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1

1.1基本途径———“全面渗透”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全面渗透”的方向前行,所谓“全面渗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校园环境等方方面面,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全面渗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成长变化的重要阵地,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重要资源也蕴藏其中。如果加以利用不仅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同时可以充分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参与其中,借以打破过去仅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单枪匹马的局面,让全体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内容中渗透。二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如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自主—合作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体学习的课堂环境,在促进学习发展的同时,对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等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1.2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的集体活动是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素来有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一年春秋两届校园文化节,师生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衫展、学生美术作品展大大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印时话剧社“”沐聆心理社”“春晖广播社”“蓝球社”等学生社团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会了与人协作、沟通,也培育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1.2支持保障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看作是学校心理健康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2.1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学校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成为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网络和人员培训,每年都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近两年我校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立了包括个体心理辅导室、箱庭室、教师心理解压工作坊、音乐放松室、心理社团活动室等11个功能室。这些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优质心理健康服务。

1.2.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仅凭几个专职老师来进行,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育人最重要的是“育人心”,如此推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在参与心理辅导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和教育能力的过程。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树立起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才会落到实处,产生效果。我校在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中无一例外都把完善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应对生活困扰能力及提高他们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设计的技巧,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驾驭能力。

1.2.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为促进家校联动,形成合力,我校从2010年起开设家长教育系列课程,分年段、分类型、分阶段开展培训。学校还创办了家教专刊、根据3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及家长在教育中可能碰到的难题和重点编辑家教辅助教材,分发给每位家长阅读。这一系列的做法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和谐关系的构建,使得我校的家校合作进入了新的境地。

2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工作理念,形成不拘一格,全面开花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确立专项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研组的老师们多年来还在本校和本地区召开了心理健康观摩示范课、送教下乡等活动,为条件不足的学校提供帮助,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本地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广受学生、同行和领导的好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具有开创性的独具特色一套模式,这一模式走在了全市、甚至全省的前列,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

3今后的工作方向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2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3

1.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比较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仅停留在表面。所谓的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举办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常规性知识,导致学生对如何调整自身心态了解性不足。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健康中心多隶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范畴内,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咨询,进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人负责。

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很多健康教育老师多是代课教师,对心理疏导工作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当前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实证性心理健康知识给予解答。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是经过短暂的训练和教育后就上岗,对相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3.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实践中缺乏全面的教学系统,部分学校尽管设置了教学课程,但是将其作为选修类科目,多数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度不足,尽管自身有相关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及时寻求帮助。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多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证性内容,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上课效率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顺利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该课程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以下将对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提升学校的重视度

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要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认识到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领导和管理,积极给予相关支持。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性科目之一,纳入到学生整体教育规划中,在实践中设置相关机构,根据实际要求,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进而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提升教职人员的素质

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差的现状,学校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担任教职工作,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让教职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有确切的了解。同时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监视的任职资格,只有具备和心理学相关学历或者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方可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关键内容。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创新素质教育,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还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教育可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探索和研究知识,摆脱传统思想模式的束缚,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获得更多的知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而语文教学又是小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对各种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只有从小学语文教学抓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及措施

1.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创新思维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素质,围绕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置为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着帮助、指导的作用,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更好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设置一定的启发、引导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文课本中表达的感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构建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迎合小学生的需求,转变原有硬性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灵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启发和教育。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并借助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对语文教学课本内容进行表演、改编,锻炼学生经常思考的习惯。教师要肯定学生提出的创新构想,使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将内心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习惯的目的。

3.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时,不仅需要考核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实践应用的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浅层意义的教学,无法达到开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进行延伸,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思考空间,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扩宽自己的视野,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并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融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身不足,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同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的黄金时期,这就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创新思维的形成,构建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元萍.小学语文教学引入创新思维的研究[J].文学资料2011(15)

[2]赵建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1(03)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5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19-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班华;心理教育;思想研究;学术贡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16-05

作为我国心理教育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开拓者、开辟者和开掘者,班华教授在心理教育的学科建设、思想体系、教育理念、模式建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深刻论述和非凡建树,为现代心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创造性、前瞻性的卓越贡献。

一、现代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开创者

作为现代心理教育的创始人,班华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心育”概念,充分论证了心理教育与“五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心育”概念是1987年班华教授参加修订《德育原理》教材时提出的。1989年,随着《德育原理》第二版的正式出版,“心育”概念正式问世。1989年,班华教授应山东师大之约,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师资培训班讲课。一共讲了五个专题,其中第四个专题是《心育刍议》,包括多方面内容:什么是心育、心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育的内容和废止虐待型教育。班华教授“所说的心育即心理教育,指培养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个性教育等均属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1]。1990年,江苏省教育学研究会在盐城市举行学术会议,班华教授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内容就是心理教育,题目为《心育刍议》。《心育刍议》经修改在《教育研究》1991年第5期发表,后来该文又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反响。《心育刍议》对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途径和方法、目标和原则作了系统阐述,勾画了心理教育学科的实践蓝图。

班华教授最早构建了国内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主编了第一本心理教育学术专著,奠定了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1994年8月,班华教授主编《心育论》一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江西教育科研》在1994年第6期刊发了“书讯”《出版》,对《心育论》一书作了很高的评价:“该书在我国率先提出心理教育论或心理教育学这一新型边缘学科构想,勾画了较为成熟的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学术界也予以积极评价,该书被誉为心理教育学科的“独立宣言书”。关于心理教育学科归属,班华教授提出,“心理教育则不同,它可以是心理学科研究的对象,从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属于教育学科性质”[2]。

班华教授注重心理教育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研究与自主探索心理教育。在为博士生、硕士生开设的课程中,他专门增添心理教育专题。1987年,班华先生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两个与心理教育有关。一个是连思源的选题《心育与德育》,另一个是刘守旗的选题《试论自我教育能力及其培养》。此后,李晖硕士论文选题是《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任红娟硕士论文题目是《市场经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1994级博士生刘文霞的论文选题是《个性教育论》,1999级博士生沈贵鹏的选题是《心理教育课程论》,2000级博士生崔景贵的选题是《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2003年班华教授联系指导刘晓明博士后,他的研究课题也是关于心理教育的,题为《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班华教授表示,在指导博士生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应当从人的建设,特别是人的精神建设高度,理解心理教育是时代性课题。

二、心理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拓者

班华教授在相关文献中对心理教育思想作了一系列深刻精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在《心育刍议》(1991)中,班华教授提出,“心育即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3]。表明心理教育是发展性的,是主动、积极的心理教育。在《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1998)中,班华教授阐明教育分类是依据素质分类,而不是相反;各类素质相互关系,从而各类教育相互关系,需用立体思维方式和从质的角度理解其构成有机整体。并从系统论整体性高度,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提出了“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促进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思想。[4]在《心育再议》(2001)一文中,班华教授提出,“与现代教育精神一致的发展性心理教育或积极的心理教育,即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5]。在《我的心理教育理念》(2005)中,班华教授再次提出,“心理教育目标就是要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提高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教育的归宿”。认为“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教育就是要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机能,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6]。2007年3月 12日,班华教授在《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一文中第一次正式以24个字概括了心理教育宗旨或目标,即“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7],以此作为心理教育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班华教授率先提出了“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思想和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突出强调心理教育的发展和积极实践取向。“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简称心育。”[8]这一简要的表述说明班华教授所说的心育是发展性的心育。“我说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指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是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是促进人格现代化的教育。”心理教育的主体是人,在班华教授所讲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人”是大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对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咨询或治疗,但更强调人的心理发展。发展性心理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班华教授从多方面阐述了心理教育的积极意义,提出培养各种优良心理品质。“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属于现代教育范畴”,是主体性的,也是发展性的,即“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是积极的心理教育,与消极的心理教育相区别。消极心理教育主要依据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教育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教育主要基于物质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教育主要基于精神心理学。”[9]班华教授认为,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要在缓解现代人的心理焦虑, 预防和矫治形形的“现代病”方面起它所能起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班华教授提出了“班级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理念,[10]并勾画了班级心理教育的实践构想。他认为,班级心理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教育组织形式……由起初对少数有心理问题人的个别咨询、小组咨询发展到在更大范围内采用班级心理教育形式,是心理教育自身发展的一次飞跃。班级心理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基本组织形式;是心理教育本土化的典型表现。我国学校教育别强调班主任的班级教育工作,特别重视班集体建设,班级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对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重视通过班级组织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是“我国心理教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班级心理教育中,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可充分发挥作用;而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要素)都具有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功能。

班华教授认为,必须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性心理教育,重视通过心理教育发展人的潜能,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如2000年中小学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学会认知”分册就较全面地阐述了各类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育。讲“学会创造”,不单单讲训练创造性思维方法、创造法则,同样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学会学习”分册共5篇,其中“四方法篇”仅占全书15篇幅,其余为“学品篇”“启智篇”“激智篇”“成功篇”。班华教授还提出了系统的心理教育课程观与课程目标,组织编写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土特色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教材。2002年受南京师大出版社之邀,班华教授根据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探索研究,和郭亨杰教授、陈家麟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共32册,同时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用书共3册,职业学校心理教育1册。这两套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教材引起了学术界和中小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三、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开辟者

班华教授主张“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11],提出了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时代命题。班华教授多次表示,“既要学习国外的思想理论,又要重视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我应记住曾经说过的,要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也是对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探索。

班华教授首先提出了心理―道德教育概念,论述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思想,并进行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12]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我国心理教育领域与道德教育领域共同关心的话题。对其的研究与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走向,影响道德教育学科体系与内容的拓展与深化,而且决定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学校教育的培养质量。1987年,班华教授参加《德育原理》第四章的编写,基本内容是阐述德育与心育的关系,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与个性心理的联系与区别,论及德育与心育结合、德育在个性教育中地位作用等问题,其所论个性发展与教育包含了个性心理教育。班华教授探讨了德育与心育、德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明确提出“把德育与心育结合起来”的思想,“特别强调心理教育与德育关系问题,因为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应当是最具人性化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二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班华教授主张在认识上应该区别问题性质,在教育实施中能够自觉地使二者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就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班华教授用“心理―道德教育”来表示这种心育、德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表征了教育发展的新态势,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班华教授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积极构建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在主持江苏省“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和“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中,班华教授组织编写了心理与道德教育读物,将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1999年9月,班华教授组织省内对心理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们编写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共六册,2000年7月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六本书分别供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使用。班华教授在该丛书前言中说:“课题的主旨是探讨如何使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上推动和改进学校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研究工作上试图为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模式,即‘心理―道德教育’作一点实际的尝试。课题设想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13]另外,他带领课题研究试点学校所创造的许多生动活泼的、为儿童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例如“快乐小屋”“心理俱乐部”“校园心理剧”“心理沙龙”“青春对话坊”“心理绿荫网站”“快乐心灵家园”等等,都是心理―道德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动实践。这些形式的心理教育已经自然地融入了德育,而这也正是适合我国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是本土的心理教育形式。

班华教授对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科学构建,作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深刻阐释。心理―道德教育重视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对人的素质要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幸福人生、树立理想、修养品德、乐观开朗、经受磨练、珍惜时间、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思考职业、学会合作、遵纪守法、提高素质、终身学习。”[14]2004年10月,班华教授主编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在“丛书”总序中,他提出了心理教育应既有全球视野,又关注本土化探索;并从人的建设的需要、社会转型的需要、时展的需要,提出了崭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八个心育课题。2009年8月,班华教授提交给“心理―道德教育高层论坛”的论文《心理―道德教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提出心理―道德教育应从中小学拓展到高校,从青少年学生拓展到成人世界,从现实社会拓展到网络社会。

四、心理教育社会服务创新的开掘者

班华教授积极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服务,为着力构建江苏青少年心理教育体系指引方向。1999年,应江苏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班华教授参与制定了心理教育文件,提交了《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讨论稿)》。“纲要”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教育内容大纲:(一)小学阶段教育主题:努力学习,做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二)初中阶段教育主题:关心自己健康成长,迈好青春第一步。(三)高中阶段 教育主题:培养健全人格,准备迎接新生活。三、实施原则与实施途径。四、师资队伍建设,五、组织管理。该“纲要”很快被采用,以“苏教社政[2001]23号”文件《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下发。大纲是为普通中小学制定的,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在大纲中除提出职业高中心育内容方面可参照普通高中大纲外,还提出了鉴于职业中学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对职中学生的心育还应强调的几个方面,包括异性同学交往指导,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观,加强职业心理品质培育,认识生活目标与职业理想关系等。

班华教授积极推动心理教育的组织建设与学术交流活动,倡导建立心理教育专业研究机构。1999年10月25-26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在南京成立了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班华教授亲自连续担任三届理事长,2013年11月,他担任第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每年的学术年会,班华教授都亲自与副理事长、承办单位商定年会主题和议程,认真准备会议交流论文,或者作学术年会主题学术报告。在班华教授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2004年5月,首届江苏心理教育高层论坛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江苏理工学院)举行,江苏省高校第一家心理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宣告成立。在班华教授的直接推动和引领下,心理教育高层论坛在常州、长春、呼和浩特、无锡、扬州、连云港、唐山等地举办过11届,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此外,江苏宜兴、吴江等地的职业院校也成立职校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机构。班华教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刊物发表的《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等系列文章,更是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好评。

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如此美丽,如此诱人!心理教育,就是诗性教育,幸福教育!”“探索心理教育路还很远、也很艰难,必须不畏艰苦,继续探讨!”[15]班华教授关于心理教育的系统论述和实践研究还有很多①,我们要充分汲取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智慧,扎实努力,创新进取,中国心理教育科学发展之路必将越来越宽广,充满无限的希望、生机和活力。理想的心理教育自然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我们当坚定而执着地向心理教育理想走去。我们有理由坚信,心理教育这朵多学科之林中的奇葩定会鲜艳无比、昌盛不衰!我们更有责任为之付出努力、用心追求!

参考文献

[1]山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德育师资培训资料(内部印刷)[G].1989(10):42-60.

[2]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班华.心育刍议[J].教育研究,1991(5).

[4]班华.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5).

[5]班华.心育再议[J].教育研究,2001(12).

[6]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7]班华.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之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3).

[8]胡守.德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9-82.

[9]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心理教育理念”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0]班华.班级心理教育与班主任[N].江南时报・新教育周刊(8),2000-06-26.

[11]班华.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1(创刊号).

[12]班华.对“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13]班华.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