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文1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
“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文2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是《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新增的一个考点,“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鲜明”是指色彩(感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而不含糊。“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这类题型一般置于第II卷的第六大题中,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分值为3―6分。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是较高层次的语言运用能力,它综合了语法、修辞、逻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语文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普通班,学生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学习这个考点有三个矛盾:一是看似常规的考点又不知具体要求;二明确考点要求却对考察形式知之甚少:三积累过少难以形成有效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的教学,大多数高三学生缺的不是考点知识的讲解,不是记忆考点知识的技能,而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我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反思归纳的方法,在教与学时间的分配上少讲解多反思,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获得能力。
【教学构想】
根据如上的考点解读和学情分析,参照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策略。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题的考纲要求
能力目标:探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提高语言表达的意识,培养热爱语言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考点知识系统化,运用能力题型化,解题思路规范化。
学习方法: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2.教具选择
语言知识的运用,实践性强,不宜在课内一味串讲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料尤其是高考试题来了解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题的考纲要求,探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题的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
结合实际让学生体味身边一些符合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生活情景题,这些由实际生发的问题,会深深打动作学生的心灵,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4.问题设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亮点。我设计的课堂问题有: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题的考纲要求是什么?高考都有哪些试题涉及此考点?你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惑?解疑析难应该落实到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上。
5.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文字资料,采用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本课教学。
6.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根据教学重点和本诗特色,我的板书分预设和生成两块。预设板书设计有考点要求、能力题型、解题技巧三部分。
考点要求准确 词语、句式、选择语气符合表达的目的
鲜明 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生动 具体形象可感
能力题型主题词――转述事物――广告――短评……
解题技巧①整句 ②积极意义 ③修辞、句式、口语
【教学流程】
在充分扎实做好前置学习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导入新课、交流预习、重点研读、方法探究,拓展迁移、课堂总结、课外练习等七个环节。安排一个教学课时。
1.导入新课(幻灯片)5分钟
洞晓知识点,妙笔生新花
用两道高考题导入新课
(2008•福建,17)明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个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答案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2006•北京,23)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
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个字。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无几,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而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答案 (示例)好事无好报。折射出的是人与人的冷漠、不信任,令人深思。
2.交流预习(文字资料)5分钟
(1)两道高考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 ①准确②鲜明③生动④简明、得体
(2)对试题的要求是否能做到 ①不好做到②不明白标准
3.重点研读25分钟
(1)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是《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新增的一个考点,“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鲜明”是指色彩(感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而不含糊。“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这类题型一般置于第II卷的第六大题中,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分值为3―6分。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是较高层次的语言运用能力,它综合了语法、修辞、逻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语文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2)讨论交流 (幻灯片)
设计问题①
我校前一段开展了“诵读经典、传唱红歌”的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则主题词。
展示学校悬挂的宣传标语:诵读中华经典,传承革命精神
集体讨论,这则标语是否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
师生共同拟出新的主题词:
与经典同行,让红歌流动
诵读经典,有道德的心灵不会枯萎
传唱红歌,有泪水的眼睛不会干涸
设计问题②
评述这则小笑话“一位同学从食堂回来,另一同学问,打饭的队伍排的还长吗?这位同学回答,不长,但很粗”
笑话简洁生动,“粗”字用得最妙
问题设计③
如何生动地向老师描述班内自习课较乱的情景
生答:班内房盖都要被掀翻了
生答:同学们都“疯”了
师示例:教室里,跳的、闹的,唱的、笑的,跑进的、跑出的,忒乱啊!
4.方法探究(幻灯片)5分钟
总结特点方法
积累整句改编,巧用动词,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5.拓展迁移(幻灯片)5分钟
此环节,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下问题
电影《唐山大地震》源自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小说名和电影名那个名字好?
(1)小说名字更直抵内心,更让人感到那种切肤之痛
(2)电影名考虑到商业价值
(3)从实际运用中体味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6.课堂总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言的应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用性、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试验田,研读、练习、积累,使我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考出满意的分数。
7.课后练习(幻灯片)
(1)下面这段话中,画线句子表达不够准确,也不生动。请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它改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梁启超故宅门前,那棵老杨树又粗又壮,像老母鸡护雏般把院子搂了个严实;新房子和旧房子堆叠在一起,显得很拥挤。
答案新房子和旧房子你拥我,我挤你,显得十分亲密。
(2)“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①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②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文3
关键词:教育新理论 拓展延伸 知识链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文本依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和指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活学活用教材?如何在教材处理中渗透学生能力的训练?如何贯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教师的教学取得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的双赢。这是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就中高年级的教材处理而言,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学情了解要全面。教师在授课前,应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简称学情),如果班级学生基础好,整体水平高,那么教师处理教材就可删繁就简,多强调知识点,多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反之,教师就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实际,对症施“教”,教材处理趋于简单,课堂讲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接受。切不可脱离学生实际,希望值过高,造成知识的浪费。
二是内容处理简单化。中高年级语文教材,课文篇幅长,涉及的内容多,教师要教的知识面多,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写作特点等等。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知识链当中,教师要冷静分析,要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如果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就有可能造成重点知识和非重点知识的兼容混淆,淡化教学重点。对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运筹帷幄、胸怀大局,区分重点与主次,不能觉得各个知识点都重要,学会科学处理教材。尽管处理掉的课文内容你可能会讲的朗朗上口,是你教学精彩的瞬间,但是在教学中不该给学生讲的,一个字也不提。唯有如此,才能反衬出重点。我在教学《孔子与学生》时,只讲了孔子对待学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治学态度,却没有讲他的名言警句,原因是孔子的话很难理解,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是主题引申重点化。处理教材必须把握好重难点,这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对重点知识就要重点处理,其它知识都要为引申主题服务,以重点为圆心,建立一个知识结构的子系统,折射相关知识群。我在讲《飞向月球》时,重点围绕月球飞向太空时,航天员的工作、吃饭和休息,鼓励学生联系日常实际,寻找不同点,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辐射,搜集“神七”登月的图片、资料,溶入重点知识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登月后的美妙和。对于其它的段落知识,一语带过,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即可。既引申了重点知识,又强化了课文主题,教材处理的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避免了满盘皆“兵”问题的出现。
四是知识拓展要多样。教师如果墨守成规,就知识讲知识,学生只能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无法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而通过拓展延伸,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参与学习,参与讨论的主动性显著增强,最终的教学效果必然明显。而要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要提前考虑,先知先觉,教材处理得面要宽泛,为知识的拓展留下回旋得余地。我在教《落花生》时,从一开始就强调落花生与苹果、石榴、桃子的对比,知识传授完毕,我适时以两种水果的对比,转向两种不同性格人的对比,让学生开展讨论。结果出乎我的预料,许多学生提出,在当今社会,需要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把优点,特长亮出来;而不像落花生,只知道奉献,却埋没了自己。虽然学生辩论的结果出乎课文本意,但我却分明感受到学生思想的超前性和可塑性。当然,在拓展时,应根据具体课型,灵活掌握、区分对待。
五是能力训练要明确。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学生能力训练,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的概念很含糊,缺乏操作性。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的能力训练,包括语言表达、阅读、写作三个方面,这节课怎么训练?训练什么?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进行能力训练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具体明确。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还是训练阅读、写作? 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能贪大求全。我在教学《拾穗》时,结合课文内容,旗帜鲜明的提出训练学生有顺序的描写和细致谨慎密的观察,并以《我们的校园 》为题,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给学生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空间方位概念;在如学习《罗斯福集邮》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每段的前一句话,使学生懂得了这是每段的中心句,并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既明确了中心句的概念,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处理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扬长避短,使教材处理更加规范和科学。使学生真正听的懂、学的好、进步早,促进并推动整个教学改革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文4
一、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1.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复习时要紧抓书本。考试80%的内容源自课本或是稍加变通,如理科要对书上的典型例题、公式切实理解,非常熟练地运用到解题中去。文科如语文学科的古诗文默写,这是固定不变的“死”知识,只要多用工夫就能得分。对英语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单词、句式,要做到耳熟能详。对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要把原理性的知识牢固掌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阅读课外读本,做些拔高的题目。
2.优等生要在熟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模仿高考试卷,自制试卷,以试卷命制来代替复习,或是与水平相当的同学交换各自命制的试卷;给他们创立交流的平台,让其通过“聊天”的形式,几个同学在一起,在“漫不经心”的闲聊中梳理知识点,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发现——因为学生自己在复习时会有局限性,这样的“集思广益”能够碰撞出新知识、新思路。
3.有偏科现象的学生,在一模之后,不应该再把薄弱科目作为补习的重点,而是应该从总分提高的角度布局备考。考生的薄弱环节有可能就是其弱项,即便投入大量精力补习,获得总分提升也很有难度。例如英语、语文,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大幅提升几乎不可能;而数学、物理等涉及方法、思维和技巧的科目,通过补习则有可能获得质的飞跃。
二、做好课堂引导工作
1.引领回扣,构建知识网络。教材是根本——要深度回归、深刻理解、深入反思。一查课本基础知识,二查主干、重点知识、热点知识。要对照《考试说明》中的每个知识点,认真研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同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每一章内容的重点、难点,找出每一章知识的关联点、延伸点以形成知识网络。
2.小专题,快节奏。后期的复习我们采取的是“小专题,快节奏”复习模式,每个专题要集中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讲解要紧紧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突出中心是我们提出的对专题讲解最重要的要求。要从提高课堂复习效率着眼,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过多的讲,过多的练,而是对重点问题舍得用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
3.注重思路,提高审题能力。高考试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越来越多,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历届学生都存在由于审题不准、思路不清、答题随意、速度太慢等问题造成大量失分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定精选训练题,决不搞题海战术,不同的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探究性命题、综合题以及创新性题目等要讲清解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务必结合典型题目训练审题,加强审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审题又快又准是做对题目的前提,后期复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找“关键词”“抓科学用语”“看问题指向”“划横线”“想原形”“找影子”等方法来进行专门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答案要紧扣基本点,准确、简洁,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开放性的试题,要有创新意识,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
4.注意解题规范,加强规范训练。小赢在实力,大赢在细节。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多考生因为表达不清、用语不准确、解题过程不严密、书写不规范而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得到纠正,缺乏严格训练。在学生能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规范化的书写和表达能避免无谓的失分。因此我们在后期的复习中要求学生使用学科语言,例如化学语言(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要准确、完整、精炼,进行化学计算要步骤要完整、结果准确。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试卷,把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和书写较差、较乱的试卷分别展示,形成明显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促进书写的规范。展示失分卷,分析失分原因,明确答题思路及答题组的要求。在这一细节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与指导是非常关键的做完题后要给学生面批的机会,因为我们针对学生解题情况的个性化评点,往往能使学生事半功倍。
5.善于总结。总结中勤思,例如课本中相似、相关、相对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的反思,明确其共性;对章节之间、专题之间的知识联系常进行反思。解题后要深思,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优化,语言表述是否合乎逻辑。错题后再反思,把错题摘录在错题集上,变“纠错”为“究错”。建立“常考易错题”题库,防止重蹈覆辙。考试后要沉思,建立反思笔记,及时订正分析错题找出根源。通过反思笔记可知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毛病”,与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交流共享。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文5
一、挖掘教材,深化备课,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案例资源库,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物质”基础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物质”基础,没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就无法落实有效教学。备课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的首要环节,它不仅要突出对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核心问题的研究,还要对相关的内容和派生的内容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研究程序和解决策略,并广泛联系与核心的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资源。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在备课环节构建课堂教学资源的模式(见下图)。
在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构建知识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着眼于对教材的研究,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在突破教材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同时,整合关联内容(学生“邻近发展区”知识),挖掘派生内容(形成学生能力发展的知识);二是着眼于学生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三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资源构建:①构建情境素材。创设情境必须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为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具体的素材,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总结经验,达到“触境”“生情”的效果。②构建问题资源。在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备课环节,教师应深入教材,既可以在教学重难点处创设问题,也可以根据学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此外,为了发展学生能力,在探究环节构建问题资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问,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构建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学活动资源。有效的课堂首先是开放的课堂,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课堂。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亲身体验的活动资源,让每个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预设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保证学生的思维沿着交流、思考、推敲、总结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对探究性学习活动作出科学具体的部署,如对学习小组的科学分工、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时间设定以及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等。
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有效课堂,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专题的教学,我们都设置有一个大集体备课组,采取“备课反思讨论修改上课实践再反思形成优秀案例”的流程进行备课,对所教学的学科专题进行系统的、具体的研究,总结教学资源构建的基本方法,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比如,初中化学教学形成了“情境引入,激趣导课实验演示,探究验证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运用纠错,整理提高”的课堂教学流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则形成了“营造情境,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深入感知合作探究,品读提升拓展延伸,形成能力”的课堂教学流程。最终以学科为单位形成“学科导教导学案例”与学科教案资源库,以方便科任教师资源共享。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实效
前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曾说过: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事实证明,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了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我们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并反复实践,力图构建出不同学科不同专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各环节条理明晰,结构紧凑,效果显著。如针对小学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我们构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审题训练,确定方向范文引路,渗透技巧小组合作,打开思路确定题目,拟定提纲”的教学模式。下面以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一位亲人”的作文教学为例,简要谈谈作文教学在构建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面的具体操作。
【教材简析及教学目标】
本次习作是写一位亲人,旨在通过习作激发学生对亲人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反映亲人的个性特点和品质的方法,并养成独立构思和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进而达成作文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事例中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写出真情实感,这既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将通过整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亲情,表达情感)与预设的片段范例(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来降低写作的难度。
【教学资源的建构】
1.预设3-5组有关亲情的视频素材,营造情感氛围,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2.生成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构建教学活动资源,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以“介绍你的一位亲人,用一个事例说出他(她)的品质或特点”为话题,开展说话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
3.习作技巧的渗透,解决“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对事件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或特点,让学生习得写人作文的基本技巧。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审题立意,确定方向范文引路,渗透技巧拟定提纲,构思成文”为模式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你与亲人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吗?请你跟老师一起走进这组画面,去寻找那些感人的、温馨的回忆吧!(出示5段视频,配音解说,渲染气氛,勾起回忆,梳理素材,体会亲情)
我们的亲人用行动传达出对我们的爱意,他们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是如此的亲切,请你告诉大家:此时,你想到了谁?
将学生的生活作为习作话题,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诱发学生“触情生思”,打开学生与亲人共处时的记忆闸门,用心捕捉感人的亲情,如同挖了一条习作思维的“沟渠”,引入了生活经历的“活水”,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
(二)审题立意,确定方向
1.审题明旨。习作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做法是:学生读习作要求,教师总结要点。写一位亲人,要求在典型的事例中,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或特点,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2.立意选材。请学生把自己最喜欢、最敬重的一位亲人隆重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要说清楚你的这位亲人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你为什么敬重或喜欢他(她)?(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全班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立意”与“生活”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对亲人的回忆中领悟习作目标,自主表达情感,达到新课改理念下“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我笔录我思”的习作要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活动是构建学习活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评讲,并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功能。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自学、小组成员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合作,而小组之间的竞争,又激发了学生习作交流的热情。
(三)范文引路,渗透技艺
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后,请学生说说如何把平常的事情写具体,并反映出人物的品质。做法是: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撷取一个片段为范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学生阅读后,同桌间进行讨论,接着全班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从而得出写人习作的技巧——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情感。
运用片段范例结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积累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这是最切合儿童心理的言语表达范本,这种“榜样”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拟定提纲,构思成文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可见,列提纲是一种很好的习作方法。习作前请学生运用列提纲的方式,把本次习作构思成文。教师可提供几种常用的列提纲的方法,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纲的编写。
列提纲是提高写作效率和写作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来就能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时,需要根据习作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有关环节可作适当的增删或调整,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审题、思考,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写作技巧,在合作探究和体验中完成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效率。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技巧;导入性提问;启发性提问;对比性提问;总结性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56-01
课堂是一个置疑问难、思维碰撞的展台。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问题冲突,既是一种智力交流,也是一种思维碰撞,充满问题情境的课堂,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思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人的思维需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释放和展现自己的潜能和才华,在多项的思维碰撞中,闪现创新的火花。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是多种认知能力考核成绩的表现,需要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怀疑、不唯书、不唯上等等,是提高科学素质的保障,也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物理学家牛顿正是凭借极强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能力,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的问题,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面对我们中学生正是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年龄,这是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来的实际语文教学工作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对学生提问的方式浅谈几点如下。
一、导入性提问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并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就是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内容之中,这可以围绕前面已学过的重难点知识设计问题导入,通过温故旧知识而引出新知;也可以从相关知识的信息中导入,启发学生思维,学生通过已获取的知识信息,产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及求知欲望,使旧知识在新知识中得到延续、发展和提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很注重新课导入情境的设置,这一点在我的教学案例中也体现得很明显。比如我在设计九年级课本中的《雨说》这一课时不急于讲解课文,而是先设置问题“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诗句?”进入我的第一个板块――“听,雨声从唐诗宋词中来”,同学们努力回忆、争相发言,很容易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启发性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通常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重点知识,尤其是学生觉得无疑的知识,他们往往理解肤浅,这时可以巧设疑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复揣摩,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而对于难点知识,只要设计合理性的提问,通过设疑问难、辩疑解难,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思维方向同时简化、分解难点,尽快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达到释疑、排难的目的。《礼记•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置疑问,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和探究,引起有意注意,增强感性认识,以便于更好地上升为理论。
三、对比性提问
在教学中,往往需要设计一些对比性问题向学生提问,有利于学生辨析知识的差异,认识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化。笔者发现在学习中同学们经常混淆一些概念,表现出问题最多的就是很难区分文章的写作手法中“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几个概念,往往遇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一头雾水甚至张冠李戴。于是笔者只要在教学中遇到其中一个问题,就一定会对比另一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提问,让同学在脑海中链接旧知识同时将两个概念进行自由的碰撞,使这两个概念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形成一个知识的链条,清晰、系统。这样周而复始,学生自己就会构架出一个知识网络,再也不会感到迷惘。
四、总结性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一般用于新课进行中某个知识点的小结,或一节课内容的全面小结。例如,在学完《羚羊木雕》第一课时后笔者会提醒学生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主要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学生自然会得出多用语言描写的答案,那么接下来就要学生通过一课时的学习自己来总结语言描写的作用,每个学生可以总结的并不全面、准确,但是全体同学集思广益,深入交流,再由老师精心点拨就一定能得出最完美的答案。
五、如何看待学生提出问题
笔者认为提出一个好问题跟完美的回答出一个问题是等价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别是在自习课里,努力创设乐学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极力鼓励学生提问题,期望学生主动地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以求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对教师的叙述发问:为什么会这样?不这样行不行?其目的是什么?如果――会怎么样?当学生习惯于提问之后,就会逐渐提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从“死记”中解脱出来。这定能有肋于学生想象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记载,以便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具体的指点矫正。教师还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不管其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都应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从敢问、善问过渡到“会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