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班幼儿游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班幼儿游戏范文1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幼儿教育中所谓社会性指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所需特点、品质。它是和平相处、解决矛盾、和睦相处的技巧和策略及使用或掌握公共资源的能力。社会性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也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
一、问题提示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幼儿的仪态和礼貌评价幼儿的社会行为,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少会关注自己的仪态或外貌问题,如何评判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幼儿园中我们通过创设社会性游戏评判孩子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社会性游戏,观察和发现幼儿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怎样与他人交往互动。
娃娃家是幼儿园最常见的社会性游戏,在小班布置让幼儿感觉温暖、安全的娃娃家环境,给予幼儿家庭生活体验,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家庭的温暖,减轻分离焦虑,同时学习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完善人际交往。观察幼儿自主游戏时娃娃家中若干幼儿的游戏情况,评价班级中部分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情况。
二、案例
来园后的自主游戏时间,小G很快选择了娃娃家区域,插好卡片后她和清清、轩轩在娃娃家忙开了。小G拿着一个蓝色圆柱小玩具撑在娃娃的身旁,侧身坐在床边,把梳妆台拉近了身侧。清清左手用箩筐装好一个水壶,右手拿着一个杯子,弯腰凑近身体问:“你要吃什么?”小G抬头“菠萝菠萝蜜”,说着眼睛瞟了一下在旁边玩的其他小朋友。清清转过身去小灶台摆弄她的工具,小G嘴里开始念着:“菠萝菠萝蜜,菠萝菠萝蜜。”并开始摇头晃脑地唱起来,双手拿着积木晃动着身体唱了2遍,看了一下清清,并轻轻瞄了一下老师。接着她停了下来看着旁边的轩轩左手拿着小碗,右手拿着一把刀和一个小平底锅绕了过来,一边敲击着一边唱:“嘿哟嘿,嘿呦嘿,烧呀烧饭了。”然后转过身继续唱着:“菠萝菠萝蜜,菠萝菠萝蜜。”轩轩在小灶台的左侧挤开了清清,清清向后退了2步,小G只能往小床的右侧挪动了一下。嘴里继续咕哝着她的歌,这时听到有小朋友来的声音,抬头侧向左边看了一下门口,又回身向右看了一下清清的灶台。轩轩已经做好了饭,拿着他的平底锅和铲子,右手抢过清清手里的小碗,清清和他拉扯了一下说:你不给我们的厨师。轩轩一用力还是将碗拿走了并回身放到了小床上。清清很委屈地转身看了老师一眼继续回身拿灶台上的工具。小G坐在床边把轩轩放餐具边上的小熊拿起说:“要不它睡觉吧。”站起身说着:“睡吧!”转身跪在小床上掀开小被子把它并排放在小床最右边,并盖好了被子。这时轩轩拿着小碗也挤到了小床边看了一下娃娃,小G轻轻退下小床说:“你是她的爸爸,我是她的妈妈。”轩轩回身准备新的食物,小G也跟着一起蹲在食物框边上看着,轩轩用小碗装了一个香蕉和一条鱼,小G拿起框子里的煎鸡蛋和鸡蛋说着:“我来烧。”将鸡蛋拿到灶台上分别放进2个杯子,左右摇晃着最后倒了出来。轩轩也找到了食物在灶台上烧着,小G看了一下他说:“这是我们的控制台,这是我们的控制台。”左手轻轻搭在灶台上看着轩轩做饭。“爸爸”小G大叫了一声,停了一下咕哝了一声“老―老公”,声音小了些,轩轩没有答应,只是从右手边绕过她将菜端到了小床边。小G看着轩轩的动作,中间抬头看了我一眼,走到床边趴下看轩轩喂娃娃,嘴里说着:“多吃菜营养高!”声音很高。清清也端了饭菜走了过来,蹲在他们中间一起。小G笑着说:“谢谢清清,谢谢清清!”
三、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在3~4岁期间在社会领域中人际交往之目标是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本事件中小G已经能实现此目标。娃娃家是孩子们常玩的一种社会性游戏,做饭、喂娃娃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形式。经过观察可以发现游戏中轩轩更多的是在同一个区域进行平行游戏,小G始终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开始时和清清玩做饭,“喜欢吃什么”,并利用摇头晃脑的歌唱形式表达了出来。当两个人的游戏受到干扰时(轩轩抢了小碗),清清表示抗议,小G用更积极的方式解决了这个冲突,她给轩轩安排了一个角色,“我来当妈妈,你来当爸爸”,轩轩也接受了安排,小G成功用她的策略使游戏继续了下去。接下来分配做饭的过程中她主动要求做鸡蛋,可以看出她扮演做饭角色时已经有所经验。开始使用“爸爸”这个称呼大声叫轩轩,后来停顿转用小声的“老公”称呼表明她对家庭成员中同一人不同称谓已有所认识,并能适当转换,不过并没有得到同伴的回应。在最后的喂娃娃过程中,清清再次加入游戏,小G表示很欢迎,继续这个游戏。从始至终小G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在游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四、案例反思
对于进入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进程。起初,幼儿完全自我中心,源于婴儿阶段本能,进入幼儿园后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要开始学会如何和同伴相处。幼儿在最初的阶段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如抓人、咬人等不适应症状,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一直是小班初老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幼儿从刚入园的摆弄、操作玩具,初步模仿到进入中班渐渐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并进行初步合作,再到大班时在游戏行为中产生假想替代行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及时了解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并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往。
1.让幼儿与教师一起观察和讨论
将游戏拍成视频和幼儿一起观看并讨论。如“你喜欢在娃娃家玩什么游戏”?“你是怎么玩的(具体玩法)”?帮助一些不会玩的幼儿提供借鉴经验。如果和幼儿观看视频时出现攻击,教师可以和大家讨论这种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一般来说大多数幼儿都不会喜欢具有攻击的同伴的,可以给有这种行为的幼儿一些警醒。
2.教会一些游戏策略
当别人玩的过程中,如果有幼儿想要参与,需要一定的介入策略,如询问,在旁玩相似的平行游戏,直接“闯入”。不同介入方式往往会影响游戏进程或者中断游戏。同样游戏过程中如果出现影响游戏的因素,如何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可以是协商、妥协,也可以是转移注意力等。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谈话、集体活动或者个别指导中示范或者教授相应积极策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社会性游戏,这就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小班幼儿游戏范文2
【关键词】小班幼儿.玩色游戏.策略
在玩色游戏中孩子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与玩色游戏的材料互动,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孩子的双手得到锻炼和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美术技能。我们应运用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玩色技能帮助孩子进行美术活动,习得各种绘画活动中相应的技巧。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
玩色游戏是手、眼、脑并用的一种实际操作活动,单一的游戏材料往往会使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却能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让他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根据不同的玩色游戏,我们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材料,比如:棉签、印章、喷壶、滚筒、蔬菜、毛线、纸团、树叶等,再和多种鲜艳的颜料进行互动,如:让幼儿拿印章或笔帽、蔬菜,蘸色盖印在纸上;可以让幼儿用手指或手掌直接蘸无毒颜料。在纸上印出不同色彩的指纹或掌印;也可以教幼儿将颜色滴在纸上,用嘴或小管吹出各种自然的纹理;还可教幼儿使用棉签进行简单的涂染……孩子们在玩色游戏中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美术活动的快乐。
二、创设故事情境贯穿始终,提高孩子的游戏情绪
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较易分散,单一地讲解示范并不适合,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对孩子们的绘画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如在玩色游戏《柳树姐姐梳头》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春天到了,柳树姑娘的头发越来越密、越来越长,微风吹过,好多都打结打在了一起,柳树姑娘着急地哭了起来,请你们帮助她理顺头发,重新变成美美的柳树姑娘吧……有趣的故事情境,能使幼儿对活动产生积极的情绪,主动地进行绘画。
环境同样能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帮助孩子在活动中更为投入,如在美术活动《粉刷匠》中,营造出一面洁白的墙壁,孩子们便刷得很高兴。《春天的树》的场景让孩子感觉就在一片树林中,具有真实感,活动中还设计了水油分离现象的花朵和小草,加强了整个活动的趣味性和神秘性。这些活动环境的创设也同样贴近了孩子们的童心,让孩子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三、提供自主创作表达的机会,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就是给孩子自由选择表达内容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创作、无拘无束地表达童心童趣。如活动《可爱的小鸡》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有的孩子用蜡笔画了一片绿绿的草地,一只只小鸡在草丛中散步;有的采用手指画,用颜料点画出一群可爱的小鸡;有的用黑色蜡光纸撕成一只只可爱的小鸡,然后组成一幅漂亮的小鸡玩耍图……多样的创作形式,丰富的作品内容,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力。
同时,尊重幼儿作品、“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人说“你说孩子是怎样的人,孩子就会变成怎样的人”,我们要找到每幅作品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肯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要轻易说哪幅画画得不好,这种做法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评价时,语言还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笼统。例如:“你蛋糕的颜色真漂亮,有蓝色、绿色、红色、黄色。”“你真细心,你画的圆都是封闭的,真棒!”“你画的星星亮亮的、挂满了整个天空,真漂亮!”“你很耐心,画的迎春花开满了枝头!”除了教师评价,在每次作品完成后,我还会把全班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孩子们互相欣赏、交流,有时还让孩子给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画的。每次,孩子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构思。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异想天开,我都会给予肯定,并和全班孩子一起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总而言之,玩色游戏是小班孩子非常愿意接受的快乐教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教得津津有味,孩子学得乐此不彼。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孩子们的玩色活动肯定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孔起英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 .托班教育活动设计 [M].浙江新时代出版社 .2001.
[3]李蔚宜 .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设计 [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小班幼儿游戏范文3
关键词 观察 游戏 小小班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20-02
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重要的途径。小小班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情感外露,存在明显的个性。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及能力差异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助于儿童发展与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适宜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细心观察,客观记录幼儿游戏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也伴随着幼儿的成长。通过细心观察幼儿游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班上“不同”幼儿的情况。幼儿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的目的及游戏活动的特征,灵活地选择观察方法,并注意利用表格、文字、图示、影像等多种记录方式来记录自己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尤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语言、表情、动作细节,潜心做一个幼儿行为的观察者。
在游戏活动中,有时我会运用“扫描观察法”对幼儿依次轮流进行观察,以便大概地了解全班幼儿的情况;有时我会采用定点观察法对“特定幼儿”进行观察,如总是单独游戏的幼儿、明显有破坏性和攻击性表现的幼儿以及一个不能忍受极小挫折的幼儿等。例如,笔者对班上一名“不同”的幼儿的观察记录如下:“班上有个可爱的小男孩,他好动,语言丰富,有个“爱打人”小毛病改不掉。每天在户外游戏时,我观察到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遵守老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游戏,只有他总是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喜欢惹惹这人,碰碰那个人,影响别的小朋友游戏,游戏的时候有很多的小朋友来告状。”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更加详尽细心地观察这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而分析造成他这些行为表现的原因。也许有的是因为紧张、恐惧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或许潜意识中为自己不受伤害,内心很自然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又或者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原因等。我们可以把平日观察到的情况和分析出的原因,在离园接待时和他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找到了真正的原因。而后和家长合作,针对性通过言语指导、行为示范等多种方式,真正改变该幼儿的行为。
二、时刻观察,有效指导幼儿游戏行为
观察幼儿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幼儿的信息,还在于进一步对观察信息给予解释,进而更好地从幼儿出发设计课程,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指导,使计划教育与随机教育巧妙结合。观察是提供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可使教师了解并提供给幼儿游戏的必要条件,如时间、空间、玩具材料、游戏经验等,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游戏的空间够不够、玩具材料恰不恰当、幼儿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等。萨顿.史密斯提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程序为:首先要观察并仔细辨别幼儿的兴趣与技巧,其次投入参与,最后跳出幼儿游戏,作进一步观察。在她提出的这个程序里,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幼儿游戏时时刻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做好记录,为下次游戏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在小小班角色游戏《抱娃娃》中,制定的目标是:教会幼儿学会正确抱娃娃的姿势;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游戏开始前我用大部分时间示范、强调让幼儿学会正确抱娃娃的方法,要求幼儿在抱娃娃时要把娃娃的头靠在自己的手臂上,另一只手托着娃娃的屁股。幼儿开始游戏后,他们争先恐后地想来当妈妈爸爸,可是我观察到他们在抱娃娃的姿势上总是五花八门,绝大部分的幼儿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抱布娃娃的,即使我进行了指导,效果并不显著。强迫孩子们按照成人的要求,他们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吗?在活动结束后我反思:“首先班上的大多都是两岁多的孩子,他们受到身体发育的限制,身体的协调能力没办法达到成人的要求。其次,两岁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很随意,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最后,我选择娃娃的体积太大,不适合小小班的孩子来抱。”于是我调整了布娃娃的大小,将大小适宜的布娃娃投放到区角,分区游戏时请幼儿来抱娃娃,我观察到有的幼儿双手托着娃娃的身体,左右摇晃,有的幼儿双手插在布娃娃的腋下抱着娃娃等等。在幼儿游戏时保持时刻的观察,能帮助教师随时随地了解幼儿,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三、全面观察,发展性评价幼儿游戏行为
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游戏的观察上,只有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才能对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避免教师凭主观意愿、不切实际地空洞说教。教师要表扬肯定积极的行为,也要注意对游戏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鼓励。在游戏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以指导者角色引导幼儿游戏,同时又以平等身份与幼儿共同讨论评价游戏过程与效果。在评价过程中以幼儿评价为主,教师给予指导,突出本次游戏的优点,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小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还不能完整、准确讲述自己的游戏思路,因此在评价时应注意启发引导孩子的自我表达。
例如:“在一次搭搭玩玩《小花》的游戏中,我的目标预设是让幼儿学会插拼合的技能来搭小花。幼儿游戏过程中,我就全面观察幼儿插拼行为,在观察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用插拼的技能来搭小花,甚至还有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技能搭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小花,小部分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都能完成目标要求。在游戏结束后,把所有幼儿完成的作品展示在讲台上,先请小朋友上来拿着自己的作品来说一说:“今天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搭小花的”,也许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还是要提供给孩子这个机会,当孩子们说完教师可以做个补充;最后教师做过总结性的补充,先肯定大部分的幼儿都学会了插拼的方法很棒,特别肯定了一些能凭着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搭出小花的小朋友,然后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在遵守纪律方面,争抢玩具方面,希望下次游戏时大家能改掉这些小毛病就更棒了。
游戏的主人是幼儿,游戏应该成为幼儿发展的前提,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的。这都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细心、时刻、全面地观察幼儿的行为,才能帮助教师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准确地掌握时间和空间的应用,帮助教师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避免幼儿游戏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观察幼儿是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性课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观察幼儿的意识与能力,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小班幼儿游戏范文4
改编;体育运动;体育
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9―0063―01
小班幼儿由于受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动中学,既可满足幼儿游戏和运动的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和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幼儿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方面而不是学习。因此,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吃饼干的时候,大多数幼儿关注的是“吃”这一动作,而不会想到别的东西。于是,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边变边吃,一会儿让饼干变成三角形,一会儿让饼干变成圆形,一会儿又让饼干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幼儿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吃了。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同时还让幼儿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二、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而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有一次在组织幼儿观看魔术表演时,我发现整个过程幼儿都能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这说明小班幼儿也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但是要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时,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幼儿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会变出什么来,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非常好。
三、对现有体育运动进行改编,将数学知识融入体育运动中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体育运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许多现成的体育运动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幼儿的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运动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运动,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以及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运动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和“拍三下”的练习;还有让幼儿边练习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等。这些改编后的体育运动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四、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将数学知识融入体育游戏中
小班幼儿游戏范文5
【关键词】区域游戏 命名 环境 规则 内容选择 指导
区域游戏可以促使小班幼儿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与同伴、老师产生交流。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就班级区域游戏的开展从区域游戏的命名、环境的创设、规则的建立以及区域游戏教师的指导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区域游戏活动的命名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作为老师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点来思考问题。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也是如此,区域游戏的命名更加儿童化,还会引导幼儿参与到区域游戏名称的商议中,充分考虑幼儿的意愿,幼儿在商议的过程中了解了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师幼共同给各区域取名。“巧手乐园”“聪明屋”“建筑小工地”“奇幻世界”“魔力宝宝秀”等等,这些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名称是在孩子们和老师的共同商议下完成的。命名结束以后,我们还会给这些名称配上卡通的图标、规则标志等,在区域周围入口处张贴,位置都非常醒目,让幼儿一看就对各游戏活动区域内容设置一目了然。当然区域游戏名称在每个区域内不仅仅只是一个标志,更重要的是将所蕴含的意义赋予其中。比如巧手乐园,注重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在区域内的锻炼让每一位幼儿都拥有一双小巧手;魔力宝宝秀是昆山电视台的一个综艺电视的名字,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宝宝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才艺。区域游戏的名称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游戏;这些名称同时也折射出游戏的魅力,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感染。
二、 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
区域游戏环境是指为幼儿提供区域游戏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物质环境更多注重环境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动态性,且与幼儿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区域游戏的空间设置、游戏材料(半成品和废旧材料)的提供和游戏的常规要求等都应有利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区域环境之间积极互动。
(一) 区域环境情境化
良好的区域环境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对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来。所以在布置区域游戏环境时,我们有意识地将环境情境化,这样就能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徜徉在玩中学、学中玩情境中,最终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小班《春天真美丽》这一主题活动中,有一个主要目标是:知道春姐姐来了,花儿开放了,柳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小蝌蚪游来了,天气暖和了,喜欢观察周围花草树木,有爱护它们的情感。因此我们在美工区环境中营造了一个春天的氛围。花园内孩子们把折好的小花、迎春花放进去,路的两旁,孩子们卷的柳树发芽了,小池塘里,孩子们点画的小蝌蚪栩栩如生。在孩子们每天的努力下,春天慢慢走近了美工区。孩子们不但与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了互动,同时与美工区的环境进行了互动,在春天的情境中,更好地认识了春天的花、柳树、蝴蝶、蝌蚪,进一步感受到春天这个烂漫季节的快乐。
(二) 区域环境趣味化
区域环境的趣味化既能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更能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所以我们在设计区域环境时更加不能忘记体现区域环境的趣味化。这样,才能让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成为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最佳场所,成为孩子们自由畅想的展示舞台,进而让我们的区域游戏更能体现游戏化,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不是来学习,而是来玩的,真正体现“玩中学,玩中求进步”的精髓。比如在益智区游戏环境创设时,我们既要兼顾启智性,更要注重趣味性:每一种材料的投放,要看一看,它是否能够引起幼儿操作、摆弄的兴趣,孩子们是否愿意反复使用,而不是玩一次就不想再玩下去。再比如设置阅读区环境时,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可操作的材料,让阅读不再枯燥。一些小木偶、指偶、头饰、图书主人公的服饰会让阅读更加游戏化,尤其是小班幼儿,色彩鲜艳、活动的环境让他们阅读时注意时间延长,更感兴趣,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 区域游戏规则的建立
区域游戏场地一般都不是很大,幼儿身在其中往往会有冲突、碰撞,那我们如何来避免这些负面影响,让区域环境充满合作、协商,成为孩子们乐于交往的环境呢?区域游戏规则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规则可以是自发产生的,也可以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可以随着区域游戏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规则要得到幼儿的认可,孩子们认可以后,那么他们会对游戏规则心悦诚服,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同时对规则的认可可以促进幼儿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扩大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空间。比如收拾游戏材料往往是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起冲突的过程,所以我们尝试以自编儿歌的方式引导幼儿按儿歌的要求来收拾整理游戏材料;在游戏中我们往往看到操作材料掉到地上以后,孩子们互相推诿说不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就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来制定游戏规则,懂得玩具宝宝在地上也会不开心的道理,让幼儿要及时捡起来。在游戏中,我们还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小班的规则要定得具体,易于孩子们理解,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好习惯的养成。
四、 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
1. 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始终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有的放矢地选择区域游戏内容。《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的区域游戏也不例外。我们不能认为我们的孩子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所以一些复杂的区域游戏就让年龄大一点的大班孩子来玩,小班的孩子就不能参与,其实这些都是误区。区域游戏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才能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比如以前水彩颜料的使用,在小班往往觉得孩子们会把身上弄脏就不用了,其实不然,小班的孩子已经有了玩色的愿望,我们只要正确对待,与孩子一起制定好玩色的规则,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你会得到孩子们非常有创意的玩色作品。
小班幼儿游戏范文6
关键词:小班;区域游戏;六大解放;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67-01
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是小班幼儿的特点。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时,如果教师不结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幼儿就会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地玩,这样幼儿不仅无法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还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对幼儿园开展小班区域游戏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投放多元材料,解放大脑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活动的对象是材料,材料的选取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和能力,这样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里,在无拘无束的游戏环境中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材料的准备、挑选、投放等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及其能力发展的水平。区域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实现。
1. 游戏材料的投放数量和种类要适当
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如果不经挑选就投放材料,也许能暂时吸引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导致的结果是幼儿拿这个材料玩玩,再拿那个材料玩玩,这样幼儿只学会了拿起材料――游戏一会――丢弃材料――更换材料,这显然与当初投放游戏材料的初衷相悖。因此,在选取游戏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游戏材料是否能有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以确保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随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与分析,并依据分析的结果对游戏材料进行更换、撤除、补充。
2. 游戏材料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他们接受
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材料应具备选择性,并且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师除了准备每个游戏必需的材料外,还要准备一些可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游戏材料,给幼儿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3. 材料的投放层次要丰富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区域游戏中的材料是整个游戏的主要元素,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直接互动,才能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教师要想班里的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到快乐与发展,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必须考虑层次性与丰富性。层次性指围绕同一个教育目标,投放的材料要从简单到复杂,使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4. 保证材料的安全卫生
幼儿园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幼儿家中、身边的废弃物,教师要把材料的安全、卫生放在第一位,确保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不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对收集过来的材料要加以严格的清洗消毒,然后晾干、暴晒,待达到卫生标准后方可让幼儿进行游戏,以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创设合理区域,解放空间
陶行知说:“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布置要结合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要求、幼儿的年龄等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要从幼儿的认知水平、成长需求出发,让幼儿做区域的小主人。在区域环境的布置中考虑要全面,做到既便于幼儿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开展合作,又要防止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干扰,竭尽所能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三、灵活调整区域,解放双手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所谓灵活性就是各个活动区的设置不是一程不变的,它可以伴随幼儿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和兴趣需要进行随时的动态调整。区域游戏中要创造条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性活动,让幼儿的双手在拼、摆、剪等系列动作中活跃起来,不断通过操作活动锻炼幼儿的创新意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幼儿的真实感受,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内容,形成相对稳定的、可以迁移的方法,对幼儿探究意识、探索精神的培养意义深远。
四、及时总结评价,解放嘴巴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此,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对作品的想法,与同伴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表现好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教师特别要对进步大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被认可的喜悦,还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积极地参与。
五、结束语
教师在指导小班区域游戏时,要仔细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水平,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并开发利用更多新颖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