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1
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实践式、体验式的方式运用丰富多彩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组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个体或者团队,都将在训练中得到知识,提高认识。素质拓展培训现如今已成为提高公司职员、培训新员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培训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技能,从而萌发新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多角度解析当今高职大学生素质现状[1]
1、社会需求的角度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类高职教育的繁荣,但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使用人单位对具有高知识层次和高技能水平人员的需求变的更加迫切。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加速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课知识的灌输,为了能够学到新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变得次要,学生也很少或者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去学习,导致基础素质缺失的现状。例如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2、学校教育角度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课程的成绩,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要求有所降低,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当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变的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军中区,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应该建立科学的分析或者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学校、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部门提供的学生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由各部门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根据学生评价体系,选择不同培训项目,科学的设计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学生自我发展角度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家庭条件提供了他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导致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渴望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和改进。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受家庭影响比较懦弱,不善与人交往,害怕与陌生人共事。掌握了学生的素质需要,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又陌生人组成的陌生的环境,充分利用针对性强的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式的训练,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对原有事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打造高效的培训师团队
1、培训师自身业务能力强
素质拓展培训项目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业务要求,例如“成功墙”项目,仅安全要点就有20项之多,这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一项挑战。素质拓展本身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安全,在实操过程中,安全要点和操作规则绝对不能有任何遗漏,必须向培训对象讲清楚防止意外发生,并且在项目实操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身份、现场环境等都要去改变我们的保护侧重点,这都需要我们的培师有强的专业能力和实操经验。
2、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
素质拓展培训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课程,每次培训需要至少2名以上的培训师协同配合完成培训课程,所以要求每一位培训师都应当具备强烈的团队归属感,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充分认识到团队的精神实质不是要牺牲自我,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协作,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
3、提高新项目的研发能力
不同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实操过程中,带给培训对象的感受和印象是不一样的,针对相同的培训对象使用相同的项目将会失去拓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为了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为了体现拓展的意义,培训师需要再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多易被高职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三、科学设计训练课程
1、根据课程需求,整合教学资源
素质拓展训练资源的结构化整合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与素质拓展训练密切联系的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实践式、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器械器材和安全装备,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哪些,例如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贴近主题的项目背景设计[2]
部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必须人为的设计和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故事情节、音乐、道具的使用,通过培训师的引导,把培训对象带入情境当中,通过培训对象自身的实践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受到启发。例如:“孤岛求生”项目,我们虚拟的情境是“所有的培训对象在海中遇险,大家被海水冲到了几座岛上,每座岛上有不同的物品,如何整合几座岛上的逃生物品让团队求得生存。有这样的背景衬托,再增加一定的音乐背景,使培训课程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容易启发学生,被学生接受。
3、科学组合项目,突出重点
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如何将诸多的拓展项目科学安排,培训师如何把握恰当的时机,运用何种方式突出训练的主题和重点非常重要,许多培训师在训练中只是简单的将项目一一进行了实操,忽视了项目间的配合和作用的递进效果,使培训平淡缺乏部分,缺乏重点,导致训练课程缺乏亮点,更抓不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奋点,无法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和目的。
4、课程设计的呈现
设计好的课程是否被同学喜欢,能否起到提高学生素质,最终达到改善校风、学风的作用,课程实际的呈现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呈现效果的好坏。为了拓展训练课程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课程设计在实践之前需要培训师团队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第一,课程设计是否可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的需要,能够起到提高素质的目的;第二,课程设计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有限的资源条件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第三,课程设计的主题和重点与当前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需求是否贴近。
四、总结分享,完善提高
总结分享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单个训练项目的总结、课程结束的总结和一个训练周期的总结三个方面。总结分享一方面可以让培训对象在实践后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培训的意义和目的,提高自身认识和素质,并且通过个人分享来达到共鸣,影响到更多的培训对象。第二方面总结分享可以使培训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和需求现状,从而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发扬优势,改进劣势,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水平。
参考文献:
[1] 尚玉峰,刘超,赵彦军.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省略/wenzhang.asp?id=6380.2010.05].2009.
[2]刘永中,金才兵.培训师:TTT全案[M].南京日报出版社.5005.79-110.
作者简介:
郑静,(1980.8-),男,汉族,籍贯:内蒙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2007603
① 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② 参见、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多学生都会遇到初入大学时的迷茫、人际交往的困惑、恋爱的苦恼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等等,其心理负担非常之重。其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显得更为突出,他们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一切。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不少,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其中,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向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换成为大家的共识。这种转换就必须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中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了两种课程开设方式:“1. 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2. 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①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实际,第二种方式更适合高职院校。第一学期在全院新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再根据高职学生成长的特点,在三年内开设系列心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本文旨在探讨心理选修课程——《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一、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生一向被称为天之骄子,但当时光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天之骄子头上的光环消失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负荷很大。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无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仍然是我们国家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的素质在很多时候无法表现出来。归根结底,这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团中央给出了答案: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②。通过拓展训练,让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找到自我定位、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完成从一个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变化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也在借鉴和运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与辅导是在团体的氛围中通过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与情感,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这里没有说服教育,没有深奥艰涩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老师的侃侃而谈和指手画脚,通过形式活泼的体验式参与,大学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里都会找到答案,每一个真实的身心体验,都会令参与者思路豁然开朗,精神得到升华。这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成才需求,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培养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有利于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由相对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周 荣,杨 华: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是一门系统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其前导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课,后续课程可开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专业知识等有关的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以心理学、教育学、大脑行为学及其他人文科学原理为基础,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依照团体辅导的原理,围绕有关心理素质主题,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和感悟,并且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人的心理成长的一门“体验式、互动式”的心理健康类课程。
课程主旨是使学生将获取的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力,增强其幸福感。依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建构教学内容;依据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依据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一做、二想、三读、四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团体合作、个体成长”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层面的成熟与发展。一做是依照团体辅导,围绕主题,设计活动;二想是通过有关故事和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三读是提供相应心理学背景知识,适合学生自学;四练是提供适合课后练习和反思的作业\[1\]。 其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结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探索开发实践了入学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心灵成长、团队合作、情绪管理、自我超越、人际交往、职场发展、相约成功。
将这些主题单元以公选课的方式,供相应年级的同学选修。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通过运用活动互动、体验感悟、同理同情、行为练习、艺术陶冶、案例分析、交流探讨、点评总结等多种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丰富理念、陶冶情操、发展情商、训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和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中心”,注重个体学习基础上的集体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研究讨论课和实践性课程等层面,而是一种以团队为单位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并创造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的竞争力,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高技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现代化人才。
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学安排与组织
每个单元可根据需要安排2至4个课时。由于是公选课程,一般来说,人数较多,要根据年级或专业分成若干个小班,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为宜。教室选择空间较大、桌椅可以移动为好。为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进行。
其训练组织模式可表述为:活动体验—个人静思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导师的讲评总结。学生通过做、思、悟、说、练、行等环节,在活动体验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在愉悦身心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的训练模式会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强化动手实践、表达交流、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实现“零见习”式的毕业上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师资的配备与职责
每个单元最好安排一名老师负责,另一老师配合,可以是专职老师,也可以安排兼职老师或辅导员参与。教师最好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上课前,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内容、详细做好教学实施计划,还要准备足相关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比如纸、彩笔等等。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当“助手”和“导师”双重角色,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中心”观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交流分享、总结讲评等环节,老师又必须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3.学生兴趣的调动与维系
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每节主题单元开始前,可设计相应的热身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融合。要鼓励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发言。通过采用旋转木马法、魔盒法、关键词卡片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尤其要注意维系学生继续参与其他单元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强调“互动”,而忽略了相关知识的讲授。要尽量让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收获体验,更能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4.相应配套设施与保障
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应保障设施,例如沙盘室、团体辅导室、咨询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等等。最好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便于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相应学习和训练。
如有条件,建设户外体验场所,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
在完成各主题单元教学实践的同时,还可通过组织举办相关主题讲座、欣赏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测量等活动深化学习内容,提升相应心理素质,实现学习目标。
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3
关键词:“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8-03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开始于2001年,现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2007年,“六求”被正式写入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六求”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认定为学校重大办学特色;2011年,“六求”正式写入《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和《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式明确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在学校本(专)科教学中基础性地位。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由“求真”学术科技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教育六个部分组成,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现已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学分化的活动育人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自主、持续、和谐、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六求”素质拓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服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召开座谈会5场,进行深入访谈30人,发放问卷1660份,回收问卷1607份,问卷回收率96.81%,其中有效问卷1525份,有效率为94.90%。调查的对象主要为2008级、2009级和2010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包括各学院普通学生、学院学生干部,各校级组织学生干部代表等。
2 数据结果及分析
2.1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知度
2.1.1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了解程度。通过对15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90%的学生了解“六求”,仅有1.05%的表示不了解,而且全是2010级低年级学生;在对“六求”活动教育的具体认知上,76.52%的学生知道“六求”包括的内涵,22.49%的表示基本知道或只知道一部分,表示不知道的为0.98%。此外,学生知道“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但少部分学生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中所包含的内涵了解还不够清楚。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虽覆盖面广,但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1.2 学生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了解“六求”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过参加活动(81.25%)、宣传栏和展板(71.41%)、学生手册(49,25%)、广播,报纸(49.05%)、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24.00%)、其他(15.21%)。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传统手段进行宣传发动,对于运用新媒体、新途径、新手段方面还有待改进。
2.2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施效果
2.2.1 “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1.27%。学生参加“求真”学术科技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1.70%)、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34%)、科创之星大比拼(64.59%)、其他竞赛活动(54.03%)、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7.4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竞赛(86.36%)、科创之星大比拼(74.82%)、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61.57%)、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8.07%)、其他竞赛活动(41.31%);学生最满意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2.36%)、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61%)、科创之星大比拼(60.85%)、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6.75%)其他竞赛活动(34.48%)。
学生认为在“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培养(89.64%)、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精神培养(84.79%)、解决问题能力提升(65.77%)、其他素质(13.84%)。
2.2.2 “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27%。学生参加“求善”文明道德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4.85%)、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215%)、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8.52%)、爱国主义活动(61.05%);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7.61%)、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48%)、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6.49%)、爱国/社会主义教育(53.25%)、榜样/警示教育(51.41%);学生最满意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6.52%)、创建文明校园活动(73.87%)、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61.05%)、创建文明班级(56.98%)、爱国主义教育(53.70%)。
学生认为在“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身仁爱精神(81.51%),丰富了道德知识,规范了自身的道德行为(74.85%)、提高了自身认识和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67.48%)、其他方面素质(55.80%)。
2.2.3 “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6.45%。学生参加“求美”文化艺术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人文讲坛(84.98%)、团支部展板秀(75.08%)、各种文化艺术节(67.61%)、支部才艺展(63.01%)、各院的讲座或论坛(6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美”文化艺术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文化艺术节等(85.84%)、人文讲坛(81.38%)、团支部展板秀(78.5%)、支部才艺展(58.03%)、普通话推广月(50.03%);学生最满意的“求美”文化艺术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人文讲坛(83.34%)、团支部展板秀(80.98%)、支部才艺秀(73.77%)、普通话推广月(67.74%)、各种文化艺术活动(63.67%)。
学生认为在“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88.46%)、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71.47%)、丰富了文化艺术知识(79.28%)、其他素质(55.67%)。
2.2.4 “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5.33%。学生参加“求实”社会实践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社会调查(87.20%)、支教、三下乡(79.45%)、志愿者、公益活动(74.09%)、学习参观(65.80%)、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54.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支教、三下乡(86.01%)、学习参观(84.22%)、志愿者、公益活动(76.15%)、勤工俭学(70.23%)、社会调查(64.27%);学生最满意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学习参观(85.63%)、支教、三下乡(80.22%)、志愿者、公益活动(77.47%)、社会调查(76.09%)、其他活动(64.45%)。
学生认为在“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务实精神(88.55%)、实践能力得到提升(84.19%)、增加了阅历(76.77%)、开拓了视野(73.49%)、其他素质(67.10%)。
2.2.5 “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30%。学生参加“求特”个性发展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学习活动(92.33%)、社团活动(89.70%)、心理健康活动(77.59%)、素质拓展培训(74.18%)、其他活动(64.03%);学生最乐意参加的社团类型依次是:社会公益类(86.40%)、文化艺术类(84.71%)、学术科技类(79.33%)、体育竞技类(73.02%)、其他活动(51.60%);学生最满意的“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为戏剧文化周(88.30%)、校园原创歌曲大赛(80.34%)、曲艺专场晚会(77.48%)、户外活动(70.44%);。
学生认为在“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重精神(87.66%)、学习能力得到增强(84.20%)、才智得到了发挥(77.58%)、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73.60)、其他素质(53.48%)。
2.2.6 “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2.34%。学生参加“求强”就业创业活动频率较高的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85%)、其他各院创业就业论坛或讲座(81.15%)、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9.97%)、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71.3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企业校园行或高校名企行(89.51%)、创业论坛(82.87%)、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4.39%)、就业创业培训(65.72%)、其他竞赛活动(53.11%);学生最满意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77%)、企业高校行或高校名企行(80.21%)、大学生职业规划(76.39%)、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60.66%)、各院就业创业论坛或讲座(53.57%)。
学生认为在“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强精神(89.64%)、就业创业意识得到了培养(84.79%)、就业创业知识得到了丰富(79.03%)、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63.74%)。
2.3 “六求”活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2.3.1 学生参与“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倾向度。结果显示,学生参加“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拓展自身素质、锻炼能力(84.52%),兴趣爱好(71.02%),丰富课余生活(62.30%),获取学分(28.5%),学院和班级的安排(13.31%)、其他(1.1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都是好的,但小部分同学是由于班级和学院的安排或为了获取学分才参与,这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可能怀着应付的心态,对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教育,端正其参加活动的
动机。
2.3.2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化支持度。学校将学分与素质活动挂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调查显示48.39%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40.13%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10.59%的人认为所起作用一般,而也有0.53%的人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没有促进作用或是起相反作用,而对学分制实施各项措施表示满意的学生为90%,说明学校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还有一些地方亟需完善。
2.3.3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知晓度。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是学校“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定每个在校生必须修满4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毕业。调查显示约95%的学生表示知晓这一政策,而对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的认证流程,选择“不熟悉”有5.18%,所以在学分制认证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学生手册以及其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指导。
2.3.4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满意度。据调查,90.03%的学生认为参加素质拓展项目学分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认为学校对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非常有必要。认为学分认证体系项目体系设置合理性为90.83%,认为认证流程设置科学性为92.41%,认为认证系统操作简捷性为83.09%,认证结果输出可得性为80.68%。
2.3.5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可度与育人成效评价。学校实行“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四年素质教育”教育模式,结果表明,89.31%的学生认为这一教育模式非常符合或是基本符合大学生的发展要求;超过九成(90.75%)的学生表示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非常认可或是比较认可;31.67%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成效非常显著,57.64%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效果比较显著,仅有0.46%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没有育人成效。
3 结语与建议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其活动体系科学、制度体系完善、项目体系全面、认证体系简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活动项目知晓度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强、学分认证满意度好、项目实施育人成效满意,实现了多种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形式的相互融通、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仁爱精神、人文精神、务实精神、自重精神和自强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和热情支持,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六求”活动教育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第一,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大学生“六求”活动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板块纳入《湖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大学期间必须获得4个学分才能毕业,规定“六求”活动教育学分可抵充公共选修课学分,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活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修订和完善“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以“运作成熟、操作规范、效果显著”为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层层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扩充“六求”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的活动项目,确保实现“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对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效整合和系统管理。
第三,进一步丰富“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成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挖掘“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一步理清活动教育中“六求”目标之间的深层关系,探讨从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认证体系的实现机理,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加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不断总结“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模式特征;加强对“六求”活动教育效果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收集和提炼“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加大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焱良,罗薇.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构
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7-10.
[2] 谭焱良.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研究[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133.
[3] 李毅,周妮笛,何伟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
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
(9):75-78.
[4] 刘海涛,徐磊.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研究与实
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2):73-77.
[5] 王祚桥,张加明.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构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63-65.
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4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以及学生团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去亲身参与和体验这个项目,并在项目实施后进行自身感想的分享,最终形成理论,运用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所以素质拓展训练本身具有“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 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素质拓展训练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更改变了过去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中去,并通过分享知识、自我总结和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学习的目的。
1.2 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素质拓展训练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讲台延伸到了各类教育中,德育教育更是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还主要是通过学校专设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教育和学习,其专业性虽然强,但其涉及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影响极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我们需要清除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形成针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想要真正的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必须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台上转变到生活中。而这一转变的一个优秀载体就是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本身涉及内容广泛,项目种类丰富,极大的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得到了实现。所以素质拓展训练把无形的教育渗透到了实践中,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渠道,也给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极大的补充。
1.3 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想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需要实践活动,大学生需要在活动中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学习。素质拓展训练就是运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每项项目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和不断的锻炼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提升在对实践活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牢固的知识,形成针对的价值观念,学生通过对自身认知的深入能够帮助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团队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当然在各类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也得到了强化,最终形成了特有的道德信念,为学生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素质拓展训练
2.1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要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相对于其他门类的课程来讲,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本身需要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需要具备完整、丰富的培训主题外,更需要明确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并在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内容,制定出与思想政治内容相符合和适应的训练项目。当然还需要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师能够对不同项目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做出合理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始终坚持和努力,进一步达到最终目标。
2.2 素质拓展训练需要始终将团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载体
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工作想要顺利有序的进行,需要依托学校内容团学活动以及第二课堂,并将其做到拓展训练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素质拓展训练的设计和实施本身就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也需要将那些涉及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实践的团学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载体,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相关活动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当然, 针对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内容,也需要做好团学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调整,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制定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制定
为了提升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以及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高校可以采用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制度的方式,通过学分认证制定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参与素质训练的活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参加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认证制度的实施,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2.4 做好素质拓展训练的师资投入
在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师资培养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在素质拓展训练师生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其师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其能够从内心接受和理解体验式素质拓展活动的内涵,此外,还需要拓展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在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现实特征以及心理状况时,要做好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合群;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56-02
在文化多元化、追求个性张扬的现时代,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合群教育在内的各方面教育,以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合群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为:一是教师教育引导,这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必备要素,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二是社会实践的推动,这是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关键和重点。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发展合群素质、实现社会化,也只有有效推进社会实践,才能证实大学生合群教育的成效;三是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而深刻长远的影响。
一、加强认知培训
认知培训,就是指教师向大学生传授合群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掌握相应的合群知识、技能是实现合群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实践活动,是绝对不能离开思想和理论指导的” [1]。就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合群知识,则不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认知合群,自然不能形成合群意识、产生合群意愿和动机,则合群活动必然不会发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合群技能,即使具有强烈的合群愿望,纵有合群之心,然无合群之能,也只能是“望合群而兴叹”。可以说认知培训是合群教育的首要环节。
1.进行理论教育。合群理论教育就是要为合群“正名”,通过进行人的本质理论、集体主义理论、社会交往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等相关理论的讲解和传授,使大学生认识到合群的科学依据和必然,从而为合群“正名”。合群“名正”之后,才能说明合群教育的合理性,即“言顺”。“名正言顺”而后方能“事成”。
2.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即帮助学生掌握合群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既包括合群本身的相关知识,即何为合群、为何合群、如何合群等,也包括基本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教育。无知之人显然无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之梁柱,大学生合群不应流连于娱乐消遣俗媚,而应求真、向善、赏美。一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理当成为大学生合往的永恒话题。
3.进行思维方式培训。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大学生合群教育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育,最主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合群与独立、妥协与坚持、个性张扬与共性培养等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大学生正确合群的必备条件。
二、强化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深化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强化社会实践就是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合群教育的主要途径,纳入大学生合群教育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始终。
1.借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中人们可以相互切磋、彼此交流,以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是大学生合群教育颇有成效的途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沟、价值交流的意识和频率,还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性格个性,发展大学生交往技能等等。
2.组织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搭建了平台,是大学生相互交流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交流、了解社会、融入群体的纽带。在社团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互助互利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民主平等思想、沟通交流技巧等等,既为大学生合群提供诸多必要条件,其本身又是大学生合群的重要表现。
3.鼓励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通过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深入社会生产前线、深入社会生活中心,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相互协调意识、增强大学生合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活动还可以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激发大学生无私奉献精神、提升大学生合群品质。
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合群之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作用、责任等等,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他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反应、情绪等等,才能使大学生更加娴熟地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相处的方法和技能,才能使大学生有效树立合群意识、磨炼合群意志、内化合群品德、训练合群方法、发展合群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合群素质、实现大学生向善合群、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三、营造合群氛围
环境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极其深刻。荀子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合群氛围营造属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校园合群氛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合群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基本途径。营造合群氛围,首要是树立合群理念,而后大力建设合群文化。
1.树立合群理念。树立合群理念就是要把合群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首先是树立新的合群教育价值观。应摆脱过去将教育专注于科学技术的掌握而忽视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的状况,改变只注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状况。树立合群教育价值观,就要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合群、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合群与独立等关系的处理,更加注重合群、合作;在教育方法上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合作学习;在教育评价上把合群素质作为教育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等等。
2.建设合群文化。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兴趣,合群文化能培育人的宽容、自信、乐观、互助精神,有助于养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建设合群文化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对待人生、处理问题。引导大学生互助互信、互利互惠、体谅互让、友好相处。合群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二是要开展丰富多样合群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知识竞答、趣味活动等等引导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融入集体生活。三是要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倡导人们互助合群、抵制人们恶性竞争、规范人们合群行为,使大学生不仅自觉自愿合群,而且自觉按照纪律要求,和合有利之群,抵制有害之群,树立正确合群观念、养成优良行为习惯,实现正确合群。四是构建合群平台,主要包括建设相应的物质设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和技术心理咨询等等,比如大学生活动场所的修建、大学生活动资金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合群技术顾问的设立等等,从而为大学生合群提供便利条件。
四、素质拓展训练
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是服务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3]。所谓大学生素质拓展,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改革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强调大学生高度融合、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学习乐趣、感悟品读生活,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感动、在群体中受感染,从而提高大学生素质、发展大学生能力。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合群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都强调大学生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相互关爱,都着力改变大学生自我中心、孤芳自赏、自卑孤僻、骄傲自满等不良现状。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是大学生合群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依据不同的训练目标,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深入生活、体悟人生、相互协作的平台,其训练模式大都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既可以磨炼大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增强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充分挖掘大学生潜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感情和友谊、提高大学生与人合作实践的能力等等。
一要始终围绕合群教育而进行。作为合群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应时刻围绕合群教育而进行。要明确选择具有合群教育意义的训练项目,增强针对性。二要始终加强教育引导。素质拓展训练虽然有助于合群素质的提升,但这只是说素质拓展训练为人们合群提供了机会、为合群素质提升提供了平台,而大学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这个平台起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合群意识;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实践体验生活、体悟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引导大学生通过克服困难磨砺意志、提高信心,改变合群中的畏难情绪;引导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实践的体会感悟,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以及真诚、友善、宽容、奉献的可贵品质;引导大学生及时分析训练状况,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有意识地提高合群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1.
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指导;要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22-04
如何有效完成大学学业?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在学业生涯活动中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指导大学生完成学业?这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这就涉及大学学业生涯活动和大学生学业指导问题。所谓大学学业生涯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业生涯过程中与有效完成学业密切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公寓寝室生活活动等方面。所谓大学生学业指导,是指高等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在学业生涯活动中所面临的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指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有效完成学业的教育活动。根据大学生在学业生涯活动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大学生学业指导包括职业与就业指导、学业规划指导、学科与专业指导、学习指导、素质拓展指导、公寓生活指导等基本要素。本文就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基本要素作一些探讨分析。
1 职业与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先导要素
大学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如何能够成功应聘自己心仪的职业?前者事关大学生职业指导问题,后者事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职业与就业指导问题。从根本上看,职业与就业问题事关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每一位大学生及其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破解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能否有效破解,既取决于大学生能否有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也取决于大学生能否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所谓大学生职业与就业指导,是指高等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有关职业和就业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专题指导的教育活动。有关职业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进入、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而有关就业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就业期望、就业信息、就业选择、求职技巧、就业心理、就业权益等方面。既然职业与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追根溯源地在学业生涯过程中始终关心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完善问题和自身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破解职业与就业问题就会成为大学生有效完成学业生涯的先导性问题,职业与就业指导成为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先导要素。
大学生职业与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诸要素中的先导性,体现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前后就应当导入职业与就业指导,并将职业与就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也就是说,第一学年重在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把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学年重在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指导,引导大学生把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学年重在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前总结学业生涯、科学评估自我、强化就业意识、接轨社会需求,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第四学年重在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运用就业信息、训练就业技巧、维护就业权益、适应职业生涯,实现成功就业并提高就业质量。
2 学业规划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主导要素
如何合理规划大学学业生涯活动?如何成为大学学业生涯的主人?这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学业指导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这就涉及到大学生学业规划和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问题。
所谓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客观评价自身学业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大学学业生涯活动的规定和要求,对如何有效完成大学学业进行规划与设计而形成的行动安排。大学生学业规划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阶段性、有效性、可行性等特征。其中,科学性体现在学业规划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大学学业特点和学业生涯活动特点;系统性体现在学业规划符合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系统优化原则;针对性体现在学业规划符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意向;阶段性体现在学业规划符合处于不同学业阶段的大学生对学业内容的需求与特点;有效性体现在学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可行性体现在学业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并在学业生涯活动中切实可行。
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是指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制定和完善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教育活动。由于大学生学业规划由对应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应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素质拓展计划、对应于公寓寝室生活活动的日常生活计划等三项计划有机构成,而人才培养计划往往比较成熟、素质拓展计划往往不够成熟、日常生活计划往往因人而异,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学业规划指导。因而,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度解读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并围绕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现状,结合大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优化要求,对大学生制定和完善素质拓展计划、日常生活计划进行个性化的专题指导。
综上所述,大学生学业规划涉及大学生学业生涯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大学生需要事先规划学业生涯、事中导入并完善学业规划、事后评价学业规划实施结果,才能成为学业生涯的主人并有效完成学业。学业规划对大学生有效完成学业具有主导性作用,学业规划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主导要素。
3 学科与专业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关键要素
什么是学科与专业?学科与专业有什么关系?专业与职业、就业有什么关系?喜欢这个专业吗?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入学前后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大学生学业指导过程别关注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大学生学科与专业指导问题。
所谓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按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的性质所作的知识分类。所谓专业,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学科体系和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类别。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依据;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专业根据社会职业的要求,选择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知识构成专业教育的体系,从而使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可见,学科与专业密切相关,而专业与职业、就业有着密切的承续关系。
大学生学科与专业指导,是指通过科学、客观、系统地介绍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专业的学科背景与研究范围、专业性质与定位、专业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就业去向与职业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稳固专业思想、强化专业意识、安心专业学习、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专项教育活动。学科与专业指导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深度了解学科与专业、理}生选择专业、进而热爱专业,而不是限制或阻止大学生转专业。
高等教育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专业教育立足于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贯穿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公寓寝室生活活动之中,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如此,在大学生及其家长心目中,学什么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些学生把学什么专业看得比进什么大学还要重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多数学生能够理性选择学习自己喜欢或相对喜欢的专业,那么他们就会尽快安心于专业学习,学习动力就会得到更好激发,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更好提升,学习毅力就会得到更好增强,学习效益就会得到更好提高,学业基础就会得到有效夯实。因此,学科与专业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关键要素。
4 学习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主体要素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什么不同?如何实现中学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转变?进了大学主要学什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学习?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在学业生涯活动特别是在从事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学业指导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这就涉及大学生学习指导问题。
所谓大学生学习指导,是指高等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有关学习的规律、原理和方法等全方位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遵循规律、依据原理、运用方法,以提升学习力为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说,大学生学习指导既从理论上弥补了教学论中多论教少论学的不足,又从实践上找到了教与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由于学习是大学生在学业生涯活动中的主体任务,因此,学习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主体要素。
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多种多样,应有重点地开展学习指导。根据大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程度,学习指导的重点体现为课程指导、教材指导、学习观指导、学习力指导等方面。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学业生涯活动的主体内容,课程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因而课程指导应成为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重点之一。教材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教材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是某一学科系统知识的科学呈现,对于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教材指导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重点之一。学习观是大学生对学习现象、学习规律、学习本质、学习过程、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认识,对于指导大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科学学习、创新学习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学习观指导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重点之一。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有效开展学习所依赖的整体力量,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效益等要素,提升学习力是大学生追求的根本目标,因而,学习力指导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重点之一。
5 素质拓展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核心要素
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拓展?大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展素质拓展?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在学业生涯活动特别是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学业指导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这就涉及大学生素质拓展指导问题。
所谓素质,是指以个体先天遗传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下,通过个体实践锻炼与学习内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大学生的素质既有人的素质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职业素质、学习创新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创业素质;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所谓大学生素质拓展,既指大学生已有的某些素质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实践锻炼和学习内化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也指大学生所缺乏的某些素质经过实践锻炼和学习内化得到有效拓展与强化。大学生素质拓展指导建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
所谓大学生素质拓展指导,是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针对每位大学生素质与能力发展的不同需求,指导大学生制订个性化的素质拓展计划,并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给予大学生有效指导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入校以后,都要自我评估自身素质与能力状况,本着使已有素质与能力更强、薄弱素质与能力增强的原则,在教育工作者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的素质拓展计划,并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系统实施素质拓展计划,从而有效提升素质与能力。
大学生学业生涯活动的根本任务是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素质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优化素质结构是大学生学业生涯活动的核心任务,素质拓展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核心要素。
6 公寓生活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保障要素
如何尽快适应大学学业生涯?如何有效度过公寓寝室生活?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在学业生涯活动特别是公寓寝室生活活动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大学生学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破解的重要问题,这就涉及大学生公寓生活指导问题。
公寓和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休息的地方,是大学生在学业生涯期间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最外露、最放松的地方,是大学生表现最自然、最真实、最全面的地方,是大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养成的地方。公寓和寝室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生课余学习活动的首选场所,公寓和寝室的活动时间与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余暇时间的合理安排与使用效益,公寓和寝室的活动形式与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公寓和寝室的活动环境与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的营造,公寓和寝室的条件与管理直接影响着寝室学习风气和班级学习风气的建设。因此,公寓寝室生活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业生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寓生活指导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业指导的重要内容。
所谓大学生公寓生活指导,是指高等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在公寓寝室生活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专项指导的教育活动。根据大学生公寓寝室生活活动的性质和内容,公寓生活指导主要包括生活规范指导、思想教育指导、学风建设指导、党团建设指导、和谐寝室建设指导等方面。其中,生活规范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思想教育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学风建设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从价值层、功能层、行为层等层面形成优良学风;党团建设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在公寓生活和党团建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谐寝室建设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和谐处理寝室人际关系、促进校园安全稳定。可见,生活规范指导、思想教育指导、学风建设指导、党团建设指导、和谐寝室建设指导对于大学生学业指导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而,公寓生活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的保障要素。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2,(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