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计算机课堂教学设计;实践
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理念,成为人们越来越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特点及模式出发,结合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探讨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课程的效用
研究性学习重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重视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的学习特点,对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具有很大启迪作用。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革新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采用“自主选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总结交流”的学习模式,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渗透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计算机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同时,会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工作服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计算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因选择的课程内容不同,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多种表述,本文主要根据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主要依据研究性学习的四阶段模式:“自主选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总结交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对计算机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讨论。
1.学习目标的设计
现代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提倡从认知、情感、操作(动作技能)的三维度来全面进行设计,把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及兴趣的激发。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应用及创造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在认知、情感、操作(动作技能)的三维度设计基础上,要注重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实际,结合学生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以计算机学科传统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
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要注意以“直接经验即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内容。在具体选择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层次差异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科性的;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的,也可以是思辨性的;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中的,也可以是前瞻性的;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此外还可以选择上述各种角度的交叉与综合的内容。但笔者认为,在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要紧紧围绕以下两方面:(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2)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实际,选择既有基础性、典型性,又有挑战性,扩展性,创造性的内容。
3.学习策略的设计
计算机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计算机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计算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阶段性结果与总成果的评价,即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评价学生的不同能力。
三、计算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不断革新传统计算机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现就笔者基于研究性学习《Word2007的应用》课程的实例《制作“班刊”》作一简要叙述:
1.研究课题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通过制作“班刊”,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及处理一份文档的完整过程,包括文字录入、编辑、排版、页面设计、打印文稿等等。以便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熟练地运用Word等字处理软件处理文稿。
2.研究课题的内容
《制作“班刊”》课题内容主要包括:
(1)确定班刊的《刊(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名》。要求学生结合学校、班级实际及班刊内容给班刊确定一个主题、名称和风格。(2)封面设计、页面设计。封面封底设计的新颖、富有班级气息将会大大吸引读者,页面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审美意向,也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学生对班刊栏目及板块的设计。要求栏目及板块设计新颖、合理。(4)内容的选择及编辑排版工作。在内容选取上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选取校园学习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话题进行撰稿,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学生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大家可大显才华,或用漫画、或用照片,或用散文、或用诗句、或用经典对白等多种形式反映校园生活。在内容编排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参照杂志排版中的一些规范,图文并茂,编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版面。(5)排版合成,打印作品。把分组内容编辑排版完成后,要将所有小组的内容合成一体,进行整体效果的预览及修改,编排页码及目录后打印装订成册。
3.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
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选择栏目及板块。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特长、爱好进行栏目设计及内容构思。在进行《班刊》制作之前,由老师安排一次课,介绍研究制作该课题的意义,大致涉及内容及注意事项,并且给学生演示一些优秀校园刊物的制作实例。
第二阶段:设计方案。让学生上网去检索一些刊物资料或从学校阅览室仔细浏览优秀校园刊物的设计思想,然后,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共分为4组(每组10人)进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构思,并且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简单的小组、个人分工,大体形成组内、组外既有合作又有分工。
第三阶段:展开研究。主要进行收集稿件资料及其稿件资料的编排。在收集稿件时主要以本班人员撰写稿件为主,结合向全校征集稿件进行稿件资料的准备。收到稿件后,要充分运用所的Word知识,进行文字录入、编排、设计、美化等工作,设计编排出赏心悦目的版面。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采取过程及结果相结合,评语式及记分式相结合。在制作过程中个人、小组特点或是有创意的地方,主要通过评语式进行评价。而对栏目板块设计的适当性、分析的正确性、内容的充实性合理性、资料的多源性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页面的美观性则采取记分式评价。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几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运用知识的方法是否独特,能否有合理的奇思妙想。
参考文献: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尽管信息技术教育和传统教育均可以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而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实质上来看,两者的差别任然普遍存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新的知识,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学内容看,信息技术教育对于教学内容没有限制,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特长可以得到发挥。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教育需要通过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计算机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结合,教师仅仅只是起到了辅助和铺垫的作用,而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到、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教育中很少重视学生个体特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
二、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一)教学时空的延伸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面对面的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通信工具,异步或同步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资源的共享
Internet的应用可以是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传到网上去,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分享资料、交流心得,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名师”不再是小集体的“名师”。
(三)教学手段的交互性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实时交互,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和时间的选择,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很有帮助。
(四)教学媒体的集成性
教学媒体不再仅仅是粉笔和黑板之类的原始教具,而是将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处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初中信息化教育主要是培养兴趣为主,避免过于深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第一,初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是对学生怎样操作计算机的教育,不像基础教育中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对计算机操作有个较全面的认识。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音频、视频技术等集成在一起,用文字、图像、数据、声音、表格等多种方式表示同一信息,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式教学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把这种教学方式引入计算机入门教育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计算机并应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第三,教育尝试。108学校从2002年开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从那时起,就注重从基础教育开始,从学生的好奇心人手,引导学生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略 教学
[作者简介]刘建荣(1974-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与教务教学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33-02
计算机这门综合性的科学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又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基础更是实践性非常强,做好计算机基础实践性教学将极大培养学生的工作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计算机基础实践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1.计算机基础的现状。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公共课程,在培养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北省高校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修读人数209907人,2009、2010年计算机一级考试两次考试通过总人数165289人,未通过人数44618人,全省平均通过率为76.70%。河北省高校2009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修读人数217943人,2010、2011年计算机一级考试两次总通过人数167718人,未通过人数50225人,学生全省平均通过率为72.88%。没有通过的学生大多是高职的学生。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
2.客观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不错,很早就买了台式电脑或笔记本,计算机应用起步就早,水平相对就较高;还有一些学生是从中等职业学校考试升学上来的,在中职阶段已学习了较多的计算机知识,一部分已通过了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在初中、高中学过一些基础知识,但也只是一点点,现在几乎是计算机盲。当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既浪费了部分计算机水平较高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所学内容,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培养计算机基础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略
1.明确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注重实践、强调应用,但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教学,要具有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可协调发展,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知道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计算机是获取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21世纪,不懂计算机就等于“文盲”。二是,教师备课不仅要掌握教材,还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高职学生不久都将走上各种工作岗位,面临社会多种多样的压力,他们更想学到对将来就业或深造有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认为所学内容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真正对他们有用,他们才会有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传授给学生就业急需的,在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对个人发展有益的东西。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实用性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做到:一是从应用性出发,面向工作岗位;二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拓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基础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主要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在初中或高中有所了解,对传统的讲解方式有的已经厌倦,因此,非常有必要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只有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内容,他们才会有强烈的兴趣。比如可以采取“蹦一蹦”的原则,对教学内容适当加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学到的知识,才有挑战性。坚持把握好拔高原则,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度要适当,难度过大的话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握教材内容,还要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另外还要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现代的搜索手段来服务于工作和生活。还要教导学生能够在参差不齐的网络背景下,明辨是非,不沉迷于网络,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3.真正发挥省一级考试的作用,以考促练。在上课时以省一级考试为载体来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的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与学的每个步骤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制约的。省一级考试的分数是客观的,任课教师不能够改变,完全由学生自己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不得半点侥幸。
省一级考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平行班级的成绩的比较,就形成了良性的竞争环境。考试的内容覆盖面广,深度难易适中,题量较大,这就要求平时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教材,知识掌握牢固,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较高,应试心理素质强。经过多年的考试,省一级考试的信誉已经得到了认可。因此,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针对省一级考试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能够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以考促学、以学带考的教学目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的过程中组考监考人员更要严格执考,严格考试纪律,严禁抄袭、作弊、替考等行为的发生,杜绝考试中任何舞弊现象的发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形成良好的考试环境,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上下级学生的言传身教,形成整个学校的良好学风。
笔者认为教师课前备课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大纲牢牢掌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指出:应该坚持以广度为主的原则,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掌握计算机一些相关内容。该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概念、Windows基本操作、文字排版、数据处理、课件制作和网络知识,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达到计算机一级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当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在积极的状态,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个别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扮演教师角色。把班里同学分成若干组,成绩好的同学可以辅导差一点的同学。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氛围,也使同学间形成了竞争协作的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更应该熟悉教材,熟练考题,能够总结出近几年和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尤其是一些难题和不常出现的题,更应该及时给学生讲解。和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题,要设置情境,让学生来解决,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对于一些容易做错的题,教师可以有意叫一个学生来做,如果做对了,可以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做错了,可以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不要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计算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实际操作的学科,计算机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我们采用的是开放式的考试练习系统,这个系统针对考试大纲设置了7个练习模块,每个模块有9套题,每套题100分。在每套练习题中都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考生目录下作答。这既要求学生的熟练程度,又要求其准确度。
5.引用实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时,教师应多举一些与实际密切相关的例子。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时,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份成绩单,其中可以插入漂亮的图案,从而练习图文混排的内容;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可以自己喜欢的地方为题,制作演示文稿,运用各种切换方式和动作按钮,设置放映机效果,然后在全班进行演示介绍;学习网页制作时,制作简单的个人主页;学习网络和电子邮件时,让学生自主到网上查找有用的学习素材,建立自己的邮箱,申请QQ号码,成立QQ群,班长作为管理员,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有什么事情在群里进行沟通。
经过这样巧妙的教与学,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也变得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努力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各种困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计算机基础实践性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及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生活的紧密联系。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学生个人素质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清洪.论高职生计算机基础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
[2]林令霞.大学英语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略[J].教育与职业,2010(2).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9-02
一、引言
当代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高校学子们,更应该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首先,必须认真抓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一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者;与此同时,还必须突出抓好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
早在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就有人提出了“计算机文化”教育的观念。人们已经愈来愈明显地认识到,不掌握计算机文化是新时代的文盲;计算机使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所从事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尺度。对于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计算机的作用已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各学科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本身,还是为了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水平打好基础。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这不仅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也是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在认真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时代特点和作用,总结近年来计算机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其一就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重点在人才的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软、硬件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的初步使用等内容。学生应掌握怎样使用、管理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要使学生广泛树立“计算机意识”,提高他们对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要随着中等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课程。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在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存在人文教育欠缺,很容易导致学生成为计算机技术全面而对社会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出现计算机犯罪的极端现象。所以,重视计算机教育的人文性,是对学生负责的行为。
(二)对课程与内容安排不合理。计算机所涉及的知识系统庞大,高校的学生有文科、理科、工科之分,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教学并没有正确区分学生的类别,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需要,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仅仅为了在就业时能够有一个计算机能力的证书,而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另外,有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全结束后再进行上机操作,造成以前的学习内容已经遗忘而难以达到实验课程的目标。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还停留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阶段,完全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讲授,没有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师资力量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初入高校时存在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学习基本都是应试性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填鸭式教学法,采用的是题海战术,强调的是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等等,一切都以教师为主体,所教即所学,所学范围很少有超越所教范围。虽然所学知识面很广,基础内容丰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容易抹杀学生的创作性、独立性和个性,从而产生负面效应,如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不感兴趣,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自学能力等等。而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要求就不在以固定的考纲为限制,虽然有基本的范围,但各大学所设专业都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进行变化,这也说明了学生应该具有时刻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若仍以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很难融入社会工作,所以学生会“学”比学生学了什么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此,笔者以计算机基础操作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了一些改良。
(一)“教”与“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摸清班里学生的基础情况,为以后的任务式教学法提供前提。课程前半部分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让学生了解自己要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之后逐步运用任务式教学法,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难点不易超过两个,但要有一定的工作量,不宜繁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和了解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而训练学生掌握如何去“学”。对于基础较差学生应仔细讲解所需知识点,而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任务,为避免学生有抄袭现象出现应在学习过程中插入测试环节,既监督学生学习又时刻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但由于个别学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相当薄弱,此时应给与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帮助,如开展双休日工程,降低任务难度或安排基础较好学生的帮带工作等。
(二)“练”:常规要求下的“练”指的是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巩固性学习,一旦该课程结束学生就再不会想到去练习,因而所学内容很快生疏甚至遗忘。为此,笔者特意设计了这一“练”的环节,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要求学生进行就“加练”。根据该课程的成绩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完成定向任务。分组式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学习者的个人独特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不能替学生指定学习目标,而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对目标的制定,教师应只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助学生了解目标包括的大致范围及具体应到的深度。教师同样不能参与目标的管理和成果评价,一切活动应均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师只能在方向和内容上予以关注,给出建议,不能强加干涉。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分组教学的具体实施一直影响着分组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按照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在教学中,对小组的分类标准可按如下两种进行:第一类按成绩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所反映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优、良、有待提高三种组类。第二类按接受能力分组。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在学习网页、网络技术方面能力强,有的学生则在学习编程技术方面能力强,因此,根据同一能力类里能力的大小和其发展速度分组。开展分组训练目的仍是巩固所学知识,但更强调学习方法(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如图1。
四、分组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设计分组方案。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教学分组方案是否顾及学生的差异以及分组教学的可操作性。同时,教师在设计课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分组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小组内的相互学习。
(二)设置合理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目标反映教学统一的要求和基本标准;个性目标反映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特长的发挥。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评价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兴趣和进步情况,真正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同学在鼓励中提高能力,获得自信。
(三)注意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了解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图1 教学改革方案图
五、结论
总之,计算机急促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工作中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探索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来武装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小组合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应用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创新的标志,对新时代的人才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的实践性比较强,理论知识能够立刻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检验。
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不在课程的学习上,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此前没有使用过计算机的情况,这使计算机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使用新的学习模式,主动积极地使用计算机,探索计算机技术,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倡的小组合作就是良好的学习模式,既可以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互补,又可以实现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使广大的教师能将其应用在教学中。
一、小组合作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的意义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把学习中的任务按照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划分。设立小组目标,并且用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小组成员成绩的依据。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既可以实现对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的开发,又可以加强对非智力水平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小组合作的模式,颠覆了之前使用个人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将学生个人作为激励对象的奖励手段,改为用小组间成员的合作互助来完成学习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快完成课题布置的任务,但对于其他基础差或是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并不会主动帮助,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刚好解决这一问题。小组内的成员如果没有完成安排的课程任务,将会造成自己评分的降低,从而促使基础好、完成任务快的学生帮助其他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小组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1.小组的建立
在组建小组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小组的人数要适当。不仅要考虑到每位成员的参与度,让每位组员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也要考虑成员之间分工的合理性,所以在人数上,过多或是过少都不能达到效果,一般学习小组的成员以2~3人为佳。第二是使用优势互补的成员配比原则。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之后,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作为成员互补调配的前提,让每个小组在合作、竞争能力方面尽量均衡,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第三是合理调配原则,小组成员在原则上是固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科的差异性不同,要及时发现小组成员的矛盾,并实施人员调整。
2.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学流程
一般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是教师授课。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知识铺垫讲解以及知识情景讲解。第二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任务布置到各个小组,并明确完成的标准、目标以及小组成员的落实情况。第三是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引导一些小组的学习,帮助各个小组解决对于软件使用的一些疑问。第四是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交流阶段,各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解答。第五是师生互评,这个阶段主要是总结学习合作小组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价,可以给出各个小组的评分以及每个小组的个人进步奖,并对评定出来的优秀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
四、小结
现今,在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被广泛使用,恰好符合院校课程高度职业化的特点。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取得了计算机教学成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顺娟.浅谈小组合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3(8).
[2]马越.小组合作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4(23).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新精神、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因为计算机的每一条指令,只要一句出错,就没办法正常执行。所以没有良好的使用习惯,很难在计算机上有更深的成就。应教给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强调程序的可读性,自已读自己的程序都很难读懂,更不用说跟别人交流。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围绕着一本教材、一位教师,一个学习周期下来,只要学好了这本书,完成了作业,答好了试卷,就标志着这门课程的任务圆满完成。以这样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书、做题,缺乏足够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主导,教师要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但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教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主体,学生所具有的活跃的思维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望、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以及旺盛的青春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上语言课对循环结构讲解时,首先用典型的例子分析循环结构的特点,及每个例子下循环变量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做出总结得出循环结构语句的特点,让学生对循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算法。在循环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题目:输入两个数求最大公约数。在课堂上我先给出用辗转相除求余数的算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给出不同的其它算法,有的同学利用穷举的思想,从2 一直到其中的一个数,分别去除这两个数,如果能够同时整除,就记载下来直到循环结束,最后记下的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还有的同学提出从其中的一个小的数开始向下取,一旦能够同时整除,立刻结束,这个数就是最大公约数。也有的同学给出一种算法,如果除数为0,这被除数是最大公约数,否则,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则用被除数减去除数直到除数大于被除数,如果除数大于被除数则交换除数和被除数。学生广开思路,不拘一格,这样即使以后学习其它语言,也不会被局限在只有教师教的才是真理的模式,而会主动去分析总结,使他明白他自己也可能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算法,这样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