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1
检 索:.cn
前言
21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设计也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走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中国从3G时代到即将进入的4G时代不过5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对这一变化的主要回应就是在生活中更多依赖于智能手机功能随时上网完成工作或娱乐需求;市场对这一需求的反应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智能手机的生产,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大量的应用软件为智能手机的功能化和趣味化、娱乐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各类智能手机,无论是苹果系统,Android系统还是windows系统,都会普遍地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除去严密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使用,各类软件设计的趣味性,界面的友好性,视觉的美好性,操作体验的舒适性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其他的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码产品,如平板电脑、在线商务,游戏产品以及其他触屏移动技术产品的盛行,都离不开一种被称之为UI界面设计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手段的广泛运用。
一、UI界面设计概述
(一)何为UI界面设计
UI是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简称,是指人通过敲击键盘、滑动鼠标、碰触触摸屏等方式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而计算机通过画面、声音或震动等方式进行反馈信息,实现这样一个功能的系统即为UI。UI界面设计是主要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操作界面的整体设计,是专门研究、规划和设计让人与计算机充分协同工作,高效率发挥计算机功能,满足人们工作和娱乐需要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UI界面设计的组成
UI设计由用户需求调研、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过程、环境和习惯,为界面设计提供正确的方向。其次,是进行人机之间的交互程序设计。这个部分通常由软件程序员来承但软件设计,目的在于加强软件的易学、易用和易理解。最后,需要进行界面设计。这是屏幕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成千上万的、色彩纷呈的视觉信息,是一个复杂的由不同学科参与的工程,需要将认知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手段等融合,实现软件产品视觉效果的艺术化。
(三)UI界面设计的演化
UI最初是由软件程序员根据个人艺术功底和喜好来完成,通常只有比较专业的大型程序才有条件请专业设计师参与软件界面的美化。长期以来,UI界面设计在软件开发中都是附属地位。在今天这个资讯庞杂的时代,仅靠水平先进的硬件和功能繁复的软件并不能更有效地帮助人们便捷地提取和处理信息,高水平的UI界面设计才是有效手段。UI界面设计并非单纯的绘图美工,而是综合了用户需求、软件功能、硬件配置和使用环境等多种因素后的复合化艺术设计,是科技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成果。美观舒适的UI不仅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更可以提高设备操作的友好度和便利度,最终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四)优秀UI界面设计产生的巨大作用
今天,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电子科技产品,以及三星公司推出的银河系类手机与平板电脑,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这些产品也被誉为革命性的科技产品。究其原因,除去软硬件的独具特色和水平领先,其优异的UI界面设计也是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以苹果手机为例,多达50万个应用程序通过卓越的软硬件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快捷、方便、生动的操作体验,开启了广泛使用人机交互的新时代。而国产品牌诸如小米、联想、华为以及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设计公司同样也在移动互联时代尝到了交互设计的甜头。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UI界面设计对产品和企业产生的作用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五)UI界面设计的市场及就业前景
随着手机技术革新,全球3G热潮势不可挡,同时也引爆了各大企业对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的争夺战。全国数字及多媒体设计教育权威“火星时代”的互动媒体课程研发团队在调研了3000多家企业的3G人才需求时,了解到在设计人才招聘市场上,UI界面设计师处于很有竞争力的一种岗位。以北京地区为例,仅2011年8月8日一天之内在智联招聘上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岗位就达到4000个以上,而现有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这么多企业的需求。从薪酬上看,北京地区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相关岗位薪资普遍在5000元到16000元之间。同样根据“火星时代”的行业调研,从全国来看,对既懂得UI界面设计又会运用到客户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高达65%,一些欠发达地区这个数字甚至更高,所以UI界面设计的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视觉传达专业都是以二维设计为主,在广告业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时代,曾是主要的传播推广手段。但是由于数字新媒介的产生和快速蔓延,今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和相关的人才培养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不能满足数字媒体时代信息传达的要求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常常以“填鸭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但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这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传统信息主要更加关注形式,而新媒体艺术更注重的是设计的内涵和参与互动的体验。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也应该以交互式信息传递方式来传递设计信息,使受众愉悦地接受并体验信息。在新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下,交互方式和各式各样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交互体验的感觉越来越重视,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应该满足受众需求适时适当地调整信息传递方式。
(二)新媒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现状
现阶段,在国内只有少数专业院校针对这些新型的媒介开展视觉传达设计下的专门的UI界面设计教育,如广州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院校在其视觉传达专业下开设了针对网络和移动平台的广告、界面设计等课程;江南大学也在其工业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中,增设了UI界面设计等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四川地区,除了四川美院和川音美院开设了界面设计的课程外,其他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基本都属于传统平面设计的培养模式。因此,UI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领域,专业院校可顺应时展的需求,改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多除了精通传统平面设计外还具有UI界面设计专长的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招生的困境
今天,国内的各类设计院校都感觉到了一种困境,即学习平面设计的人数相较以前有了大幅下滑。虽然这几年“艺考热”温度不减,但学生报考专业却呈现冷热不均的情况。从2010年开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招生开始普遍萎缩,许多家长和考生更倾向于选择当前比较火热的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专业、动漫设计专业等。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减少了,或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不高,而主要是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思路的规划中规中矩,没有与时俱进,自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反观其他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为具有房地产业和装饰、建筑等火爆的行业背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因此才会出现近年来环艺等专业火爆而视传专业招生萎缩的现象。动漫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后,动漫设计专业也从过去无人问津变得炙手可热。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可持续发展上的思考和探索。
(四)课程设计的传统化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
根据对多所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研究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以三段式为主:即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部分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现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插画、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策划、版式设计、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和VI设计等课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类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规划,上述的核心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无可厚非,但是基于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呈现的普遍问题,为求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应抓住专业和行业的特点,结合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其进行适当地调整,并进行具有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计。
三、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特色化”改革
(一)课程改革思想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有很多设计方向,如VI、包装、海报、书籍设计等,广而泛之地进行传统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如果能将服务于网络、移动媒体等平台的视觉形象上的设计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无疑可以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无处不在的时代,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与网络化的视觉设计正在进行着飞速的融合。例如,标识设计既可以应用于VI设计中,也可以应用于UI界面设计中。更广泛来说,UI界面设计还可以应用于各类网站设计、手机交互和电子商务之中。所以,将这些新颖的设计形式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是有效的特色化教学改革尝试。但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实施而固定下来的,必然有其学科特点、内在关系和连续性。所以,UI界面设计作为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的尝试,必然要稳步推行,以便留出实验和改进空间。
(二)以UI界面设计模块课程作为改革创新突破口
具体的实施方案因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笔者所在的院系即尝试进行分阶段的课程设置改革:第一阶段的具体措施是在现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例如:
1.增设基础性的计算机课程,如在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FLASH课程以及电子杂志设计课程、Axure RP Pro(交互原型设计工具)原型设计基础以及Flex(用于构建具有表现力的 Web应用程序)等移动媒体交互方式设计课程,拓宽学生将来就业的适应面。
2.增加UI界面设计课程模块。较为简单的做法是,先在原网页设计课程基础上,加入网店设计、电子杂志设计等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加入包括用户体验设计、移动产品界面设计等在内的UI界面设计基础性课程模块。最后再考虑增设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资源设计课程和图形、图标、动画等移动媒体用户界面风格与整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等更接近于项目开发式的课程,将项目中设计端和开发端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用更贴近业界的实战和实例结合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独立平台、移动媒体界面设计的高级技巧和技法,并正确认识业界中所谓的高保真原型的意义,从而较为完整地掌握UI界面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应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如学生的兴趣,教学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成果等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和调整。对某些院校来说,如果时机成熟则可以考虑开设视觉传达下面的数字艺术设计方向,增加学生的专业选择面和就业竞争力。
结语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UI界面设计这个新的领域,更需要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深度结合。所以,同时具有一定软件编程能力,艺术理论知识和良好艺术素养的设计师在未来必然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UI界面设计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科技产品的兴起有了大量的需求,UI界面设计属于创意创新产业,是有着高附加值特点的第三产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长期接受着美学教育,具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创造创新意识,若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课程,便可较好地满足UI界面设计工作的相关需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像UI界面设计这种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将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从加深新兴产业之间的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出发,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文彦:《UI界面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又一个发展方向》,《剑南文学》,2012(6)。
2 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装饰》,2002(3)。
3 高娴:《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10(10)。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2
摘要:中国游戏正处于发展阶段,游戏专业制作人才紧缺,游戏专业教育相对薄弱。本文论述了通过对游戏行业的职业及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明确了艺术院校游戏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采用了从艺术设计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职业素质及技能等多方面设置游戏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游戏专业人才的目标。
关键字:游戏文化;游戏美工;游戏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中国游戏产业的崛起,国内潜在的巨大市场,政府的大力支持,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游戏专业测评运营、游戏专业人才培训、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开发、TV游戏开发等游戏产业链中产生了全新的投资项目,游戏职业是数字娱乐领域最具潜力的职业。而在游戏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培养游戏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游戏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游戏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职业艺术学院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市场急切需要的大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游戏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游戏艺术设计人才”方面起到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游戏行业的职业分析
“游戏”是一种具有特定行为模式,规则条件,身心娱乐及输赢胜负的一种现代娱乐形式。游戏开发是集游戏策划、游戏程序设计、游戏美工设计、游戏音效、游戏运营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产业。通过对游戏行业的职业分析,我们就能明确艺术院校游戏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游戏开发团队的职业划分为:
从职业结构分析来看,游戏开发制作是由多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的。
游戏策划是一个高素质职业。游戏策划者的主要任务为进行游戏框架设定、游戏数据调配和平衡、游戏策划管理、系统分析及软件规划等。他对职业的要求是应具备市场的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操作能力,对程序、美术、音乐的鉴赏能力,对游戏作品的分析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游戏程序设计是游戏设计的核心,主要任务为游戏引擎设计及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开发等。游戏程序设计者应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精通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并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游戏开发经验。
游戏美工设计在游戏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游戏片头动画还是游戏,都离不开美工设计。游戏美工主要任务是根据策划的构想和要求进行游戏中的原画设计、模型设计及特效设计。游戏美工设计师应具有深厚的美术绘图能力、扎实的绘画功底、良好的色彩感觉及创新设计意识。还应熟练使用2D及3D等软件。
游戏音乐创作者主要任务是根据游戏风格制定游戏的音乐。游戏中配以令人感动的音乐或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声音来烘托游戏效果。
游戏测试与支持的工作是测试游戏的品质优劣、测试运行错误以及游戏的服务器承载量等。
综上分析,将游戏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总结出来,即游戏开发的三大要素。游戏的筋骨:游戏策划。游戏的血肉:计算机技术。游戏的服饰:美工与音效。充分发挥和整合这三个要素,是游戏制作成功的关键所在。
游戏开发人才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对于高职艺术院校游戏专业来说,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是培养游戏开发人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艺术类院校游戏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主导人类的思维模式分为两大类型:一为“理性思维”,是指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尽量地反映客观现实,并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理性思维”往往被认为显示了一位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模式。二为“感性思维”,是指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能力。“感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人类的感性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感性思维”一般是艺术工作者的意念特征。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基础,以“感性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和创作,逻辑推理的能力显得不足,所以要艺术院校中培养出能懂艺术设计又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音乐等的综合应用人才是十分困难。从与国外艺术院校的交流情况来看,如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游戏动漫设计院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将培养游戏美工设计人才作为艺术学院游戏设计方向的主要培养目标。所以在游戏行业中,将游戏美工设计作为艺术院校游戏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分工和岗位群职业能力的要求。
游戏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游戏美工的开发和设计,重点放在游戏美工设计的专业能力培养上。我们将游戏的UI界面设计、游戏场景美工设计、游戏角色美工设计,游戏动作美工设计和工作流程等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尽量地做到直接与产业接轨,更快的适应针对行业中的各种工作。
3游戏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
3.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艺术设计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富有创造性的设计都必然渗透、交织和表现着美。设计与艺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启发。若没有深厚的美术基础,纯公式化的设计不会成为真正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设计创造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艺术设计的宗旨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赋予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在游戏美工设计中的审美、直觉和想象等思维特征都孕育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游戏美工设计的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就是美术基础。游戏场景原画设定,游戏角色原画设定及角色造型等是游戏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游戏美工的设计能力和造型能力,对形体感知理解能力以及对游戏场景及角彩的认知和应用色彩表现的能力,以提高美学修养。(学生作品图1)
3.2加强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训练
游戏设计更有赖于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游戏是通过绘画艺术来诉说故事,用计算机技术来表现故事的一种娱乐活动,它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计算机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了新的视觉空间,游戏中的场景及角色都需要游戏美工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各类图形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这要求游戏美工设计者不但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还应具备各类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应用能力,使游戏美工设计者成为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3DS MAX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游戏制作软件。它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游戏角色、动画及场景,也可以设计出特殊效果,是目前大多数国内游戏设计公司使用的三维动画软件;Photoshop是用于游戏美工材质贴图处理的基本平面设计软件。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类计算机软件课程的课程设置,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
3.3提高职业素质,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游戏设计是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各款游戏的不断推出,电子游戏已经形成独特的游戏文化。一位好的游戏美工设计者不但具有良好的美工基础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还必须了解玩家的心理及玩家的期望,使得绚丽的游戏场景画面及生动的游戏角色设计能够极大地吸引玩家,进而动心去玩这款游戏。所以在教学课程体系中也应设置如“游戏设计基本原理”、“游戏艺术设计概论”等课程,更好地了解玩家对游戏的所思所愿,使游戏场景及角色设计更贴近玩家心理需求。
游戏美工的任务是创造出游戏所有的视觉元素。目前游戏从网络游戏发展到次时代游戏,无论是游戏场景还是游戏玩家手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游戏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游戏场景概念及设计、游戏角色概念及设计、游戏动画设计、游戏特效设计、游戏UI界面设计等课程。
游戏场景一般是指游戏角色之外的一切物体,游戏中的主体是游戏角色,它是玩家主要操控对象。游戏场景是围绕在角色周围与角色有关系的所有景物,是角色所处的生活场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环境。游戏场景概念及设计课程不仅仅是进行游戏场景各元素的美工制作,更重要的是注重游戏场景所在时空关系,游戏场景营造的情绪氛围等游戏场景设计的概念和思想,只有这样设计的场景才能营造出一个虚拟又接近于真实的游戏世界。(学生作品图2)
游戏角色就是在游戏中能够被玩家操控并具备全部或部分生命特征的生物形象。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玩家总是要扮演某个角色,角色是影响玩家带入感情的重要因素之一,游戏角色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性格特征、角色背景。除此以外,在游戏场景中还有非玩家控制的角色NPC,这些NPC不仅可以和玩家交流,还可自己在某个特定场景中交互,目的就是营造一个气氛,使玩家更容易被带入到游戏中。在游戏角色设计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游戏角色属性的设定,体现游戏角色在游戏中的生命特征,思想特征。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游戏角色不仅仅是用3D和PS软件来制作游戏角色模型和合理的布线,而且要设计出具有生命的游戏角色。(学生作品图3)
游戏美工设计中的UI界面是玩家与游戏之间的沟通渠道,这一点往往在教学中容易忽视。虽然游戏UI界面并不是游戏的内核,但只有通过游戏UI界面玩家才能够控制游戏,因此对游戏来说,UI界面决定了游戏的大部分内容。在游戏UI界面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从设计人性化界面设计、简化控制模式、避免游戏界面干扰游戏显示区域几个方面来考虑,更要注重UI界面具有一定的游戏风格,使玩家进入游戏界面就被带入游戏的氛围中。
游戏动作制作是游戏美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角色的形象及行为特征是通过角色的动作来表达。目前实时动作捕捉仪给动作制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对于街舞和运动
类游戏动作制作应用实时动作捕捉仪真实地记录下每帧动作表现。但对于一般的非街舞和运动类游戏来说,应用计算机图形软件来调制游戏动作还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行走、奔跑、攻击等动作都有游戏的特殊表现。游戏动作应具有的游戏感,游戏角色动作要求自然协调,但又不同与真实行为,更不同与影视动画中的动作表现,这就是游戏感给游戏制作人的新思想。所以游戏动作设计课程不但要学习骨骼和蒙皮的技术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动作来表现游戏角色设定的属性特征。
游戏特效设计,每个游戏公司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但它与游戏引擎的功能密切相关,许多游戏引擎带有游戏特效编辑器,也有许多公司用三维设计软件结合他们自己开发的特效编辑器制作出精美的游戏特效。目前大多数游戏公司仍然用三维设计软件制作游戏特效。所以游戏特效制作课程以三维设计软件作为制作工具来进行游戏特效的制作。在教学中重点放在游戏特效设计、特效贴图的绘制及特效的基本动画。要结合游戏场景、游戏角色、游戏角色动作及剧情等来设计特效效果,并应用平面设计软件绘制特效贴图。
3.4与游戏公司紧密结合,加强游戏美工设计综合实训
游戏场景、角色、动作、特效等是游戏美工设计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是构成一款游戏的一件精美服饰。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游戏项目综合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游戏设计综合应用的能力。我们在游戏项目设计中,聘请游戏公司的资深美工设计担任课程的设计及指导教学工作,选用游戏公司现行或以往的游戏美工设计项目作为游戏美工设计综合实训内容,并与游戏公司联合办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游戏公司的美工设计之中。
4结束语
游戏美术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艺术是整个游戏的灵魂,是视觉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关键,也是大量创作内容所在。技术是基础,是整个游戏的载体。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把梦幻般的虚拟世界展现出来。游戏美术师游戏艺术的创造者,对知识结构与游戏艺术的理解将最终决定一个游戏美术师的发展道路。所以只有充分分析游戏设计人才的需求结构及职业,明确高职艺术院校游戏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美术绘图能力、游戏艺术设计思想,并掌握游戏美工设计技能和方法的游戏美工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霆. 游戏艺术工厂[M]. 兵器工业出版社.
[2] 张涛. 3DS MAX 游戏美工设计风云[M]. 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航空电子对抗原理 虚拟实验 混频器
航空电子对抗原理是航空电子对抗专业士官的基础课程,集理论性、方法性与作战应用性于一体,是航空电子对抗装备维修保障、航空电子对抗装备作战使用和航空电子对抗战法研究等一系列专业课的前期学习平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能够理解航空电子对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1.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航空电子对抗原理”是电子对抗专业士官学员接触的首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学时长,课程中包含较多的电路原理和信号变换分析内容。传统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员为主导,学生普遍反应内容抽象,枯燥难学,不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兴趣不高,多个期班的统计数据表明教学效果不理想。
2.引入虚拟实验的教学方法
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员将仿真技术带入航空电子对抗原理课堂,应用比较多的是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能够实现视频播放、动画演示、高速运算、电路设计、信号展示及人机交互等功能,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的限制。将虚拟实验引入航空电子对抗原理课堂,将理论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把不清楚、难理解的电路图分解化,把看不见、摸不到的信号图像化,更具直观性和生动性,使枯燥的理论内容变得更加有趣,更容易调动学员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在课堂上利用虚拟实验辅助教学还是以教员展示为主,通常都是教员预先准备好,将电路图、参数、分析工具等都预先调试成功后,在课堂上需要的地方进行演示。这种通过预设情境直接演示效果的虚拟实验教学方法虽然增加了教学手段,但依然属于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学员即使理解了教学内容,也只能达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不能将虚拟实验在理论教学中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
为了适应部队需求,电子对抗专业士官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革,更强调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员在课堂上动起来。虚拟实验恰恰满足了这个要求,它具备以下特点:(1)操作简单,不受场所限制,只需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软件就可以完成。(2)安全省事,不必担忧用电安全及仪器操作的问题。(3)电学性强,可以清楚地显示电路的各种电学状态,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参数得到新的分析波形。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员利用虚拟仪器等工具自己动手,搭建电路,讲解电路,总结信号规律,达到学懂学会的效果。
3.应用举例
在电子对抗专业,混频器应用比较广泛,比如超外差接收机、信道化接收机、瞬时测频接收机等需要进行频率改变操作基本都是由混频器实现的。混频器进行频率改变时,能将一个信号的载频变换为另外一个载频,并且新变化后的新载频信号的调制类型、调制参数和频谱结构都不会发生变化。常见的混频器由非线性器件和带通滤波器组成,混频电路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us(t)为一高频输入信号,它和本振信号uL(t)通过一个非线性器件进行时间域内相乘,再利用滤波器取出固定的中频,输出信号uI(t)。
图1 混频电路的组成框图
在电子对抗领域,非线性器件的功能通常都由模拟乘法器(输出的无用频率分量较少)实现。
在混频器教学设计上,将教学环节分为课前、课中两步。课前要求学员利用微课、网络资源、书籍等进行课前预习及仿真软件Multisim11的学习。课中教员进行适当的理论教学后,主要由学员进行操作及讲解,要求学员做到:
(1)利用Multisim11软件搭建混频电路。按照教员要求的us(t)、uL(t)、uI(t)、信号源和电阻及电容等特定的设置参数搭建一个混频电路。
(2)掌握混频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讲解。通过混频电路让输入信号us(t)和本振信号uL(t)在时间域相乘,从而实现两个信号的频谱搬移,再通过带通滤波器取出所需要的频率固定的低中频或高中频信号uI(t)。
(3)观察混频前和混频后信号的波形,总结信号变化规律,理解混频器在航空电子对抗设备中的作用。
利用Multisim11软件搭建的典型的混频器电路图[1]如图2所示,得到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的波形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信号经过混频器后,单位时间内各个波形的稀疏程度(频率)发生了变化,但波形结构和包络线形状都没有变化;当改变信号源参数时,变化规律相同。
学员自己动手搭建电路并讲解,有利于学员掌握混频器原理;通过动态显示结果总结信号变化规律,有利于学员理解混频器作用。
图2 混频器电路图
图3 混频器的输入输出波形
4.结语
在航空电子对抗原理课程中引入虚拟实验,和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实现理论讲解和虚拟实验验证的同步进行、完美结合,既增强教学直观性与认知性,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授课学时,加深学员对航空电子对抗原理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E-learning 在线培训 学习 共享 在线管理
在线学习和培训系统是在学习活动中为学习型组织提供一套完整的全流程管理软件,涵盖了学习资源的规划,知识管理,传统的培训管理,在线学习管理,考试管理,积分和激励管理等应用领域。
传统的培训方式存在成本高,缺乏连续性,资源利用不足,覆盖面小,间断工作安排,无法跟踪学习,培训管理缺乏等弊端,而在线学习系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自由调整进度,节约培训成本,更新内容,减少规划时间,跟踪学习,快速培养人才等传统培训方式不容易实现的效果。
在线学习培训系统可以为员工提供渠道来了解更多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学习。
还可以使培训管理者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丰富教学和考核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新培训和考核内容、实现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分类分级考核。
企业本身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公司知识的管理、传播、沉淀和创新,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降低培训成本,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
1 在线学习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主要包括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学习为主,其他交流互动方式为辅,并配以在线的练习与考核,以提高在线学习的实效和质量。
(2)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计划,来安排学习进度和流程,及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3)集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和交流互动为一体。
(4)方便和实用的后台管理,以提高讲师和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2 功能模块
2.1 在线学习
(1)流媒体视频点播服务器[支持:宽带/高清/音频]。
(2)学员自动开通课程。
(3)讲义和视频同步播放。
(4)学习进度记录管理[时间累计/次数累计/时间段限制]。
(5)讲义权限下载、视频课程加密。
(6)添加课程及目录灵活的设置和组合。
2.2 网络考试
(1)支持单选、多选、判断题、主观题型。
(2)学员根据设定日期进行试卷考试。
(3)学员考试成绩及记录管理/考试成绩排名。
(4)随机选题组合出卷。
(5)考试时间设置和无刷新倒计时。
(6)后台阅卷及成绩管理。
2.3 知识管理、资源共享
(1)管理员通过后台进行知识类别管理。
(2)管理员对上传的文件进行审批。
(3)学员通过前台登陆后进行知识按分类上传。
(4)学员按权限可以对不同类别的知识文档进行下载或在线查阅。
2.4 在线交流
(1)学员在前台页面能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
(2)学习课程同时能够在线做笔记心,可以共享心得。
(3)讲师可以进行在线答疑。
3 主要实现技术
系统实现界面主要使用JQuery UI插件,使用JQuery UI的组件进行页面开发界面更美观统一,界面友好性更强,同时可以减少对界面开发的时间,为了减少网络数据传输流程,使用异步通讯技术进行局部数据传输.
页面布局用DIV+CSS,数据列表后台采用ECSIDE插件,能自动分页,通过配置能够对数据进行导出,极大方便了数据的显示功能。
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后台数据。开发使用J2EE平台,java语言有很好的移植性。系统采用MVC(视图层、模型层、控制层)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从逻辑上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前端的客户端软件、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和后端的数据存储。所有分析数据都存储在后端的数据库服务器上,计算密集型的任务集中在中间层的应用服务上完成,客户端展现数据及分析后的结果。这种结构减少了代码的耦合性,增强了模块复用性。采用Struts2+Springle3+Hibernate3框架,使用Struts2和JQuery UI对用户界面进行开发,使用Spring3对系统的逻辑进行控制,使用Hibernate3通过配置XML文件对系统事务进行管理,使用框架能够极大的减少代码量,能够很好的保障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后期维护也很方便。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5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库进行自动备份。
4 系统设计原则和目标
4.1 部署简单
上传至WEB服务器,配置好配置文件即可。
4.2 性能易于优化
本系统架构采用3层架构,由于模块化开发使得代码的质量得以保证,可以用负载平衡Apache+Tomcat实现动静分离,优化Tomcat自身性能,Apache+3Tomcat集群等方法提升性能。
4.3 移植性强
由于JAVA得平台无关性,使得他的移植性很方便,根据不同的系统安装相应的JDK即可方便移植。
4.4 扩展性好
由于JAVAEE的接口技术使得模块之间的依赖性降低,及控制反转,依赖注入等技术使得功能扩展性加强。
4.5 大幅度降低开发和维护时间,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本系统架构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并广泛地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MVC、Command、Dao等,这些模式的使用大幅度重用代码,降低各模块间的耦合性,使得开发和维护的时间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减,从而降低本项目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5 系统详细设计
5.1 在线学习
如表1所示。
5.2 考试管理
如表2。
5.3 知识库管理
如表3所示。
5.4 共享管理
如表4。
5.5 课程管理
如表5所示。
6 总结
本课题的开发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在线学习、培训、考试等功能,基本满足了企业内部和跨区域的在线培训需求,对各个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系统的架构和应用技术进行了阐述,本系统应用的架构和技术都是比较新的,对系统的后期维护和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系统的移植性很强,能够部署在Windows和Linux中。同时对系统的负载能力进行了分析,采用负载均衡技术,保障多用户的同时并发时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对培训要求的提升,后续必然对系统要进行升级,由于本系统的开放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这些后期维护成本很低。
参考文献
[1]Art Taylor.JDBC数据库编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JAVA SE 6.0编程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08).
作者简介
王蕊(1981-),女,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河北九华勘查测绘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工作。
作者单位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设计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实用与创新
作者简介:顾汉杰(1981-),男,浙江海宁人,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38-02
“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是面向浙江树人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字图像课程,主要介绍数字图像设计软件Photoshop应用于图形设计、创意设计、交互界面设计等特定领域的技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型Web技术的不断涌现,对数字图像设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Photoshop等软件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与发展。
在原有课程教学中,与单一知识点对应的验证型教学案例占据比例较多。学生虽然暂时学习了该案例的技能,但无法与设计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导致技能无法灵活运用且遗忘较快,这也不符合我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1]“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推行基于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实用、创新”为导向,将注重设计感的项目案例融入课堂,借助新型教学媒体,重新组织教学经验,提升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本文将以浙江树人大学“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为例,对数字图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一、基本改革思路
1.旧教学思路
原有教学大纲注重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整体的联系。各个技能知识点联系不紧密,彼此没有形成模块化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各个技能、知识的关系缺乏清晰认知,只能进行按部就班的验证性操作。如上一周学习画笔,下一周学习蒙版,两周所用案例没有过度或交叉内容,学生对两者如何综合应用无所适从,一旦脱离教程就无法独立创作。此外,原有大纲在社会应用方面所讲授的内容仅有平面海报的案例设置,未有针对创意设计与交互界面设计进行案例设置,导致学生对创意的获取及课程的社会应用缺乏足够认知,无法满足变化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
2.新教学思路
新教学大纲以“一条主线、三个模块”的思路进行教学,即以贯彻案例教学为主线,分“工具的综合操作模块”、“创意设计模块”、“交互界面设计模块”进行开展。如图1所示,课程主线清晰,模块内容针对性强,知识点联系紧密。整个课程设置推进按照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循序渐进,有助学生接受与理解。[2]
在“工具综合操作模块”部分,并非软件功能的罗列,而是根据案例所需,挑选真正核心且实用的技术进行讲解,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进行有效整合。在“创意模块部分”,将依据社会接受度高且不乏个人特色的设计风格进行创作,锻炼学习者原创能力,减少创意度较低的功能验证性操作。在“交互界面设计模块”部分,案例的选择上以社会需求量大、符合设计潮流的案例为优先,使学习者感到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记忆和自学,在较为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设计的要点及技巧。
二、改革实施途径
本文将从教学媒体、基础原理、思维方法、教学案例、教学评价、课外实践等方面对改革实施途径进行介绍。
1.借助微博等新型教学媒体
微博是Web2.0时代认知度、接受度、活跃度均极高的平台,其在学生用户中的粘性很高。因此,本研究在教学媒体方面,除了日常的局域网空间共享资料,也在微博上开设了专门空间,提升学生专注度。借助微博的简单性与便携性,教师可以将Photoshop案例的操作关键知识点、构图创意配色等信息,在微博上;学生只要关注了教师,单击教师的分组类别即可获取信息。同时,在信息的时候,教师应尽量使用“文字+图片”或“文字+图片+视频链接”这样的表达方式,因为在微博传播中纯文字的表达最容易被忽视。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共享信息。[3]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在微博上通过预告,告知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贴上有用的视频教程或案例概览图,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例如,下次课的内容为Photoshop颜色处理,教师可用“各位同学,6月2日课程内容为移动应用UI设计,主讲移动设备图标设计案例,望做好准备”等简短的语句作为文本标题,同时插入诸如网易学院的Photoshop CS3调色的视频地址等多媒体内容,供学生自学。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还可以就某个知识,在微博@某个学生,例如,“在移动UI中,你觉得扁平化设计好还是拟物化设计好”,学生只需凭借手机就可以阅读、评论、转发,这对于师生互动具有极大推动作用,方便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新型教学媒体对于促进学生交流,活跃气氛,提升信心,具有良好作用。
2.提升构图、配色等基础原理比例
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构图配色知识讲授较少,导致学生只会修改图片,在独立设计作品的美观度上有所缺失。新的课程设计加重构图、配色等基础原理的比例,将其灵活穿插在案例设计中,并以平面海报、UI设计等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构图、配色的具体用法。例如,新的教学过程中将教会学生使用 ColorSchemer Studio配色软件,参考2013年Web设计中流行配色方案进行网页、电子杂志等媒体的配色,并对国内外优秀获奖平面作品进行构图解析,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构图形式。构图、配色比例提升,对于学生的图形控制与独立设计能力有很大助益。[4]
3.使用“1+1”启发式思维获取创意
创意一直是困扰学生创作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屡屡出现“学生创作许久,给出一幅构图配色过关,但创意平庸的作品”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创意思维,也是培养设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此前基本未接受过创意思维方面的训练,因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研究在异物同构基础之上提出了名为“1+1”的启发式思维法,对初涉创意思维的学生进行简单易懂的引导。
“1+1”启发式思维,顾名思义,是将两个创意元素合而为一产生新的创意。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将两个创意整合,本研究认为需要找到一个联系的纽带,这个纽带可以是形态方面也可以是寓意方面,还可以是色彩方面。其思考顺序如图2所示,分为评估主题、提炼元素、寻找纽带、创意定型等四个步骤。[5]
以图3的海报为例对“1+1”启发式思维进行介绍:
(1)评估主题。可得出图2为温室效应方面的主题。
(2)提炼元素。教师向学生提问“全球变暖最直接的表现是怎样的”,学生会罗列“二氧化碳增加;海平面升高;低海拔地区被淹没;物种可能会减少”等答案。教师进行总结“这是最表面,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所联想到的,这就是元素1”;接着,教师再提问“那么,全球变暖它的结果性质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学生很多会回答“这是恶性的”;教师接着提示“显然对于生物而言,尤其是人类而言,恶性的性质居多。进一步想,对于人类,哪些事物是属于恶性的?这个可能性,就已经非常多了,思维发散开去,将它定为因素2。请注意,因素2与全球变暖并不一定是有联系的”。
(3)寻找纽带。教师提问,“全球变暖直接表现+恶性的性质事物=?”,引导学生去试着叠加两个元素,并注意这个纽带是什么形式的联系。在图3的海报中,学生很快可以分析出纽带:冰山与人脸的形态相似。
(4)创意定型。将上述环节进行总结。元素1为“直接表现:冰山融化、海面升高”,元素2为“恶性事物:溺水”,纽带为“冰山与人脸的形似”,一个简洁明了的创意由此固定下来。
学习“1+1”启发式思维有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以及未来独立创作创意作品打下了良好基础。
4.引入先进实用的教学案例
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所引用的多为普通的设计案例,以各种不细分体系的素材图片修改居多,导致学生无法接触最新潮的设计理念。新的课程设计,将苹果公司的IOS界面设计、Android手机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精美电子相册设计等案例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目前社会热门的设计需求,学会实用的交互设计操作技能。例如,应用“7±2”原则(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指导学生对应用程序的导航菜单进行精简设计,摒弃追求大而全的门户式菜单,学习由苹果公司等发扬的极简主义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6]
此外,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案例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且固定,学生只需要一步步将工具验证实现即可,导致在创意海报或图形设计中无法灵活应用多种工具。在新的案例设计中削减了流程较为固定的验证性操作比例,提高了灵活性较高的综合设计实验比例。例如,新的课程设计将布置设计主题,在提供图例参考前提下,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并指导如何配合快捷键,合理使用图层管理,对画笔、路径、配色、滤镜等常用功能有机整合在一起,并给予学生两周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一个独立设计作品。先进、实用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促使学生快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5.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
原有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由期中、期末设计决定,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定性评价涉及不足。新课程设计则由研究性成果与综合设计决定成绩,其依托研究性学习理念,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校园生活中获取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成果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点评。[7]例如,在创意意识培养环节的学习,学生不可能在教室内就获得长足进步,因此教师可布置研究性主题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花费1~2周的时间用手机、相机、画笔等记录下“你身边最美”的创意形象,阐释其创意优势,将之整理为一个主题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将此研究过程表现计入总成绩评定。新课程设计避免了因评价形式单一而造成的对学生评价片面的问题,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归纳分析,拓展了创新思维、研究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6.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新课程设计在学校支持下,为学生提供诸多实践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锻炼自身设计水平,并指导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全国级的设计竞赛,提升其信心。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院级、校级、省级科研课题申报与建设,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8]据对参与竞赛科研的毕业学生回访调查,其就业竞争优势明显高于未参与实践的学生。
三、总结
针对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数字图像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从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模式改革。进行改革之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多,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逐年稳定提升,上一届学生取得的成就对下一届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也提供了较大助益。同时也应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时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不偏离学科性质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各主要环节进行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专注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原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推广性。
参考文献:
[1]赵可云,何克抗,王以宁.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0,(1).
[2]薛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研究,2009,(4).
[3]王时进,段渭军,杨晓明.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8).
[4]万长林.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2,(12).
[5]郝秀丽.美术课创意思维教学的方法与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
2013,(6).
[6]于歌.产品设计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师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 (a)-0000-00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我院是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当前我院大多数专业、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法,项目化课程建设也是我院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我院信息工程系数字媒体专业的《UI设计》课程对于项目化教学中“师徒制”的新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院专家的指导下,系部老师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协同合作推进教学课程改革,经过本学期的课程实践,系部老师又结合反馈进行总结、改进,最终形成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好等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资料。以下内容基于项目化教学中“师徒制”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一、项目化教学中项目的实例化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我们的课程在开设之前,选取本地实力较强的广告公司来作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一方,邀请企业中的设计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并把企业中以往案例设计成一个个小项目。课程项目的实例化设计,让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突显了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性设计。
二、项目化教学中项目组的实现
分组教学是指教师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的一种方法。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项目是由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协商合作共同完成。分组教学有行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交往沟通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在实验室的座位前后两排相邻6人为一组,要求每组中学生能力、特长各有不同,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求平均分到每个组中,在学习过程了,根据学生能力、分配不同的项目任务。同时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每个学生也要按时完成,要求学生能参与到项目组的各个设计角色中,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最后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项目教学中“师徒制”的特点
职业院校引入的“师徒制”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它有四个明显特征:1、办学主体是校企合作,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双方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2、教学师资和学员都是双重身份,师徒具有双重身份,接受两类教师的教育。3、学习方式上的特点,项目化的教学中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与让学生走入企业、以岗位老师带徒弟的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学习。4、以“知识+技能”构成整个教学体系,实行企业岗位需求与培养内容的对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的完全对接和融合。
四、项目教学中“师徒制”教学模式的实现
项目化的师徒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培养教育创新的一种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选定长期合作的企业来作为项目资源的机构保障。其次要提前设计好项目开发训练任务与过程。第三在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是测试“徒弟”或学生成师、毕业的标准,也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训练目标。第四是项目组领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师徒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项目案例、发现项目设计规律,提升项目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也从根本上缩短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
在项目开发训练实施过程中,项目老师或技术人员作为师傅带领学员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方案、设计实现步骤,项目老师再演示设计过程,在演示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步骤及效果,回头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步骤进行具体设计,有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商量解决。在设计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甚至担任了师傅的角色,及时给出问题的学生指导、处理并解决问题。在整个的项目分析、设计、开发实现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要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去,按要求完成每个环境的任务。项目老师再根据项目组中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把不完善的地方改进、提高。个别的学生可以依照能力、程度不同添加或修改项目内容或要求。
五、项目化教学中“师徒制”教学模式中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
在进行项目分组时,各个组中的学生能力各异,不管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表达能力、文字功底、时间观念上都是参差不齐。这样的学生放在一个组中,一方面是希望同学们能互相帮助,通过学习中“帮”、“带”的过程能带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也希望有特长的学生在项目组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自己特定方面的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在课堂中,原来的课程教学上,学生一开始让做,都是自己做自己的,没有交流。现在的课程教学上,一开始学生更习惯于讨论项目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发言表_自己的想法,有不同意见的他们之间还会争论,或者争出个高低,或者每个想法都做,看看有什么不同。在设计实现过程中,哪一步做不好了,会互相交流、问问旁边的或组长或老师。在每次的项目课程总结中,回收到的学生的反馈信息与往常的相比,各方向都有所提高。
六、项目化教学中“师徒制”教学的问题
我院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层次不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UI设计》本是一个集灵感、美感、艺术感、设计思路、设计过程为一体的课程。我们的课程设计更测重于设计过程的实现。也就是说,学生设计方法学会,设计点子缺乏。真正进入现实社会,参与项目设计时,前期的项目方案设计更为重要,也这方面是我们学生缺少的。再一个,项目化课程设计要求了每一个项目完成的时间和效果,每组中能力较好的学生一般完成的时间较短,可能还有所创新。能力差的学生花费的时间较多,效果也一般般,这本身是个矛盾,既要加强能力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任务,又要保持能力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师徒制”是适应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培训制度。职业教育“师徒制”逐渐成为一个较有效的职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将更加有利于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将更加有利地促进职业院校服务范围的拓展,促进职业教育生源的多样化,并促进职业学生的全面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通国,李贤正.师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现代运用[J].科技信息,2010,(18)
[2]李江立.职业教育“现代师徒制”四化培养模式的探究[J].经济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