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等三角形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等三角形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学生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思考题:

板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案范文2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或称导学方案。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体,是将上课意图、学法指导、重点考点、达标训练、测试内容等在课前发给学生进行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教学文本。导学案的核心主旨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导学案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般会有预习环节、探索新知环节及巩固拓展环节,下面针对这三个环节结合等边三角形一课的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预习环节

预习环节是传统教学中所没有的环节,是导学案实践中的一个新生环节,是学生在老师的预习引导下开始自学、接着自测并小结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配合着的学,而导学案中预习环节的设置则是充分相信孩子,放飞他们的思维,以他们自学的状况尤其是自学小结来决定教师后续教什么,如何教,真正做到教师的教配合学生的学。

我所执教的“14.7等边三角形”是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是这样来设计预习环节的,分成三部分:第一预习引导,第二预习自测,第三预习小结,这三部分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预习引导:预习引导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要为学生开展自学指明方向。在本课中我设计的预习引导是三个问题:(1)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等边三角形是否具备?除了这些性质外,等边三角形还有哪些性质?(3)等边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一个新图形往往分成三步:定义、性质和判定,而这三步既是对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回顾,又是后继学习四边形的一个模式,也是这节课的一个流程,同时也渗透类比思想。预习引导中的问题设置引领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凸显这节课的重点要点。

预习自测:预习自测题的设计旨在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自测的情况定夺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以学定教的原则。我觉得预习自测题的设置要注意两点:(1)涵盖面广,如,我设计的预习自测中既涵盖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也涵盖了它的多个判定。(2)以浅显为主,因为自测题毕竟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鼓励学生,增强其学习信心和能力,而不是要给学生当头一棒,所以自测题的设计教师一定要把握住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学的轻松感与愉悦感。

预习小结:预习小结的设计旨在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让学生做到学有所思。预习小结中可以突出一些关键字让学生填空,如,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有(1)___(2)___(3)___我在预习小结中还大胆设计了问题4:“通过预习,我还有如下问题:___”。正如预期的一样,学生果然有填到“等边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类似?”“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还有哪些?”“等腰三角形有三线合一,等边三角形具备吗?”“等边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就是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为我上课怎样导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帮助。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等边三角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用几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见,这孩子的思维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对拼图很感兴趣,预示了这孩子学习的潜力。

通过预习环节,我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有待教师的梳理、点拨,这样以学生自学的状况来决定教师的教才更有针对性,才更有意义,体现了导学案的核心主旨――先学后教。

二、探索新知环节

区别于传统教学,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新知”在预习这一环节已经知晓或部分知晓,所以,教师要利用先学的成果,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一起梳理新知,面面俱到不是美,“充分准备,有限呈现”才是真。

1.对于有些知识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为什么都相等,又为什么都等于60°呢?”这个问题用到了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所以有必要追根究底一番。

2.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与及时

优化。

补充:如,教材上只提到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且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只有一条。从预习小结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性质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吗?”问题由学生抛出,学生回答。其实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因此等边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三线合一性质等边三角形是否也适用?类似的问题学生就都能轻松作答,并能对预习小结中不够完善的地方作及时补充。

优化1:教材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而今后学生用得更多的是符号表达,所以,学生能否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是这堂课必须考量的一个知识点。“如何用符号来表达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作出的提问。尤其对于“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一概念我在黑板上认真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优化2:学生接受一些零星的知识并不难,难在如何把已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体系。作为教师的我们,通常可以利用图表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并运用。下图清晰地显示出有三种方法说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记住这张图也就记住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判定。

三、巩固拓展环节

相同的教案甚至是同一道题目,有的教师似乎分析得很透彻,但学生仍不知所云,有的教师言语不多,在关键处点拨一二,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定教”更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教师的点拨、引导要恰到好处。点拨过多,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点拨过少,学生的难点没法突破,会打击学习的自信心。要设计恰当的问题系列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学生对于这类题可能会在哪里卡住,是因为什么原因卡住,需要如何点拨,这一障碍就能逾越过去,这需要教师一定的经验积累,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预习、探索新知等部分)中发现学生认知上的缺陷并加以引导。这也是体现导学案的核心主旨――“以学定教”的原则。

几何图形题是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只要注重平时的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困难终将被克服。如,“等边三角形”一课有这样的题目:

已知ABC中,AB=AC,D是CB延长线上一点,∠ADB=60°,E是AD上一点,且有DE=DB,问:AE、BE、BC有什么数量关系?

首先,培养学生“读条件,想结论”这点很重要,一些简单的题目读完条件,想想结论,题目的解决方案已经出现了。此题中,由条件马上得到DBE是等边三角形,从而有三边相等,三内角为60°,不管这些结论对此题有无帮助,这些结论都应该被很快联想到。

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严格论证。

问1:AE、BE、BC长度看似有什么数量关系?预设AE=BE+BC。

问2:观察BE+BC可能与哪条线段相等?预设BE+BC=DC。

问3:如何证明AE和DC这两条线段相等呢?预设学生短时间思考。

问4: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预设等量代换、等角对等边、三角形全等等。

当前两种可能性被否定时,三角形全等似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然而这根救命稻草当学生去伸手抓时,却还差了一小段距离,怎么办?

问5:能否通过添辅助线来构造什么图形?预设全等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问6:如何在图中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呢?

问题6才是这个题目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去尝试,延长DC到F,使CF=BD,连结AF,这样就构造了一个ACF与ABD全等,从而进一步得到ADF为等边三角形,这样,这个题目也就迎刃而解。

回顾此题的分析过程,问题串的有序提出,其实质是分析法的应用,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问题4的提出作用也不小,适时帮助学生归纳一些解题中的常用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碰到类似问题时能有一个切入口,能做到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互相讨论、师生互动的状态下完成此题。由于在找等边三角形时还可以延长EB到P使BP=BC,连接AP、CP,构造等边三角形PBC,再利用三角形全等和平行线性质和判定推出本题结论;另外,本题还可通过过A点作AM∥BC交BE延长线于M点、连接DM等,所以,这个题不止有一种构造图形的方法,我在课堂上只讲解了一种,另几种留给学生课后继续思考,一题多解。一道好的题就是这样,耐人回味,具有挑战性,使学生思维的提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的选题很重要,教师的问题设计更是一门艺术。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是导学案成功实施的基础。教育就是一种有教师参与帮助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器官的延伸力量。教师进入教育过程的身份注定了教师不能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状况安排自己的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暴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应由传统的灌输者演变为适时的点拨者、引导者。要充分了解学生,预设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和障碍,想好解决方案,并配备习题加以巩固提升。

全等三角形教案范文3

【关键词】猜想探究 体验创新 教学案例

【案例】

1.创设问题,类比联想

师:(课件出示:知识回顾)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你还记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吗?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你能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吗?

生1: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生2: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边边边(SSS),斜边直角边(HL).

生3: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要求三个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

师:利用这种方法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显然较复杂,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1: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至少需要的条件: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

生2: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1,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我们发现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相似的三角形,我认为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的条件,与边和角有关,与边也有关.

师:前面的同学讲的好,有道理,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的条件能不能只与角有关?只与角有关,那么至少有几个角对应相等就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索学习的内容.

【反思】联想到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它们有许多类似,所以引导学生从熟悉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类比,进入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探索过程.

2.合理猜想,探究归纳

师(课件出示:合理猜想,只与角有关)

猜想一: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猜想二: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猜想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探究猜想一:请每位同学画出一个ABC,使得∠BAC=60°,与同伴交流,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相似吗?

生:不相似.

师:探究猜想二:同位两人中一人,画ABC,使∠A=60°,∠B=20°.另一人画DEF,使∠D=60°,∠E=20°,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与∠F有何关系?用度量的方法(在忽略误差的情况下)验证对应边的比ABDE,BCEF,ACDF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生1:∠C与∠F相等.

生2:对应边的比相等.

生3: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为什么?

生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改变角的大小,∠A=∠D=50°,∠B=∠E=75°,再试一试.

生:结果相同.

师:与同伴合作,用已有知识和手中工具,探究一下猜想三,交流得出什么结果.

生:相似.

师: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能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吗?与同伴交流.

生: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结合图1,能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出此结论吗?

图1

生:能,∠A=∠D

∠B=∠EABC∽DEF

师:这是一个今后经常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方法,务必熟练掌握.

【反思】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画图比较、合作探究,从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判定条件,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体验新知,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想一想)

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

2.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1:相似,因为有两个角对应相等.

生2:相似,因为顶角相等,两个底角也对应相等.

师:通过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可判定: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师:(课件出示:P133例题欣赏)指出本例题的图形,形象地称为“A”型.

例 如图2,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

图2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解:(1)DE∥BC

∠ADE与∠B是同位角

∠AED与∠C是同位角

∠ADE=∠B,∠AED=∠C.

(2)ADE∽ABC.理由是:

∠ADE=∠B

∠AED=∠CADE∽ABC.

(3)ADE∽ABCADAB=DEBC=AEAC.

【反思】让学生自主而积极地在已有知识中去捕捉相关数学信息,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拓展例题,创新提高

师:在上面例题的条件下,ABAD=ACAE吗?BDAD=CEAE吗?与同伴交流.

生1:由例题中(3)可知:

ADE∽ABCADAB=AEACABAD=ACAE

生2:由ABAD=ACAEAB-ADAD= AC-AEAEBDAD=CEAE

师:在例题的图形中,若DE与BC不平行,ABC与ADE能否相似?与同伴交流.

老师提示,若DE与BC不平行,移动DE变为图3、图4需添加什么条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图3

生:若DE与BC不平行,添加∠ADE=∠ACB或∠AED=∠B,ABC与ADE相似.

师:在图4中,当ACBC,CDAB,变为图5,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几对?与同伴交流.

图4

图5

生1:有1对,即ADC与ACB.

生2:有1对,即BDC与BCA.

生3:共有3对,即ADC与ACB、BDC与BCA、ADC与CDB.

师:学生3回答正确,若D、E分别是ABC的边BA、CA的延长线上的点,DE∥BC,变为图6,图中两个三角形能否相似?与同伴交流.

图6

生:相似.

【反思】用几何图形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常见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探索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交流,既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判定方法1的认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经验积累,归纳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同伴交流畅谈.

生1:从“角”的角度探究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生2: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

生3:应用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了我们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师:(课件出示,归纳总结)

1.从角的角度探究了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

2.新知应用.

3.接触了常见的几种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图2称为“A型”,图3称为“反A共角”型,图4称为“反A共角共边”型,图6称为“X”型.

4.应用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时,应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等角的余角等等.

【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习、总结的好习惯.

【整体反思】

1.通过知识回顾,注重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只与角有关的角度,提出三个猜想,引导学生以操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进行应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了探究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说理表达能力.

2.应用新知时,首先教师课件出示:想一想,让学生自主而积极地在已有知识中去捕捉相关数学信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在例题欣赏之后,通过图形的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使每个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5版.

全等三角形教案范文4

1.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题,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因此我平时注意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查阅和保存。逐渐建立自已的资源库。以提高备课效率,增大信息量。

1.1电子化的备课笔记;采用计算机排版的备课笔记,其优点是有利于在教学法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并可以更好满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方便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而可通过适当的排版,在打印稿上可以如传统的备课本一样予留足够空间用于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及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方便课堂讲授。

教案还可以适当调整后拷贝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听课而不是记录上,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适当减轻次年的备课工作量。原则上只需要根据上年的各种记录及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上适当增加或减少内容即可。

1.2丰富多彩的数码影像资料;数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了许多教职工学课件,用图象,影音文件等资料丰富课件内容,同时,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数学的FLASH小游戏,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互动。

2.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全等三角形教案范文5

一、学案导学教学的必要性

1.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过去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初中生,他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每天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教育工作者不能通过开设更多的课时,布置更多的作业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基于此更加高效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被提了出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参与到学案的制定当中来,让学生可以很快的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知识的架构有一定的把握,可以为今后的学习进行一些准备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用相对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2.对自主性人才的需求这几年,国家提出了中国创造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人才,经过过去的经验总结,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自主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同时,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成为了考试的机器.这种情况对于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非常的不利.教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到教学活动当中,这种模式不仅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是一项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在下文中作者将会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对于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的重要,只有老师充分的准备了,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老师毫无准备,在上课的时候只是片面的照本宣科,学生必然会觉得乏味,没有兴趣,教学的内容也会显得生涩难懂.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老师不仅仅要制定教学的计划以及教学的目标,更应该对学生在理解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解惑的方法,并且准备的解答方法应该通俗易懂,最好列举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比如:在三角形的全等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首先要确定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学会并能熟练使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方法:用三角尺等教学工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

2.课堂教学在刚刚上课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应该先给学生一点时间进行自学,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新知识,锻炼其自学的能力,这段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自学时间过长会影响老师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自学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刚才自学的知识.虽然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理解深度的印象,自己难以表达清楚自己刚刚所自学的知识,但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新知识进行描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印象,帮助他们之后的学习.之后教育工作者对新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结合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在课堂的后期,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学案中的问题,比如:两个三角形相中,一组角对应相等,两组边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并且把教案中,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进行标注,以备后期解惑工作的开展.

全等三角形教案范文6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教育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和研究体会,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1、满堂问、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文一给出了探讨。

2、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套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1)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为“错误”。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3、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5、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学习走出误区。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

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