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汉语成语足汉语词汇系统的特殊部分。中国文化在成语的生成和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语修辞现象即根源于中国文化。本文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等多角度探讨了成语、修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角度对成语与修辞作些探讨。
1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
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有三层含义:
1.1成语是修辞活动的产物
《周易》说:“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双方要有“合作精神”。语言交际双方都有双向沟通情感和信息的良好愿望,组织或调整自己的话语,把交际活动进行下去。这就要求语言表达要有表现力和说服力。于是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即修辞技巧的运用。这些修辞技巧有的十分精妙准确,为后代人们一再模仿沿用,久而久之,就出现一批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词组或句子。成语就是其中沿用至今、具有特殊含义的固定词组。
1.2运用成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现象
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为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常常选用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句式或语言材料。成语是一种既富于表现力又简洁通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被人们普遍使用。因此,从广义上说,“运用成语”也是一种修辞方式。
1.3成语是多种修辞方式运用的成果
成语的生成、构造或使用牵涉到许多修辞方式,系统研究成语,可以发现许多修辞方式的影子。例如,如鱼得水(比喻),移风易俗(对偶),国破家亡(互文),磨刀霍霍(摹状),白山黑水(借代),而立之年(割裂),千钧一发(夸张),阮囊羞涩(用典),老死沟壑(委婉),瓜字初分(隐语),逃(桃)之夭夭(双关),关门大吉(反语)。
研究修辞方式在成语中的运用,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2成语修辞的文化机制
2.1务实精神与具象思维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铸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z}。这也影到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2.2喜新求异、含蓄委婉的文化心理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草增辉”。“自己死了”谦称“老死沟壑,’(委婉)。另外中国人也不乏幽默的细胞,“逃跑”说成“逃(桃)之夭夭”;“不得不关门停业”说成“关门大吉”(反语)。夸张修辞格直接创造了非现实的诡异画面,如“气吞山河”、“天翻地覆”。
2.3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2.4汉语与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汉字形音义的特点是成语修辞的基础。方块汉字,有立体感;字字分写,形式整齐;元音辅音相间,音节分明、洪亮,有节奏感,容易形成“四字一组”的成语。四个字两两相对,非常适合对偶、互文。汉语中同音词大量存在,有利于构造谐音双关。汉字字字分写,可以随意截取,重新组合,适合用典、借代、割裂等辞格的运用。汉字形体由有意义的部件“拼装”而成,可以通过“析字”构造隐语。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汉字 表意文字说 评议
一
汉字“表意文字说”的最早经典表述来自索绪尔。
世界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
索绪尔提出的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大分类,尤其是指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典范例子”,至今被许多人所阐发和张扬。但其阐发与张扬的角度并不相同,因而其内涵也不完全一致。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从汉字记录汉语的语言单位角度,认为汉字是表示词或语素的,所以是表意文字。此观点在《辞海》、叶楚强的《精简汉字字数的根据和方法》、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均有论述。
第二类,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出发,认为汉字表示的是语素的意义,所以汉字是表意文字。此观点在孙均锡的《中国汉字学史》、何士达主编的《现代汉语》等著作中有论述。
第三类,从汉字的构形依据角度,认为汉字是因义构形的,所以汉字是表意文字。王宁在《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以及《汉字构形学》等文章中作过论述。
第四类,从汉字表示概念的角度,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言而与概念直接联系,所以是表意文字。申小龙在《汉字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以及《汉语与中国文化》、潘文国在《字本位与汉语研究》、袁晓园在《汉字的优缺点与语言文字理论的发展》等论文或论著中,对此都进行了解读和阐发。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切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接受并承认世界文字只有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两大类;汉字是表意文字并与表音文字相对立。
二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给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都揭示出了一些汉字不同于表音文字的鲜明特征。同时也都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意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容易把文字混同于图画,容易误会为文字直接表示概念。最早提出这种担忧的是美国语言学家列・布龙菲尔德,他说:“从表面上看,词显然是首先用符号表现在文字里的语言单位。用一个符号代表口语里的每个词,这样的文字体系就是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聂鸿音进一步指出:“‘表意字’这个术语很容易引起一个误会,即认为这种文字的符号并不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而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概念),这显然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文字和图画混淆起来了……”、苏培成也指出:“说汉字‘以形直接表义’,随便给你一个不认识的汉字,你能说出它的意义来吗?不要说去古已远的楷书,就是保留图画意味较多的古文字也办不到。古文字里占有很高比例的假借字,怎么以形表义?”
第二,“表意文字”只是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类别,在实际中只有意符而没有音符的文字是不存在的。
从理论上说,由于词是个音义结合体,相应地,文字标记语言的方式就有三种:一是从意义入手,用意符记录语言,全部字符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二是从语音入手,用音符记录语言,全部字符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三是从音义同时入手,兼用音符和意符记录语言,字符既有意符,又有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
从实际情况看,字符全部是意符的表意文字并不存在。首先,语言中的词既有意义实在的实词,也有意义空灵的虚词,从意义角度记词就会出现有形可象和无形可象乃至无法象形的问题,而文字要完整地记录语言,就必然会通过假借的方式以济其穷,没有假借,就无法启动文字对语言的完全式记录的进程。而假借就是借音表意。所以,裘锡圭说:“汉字的字符里也有很多音符。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而“表意的造字方法和假借方法应该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凡是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都是兼有意符和音符的文字。”其次,现存古老的自源文字的实际情况表明,音符已经与意符平分秋色。据研究,东巴文记录的文献中,假借比例一般在70%―80%,最高的达96%;甲骨文中,假借字比例至少也在40%以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表音的成分,把它们简单地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第三,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是对语言构成要素――音义简单机械二分后所产生的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学概念,它忽视了语言的不同层级单位具有不同的属性,也忽略了不同文字对书写语言不同层级单位的选择,因而得出的文字类型是粗疏的,不准确的。词是音义的结合体,但同时也是一个分层结构,文字在记录语言中的词的时候,可以实施分层记录,从而实现对整个词的记录。
从实际情况看,表音文字是从词结构的最下层音素入手,通过拼合词音来实现对整个词的记录,因为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字母表示的是纯粹的语音单位,所以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则不然,它所选择记录的是汉语词结构的最上层,即整个的词,而词又是一个音义结合体,所以,汉字记录的既不是纯粹的语音单位,也不是纯粹的语义单位。对此,王伯熙说:“和‘表音文字’并称的‘表意文字’,是不妥当的说法。因为表音文字所记写的音节、音素,是脱离了意义的、独立的纯语音;而所谓‘表意文字’所记录的并非脱离了语音的、独立的纯语义,它所记写的永远是粘着语音的语义。”因此,在实际中,只有表音文字,而不存在表意文字。
三
综上所述,与表音文字相对的表意文字,是依据音义二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追求术语对应平衡而产生的似是而非的不准确的说法,是简单的理论推导的结果,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而,汉字不是表意文字。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1。
〔2〕叶楚强:《精简汉字字数的根据和方法》,《光明日报》1965.5.12。
〔3〕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语文建设》1991.2.24。
〔4〕王宁:《汉字构形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
〔5〕申小龙:《汉字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语文建设通讯》,1993.12.42.88。
〔6〕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袁晓园:《汉字的优缺点与语言文字理论的发展》(《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
〔8〕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
〔9〕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语文出版社,1998。
〔10〕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
〔12〕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语言文字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
〔13〕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岳麓书社.1999。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韩国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12-02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汉语教学在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受“汉语热”的影响,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教育部《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2012年韩国留学生人数以63488名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总数的19.34%。在韩国本土,汉语课已作为选修课被纳入课程体系。本论文以现行的韩国高中汉语教材《中国语I》(教学社)为例,分析总结其国别化特点,从而反思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向。
一、国别化教材编写原则
早在1996年束定芳等学者就提出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五大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国别化教材的编写除了遵循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以外,最重要的一条在原则就是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首先要针对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其次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最后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二、对韩国现行高中汉语教材《中国语I》(教学社)的考察
该教材遵循了韩国教育部高中汉语课程说明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本文从该教材编写体例、词汇和文化三个部分进行考察。
1.教材体例。教材的编写体例包括整体的结构内容和单课的编排次序。就《中国语I》来说,整体分为三个部分:语音部分、课文和附录。其中课文部分包括12个单元。具体分布请见下表。
从教材整个结构来看,该教材是以功能为导向来进行编写的。课文话题选取具有较强的交际性和实用性,遵循了韩国高中课程说明的要求。但语音部分篇幅较小,可能导致学生语音基础不扎实。但该教材的附录极具特色,除了课文译文和参考答案以外,还增加了活动材料(如人民币)和材料出处,让学生有据可查。此外,编写体例还包括单课的编排次序。
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课文的编排应以实现训练基本技能为目的。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单课编排的顺序为读―说―听,汉字的书写练习并没有出现在本课中,而是放于课本附录中进行集中练习。对于语言技能训练的顺序问题,克拉申曾经提出过“沉默期”的概念,并认为听力是最先发展的语言技能,因此在训练中应该把听力提到第一位。显然本教材的技能训练的顺序还有待商榷。
从教材的编写体例可以看出,应韩国教育部对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对中国文化兴趣的培养,五部教材均以语言技能为导向,主要以听力、口语、课文阅读以及汉字练习来完成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训练。
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教学贯穿于教材的始终。以第一课来介绍h语语音知识,从第二课开始虽然没有专门的语音部分,但在听说读写各个技能的练习部分均有涉及到语音的练习,对词汇的处理方式是采用附录在课文及语法注释下以汉字、拼音、韩语意思组合的方式呈现,对词性和用法没有标注。本教材对于语法点的讲解较为合理、及时。
2.对《中国语I》词汇的考察。(1)词汇量和词汇等级。韩语词汇由汉字词、固有词和外来词构成,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学习很容易受到韩语词汇本身的影响,因此词汇研究成为针对韩国国别化教材研究的重要部分。该教材要求掌握的词汇量是410个,我们按照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大纲对其进行统计,整册教材的总词汇量为410个,相当于HSK二级水平,词汇量比较适中;甲级词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占很大比例,同时也存在乙、丙、丁级词,但值得注意的是,超纲词数量达到56个,占词汇量的13.66%。(2)超纲词汇。由于词汇大纲所制定的词汇是通用词汇,缺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针对性词语,如地名、人名、国家名等,然而超纲词汇的选择恰巧能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国别化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将56个超纲词分为五――类补充词、食品词、时代词、国名地名词和文化词。
超纲词中大部分都是名词,且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由于超纲词有一定不稳定性,所以没有收为通用的等级词汇大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适时地植入,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最新最实用的词汇。此外,这56个超纲词汇较好地体现了国别化特点,比如济州岛、望京、泡菜等词均是针对韩国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所录入的词汇。
3.对《中国语I》文化部分的考察。文化是一个及其广泛且难以定义的概念,它包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方方面面,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本文对教材文化部分所选取的话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教材文化话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涉及面较广,包含中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2)新颖实用,能够紧跟潮流。(3)注重礼仪及禁忌的说明。如:中国人送礼时不能送的物品有哪些,中国人喜欢的数字和忌讳的数字是什么。只有了解礼仪的禁忌,才能礼貌、得体地和目的国的人们进行礼仪往来。
三、《中国语I》(教学社)主要特色和改进意见
首先,该教材色彩鲜艳,引人入胜,加入许多原创图片并在封皮和课文插图中融入中国元素,如大熊猫、名胜古迹等,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兴趣;其次,功能项目全面、适用,涉及生活方方面面,课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简单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再次,该教材与时俱进,收录较多时代性词汇,如:电子邮件、手机、博客、上网等,契合韩国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丰富汉语词汇。
不过,该教材也有一定改进空间,如语音部分应加大篇幅和练习;词汇缺乏讲解,且标注不够明确;汉字练习不够。
教材是教学的主线,编写针对性强教材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习者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国别化汉语教材的编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针对性原则。学习者来自不同语言背景,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除了要尽量避免语内干扰现象,还应该进行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比分析。
2.兼顾学习者需求的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篇幅、体例、内容都是应该视学习者需求而定的问题。
3.文化导入。文化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较为敏感的一部分,应该根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来选取合适的中国文化,做到既尊重了别国文化,也宣传了中国文化。
4.中外合作原则。中外汉语教师合作编写教材能够有效避免语言上的偏误,从而让学生学习到纯正的汉语。
参考文献:
[1]李禄兴,王瑞.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特征和编写原则[C]//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
[2]朴载雄.面向韩国高中生的汉语教材编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王帅.三套对外汉语教材中交际文化项目分析[D].北京大学,2013.
[4]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ry-specific Chinese Materials and Compiling Principles
―Taking Korean High School Current Chinese Text Book "中国语I" as an Example
WANG Yu-q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yang,Shaanxi 712100,China)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中国广告曾走过模仿与追赶西方的道路,现在到了创新与崛起的关键时刻,在继承与扬弃传统文化的争论中,许多国家的广告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尝试从中国元素的角度探讨中国式广告的发展道路,认为中国元素是中国广告崛起于世界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广告的发展策略。
中国元素概念的提出是一个时展的产物。我们无法否认欧美国家的广告根植于发达的商业基础之上,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培育了成熟的广告文化,其现代广告理念、形式和技法给中国广告带来了很多冲击与启示。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广告从它们那里学习与模仿是进步的一种捷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广告慢慢失去了自己的面孔和信念,这不得不让中国广告人忧虑了。上海梅高公司董事长高峻在2006年第13届广告节“中国元素国际广告创意大赛”的演讲中说:“中国的广告业虽然经历25年的发展,但如果25年前不懂得向西方学习,那是自己的无知,而25年后,还一味地崇拜西方,那就是自己的无能。”中国元素的缺乏究其原因是一种民族的不自信。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7月在上海广告界刮起了重视“中国元素”的旋风。“中国元素”的倡导是一次广告界的集体反思,它对民族精神的寻找和民族自信心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元素的内涵
关于中国元素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国内知名的创意人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著名广告人上海梅高公司董事长高峻说,中国的创意人必须看到所谓的中国元素不是一种图案,是由中国文化派生出来,用于沟通使用的素材,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灵智精实整合行销传播集团大中国区执行创意总监黄国雄说,我理解中国元素的定义应该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提炼出来,发现并加以运用。智威汤逊上海创意总监朱海良说,所谓中国元素应该是中国独有的,能反映中国、认知中国的东西。说实话,现在说的中国元素有点狭窄。除了具象的之外,更应该包括那些抽象的。比如龙、旗袍、长城、书法等等图像化或者符号化的东西都是中国元素,还有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等也同样是中国元素。哈尔滨海润国际广告传播集团的董事长潘阳认为,只要是最纯粹的中国文化及符号图腾,都可称之为“中国元素”。
其实以上表述中国元素概念的内涵都具有如下共性:一是代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图像、符号、文化。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元素的内涵是:被历代中国人所认同,代表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图像、符号、文化等具象物质和抽象的精神元素。
二、中国元素是中国广告崛起于世界的根基
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拥有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风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规范体系等。同样,中国广告要发展亦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年来,由于过多地模仿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国内许多作品缺乏自己特有的文化元素,因而在国际舞台上无一席表演之地。西方的广告人说中国的广告没有自己的创意,但他们来到中国后,却被中国文化的许多元素激动着。意大利等国的设计能在“国际主义”盛行的潮流中独树一帜,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的作品中秉持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民族又现代是他们保持自己不被淘汰的秘诀。日本、韩国、泰国,也已经在回归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上,创造出了不少让世界惊讶佩服的富有创意的作品。在2006年one show广告大奖中,泰国的广告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这其中,最让评委们欣赏的是他们的民族特色。在一些国际性的设计大赛中,中国作品能让评委刮目相看的也往往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中国元素”作品。意大利设计师Rosa说:“不管是意大利设计师还是法国设计师,他们的设计往往是符合或者融合本国元素的东西,而中国如果丢掉本土的东西的话,便没了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我觉得还是要融合中国自己的东西,让世界为你们而疯狂!”
我国也有一些成功运用中国元素获得国人认同的广告策划。如杭州的江南水乡——“华立·碧水铭苑”房地产广告,它继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精神和园林精神,以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拨动了杭州人的情弦,撩拨了人们对青山碧水、围墙庭院、幽径长廊的传统私家园林的怀想,成功的文化营销使楼盘开盘不久很快就售罄。又如“北京吉普——精神世界的传奇英雄”车广告,以《赤壁篇》《长坂坡篇》把越野车的野性与沧桑怀古的历史融为一体,塑造了孤独、豪迈,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凸显了“豪气顿生”的品牌个性。历史文化、精神与消费心理的完美把握,使品牌形象全新提升。正如美国职业设计师联盟主席、纽约广告节董事长James Msmyth先生感叹的那样:中国元素的广告创意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同。2006年中国的广告创意作品在参加纽约广告节的评选中,有29个作品获得奖项,这些作品都是具有很强中国元素的作品。
可见,中国广告要崛起,必须立足于中国元素这块土壤,这样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广告,从而在世界广告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中国式广告的发展策略
如果说“中国元素”的倡导是民族的反思和自信的呐喊,那么运用中国元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式广告则是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必然途径。
1.从中国元素中获取中国式广告的创意灵感
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广告独特的创意源泉。酒广告、茶广告、房产广告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的酒文化、茶文化、居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节日促销广告更是紧扣本民族的节庆文化进行的广告活动,如春节的大红喜庆气氛、灯笼、鞭炮、对联;中秋的圆月、月饼、思念的古诗词都是广告创意的来源。不少西方大牌公司采取国际化与本土化接轨的策略,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突破口而打人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如可口可乐的广告与中国春节的年味结合,喜庆的大红、热闹的场面,配之以中国结、鞭炮等中国传统的东西,很快就拉近了与中国人的距离,结果可口可乐销量巨大膨胀。奥迪公司深谙中国政府官员显示权贵气派而又不想过度张扬的心理,故推出的奥迪A6豪华而内敛,成为中国政府不少机关单位的公务车。一些西方商业巨头则从《易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将中国文化的儒、释、道教义演绎成策划和营销之道,征服了中国的消费者。
北京李奥贝纳公司的李宁飞甲《墨球》篇获得2006年“中国元素国际广告创意设计大赛”全场大奖。该广告采用中国的水墨元素和太极展现运动的张力,黑白世界中突然出现李宁牌的红色标志“一切皆有可能”,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它把现代的运动精神与中国画的水墨意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水墨和中国功夫这两个最传统的中国元素再加上技术层面上的美观、国际化的音乐,使它成为中外裁判一致认可的好作品。
每一届奥运会的广告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比拼,成功者都是以他们的民族元素和民族精神征服全世界的。如我国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它是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文化的一个创举。设计者从中国书法、汉字、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撷取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使作品赋予了独特的民族风味。“舞动的北京”既像一个太极者,又像热情奔跑的运动员,还像舞蹈的“京”和“文”字。中国汉字的笔韵、传统的篆刻形式、醒目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热诚和稳重的处世态度。中国元素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2.把中国元素作为中国式广告设计的基本素材
中国的汉字、书画、文学、建筑、戏曲、音乐等元素都是广告创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尤其是汉字,可以说是中国元素的本源,从欧洲越来越多出现的印有中国汉字的服装,到北京奥运的标志图案,都能看到中国元素的本源来源于中国文字。有一则著名的公益广告就是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功能。画面上首先出现在脏乱的旧报纸上一个毛笔书法字:森,然后逐步演变成林、木、十。人类的乱砍滥伐使得森林去掉一个“木”成为了“林”,再去掉一个“木”成为了“木”,再砍掉树枝,就只剩下“十”,这让人联想到“十字架”,环保寓意得以巧妙阐释。
剪纸、刺绣、陶艺、竹编、根雕、民族服饰等民间艺术也是设计掘之不尽的宝藏。1988年《红高梁》参加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式上给观众免费发送红色粗布对襟小褂,背后印着“红高梁”三个大大的汉字。这一乡土艺术品大受外国人青睐,西柏林街上一度一片“红高粱”。1.5元的小褂成本却做了大广告。可见,中国元素的丰厚与博大永远是广告人取之不绝的活水源头,是中国广告走向国际的根基。广告人应站在更新的视角,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风味的经典之作。
3.用中国文化元素塑造中国式广告的灵魂
广告不仅是商品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形式。社会学家认为:“人类几乎有一个共通的本性——从具体物质中吸取文化价值。”“一直以来商品都拥有功利主义和文化象征两重意义。”作为推销商品的广告必定关注人类的本性,使广告包含着某种文化精髓的因素,而对民族文化的归依与认同是最能震撼心灵的作品。堪称中国特色的经典之作“百年润发”电视广告,使用了京剧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形式,演绎了一个温情含蓄和忠贞不渝的东方爱情故事,使广告的商业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这种独特的东方品质,引起了中国人的心理趋同。
我国不少的酒广告,也是从中国的酒文化中取出“礼、团圆、家、福运”等元素,从而让食品走上文化层面,为人们所接受的。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寿、富、康、德、和、孝是美好人生的六大境界。“金为至尊,六福至美。”“金六福”迎合了人们盼福和企盼吉利的传统文化心理,塑造出了中国的酒文化。它的广告语“好日子离不开她”、“幸福的源泉”、“中国人的福酒”、“奥运福金六福”,一直贯穿着“福文化”理念。福文化缔造了“金六福”的神奇。从1998年诞生到2001年,短短3年时间就做到新锐白酒第一的规模,2004年销量突破20亿元。金六福称:我们不仅仅卖酒,我们卖得更多的是福。“福”文化赋予“金六福”广告灵魂,使品牌具有了别人无法复制的令人喜爱的个性。
反之,如对民族思想的漠视,则必然带来广告与文化的冲突。长城、石狮、龙、凤凰等作为中国的图腾,已经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或符号,而是民族精神与民族人格的象征物。1998年飞利浦移动电话广告,手握手机的巨人一屁股坐在微缩的长城上引起了民众的指责。而2005年立邦漆《龙篇》更是掀起轩然大波。画面上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但是左立柱色彩黯淡,龙紧紧地攀附在柱子上;而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滑落下来。中国龙在涂了日本漆的柱子上滑下来了,怎能不让人联想起那段沉痛的历史?风波由此掀起。中国民众愤怒了,风波在道歉与广告停播后慢慢平息,但它却给所有的广告创意人一个启示:“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如果缺乏对历史和民族心理的深刻理解,再独特的创意也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无法令人接受和喜爱的。
4.辩正地融合与创新,打造既民族又世界的现代广告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我们应以世界性的审美观,在世界与民族中找到一个嫁接点,充分融合,才能打造出属于本民族同时又能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的现代设计。国学大师张岱年说:“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也无论是国粹主义还是‘全盘西化’,都走不通,只有辩正的综合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
麦当劳和肯德基成功地把中西文化结合,征服了无数的中国人。他们的广告既宣传了食品,又传播了西方的快餐文化。他们以中国的儿童为主,所倡导的不讲究营养,只求方便、快捷的快餐文化,使中国的孩子们从小就对它“情有独钟”。但他们也意识到在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吃饭绝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交流感情、表达爱和关怀的方式。所以麦当劳通过广告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思想,即吃麦当劳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麦当劳甚至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肯德基则营造温馨与乐园的快乐家园氛围,这都是中国儿童喜爱它们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资源 对外汉语教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38-02
1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外汉语成为了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虽然对外汉语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蓬勃发展,就前辈们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并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理论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初期的没有教材,发展到现在拥有琳琅满目的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教材,也与学科建设者们的努力分不开。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还是依靠教师为媒介进行知识的传播。不论是孔子课堂还是各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都是教师结合书本,将所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教学理论融会贯通,再灌输给学生,以讲授为主。而这恰恰难以把握住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虽然现在很多针对性较强的对外汉语教材已在国内外出版和发行,但是由于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仍难以满足汉语热的发展需求。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出现无疑给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提供了新路子。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也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2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绝大多数是外国人。我国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吸引了无数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然而,想要了解一国的文化,首先要从了解其语言文字开始。汉语由于其本身的固有属性,吓退了许多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外国人。很多人认为汉字复杂,难认难记,还有的人刚开始学习,就难过语音关,因此而放弃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学科必将采用新兴的教学方式。网络的出现给对外汉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1 网络视频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课堂上和教师面对面地沟通与互动,网络资源共享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新兴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各大网站上均能找到有关对外汉语的教学视频,从初级到高级,从语音到汉字。有了这些视频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有的是教师上课的实时视频,也有的是纯粹的教学视频,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与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
视频教学大大弥补了空间与时间上的不足。有的外国学习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亲身来中国体验汉语的学习过程,但通过视频的方式,学习者可以同样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取所需知识。同时,现如今很多对外汉语有关的教学视频是免费的,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成本。
网络视频只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也能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在线学习通常是教师通过媒体网络聊天软件对学习者进行视频及语音的教学。这种方式比单纯观看视频更直观。学习者和教师只需要具备上网条件,摄像头、耳机、麦克风等简单设备随时可以进行沟通与学习。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能及时通过软件向教师求助,并得到解答。教师也可通过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为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网络视频教学让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有了学习汉语的机会。除了受通讯影响比较大以外,这种方式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更多汉语学习者受益。在有些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已经出现了在线教学业务,但显然还不够完善。应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让在线汉语教学走向市场。
2.2 网络资源共享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出现的相关资源也越来越多。网络利用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将对外汉语教学者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对外汉语界的学者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经验与疑问发表出来,并且很快会得到相关的答复,即使距离遥远,教师们也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在研究过程中有疑问,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及前辈们的经验与教学资源。为了在论文撰写中找到有力的例证,电子图书馆功不可没。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而网络是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电子书的下载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除了专业知识与理论的查询,在当今对外汉语教师备课过程中,更多教学素材的摄取也因网络的出现而更丰富多彩。除了单调的课本知识,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利用各种软件进行课件制作。这也是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网上的资源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课本知识,做出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在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本身储备的教学资源有限,有了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源源不断地寻找最新的教学素材,如听力,阅读与书写,使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网络资源的一大优势就是更新速度快。由于语言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新词的出现及网络语言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教师可以在寻找素材的同时为学习者传播相关有利于学习的网络语言,从而改善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脱节的问题。
3 网络是一种学习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将我国的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习者面前,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好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网络上通常是以视听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会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有的学生利用手机及电脑的便利,下载了很多汉语学习的应用软件,更有许多赶潮流的学生下载并注册了中国的网络通讯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随时和中国人交流,提高汉语水平。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展现出来,提高自己的信心,还会有很多好心的中国朋友对其错误给予纠正与指出,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现如今汉语水平考试HSK网考的推行也说明,网络是学习者的新兴途径。
3.1 汉语语音学习
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可以进行汉语的语音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反复播放并且模仿汉语普通话语音,并且自觉纠正自己的发音。这对学习者的听力与发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习者在基本的语音练习过后,往往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段与视频。由于图片及声音的刺激更为直观,学习者能更好得理解所学内容。
3.2 汉语语法学习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掌握其语法的建构体系。在网络资源中,学习者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语法可以通过媒体课件更加直观得表示出来。教师通常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会将重点语法用不同的符号、公式及特殊方式表现出来。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网络有针对地下载学习工具书及各种资料,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语法。同时,在学习者上网搜索的过程中,会被正确的语法知识潜移默化,对有些学习者出现的语序问题及用词不当等问题有着良好的纠正作用,逐渐将错误的印象淡化。
3.3 汉语汉字及词汇学习
从网络中获取知识主要还是靠学习者的阅读,汉字当然是必过的一关。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掌握课外知识,学习者会在上网的过程中主动发现生词,积极进行查阅。通过上网搜索资源,学习者可以掌握一些课本上不会出现的新词。有的学习者虽然认识很多汉字,但不能很好地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实践太少。要想和中国人正常交流,将学会的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主要还是得靠学生自觉自主运用知识,而并非简单的识字。识字是学习的基础,认识汉字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与运用。所以在网络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与词汇的用法。扩大词汇量,掌握潮流热词,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更牢固地掌握汉语。
4 网络对对外汉语教学市场的影响
现如今,国内的办公都已逐渐走向了自动化。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方式。对外汉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外国人自己“找上门来”,我们也应当走向世界去。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博客、即时聊天软件等工具,我们可以将对外汉语的优秀资源展示给想要学习中文,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学习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能只靠想象,靠听别人说中国文化有多诱人。据统计,在华的对外汉语学习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学习者没有亲自来华学习的条件,而通过网络传播,将会对打开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市场十分有利。
有很多学习者正是通过网络寻找学习汉语的资源与方式,通过网络对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解及对比,进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如果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能主动通过网络开辟新市场,主动向外国人介绍自身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来华或在线学习汉语,巩固我国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实现文化交流。如果能开发更多线上学习资源,更好地运用多媒体对课程进行完善,相信学习者将更有学习汉语的意愿。
5 结语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都将带给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小觑的影响。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都离不开网络的帮助。网络资源将为我们带来更广阔的对外汉语市场。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这将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巩固外交友谊及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往来物 研究价值 社会实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自秦汉以降,东亚文化圈内的文化交流趋势,是汉唐文化流向朝鲜、日本和越南。受中国文化传播的刺激,日本不仅保存了许多中国已经散逸的汉籍,而且产生了大量用汉字写就的著作。平安后期以来,日本文化的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逐渐从大量直接吸收、单纯仿效的阶段发展到有所扬弃、自我创作,将已形成的文化不断“日本化”的阶段。研究东亚汉文化和汉字文化之时,那些由外国人用汉字写就的书籍,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往来物正是这其中极具研究价值的一类书籍。
往来物的发展及研究价值
往来物是初等教科书的总称,被广泛使用在平安时代末期至明治初期的庶民教育领域。早期的往来物是书信习作的范文集,江户时代演变为以传授历史、地理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为目的的教材。现存最早的往来物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公元八世纪到九世纪,是唐朝与日本交流最为密切的一段时期。平安京(现京都)的营造、律令制度的建设,都透露出浓厚的唐朝气息。当时的日本人对唐文化的喜爱和倾倒,可见一斑。随着大规模遣唐使活动的展开,大陆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这段时期,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把大量的佛家经卷、文学典籍带回了日本,供人们写信时模仿和套用的参考书―书仪,就是其中之一。现有的研究表明,从奈良时代起,书仪就已经东渡传入日本,为当时的公卿贵族所爱用。朝廷的公文、贵族公卿们的私人书信,这些参照一定的写作规范、用汉字写就的文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流社会的公务活动和私人生活中。懂得文书的写作规范、能够写出一封得体合宜的书简,成为当时贵族公卿们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到了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了日本文人用汉文编撰的书简文例集。在学习唐文化成为举国风气的时代背景下,掌握了汉字和汉文学的贵族文人模仿中国的书仪形式,把生活中的往来书信编撰成书,这也是相当自然的一件事。不叫做“某某书仪”而是“某某往来”,或许是出于对唐文化的敬意,这其中恐怕也受到了本国文学意识的强烈驱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往来物出现了书简文例集以外的新形式。其淡化了礼仪规范的书信功能,侧重词汇、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授,用于幼学习字、书法、官政常识、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等实用知识的启蒙。而江户时期最为多见的则是以商业知识为主题的往来物。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商业活动的发展,商人阶层和负责处理商人事务的公职人员更迫切地需要了解相关知识。这类往来物内容简洁易懂,向时人传授社会生活和经营实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相关实用术语。明治时代初期往来物依然活跃在教育领域。例如佐渡地区的学童们,首先学习的就是往来物,然后才开始学习汉籍。①随着日本教育的近代化、统一化,往来物逐渐退出了教育领域,不再作为教材使用。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往来物不仅推动了日本教育的普及化,在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史的宝贵资料。
日本学者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开始了往来物的整理收集工作。明治三十九年(1906)五月,国书刊行会出版了《续续群书类从》。这部丛书收录了江户时代的书籍,其中《续续群书类从 教育部》一书内收录了七部往来物,自此开启了往来物百余年的研究历史。平泉澄、石川谦、石川松太郎等一批学者以往来物的历史研究为核心,收集各时代的往来物作品,回顾和总结了往来物的历史,阐述了往来物在日本教育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在这些基础上,近年来日本学界围绕往来物继续展开研究,其中江户时代和明治时期的往来物研究占了绝大多数,如对江户时期女性用书道字帖的研究、从江户时代的教育和文化角度对往来物展开的研究、从日语语言学的角度对明治时期往来物进行的研究等。相比较而言,对江户时代前的往来物研究则零散而不成系统,往来物还有很多有待研究和探讨之处。
我国学者对往来物的研究起步较晚。周一良(1984)从书仪的角度来阐明中日文化的密切关系,其中简略地谈及了几部有代表意义的往来物,可谓国内最早言及往来物的学者。②谭建川(2003)阐述了往来物在日本教育史上的作用与意义。③王晓平(2014)利用敦煌书仪对日本最早的往来物《云州消息》中的敬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④
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在其所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表示,往来物的发展实际上体现了日本这个靠外来文化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实现教育独立之前经历的历史变迁。对往来物进行整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理清蒙学教材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史上的作用和意义,还有助于考察近代以前日本在汉字使用方面的情况。有一些往来物汇集了日常书信的词汇、单句、短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单词,其语言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另外,往来物内容涉及社会日常生活的很多层面,有的以社会生活相关的节会、祭祀活动、礼仪往来等为主题,也有对某一个专业领域知识的介绍,如寺院的各种佛教活动、礼仪、宴游、茶会、历史,以及地理、书法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技巧,对于还原社会实态、了解民生民情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高山寺本古往来》的内容及研究价值
作为最早的往来物之一,《高山寺本古往来》有其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该书原本收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现收藏于京都大学图书馆。寺院藏书多为江户时代以后的书籍,即使是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寺庙也极少有江户时代以前的藏书。这些保存下来的古书中室町时代的书籍要少于江户时代,镰仓时代的书籍较之更为稀少,留存下来的平安时代的书籍更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奈良时代前的书籍几乎已没有留存。究其原因,早期产生的书本总量非常少,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时光磨灭世间万物,一本书历经战乱、火灾、洪水、虫蛀、人为的损坏甚至遗弃,逃过这一切的灾祸,才有可能留存至今。这就让《高山寺本古往来》更显得弥足珍贵。
高山寺创建于十三世纪初叶,位于京都市右京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自中世以来,高山寺就以致力于学问而闻名,寺中收藏的典籍质、量兼备。明慧上人(1173~1232)和他的弟子们、以及高山寺的支持者们共同成就了寺中数量庞大的典籍收藏。高山寺不仅仅收集、抄写了大量的典籍,还编制了详尽的藏书目录,致力于书籍的传承。其中既有《鸟兽人物戏画》等日本“国宝”级文化财产8件,也有50余件被列为重要文化财产的手书典籍。其藏书多为佛教典籍,还有少量中国唐本和宋版书,如《齐民要术》、《华严三昧章》等。
《高山寺本古往来》的书写年代据推断为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是现存最早的往来物之一,书写者应为当时的山中僧人,具体已无法考证。全书计选取平安后期中下级贵族和朝廷官员的实际生活中的往来书信五十六封编撰而成,内容多为向对方借用物品、邀请对方赴宴、商谈人事诉讼、评论歌舞曲艺之道等。文中书信使用的并不是地道的汉文,而是一种“变味儿”的汉文形式。其总体形式仍是汉文,但是语法却不完全符合汉文的规则,夹杂有当时日语的语法特征,这种文体也被称为“变体汉文”。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下半叶,日本的文字资料中就出现了这种形式,尤其是平安时代朝廷的法令、公卿贵族的日记和书信多用这种文体。可以说,这种“变味儿”的汉文是日本从全面引进、熟悉使用汉字,到以本土固有语言对汉字消化和再创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虽然《高山寺本古往来》采用的是书信集的编撰形式,但这五十六封书信都没有标注信件的书写日期、寄信人以及收信人等信息。与同期、包括后世成书的同类往来物不同,这部往来物虽然在材料整合上缺乏一致性,但以实际生活中的往来书信为素材编撰而成,从而使全书极具实用价值。文中内容涵盖面广,既有讲述音乐、歌舞曲艺等当时上流社会的风雅之事,也有讲述官吏日常政事、人事、刑罚诉讼等实务,还有向对方借用物品、邀请友人赴宴等世俗生活之事。对于现代研究者了解平安时代公卿贵族群体的政治生活情态和世俗生活样貌有非常重大的文献价值。
提起《高山寺本古往来》,不得不说说它的书写介质。和很多往来物不同的是,《高山寺本古往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另一个文献资料―《高山寺表白集》共存,以“背书”的形式展现在纸面之上。在平安时代,纸张尤其是好的纸张仍然是很贵重的,通常只用于抄写经书,于是,在用过的或者废弃的纸张背面继续书写,就成为当时的书写常态。即便时展到了中世,这种做法在贵族和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寺庙中依然很常见。
《云州往来》的内容及研究价值
同为日本最早的往来物之一,《云州往来》得到的评价更高。它被日本学界公认为是往来物的发端之作,兼具书信文的实用性和丰富的文学性。作为宝贵的学术研究资料,在日本文学、日语语言学、日本历史、教育史、书法史等研究领域均受到了重视。
《云州往来》的作者藤原明衡(989~1066)是平安中后期的大学者,汉文学造诣深厚。藤原明衡曾担任出云地方的地方长官,这部往来由此得名。
《云州往来》之前,日本文学史上也曾出现书简形式的作品,例如正仓院《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万叶书简、本朝文粹书简等。这些书简都是实际社会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真实书信,用作书信写作的范文自然是并无不可,但因涉及的社会活动有限,无法为当时的公卿贵族们提供能够满足其社会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各场合所需要的书信写作示例。而《云州往来》全书二百余封书信,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公卿贵族们社交往来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场景,如新禧贺正、设宴邀约、祝贺吊唁、邀请来访、馈赠礼物、请求帮助、照会告知、日常问候等等。《云州往来》大部分书信采用往复的形式,有“来”有“往”,便于模仿、利用;借用“互飞短札”的形式,对当时上流阶层的实际生活中的例行活动、仪式习惯等进行讲解、说明;书信中还大量使用了出自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如《诗经》、《后汉书》、《文选》等的词语,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像《明衡往来》这种既能学到书信写作的实用知识,又能掌握贵族实际生活中必需的社会常识的书籍,可谓“一石二鸟”,故而很快就从贵族文人的书案扩散到了年幼学童的课桌之上。
《云州往来》成书以后受到了当时上流阶层的认可和赞赏,上至天皇、亲王,下至公卿、僧侣,都相当重视这部往来。公卿贵族们认为《云州往来》文笔出色,并对它加以诵读和学习。三条西实隆(1455~1537)是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公卿贵族,在历史掌故、和歌、书法等方面都有相当成就。他的日记《实隆公记》中有部分言及了《云州往来》,也从侧面证实了《云州往来》在公卿贵族们中的影响。日记中的相关记录表明,后土御天皇持有《云州往来》一书,当时的书法名家、尊元法亲王曾经亲自抄写了《云州往来》,他本人也曾受无量寺僧正v济之托,给《云州往来》注音。在公卿贵族间的流行,让《云州往来》有了众多抄写本,其中有一些流传至今,为今人所得见。
《庭训往来》的内容及研究价值
日本南北朝时期到室町时代这段时间(十四世纪中叶到后半叶),武家子弟和富庶百姓的子弟,延请教师在家中授课,或去寺庙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庭训往来》编成于室町时代,成书后即广泛流传,是近代教育制度确立之前日本初等教科书的代表之作。“庭训”语出《论语・季子》,孔子的儿子孔鲤因敬畏父亲孔子,快步经过孔子所在的厅堂,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后世之人遂以“庭训、鲤对、过庭闻礼”等泛指家庭教育。《庭训往来》的命名方式,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全书由二十五封书信组成,采取每月一对往复书信、按照一月到十二月的顺序编排而成(八月共计三封),在书信礼仪规范的传授方面可谓煞费苦心。
书中内容涉及国家政事、家庭事务、士农工商之事、武艺、神祗、佛教、礼仪、军旅、衣服、器械、宴乐、疾病等诸多方面,所用词汇种类丰富。使用最多的是衣食住和职业名称相关词汇,最少的是文学相关词汇。不同类别的词汇数量的差距,表明了《庭训往来》的编写者注重该书实际功用的用心,体现了《庭训往来》生活本位、实用本位的特点。词语的罗列不仅仅提供了大量的词汇以供学习者记忆,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了诵读的节奏感与流畅感,这也是《庭训往来》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庭训往来》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既有书信礼仪的讲解,又有社会生活的礼仪礼法、世情世态的讲授。书中包含的大量衣食住和农工商、百工诸商诸艺有关词汇,以及谷物果树、器物工具、地方特产、匠人职种等,这些对任何一个阶层的人来说,都是需要了解的。《庭训往来》的生活化、平民化、百科全书的性质让它经久不衰,很快超越早于它出现的诸多往来物,更广泛地为时人所接受。书中所展示的社会风貌,也有助于后人还原当时的社会实态,了解世风民情。
结语
往来物涉及内容多为当时社会人应该掌握的常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生风貌。通过研究这类书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文献所没有记载的社会人情和风俗习惯。
晚清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书时,曾在给友人李莼客的书信中指出:“彼国自撰之书,与中土可互证者尤多。”陈寅恪先生也曾说过,“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对往来物进行研究,既可以挖掘丰富的新资料,了解当时日本的社会风貌和民生民情,也可以为东亚汉文化和汉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空间与资源。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
【注释】
①[日]黑石阳子:“佐渡地区的文弥净琉璃”,《佐渡乡土文化》,1993年第73期。
②周一良:“唐代的书仪与中日文化关系”,《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③谭建川:“日本传统启蒙教材―往来物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