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范文1

刁兆峰,山东省定陶县人,出生于196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1998年任武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1999-2002年任武汉工业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2002年起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

社会兼职。中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武汉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汉阳区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当代企业发展顾问中心副主任及首席战略咨询专家、广西工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新产品、新技术项目评审委员会、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和武汉市招投标评审委员会成员。

从事领域。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企业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领衔讲授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于2008年荣获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并连续3年(2006、2007、2008年)被学生网选为“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另为校内研究生和MBA学员讲授《高级管理学》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学位课程,获得一致好评。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是企业战略创新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战略创新模式与途径、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其风险管理;二是企业持续成长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持续成长障碍、企业持续成长机制、企业持续成长评价,以及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与模式等。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3部,作为编委会主任编撰出版“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系列教材”(14部)、和“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18部),并多次再版,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湖北大别山区建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集约化经营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京珠高速公路公司化、商业化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近年来曾多次参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策划与管理咨询工作,并为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论执行与执行力》、《企业持续成长的门槛及其克服》、《21世纪管理发展新趋势》、《企业战略发展新思维》、《企业战略创新的逻辑与途径》等学术讲座几十场,并获得普遍好评。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范文2

1.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8.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范文3

就中国而言,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在国外,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关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前景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范文4

李常青,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会计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主任,兼任福耀玻璃、厦门建发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199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工业会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获中―加联合培养经济学(MBA)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1年加拿大康克迪亚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进修,200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进修,2008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访问学者。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会计与公司理财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会计研究》、《投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含合作)7部。近年来李常青教授主要围绕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如下:一是股利政策研究:1996年就借中―加大学产业合作基金的资助开展股利政策的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首次对股利政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综合性评述,为国内股利政策研究提供了借鉴性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股利信号内涵进行实证检验,为政府保护股东权益、规范股利分配行为和上市公司制订股利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其中专著《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被誉为“挑战公司财务研究中的理论迷题”,具有“高、新、实”特点,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和厦门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二是公司治理研究:2002年中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招标课题“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效率研究”,以此为契机,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提出董事会影响企业业绩的基本模型和研究范式,并以ROE、EPS和EVA度量公司绩效,较为全面地研究了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情况,首次将高管变更的类型分为高管双向变更、高管离职和高管新任三种类型,对我国公司的高管变更展开研究。最近李常青教授正带领团队开展公司治理的新领域媒体治理的研究。三是会计审计问题研究:李常青教授一直关注资本市场的会计审计问题,其认为真金白银也有瑕疵,现金流量表也可以粉饰,提出了识别现金流量表粉饰的四种方法,并率先在国内开展非经常性损益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具体对策,李常青教授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无关,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也不能影响IPO折价,盲目引进国际四大所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充审计意义不大。

三、主要论文和著作

《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专著);《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9期;《现金流量表的粉饰与识别》,《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4期;《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能影响IPO折价关系实践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沪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美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审计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审计研究》,2006年第1期;《应用供应链理念发展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投资研究》,2007年第3期;《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效应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家族控制、审计监督与公司治理――来自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Family Contro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in China”,2010,ISTP检索;Family contro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

四、主持目及荣誉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范文5

投稿须知

1.投向《经济管理》的论文必须是署名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且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没有抄袭和引用过量等学术不端行为,恪守学术道德,对自己、所在单位和学术刊物的声誉负责。因抄袭等原因引发知识产权纠纷,作者将负全责,编辑部保留追究作者责任的权利,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将被列入“投稿作者不道德行为名单”。

2.所投稿件保证相关内容未曾以各种文字、语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保证不会将本篇论文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超过1000字)先于《经济管理》发表于其他公开出版物(包括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等)。

4.为使学术期刊更加规范文章,提高文章的严谨性,请作者自行通过“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复率(控制在5%以内,包括引用作者自己已的内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发表。

5.在审稿过程中,可能会向作者索取文章所用的研究数据,作者出于合理原因无法提供研究数据时,应详细说明获取这些数据的途径。文章刊发后,可能向作者索取与论文相关的原始数据,用于增强出版和在线。

6.文章一经正式发表,中英文数字出版权均归本刊编辑部所有。为了扩大学术影响,本刊已许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中文版和英文版)。作者向本刊提交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

7.随着刊物水平的不断上升,为保证论文的质量,文章的字数在1万6千字~1万9千字之间(字数统计为字数一栏),不符合该标准下的文章无法继续参加审核。论文体例如下:

二、投稿方式

本刊不以任何方式收取审稿费、版面费,不委托任何第三方代为征稿、组稿;作者投稿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个人推荐、中转、咨询。2016年7月1日起实行纸质邮寄、官网投稿平台和邮箱投稿“三个同时”的投稿方式(任何个人特别是编辑部负责老师不接稿、转稿),编辑部以确认收到纸质稿件和电子稿件才为有效投稿。

1. 官网投稿平台。需先进行注册并填写必要信息后上传论文电子版,上传的电子版必须和纸稿一致。

2.纸质邮寄。本刊把纸版作为一种投稿承诺,未邮寄纸稿的系无效投稿。需将投稿系统产生的投稿编号标注在纸质稿件的右上角,便于编辑部查询。

3.邮箱投稿。投稿平台投稿、邮寄纸稿后,以防投稿平台出现不稳定,需发送邮件至投稿邮箱。

三、查稿事项

1.查稿统一为网络查稿,不接受电话查稿,每月月初更新数据库信息,请在官网首页“作者查稿系统”中进行查询,“作者投稿系统”仅限投稿,不会显示任何审稿状态;

2.本刊的初审为确认收到纸质稿件起三个月之内,审稿结果分批返回,超过三个月未收到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初审未通过不会另行通知。

四、投稿体例

学术论文刊发体例。仅供投稿时参考,但非规定性要求。

1.字体:中文一律五号宋体,英文一律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脚注和图表文字一律小五号;文章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3厘米,左右2厘米。全文单倍行距;

2.内容提要一般不少于100汉字符;关键词3~5个;

3.自行查询中图分类号和JEL分类号

4.作者简介体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出生地(人事档案信息一致),职称,学位,研究领域/专业/方向/专长(作者任选一二,专长一般是指有成就者)是,E-mail:××。通讯作者:×××。

5.正文说明:

(1)正确列示一级标题(一、)和二级标题(1.),三级标题后面的内容接排,不再另起一行;若确有需要,可以继续有四级、五级等标题,这里不具体规定三级以后的标题形式;

(2)公式中的变量字母一律用斜体字,常量字母和数字用正体,公式中的乘号,统一为“×”。

(3.)脚注用①②③样式,脚注标号是每页重新编号,而不是整篇文章连续编号;

(4)图表必须附上资料来源,不可采用“下同”的方式。

6.参考文献说明:

(1)本刊不要求随文注,参考文献顺序先英文后中文,按首字母顺序排列。文献应实引,文中提及的文献,文末参考文献必须有。正文中以“(作者,年份)”或者“作者(年份)”的形式体现。

(2)英文参考文献中,除连词、介词等虚词外,每一单词首字母大写。所有标注[J]类的文献,年份、期数、页码范围缺一不可。

(3)中文参考文献中,要求标注出版物(包括杂志)所在地(是城市而不是省份),出版社名称中有所在城市名称的则不需要标出(如:“南京出版社”,不需要再标注“南京:南京出版社”)。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01-02

专业人才的类型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分别由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培养,后三类人才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由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实际上包括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其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属于职业教育。学术界将技术应用型本科称为技术本科。

目前我国大学主要是以学术型教育的学科教学为主,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比较薄弱。因此,培养的人才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学科知识比较系统全面,但是技术实践能力和技能比较欠缺。技术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学科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技能是对技术问题的诊断和判断,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此,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明确的规定,它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能力体系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特点,工商管理在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如何适应社会转变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此先分析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

工商管理是一个传统的管理类专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这个专业特别的火热,当时中国的企业和商业亟需与世界标准接轨,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供不应求过程,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专业的火热开始消退,主要的原因归究于教育设计、就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上。其实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是挺不错的,无论在思维上或者视野上,都会比学单一的技术要开阔和灵活。但另一原因是专业学的内容太多,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贸易、法律,都涉及了,这形成了学生在学习期间只学到了知识的皮毛,没有实际操作及应用的能力,到了企业都会从底层做起,经长时间学习及锻炼,证明你有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用人单位可以相信你,你才有机会做到管理层,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根本熬不过实习期大都转行,形成了教育、就业和需求的矛盾。造成此原因需从源头上进行转变,教学单位切切实实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达到三赢的局面。现大多数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社会脱节问题,怎样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市场变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1.2 存在问题

1.2.1 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大部分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具备工商管理、经济管理及其他管理方面的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工商管理通用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口号叫得很大,但实际很虚,欠缺实用性,误导学生,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从潜意识认为他们读完书出来就是做管理工作,当学生真正接触社会后很容易感觉反差较大,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社会现状。

1.2.2 课程设置及课程比重问题

在主干课程设置上基本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文案写作实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经济法。从上述的主干课程中可以看出,所学知识宽而广,但细心看发现很多课程存在交叉、重复较多现象,直接导致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应用实践的课程较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受到直接影响。

另外,教学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本以教育部的要求进行,都以常规的通识基础课,在大学的1~2年级完成,比重一般为40%;专业基础课安排在2~3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28%;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也安排在2~3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14%;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安排在4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18%。在应用型大学的倡导下,很多学校实行了3+1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的前提下,实践环节相对有所增加。

1.2.3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问题

工商管理在传统观念上是文科,在教学上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在上课过程中都是以课本知识理论灌输,不能列举社会现象进行对应的分析及讲解,列举案例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学习兴趣下降,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2 完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的建议

2.1 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

当前的培养目标使用模糊的意识,纵然很多学校为能吸引学生家长指引报读,但这样误导家长及学生对学生学习成长极其不利,就会出现前文所说进入社会的学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所以明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当前当务之急,不作模糊的界定,根据学校办学的特色突出掌握如沟通、交际、写作、策划、企业管理等特色,明确经一到二年工作后能成为企业中层管理的接班人。去掉虚浮,脚踏实地办学,让入学学子有一明确的思想指引、学习环境及心态。

2.2 重构课程设置和比重

在教育部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原则下,应用型本科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具体分为管理类、经济类、实用社会交际类。对课程设置中重复率高的课程进行有效的统筹,尽量避免重复,例如管理类中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授课过程中以模块化教学的模式,这样达到去除重复及交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能力。另外增设实用社会交际的模块化课程,包括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谈吐应对、团队精神、领导才能、创新观念、与人交往、适应环境、实践能力课,为学生工作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应用所学知识做 铺垫。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行模块化教学管理后,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项目课程为中心,以案例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分成小团队,通过讨论、网络搜集、社会调查等手段让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沟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协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模块后需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措施完成教学。另外,完成一项目课程后可聘请合作企业相关人事进行接触,了解现项目课程现最前沿的走势,让教师和学生都不脱节。

综上所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办学单位专长为特色,结合区域需要,除培养学生应有文化知识、管理知识,还应重点注重实践能力和专长,使每所学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刘纯朝.论大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4):52-54.

[2] 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