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泥土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泥土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
作者简介:梁琳(1990-),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高涵(1981-),女,湖南祁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0-0081-04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可见,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已经成为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国家对职业教育与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和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力图探寻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意涵
回顾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职业院校传承的研究比较少,要了解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意涵,有必要理清相关概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一名称,并且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我国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具备三种基本特征:第一,价值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具备或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或文化价值、或多种价值的合体。第二,认同性。“被视为文化遗产”表示事物要被认识主体认同和接受,要视其为文化遗产,这种认同感是要从内心而发,而非人云亦云,这也可以称为“接受性”。第三,活态性。即可以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和“无形”形态。“无形”形态指被视为文化遗产的无形的表现形式,“有形”形态指与表现形式有关的实物等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要依附于人,有的还要依附于物,人和物都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2]其活态性也可以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以人为传承主体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流动的活态文化。
(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在菲律宾举办了“工艺品和国际市场:贸易与海关法典”国际研讨会,对手工艺的定义为:“纯手工或使用工具、机械制作的产品,但强调工艺的最主要的来源是工艺制作者的直接的手工劳动。”。我国《说文》中记载:“工,巧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为之工。”《考工记》中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之世,谓之工。”《辞源》中将“工艺”解释为“手工技艺”。手工艺制作有别于大批量机械生产,它通常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纯手工或借用一定的工具,以手工作坊的方式制作。而“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对手工制品进行装饰性、艺术性的加工过程,以及在这个加工过程中的全部技巧和工艺。”[3]
基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定义,我们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出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备非物质遗产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第一,具有手工性。手工性是其本质特征,无论是纯手工还是借助工具,但归根结底都是主要靠手工艺人的双手去制作。第二,具有生产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最开始流传就是人们应生活所需进行的一种生产方式,具备生产性特点。第三,具有艺术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步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正如日本民间工艺学者柳宗悦所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4]手工艺人对产品精雕细琢、用心创造,使产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装饰人们的生活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
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特征和职业院校培养“生产型”人才,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是指各类各级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传授和承接传统手工技艺的目标、内容、路径和评价。这种学校传承是在借鉴传统手工技艺家庭传承和师徒制传承模式的基础上,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传习院等多主体紧密联系,在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确立职业院校传承目标,构建职业院校传承内容,探索职业院校传承方式,建立职业院校传承效果评价机制。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具有丰富内涵。在传承目标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职业院校发展,培养拥有传统手工技艺且符合时展的高技能人才;在传承内容上,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论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技艺具体训练操作以及实习实训等课程;在传承途径上,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技艺教学的开展,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技艺大赛的举办等途径;在传承评价上,形成多元主体评价,多元内容评价,多元方式评价。多元主体包括职业院校、企业、技艺传承人、家长等;多元内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多元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困境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增强了学校传承的解释力和动力。但是,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学校教育长期脱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具有多种困境。
(一)传承观念陈旧
传承观念陈旧是指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遇到的相关传承主体过时的传承理念、传承思想和传承价值观。这种陈旧的传承观念源于:一是传承人的“传技观”。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来就有接代传承人,需要特定条件,并形成了传承谱系。一般只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传给亲人或者指定徒弟。这种“绝技不外传”观念,造成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困难。二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观”。目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大多趋向设立机械、信息、汽车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用性强、见效快、现实利益大的热门专业,而传统手工技艺学成时效慢,不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广泛传播。三是家长和学生的“读书观”。家长和学生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实用性不强,培养见效慢,缺乏市场,认为学习传统手工技艺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这些观念成为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的首要困难,且是最为关键的困境。
(二)传承内容零散
传承内容零散是指职业院校传统手工技艺专业课程,专业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已经引入职业院校,主要集中在活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且是一些简单的普及性知识,缺乏系统编排的学习课程。职业院校缺乏传统手工技艺课程体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少相关专业教材。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缺少相关教材,而传统手工技艺类教材编写困难,这导致了专业教材稀少。二是缺乏相关实习基地。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不仅理论教材缺少,实训基地建立也存在困难。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是家庭作坊并且保存着原生态的传承方式,不接纳学生实践;基于传统手工技艺纯手工的特点,即使家庭作坊接收,也无法解决学生大规模实习实训问题。
(三)传承队伍薄弱
传承队伍薄弱是指职业院校传统手工技艺专业教师和技能大师缺乏。 一是传承主体老龄化,难以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体往往是小团体或者个人,传承范围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人逐渐呈现老龄化和断层现象,数量不断减少。二是传承语言方言化。传承人生活在民间,习惯使用方言传授技艺。职业院校引进传承人则会遇到其不善于或者不会用普通话教学的障碍。三是传承技能缄默化。传承人传授技艺多是一种师傅演示,徒弟观察模仿的缄默技能传授。而学校教育面向大规模学生授课需要大量的语言传授,这种技艺传授缄默化则不利于技艺快速传授和技艺大规模实训。
(四)传承环境欠缺
传承环境欠缺是指职业院校缺少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传播所需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一方面是自然环境,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环境是指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等综合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又称物理环境,即一般生态学所称的生态圈,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等综合的自然条件。”[5]自然环境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比如景德镇,提供了陶瓷技艺的传承特有的泥土资源,其他地方缺少这种泥土就难以烧制景德镇瓷器。因此,职业院校不能脱离所处地域特征随意选取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学校专业。另一方面是文化环境,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环境是指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价值观、文化、态度等无形条件,主要体现在传承主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影响两方面。比如,洮砚乡是一个藏汉杂居的地方,受佛教环境的影响,洮砚艺人雕刻了很多佛像作品。职业院校缺少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
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路径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的种种困境,为职业院校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突破方向。
(一)转变传承观念
转变传承观念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传承人转变观念。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主体和发扬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源头,传承人应当树立“技艺共享”观念,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濒临消失的现实困境,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对传统手工技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传承人只有转变观念,扩展传承主体,这样传统手工技艺才能细水长流。二是职业院校转变观念。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办学与普通教育办学逐渐趋同,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职业院校应该立足“职业”特色,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特性及其传承人的职业特性,选择与当地紧密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类别,打造特色传统手工技艺专业。三是家长与学生转变观念。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一种实用性的生产性活动,也是一种能够熏陶学习者艺术修养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集工匠文化和艺术文化于一身的活动。家长和学生应该看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手工技艺,成为技艺巨匠。
(二)构建传承课程
职业院校构建传统手工技艺专业课程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建立研发队伍。研究队伍深入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环境,参加技艺传承实践,与传承人一起开拓、研发相关技艺的校本教材,从而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其次,融合现代科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保存关键取决于它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在科技发达的当今,职业院校需要将传统手工技艺课程和当代相关领域科技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成,探索一种既保存传统手工技艺本身特点又融合现代科技的课程体系。再次,构建“一体化”课程。基于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行为传承,学校要将传统手工技艺理论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理论化,分配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偏重实践课程。
(三)加强传承师资
职业院校加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师资有两条途径:其一,引进年轻传承人。基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老龄化和老年传承人方言隔阂的特点,职业院校可以引进相关传统手工技艺的年轻传承人,组成一个学习团体向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技艺,并且利用信息时代的传媒工具将传承过程都录制下来,用以传承教学。学校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一定程度增加传承主体,也可以提升传承师资的专业能力。其二,发展潜在专业教师。学校组织与传统手工技艺类似专业的教师,深入手工艺传承场所学习。其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在学习传统手工技艺能够触类旁通,进入传承场所学习能够高效地接受技艺传承,比如具有绘画功底的教师学习雕刻和刺绣则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审美品质,则能够快速学习技艺。这类潜在教师可以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专业教师的发展力量,与引进的专业传承人形成师资梯度。
(四)营造传承环境
职业院校营造传承环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因地制宜办专业。开办传统手工技艺类专业时,结合技艺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拥有的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学校专业。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设环境。学校可以建立大师工作室,将原生态的传承模式引进学校作为学校传承方式之一;定期举办传统手工技艺节,提供学生展示专业能力的平台;招商引资建立校内传统手工艺街,营造手工技艺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马自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N].中国文物报,2004-05-14(05).
[3]张素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和保护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14.
泥土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建筑技术;桩基混泥土;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1 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1.1.1 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
基坑支护是整个建筑基础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在基坑支护方面的技术研究较外国起步得要晚一些,目前,施工中的各个重要环节都处于发展阶段,如:设计和计算以及监测等方面。深基坑支护属于信息化施工、土方挖掘、监测、支护以及防水等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施工过程比较系统而且复杂,因此对支护方案的要求较高。 目前,我国的基坑支护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原本只有在发达国家才使用支护形式,当前在我国也已经得到应用,如:钢排桩和地下连续墙等支护形式。 而我国自主开发的基坑支护体系有两种:逆做拱墙和土钉墙,这两种体系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1.2 桩基础的施工技术
在灌注桩的施工过程当中, 颈缩和桩头虚土等现象可能会影响到灌注桩的施工质量,为此,在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灌注桩的整体质量。
1.2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其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如下:①以往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主要以强度为中心,而目前的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目标逐步由强度过渡为耐久性,具体的体现在于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和预拌混凝土的发展等,混凝土的外加剂敢由原本单存的减水剂逐步发展为防冻、缓凝、微膨胀、抗渗等,混凝土性能改善卓有成效。预拌混凝土的应用对混凝土的性能和整体强度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②混凝土模板,对凝土新工艺的开发关键是要改变支模方法,通过对我国多年的建筑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发发出一系列比较先进的支模技术,如:水平及竖向模板和全钢模板等, 其中每一种模板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全钢模板的优点就是成型质量好、刚度高、承载力强等。
1.3 钢筋和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钢筋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建筑施工中开始越来越多高强度和低松弛的钢绞线。钢筋连接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如:电渣压力焊和气压焊等。预应力钢筋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建筑主体结构的整体性能。 近几年,钢结构的施工技术水平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被广泛地应用于一些跨度较大的空间结构以及一些高层建筑。 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钢结构形式有:球节点平板网架和多层变截面网壳及网架等,这些形式的钢结构的施工技术都已发展至国际先进水平。
2.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项目的设计目标、设计的进程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都必须考虑到建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能量的消耗,适当地选用环保技术设备和环保建筑材料,做到环保施工。 建筑材料的开发也应该考虑生态因素,向着长寿命、低消耗、低污染、废弃物影响程度小的方向发展,有效地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做到与周围生态和谐共存。
2.2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节约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建筑材料是建筑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 从使用功能出发,开发和推广节约型和创新型的建筑材料,尽量利用工业废料,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合理节约能源。多学习和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引进新型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发展化学建筑产品,让化学建材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3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于猛迅发展的阶段,在建筑施工设计中不断开始应用到传统的运输、地质勘察、机械制造、冶金和园艺等活动。 因此在建筑技术体系中也包含着上述外沿学科的相应技术形态,促使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地外延, 很好地体现建筑施工技术的两大特性:包容性和综合性,而复杂性就是综合性和包容性积累的结果。
2.4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高新技术的方向发展
高新技术化的建筑施工技术就是把新技术革命成果全方位和多层次地渗透到整个建筑领域,明显地忽出术运动的现代特征。 这样的渗透可以促使建筑施工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快速的拓展,使建筑施工技术呈现出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操作初械化、驱动电力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结构精密化的高新技术化趋势。新技术的开发是建筑施工技术高新技术化的一个基本形式,主要研究包括:建筑地下空间技术、空间结构技术和开发建筑节能技术等。 计算机的应用更是为建筑工程施工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作出为巨大贡献。
2.5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工业化是当代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实现的方法就是把互换性和流水线应用到建筑施工活动当中,以标准化的操作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工厂化的生产管理技术来改造建筑施工企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建筑行业的工业化水平。 建筑施工技术工业化以科技为先导,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实行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2.6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在行业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以来,建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我国建筑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一些地标性建筑的建成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借鉴和参考,我国建筑行业在自身的技术水平上会有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向着国际化水准迈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3.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正处于黄金阶段,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已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在近几年来,某些项目的施工技术甚至超过国外的先进水平。但我们依然需要不断总结以往的工程经验和吸取教训, 努力地吸取国外的优秀建筑施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实际工程当中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完善和不断地进步,创造出更多优质工程,让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张苏俊,王昕明,赵志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想[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02).
[2]唐孝政.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季荣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解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4]姚艳红,赵冬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5).
[5]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6]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08).
泥土实训总结范文3
期盼已久的第四学年终于到来了,这次实习从刚入学的第一天就听说了,所以对实习充满了好奇心和憧憬,这次实习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以来的第一次具体接触现场事物,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突破了书本上的限制;同时这次实习也是我们大三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项必经的考验,意义重大。这是实习也是我经历生平第一次实习,心里挺感慨万千的,是既激动又有点担忧。转眼间三年的大学生涯就快结束了,我呢,就算是有再多的不舍,还是得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了。现在仔细想想,自己在学校里学的东西还真的是挺少的,进入社会去实习吧,总得学习到一些知识,所以我对待实习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实习周记1
总的来说也没干什么,也就是熟悉环境之类的。第一次到实习公司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毕竟对那里还是比较陌生的,我想想自己胆子也不大,交际能力也不是很好,会不会与人相处不好哦。不过接下来我的顾忌就渐渐消失了,我的师傅呢,也是个女的,年龄也比我大不了几岁,又是同个地方的人,她人也很好,她说公司里的人都很好相处的,教我胆子大点,有机会可以与他们多多交流交流。我觉得也是,实习呢,是锻炼一个人的很好机会,我正好可以趁这次机会多锻炼自己。想想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都是和他们一起相处的,心里说不出的激动。
这次的实习,我主要学的是预算方面的。像我在学校里学的有关预算的知识也不多,我刚开始主要就是看一些有关预算的书籍,了解预算的一些规则,掌握基础的工程预算。比如,工程造价定额计价方法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就有区别的:预算定额,是规定消耗在合格质量的单位工程基本构造要素上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是计算建筑安装产品价格的基础。而工程量清单是表现建设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项目和税金项目的名称和相应数量等的明细清单。定额计价采用的是工料单价法,而清单计价采用的是综合单价法。两者也是各有各的优缺点。
学做预算,是要很细心的,可能一不小心就这个少算了,那个又漏算了,所
以说学预算是要有耐力的,也要肯吃苦,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的。学预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看图纸。首先,看图纸总体阅览一下总说明及其有关于此套图纸的补充和联系单等,其实较完整的翻阅一下整套图纸是很重要的,这样心里会对它有个整体的了解,知道自己所算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万万不可拿到一份图纸没仔细看说明就开始埋头苦干,那样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算图纸时要从基础一步一步的算起,扣除该扣的,比如后浇带每层都应扣除,加该加的,如上翻梁之类的。不可以像以前一样挑自己喜欢的先算了,要一点点的算这样漏掉的会少点,省的到后来再去翻算这样会更麻烦同样也比较容易出错。第三,每层都有不同的东西,要细细研究,不要急,不要自己嫌麻烦因为工程量小而忽略不计。宁可先算了以后不计入价了再删。这些是计算工程量时该注意的一些细节。要想掌握好预算这一行的技能,还是比较难的,不过我相信在我自己的努力和师傅的帮助下,我会一步步前进的。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原以为实习的日子会比较枯燥的,不过老实说第一周的实习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嘿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了,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生活并不简单,我们要勇往直前!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着,总会有微笑的一天。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这周的情况大致就是这些了。
实习周记2
时光如梭,充实的一周的实习生活又结束了,我已经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渐渐的融入了工作中,在这一周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实习结束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第一周实习具体也没开始做什么,第二周呢,就算是正式开始学预算,计算工程量之类的了。由于在学校里学的广达算量软件只是一些皮毛,可以说是基本上都不会。我的计划是先学会手算,手算学会之后再去学算量软件,我想那样应该会容易点。虽说现在要学的东西有很多,但也只能一步步慢慢来,学会一样再去学另一样,操之过急的话可能到头来什么也没掌握好。我现在的目标是稳扎稳打,步步前进。
现在刚开始做预算是用手算的,手算是很考验人耐力的,像一个工程要计算的地方有很多,不能随便舍弃,任何地方都要细心的对待。这周,师傅把商住楼工程的一整套图纸都拿给我了,商住楼总面积2万多平米,结构类型为框架及混合结构。当我看到一叠厚厚的图纸和了解到以上的数据时,我愣住了(在学校里实训时算的都是小工程,结构也比较简单,而现在,难度一下子增加了),感觉无从下手,感到压力很大,但是我必须接受这个挑战。下定决心后我就开始动工了,我先从图纸上下手,我搬来整套图纸开始仔细阅读图纸,由于图纸量比较大,有一些地方要看好几遍才能看懂,对于一些看的不是很懂的地方我及时做好笔记,最后去请教师傅。一天的时间在不知不觉间过去了,第一次看图纸看的这么累,深深体验到了工作的辛苦,发现在学校里的生活是相当的安逸,心里也有了一些想法。看图纸就花了我好多时间,不懂的地方还真的是很多,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要加强学习。了解整个工程之后,就开始计算工程量了,先算平整场地,然后计算挖基础土方,土方回填,基础工程算完之后算砌筑工程等等。具体的我也不一一道来了,计算基本的工程量都还是不难的,主要就是一些复杂的地方不会算,遇到不会的地方就去请教师傅。
第二周就在忙碌而充实中度过了,期间脑海里有过一些想法,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过思考,尽管现在只是一个想法在脑海里,但我相信有了这个想法我会更努力的学习。
实习周记3
流年似水,光阴如梭,很快两周的实习生活过去了,第三周的实习生活又紧张而忙碌的开始了。前两周主要都是在室内学习预算,在办公室看书和计算工程量之类的,也没出去工地现场走走看看,所以这周就决定去工地现场实地观察,那样对知识的掌握可能更有帮助,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房屋的建造过程,了解到了一些具体的施工知识,像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时有过一些接触,但又不是很懂的,又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的知识。
到工地时,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心里觉得挺危险的,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
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可以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在楼内,我发现了一些楼交接处出现了不少裂缝。经过施工师傅的讲解提示,加上我搜集的资料,有了不少收获。 混凝土的裂缝原因及处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及网上搜索,我对这个有了些了解,在这里我讲讲我所知道的一些知识。
1 裂缝的原因: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
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
2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可以使用减水防裂剂。
3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
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所以在施工时我们要谨慎的处理这些事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这些问题都是在施工时要注意的,在施工时采用何种水泥,用量都是要注意的,还有要注意混泥土的早期养护。 通过这周的实习,尽管获取的知识是甚微的,但通过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是终身受益的,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践中所学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
实习周记4
时间飞逝,很快一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这周实习主要学习的是有关建筑工程招投标方面的知识。一个建筑工程它要不要进行招标主要是看它的造价是否超过20万,一但超过20万就要进行招标。建筑工程招投标主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 招标 、投标、 开标 、评标、中标 。
招标:需要编制招标文件,编制文件里应该有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以及投标文件的要求、开标时间、地点、投标保证金等等等等。招标又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前者通过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公开。后者一般用于项目技术复杂或者有特殊要求,只有少量几家潜在投标人可进行选择。以及设计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或者抢险救灾,不适宜公开招标的。
投标: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做出响应。招标文件的内容应当包括 拟派出的项目负责人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和拟用于完成招标项目的机械设备等。
(1)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一般不超过投标总价的2%,但最高不得超过80万元人民币。投标保证金应当超出投标有效期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