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学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学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参与教学 任务驱动 问题意识 个别参与 化学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传授系统化知识和控制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差。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据此,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提问、小组讨论、质疑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参与解决一些问题,则必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这种参与教学模式中,若采用学生主动学习模式则费时费力,且组织不当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首课目标定位
每学期和每章的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细化成可以操作的翔实目标,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心理定位,了解章节的基本轮廓,知道学什么和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从而奠定本学期或本章的基调。
一方面,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通过“绪论”讲述,运用科学家有趣的典故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近代的拉瓦锡、道尔顿等,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在引用化学史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取与学科基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化学史料;②注重史料本身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任意添加或编造。例如介绍化学史上“最贵的实验”,讲述英国化学家戴维和其助手法拉第由于受到贵族公爵的嘲弄,决定戏弄其一番,他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用放大镜聚焦,使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公爵打赌失败而后悔莫及。学生定会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与实用。
另一方面,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出要解决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交代好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及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尤其讲清楚学生的参与方式,如查阅资料、口头提问、小组讨论、提交小结等,明确学生如何学习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之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学目的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乙醇》首堂课可以从生活化引出问题:①列举生活中的各种酒类;②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③交警吹气查酒驾的原理是什么?④酒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⑤假酒为什么使人中毒?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出乙醇的结构与性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保持心理平衡,需维持自己的观念和信念的一致,当出现与原有观念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产生认知冲突,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人们就会力求改变自己的观念以使认知协调。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迫切地想学习新知识,消除存在的困惑,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区”实施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课堂教学效率定会提高。
1.生活化引出问题
例如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疑:水可以灭火,你相信水可以生火吗?有没有同学见到过水可以起火?学生对这种违背生活常理的设问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和学生配合演示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用适量的棉花包住,放在石棉网上,让一个学生在棉花团上部滴加少量水,过一会儿棉花团猛烈燃烧,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学生立即对这种现象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立即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出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心灵冲击大,课堂气氛沉闷。
2.对比归纳解决问题
每个人有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碰到新知识时,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有效的学习应使旧知识最大限度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同时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学的新知识才比较巩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展开对比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如教学蛋白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毛线和腈纶线的鉴别方法――灼烧,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后剩余灰用手搓,能变粉末的是毛线;燃烧时有黑烟,余灰呈现硬结的是腈纶;在教学淀粉、纤维素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真假粉丝”,把粉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能够点燃的粉丝掺杂有机物,食用后对身体有害;未掺假的粉丝点燃只会产生气泡。又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时,前23号元素介绍完后,让学生写一下第24号元素和第29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大多数学生会按原有认知结构写成3d■S■、3d■S■,这时给出正确答案3d■S■、3d■■S■,学生就会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产生为什么这样写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运用讨论、自学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归纳出规则。如此学生参与、对比、实验、归纳的教学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很有用。
三、任务驱动参与问题
任务驱动的课堂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普通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比较分散,信息量大,涵盖面较广,按部就班的教学任务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收获不大,而有选择地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比如有机化学中“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选择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乳酸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设计出流程实现对乳酸组成和结构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教师点拨、小组讨论、质疑、归纳、投影演示的方式确定出几条不同的设计流程,最后教师归纳出最佳路线,投影出让学生对照:
这种任务型的自主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地“让我学”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小组讨论中体会主动探究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流程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养成课后个别参与习惯
学在不同条件的个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学生本身的差异导致学习成绩的不同。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公平,除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外,还应区别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质疑,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辅导,一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给他们加压,消除惰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个别参与通常在课后辅导时进行,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每次由2―5名学生参与,向他们提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活泼、互助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解决学科问题的同时,可以涉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绪,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化学必修1中碰到的“物质的量”被认为是高中学生分化的第一道分水岭,许多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以后就放弃化学,因此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计成卡片的形式按顺序如下:
①1molH■SO■的质量为?摇?摇?摇 ?摇?摇?摇克。
②2molH■SO■的摩尔质量为?摇 ?摇?摇?摇?摇?摇克・摩尔■。
③1molH■SO■中的分子数为?摇?摇?摇?摇?摇?摇个,氧原子数为?摇?摇 ?摇?摇?摇?摇个。
④3.6gH■O的物质的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摩尔。
⑤原子数为6.02×10■■个的O■,分子数为个,质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克。
⑥含有3.01×10■■个OH■的NaOH固体的质量为克。
⑦含1.204×10■■个氢原子数的CH■,其质量为克。
⑧N、n、m之间的转化公式为:?摇?摇?摇?摇 ?摇?摇。
法学学习计划范文2
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84—0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现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安排了一系列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这些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做科学”的科研理念,即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但在农村中学,由于学校的经费紧张,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欠缺,实验仪器、实验药品非常缺乏,要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针对这种状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我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条件进行相关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学完《物质的分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为实验器材的替代品来尝试完成“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一实验。
我启发学生找一次性塑料杯作容器,准备豆浆(胶体)、鸡蛋白溶液(胶体)、绿矾溶液(花卉市场有售)、食盐溶液、泥水等液体;再找一个纸盒,在垂直方向打两个孔,作为观察室;找一个手电筒或者激光笔作光源。准备工作结束之后开始动手做实验,学生们将准备好的胶体、溶液、浊液、纸盒、光源等一一摆放好。当我问道哪位同学观察到了丁达尔效应时,一些学生兴奋地说他们看到了,但让他们重新操作进行观察时,我发现他们实际上并未看到丁达尔效应——一条光亮的“通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一束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些学生误将聚光手电筒当作了激光笔(对“激光”的特性不了解);许多学生将纸盒上入射光的孔打得太大,手电筒直接在比较大的孔处散射,以致于形不成一束光,而是将溶液或者胶体整个照得透亮,最终导致无法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二是一部分学生的鸡蛋白胶体中没有将蛋黄分离,呈悬浊液状态,有些学生的蛋白液中加入的水太少,呈浑浊的凝胶状;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学生实验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让学生们将纸盒上光线的入射孔改小,使手电筒与小孔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形成一束光,重新配制蛋白液胶体,再让他们仔细观察,真正理解“一条光亮的通路”的含义。
法学学习计划范文3
一、巧妙引入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时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盼望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和认识规律,结合化学特点,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绪言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同学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火箭为什么可以上天?水分解后生成什么?”等问题。先设置一连串的悬念,并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在我们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均可以得到答案,并讲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展示有关化学发展史,使他们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同时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向往学习化学。如在教《分子》一节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下“50+50=?”,学生回答“100”,教师却写上“50+50≠100”。学生个个都疑惑不解,接着教师让一个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然后由学生把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到总体积小于100ml。此时学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教师抓住机会:“为什么呢?欲知其中奥秘,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分子>”。这样的引入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分子”的兴趣。另外,也可根据实际,讲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发现史等,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实验为基础诱导、探究、激发兴趣
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化学教育的特点,我的体会是以实验为依据,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实验、观察、讨论)。同时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元素周期律性质实验中,如比较同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递变情况,以钠、镁、铝为例,又如比较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实验,从上到下,元素性质递变情况,以钾、钠、为例等。由学生自己做实验,通过学生对现象观察、分析自己再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化学趣味实验以其简单的操作、有趣的现象、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奋力,它在化学第二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极大的成功。趣味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曾在教学中给学生做过《魔棒点灯》这样的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不管课内课外,趣味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教学效果很好。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它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小、远近、动静、快慢、虚实,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转化,形象生动的再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它能使图、文、声、色综合作用于学生大脑,形象鲜明的表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采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现象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使得化学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至于演示实验,可以在仿真实验里模拟化学实验。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激发学生兴趣应该是理想的教学手段。
四、适时检测,体验成功
教师可在适当时候,进行单元测验,章节测验,知识点测验等,题目难易要适中,通过测验,可检查教师的教及学生学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长盛不衰。
五、课堂教学,学生为本
新课程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指导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1)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给出。(2)凡是能让学生说出的教师就不说。(3)凡是学生能理解的题教师就不答。(4)教师要服从与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相同。(5)进度要服从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较多时间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思路。(6)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共同探讨每个问题。(7)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激情。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师生的心理相容氛围
法学学习计划范文4
一、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亲密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关爱,于言谈之间不时传递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期望,激励各类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并强化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挥情感作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充分的信任。各种方式的鼓励,都能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更应以鼓励为主,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每当其取得成功时,教师便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心。我在教学时,首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做出肯定,使他们充分会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平时的考卷上,我经常写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和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既让学生能定向弥补不足之处,也让学生有了自信,更促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只要教师的感情真挚,学生定会接受老师的情感,并将之转化为自己对化学学习的热爱和动力,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兴趣。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1.转换课堂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2.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3.更新知识储备
教师不仅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
4.提高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自己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法学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一、利用实际生活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可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和厌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样的教学建议我们就明确了怎样教的问题。新的实验教材更能体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有利因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既然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安排学生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测量方法上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说将国旗降下来,把皮尺系在穿国旗的竹竿的顶端,让它同国旗一同升起,记录下旗杆的高度;有的同学则利用比的知识,线测量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再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应用竹竿的高度:竹竿的影子长度=旗杆的高度:旗杆影子的长度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项活动是我们所教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变得那样的贴近,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生动,给学生带来快乐!
三、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感悟数学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作业设计时,我们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法学学习计划范文6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的情绪状态、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当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旺盛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就犹如让学生服用了强烈的兴奋剂,使他们自始至终兴致盎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去热爱学生,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要饶有兴趣地和学生度过每一分每一秒的教学时光。唯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成为充满情感活动富有吸引力的生机盎然的课堂学习生活。所谓愉快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二、多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给“差生”一点阳光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案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1.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2.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3.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总之,要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五、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推进,分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