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师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师学习计划范文1
一、游戏化学习概述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通过创建特殊的学习情境,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令学生可以在游戏时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对低年级教学非常有帮助。
二、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需求
在小学课程中,一方面,数学属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较差,可集中精神学习的时间相对有限,而数学学习对集中注意力要求很高。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能效有限,亟须游戏化学习这种能够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体制。
三、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措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游戏化学习通常是通过实物来实现的,将数字反映为现实中实际物体的数量,然后利用这些物体进行数学游戏。例如,准备一定数量的盒子和小球,规定分配要求,让学生自行选择分配方法,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概念,又作为一种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训了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能效
幼师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优化;问题设计;有效;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靠他人传授形成的,而是靠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培育的.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深刻地感受到“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有效实施自主学习”是关键. 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
学习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给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注入生命的活力. 设计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实际,即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案例1 图1是6级台阶侧面的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至少要买多少米地毯?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先算出每级台阶的宽度和高度,再乘以6,而实际上并不需要测出台阶的长度,我们只需把图想象为由一根绳子围成的图形,能将它拉成一个长和宽分别为2.8 m和1 m的长方形.因此,台阶的总长就是2.8+1=3.8 m,也就是要买地毯3.8 m. 又如图2,这样能更直观地得出台阶的高度之和为1 m,宽度之和为2.8 m. 我们甚至会发现本问题与台阶的级数无关,与每级的高度、宽度是否一样也无关.
■
■
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能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
■ 预设情趣问题,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 “故弄玄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类的好奇心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巧妙的悬念,利用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把一些相关的数学内容优化、设计成一些看似神秘的数学现象,展示数学魅力,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规律、法则、公式以及思维方法等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2 “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运算”的教学
在进行代数式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模仿近年来较流行的魔术,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教师:下面表演一个魔术,请同学们思考其原理. 你们心中默想一个数,写在纸上,把这个数乘2加9,再乘以5,最后把结果减去45,告诉我结果,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这个数.
3. 引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有计划地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验”,从观察“实验”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让“实验”说明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开放性问题,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创新,才会发展.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检查已有知识,这就会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实现“再创造”做好充分准备.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从以上3位同学的方法所得的D点中,到底哪种最短呢,请说明理由.
经过教师的提问,课堂气氛便被推至顶点,经教师引导,按照学生3,2,1等顺序来陈述理由,3位同学各抒己见,然后让全班同学从中得到体验,进而验证各种解答方法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到位.
巧设变式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数学定律优化成一串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可以使学生拓展思维,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开发出自己学习的能力.
幼师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5E-有机化学实验学习环;有机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3]。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质疑和求异的创新思维。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教学改革的手段之一。“5E”学习环模式(The5ELearningCyclemodel)的一般程序是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精制(Elaborate)-评价(Evaluate),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4]。本文针对有机实验教学特点,将“5E”学习环模式引入到有机实验教学中,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架构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之中,打破原有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条块分割模式,以实验目的为引领,采用目标问题导向法,通过合理建构教学模块,将相关知识、能力等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逻辑层次分明的系统,建成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满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需求的主题课程,对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具有明显的意义。
1“5E-有机化学实验学习环”教学模块的构建
“5E”学习环模式体现着所有认知过程的规律,因此过于精炼和概念化。笔者结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进行了如下细化和改进:(1)参与:围绕实验目的创设一系列有联系、有逻辑、有层次的问题情境,问题设计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4],又要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分析实验操作的可行性。以预习报告的形式提前下达给学生,分小组完成。(2)探究: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去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即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从原料及产物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入手,遵循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决定实验原理及方法的研究思路,搭建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3)解释:解释就是要将探究获得的感性的零散的知识进行理论概括,抽象出条理清晰、切实可行的实验原理及方法。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阐述和比较,检验实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可行性,从而完成实验方法的优化。此过程中教师将对学生提出实验方法进行甄别和比较,指出其推理过程中的缺欠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完成学生自我构建理论的修正、检验和评价[5-6]。(4)精制。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概念和知识结构。教师将对实验涉及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运用所建构的新知识,并适时引入学科研究前沿,探索新工艺、新方法。(5)评价。作为“5E-有机化学实验学习环”的最终环节,学生将通过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依据实验结果和对实验原理及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能力,对实验产品的质量和产率进行讨论,找出产品质量差或产率低的原因,进而进入下一轮的探究、解释和精制。通过学习环的反复训练,在碰撞、质疑和争论中锤炼学生的智慧[6],最终完成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2“5E-有机化学实验学习环”在有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题目: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目的:学习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咖啡因的一般性质;掌握用索氏提取器提取有机物的原理和方法;熟悉萃取、蒸馏、升华等基本操作。
3“5E-有机化学实验学习环”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分析
(1)学生基本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逐层探究,思路较为清晰,推理符合逻辑,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理论概括,能自觉实现知识迁移和运用,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可操作性强。(2)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为了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创新能力测试。测试包括三部分:一是预习报告,学生能够围绕下达的题目广泛查阅资料,撰写预习报告,进行理论探究;二是课堂讨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原理及方法的归纳总结,并大胆质疑,依据有机化学理论提出不同于教材的实验方法,在课堂讨论和教师评价下加以改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三是实验抽测,实验抽测题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机化学基本操作,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另一部分是口试部分,涉及实验原理、方法运用及产品产率和质量分析。将此测试成绩加入到课程成绩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明显提升。(3)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可将课堂讨论过并经教师审定的实验方案,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在教师指导下加以补充和完善,完成实验方法的优化。在此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结语
幼师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游戏运用 情境设置 提高技能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于体育课中运动技术传授、运动技能提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但如何在创造宽松学习环境的同时不忽视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传授和技能提高?如何将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能传授进行有机结合?这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不但要让学生学有所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相互融合的最佳效果。
一、体育课堂中技术技能教学现状
部分体育老师认为运动技能技术可以淡化,只要学生学得“高兴”就可以了,甚至认为只要课堂上不出事故就行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放羊”。进行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传授所占的时间甚少,大部分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造成活跃的课堂低效收获的尴尬局面。其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该完整的还是应该完整,该系统的还是应该系统,如排球教学中的扣球教学,一定要按助跳―起跳―击球―落地顺序教学,既要完整又要系统,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扣球概念,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过于细化,因人而异。
二、情境、游戏的优势和利用
情境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方法,一改枯燥、单调的技能教学,使体育教学具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角色,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下面是一位老师的快速跑的教学实录:上课之初,老师先吹泡泡棒,让学生去追赶小“太阳”,在学生快乐的笑声中完成了准备活动,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同学们,空气有没有阻力?”老师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学过自然科目的学生轻而易举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利用空气的阻力练习快速跑。”老师取出一只塑料袋,贴在胸前,做着快速跑的示范动作,塑料袋贴在胸前纹丝不动。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散开来,朝着规定的方向,各自独立地进行着尝试、体验着快速跑的感觉。有的学生在跑动练习中塑料袋总是滑落下来,老师让大家帮他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塑料袋会掉下来呢?”适时组织学生分组尝试、体验、讨论,寻找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速度慢下来的时候,空气的阻力作用就小了,塑料袋就掉下来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兴趣。在巡回观察中,老师提示大家“用前脚掌着地”、“注意两臂前后摆动”、“跑直了,上体稍前倾”。只见塑料袋掉下来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越来越高。最后,老师发挥了比赛的杠杆作用,把学生练习快速跑的热情再一次推向新的。“塑料袋不仅可以练习快速跑,还可以用来做其他游戏和活动吗?”……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学生始终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活动,在欢歌笑语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游戏的同时也进行技术的学习,知道只有在正确的动作技术下才能跑得更快,从而促进技能技术教学的开展。
幼师学习计划范文5
一、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研究表明: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比如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我从比高矮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宽、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
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再比如数的概念、重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平均数问题、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都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二、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既促进了面积单位的掌握和运用,又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奠定基础。再比如教学《小小设计家》中,为学生提供粗铁丝、泡沫板,让学生为灾区人民设计简易实用的越冬帐棚模型,学生兴致浓烈,各显神通,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展开制作。我又通过讲评活动,使他们强化了知识理解,提高了运用水平。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是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
三、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幼师学习计划范文6
以往我们的识字教学大多是一节课让学生读半节、写半节。教学过程基本如下:
第一步:出示本课所有的生字、词语,让学生先读;
第二步:说说怎么记这些生字,再组词;
第三步:开火车读生字生词、指名读、齐读等;
第四步:老师板书生字,学生书写、描红练写。
由于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教学重难点不分明,一节课下来,往往是开始的十几分钟学生还能保持饱满的情绪,积极性也较高;但是慢慢地,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没劲,慢慢地对识字产生厌倦,甚至会对每节课要学习20多个生字产生惧怕心理,最终识字任务也无法完成。
为了改变传统识字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自一年级开始,本人就注重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创新因素,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尝试创设语境识字、分散识字、归类识字等识字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使识字教学更优化,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下面就以《父亲和鸟》识字教学的一个片段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师:昨天老师请大家预习《父亲和鸟》,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用汇报预习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勇于展示自己。
生:学生汇报,师相机通过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师:这是课文中最难读的四个句子,里面还藏着这一课的生字,谁愿意来挑战自己!
一、出示句子
(1)父亲突然站定,朝着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2)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3)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二、指导朗读句子,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句子一:父亲突然站定,朝着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生:认识“蒙、喃”,理解“雾蒙蒙”和“喃喃地说”。
师:这句话中有本课两个生字:“蒙”和“喃”。“蒙”说说怎么记住它?
生:学生交流记忆生字的办法,有的用加一加的方法,有的用组词语:雾蒙蒙、蒙眼睛等方法。
师:相机出示“雾蒙蒙的树林”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雾蒙蒙”。
师:大家看,这就是雾蒙蒙的树林。“蒙蒙”是指云雾雨雪迷茫的样子,所以人们常说:雾蒙蒙、雨蒙蒙等。
师:下面,我们该怎样记“喃”这个字呢?
生:学生回答(略)。
师:“‘喃喃地’是一个象声词,老师从字典中查到它的意思是“轻声、慢慢地说话,和自言自语的意思相似。谁来‘喃喃地’读读这句话。”
生:指名读、齐读“林子里有不少鸟”。
设计意图:首先朗读带生字的句子,是从整体入手为学生识字做铺垫;接着让学生自主记忆生字;然后老师借助图片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暗示他们可以用工具书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又做了学法的指导;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这样识字与词语、句子的理解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识字教学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方法多样又富有趣味。
句子二: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师:谁会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也藏着两个生字,请找出来,认识它们的请举手!
生: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
师:“浓浓的”是指气味很重,和它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
生:“淡淡的”。
师:齐读这句话,提醒学生注意“浓”、“味”的读音和字形。
设计意图:“浓”和“味”这两个生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也不是记忆难点,所以一读即过,做到轻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