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通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年假通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年假通知

年假通知范文1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年假通知范文2

公司全体员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2019年春节放假安排如下:

1月24日(星期五、农历除夕)至1月30日(星期四)放假调休,共7天。1月31日(星期五)上班。

节假日期间,各单位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防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公司人事部

2020年01月20日

2020春节学校放假通知范文

亲爱的各位学员及家长:

值此新春到来之际,学校全体员工祝愿您及其家人新春愉快,阖家欢乐!

为了保证学员的上课连续性,现将春节期间放假时间安排如下:

1.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至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五)为统一放假时间,这段期间所有课程停课。

2.

月日((农历正月初六)各分校前台陆续上班,所有校区咨询电话均恢复正常。

3.

月日((农历正月初七)所有班级正常开课,各校区前台恢复正常上班,手续均可办理。

4.

家长如遇特殊情况,请详询*******

学校:*******

2020

什么是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年一度普天同庆的最大节日,也被称为年节。其特定日期就是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大年—农历元旦。古代的年节性日期是多次变化的。比如夏代以建寅为正,就是以一月为正月。商代以建丑为正,就是把十二月做正月。到周朝时以建子为岁首,就是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改服色、变历法的政策,以建亥为正,就是十月为正月。汉朝初年仍然沿用秦制,到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将年确定为现在的正月初一。虽然中间有所变动,但大体延用到了今天。关于岁首,各朝代都认定是正月第一天。由于日期和岁首称呼多变,年的一些新称呼不断出现,元旦、正旦、正日、元日、上日、新正、新年、三元、三朔等,这与各朝代历法计算方法不同也有关系。所谓元,就是开始、第一。旦,就是早晨,旦字上面有个日字,就含有日出之意。朔日,即按月亮出没,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朔望二字相连就指从初一到十五这半月时间。

年假通知范文3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

培养观察能力。所谓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主动的知觉能力。它的最佳品质是敏捷、准确、深刻和完善。在体育锻炼中,由于体育教师的示范和运动场上千变万化的环境中,需要参与者在学习和比赛过程中,在控制自己注意力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观察教师、同伴和对手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需要“眼观六路”的能力来适应需要,这对培养人的观察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发展空间、时间知觉和运动感知能力。体育锻炼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尤其是参加球类、体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能通过观察空间的大小、方位、距离等,调整自己的动作,矫正错误的姿势,同时也发展了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促使人体的本体感觉更精确,加速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熟练程度。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尤其是从事体操、乒乓球、台球、田径等运动。对提高精确的肌肉本体感觉和各器官协调配合能力的效果更佳。

二、体育锻炼对少年儿童情绪、情感的作用

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具有魔力的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使锻炼者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体育锻炼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愉悦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对少年儿童意志品质和环境适应能力的作用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并在克服重重用难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应对挫折、胜利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中,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

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获得奋发向上的情绪体验。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和坚强的毅力,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

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发展个性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体育锻炼对少年儿童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的作用

体育锻炼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活动大多属于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提高自我观察能力、口我判断利自我评价能力。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锻炼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正视和弥补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体育锻炼有助于自我控制: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主、自立、自强和对自身言行的控制、监督能力,使个性得以完善。

体育锻炼有助于树立少年儿童的成就感。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幸福感和心理满足感。

年假通知范文4

随着当代社会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在给青少年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极为便利的渠道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角色错乱、人格异化、道德弱化、交往障碍等弊端和危害,甚至会使青少年沉溺其中,产生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所谓网瘾,是指上网者因长时间或习惯性沉浸网络之中,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而难以自我解脱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状态。网瘾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行为上的不可自拔;心理上的过度依赖;自我约束力的下降,甚至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身心受到了严重损伤。“网瘾猛于虎”。青少年因网瘾而荒废学业甚至退学、为上网费用而对父母动武、乃至猝死网吧的故事,每每都会引发家长和教师的感慨和恐慌。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对网瘾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切实做好青少年网瘾的协同治理工作。

一、青少年网瘾的家校协同预防

有一个初中生,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独立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刚上初一时有一次在课堂上和同桌讲话,被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狠狠批评了一通后,感到十分委屈,于是就跟着同桌上网吧打游戏发泄,结果被教师发现,再次受到严厉批评,他从此喜欢上了网络,逐渐沉迷,并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形成网瘾对青少年来说是多么偶然的一件事情;对家长和教师而言,则又是一件多么值得警惕的事情!

其实,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存在着很多形成网瘾的诱因:家庭生活比较缺乏原则性,学生用电脑的时间没有什么限制;父母工作繁忙,即使在家也很少和孩子交流;学习任务太重,每天忙于作业、辅导而没有时间娱乐;一家人在一起缺少让孩子感到愉快的时光;同伴交往机会很少,孩子存在强烈的孤独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冷淡,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欣赏;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朋友等等。对于这些状况,家长和教师往往视而不见,不能理解孩子的苦恼,而只关注他们考试成绩的高低。或许这些学生还没有形成网瘾,但如果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家长和教师确实无法安心,因为网瘾可能随时会找到他们。

明智的、有责任心的家长要联合起来,共同预防孩子形成网瘾。而预防网瘾,就意味着要对现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全盘清理。换句话说,网瘾并不是在挑战某些家庭和学校,而是在挑战中国所有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我们是不是为了分数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我们有没有考虑到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友谊、成就感与归属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做好如下工作:

(一)家长需要做的工作

第一,一家人要多一些共处时光,创造愉快而美好的家庭记忆。有关研究表明:大部分网瘾青少年对自己的家庭都不满意。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感觉得不到家人的关爱,严重缺乏安全感。因此,忙于工作的父母应多抽出时间回家,和孩子共进晚餐,共同郊游,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即使因为出差等原因不能出现在孩子身边,父母也应该经常用打电话、发短信、寄礼物等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期望。有的父亲往往是等到孩子母亲管不住孩子的时候,才跑来训一顿孩子,这样的父亲当然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单亲妈妈要想办法运用法律手段,为孩子尽量争取多一点的父爱。一家人在一起,应该是和谐愉快的,不要天天只是盯着孩子的成绩说话,要带孩子出去玩,或者和孩子一起大扫除、种花等,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生活的乐趣。

第二,重视全面发展,适当关注成绩,为孩子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在学校里天天都在和学习、分数、排名打交道,回到家里首先需要换个“频道”,休息一下。父母要学会在孩子身上发现优点,要学会寻找轻松而愉快的话题。当孩子和父母有话可说,聊得很开心的时候,孩子的情感需要就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亲子关系会变得亲密,父母的思想观点更能被孩子接受。在家庭生活中要建立亲子沟通的常规机制,父母与孩子要就花钱、同伴交往、看电视、上网、学习等问题进行正规而多形式的沟通。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与父母平等对话,也愿意讲道理。父母如果能够在孩子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与孩子进行及时讨论与沟通,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学会分析情况,寻找原因,尤其是不要带着评论者的态度,而是持一种“成长伙伴”的立场,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让孩子知道你对他有信心,鼓励他迎头赶上去。在孩子改善学习状况的过程中,不要拿过高的期望来要求和衡量孩子,而要看到孩子哪怕是点滴的进步。

第三,重视同伴交往,鼓励孩子交朋友。孤独是孩子不愿意面对也不应该承受的痛苦,父母要鼓励孩子交朋友,而不是无原则地约束和禁止。父母可以和文化修养相当的家庭结对子,让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一起写作业;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来做客,邀请同学来家里一起完成作业和娱乐活动等;可以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参加同学组织的文体活动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父母还要在同伴交往方面给孩子以正确引导,让孩子学会大方宽容,要让孩子明白:不要只是要求朋友为你做些什么,而是首先要问自己能够为朋友做什么;要多看同学的优点,少看同学的缺点;要重视同学的兴趣、爱好、生日,重视节日祝福等礼节。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为同学、朋友选择礼物、制作卡片,这些都能培养孩子对同伴交往的兴趣,促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收获友谊和成就感。

第四,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教师不会主动地表扬你的孩子,除非你的孩子非常出众。如果孩子的水平一般,而你不希望孩子被忽视或者讽刺的话,你就应该加强与教师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与教师打电话、到校访问教师、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及时与教师沟通,一方面向教师汇报孩子的表现,另一方面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表达对教师的感激和期望,这些都是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距离的有效方式。

(二)教师需要做的工作

第一,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创造愉快的学生交往机会。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校生活显得过于单调和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工作热情都受到极大的制约。教师要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学会在创造性地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和自主发展的机会与空间,使学生的青春活力得以充分彰显。学校管理者更要树立全面发展理念,在学校层面活动,为教师的大胆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教师要学会在集体活动和同伴交往方面给学生以引导,促使学生思考怎样的交往方式更合适让学生学会处理集体活动和课程学习的关系,学会把握与同伴交往的“度”。

第二,开展多维评价,在适当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教育工作者要摒弃“唯分论”,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长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可取之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发出独特光芒的星星。教师要走近和亲近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从而因势利导,优化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在校表现;教师要与学生就花钱、同伴交往、看电视、上网、学习等问题进行多形式沟通,以平等的姿态来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当学生的成绩不够理想时,教师要学会以“成长伙伴”的立场,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让学生知道你对他是有信心的,要鼓励他迎头赶上,以此来保持学生的进取精神。

第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庭和学校的联合体。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教师要主动出击,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访问、家校联系等途径,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促使家长采取更加积极与合理的方式来支持和促进孩子的发展。

二、青少年网瘾的家校协同应对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轻微或者中度的网瘾,家长和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开展一系列耐心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干预措施,千万不要惊惶失措,痛骂孩子,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到所谓的专门机构进行强制教育。家长和教师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以应对和消除孩子的网瘾。

(一)家长需要做的工作

第一,安排有特色的家庭活动,和孩子走到一起。节日的旅行、家人的生日等都是吸引孩子从网络世界中走出来的重要机会。要精心安排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爬山、野餐、游泳、打球等,这些活动能提供亲子沟通的良好契机。家长千万不要急于就孩子的上网问题进行批评,而是要多夸奖孩子的优点,如动手能力强、关心老人等,以此来拉近亲子距离。

第二,布置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去完成。孩子有时也不想上网,但在家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会“心里痒痒”,不由自主地就打开了电脑。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做饭、洗衣服,和自己一起大扫除,安排孩子去给爷爷奶奶送东西,让孩子到爷爷奶奶家住几天等。这些事情能够占用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慢慢培养对网络的距离感和免疫力,从而逐渐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第三,在孩子因为网络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情况下,父母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如父母可以代孩子向学校请一两个星期假,带孩子去访问一些他们所尊敬的长辈和同龄人。曾经有位父亲拉着孩子陪自己一起跑长途,让孩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亲眼看到父亲连续十几天奔波的辛劳,体会父亲长期开车、洽谈生意的艰辛,由此促进孩子的思考。

第四,鼓励孩子和同学、同龄人交往,安排一些正常的家庭待客、同学联欢活动,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宽容。同时,让孩子在设计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施展才华,释放交往热情。

第五,与孩子进行谈心。如果孩子知道网络的害处而无法拒绝并心存悔意的话,父母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表明立场,和孩子共同克服网瘾。克服网瘾要循序渐进,可以首先限定孩子的上网次数,将上网规定贴在电脑上以及房间的醒目位置。当孩子在开始几天遵守得很好时,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通过写作业、筹备特色家庭活动等来填充孩子的时间;在孩子偶有违反时,暂时不进行批评,可以在周末小结时督促孩子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需要做的工作

第一,安排有特色的集体活动,优化师生、生生关系。节日晚会、主题演讲、生日庆祝,都是吸引学生从网络世界中走出来的重要机会,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有创意的活动。在师生对话时,要掌握方法,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多加表扬,以增强集体活动对网瘾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以让网瘾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让他们在设计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施展才华,释放交往热情。

第二,布置简单事务让学生去做。要善于给学生找点既可以打发时间,又不会完全虚度时光的事情来做。教师一般不愿意进行这一方面的考虑,而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劲头十足地读书和学习,这种期望其实并不符合网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这些学生的网瘾戒除。

第三,和学生一起学习,督促学生较好地完成作业。学生迷恋上网而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很普遍,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自己的办公室,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陪伴下安心完成作业。

年假通知范文5

养育了14年的孩子非亲生

黎纯琳是南宁市某学校的医生,丈夫梁文奇则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有一个儿子,叫梁超。

2004年8月的一天,梁文奇陪妻子去医院看病。想到长这么大,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呢,梁文奇便去验了血。结果出来后他告诉妻子,他是O型血。

不想一听丈夫的话,黎纯琳脸上顿时出现了从疑惑到惊讶到惊慌到迷茫的一系列表情变化。因为黎纯琳的血型也是O型,而他们的孩子梁超的血型却是B型。作为医生,黎纯琳知道,血型都是O型的夫妇,生出的孩子血型不会是B型。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梁超不是我们的孩子?

2005年5月,经过反复思考,黎纯琳和丈夫找了个借口,带着儿子去医院抽血,然后将血样送到司法鉴定中心做了DNA亲子鉴定。十多天后,结果出来了。黎纯琳事先虽有心理准备,但一看到鉴定书上最后那一行字“……没有亲子血缘关系。”她还是感到一个晴天霹雳向她打来,昏倒了……

黎纯琳开始日夜牵挂那个在梦中不知向她呼唤了多少次的亲生儿子。可是茫茫世界,他在哪里呢?

要找回亲生儿子,唯一的途径只有从医院这个源头查起。经过多次交涉,医院给黎纯琳提供了一份当年同时在医院生孩子的家庭名单,名单上一共有47个家庭的电话号码。

“先从生孩子时间与你最近的找起吧。”在丈夫的建议下,黎纯琳划出了重点对象。第一个电话,她打给了一个叫吴雪妍的母亲。电话接通后,黎纯琳小心翼翼地问道:“你还记得生孩子的具体日子吧,我跟你是同一天生孩子的。”

“你问这有什么事?”吴雪妍问了一句,接下来的话她几乎是脱口而出的,“是不是你的小孩抱错了?”怎么一问她就知道?是不是她也在找她的亲生儿子?黎纯琳心里一动,于是直截了当地说起了她的孩子情况。吴雪妍听着心里也是异常激动,因为她也有着与黎纯琳一样的疑惑,而且比黎纯琳早了十几年,她的家庭为此还破裂了!

过早地承受抱错之痛

17年前,吴雪妍和江海立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很快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1991年11月15日,吴雪妍在医院生下了儿子。夫妻俩给孩子取名江源。

儿子一天天长大,五官渐渐成型,可一家人却发现,儿子不论与他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像。江家是篮球世家,江海立还是篮球教练,在江源会走路后,江家买了许多篮球给江源玩,可江源却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这让江家人大感奇怪。一天,孩子的爷爷嘀咕说:“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像我们家的人,是不是医院弄错了。”吴雪妍当即否认说:“怎么会呢,人家是大医院,很正规的。”

然而江家人的疑心越来越重。在不怀疑医院的情况下,江海立把怀疑放在了吴雪妍身上。漂亮的吴雪妍会不会有外遇呢?面对丈夫和家人的怀疑,吴雪妍百口难辩,只能一再地重申:“我决没有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两人经常因为孩子的身份发生争吵。

此后,江海立还处处限制吴雪妍的生活,只要她在外迟一点回家,江海立就会刨根问底,结果又是一阵争吵。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1999年1月,吴雪妍和江海立离了婚,江源随吴雪妍生活。结婚时,吴雪妍辞掉了工作,一心做家庭主妇,离婚后为了抚养儿子,她不得不四处打工,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尽管生活历经磨难,可吴雪妍从未对自己的孩子有过怀疑。如今,却有人找上门来打听孩子的情况了!莫非真是抱错了?吴雪妍一时百感交集。

两人相约见面详谈。第二天,双方四人会面,说起各自孩子的性格特征,再看两个孩子的照片,双方基本确认他们互相抱错了孩子。回来后,不仅吴雪妍大哭了一场,江海立也禁不住潸然泪下,深深感到对不起前妻,而如今他又重组家庭,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了……

“回归”之路:亲也难疏也难

经过几次见面,双方初步确认了“亲子关系”,但是对方所养的孩子究竟是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最终还得通过科技手段来确定。2005年11月,双方各自找了个借口把孩子带去了医院。

两周之后,DNA亲子鉴定的结果出来了,梁超确是江海立和吴雪妍的亲生儿子,江源确是黎纯琳和梁文奇的亲生儿子。两家父母禁不住悲喜交加,但他们很快又陷入了新的难题之中。

捅破了这层纸,大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他们都希望亲生孩子认亲生父母,但又不想让身边养育了十几年的孩子离开自己,因而陷入了一种矛盾心态,双方都在为争夺孩子包括亲子、养子而暗暗使劲儿。

然而,让两家父母感到难堪的是,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一直不肯“认亲”,或者说从心理上不接受,仍只把他们叫“叔叔”、“阿姨”,而且与养父母们之间也渐渐地有了隔阂。以前养父母把孩子当亲生的,想怎么管教都行,可现在却不能随着自己的意说话了,一旦孩子听着不顺耳了,不经意间总会作出一种表情:我又不是你们的亲生孩子,要你们操什么闲心!

为了孩子:两个家庭结“联盟”

2006年8月,两家父母经过考虑后,决定将两个孩子一同转学到市郊的一所学校,这样,他们不论去看望谁,都能见到另一个,同时也让这两个虽没有血缘关系却又是“兄弟”的孩子感情融洽一些。只要孩子们的关系处好了,之后“换位”应该会容易些。

然而3个月后,吴雪妍却接到了江源的电话。“妈妈,我受不了了,快接我回去吧,我要回家!”江源在电话里哭诉说。“孩子,怎么了?”吴雪妍着急地问。“我觉得我快要崩溃了,妈妈,你带我去看看心理医生吧。”

吴雪妍忙去了解情况,原来,“兄弟”俩一直话不投机,而且互相看不顺眼,动辄恶语相讥,有时甚至拳脚相对。梁超长得比江源高大,又能言善辩,冲突中总是占上风,让江源很憋屈。一天,江源与一只猫在一起玩,当他将猫抱在手上时,脑子里竟生出一个念头:掐死它!但这个念头只一闪,他慌忙将猫扔掉了。听了这些,吴雪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恐慌。

经过不断打听后,有人给吴雪妍介绍了广西知名心理学专家王翔南教授。听了他们的诉说后,王翔南说:“目前孩子产生了一种心理反差,他会觉得,我在这个家里的地位朝不保夕了,我的地位肯定会被对方取代。可以这么说,他们俩的关系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关系怎么会好得了。不管你们把他们放在哪里,他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冲突。也许你们会觉得,两个男孩子在一起时吵架、打架是难免的,但这正是他们这种心理的外在反映。”

王翔南认为:“你们认亲这件事,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但是你们没有让它过渡,直接就拉过来了,所以会产生矛盾。”他向两个家庭建议恢复以前的生活方式,以前是怎么对待孩子的,现在还怎么对待孩子,“这样争争吵吵下去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再继续了。”

两个家庭接受了王教授的建议,一致同意恢复到以前的生活,梁超和江源读完这个学期后,不再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两个家庭今后加强沟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互相关照和支持;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方遇到困难或难题时,双方一起协商解决。

共同:向医院索赔90万元

经过一番波折,两个家庭的生活虽然恢复了正轨,然而“抱错”事件却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他们认为医院应该对此承担责任。2006年11月,梁文奇夫妇、江海立、吴雪妍及梁超、江源共同向法院提讼,要求医院赔偿精神损失费等90万元。12月14日,南宁市青秀区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2007年3月26日,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法院认为,正常、谨慎、规范的医护行为是可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因此,该事件并非属于意外事件,且被告提供的原告黎纯琳、吴雪妍的病历及卫生部的关于分娩室工作制度及婴儿室工作制度两项证据,不足以证明其行为没有过错。“抱错”事件的发生,医院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同时认定,被告对损害后果的发生并非持故意的心态,且事件发生后,被告能够配合原告寻找亲生父母、子女,因此可以减轻被告的赔偿责任。目前我国并未对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制订统一的标准,实践中应结合侵权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本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方面予以确定。故酌定原告黎纯琳、梁文奇、吴雪妍、江海立的赔偿金数额均为2万元;而原告梁超、江源系未成年人,心智上较成年人脆弱,且阅历尚少,承受压力的能力也较小,其遭受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故酌定其赔偿金数额为3万元。

两个家庭对判决结果感到非常失望,他们认为,判决数额与他们受到的伤害悬殊太大,表示将会上诉。“现在亲生孩子还不叫我们爸爸妈妈,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认我们,多少钱也难抹平我们的心中之痛。”孩子的父母无奈地说。

年假通知范文6

一、童年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存在

儿童或童年,绝不应该仅仅是指个体的一个生理年龄阶段,而是一个已经超越了生物学之意义论域的文化学范畴。在根本上,童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儿童的本能与天性、欲望与需求、情感与志趣、认知与逻辑、话语与活动等,衍生并构筑起童年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世界。人们常常赞誉儿童是诗人、是艺术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是探险家等,这些说法无不都是针对儿童精神与文化而进行的一种隐喻式表达。[1]

正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童年才表现出其独有的存在态势及特质。

首先,童年是原始的、混沌的。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融汇着生命之初的本能、欲望、激情与冲动,构成童年身心成长最初的精神起点和原始动力。这种先天的精神力量,在儿童那里远比在成人那里更加占据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并赋予童年以原始性的特征。在精神发生学上,童年的这种原始性缘于这样一种事实,即任何个体精神的发生都是种族进化的经验沉淀与历史遗留。因其带有生物学根源的心智结构的未曾分化或未曾充分的分化,人生年幼便势必拥有了一种浓厚的混沌化特征,并时常处于把幻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予以混淆的存在状态。

其次,童年是自然的、本真的。儿童作为成长中的儿童,是幼稚的、不完善的、未定型的,因其尚未接受或充分接受后天文化与文明理性的熏化与训练,并少有对于客观规则与现实逻辑的自觉遵循与拘束,从而表现出一种更为纯粹的自然与本真。儿童的那种不能延迟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不分场合的喜怒多变、自我中心化的情感倾向,皆是随兴所至和率性而为,是童年天性未经任何润饰的真实流露与表现。可以说,儿童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因其自然而清澈,因其真实而质朴。

其三,童年是感性的、性情化的。“儿童生活在一种前理性状态中,尤其是生活在前科学的世界里”,[2]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以及受制于具体情境与行动的非自觉意识,让直觉的而非抽象的、感性而非理性的心理成分,以压倒性优势成为制约甚至支配其精神活动的力量。童年的感性世界里,势必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和个体好恶的主观表达。儿童真正所需要的,是投身于活生生的大自然与大社会的直观感受与体验,追求感性冲动的释放和好奇情趣的满足,而不是沉浸于符号世界的逻辑推演和所谓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

其四,童年是浪漫的、诗性的。童年充满着无限的梦想和无羁的遐思。正是携带着幻想的冲动与释放,儿童完成主客融渗的整体感知,以及泛灵化的意识倾向,在不自觉里将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情感意愿投射到他周围的万事万物。于是,儿童就时常处在了一个“美学式”的移情状态,儿童的世界也便充满了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童年成为浪漫主义的诗性童年。

其五,童年是自由的、是游戏的。较之于成熟的成人,儿童似乎是脆弱的、依赖的,然而,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又是独立而自由的儿童,并从一出生起就以其原始而朴素的生命冲动、顺其自然的童真童趣、无拘无束的诗意幻想,而施展着他追求自由和体验自由的权利。而游戏作为儿童天性并蕴含儿童一切身心因素及特点的活动呈现,无疑是儿童满足实现精神自由的最佳途径。正是在游戏中,儿童以棍为马、以椅为车,超越了客观世界的意义约定和现实生活的规则束缚,可以拥有自主能动地把握、控制和确定世界的权利。

正是以其独特的精神存在与文化的表达,人生之初的童年浓彩重墨地涂抹着生命的激情、本真、浪漫与自由。有多少儿童就有多少条通往儿童文化的路径,每一个儿童都在歌唱着童年的歌唱,游戏着童年的游戏,梦想着童年的梦想,困惑着童年的困惑,惊奇着童年的惊奇。自由的游戏、随意的涂鸦、无羁的梦想、兴奋的雀跃、咿咿呀呀的歌唱、对于周围事物的惊异与困惑、不加任何掩饰的喜怒爱恨,甚至也连同着那些有点野性的冲动与淘气,无不都是儿童在依着自己的精神方式,呈现着、表达着、挥洒着、也在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文化。童年的世界涌动着人生之初的天性力量,融汇着儿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流淌着自由与诗意的鲜活血液,充满着勃勃生机而仪态万方。

二、童年的永恒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童年是一直存在的事实。然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在相当漫长的时期里,童年的概念基本上一直被埋没于黑暗之中。人们真正地意识到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是在文艺复兴以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儿童的发现”。19世纪后期,科学的儿童学(paidology)得以建立,“尊重儿童”的呼声在改革教育的运动中也日益高涨。20世纪更是被誉为“儿童的世纪”,从约翰?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到国际社会组织所颁发的多部保障儿童权益的宣言或公约,都显示出了现代人类对于儿童的自觉关注是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

可以说,人们发现儿童的历史也就是儿童世界逐步从成人的精神世界中独立出来的历史。童年及其特有的精神与文化,一旦被人们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而予以关注,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也便从此步入人们的视界。当然,童年之所以是被“发现”的,而非发明的,乃是因为童年及其价值一直就在那里。童年是永恒的童年,而童年的价值也便是永恒的价值。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童年价值,既可表现在个体的意义上,也可表现在类的意义上。

1.童年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根基与渊源

童年是任何成熟的精神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它潜藏着人类成长的秘密和未可限量的可能,是生发成人理性人格的精神根基,是孕育未来生活与生命走向的历史渊源。

儿童的精神与文化一经启始于生命的诞生,便一直绵亘于个体成长的整个儿童时期,成为主导整个童年生活过程的支配性力量,并以其独特的内涵与形式表现,在童年自我与成人世界以及一切异己文化之间,确保并维持一种适度的距离与张力,为个体的儿童免遭异己文化的过度骚扰和侵蚀,安全而缓慢地度过他的童年,提供一道保护的屏障。更为重要的是,有着童年特质的精神与文化因子并不会随童年期的远去而消逝,而是作为一种深层的意识根基一直延伸向童年以后的个体生命历程中去。童年不仅仅只是书写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童年,它也犹如一池永不干涸的甘泉持久地滋润着以理性生活为主导的成人生活。于是,童年是持续人的一生的童年,童年就是每一个成人的精神故乡。

每一个人也都会怀念自己那已经远离了的童年。无论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清贫还是富足,是痛苦还是快乐,但回忆起来却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曾不惜笔墨地抒发着对于童年的缕缕深情,而他们自己的童年也正是孕育了他们浓厚的人文情愫和乡土情结的源泉。童年记忆之所以构成人生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宿因”,关键在于它是个体的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步,是个人认识世界的初始印象,也是个人通过世界确立自我存在意识的基础。[3]童年生命里的冲动、激情、幻想、稚趣、游戏,总能让人们从那似乎已经遥远的过去岁月里寻得其中的永久魅力。

当然,童年并不仅仅意味着回忆。可以说,童年既是成人精神世界中不能免除的永恒情结,更是成人精神世界的根基与渊源,是构建成人人格的历史性前提,也是生发成人精神的永恒动力与源泉。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规定着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在个体的心路历程中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每一个人都是从儿童时期那种特定的精神表达和文化体验中绵延而来。正如蒙台梭利宣称:“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4]童年留下一扇敞开的门,它允许过去的感性岁月在每一个人身上继续生长,在时间齿轮的飞旋中给予他绵延不断的精神食粮。

2.童年是孕育人类精神与文化的母体

童年价值的永恒性不仅在于它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持久动力和根基。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立足于浩瀚而漫长的人类进化的历史,童年乃是一种作为类的精神与文化的现象,而且任何历史时期的人类精神与文化也都无不诞生于此而又归属于此。

在种族进化的视野下,个体的精神发育走过了人类进化的历史,沉淀着人类祖先在其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生存与发展的经验。于是,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所有人的身上都存在着相同而普遍的某些先天倾向或各种本能的形式,即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发生在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典型情境中,便会形成各种文化的“原型”。由此,在深层心理学那里,童年就是一种“原型”。童年“原型”构成一种超个性化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作为“原型”的童年,就是与人类无限遥远的往昔有机联接的精神形式,就是共同的、普遍的、具有类属性的一种文化现象。

“儿童的心灵结构是人类共同的心灵结构,是永远展示无限可能性的光明的源泉。”[5]当童年成为一种共同的、普遍的精神形式与文化现象,也就意味着人类的任何不同形式的精神与文化,都莫不由此而孕育、诞生。人类整体进化的历史是一个由普遍到个别、由一般到特殊、由混沌到分化的历史,这个历史自然包含了人类精神与文化进化的过程。正如一棵幼苗长成一棵大树的过程,最先的根茎是一株,尔后才是分叉的枝条。无论是个体的发展,还是类的进化,人类的精神现象最先出现的总是最原始的,但却总是最普遍的、持久的,也是最稳定的,越是最后的才越是特殊的、变异的、不稳定的、暂时的。童年其实就是蕴含着未来人类精神与文化发展的所有可能或倾向的母体。这对于个体而言是如此,对于整个类而言也是如此。

我们的童年来自于我们的每一位祖先,儿童的发展是历代人类祖先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儿童的生命就是历代祖先前赴后继一步步构筑起来的生命,而这生命的火炬总是由最新一代的儿童所继承,儿童的精神与文化就是在整个生命进化过程中经过进化选择而保留下来的宝贵资源。这一宝贵资源自然便是任何人的成长都不能脱离的根基与渊源。无论是诗人华兹华斯、心理学家霍尔,还是作为教育家的蒙台梭利,都宣称“儿童是成人之父”,也都是在进化史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童年是人类精神发生与文化发展的母体或源头。

童年,一方面,它是几百万年来人类精神进化历史的杰作,是对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与发展经验的浓缩与提炼;另一方面,它又是潜藏着和孕育着未来人类精神与文化的一切走向与可能的精神根基。于是,人类的历史在儿童这里找到归属,得以聚合,又在儿童这里得以重新开始,走向分化。现实中的每一个儿童都是联结过去与未来的中介与桥梁。每一个儿童不仅仅意味着他是一个“现在的我”,也是“过去的我”和“未来的我”。儿童的身上延续着过去,表现着现在,并孕育着未来。正如荣格所说,儿童“具有门神的两张面孔:一张脸向后朝着史前时代,朝着未开化的本能世界;另一张脸朝向人未来的命运。无意识可能是一位宝贵的向导,为人指出通向真正目标的道路。这个目标是属人的真正的归宿,它不受意识心灵偏见的歪曲。”[6]

三、捍卫童年的现代教育

正是置身于现代文化发展的时空背景,当代儿童的精神生活在承受着异己的现代性文化及技术理性力量的冲击,其独特的精神存在方式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伴随着现代技术信息化、电子化的浪潮,现代童年生活正越来越远离着自然、游戏、童话与梦想。基于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的革命浪潮,美国尼尔?波兹曼在他那部著名的《童年的消逝》中,提出了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命题:在如今划时代的新文明中,童年的概念作为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在延续了不到四百年的历史之后,正在被一步步地驱逐出去。[7]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借助于他的《童年之死》对于电子时代背景下的儿童表现出同样的忧虑,他说:“童年的公共空间──不管是玩耍的现实空间还是传播的虚拟空间──不是逐渐衰落,便是被商业市场所征服。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是儿童的社会与媒体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平等。”[8]的确,在今天,只要把关切的目光聚视儿童的生存境况,就不难发现童年的绿洲在不断地被沙化、被挤占、被压缩。如童心的被污染,童真的被扭曲,童趣的过早丧失,自然游戏的减少,儿童言行的成人化倾向,儿童与成人之间界限的不断被缩小等。这一切均表明儿童独有的诗意、纯真、质朴、自由的世界受到严重破坏。

作为以儿童为实践对象、以文化传承和创造为职责的现代教育,必须要呵护童心世界,回归童年生活,以捍卫童年文化。现代教育对于童年的捍卫,实现于课程实施的所有环节中儿童精神与文化品性的自由释放与充分表达,实现于儿童原始的天性、生命的激情、浪漫的梦幻、自由的创造在教育教学全部过程中的充溢、涌动和跳跃。置身于教育实践的文化场景中,儿童的需求与愿望、好奇与兴趣才得以满足和实现,儿童的尝试与探究、意识与行动才获得独立和开放;儿童可以任由自我的想象和愿望而随意涂画,而不必在临摹中一味追求技能的精巧;可以自己的童言稚语而完成自我意识与逻辑的表达,而不会遭遇成人的简单否定而屈从于所谓标准答案的灌输;可以轻松的游戏参与和自主的动手操作而感受合作和创造的乐趣,而不必被限定于静坐中的聆听与抽象符号的机械识记;可以在亲近大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好奇探索中,享受着对于这个世界的直观感受和现实体验,而不必被束缚于狭小的混凝土建筑中接受着过于程序化的学科训练。捍卫童年的儿童教育,应当融汇着童年所特有的生命激情与感性冲动,时时贯穿着儿童的情趣与好奇,处处挥洒着儿童的诗意与梦想。

童年消逝的生态性危机不只是童年的人文祛魅,它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文化之人文意义的缺失与空位。现代教育对于童年的捍卫,在其根本的意义上,是现代人类文化克服技术理性和唯科学主义之积弊而复归和重建人文价值在教育场域中的反映。此时,童年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命题,更是一个重大而深刻的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命题,因为它关乎到人性的求解和人类的终级命运。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

[2][瑞士]荣格.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人格的开发[M].刘光彩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48.

[3]洪志纲.写作是对记忆的回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05.

[4][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47.

[5]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6]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5.

[7][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