营养特性、预期产量和土壤的农化分析结果,来确定化肥的最适施用量。即要了解土壤肥力,这样才能做到合理施肥,减少淋失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预测土壤的供氮量比较困难,一般用“以土定产,因产定氮”法。太湖地区的水稻和小麦的田间试验统计结果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45],因此可据此并结合已有的经验确定大面积上氮肥的施用量。

6.2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施用

实现作物养分综合管理,有机和无机相结合,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机肥是营养比较齐全的肥料而且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对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具有重要作用。据西北农业大学在米脂县的调查[49],小麦连作多年的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而经过苜蓿倒茬的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0.18%和0.02%(绝对值)。有机肥是供给微生物能量的主要来源,而化肥却能供给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无机养料。因此,二者配合使用就能增加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增加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有机-无机肥料结合施用符合我国肥源的国情,也是培肥土壤、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途径。

6.3氮、磷、钾等肥料配合施用

目前,我国氮、磷、钾比例及土壤养分状况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状况不相协调。关键是必须从宏观上调整肥料结构,在配合施肥的基础上,采取“适氮、增磷、补钾”的施肥技术,使植物的矿质营养处于最佳状态。在目标施氮量中扣除一定比例的氮肥(如10%~20%[32]),视需要进行补施,这样可避免氮素过多的危害和流失。在当前钾肥亏缺较大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利用农家肥中的钾,以缓解钾素供应不足的矛盾,将有限的钾肥资源用在严重缺钾的土壤和需钾量高的作物上。同时,应重视发展我国高含量复合肥料,并以增加高含量磷肥和氮磷复混肥为主攻方向,这样既起到调整氮磷比例,又能起到逐步改变我国化肥品种结构以单一、低含量为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