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1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已形成“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特教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已达5.3万人,专任教师4.3万人。但从总体上看,仍有不少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康复专业人员编制标准缺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数量尚显不足、结构仍不完善。为此,《提升计划》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编制和结构提出针对性措施,要求各地“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配足”指的是数量“,配齐”指的是类型,其中包括教学所需的各类学科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送教教师、康复类专业人员、残疾学生生活指导和管理人员等。这是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康复、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的,再次强调特殊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像普通学校一样的学科教师,还需要普通学校没有的其他类型教师和专业人员。

二、构建特殊教育专业标准体系

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尚未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这些直接影响了特教教师准入政策的完善,影响了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计划》提出五项举措:一是“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二是“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三是“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四是“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这些举措将进一步规范、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水平。

三、加强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培训

针对特教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专业能力总体水平偏低的问题,《提升计划》在加强特教师范专业建设和强化职中、职后培训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这些要求将特教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职中和职后专业培训系统整合,逐步形成专业发展路径,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畅通了渠道。

四、提高特教教师待遇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2

一、对聋哑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从我国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特属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来看,对聋哑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聋哑儿童的生存发展能力问题的关注,也是由这些特殊儿童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缺乏专门化的教育训练的情况下,这些特殊学生可能难以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对此,在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人员首先需要对聋哑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强化。第二,在聋哑学生的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他们讲授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在聋哑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解,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时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优越条件。为了提升聋哑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他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行有效强化。

二、对聋哑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一)引导聋哑儿童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缺陷。对聋哑儿童的生活信心进行强化,是教师在构建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针对聋哑儿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在对残疾、障碍形成原因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以后,通过将相关资料传递给学生的方式,让他们对自身的缺陷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在让聋哑学生对身体残障问题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进行了解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聋哑儿童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长处进行了解,以便让聋哑学生在对自己身体状况这一事实进行客观了解以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帮助聋哑儿童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在学生达成目标以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学生在对自身的成就感进行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充分了解。(二)对聋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对于聋哑学生而言,特殊教育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聋哑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对聋哑儿童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这一群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这一工作也是聋哑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在对聋哑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聋哑学生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进行充分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对人性的善良进行感悟。也可以以聋人大学生周婷婷、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等残疾人士的事迹为案例,对聋哑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强化。

三、对聋哑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

(一)尊重聋哑儿童的独特性。对特殊儿童的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新时期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最新出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从聋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对聋哑学生自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充分尊重,对聋哑学生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行充分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为每一个聋哑学生都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成长发展机会,可以让聋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利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聋哑儿童的发展。针对聋哑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也需要对个别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运用。对此,特教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儿童的障碍的形成原因(先天性因素或者是与事故、疾病等因素有关的后天性因素)、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对生命的尊重是特殊教育所标新出来的主要特点,从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在尊重聋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对聋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

作者:文婕 单位: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强聋哑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0-12.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3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学习动机等。调查发现:家长只是有帮助子女的意识,但在能力上却有心无力;有提供给子女学习物质资源的欲望,但在实际中却无法提供;在家庭的学习中有提供英语语境的欲望,但在实际中却无从实施;家长有将子女送入社会教育机构的机会,但是在经济和交通方面有较多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笔者认为学生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态度)、家长(重视程度)的参与和有效性相关,也与目前的教学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的教学模式可能不适用于本校的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真正的实际运用水平,使学生能在以后的长远学习中克服困难。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简介

笔者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广州市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3 “Occupations”的教学中进行运用,探讨如何利用练习卷逐步搭建支架,让学生形成句子学习的概念―框架―自己生成的系统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结果,并形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习者由现有的智力水平发展到潜在的智力水平,支架式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展开教学: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设定难度递增的课时目标

三、搭建课前、课中、课后语言支架

根据知识点难度划分4个课时,每个课时设计三份练习卷作为学习支架,从课前感知,到课中操练,及课后运用,难度逐渐递增,最后学生能习得语言。例如,在第四课时中,课时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区分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并能正确使用两种句型来谈论他人的职业。根据课时目标,笔者设计三份练习卷构建语言脚手架。

支架1:课前搭建支架,输入语言,感知语言

学生在第四节课前完成练习卷10,阅读对话练习,在对话情景中感受语言的含义、结构、用法。

卷10练习原文如下:

课前练习:阅读对话,判断句子是否与对话相符,如相符写“T”, 否则写“F”。

Miss White: What’s your father’s job?

Xiaoling: He is a factory worker.

Miss White: What about your mother? What does she do?

Xiaoling: She is a teacher.

Miss White: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Xiaoling: Yes, I do. I want to help children to learn. What’s your father’s job?

Miss White:He is a policeman. He helps to catch the criminals.

Xiaoling: Great!

( )1. Xiaoling’s mother is a factory worker.

( )2. Xiaoling’s father is a teacher.

( )3. Xiaoling wants to be a teacher when she grows up.

( )4. Miss White’s father is a policeman.

( )5. Miss White’s father can help the sick people.

支架2:课中搭建支架,形成语言,操练语言

通过支架1,学生对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有了感性理解。在课中,笔者通过练习卷11构建支架2,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解析,在听说读写中充分操练两种句型,从而对两种句型的结构(form)、意义(meaning)、用法(function)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卷11练习原文如下:

Task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职业单词在横线上。

1. A ________can build house.

2. A ________can get news.

3. A 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4. A _________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5. A_________can help people.

6. A_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7. A_________can cook food.

8. A ________can drive school bus for pupils.

9. A ________can make machines.

10. A _________can draw pictures.

11. A _________can grow food.

12. A _________can write stories.

Task 2. 听录音,把人名与职业图片连线。(图略)

Task 3. 小调查,四人为一组,询问组员的父母亲的职业,并进行记录。

Task 4. 阅读短文,完成判断题和填空题。(文略)

支架3:课后搭建支架,输出语言,运用语言

学生在课中已经掌握了句型知识,接下来笔者在课后练习卷12构建支架3,通过补全对话的形式强化该知识的运用。

卷12练习原文如下:

课后练习:根据上下文,从方框内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把对话补充完整。

father’s,about,grow,favorite,do,there,don’t,he,she,get

A: Hello, what’s your_______ job?

B: _____ is a policeman.

A: What _______ your mother?

B: ______ is a teacher.

A: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B: No, I__________.

A: What _____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______ up?

B: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A: Do you ________ news?

B: Yes, I do.

A: Are_______ any news books in your study?

B: Yes, there are.

A: What’s your _______ subject?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社会转型; 专业教育; 道德教育; 特殊教育; 一般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65-02

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我国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让教育家们感到忧虑的是,19世纪瑞士著名民主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提出的教育本身的矛盾,即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同人作为道德生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使人类适合于特殊生活情况的教育和使其适合于人类一般情况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裴斯泰洛齐所关注的教育本身的矛盾,同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关注的问题是相同的。他在博士论文《劳动分工论》里指出:“机器工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细致的劳动和职业分工,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使掉入专业化陷阱的人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保持协调和一致,进而使社会保持整合的状态呢?”[1]在大、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讲台上,道德教育的课程并没有消失,但对道德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却被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所淹没或扭曲,这是真正的精神危机。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忧心忡忡地表述了这种危机的后果:损害共同的信仰,降低道德的价值就必然会侵蚀社会的规范性结构,导致失范或一种无意义无规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不知所措,在主观上产生那种令人痛苦的怀疑:生活终究是真正无目的或无意义的。

一、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矛盾更加凸显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备劳动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来完成,特别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机器生产,不仅要求工人数量多,而且专业技能的质量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裴斯泰洛齐的专家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诚如《圣经》所言,人不能单靠面包活着……物质富裕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危险,他们的固有人品蒙受其害。裴氏作为一个思想家,清楚地看到,物质富裕必须伴以教育,使年轻人自觉地发展道德生活。仅有富裕而没有人性品格,势必将人引至新形式的被奴役状态:人变成了他自身利已主义的奴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必须被教育去过一种道德生活(裴氏语),即在一切方面都感到自己对真理、对爱都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裴氏向人们昭示了基本准则,人们应该依此接受教育,藉此可培植自己的品德。”[2]“在动物的自我保存与人的自我保存之间有什么区别?”裴氏得出的结论是,人类通过不加制约地满足其动物望的办法来达到自我保存的目的,恰恰是不可能的,相反,人类的自我保存必须建立在遏制其动物望的基础之上。人们还须记住,裴氏是从根本上对人的较低天性(动物的)与人的较高级天性(人的)加以区别的,并阐明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只有人的较高级天性对较低天性占优势时,才可能以个人存在和集体存在的方式生存下去。这实际上意味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即克服人的自私自利性(利己主义),人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3]“裴氏不仅强调道德状况的独立性,同样十分强调高级人性中‘内在的、神圣的本质’,正是这种本质才能使道德状况的独立性成为可能,并说明其合理性。如果说,社会状态应为个体的人带来满足的话,那么个体的人就必须超越自身无能的动物天性。真正的人的权利建立在比较高级的人的天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人的动物天性的基础之上的。”[4]

从阿图尔・布律迈尔对裴氏教育与道德思想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仅仅是人作为一个求生者的较低天性的活动,用裴氏的话说就是“半人”教育,是片面发展、畸形教育。裴氏认为“人必须被教育去过一种道德生活”,这是建立在较高级天性基础上的生活。裴氏认为,“整个教育的中心问题在于形成人的道德,必须使人的动物性受到道德的支配。”[5]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裴氏的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同人作为道德生物之间的矛盾,实质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末期与资本主义初期现实的“半人教育”与理想的道德的“全人教育”的矛盾,即现实的“半人教育”是非理想的道德教育;理想的道德的“全人教育”又是非现实的。这一道德教育困惑难题从裴氏开始至今还困绕着许多教育家、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

二、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的矛盾日益加深

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封建主、资本家的子女才有权接受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产阶级也只能接受初等教育,至多中等教育。至于广大贫苦农民和无产阶级的子女不仅无法接受中、高等教育,就连初等教育也无法接受。实际上,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情况的教育”实质上是富人、贵族的教育,广大贫苦农民、工人子弟因迫于生计无钱入学接受教育。裴斯泰洛齐从小接近贫苦农民大众,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提出“特殊生活情况的教育”,强烈主张让贫民也接受教育。他提出:“要想使劳动民众从知识不足、道德沉沦中解放出来,获得较好的生活,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让他们自幼年起进学校受教育,使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能自己起来挽救自己”[6]。“裴氏主张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使所有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7]。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发展的力量,而且每一种能力都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变成充分发展的力量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他认为,教育应该具有机会,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8]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人。他十分强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但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从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主张“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使所有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即全民教育,而现实中只有富人才享有教育的条件、机会,广大贫苦农民、工人子弟得不到教育的条件和机会。现实教育即一般情况的教育与理想教育即全民教育(当时特殊生活情况的教育)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裴氏主张的全民教育的目的:一是过人的生活,即用德性支配动物性;二是全民发展,反对少数人发展;三是全面发展,反对片面发展;四是他认为资本主义时期谋生方法由“自然”方法被大工业“人为”方法取代,广大贫苦农民必须接受教育,使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和更广泛的商品选择的机会。他把全民教育与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化社会联系起来,把住了时展的脉搏。我国目前大、中、小城市的教育相对发展较好、较快,广大农村,特别是边、少、贫地区则相对滞后,“为使人类适合于特殊生活情况的教育和使其适合于人类一般情况的教育之间的矛盾”仍然尖锐突出,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4][瑞士]阿图尔・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5

(一)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非常迅速。1913年,全美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115人,1950年有1000人,1970年上升到5000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数迅速突破20000人。到2000年,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大约有22000至25000人。与此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率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增长的。1934年,这一比率为1∶60000,1950年为1∶36000,1986年增加到1∶2100,2000年大约1∶2000,2002年大约为1∶1800。此外,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呈现女性化趋势。在过去三十年时间里,女性的比例上升了30%,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1]。1971年,在全美学校心理学家中,女性占59%;1991年占65%;2002年已经达到70%[2]。这或许与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生中女生比例上升有关,有研究表明美国学习心理学在校生中女生的比例高达80.5%[3]。

(二)课程体系全面系统

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为主,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申请者要进入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认可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学习。学校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五个方面:心理学基础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职业心理课程等。其中心理学基础课程包括人类学习理论、行为的生物学因素、行为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基础课程包括特殊学生的教育、学习辅导技术、学校管理与运作等;心理诊断与干预包括心理教育测量、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青少年性格测量、咨询会诊、神经心理测量等;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统计学、心理测量学、项目评估等;职业心理课程包括心理学史、学校心理学家的任务和职责、职业道德与服务标准等,从而构成了全面而系统的课程体系。

(三)专业训练要求严格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除了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外,还对专业训练和实践非常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是经过硕士学位以后的学习,但得不到博士学位的一种称呼)水平,最少需要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4]。事实上,在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中也都要求包括有督导的实习期。在规定的实习期内,学生们由实习单位的职业学校心理学家给予指导,每周要求工作20~40小时,实习期为10~12个月[5]。还有些州和地区有更严格的标准,强调获得资格认证需要2年督导下的实习经验(3000小时),其中至少有1500小时是在博士后进行的[6]。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完善

(一)内容丰富全面

美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实质内涵是重在健康而非仅指心理,只有包括身体、精神、心理、生活态度以及环境适应等各方面在内都是健康的,才是真正的、完整的心理健康。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的实质决定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磋商等。心理健康咨询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咨询;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历等内容。生活指导着眼于个性、个别差异和个体需要,是正规教学的补充手段。它几乎涉及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如职业、学习、健康、人格、道德、心理、交际等,还有提高性、补救性、开拓性以及考试和质疑的指导等[7]。磋商主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及合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监护人)面对面工作,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学校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问题,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心理咨询服务、社会技能训练和行为管理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要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危机情境,如父母分居、离异、失去亲人和自杀事件等[8]。

(二)服务领域广泛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美国心理健康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广泛。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服务对象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传统的任务是对“问题”学生进行能力和学业成绩测验,然后把他们“归类”到不同性质的特殊教育班。随着学校心理学科的不断完善并根据社会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也逐步拓宽到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心理教育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与教师或家长之间的咨询会诊、项目评估和学术研究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丰富

(一)实施途径多样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渠道丰富多样。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通过学校青年服务中心、校园生活渗透、社会服务和健康图书馆等途径。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主要在健康与体育课程、德育课程中渗透。美国学校没有为全体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但一些学校在社会学科的选修课中开设了心理学课,如心理学入门、文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以及提供更好地应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技能;为学生今后可能从事行为科学的职业或专业的工作而提供知识储备;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决有关学习、压力及情感问题[9]。心理健康中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危机能力。一般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有游戏室、阅览室、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家教、个别与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培训等服务,并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还针对社会问题、药物滥用、酗酒家庭儿童和天才儿童成立专门的应对小组。青年服务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咨询、辅导等服务,但更注重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干预。也经常组织学生为社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10]。

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健康教育意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开办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第二,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美国学校有许多学生文体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三,全校性活动,即通过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和入学、毕业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社会服务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提供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活动,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美国大学大多设有健康图书馆或者健康资料中心。其目的是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提供最新、准确的知识,帮助学生作出正确、健康的选择[11]。此外,学校诊所也能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咨询等服务,还有些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提供补救性学习计划、家长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等心理援助活动。

(二)方法独特有效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除了运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有些比较独特的方式。例如,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是指学校学生相互之间对需要心理健康指导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或服务,从而最终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调适,从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中间联系者”是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主要形式之一。“中间联系者”是从不同群体的学生中选取的学生代表,让他们每年参加训练课程研讨活动,接受各种心理健康相关的培训。他们通过提供个人帮助和组织校内开展广泛的活动来帮助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朋辈心理互助”也是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主要形式之一。“朋辈心理互助”包括朋辈心理咨询、朋辈调解、朋辈伴读等。朋辈心理咨询是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或其他帮助。例如,哈佛大学就成立了“13号室”、“反应”、“回响热线”、“共同热线”等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朋辈调解是学校从学生中选拔出的朋辈调解员,依靠沟通和调节技巧为有冲突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方的介入和帮助,有效地解决问题。朋辈伴读是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低年级、学习能力弱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12]。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一)学术组织不断增多

1945年,学校心理学成为美国心理学会(APA)第16分支,标志着美国学校心理学分会(APA-16)正式成立。1969年,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正式成立。这两个学会组织都是全国性学术管理机构,其职能主要为全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服务。1978年APA和NASP两个组织在APA会议上首次进行主席会晤讨论合作问题,在1980年的春山会议上讨论学校心理学家的从业领域及其作用,并在1981年的奥林匹亚会议上共同讨论学校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校心理学的学术组织机构也日臻完善[13]。1992年美国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学心理教师协会(TOPSS)。此外,还出现了不少相关学术组织,如美国人事与辅导协会(APGA),该协会在1953年吸收美国学校咨询协会的基础上,于1993年更名为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AACD)。

(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1963年,全美第一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期刊《学校心理学杂志》创刊,1964年创办《学校中的心理学》,随后一系列刊物陆续诞生,如《学校心理学文摘》(1972年,现名为《学校心理学评论》)、《国际学校心理学》(1979年)、《专业学校心理学》(1986年,现名为《学校心理学季刊》)。另外,还出现了其他相关专业杂志,如《特殊儿童》、《学习困难杂志》、《心理教育评价杂志》等。美国国家和各州学会都有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每年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各种培训班[14]。1992年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发表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的学校咨询》发展规划,成为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996年,中学心理教师协会创办美国第一份专门研究中学生心理的杂志《惠特曼心理学杂志》。

(三)政府投入不断增长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政府投入也在不断增长。1936年,政府提供大约250万美元给各州作发展心理辅导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案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还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从1959~1969年联邦政府支持各州及地方发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经费约达18700万美元。在美国,资金最雄厚的就是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这个机构成为心理学研究最多、最大的资助机构,资助数额巨大,有些项目资助金额达几百万,个别的连续资助项目甚至达到上千万美元[15]。1999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财政预算是8亿5千9百万美元。其中83%用于国内的院外研究(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25个机构中的一个),13%用于院内研究,4%用于管理[16]。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认证规范

(一)认证标准严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的必由之路。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包括培养机构资质的认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两个层次。培养机构资质需要得到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认证。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协会(NASP)召开的塞耶大会是一次对学校心理学专业训练规范化最有影响的大会。当时只有28所大学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仅10所大学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在1960~1980年间,学校心理学专业大量增加。到1999年,全美国已有218所研究生院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五分之一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能授予博士学位,其余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学校心理学专家资格证书[17] 。美国心理学会(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要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而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的资格认定相对宽一些,除博士外,非博士也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非博士学位包括硕士与专业工作者两类,专业工作者通常指在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再接受5~6年教育训练的人员。

(二)认证体系完善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州强制的资格认证,一类是国家水平的自愿的资格认证[18]。州的资格认证由州政府的教育部和心理学审查委员会分别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和执照颁发。每个州的资格认证标准差异很大,但一般都要满足教育、考试和督导下的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的要求。教育要求主要是指要求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心理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并获得执照的可以在督导的指导下开业。考试要求是州政府组织的EPPP(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考试,有些州还会加试法学、伦理学等。此外,资格证书和执照都有不同档次的,有全国通行的,有州内通行的,这主要根据申请人学位水平、经验和各州的规定来确定。国家水平的资格认证是由国家咨询员认定委员会负责,有职业、老人学、心理健康、学校和成瘾五种专业资格,申请者须提交包括知识、训练、督导、经验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及其真实性证明[1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低标准是获得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有两年研究生毕业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包括在督导指导下的实践经验),通过国家咨询员考试,并且还要求继续教育和遵守有关的伦理标准。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严格

(一)评估作用日益突出

美国特别重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对辅导方法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和鉴定,以便验证学生辅导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20]。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就颁布《国防教育法》,指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随后由于经济条件缩减了预算,效能责任的要求也被推到突出的地位,凡使用了经费的辅导项目,都要用一定的标准去评诂,以测量出该项目完成的效果。虽然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如在定量评估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很难作精确计算的,除了正规的工作时间,他们还得利用下班之后以及晚间、周末和假日的时间工作。在定性评估方面,无论是进行个案辅导或是小组辅导,都较难确定多长时间才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尽管如此,美国仍然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21]。

(二)伦理规范逐步完善

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问题由1947年成立制定伦理标准的委员会而正式开展。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伦理学法典,后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最后于1953年定稿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标准”。1990年,再次讨论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介绍、前言及总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能力、正直、专业及科学的责任、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责任,期望指导心理学工作者达到的最理想的专业水平[22]。美国心理咨询协会制定的伦理规范提出了避免伤害、表明专业能力、避免非法利用、表示尊重、保守秘密、知情同意、社会公平和公正七条基本原则[23]。美国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1946年颁布的《国民心理卫生法》,1997年美国学校咨询标准协会颁布了《国家学校咨询标准》[24]。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想道德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05BZX064)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为姚本先教授)

注释及参考文献:

[1]Reschly, D. J.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tatus of school psych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0,29: 507~522.

[2]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8):57~61.

[3]Cuetis, M. J., Grier, J. & Hunley, S. A. The changing Face of School Psychology: Trends in Data and Projections for the Futur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4,33(1):49~67.

[4]王宏方.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9):24~26.

[5]于鲁文.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3):71~73.

[6]Jorm AF. Specific reading returdation and working memory: A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3,74: 311~342.

[7]彭正军.美国大学生生涯辅导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3):45~48.

[8]边保旗.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2):5~7.

[9]禹瑛.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39.

[10]肖F婵.在整合中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化趋势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32(5):32~35.

[11]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6,(1):34~38.

[12]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殷建华.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及启示.铁道师院学报,2001,18(1):47~52.

[14]景怀斌.美国心理学的若干发展趋势及思考.国外社会科学,2001,(3):25~28.

[15]Reschly, D. J. , Ysseldyke, J. E. Paradigm shift: The past is not the future. In A. Thomas & J. Grimes(Eds) Best practices in school psychology. Bethesda,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2002,3~20.

[16]罗跃嘉,买晓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介绍.心理学动态,2001,9(1):88~94.

[17]周正.美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基础教育参考,2003,(1):24~27.

[18]江光荣,夏勉.美国心理咨询的资格认证制度.中国临床心理学,2005,13(1):114~117.

[19]Catherine B, Darlene AB. Visual Processing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stimuli in adolesc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9,32:58~71.

[20]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 ,(12) :37~41.

[21]孙少平.国外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述略.现代教育论丛,1994,(5):36~40.

[22]赵静波,季建林.美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中国心理卫生,2003,17(4):236~237.

[23]张爱莲,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调查及与美国相关调查的比较.中国心理卫生,2007,21(1): 55~61.

[24]常雪梅.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与特点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