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征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防征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防征文

国防征文范文1

1、根据国家政体指定的偏向民生的财政政策,收到了“保稳定、促增长”的双重目标。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整体结构,就注定了所有的财政方针的最终获利目标定位为广大人民群众。从我国开始进入市场经济大潮时,没有出现过的经济现象、未发生过的经济问题都不断涌现。国家通过不断优化经济战略结构、制定适时适应的经济政策,解决了譬如失业、通货膨胀等一些在计划经济中不会出现的经济问题。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社会的关注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了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等民生和社会失业问题上,国家的财政政策自然相应的向这方面进行大幅度偏移。从GDP、GNP等相应的指数数据上可以看出国家的收入在不断上涨,而从居民收入水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的不断增长的趋势得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在稳步提高的。2008年二月开始,结构性价格调整所带来的通胀压力逐渐加大,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在积极地使用金融工具的同时,加大调整财政投入来扩大供给,使得物价稳定回落,经济平稳增长。

2、相机抉择的财政方针运用合理,审时度势。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积极地财政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发行公债实现了公共收入的大幅增长。2003年GNP增长率高达9.1%;自2005年起,推行了“双稳健”的政策,从“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四个方面考虑,通过国家减少发行长期国债,转扩大需求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手段,确保了国家与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2008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低糜,国家为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重新推行积极地财政政策,通过投入拉动内需、保证民生等方式,保证国家平稳的渡过这段寒潮期,并逆势上扬。可以看出国家对财政工具的选择使用既慎重又灵活,而且能够准确的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的波动和走势,主动地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方向结构等方式,来保证国家的财政方针目的的实现,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

3、在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经济生命力。我国虽然进入资本运行市场中的时间不长,对一些经济问题的处理还缺乏实践经验,但是,在面对这些纷繁的问题时,国家总会及时的出台相应的针对性强的财政方针。如我国在应对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物价指数(CPI)的不正常上涨,通过规范市场运行,不断打压经济泡沫,多次调整证券交易税费、再贴现率、变动利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逐步使物价回落。而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已经影响到了其他产业的正常运行,国家为了控制炒房和囤房、降温房地产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包括购房实名制和不允许以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4、注重营造市场经济运行氛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更人性化。我国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开始,就注重了两种经济模式的不同运行氛围和对国民的影响,慢慢的纠正了在转型初期涌现出的如诚信危机、信息披露不对等、不尊重个人财产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国家在采用新的财政政策时,会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证和预先通告,尽量全面市场信息。例如国家在规范证券市场打压证券经济泡沫时所出击的一系列“组合拳”,多次对一些不理性的投资人进行了规劝、提示以及风险分析,注重了个体经济人在市场投资上可以理性承担的责任。国家通过政策改革,不断的调整税费,达到了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目标。而进来对全国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税费调整就是取消了与数亿农民切身相关的农业税和不断的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充分体现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缩小贫富差距和还利于民的不断尝试,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既提高了总体的生活水平,又扩大了国内需求,一举两得。

二、财政方针的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倾斜性滞后性明显

1、对市场经济规律及经济运行环境的把握上,不够全面。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1年的历程,可以说我们国家是在不断前进,也是在不断探索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子,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又没有经验可谈。一些财政政策的目标、方向是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可行的,但是运行起来却有诸多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认识不到位。市场是个一直在运行的动态机制,这就要求它的理论体系也是动态的。而现行的一些财政政策在执行上所取得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对以下的两个方面的把握有偏差。

(1)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的独特性使得财政政策的切入点不好准确把握。由于我国现行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根本上区别于自由市场经济和完全计划经济的。这就造成了政策在制定上的明显边界线痕迹,既想大程度的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强力刺激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又加上了很多的条框限制。所以应该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上下工夫。

(2)忽略了民众的消费观念和预期消费能力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在制定财政政策时,把主要的精力集中放在了市场运行是否合理合规上,而对作为经济个体的个人消费行为的整体力量对经济的影响力估计不足。如我国去年在压制证券市场过热势头时,所颁布的一些“组合拳”,都在短期内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快便被飞升的大盘指数给淹没了。如果不能引导好民众预期消费期望的话,只会是将财政政策扔进“人民战争”的海洋。

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只注重了经济层面的转型而忽视了国民在意识层面的接轨。现今在国家各个层面的中坚人才力量都是经历过计划经济的,而改革开放从31年前逐步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对思想意识的转变却远远的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应该在注重营造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的氛围角度出发,培养民众的经济理性。

2、倾向性财政政策的导向性明显,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政策方针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法规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但是这种导向作用应该在一定的影响力下存在,不能超过这个影响的额度而反作用于经济本身,从而造成财政方针的负面效应。而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所采取的财政方针,由于导向作用的过剩惯性而导致的负面影响主要又以下两点。

(1)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从这次东南沿海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受损最严重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我国的制造业投资不足、依赖外资及海外市场严重,同时对自身制造业在产业链的定位也有问题。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及土木工程等行业的过热发展和2007年开始的以股市为牵头的金融资产市场的火爆,吸收了各个方面的投资资金,包括较为整块的制造业投资;另一方面,对一直占据对外贸易绝大份额的制造业没有放长眼光去督促转型,去占据能够获利更多的产业链环节。这些都与我国一开始的一些为了能够迅速见成效而忽视正确引导和分配资金比例流向的财政方针,是密不可分的。造成了现在要从世界工厂的人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尾大不掉的现状。在面对加工成本增加和海外需求缩水的双重打击下,只能主动停产或是被海外销售公司无情的抛弃。

(2)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我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倾斜性财政方针策略虽然迅速扩大了GDP数值,加速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占据了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国家28.1%的人口的中部地区,在国家的经济板块中越来越“边缘化”,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最低的现象。面对东南沿海的先一步发展优势,西部大开发热潮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这种大背景,国家这才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但是现在发力如何之难?长期的政策底谷,一方面打击了当地民众就业及创业信心,造成了中部地区的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失;另一方面,长年的国家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不仅造成了基础设施的缺乏,缺少迅速吸收投资的氛围,而且当地资金被原有的经济热区所吸引,回撤不易。而由财政政策导致的投资资本的高差坡度,使得资金流动起来的速度回更快,更难以驾驭。

3、财政政策的滞后性大,作用效率大打折扣。所有的财政政策都有政策的滞后性和缓释性,这与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流畅性有关,也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关。美国的货币政策滞后性为6—18个月,而我国的货币政策时间的滞后性为7—24个月。从数据上看,我国的财政政策滞后时间尚可,但是如果从对经济现象的预测、发现、制定对策直到政策发挥效用整个过程加以贯之的话,就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如我国自1993年宏观经济紧缩、到以低膨胀率的软着陆、再到“双积极”的出台、直到现在“双稳健”的实施,都是在被总体的经济环境牵着走,而且每每的财政政策的出台都是在经济问题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极大不良影响后,才缓慢出台,并且每项需要废止的财政方针政策,都会有一个刹车式的效果实现的惯性,对新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产生消极的影响。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对于经济现象的分析预测估计能力不足;二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成熟,导致财政方针作用效应受制度的影响大。很多过去制定的且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制度继续在发挥作用,对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三点建议

1、广泛的吸收意见,正确估计民众投资意向对经济的影响。由我国经济模式的特有性所产生的经济人的投资心理也应该具有其特殊性,从投资理财科学角度考虑的话,应尽快形成针对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氛围下的“民众投资心理学”。而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部门,在制定政策方针前所召开的听证规模应扩大,要有普遍性的统计数据,可以将广布的互联网络利用起来进行听证。弄清作为广大经济个体的民众到底需要什么、意向指向何处、接受的底线到什么程度。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财政政策方针更顺利的下达实施,而且符合民众意愿,以人为本。而各类大型网站上可以设立更多的讨论更全面的经济论坛,从国家的角度去进行支持百家争鸣,广泛收集民间意见和听取争辩,为国家经济职能部门平添无数个工作在各个经济部位、环节上的耳目,提供更多的第一手信息。

2、加大对经济大国经济动向和各种经济现象的监视、分析的力度,加强预测经济走向的能力。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可能会把地球上的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拖入到泥潭中。也就是说,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身在同一个经济链条上的各个国家都要为可能不是自身问题的问题来承担后果。而正如“蝴蝶效应”所描述的那样,这次次贷危机的原因简单的也许只是从某个人的失业还不起房贷开始的。而应对经济问题时,越快的反应速度就越能为下一步的制定和实施相应政策赢得宝贵时间,把财政政策的滞后性在环节消耗上的时间缩短。我国对各个大的经济国家及群体都有相应的监视机构,但是力度不够,而且缺乏分析和预测能力及机制。首先,要建立多方位收集国内外经济动向咨讯的机构。可以依存于现有的我国驻海内外的各类媒体机构收集信息,然后专职机构可以通过构建大型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收集。国家可以通过考量媒体贡献予以资金上的补贴,因为只有真实及时的信息才能保证预测的有效性,从而降低国家经济风险。其次,要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及推导。广泛吸收大众舆论及专家学者看法,从不同角度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出对我国下步经济走向可能的影响就达到了为科学预测节省时间的目的。如监控、分析及预测功能的成本为“1”的话,那么所带来的对经济风险的控制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3、以经济危机为契机,向“注重公平,兼顾效率”转型。自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以来,对公平与效率的讨论就不曾停息。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越来越多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表明了国家对现在的一些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的现象而导致诸多问题的态度。不能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的增长方式符合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战略方针,也达到了非均衡性增长的目的,将我国的生产总值不断的推升。但是也产生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以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一个契机短时间的改变一下战略发展的着眼点为“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原因有两点:一是逆势的快速增长需要付出的成本加倍,不能达到“效率优先”的考虑。身处全球性的经济寒潮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好,就要考虑成本问题。我国有信息也有实力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依然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没有必要任然“保8”的快速增长。环境的恶劣肯定会使步伐更为艰难,同样的增长速度所要付出的资金、人力、环境会以加倍的形势进行消耗。应该将主要力量放在国内的完善公共事业、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贫富差距上。弃难从易,以低成本换取高收益,其实这也是一种效率的体现。二是树立民众信心。从去年的大盘跳水开始,民众的投资信心倍受打击,而长篇累牍的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渲染也使得人心惶惶。而占国民绝大多数的中间阶层,承受了更多的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既然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就要加大对社会公平的投入,就要使民众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广大民众度过困难期的信心。而信心形成后,投资热情的调渡和居民消费预期的回暖,也会使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步伐更为稳健。

【参考文献】

[1]陈爱东: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M].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

[2]贺利娟:“中部崛起”财政政策高级研讨会观点综述[N].中国财经报,2005-12-25.

[3]黄卫东:与郎咸平教授商榷我国经济问题应对之策[J].经济论坛,2008(9).

国防征文范文2

作者:叶世隆 张根生 张伟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英•甘地(1966年—1984年)

1.绿色革命的实施1966年尼赫鲁的女儿英•甘地上台执政,面对迅速增长的人口和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英•甘地调整了尼赫鲁的农业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在全国采用以技术变革来带动农业生产增长的新战略即“绿色革命”。所谓“绿色革命”,就是在特别的地区,采取增加农业投资,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办法,提高农业生产率,以促进粮食生产。具体说,就是选择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又有一定水利基础设施的地区,采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必要的农业机械,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自绿色革命实施以来,印度政府在高产品种的使用和推广、化肥的使用、农药的施用和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在高产品种的使用和推广方面:1966—1967年度,印度使用高产品种的农田面积为189万公顷,1971—1972年度上升到1540万公顷,到1980—1981年度达到4310万公顷;在化肥使用方面:1960—1961年度,印度生产的全部化肥为15万吨,消费量为29.2万吨,进口量为41.9万吨,到1980—1981年度,相应的数据分别是300.5、551.6和275.9万吨;在农药的施用上:1960—1961年度农药的消费量是6000吨,到1980—1981年度为45000吨;在农业机械化方面:1961年,印度每10万公顷耕地的拖拉机可得量是20台,1970年上升为60台,1980年时为270台。同期,印度的电动水泵是131台、817台和2286台;每公顷耕地的用电量为5.5度、23度和71度。一个最显著的成果是到1978年,印度已经在低水平上解决了粮食自给。对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同时又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下层人民的收入水平。尽管绿色革命的成就斐然,但是也存在着局限和不足之处。绿色革命主要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几个地区取得成功,致使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作物产量增长的不均衡,小麦的单产和总产量有很大的提高,粗粮的产量和面积只有微不足道的增加,豆类生产几近停滞。由于只注重粮食作物的增长,经济作物中的油料作物因为技术落后、播种面积有限,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食用油;在绿色革命中受益最大的是大农,农村中的小农、边际农和无地的农业工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投资现代农业,只分得了绿色革命的残羹冷炙,农村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大农在农村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导致了农村政治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基层的政权组织为贫苦农民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了。增施化肥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大量农药的施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也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的平衡。2.的继续进行英•甘地政府在农业发展上实施绿色革命的同时,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又作了一些新的努力。英•甘地在1967年的十点计划中提出迅速实行措施,重点放在实施土地最高限额上。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想获得剩余土地,让更多无地和少地的人得到土地。实行土地所有最高限额,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60—1972年为第一阶段,1972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各个邦并没有按要求执行中央政府土地限额的原则。结果土地依然由大土地所有者把持着,土地占有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针对60年代前后制定的土地所有最高限额法收效不大的情况,印度政府要求各邦重新修正的最高限额法不迟于1971年1月24日生效。有17个邦制定的土地最高限额法降低了土地限额标准(见表3)。1972年7月23日,国大党政府在德里召开各邦首席部长会议,制定了“国家指导路线”。根据“国家指导路线”,各邦大体上都对原有土地所有最高限额法进行了修改,从此进入了实行土地最高所有限额的第二阶段。随着土地限额法的实施,印度政府共获得剩余土地734.8万英亩,449.2万英亩分给了415.2万人。在分得土地者中,有203.3万人(占45%)是表列种姓。这次改革和60年代相比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进展仍是缓慢的,同预期的目标相距甚远(表略)。连印度计划委员会也不得不成认:“规定最高限额的计划在实施当中被冲淡了。法律本身存在各种缺陷,法令生效和实施的拖延、迟缓都造成了大规模的逃避。作为规定限额的主要目的———以合理的价格向农民分配土地———基本上是失败了。”印度政府希望通过来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做法又一次未能实现,农民的土地问题只是部分得到解决。

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绿色革命实质上就是一场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提高了印度农业生产力,增加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实现印度粮食低水平的自给。但是,印度粮食总产量小,人均占有粮食低,生产率低且增长缓慢。据有关资料显示,印度农业生产率明显低于世界许多国家。印度农业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中有:灌溉设施的缺乏、化肥使用的限制、高产品种推广的局限、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水灾和土地侵蚀等。二是制度因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是以生产部门的现代制度为基础的,如果建立具有创新性的制度,它能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技术。制度因素主要有:的局限、农村债务、市场体系不健全等。这样,由于技术、制度以及技术和制度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印度农业生产率低。

国防征文范文3

关键词:房产税;国际比较;评估;第一居所

一、房地产及房地产税制概念的界定

(一)房地产的概念界定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统称也称不动产房地产包含土地和土地的附着物,是土地和土地永久性建筑物及其衍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所谓房产,是指有墙面和立体结构,能够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居住或贮藏物资的场所(2009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第九章第一节)。它体现了房屋主体的所有权关系和使用权价值。地产指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下作为财产的土地。简单地说,就是土地财产,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地产包含地面及其上下空间,地产与土地的根本区别也就是有无权属关系。

(二)房地产税制概念界定

房地产税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即一切与房地产经济运动过程有直接关系的税收都属于房地产税。在我国包括房地产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投资方向调节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即房地产类财产税。因此房地产税制,并非严谨的税收经济学概念,它仅是从行业角度出发的税收体系。故而,国家为了针对房地产经济活动而专门制定了房地产税制,即由若干种税种共同构成的经济调节体系。房地产税制作为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规范房地产经济行为的重要的经济杠杆,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税制国际比较

(一)房产税国际征收情况综述

房地产税收在目前来看是世界各国普遍都在征收的一种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税收制度中都会涉及到房地产税,甚至在其税收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其具体的征税方式归纳出有四种类型:第一,将房地产与其他财产划归在一起,针对纳税人在某一时点的所有财产(即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综合征收,征收此类税的国家有瑞士、美国、瑞典、德国、丹麦、荷兰等;第二:只将土地和房产合并课征房地产税,对于其他的固定资产则不征税,征收此类税的国家和地区有泰国、波兰、香港、墨西哥等:第三,是将房产与土地分开单项征税,如澳大利亚的地价税、日本的土地保有税等;第四,将房屋、土地和有关建筑物、车船及其他固定资产综合在一起征收不动产税,按此类型征税的国家有印度、新加坡、日本、巴西等。下面分别美国、日本二个国家的房产税情况。

(二)美国:支持社会福利

在美国,对房地产占有、处置、收益等环节征收的各类税项总称为房产税,一般通称的房产税是指对方差本身征收的税收,美国大部分地区都征收房产税,收税主体是县、市政府和学区,州和联邦政府都不征收房产税。一般来说,县税和城市税比较接近,而学区税是前两者的五倍。

目前美国大部分地区的税率水平保持在0.8%至3%之间,并以1.5%左右居多。在美国,征收收房产税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地方政府的开支,完善公共设施和福利。由于这些活动和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向民众开放监督,因此民众纳税的意愿十分积极。

(三)日本:兼顾社会公平

在日本,房子和土地都是可以出售的。也就是说,房子买了那就不仅意味着拥有房产本身,同时还意味着获得相应的土地所有权。就算买公寓楼,开发商也会依照单户面积占整栋楼房总面积的比例分摊整栋楼占有的土地。由此可见,在日本,房产税不仅涉及房子,而且涉及土地。

(四)国外征收房产税经验归纳

1、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房产税收由于具有税源稳定、容易进行管理的特点,在地方税收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坚持“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在课税范围方面,按“开源节流”的思想做到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即将非盈利机构的不动产列为免税项目,而其他无论是营业用房还是非营业用房都征收单一房产税。同时将主体税种的税率设置一般比较低,从而使税收总体负担水平也比较低。

3、以房产的评估价值为征税依据。现在大多数国家按照房屋当前评估的实际价值来计税,学者普遍认为这是比较公正客观的。

4、侧重在房产的保有环节征税。国际通行做法是侧重在房产的保有环节征税,避免在房产的流动环节征收过多的税费。

三、房产税推广至全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价格评估制度

目前我国不动产价值评估处于体系未建立、市场不规范、配套不完善阶段,因此在目前情况对于下不动产税德征收没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当前最常用的技术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种:1、将土地基准地价做为基础然后再加地上物的折余价值;2、直接以公开市场上可获取的房地产市场价值作为课税价值基础。同时还可以引入加拿大等国家的cama(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技术)技术,来降低评估成本,提高税基的评估效率,同时也增加税基评估的透明度,可以大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二)引入“第一居所”概念

第一居所是指纳税人最主要居住、生活的住所,是国外财产税制和所得税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在我国房地产税制中引入第一居所概念的目的是,对于第一居所德房产给予低税率,然而其他居所适用较高税率,从而有利打击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以保证房地产流通市场的稳健发展。

(三)健全和完善房地产税课税的配套制度与政策

第一,完善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第二,是在税务部门内部建立评税机构并培训专职评税人员,以加大房地产税收征管和稽查的力度。第三,着手理顺城市土地和房屋管理体制,力求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积弊,建立“精简、高效、权威、统一”的房地产管理体制,从而为房地产税收的课征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降低征税成本

由于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很广,这必然会给纳税申报、征收、稽查等工作带来一些的困难。首先在申报环节对于纳税人身份的鉴定,应税房屋的评估及税收优惠减免情况的认定,需要税务机关掌握精确地房产资料和户籍信息。因此房地产管理局和地税系统要实现信息共享。另外鉴于房产税征收工作的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在纳税人第一次完成申报以后就可以每年按时在指定的银行完成房产税的缴纳,或者直接由银行代扣代缴纳税人的应交税费。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地税局的征税成本。

(五)确定适当的免税面积

既然房产税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申报,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住房的集群效应,即有很多可以共用的空间,例如:厨房、卫生间、客厅等空间,一个和两个人居住所需要的面积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六)对于特殊住房的处理

这里所指的特殊住房是即可作为商用,又可作为居民住房的房产。对于这类房产应该如何设计征收房产税了?笔者认为对于该类的房产并没有必要特殊设计税收制度。因为一般的写字楼是不适宜正常居住的,所以这类房产本就不在居住免税的优惠之列,本就应该按照税法规定从租或者从价征收房产税。而如果是在家里办公的化,正符合国家所提倡的节能环保,同时和国家鼓励创业及就业政策所相吻合,是值得引导和鼓励的。故没有必要多征税收。

结束语:国家开征房产税的目的本是为了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为的是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和泡沫。但是依国际经验来看,房地产税的收入作为地方政府主要的收入,其用途也多是用于公立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而我国的房产税收入主要是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出。此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抑房价。重庆、上海试点以后,房产税的全国征收已经指日可待了。

国防征文范文4

关键词 地方特征云;高温天气;预报方法;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 P468.0+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039-01

Analysis on Forecast of Regional Featured Clouds and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Process in South Area

WU Guo-lin

(Gan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At the background of continuously high temperature and dry weather in south area in 2011,by analyzing the history record,associate with experience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merging of clouds codes(CH1,CH2,CM3,CM4,CL1,CL5)were well conduced to forecast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process.

Key words regional featured clouds;high temperature weather;forecast method;south area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高温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超出过去50万年的最高纪录,而且是以异常快的速率达到如此高的浓度。如果地球持续变暖,则21世纪内的气候变化有可能在地质历史上都是极端异常的。全球的变暖速率一旦加快,极端高温天气事件就会频频发生,因为全球气候的变暖已经造成了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其局地效应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气温是决定大气状况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变化对天气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小区域的气候,提高预报高温天气过程的准确率,是地方气象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1 与高温对应天气过程中的特征云的定义、形成

围绕地球的主要气流,谓之大气环流。它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支配。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受季风环流影响。赣州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者两者混合的可见聚合体。云的外形等变化标志着大气当时的各种物理状况。因此,借助于对云的认识间接地了解空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中的运动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云的形成与演变和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把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3族、10属、29类。

CI云是所有云中最高的云,它的云底高度为4 500~10 000 m(夏季在我国南方有时高达17 000 m)。CI云外观具有丝缕状结构,柔丝般光泽,分离散乱,呈丝条、羽毛、马尾状。CI云的国际电码中CH1、CH2,是气团内的对流云,通常由高空对流形成,还有就是在冷锋云系消失过程中形成。CH1、CH2云码在盛夏出现,表示天气晴好。表示高温天气过程的持续,CH1、CH2与高温天气过程有着很必然的关系[1-2]。当然天气系统、天气形势是主因。有气象谚语道:“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游丝则是指其丝缕状结构;夏季久晴便是指高温天气过程长。

AC云的国际电码中的CM3、CM4是中空逆温层下稳定天气下形成的云,云块较小,常呈瓦块状、豆荚状、鱼鳞片,云底高度在2 500~4 500 m(夏季南方地区有时高达8 000 m左右),它们的出现是天气晴好的象征,有气象谚语道:“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死人”。SC的国际电码中的CL5,是低空乱流逆温层下,气层很稳定形成的云,云底高度为600~2 500 m,也是稳定天气的征象。低云中的CU、FC,垂直向上发展,底部几乎平坦,顶部呈圆弧形,像馒头一样,个体不大,形状多变,云底高度600~2 000 m,国际电码CL1(CU、FC同时出现)表示空气稳定,是晴天的象征。

2 高温与特征云的关系

笔者用特征云查找了近5年赣州市最高气温≥35 ℃相对应的高温记录(2007—2011年),数据见表1。并且绘制出了2007—2011年高温的天数条形框图,对比5年的图形,从中可以看出,有特征云记录的高温天数在总高温天数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有9个月的比例超过70%以上,5年总体平均达到67.94%。这也意味着,特征云的出现,有较大的概率预示着高温天气的降临。高温是单一气团即特征云长时间控制产生的结果,因此可以利用云码作为一个辅助方法,来进行高温天气过程的气象预报工作[3-4]。

3 结语

2007—2011年5年的气象历史资料表明,特征云的出现必然伴随着高温天气。地方性云对区域天气具有指示性作用。南方这片火红的区域,持续不降的高温牵动着众人的目光也揪紧了民众的心,地方性云是区域天气活的广告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预报方法、装备手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观云测天气象资料和民间谚语,已经逐步淡出了气象人的视野,气象谚语这个祖宗留下的气象财富正逐步被湮没。许多预报员不会去留意,也有的根本不了解天气电码中上述特征云码的含义,如何保护这个财富是气象学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创新固然是气象的灵魂,方向是对的,但是同样不能忽视了本地特征云演变的天气变化规律和气象谚语,它们在本地区的短期高温天气预报中还是具有重要指示性意义的地位和很大的作用。特征云其季节性,也因地形不同而具有地区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验证总结和完善,不生搬硬套,从中发现云的演变规律,利用传统方法和高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找出预报模式和指标,才能提高高温天气过程天气预报的准确率[5],追求卓越,为民造福,让高温在民众心里降温。

4 参考文献

[1] 钟海英,范泽.云的观测记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建议[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S1):116-118.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 [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0.

[3] 刘春风,柳宏英,石江,等.昌吉地区高温天气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6(5):7-9.

国防征文范文5

1.1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政府电子网络构建做的比较好的,是美国、新加坡,还有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中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做的比较好的,也最具代表性。美国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是1993年,由副总统戈尔提出一个国家资讯规划,国会通过了方案,提出到2003年10月,政府机构要逐步消除市场化办公,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电子化的在线交易。为了推动政府信息化,美国在推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时,甚至通过总统命令这样一种形式来规范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比如1997年12月,克林顿了一条命令,要求政府的信息不是根据机构进行组织,而是根据用户可能寻找的服务,或者是信息的类型来组织,即政府要帮助公民一站式地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

在应用领域方面,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开始时,也不是全面出击,而是重点突出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是有选择的,在推动电子政务应用时,更多关注的是政府对社会、对企业的服务,对公众的信息服务。美国确认了重点应用:建立国际性的贸易资料系统。建立政府部门的电子邮寄系统。这是美国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时,最初确立的一些重点应用领域。

1.2欧盟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欧盟15个成员国目前绝大多数都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按照欧盟提出的目标,这15个国家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方面是统一步调的。他们提出在15个欧盟国家内部,重点或者部分推动20项几乎全部是面向社会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讲,有12项是面向社会成员个人的,有8项是面对企业的。而且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欧盟15个成员国大体都要能实现这20项应用,也就是说这20项具体应用都能在网上办理。通过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概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化的力度,推动电子网络政府的建设,说到底他们的本意是要提高本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2当前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存在的困难

从政府管理体系和机制方面看,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的构建受制于庞大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或者说,行政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构建的复杂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绝不能过于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这是因为政务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一级政府都设了很多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职权,各自行使独立的权力,但是他们又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系统,它要左右配合、上下连动,这是政务管理,政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企业运作的重大差别。在美国,大体是自由市场经济,这个自由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的模式总体是管理的比较间接,很少直接管理,而且各个政府部门的设置也比较粗放,不像我们机构设置的那么多,那么细化。美国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机构设置,我国相对的是一种细化的机构设置,在这样一个大布置的行政管理体系下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②如何改变传统政府的政务管理流程和程序。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现在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这套传统政务流程是相当难的,而这个流程不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不适合、不符合信息化的要求,所以政务信息化一个重要的要求是要对传统的政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比较复杂,也是比较难的一个问题。③如何改变公务人员的管理行为。公务人员在长期的传统政务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一种观念、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要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按照信息化的手段使他们的行为、观念能够适应电子网络政府要求,两者之间应该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变公务人员的行为,使他们的行为能够适应电子网络政府管理要求,重要的在于公务人员管理理念的转变,只在管理观念转变了,管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

3西方电子政务发展得到的启发

吸取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网络政府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①要关注应用,首先在重点应用领域进行突破;②要立足服务,面向全社会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③要循序渐进,政府及各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府”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建设。

(1)国家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重视的问题应是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国家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努力贯彻落实。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子政务作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其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党政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的调整和协调。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从而能够对全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一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性,而是强调未来的可连接性和整体布局、应用的合理性,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了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

(2)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信息网络信息库。政府信息化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整个社会所需要决策的数量越来越多,政府决策的负担越来越重。在信息社会中,政府更开放,公众的参与性更强,决策更趋科学合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更具体直接。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①要求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经济结构、信息系统及社会文明的其他特征相适应;②建一条能将所有部门连在一起并让它们协同工作的安全的政府内部网和中央数据库;③提供满足公民特殊需要的服务,公民能够从网上方便、安全地得到这些服务。

当电子网络政府逐步构建完成之后,政府的网上应用会越来越多,如此便会产生出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在建立电子政府的初期,应对数据库的建立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要加强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从而既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又能互相连接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3)建立和维护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建立关系到实际的应用,是发挥整个电子政府的功能的一个具体表现,在电子网络政府建设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般应与数据库的建立同步或更早一点,但它也必须在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得比较完整之后才能发挥其作用。应用系统的范围较之数据库系统更为广泛,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内部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政府对城市和社会的管理工作水平真正上一个台阶。

电子网络政府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可能会影响整个政府存在的形态,这对于传统政务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过去、行政管理人员实际更多是一种管理职责,那么未来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公务人员逐步要成为一种知识管理的提供者。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电子政务效益从何而来[J].天津科技,2005,(03).

[2]张守谋.电子政务:我们还缺点啥?[J].科技信息,2002,(06).

[3]刘鑫.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2006,(04).

国防征文范文6

关键词:地方政府 债务 风险 防治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带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财政方面的问题,缓解地方经济压力,地方政府举债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行为。通过政府债务融资,能够对政府的经济困难进行解决,提升政府在地方上的自和话语权,但是同时也带来的巨大的债务风险,一旦出现失控,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地方政府债务是当前政府部门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一种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主要是利用政府部门在地方的公信力,以税收能力为担保进行还本付息。从目前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站务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即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以及其他相关债务。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主要是从赤字率、负债率和债务率的角度分析,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的债务赤字率仍然属于安全范围。从负债率分析,其数值可以说非常高,已经远远超过了风险数值,虽然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基本上不会出现债务危机的问题,但是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后果是难以预料的。因此,高负债率是地方政府债务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就债务率来看,高债务率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6年,全球对于我国信贷风险的担忧不断增加,调查显示,有超过8成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债务率会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高债务率同样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表现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对其自身所应该承担的债务无法按时还本付息的可能性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相应后果,具有客观性、规模性、损失再分配性的特点。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表现如下:

(一)地方与中央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是为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公益性项目并不能完全通过自身收益来实现贷款的偿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担保,而一旦其无法偿还贷款,地方政府将会背负巨额债务,进而形成财政风险,甚至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可能会产生财政危机,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财政体系。

(二)金融体系风险

政府融资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债务人与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无法对其偿还能力进行准确评估,而为了能够减少融资成本,还存在着举新债以还旧债的现象,使得原本应该由政府财政承担的风险转移到了金融机构头上。一旦风险爆发,则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损害公众利益,甚至影响政府的威信。

(三)房地产市场风险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市场调险可能会成为地方政府债务中最为主要的风险。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在债务偿还中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性较大,相关调查显示,截止到2014年,部分省份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占比高达50%以上,相对单一的债务偿还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三、地方政府债务及风险问题的防范

结合上述债务风险的表现分析,引发地方债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完善的财政制度、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等,中央政府应该重视起来,做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工作。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应该从制度方面着手,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分税制度改革,对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进行合理界定,明确相应的职责。具体来讲,应该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权限进行调整,对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利用社会资源去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应该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逐渐取消税收返还制度,对各级政府的财权进行合理规划,强化其对于债务的偿付能力,缓解乃至消除债务风险。

(二)强化地方债务审计

审计在地方政府债务工作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真实反映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评估负债能力和风险状况,起到良好的防范预警作用。通过债务审计,能够发掘出一些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对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有力打击,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另外,有效的债务审计还能够对各类项目进行评估,对存在错漏的项目进行补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不仅如此,通过审计结果的公开,还能够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强化公信力。

(三)健全债务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举债审核制度,对政府举债的规模、来源、用途、偿还方式等进行严格审核,避免盲目举债的现象;二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盲目举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应该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为,并做好相应的惩处;三是政府债务公开机制,实现债务管理的透明化,主动接受上级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信息时刻处于一种透明公开的环境中,尽一切努力做到无造假,无欺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风险问题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结合债务风险的表现和成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化解措施,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风险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上一篇军训征文

下一篇科普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