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信息化论文

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1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的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其中,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成为比土地、生产资料等更重要的要素,信息对于农业生产附加值的影响更大[4]。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农业信息化总体处于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农业信息技术的重点是进行资源整合、硬件集成应用及多元化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同样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计算;第二阶段是70~80年代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前,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5,6]。发达国家积极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有:农业信息处理和获取、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6]。如美国的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德国强大的涉农数据库系统;法国集成信息、通信卫星及专家系统服务于现代农业;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全程信息化及农产品安全追溯;韩国建立的农场信息技术系统、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农产品出口产品管理系统等。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2.1发展特征及趋势

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③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④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⑤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7]。同时,智能化、移动互联特征鲜明,农业信息化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当前,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①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资源整合转变;②终端开发应用开始由传统终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终端转变;③产业信息化开始由单一环节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向全产业链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④由单一信息化技术创新向集成技术创新转变;⑤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手段开始由传统单一方式向协同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⑥创新机制开始由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无偿投入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国家有偿投入转变。

2.2发展策略

依据前述发展阶段,在发展策略上,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实验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阶段是双轨协调型。即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第三阶段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发展战略制订和政策环境构建,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利益驱动,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应该采取第二阶段战略,即双轨协调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

3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从信息利用过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①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②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模拟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④信息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如农业生产领域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温度自动调节等技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虚拟农业和精确农业等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农业数据库产业是信息部门重点开发的领域,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海量数据管理、生产风险因子早期识别、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等关键技术[11]。其中,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

4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4.1精准农业: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大等突出问题,面向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以精准农业“3S”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为代表,研究农田水、土、肥、气、温度等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与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气候变化等监测与处理技术;研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管理系统;建设动植物防病治病、病虫草鼠害发生、重大疫情快速反应与预警体系。整合建设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构建省级主要作物精准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系统产品,提升省级以精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精细化生产水平。

4.2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信息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农产品储藏环境远程监控、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控制、农产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术研发。攻克农业信息智能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探索农业信息大数据应用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数字模型和虚拟加工储运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模拟模型,开发便捷性生产加工管理系统。利用工业化数字控制技术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改造、改良传统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储运优先向数字化迈进。

4.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信息流通、交易不畅等问题,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与开发,依靠信息科技创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态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系统,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含量,提升农产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设新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农产品数据库;加强支付、认证、配送等环节创新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体验式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开发电视、手机、电脑、公共服务等多种接入终端,建设并创新完善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发信用积分管理系统,加强交易双方的信用管理。积极研发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配套体系,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

4.4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研发质量监控、追溯技术及设备,推广便携式快速检验终端。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监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读取等新型信息技术研发,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质量。重点综合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无线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技术,降低RFID设备和标签的成本,提高RFID技术普及率。针对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济组织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个性化信息服务软件和设备,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挖掘与便捷传送技术,通过大型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硬件云平台化、软件超市化,形成农业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大田作物、设施蔬菜、集约化畜禽与水产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数字农业、精准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开发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现代农业软硬件技术产品和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12]。面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组织,进行移动互联网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特色软件,提高软件稳定性,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偏低问题,提升信息化水平。

5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这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13]。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政府需通过重大专项的形式支持农业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引导农业信息化创新,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见图1)。

5.1关键技术创新思路

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结合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情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具体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环节的畅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5.2关键技术创新布局

(1)农业信息体系创新布局。重点完善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信息传输以建设及信息服务终端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形成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的推广应用体系。

(2)应用示范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园区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建设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信息服务创新试验区、示范区。通过示范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3

为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坚持“统一申报、公开程序、民主决策、评审论证、阳光操作”的原则,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以保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全部实行项目信息公开化、项目申报网络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引入的专家网络评审机制,把项目立项条件、项目管理办法、资金分配结果等亮在明处,也可以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业务功能流程与分析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项目数据集中、业务规范统一,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项目信息资源整合和全面监管提供依据。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项目评审验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职能,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提供动态的项目执行控制和资料管理,可及时监管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支持多年数据集中管理、动态分析、对比分析和挖掘分析。与市财政预算系统能够进行预算科目对接,实现协调办公。预留与涉农补贴资金监管系统等相关系统对接的接口。

三、主要功能

1.项目申报管理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四、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统以农业科技项目集中监管为目的,以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农业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实现了农业科技项目信息整合,从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满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达到对农业科技项目全面管理的目的,为上级农委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对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本系统服务于上海市级农业科技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增进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利于管理者发现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项问题。

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4

1995年的金农工程开始至今已投入12亿元用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依托国家公共数据通信网的基础上,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体系,各农业部门都建立起服务本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站。在城区以“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为目标和在农村以“宽带进乡入村”为目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到2012年,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75%,农户宽带接入速率平均不低于2MB/S,采用XDSL接入方式的乡镇宽带接入能力接近30MB/S。

2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政府没有加强培训农业信息的使用者,农业生产者应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及时统计、和利用;政府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增加较快,但是专门用于农业科技传播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老化,知识陈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严重不足。

2.2缺乏适合农业生产者能力和素质的专门网站

各地、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农业网站,往往以宣传和介绍本单位工作为主,网站内容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缺少生动真实、形象直观的影像内容;缺乏为农业生产一线企业和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理念,操作环节多,使用不方便。网站的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各种农业合作社、专业户和农业产业链上的信息受众不能轻易找到所需的信息。

2.3农业科技信息更新慢,针对性不强

影视具有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特点。对知识基础单薄,文化水平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讲,通过影视进行农业科技的学习更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由于拍摄创作农业科教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有艺术性和技术上的要求,许多网站不具备创作更新的能力,因此,出现影像信息更新慢、针对性差的问题。随着影视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我国高清广播电视标准的公布,原有720×576分辨率的视频素材和成片已经不能满足播出标准和交流需要,建立高清视频资源库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4缺乏利益机制驱动

拍摄农业科教片的投入大,需要有前期人员的编导策划和硬件的投入;农业科教片的制作时间长,需要反复拍摄不同生长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农业科教片受地域影响较大,不同自然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农业科教片往往只适合很小的某一部分地区,由此产生的效益与投入不成正比。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站没有利益驱动去拍一些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教片。

2.5信息获取过程复杂

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农业信息需求者认为网络信息获取过程复杂,如有些网站只有通过注册才能使用,有些农民不会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问题,还有由于网页界面繁琐,难以从众多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等。

3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

3.1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条件下,培养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农业技术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尤为重要。农业信息化人才要肩负起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责任,设计开发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相适应的网络用户终端,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有准确的定位和了解,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的受众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以产生良好的农业科技传播效果。

3.2将影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科技传播

影视是一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通过对100位不同群体的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分层调查,有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电视节目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30%认为网络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农业科技信息的影视加工和传播,建设大容量、高清标准的农业科技视频影像库,并不断制作传播最新农业科技信息的农业科教片充实影像库和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农业网站拥有巨大发展潜力,要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来设计开发专门的网络客户端,使需求者能方便的进行搜索、观看和下载所需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3.3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受众的整体特点是数量众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职业科技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加强对农民培训的同时可以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如建立“农业科技110”,建立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等,进而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扩大农民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途径,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

4结语

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5

1认识不足

在农村地区,多数农民、相关部门领导不了解农业信息化的具体方法及其服务平台的服务制度,造成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局面。缺乏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的领导缺乏建设农业信息化的主动性。为改变人们对农业信息化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应改变农民认为计算机上网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错误认知。

2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在我国,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议的工作人员多为非专业的编制内人员,其中大多数都是早其从事农业经管理的人员,他们普遍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较低,从事于信息化建设很吃力。由于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高效解决,进而造成信息化建设具有局限性,发展速度慢,严重阻碍着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管理质量的进步与发展。此外,我国农民长期仅从事于单一的农业生产,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的特点,对信息化建设认知不深刻。

3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浅

我国农业信息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是因为受到各方面的阻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刚起步,农民对此认识不足,管理机构需要逐步完善,工作人员需要专业化培训,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不显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平台不够完善,行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缺乏。

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1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

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不少地区的农业开展仍然主要依靠人力,以及传统的运输类机械,而在播种、收货等作业环节的信息化机械装备并不完善。基础性的机械设施已很难为农业带来质的提升,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政府机关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通过调查分析,提供适合本地开展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机械,并建设信息化规范作业区,以及加大对信息化机械设备的使用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的热情。

2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

要想达到较高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产生产效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并进行合理的规划,注意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研发。通情情况下,何种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都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优点,进行管理创新及信息技术创新。同时,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民,不仅仅只是相关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还包括种植技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等诸多方面,政府可通过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产业园来推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速度。

3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掌握能力

我国现阶段从事于农业生产的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十分的有限,严重缺乏即懂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使得农民的生产形式十分的被动,无法动态的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中的商机等掌握的十分有限,很多较好的农业项目都大量的流失,使得家业发展缓慢。因此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要培养出具有高信息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实培养地区的实现情况及年龄结构等特点,对于文化根基较差的农民,要先从基础入手,逐渐递进;而对于年纪较轻,并具备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可重点培养。从而实现多层次,全面的农民信息化科学技术建设工作。

4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从而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总结

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在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的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也大量出现。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农业信息化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也大量出现。我国很多学者及各级政府基于国情对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农业信息化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张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李道南认为农村信息化简单为四个字:程度,就是普及的程度。过程,农村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它是若干年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费东明认为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基础。杜青林认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鸿教授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张世忠认为,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农业现代通讯网络不健全,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没相对滞后等问题。甘秋萍认为,我国有些地市领导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网站集中度不均匀;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信息、传输滞后。

四、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2010年农业部发表文章中指出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①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②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③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李伟克认为,政府应增加引导性资金投入,将电子政务、金农工程高效地应用于农业信息化中,从而构建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黄婷婷认为: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②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③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⑤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⑦增强农民信息意识⑧加速科技、教育和推广的结合。

五、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的研究评述

学习和掌握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政府的扶持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有力保障②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依托;③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多层次应用体系是构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通过对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①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改变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增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②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③注意农业信息资源的发展。要综合利用农业信息载体,提高信息的与传输,扩大采集面以及开放性和共享性,增大信息资源库存量,增强信息的猜测性和前瞻性,加大力度建设发展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参考文献

[1]张燕.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09):265-266.

[2]李道南.从概念中解读农业信息化[EB/OL].2008,12.

[3]费冬明.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EB/OL].2009,3.

[4]杜青林.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EB/OL].

[5]张鸿,张权.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2):100-102.

[6]钟卫华,谢志忠.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

[7]甘秋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农业经济[J].现代商业.2010(20).

[8]农业部.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EB/OL].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