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
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教学 倾听 有效 情境
最近,去一所学校听课学习,可能是这所学校属于名校,班级学生数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每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总是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够回答,很多学生甚至并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这样,便暴露出了有效课堂的致命弱点:“倾听”在阅读教学中成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软肋”。面对班级学生倾听能力正在缺失的现状,怎么样有效引导学生倾听?这便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起注意并且十分重视的问题。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倾听”这一关键词。
一、要有匹配的倾听情境
案例:某天下午,我带领学生学习《牛郎织女》一文,因为是下午,学生有点疲劳,于是我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从牛郎织女星开始,讲述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其实讲的故事就是课文的内容……
思考:对于小学生而言,无意注意在学习中还是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究知识。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关注这个特点,思考怎么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就认真倾听起来。
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感官,及时投入到学习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不敢想象,虽然上课了,但是学生的思想依旧在窗外那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上。于是,“教学情境”成为课堂有效倾听的起点。因为有了匹配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才能产生倾听的氛围。因此,教师须利用教学情境,并且协调其他的途径,培养学生倾听的浓厚兴趣。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笔者在刚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讲述生动的故事。这样,营造出来的情境就成了学生进行有效倾听的载体,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会听,能听,有兴趣有习惯地听。当然,倾听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可以讲故事,可以展示卡通画面,可以设置悬念等等。
二、要有形象的倾听示范
案例:《春笋》教学片段。师: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自由读书的时候,可认真啦!这样吧,下面请哪位小朋友读给大家欣赏一下?(学生积极举手想展示。)师:(老师走到一位学生身边)请你读一下好吗?其他小朋友要注意听。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有点不耐烦,甚至有的学生在玩了。)师:(让读书的孩子停下来。)小朋友们,别人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我们会听,也是要表扬的呀!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听的。……
思考:细心的听课老师,在听课的时候,会关心学生学习时,教师在做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并没有注意倾听,或许在看教学设计,看看下一步该怎么引导学生,或许在用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听讲……其实,教师如此的做法,在一定的时候给了学生反面的示范。学生会以为老师在听的时候,也会三心二意。因此,自己不认真听讲,也就无所谓了。
有的老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时候,总是目光注视着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时地给予微笑点头等动作。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教师的示范下,模仿老师的倾听姿势,于是,学生倾听便有了专注的神情,而且有了看法的共鸣。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全班学生观察老师是怎么样倾听的,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可以学习的榜样,学生一定会端端正正地捧起书,侧耳倾听同学的朗读。这样,倾听效果便得到了优化,而这只是缘于教师一个简单的示范动作。
三、要有准确的倾听评价
案例:《秋姑娘的信》片段。师:秋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她非常爱写信呢!请小朋友们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秋姑娘写信给谁了?(教师朗读,学生倾听。)生:老师,你有一个字读得不准确。师:真的?看来你听得真专心呀!你能帮我把这个字读准确吗?(生正音)师:谢谢你!你帮助了老师。秋姑娘都把信写给谁啦?生:秋姑娘把信写给了青蛙、大雁、小松鼠和山村的孩子。师:小小年纪,就会听了!真棒!……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补充习题》;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作为一名老师,备课时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那么,语文老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怎样延伸课外阅读,从哪里找到读写的切入点,对学生又该怎样检测,这些细节方面往往会让我们老师感到头绪繁多,甚至会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把握不准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小学语文补充习题》由苏教版小学语文编辑部组织编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是语文老师手边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它在《使用说明》中明确写道: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它立足课堂,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堂作业。因此,《补充习题》无论是在老师的教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特点,我们可以以《补充 习题》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补充习题》是学生预习的优秀的指导老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补充习题》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在学生预习时,就可以以《补充习题》作为学习的指导老师。根据题目的设计,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以六年级语文下册《卢沟桥烽火》为例,这一课的《补充习题》的第一题是“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第二题是“选择正确的读音”,第三题辨析词语感彩,第四题是成语使用选择,第五题是“根据提示,摘抄关键词语,把‘’的过程讲出来”。第六题是“阅读长篇小说《亮剑》选段,回答问题。”根据这一课补充习题的题目,我们可以制定出这样的导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补充习题》的1、2、4题所体现的)(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的经过。(《补充习题》第5题)(3)通过了解“”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补充习题》第3题)(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补充习题》每课的练习题都是这样精心安排,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借助《补充习题》的每课练习,都可以将目标定位准确,紧扣重难点,同时可以选择《补充习题》的部分题目作为预习作业,一举多得。
二、《补充习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惬意的训练场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鲁迅先生也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阅读能力。
《补充习题》每课都有一道课内阅读题。这些题都是选取课文的重点段落,后面紧跟的习题也紧紧依托段落,设计较多读写训练的切入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抓重点句,学会理解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修辞的新颖,用词的精准。
以《补充习题》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第四题为例:(1)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 ;(2)“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 、 、
;(3)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 的特点,作用是承接上文;“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 。这一段的总起句是 。
这样的习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品词析句、精读感悟的“导师”。老师在课堂上,既可以将它用在重点段落品析前,让学生围绕《补充习题》上这些习题自读自悟,完成习题;也可以将习题分配到组内,在组内协作完成,再交流。还可以作为对学生感悟后的一种检测。经过这样每课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阅读的时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课文上学会做批注,提高阅读能力。
三、《补充习题》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活源泉
我们是农村小学,因为条件所限,学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面都很难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而《补充习题》每课最后,大多一个“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的题目。这些阅读题,要么是与每课相关的同类课文,如《山谷中的谜底》后面的阅读就是《冰雪的启示》;有是对原文的补充,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后面的阅读题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有的是对原文的再现,如《三打白骨精》后是阅读原文片段,《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紧跟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片段阅读;有的是和课文的对比,如《三亚落日》后是《海上日出》;还有的则是对作家、事件背景、人物生平等资料的补充,如《钱学森》;还有同类知识、名言名句的积累,如《古诗两首》后的诗句补充,《牛郎织女》后有关牛郎织女的诗句的积累……
我们会通过阅读链接的教学设计,打通课内外、扩大阅读面,让《补充习题》成为学生预习时的工具书,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窗口,激发起学生通过这个“窗口”去探究更多知识的欲望。
四、《补充习题》也是检测学生的规范的范本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命题基本依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参照是各年级所用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紧密结合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美感熏陶
【中图分类号】G642.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17-01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感受美,鉴赏美。而现代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直观地展现语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学生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形声构图,在视听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然而学生受阅历和情感体验的限制,不能与作者唤起共鸣。
多媒体教学将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及形象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烈感彩的形、音、义,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在观赏中感受形象美,在听觉中感受音韵美,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荔枝蜜》一课,我设计课件时,抓住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线索,先是以平面连环图式再现作者小时候爬树掐海棠花不小心让蜜蜂蛰的经过,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不大喜欢蜜蜂”;接着以“参观养蜂大厦”的录像播放,让学生认识小蜜蜂的生活特征;最后以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蜜蜂采花酿蜜图,农民勤劳插秧图,配以重点文段呈现,让学生领悟小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在语气语调,节奏轻重等方面点拨学生目接口诵,再点拨学生体味小蜜蜂的崇高精神气质,尤其是那段“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的课文重点段,用画面,文字,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特殊情境氛围,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颤动”,自觉地随同作者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化为融合自己灵魂个性的精神血脉,渗入自己的心田。
二、创造情境,在实践中体验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表达课文的情感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朗读的情真意切,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悟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以《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乐、文字、声音、图面浑然相融,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
三、从对比中鉴赏美,在联想中领略美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5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出现超出教师预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预定的轨道运作。不管是突发的,还是诱发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充实、拓展、延伸、服务课堂教学时,才具有意义,这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和利用。本文重点探讨了生成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方式方法、过程及策略,进一步论证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成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一步开展生成性学习的教育教学实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生成性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1.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生成是师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及时生成的、灵动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
2.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尽相同,必然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结论的不同,所以生成性教学资源具有情境性、偶发性、差异性和一定的挑战性,其出现的时机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成的资源,适时纳入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生成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突出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价值观;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观;注重师生交往与对话的教学过程观;尊重学生经验、回归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观;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观。
二、生成性教学的价值
生成性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探究者,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自主探究的习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来解决,改变了过去等着老师给他们讲解的恶习,懂得学习科学不应只着眼于书本,而应更深一层地去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生成性教学的课堂实现
1.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生成资源
生成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养,这“温床”就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比如多媒体课件,这是集电光、电声、图形于一体的媒体环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想法、新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去田野,去工厂,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诱发生成资源。
在教学《果实和种子》时,我搜集了一段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压缩片,通过观看种子萌发的情形,让学生感受到和其他生物尤其是动物一样,植物也时刻发生着生长变化。从学生们观看时发出的咿呀的惊叹声和他们看完后抑制不住要发表感慨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对植物生命的探究有了莫大的兴趣,接下来种植种子、观察植物成长过程的活动就非常顺利的开展了。
又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并研究土壤。在观察之前,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使观察更具有目的性:观察土壤的表层,你有什么发现?用小铲子、小木棒挖一挖,你又有什么发现?观察土壤里植物的根,量一量一棵小草的根有多长?找一找土壤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什么地方?关于土壤,你还有什么发现?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观察结束后,回到教室交流汇报观察结果。通过这次户外观察,学生不仅获取了书本上要求了解的内容,而且更亲近土壤、关心土壤,还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交流,从而形成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积极动脑、热爱自然的优良科学品质。这些都不是在教室里想象能生成的。
2.精心预设,搭建课堂生成温床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要生成首先要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时, 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不断捕捉,不断调整教学,机智生成。
溧阳市东升小学的史振华老师执教的《认识液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探究水、油、酒精这三种液体流动快慢的这个环节时,教师没有限制学生探究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吸管、滴管、杯子、试管、流速板、小纸花等,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再用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这些材料肯定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在课前已经设计了几种探究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方法,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将这些材料全都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学生的想法可能很多,但都是在教师的预案之内,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指导性。
3.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事物的质疑也是一种生成资源。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教师首先能营造一个宽松的质疑环境,并能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适时指导学生的质疑质量。当学生质疑成为习惯时,他们就会不断地主动接受知识,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我课堂上,我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还有什么问题吗?
在执教《星座》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阴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这是真的吗?”话音刚落,教室里传来一片笑声。我想,这位学生能敢于提出问题,并能勇敢地说出来,这个态度是好的。所以,我首先对他的质疑态度表示了肯定,接着,我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牛郎织女星分别在哪?两颗星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分析、计算,将问题解决了。这使学生既意识到要尊重别人的质疑,也体会到个性张扬的魅力,更促进了课堂的生成。
4.学会捕捉,巧抓动态生成契机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芽、瞬间的创造。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以及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在《研究磁铁》一课中,当学生探求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预备下一个环节,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当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会儿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都在等着我怎么批评这位同学时,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没有去批判这位不当心的同学,而是反诘其他同学: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南北极吗?怎么去判断呢?学生探求的愿望又一次被激起。
又如在执教《把固体放进水里》这一课时,学生将各种固体放进水里,探究固体沉浮的原因。在讨论中,很多学生认为有些东西会浮是因为这些物体很轻,而有一位学生却认为:“东西会浮是因为它很重。”这让我很惊讶,我让他解释一下。“船是铁做的,很大很重,却会浮。”学生都很吃惊,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我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马上纠正、讲解呢?我想,再多的讲述还不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的好。我发给每组一块橡皮泥,小组讨论合作,想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结果大多数小组都能想到做成船状能使橡皮泥浮起来,接着再来讨论船很重却能浮起来的原因就容易多了,而那位学生的观点也就没人认可了。虽然这位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但是我抓住了这个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更高效。
5.智慧宽容,点亮课堂和谐之光
叶澜教授提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的“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生成性教学不可能在教师霸权下存在,教育民主才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平等互重、宽容妥协正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存在,任何学生不因自身家庭背景、种族、相貌、性别、个性及学习成绩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观察,运用体态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述,特别关注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教师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对于教学中不同意见,师生彼此之间必须以宽容妥协,不发生对抗冲突为原则,才能保证偶发或相异观念向新意义的方向生成。
四、生成性教学的几点注意
1.关注生成资源的价值
在课堂上,学生涌现出来的想法、问题千奇百怪,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跟在学生后面跑,必须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利的生成,摒弃那些无用的生成,既要考虑到适应全体学生,也必须适应特殊群体,适合教师本身,这样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不为了生成而生成
在一些教育环节中,内容相对简单,之间的联系比较明确、简单的,就没必要为了生成而生成;另外,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生成,也没必要为了生成而生成。以往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在的教学很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过于注重活跃的形式而忽略了目的所在。现在的许多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课”、“作秀课”,表演流于形式,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深入地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要进行生成性教学。
3.课后反思及自我提升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6
一、内容设计要体现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当学生回答不顺畅的时候,分组讨论就开始了,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发生规律。在教师看来,问题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不能独立回答,这个问题就值得展开合作学习了,运用大家的智慧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不考虑问题的实质内容,不分析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原因,就随便启动合作学习程序,这便存在可商榷的地方。
有位教师在讲授《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开始讨论,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结果,当然合作学习成为班级中几个优等生的表演。可以说,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追根究底,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太模糊,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合作学习当然就显得有名无实。教师不能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只能让合作学习沦为形式,挫伤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浪费了合作学习资源,甚至给学生带来一些错误导向。
到底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呢?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要求,但起码要具备几个要件:首先是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标准化问题,答案不唯一。其次是含金量要高。也就是需要调动学生深度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第三适合度要高。也就是适合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让合作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什么“讨论秀”。
二、形式选择要体现多样性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式:讨论、问答、辩论、对抗赛、互考互评、表演课本剧、书面交流、相互检查等等。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如果课堂气氛能够被点燃,学习效果就会更明显。
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呢?每一个同学都把答案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读一遍,之后再修改一下。我用抽签的方式找三位学生在全班宣读答案,由学生们进行评判。这个合作学习任务好像很复杂,其实每一个步骤都有特别的考虑。先自己写答案是个体学习,小组中读一遍是合作学习的开始;自己再修改一遍是在听取别人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思维当然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全班宣读并由同学们打分,这是更大集体的合作学习。通过对比,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够学到别人的长处。这个长处并不单纯指答案的圆满,而是思维角度、方式的激活。应该说,这个讨论问题并没有多少难度,我对三位学生的答案给予点评,学生也分别给他们打分。最后我选出最佳答案进行展示:“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有一颗明亮的心。她用勤劳的双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在浩渺的月色中,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她用用月光做背景,启迪了我的想象,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
合作学习应该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不仅要看具体内容,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实际。教师要注意在班级中扶植一批学习积极分子,让这些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具体组织者。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全员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
三、时机把握要体现恰当性
合作学习要注意把握运用时机,不能有太多随意性,也不是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展开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如果需要也是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的。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要注意抓最佳时机,一般要注意考虑具备下面一个或几个条件:首先是教学内容适合合作学习。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最重要基础,适合的内容当然也不是指难度大小,像背诵内容,谈不上有什么难度,完全可以利用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检查巩固。其次是课堂气氛需要调节。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注意力不会始终如一,小学生很快就会出现懈怠现象,这时引入合作学习,就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作用。再就是照顾全员参与性。合作学习是集体学习活动,有全员参与特点,为照顾某些边缘群体,组织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第四是要有足够的前情铺垫。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之上,不管是自学还是教师讲解,都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