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复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复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复习计划

初一复习计划范文1

语文:

语文其实就是阅读,其它的就是一些基础,如果你以前语文成绩不错的话,最好针对课外训练,争取在作文上出彩,并适当做阅读题目,记得一定要思考。因为语文成绩好的人有时候不需要怎么归纳便可以学会一些东西。

反之,你最好先把古诗文背好了再说。因为考试定会考古诗文的意思、见解等等。然后,我建议你用一种方法。你可以用猜测法。如:本学期学了说明文,那么考试定会有,那我就争取在说明文上出彩。

数学:

其实就一个字,练!当然尽量做好题。书上的概念和例题中也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把数学坚持做下去,达到了一定的思维量和熟悉度,定能取得好成绩。至于这个,我也建议你分清轻重缓急。如一元一次方程是重点,一定会考,那么就一天几道大题的做,而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是非重点,点到为止不要浪费很多时间。

英语:

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专项训练是很重要的。单词、类型、阅读这多做题,因为这些类型是必考的,尤其是完形填空和单词,如果把这几项做好了,其实英语也很简单了,

初一复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楚文化;符号特征;语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33-02

楚国作为先秦的诸侯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楚文化的基因里,集合了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诸多元素,使其成为极有特色的文化样式,丰富了后世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有学者将楚文化归结为六个要素,即青铜冶铸、丝织刺绣、髹漆工艺、老庄哲学、屈子文学以及美术乐舞。说明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既有文字范畴的,也有器物范畴的。面对这个复杂的文化综合体,本文由其具有典型性的部分器物入手,对于器物所显现出来的文化符号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深入探讨楚文化器物所承载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意义。

一、楚国文化符号的载体和类型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楚地的器物所呈现的特质也越来越明晰,对于楚文化载体的器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结合当代对于楚器物和楚文化的研究,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是“楚文化符号种类繁多, 它们是古代能工巧匠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撷取素材, 进行艺术加工、构思和演绎, 使之典型化、图案化、规律化和抽象化, 运用线条、块面轮廓、结构和色彩进行组合的结果。”作为楚国文化符号的载体,青铜器、漆器、陶器、玉器、琉璃器、金银器等形态, 以及民间玩具、乐器、神像面具、生活用品、祭祀用品上都镌刻着楚国特有文化符号的痕迹。

楚国样式的青铜器,不像北方中原地区的青铜器那样雄浑博大,在体量上无法与中原出土的青铜器相提并论,但是楚地的青铜器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它们具有造型优美,做工精细,想象丰富,表现夸张,器物形制大胆突破常规的特点。在纹饰方面,形式多样且富有变化莫测的魅力。楚青铜器的纹饰有抽象的“卷形云纹、勾连云纹、点纹、目纹、方块形纹、三角形纹、菱形纹、带纹、雷纹等, 还有作为象征性形象应用的凤纹、变形凤纹、鸟羽纹、龙纹、兽面纹、蟠缡纹等都是楚图案的典型纹样。”也就是说,楚国的青铜器在流传变化的过程中,脱离了中原文化的造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自身具有特色的楚式器型,成为自成一格的青铜器符号系统。

在日常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上面,不仅楚艺术特有的曲线形符号在这类器物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楚文化的符号系统表现并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生硬模仿,超越了对现实形象的一味的忠实描绘,而将现实存在的形象进行系统的抽象化处理,并在抽象的过程中融入多样变异,分解变形,拼贴置换等多种手法进行处理,对传统的意义、功能、结构样式进行了变形,从而达到一种寓新奇于平俗,超越整一性达到不同凡响的审美效果。楚国式样的漆盘、漆盒、漆棺上的植物图案,往往被分解、变异、抽象,从而以雷纹、卷云纹、勾连云纹等纹饰形式出现;将动物、自然景象等物象类型,尤以龙、凤、虎、鹿等动物物象,进行抽象、拼贴和置换,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符号。

作为中国绘画艺术史的肇始,帛画作为最古老的绘画艺术样式,是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史的代表,也是在楚地出土。这其中的代表有两个,其一是人物龙凤帛画,其二是人物御龙帛画。其独特的构图,线性描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绘事后素”思想之于造型艺术的重要意义。中国艺术的基本特质和精神在于利用线条的飞动去栩栩如生的描摹物象,而楚地的艺术则是超越了现实的物象,对于物象的把握是根据一系列的抽象、变形、措置等手法,从而形成一种浪漫、诡谲的艺术效果。

二、楚文化符号的语义和内涵

据考证,楚之先民源自中原大地。《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作为主管火的官员逃避战乱至江淮流域,远离中原,在现实的生活中淡化了中原的礼法,而将浪漫主义情怀发挥到极致,在造型艺术中充分展示自己恣意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楚文化符号系统中,多有一些表现鬼神、天地与人间的神奇场景。这些场景是楚文化有的语义表述方式。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系统里,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也”,蕴含着儒家对于死亡、鬼神问题的回避。与中原儒家的传统观念不同的是,楚文化语义体系中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认真面对,甚至是比较热衷。如楚国曾经鬼神之道倡炽,巫觋之风盛行,楚国人并不否认鬼神作为一种现实力量的存在。《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祀。”《吕氏春秋・异宝篇》曰:“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 这是楚人泛神论自然观和万物有灵论观念的一种体现。在楚文化的表意系统里,将自然视为一种生命的力量的存在,并在人物夔凤图帛画,人物御龙图帛画中进行表现。这些画作中,将天上的神仙世界,人间的世界和地下的鬼神世界融入一体,全面展现,是楚人万物有灵论的自然观的形象表达。

楚文化符号系统中,多是借助游动的飞龙和飘飞的凤来表现楚文化的精神实质,因此在楚文化的语义系统中,具有灵动和飘逸气质。这种飘逸是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羁绊,是一种恣意的美感体现。对于这种特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是从创作的角度论述了这种灵动发生的机制,而这种灵动和飘逸带来的感受,陆机《文赋》有云:“精鹜入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以上的论述,就从根本上指出楚文化的精神实质的内涵。

除此之外,楚文化的浪漫情怀和生命精神,都在具体的楚文化代表符号中有着明确的体现。对于楚文化符号的凝视和品读,就是一个发现积极审美意义的过程。

三、楚文化的成因及意义

楚文化的类型丰富多样,创造的文化载体各具特色,其鲜明风格的形成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的价值和意义离不开产生楚文化的基础根基,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也是产生楚文化的丰沃土壤。参照丹纳的观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这三种因素促成了楚文化符号系统和文化意义。

楚人的个性特点和革新精神,对于楚文化的形成起到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一切文化的形成,都是源于“人化”,人的聚集和改造,形成了文化特有的质素和样式。在楚人的祖先筚路蓝缕逃亡至江淮流域的楚地之后,远离了严苛中原礼乐的桎梏,从而极大的解放了楚国人的创造力,使得楚人可以在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极大的解放人的创造力。冯友兰先生指出:“楚人虽不沾周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文化之拘束”,所以以一种超越的价值实现了对于另一种新价值和新世界的发现,并以灵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极大的提升和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实现了文化的多样成果。换言之“楚文化成长的历程表明,楚人有不惮践等破格的进取精神”。 楚国从肇始至被秦所灭,大约经历了八百年的时间,楚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慢慢提炼和凝聚成魂的一个过程。这一发展的过程之中,是不断的吸取各处优秀文化,从而壮大自身的过程。“楚文化的成长历程还表明,楚人有不分此珍彼域的开放气度”。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系统一道,共同构成了楚国文化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样式与风格。作为浪漫主义艺术传统的楚国艺术,因其特殊的从而使楚文化成为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文化。

楚国特殊文化意义系统的形成,是和地域性的特点相匹配的。在偏安南方一处的楚国,长期没有战乱从而得以休养生息,再加上其地广人稀,物产丰饶,所以没有中原战乱频仍居无定所无食裹腹的担忧,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着较好的描绘:“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艺饶食,无饥馑之患。”在这个意义上讲,楚国的文化是植根于江淮流域的丰沃土壤之中,在没有饥馑且少战乱的情形下,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发展的氛围,在这种情形下,审美的精神和文化的观念得以最终形成。

楚文化的系统深深的影响到后期的文化艺术样式,作为浪漫主义的集大成之作《离骚》,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诗经》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审美类型的两大类型。《离骚》作为楚文化的代表,其意义超越了居于江淮的楚地,扩展到了更为广大的地域,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类型。

四、结语

楚文化符号以铜器、漆器、陶器、玉器、琉璃器、金银器等器物为载体,民间玩具、乐器、神像面具、生活用品、祭祀用品上都镌刻着楚国特有文化符号的痕迹。这些文化符号体现着楚文化的浪漫情怀和生命精神。其成因是源于特殊的江淮流域,加上楚文化的创作者楚人的创造,以及形成楚文化的所特有的孕育期和成熟阶段。楚文化对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浪漫主义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皮道坚.楚艺术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左汉中.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 [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张正明,刘玉堂.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涂又光.楚国哲学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6]张正明,刘玉堂.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初一复习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阐述了当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引入文化和符号两个概念,对历史文化符号作了论释,旨在以历史文化符号保护为基础,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每个时期的人类都在城市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历史文化遗产便是其中不可磨灭的一笔。但是现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传统的概念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在当代的社会意识中,人们将建筑性物证扩大到基地,从而将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到自然和环境遗产化,甚至还包括地方方言、传统技能、生活方式等等。

    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性遗产(有形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无形遗产)两大类,而在物质性遗产中又分为不动产(自然和建成的)和动产(艺术品)两种。西方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过渡,并且将遗产从精神的需求与现实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相关。

1当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建国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经经历了从文物一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过程,保护范围扩大,这反映在遗产的数量上。但是登录制度不完善,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偏少,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在一起不足10万处,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也只有上百处。与中国的历史年代和国土面积相差数倍的英格兰,其登录在册的历史建筑有50多万处,保护区8000多处。在制度方面确立了法律制度的核心地位。

    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群众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实施旧区改造式的大拆大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行为还在继续,究其保护不力的原因,主要有:1)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应当作经济实体看待。2)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认识不足—特别是无形(精神)遗产的保护相对有形遗产薄弱。3)现今的工作过多地注重理性思维和工程技术,但是精神的东西是隐性的,无法用效果图的方式进行表现。

    由于城市遗产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对于其保护的研究则不能仅仅停留在片面的物质性的或技术性的研究上。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知识价值是其价值的精髓,同时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要做到保护工作的成功就要重点把握文化,使其成为保护工作的基础。所以,该从何种方面去把握则是本文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2两个概念的解读

2.1文化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原意指对自然界生物的驯化、培育、耕种,进而演变为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培养、训练;中文的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的“人文化成”,和西方有所区别,其更偏重伦理道德教导,从而合乎礼仪规范圈。

    简而言之,历史文化指的是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只是将文化的前面加上了历史时段的范畴而已。但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理解,对于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其历史性已经并不重要了,它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含义。所以对于遗产的关注,讨论其历史性并不是很重要,文化才是核心。

    文化的构成:david总结文化的要素主要为3个—符号、定义和价值观。这些是用于解释现实和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不难理解,文化需要表达,符号是语言和实物组成的,文化通过符号语言表达出了它的价值和定义。明显的符号可以很容易感知文化,如各个地方的方言、建筑形式等等。

2.2符号

研究符号学,首先要对符号概念本身有一个正确认识。我国  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尚不深人。目前,较为流行的界说来自于双重意义学派的思想,即把符号看作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并由此概括出符号的3个必备特征:1)符号必须是物质的;2)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东西;3)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息,即社会习惯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赋予的特殊意义。这一观点把符号的物质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另外维基百科中将符号定义为“在一种认知体系中,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

由于文化的构中含有符号的因素,符号学便很容易与文化相结合,将更加突出文化符号的作用。

3历史文化符号的诊释

    当符号学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时,文化的核心内容便会清晰的表达出来—隐性的意识形态遇到显性的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便会以载体的形式表达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人所感知的文化的内容。由此,历史文化符号便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而反映。事实也确实如此,举个通俗的例子:大雁塔反映了盛唐和佛教文化,其建筑结构反映了当时的风格;羊肉泡模是生活的反映;陕北民歌是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讲,历史文化符号具有两种不同的概念:物质存在是表象的反映,是世人最先接收到的信息,虽然具有空间意义,但这仅仅是那时那刻的信息而已,不具有时间意义,其可读性比较狭窄,内涵也不丰富;物质已表达了原本就在那里的涵义,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而历史文化符号则确切的表达了已在的涵义。

    历史文化符号的重要性反映在其是超越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精神存在。物质是一时的,但精神是永恒的。虽然不能说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符号就反映了遗产的全部信息,但那是精髓的反映。诚然这种符号会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发生改变,如:地方口音。

    那么,历史文化符号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则扮演着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4以历史文化符号保护为基础,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首先要加强符号学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确立了符号的核心地位才把握了文化。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在社会中,对符号的重视会有所偏差,比如为了达到某种利益而有意的作出一个迎合的举动是司空见惯的,且这种迎合往往伴随着商业利益的获得。当开发商把目光转移到历史文化符号上的时候,符号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卖点—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而沾满了铜臭。其次,在护的工作程序中,由于历史文化符号是历史文化的核心,在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前,首先进行系统的历史文化符号的保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历史文化符号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浓缩和抽象表达,认真解读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可以使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以历史文化符号为基础也包括了尽快完善历史文化符号保护的政策措施内容,使其成为隶属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的根本子法。众所周知,法律手段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其是否完善往往反映着名城保护的效果如何。我国现在只有一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各个地方的保护实施除了这部法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定。这些法规和政策其实形成了一个只有塔尖和塔基,而缺少丰厚的塔身的现状,换句话说,在保护法下的各种相关子法、专项规定还很少。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符号保护专项规定,既保证了历史文化符号的价值,又避免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偏离正确的轨道。最后,历史文化符号的基础是否可以托起遗产保护的上层建筑,除了客观条件如政策措施的完善外,城市规划从业人员高素质的文化内涵及文脉解读能力也是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建立历史符号保护系统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规划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内容就是进行物质建设,但是,这其中往往太偏重于技术的过程,造成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理解的不到位,从而出现质量较低的规划成果。

初一复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

1. 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关于信息资源问题

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信息资源整合问题,一是信息资源整合的广度问题;二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度问题,同时也存在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广泛深入地开展交互式信息服务带来障碍。高校图书馆欲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不能不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加以解决。

1.2 关于技术平台问题

高校图书馆技术平台的交互性问题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参与积极性和满意度。目前交互性较强的技术平台基本都是应用Web2.0技术较为深入的平台。邓胜利认为[1]互式信息服务平台要充分体现Web2.0的元素、定位和创意。在交互式平台的架构上要体现两大宗旨,即强大的后台系统和简单的前台页面,它们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以用户为中心,技术平台服务用户的宗旨。目前,应用Web2.0技术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的交互性,提升用户体验,是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技术平台问题的通用手段,但是如何应用相关技术构建更为方便实用的技术平台仍然是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1.3 关于用户问题

从根本上说,用户对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不够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切实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开展交互式信息服务。解决用户问题首先应从根本上将“以用户为中心”理念贯彻到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积极向用户推介交互式信息服务,创新性地推出用户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参与交互式信息服务,从而提高用户对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1.4 关于馆员问题

馆员是实现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主体之一,主体对于交互式信息服务的认知和服务态度、服务心理、服务行为至关重要,这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励馆员积极参与高校交互式信息服务,从而提升馆员服务质量达到较高的用户满意度,使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实现馆员和用户的良性互动。

2. 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的目标

2.1 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的总体目标

对于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任何服务,就用户而言,其目标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获得满意的用户体验;就图书馆而言,其目标则是尽最大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将用户需要的信息及资源传递给用户,想方设法地满足用户需求,并使用户获得满意;就馆员而言,则有了使用何种手段和方法使图书馆的作用得到最大地发挥,使用户得到最高满意度的问题。可以说三者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那就是“用户满意”。因此“用户满意”是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基本目的和总体目标。

2.2 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具体目标定位

(1)关于用户需求定位

首先,目前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普遍缺乏用户针对性和内容关联性,只能满足浅层次的一般用户的信息需求,而用户潜在深层次的信息内容需求很难满足。其次,高校图书馆用户更偏好于交互性、直观性、效率性更强的信息服务方式,基于图书馆网站的交互性较强的信息服务方式也更易得到用户的偏好。优化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过程中的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方式,应当定位于注重用户的信息行为方式的交互性、直观性和效率性特点,同时应积极尝试将新生的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

(2)关于信息资源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的目标定位就首先应当着眼于信息资源整合,各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系统以及不同地域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的集成。其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系统的公共用户界面应简单、友好,使用户能利用同一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同步检索,实现同一主题信息资源一步到位的检索与查询。其三,则应当根据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定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户界面,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3)交互平台定位

用户满意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目标,面向用户的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则是高校图书馆提供面向用户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基础。面向用户的交互式服务平台一般应定位于以下功能:信息检索服务——包括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的检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包括实时参考咨询、E-mail咨询、常见问题问答、即时通信等;个性化推荐服务——指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信息,及时、主动地向用户推荐信息资源;交流互动功能——指提供用户与用户、用户与馆员、馆员与馆员之间充分交流的途径,包括读者荐购、BBS、博客、Wiki等。

(4)关于馆员认知定位

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认知度、参与积极性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本原因是馆员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认知定位问题,认知定位不准确必然导致参与积极性差和服务质量不高,也将无法达到用户满意,因此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必须明确馆员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认知定位。首先是馆员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理论认知定位;其次是馆员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实践认知定位;最后是图书馆员要清楚在交互式信息服务过程中自身的作用和地位。

3. 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基本思路

高校图书馆的交互式信息服务是信息交流传播理论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具体应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以用户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交流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个性化服务为基本要求,正确定位用户需求、信息资源、交互平台和馆员认知,不断优化信息资源体系,优化信息服务技术平台,优化个性化服务机制,不断引入交流互动新技术,不断创新,使用户获得更满意的用户体验。

3.1 以“用户中心”思想为优化服务的指导思想

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资源为中心;第二阶段是以服务为中心;第三阶段是以用户为中心。程焕文教授认为“用户永远是正确的,用户决定图书馆的一切,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对用户永远不要说不,用户的一切过错都是有益的。”[2]这些观点都是图书馆界对“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集中体现,这表明图书馆界对于“以用户为中心”理念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意识到必须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才能做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辅助科研的使命决定了“以用户为中心”理念是其进一步优化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

3.2 以“信息交流传播”理论为优化服务的基础理论

根据信息交流传播理论,在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过程中,首先能够使人们充分认识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规律,把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中交流传播主体的信息心理和信息行为,以求更为积极地开展交互式信息服务。其次能促使图书馆深入分析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模式。其三,信息交流传播理论对交流传播过程中交流主体认识的思想,将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关注交互式信息服务过程中主体的变化及其作用,并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和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用户间的信息交流主体大体可分为信息资源、馆员、用户三部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用户和馆员之间有其固有的信息交流传播规律,在“信息交流传播”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为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提供帮助。

3.3 以“个性化服务”理念为优化服务的基本要求

美国国家图书馆与信息技术联合会的专家认为,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第一要务;[3]个性化服务包括个性化和主动性两个方面;[4]个性化的本质是针对性,即对不同的用户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主动性的本质是主动服务,即系统自动按照用户的信息需求主动积极地提供相应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平台为手段,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其最终目标是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服务。要做到用户满意,个性化服务是其基本的要求,也是用户满意度提升的重要途径,还可以说,个性化服务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重要特征。高校图书馆在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过程中,必须以“个性化服务”作为实现用户高满意度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实现方式。

3.4 以“信息交流互动”思想为优化服务的创新思维

目前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用户参与度并不太理想,很多用户缺乏参与交互式信息服务的积极性,有些图书馆开设的交互式信息服务甚至存在无人问津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中,内容贡献者的数量很少,大多数用户成为旁观者而并不积极地投入到内容创造中去。

对网络信息服务而言,关注度就是生命力,在交互式信息服务环境下,如果希望用户更多地参与并创造内容,就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和利益动机。高校图书馆优化交互式信息服务应当创新思维,借鉴知名商业网站的会员制、积分奖励制等方式提升用户参与度,从而盘活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邓胜利.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信息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贺子岳.世纪之交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2(3):28-33.

初一复习计划范文5

1、克制自己贪玩的欲望。到了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刻,每天晚上应适当减少玩儿和娱乐休闲的时间。多拿出些时间来看看书。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下认真复习(语数英)。上课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要走神,画出老师说的重点。课下不要光想着玩儿,没事就拿出自己的书来看一看,回顾一下。

3、每天晚上定时定量复习一个单元(语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句子多读几遍。要背过这个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还要掌握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一说这里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还要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发生在哪个时期,借这个故事来赞扬谁,或者赞颂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记一记词语盘点的词,背一背日积月累。(数学)背一背这个单元的定义,再做一遍书上的题,还要做一些课外的辅导题,多掌握一些体型。(英语)重点背这个单元的单词、粗体句子。掌握句式,学会运用。

4、多练笔(语文)。在最后的这几周时间里,应该多写写作文,而且要从多方面入手:写人、写景、写物、写事、写读后感观后感、缩写、想象、写信、看图作文、发言稿、写研究报告,总之,可选的主题有太多太多。

这就是我的期末复习计划,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还可以给我提出其他好的意见,我会虚心接受。祝愿同学们在即将升入小学6年级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一复习计划范文6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暑假活动计划

假期中任务繁多,想做的事情也很多。要把这些事情逐一筛选、调整,根据暑期时间合理安排,制定一份“暑假活动表”。一切活动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表”进行,但还是要注意劳逸结合。

二、认真复习,迎接奖学金考试

这个测试是暑假后初一下学期的一个总结,暑假中,要把初一下学期学习的所有内容认真复习一遍,还要制定一个“复习计划表”。争取测出好成绩。

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如:绘画、书法、音乐、英语、信息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勤奋读书,注意积累,善于写作,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