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1
谈谈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为家庭,由于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等现象,这个家庭就出在分开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扛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
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
二、留守儿童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社会的秩序。以前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识有限、精力有限,仅仅让学校来管理更是不行,毕竟中国还不算很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存在着心理问题。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只是某省份调查,如果从全国来看,这是个很庞大数目,这也反映很多问题。
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成绩是非常好的,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婆婆爷爷的话又听不进,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关爱这些自认为不如别人、别人遗弃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不仅仅要受教育,还要得到保护。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儿童情况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教育,不重视孩子的人生安全,这样也是不行的。
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2
1 引言
为了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和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同时,让老人共享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余燕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自行组织展开了“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这自然会活跃地方经济,带动社会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利用社会实践,为社会承担责任,主动去关爱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团队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以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宣传三者结合的方式,去了解、关爱这个特殊群体,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二字。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严格遵守学校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农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
笔者与笔者的团队一起,紧紧围绕“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这个主题,开展了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和宣传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此次实践也让笔者经历了很多东西,对一些事物也有了不同的体会,下面笔者分模块讲述此次活动的经历与感悟。
2 志愿服务――传递温暖
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80岁的张爷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其进行了交谈。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爷爷,我们来探望您啦!”6月20日上午,先锋镇利民村的空巢老人张顺林与其老伴儿王美英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原本寂静的家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我们是第一批前来探望他们的人。我们先给老人的住所清除灰尘,打扫卫生,下田拔草耕地。完后,我们便和老人坐在了一起并同老人聊起了家常。话题从日常生活的照料到健康心态的调整再到新旧社会的变化,我们与老人都聊的十分开心,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老人都是本村的且大都是空巢老人。
随后,我们又先后探望了利民村的其他几位空巢老人。
3 社会调查――给空巢老人多一些关注
以“空巢老人”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是此次社会实践的有一大模块。“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此次社会调查主要以一对一聊天的形式展开,详细了解被调查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调查显示,不同地点的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空巢老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老人方面,有的表示子女虽然不在身边但是生活比较丰富,他们倾向于让子女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有的老人认为人老了,对子女来说是一种负担,自己能生活就不去麻烦子女。青年人方面,他们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使子女们不得不离开父母去追寻更好的生活,作为子女应该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而作为政府社会应该建立相关体制,给空巢老人多一些关怀。笔者个人认为,城市中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第二,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丁克家庭,即不要孩子的家庭观念越来越流行。第三,现在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人们经常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甚至出国深造、工作等。怎么去应对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村委会,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为空巢老人设置相关的设施,建立相关的老年人服务机构,同时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家庭赡养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于老人空巢的危害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子女意识到应该尽量多花一些时间陪伴父母,让空巢老人尽量多的享受到家庭赡养;心理调节方面,村委会要及时掌握了解老人情况,多于心里出现问题的老人谈心,开展文艺活动,老人自身也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4 宣传很给力
我们通过扛旗、扯横幅的形式展开“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形式在这条本不热闹的乡间小道上引来了很多人的目光,展示了农院学子的风貌。随后并与这些空巢老人合影留念。
5 感悟
这是步入大学的第二次社会实践,去年只是简单地走访基地。而今年的我们有了自己的队伍,而且自己还担任队长,队中的成员也来自不同班级,这带给我的考验是很大的。
实践的收获也是不少的。首先,锻炼了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况,也会根据当天的情况对人员、地点进行相关调整,这些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其次,是组织能力,自己要对不同的人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协调、安排,这些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再者,是交际能力,实践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让被调查者配合自己的调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有就是自己的吃苦能力,实践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烈日炎炎下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做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总的来说这次实践真是受益匪浅,和这么多优秀的队员们一起努力,苦也变成了甜,我们用青春,承担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向外展示了农院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短短一天的暑期实践活动结束了,从开始筹备到实践总结让我学会到了爱的力量,青春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获益颇丰。在实践中,笔者亲眼目睹了老年群体的辛酸与无奈,亲耳聆听了老年人的心声。在此,笔者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这一群体,更加需要我们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献出自己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敬老、爱老、助老!了解社会老年群体生存状况,倾听老年人的声音,关(上接83页)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3
>> 艺术对生活的排斥与介入 社工介入视角下有效缓解城镇空巢老人孤独困境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社工介入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社工介入浅析 社工介入老人生命教育的路径及角色分析 保障房社区内失独老人社工介入的路径分析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候鸟型”老人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空巢老人的介入探讨 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与专业社工介入空间探讨 空巢老人的需求评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老人农业”问题的空间与对策 广东省灾后社工危机介入制度的设立与构想 失智症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空巢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适应 社会排斥与自我内化 教育公平与社会排斥现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杨万洪.进城了,咋找不到家的感觉?——移居城市的农村老人亟须社会关注[N].宜宾晚报,2011-03-09.
[3]裴云云,钟园园.进城老人与城市的艰难磨合[N].宁夏日报,2011-12-14.
[4]刘传福.老人进城,过得还好吗?[N].人民政协报,2012-10-29.
[5]林芳芳,肖丽萍.农村老人进城遭遇“水土不服”[N].三明日报,2011-07-27.
[6]杨汉坤.永安警长抛出“关注进城老人生态”的话题[N].珠江时报,2013-01-24.
[7]江立华,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8]梁鸿.边缘化: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渐式微[J].社会,2000,(5):42-43.
[9]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2009,(15).
[10]李建慷.徘徊在城市边缘的进城老人[J].老同志之友,2012,(15):4-7.
[11]吴何女.试析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问题[C]//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4.
[1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3]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2).
[14]周林刚.论社会排斥[J].社会,2004,(3):58-60.
[15]新华网重庆频道.关于进城老人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报告[EB/OL].http:///2012-05/16/c_11
1963791.htm.
[16]李立,张兆年,张春兰.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31):185-186.
[17]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J].社会工作,2010,(9):43-45.
[18]柏骏.农民身份——一个社会学研究的视角[J].唯实,2003,(12):90-93.
[19]邓万春.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挑战及社会工作干预[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2):15-18.
[20]刘元静.社会工作视角下我国进城农村老人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2012,(12):41.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4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及家庭规模的日益缩小,居家养老已经成为老人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全国老龄办2014年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对老年餐桌的需求比例为42.3%,其中空巢、高龄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成为各地试图解决的突出民生课题。
老人需要老年餐桌
“午饭晚饭吃什么?”这样的家常问题困扰着不少老年人。经过数月的准备,2015年10月,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正街社区在连心驿站里终于建起爱心食堂,将营养又有安全保障的饭菜送到老人的餐桌上,让辖区空巢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享受便利。
社区书记吴强说,在走访中,他们发现白天不少空巢老人吃午饭很麻烦……怎样让这些老人“好好吃饭”呢?社区对辖区老人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后,最终决定在社区的连心驿站里建立一个爱心食堂。
位于龙潭街道正街社区龙湖丽景A区的爱心食堂,厨房大约15平方米,锅碗瓢盆样样俱全,餐厅摆放了两张大圆桌,能同时供20余入吃饭。上午10点半不到,陈大爷和邻居周大爷就已在连心驿站内坐下,等待食堂的午餐开放。午餐开放了,两位老人分别花了10元钱,吃到予莲藕炖猪蹄、木耳青笋肉片、小白菜、冬瓜汤等丰盛的菜品,“菜好吃,价格便宜,十分周到!”
“橱柜、抽油烟机还有餐桌是街道给我们提供的,其余的小电器都是居民捐赠的。”每天上午10点左右是爱心食堂最忙碌的时候,食堂阿姨腾路花一个人要负责所有人的餐饭。“花姐每个月只有几百元补贴。”吴强说,由于社区资金有限,请不起专门的厨师,花姐听说后就自告奋勇来担任厨师。
“我们每天的餐标是两荤一素一汤,一般都做得很清淡,很符合老年人的口味。”吴强介绍,每天早上,社区工作人员会去菜市场采购新鲜的肉类和蔬菜。“我们都是定点采购,万一食物有问题都可以追溯源头。”肉类和蔬菜是定点采购的,粮油等是社区爱心超市以成本价提供的。
73岁的余大爷自爱心食堂创办以来便一直在这里吃饭,“我们小区离菜市场很远,以前我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做饭很不方便。现在有了爱心食堂,饭菜花样很多,营养又丰富。”针对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和社区残疾人,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中午还会将饭菜送到他们家里。
企业运营步履艰难
办老年餐桌,场地问题最难解决。调查发现,目前开办的老年餐桌基本由街道协调解决场地,第三方提供服务。这是最主要的运营模式。北京光明北里社区也开办了老年餐桌,但餐厅面积比较小,大部分老年人是打饭回家。经营餐桌的是家福宁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目前,这家公司已在北京4个社区开设了小规模的老年餐桌。
“我从2012年开办了第一家老年餐桌,做这行算比较早的。办老年餐厅,成本高,利润低,大企业不愿办,小企业又运营不下去。我们干了这么多年,也是‘以外补内’才坚持下来,用做家政服务的盈利来补贴老年餐业务。”家福宁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方说,他大致算了算,光明北里社区的老年餐桌运营1年,亏损近5万元。“主要是人工成本高,目前我们开设了送餐服务,争取覆盖到周边社区有需要的老年人,这样算下来,开办一个点的餐桌要2个厨师、3至4个服务员。受场地限制,我们还不能满足更多老人的需求。2015年夏天,来我们这个点报名的老人有150多人,但我们只能做50人左右的老年餐。”何方认为,作为家政服务公司,在做老年餐项目上有一定优势,纯餐饮企业一般不愿接这个项目,做老年餐能帮助家政服务公司密切与老年人的联系,所以能做得长久。
全国老龄办2015年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老年人对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的需求比例较高,自报需求比例分别为42.3%和33.3%。但由于做老年餐盈利空间小,企业并不愿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所作的《2015老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养老(助残)餐桌数量缺口超过2500个。2013年全市养老餐桌数量达到4240个,未来如果所有的居委会/村委会养老(助残)餐桌实现全覆盖的话,全市养老(助残)餐桌需求数量至少在6797个。据此测算,北京市养老(助残)餐桌数量缺口至少在2557个。如果考虑到部分居委会/村委会养老(助残)餐桌不止1个,缺口会更多。在外地,老年餐桌就更显得凤毛麟角。
老年餐配送目前还是一片蓝海,除了餐饮企业、家政服务企业,也有一些别的企业跨界试水。在天津,今晚传媒集团着力打造了营养餐配送项目――今晚老年营养餐。专家认为,除了餐饮企业,航空公司、医院营养中心做这项服务比较有基础,建议从政策上给予扶持。
老年餐桌该怎么办
早在2014年8月31日,浙江杭州最大的社区老年食堂――文新街道老年食堂关门停业,压垮它的,正是当前社区老年食堂普遍面临的难题――房租涨,物价高,人员开支大,经营不善。
对杭州文新街道老年食堂的“掌柜”袁师傅来说,食堂开办两年多以来,一直不轻松。他算了一笔账:每天营业额最多1500元左右,可房租、员工工资、材料费等加起来却超过1500元,实际上食堂每个月至少亏损500元。他也想过不少招数来节省成本,但还是难以扭转局面。
在杭州,运营步履维艰的,并不只有文新街道老年食堂。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市最早的社区老年食堂开办于2003年,翠苑一区为把老年食堂办好,起初采取社区自主经营的模式,向社区老人发放“就餐优惠卡”,但只坚持了一年多,就因菜品差、亏损大而不得不转型6
在云南昆明东华路社区老年食堂,吃一顿饭,四菜一汤只要3.3元。这样的低价餐,社区老年食堂已经维持了3年。对食堂来说,最大的开支在于米菜等原材料的采购,因为场地是社区的,不要房租,员工也是社区的低保户,工资相对较低。开办的第一年,东华路社区老年食堂曾亏了5万多元。在这之后,社区把商铺服务费用到了老年食堂上,向社区的一些企业筹集了慈善赞助,另外还向老龄办和民政部门申请了一些补助。社区一负责人说:“降低成本最主要的还是降低买菜成本,社区每周四都会引进一家农鲜超市进入社区,社区负责提供免费场地供超市办一个小集市,方便居民购买的同时,也要让利给社区食堂。比如外面市价25元每公斤的后腿肉,卖给食堂只要20元。”
由此看来,盘活社区资源,由社区出面“公关”缓解老人吃饭难,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都五块石玉局庵社区把一处闲置车棚免费给一家餐馆使用,并组织志愿者参与餐馆的服务工作,降低其人力成本,成功地说服这家餐馆办起了便民食堂,社区的40多位老人只要花6元钱,就能吃上2荤1素的套餐。
求解社区老年餐桌的出路,江苏扬州琼花观社区的举措或许更为前卫。2013年3月开业的琼花观社区老年食堂,主要受益于民间资本的注入。社区主任李华介绍,该社区当初在引进社会资金运作社区托老所时,就把社区老人的午餐问题也考虑进去了。“我们跟一家养老公寓签了3年合约,帮助社区食堂的运营,他们一次性投入20万,之后每年补贴10万。除了托老所的老人能用餐,社区其他老人的就餐问题也解决了,食堂工作人员的经费也有保障。”
专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
“北京从2009年开始在社区建设老年餐桌,这几年,相关企业在增长,也受到群众的欢迎。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的模式是分散的,没有出现有影响有品牌的企业。一些餐饮门店可以收老年人的助老(残)券,但食品并不符合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只停留在吃饱的阶段,离吃得好、有营养、符合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杰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部门要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同时,购买服务要更精准,让那些行动不便的失能老人、残疾人得到相关补贴。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5
根据《平昌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决定组成调查组, 全面调查掌握全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法》)的情况,调查组在人大副主任张松民的带领下,先后听取了县老龄办关于老龄工作的汇报,分别召开了县老龄委10个成员单位负责人、基层干部和老年人代表参加的多个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到南风乡了解基层农村老年权益维护情况,实地查看了部分乡镇敬老院,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平昌县人口老龄化概况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60或65岁以上)比重不断攀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平昌县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一是平昌已提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0XX年底,我县60岁以上老人近16万人,约占全县常住总人口862620的18.54%, 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便称为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我县超出国际标准8.5个百分点,我县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二是老年人口逐渐高龄化。我县71 80岁老人约有24853 人;81 90岁老人约有15996人;999岁以上老人有1247人;100岁以上老人123人。三是老年人家庭 空巢 化严重,老人独居率上升。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和城镇流出, 是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空巢 老人逐增; 空巢 期相应延长;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 空巢 ; 老人村 现象突出且普遍,如南风乡阳家村 空巢 老人约占村老年人口的81%,鹿鸣乡石龙村 空巢 老人约占村老年人口的73%。四是 四二一 的家庭成员结构已经显现。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年龄。一对夫妇在供养四位老人的同时,还要抚养一个孩子,造成家庭养老负担过重。
贯彻实施《老年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几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老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坚持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 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老年法》 五个老有 (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切实履行职责,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老龄工作氛围
落实惠老法律、政策,推进老人事业发展
老有所养 逐步推进。一是健全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县人社局在城镇着力规范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和发放渠道,在农村建立完善以村社干部和失地无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XX年底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9389人,企业参保职工38382人,其中退休老人17982人;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20743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待遇164人。全县累计发放退休金和基本生活费2.8279亿元。二是县民政局认真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符合条件的 5996名孤老和孤儿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在集中供养上,已建成江口镇、坦溪镇等农村敬老院9所,在建驷马镇、龙岗乡2所,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 441元。在分散供养上,除按国家规定标准每人每月发放供养金150元外,县民政局还探索建立了 爱心责任代养 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村五保供养社会化进程,新华社、中国社会报等专题进行了采访报道,并依托农村敬老院、光荣院等福利设施,目前代养社会老人150人。三是建立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3312名特困老人纳入低保救助;建立完善了老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和生活补贴制度。从2015年1月起,先后对全县123名百岁老人落实兑现了每人每月100元的长寿补贴金;从2015年1月起,对1247名999岁高龄老人按每人每月50元标准兑现落实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金。四是县人口计生局20XX年按每人每月60元标准发放全县独生子女老人补贴5748人413.9万余元。五是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从2015年起,先后投入5万余元,在江口镇政法街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先后有1246名老人得到惠及。
老有所医 逐步确保。一是全县努力提高社区(村居)医疗覆盖面。每个居委会建立了医疗服务站,村村设立了卫生室,基本保障了老年人就近就医。县卫生系统尽力为80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20XX年笔山镇卫生院对全镇老人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二是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县80.5万农村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民政部门为五保、优抚对象缴纳新农合和居民医保资金,参合、参保率均达100%。据调查,20XX年全县支出基本医疗保险费0.6亿,其中老年人住院支出1800万元,新农合支出9222万元,其中老年人支出占30%,达2700万元。三是完善医疗补助制度。近三年来,全县对150余名身患重大疾病的特困老人实施医疗救助,累计救助金额达到45万余元。
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县积极支持老年活动开展。县财政局、民政局、县住建局、县广电局、县关工委、县人社局和县科文局等部门积极为 老有所乐 老有所学 创造条件,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和老龄办分别对每个新成立的12个老年协会给予8万多元补助,全县各类健身娱乐老年协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县老年大学邀请县领导、专家到校为老年人讲课。
老有所为 逐步展开。许多退休的老同志老当益壮,积极为平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了许多大事好事,既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更实现了老有所为。县老领导周尚聪主动担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规范了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带领全县1800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共同关爱青少年成长。
完善保障措施,维护老年合法权益。
一是加大涉老法律援助。全县设立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个、乡镇老年维权工作联络站43个、村居纠纷调解小组497个,据调查,2015年至20XX年5月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涉老纠纷案件3019件,2015年至20XX年5月,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免费办理涉及老年人法律援助诉讼案件80件。
二是加大司法维权力度。县人民法院设立了老年法庭,按照 及时立案、公正审理、限时结案、优先执行 的原则,2015年至20XX年5月县人民法院共受理涉老诉讼案件97件,其中采取电话立案或上门立案的方式为老年人办理立案手续达14件(次)。畅通司法救助 绿色通道 , 2015年至20XX年5月,法院为109名老龄当事人办理了诉讼费减免缓缴手续,有效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设立敬老维权服务岗位。县委老干部局、县老龄办、县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县法院老年法庭、县公安局江阳派出所等单位先后被市老龄委授予 巴中市维权示范岗 称号。
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贯彻《老年法》,维护和保证老年人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
敬老氛围不够浓厚。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各类学校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尚未形成常态,没有广泛地向敬老养老的主体 中青年人进行宣传,现在社会上对下一代关爱多,对上一代关爱少,全社会敬老氛围不够浓厚,对老龄化的危机和挑战认识不足。
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存在。一是一些赡养人缺乏赡养意识,有些赡养人对老年人生活上不照料,精神上不慰籍,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2015年,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办理了一件江口镇82岁原告王某诉六子女的赡养纠纷案,当县人民法院即将维权的民事调解书送达到老人手中时,遗憾的是该老人抱怨离世。二是老年人的再婚权利受到干涉。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们不尊重法律,不尊重父母的选择,存在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的现象。三是老年人受虐待、遗弃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涵水镇老人李某诉其长子赡养纠纷一案,其长子不仅不承担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更为恶劣是在老人过生日的时候,还打伤了老父亲。四是老年人自主处分财产权受到子女干涉。一些子女自己不劳作,与父母住在一起,当 啃老族 ,使得一些老年人尚健在时,已落得两手空空。五是《老年法》、《四川优待老年人规定》中规定的老年优待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如一些车站没设立方便老人买票的窗口,实际生活中,曾出现老年人乘车为减免费用而产生纠纷。
老年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城乡老人所占比例增大,高龄老人增多的状况已较为普遍,老人们对就近或集中享受老年护理、生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是养老设施规划滞后。县政府虽然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 规划,但在城市总体规划、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托老所、老年活动场所、老年学校等配套设施。二是机构养老设施供需矛盾突出,远远滞后我县老龄化程度。据了解,全县43个乡镇,仅有农村敬老院9个,已建的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范围窄,不能适应需求。三是居家养老配套设施严重缺乏。按照现有的养老体系,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则是居家养老的依托,目前街道、乡镇大都没有建立老年服务机构。在农村基层,老年人活动场所更加匮乏。
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我县养老保险形式单水平低、覆盖面小,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水平更低,据统计,我县农业人口约为86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 20743人,约占农业人口的0.02%。虽然我县普遍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老年人 治病难 看病贵 问题仍存在,对农村老人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急性心梗 ,乡村医生往往无能为力。
城镇三无老人、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成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城镇 三无 老人,是指城市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他们有的捡拾垃圾、露宿街头,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政府救助。尽管一些城镇 三无 老人享受城市低保,但数量少,随物价的上涨,生活非常困难。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调查得知,这些老人活得累、活得苦、活得孤单。一是活得累,由于成年子女的外流,年老体衰的留守老人往往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 隔代教育 的重担也压在他们的肩上。一些参加劳动的老人在遭遇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收入剧减,除去购买农作物种子化肥后更是所剩无几,同时很多留守老人由于子女自己的收入也很低、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读书等多种原因而获得子女给与的生活费很少,导致他们仍然生活贫困。为了生存,多数农村 空巢家庭 老人只有生命不息,劳作不止。二是活得痛苦,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照料情况堪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 近几年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种如高血压、慢心衰、急性心梗发病率逐渐上升,农村个别老人在家患病去世后,邻居及其子女还不知道何时在家去世。三是活得孤单。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 空巢老人 大多数过的是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更会产生孤苦、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许多农村老人患了心理疾病,有的甚至成为精神病老人。
几点建 议
提高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前瞻性的认识。当前我县正处在老龄问题全面凸显前的重要时期,要充分认识到我县老龄化趋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老龄化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提高对发展老龄事业重要性、紧迫性、前瞻性的认识,及早关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
加强老年事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全县要高起点制定详细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养老福利机构布局规划。多办、办好公办福利养老机构,认真解决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和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问题,提高社区居家养老依托功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元化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经营运作方式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家庭的养老需求,及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养老福利机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和规费、水、电、网络等方面给予优惠。
认真落实好涉老法律及惠老政策,切实提高全县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日益弱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要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全县要认真宣传好、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健、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建设涵盖面广、服务多元化的综合养老保障体系。对我县农村、城镇老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状况,要研究推广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卫生适宜技术。政府及其相关涉老职能部门应主动结合部门职责和行业特点,执行好《老年法》、《四川优待老年人规定》,制定具体的落实优待老人的各种措施。
法德兼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一方面,要倡导道德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础是运用道德手段来进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核心是采取法律措施来进行,要强化《老年法》等涉老法律的宣传教育和法律的惩戒作用,依法维护老年人应得到的合法权益,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司法行政系统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防止侵犯老年人的应有权益,倾心倾力做好老年人维权工作。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6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关系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资源(其中包括社区和家庭)以及个体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的老年养老三个维度中,精神关爱是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北京市政府,特别是民政局、老龄办等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和慰藉,在2009年将“精神关怀”列入北京市“九养政策”并写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77.6万人,占总人口的13.9%;北京市老龄化趋势明显且以空巢独居增多显著。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随着自身机体的衰老、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改变和一些负性事件的等,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被称为老人“三大杀手”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其致病的因素,心理方面的原因已超过生理原因。同时心理疾病还会诱发或加重常见老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疾病。身体与心理疾病相互干扰和影响,使得老人身心健康水平迅速下降。
2012年9月,受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协会委托,由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林英教授主持,组织了93名专家学者、志愿者,共同成立了“关爱老人一共筑心巢”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市精神关怀工作总体框架下,对北京市16个区县60岁以上近3000名老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报告从问题与现状、数据与分析、对策和改善三个篇章就北京市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需求状况做了详尽阐释。呈现一个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的、定性研究和动态评价结合、兼具研究和实践价值的报告,试图解读和深化精神关怀北京模式。
研究使用配额抽样方法,研究工具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及需求状况问卷》和《老年心理健康量表》两部分。通过64个采样点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人群,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2份,有效率为89.75%。各区县样本量在133~197人之间,平均每区县约180人。
老年人精神关怀需求强烈
在“您希望社区给予老年人哪种关怀”这个题目中,老年人的选择依次为:物质支持(29.7%)、精神关怀(27.9%)、社区环境(21.8%)、日常照顾(16.6%)。从数据可以看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对老年人进行精神关怀迫在眉睫。
针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研究从“举办心理健康公益讲座”、“提供心理健康检查”、“配备专业心理疏导员”、建设“休闲室”、“帮助其他老人”五个方面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精神关怀服务”的期望。结果显示,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提供这些精神关怀服务。
具体表现为,95.1%的老年人期望社区建设供老年人聊天、放松的“休闲室”;92.8%的老年人愿意帮助其他的老年人;91.2%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定期心理检查服务;89.5%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89%的老年人希望社区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北京老年人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全国
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供全国常模相比,该调查样本在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人际、适应、自我、情绪等四个维度分上均分高于全国常模;在认知维度上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
以全国常模的平均值为心理健康基准水平,计算心理健康指数C(C=500+Z×100)。
1 心理健康指数在60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状况优,内部与外部适应均非常协调,占本次调查人群的21.89%,需进一步巩固目前良好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心理健康指数在400~599分内者心理健康状况正常,属于正常人的普通水平,占本次调查人群的64.61%,可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学知识,促进心理能力更好发展,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心理健康指数在300~399分内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属于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人群,占本次调查人群的12.63%,除建议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预防发生心理障碍,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4 心理健康指数在300分以下者心理健康状况差,属于存在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的人群,占本次调查人群的0.87%,应尽早就医,进行临床筛查和诊断,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
北京老年人行为偏好及养老意愿
老年人经常做的事情依次为:
看电视电影(47.7%)、和老人聊天(44.4%)、逛公园(30.3%)、看报(26.1%)、健身(22.2%)、做志愿者(15.8%)、去子女家(13.3%)、养花养宠物(12.8%)、上网(5.2%)、其它(7.3%)。由此可见:看电视电影、和老年人聊天以及逛公园是老年人经常做的事情。
老年人最喜欢的活动依次为:打牌/下棋(29.1%)、唱歌/跳舞(12.9%)、旅游(7.3%)、书法/绘画(3.6%)、钓鱼(1%)、摄影(0.8%)、其它(45.3%)。
从总体上看,老年人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群性突出。从性别上来看,男女两性差异显著(x2=217.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