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1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实施的过程,需要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发展性原则。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机械制造业正以迅猛的势头发展,人们逐渐向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时代挺入。在此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革新,传统制造工艺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在国民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已进入生产制造的大国行列,但是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却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综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之一。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以发展的角度看待教育,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作出调整和优化,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发展,确保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和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性。
(二)人本化原则。现代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变化的应用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其专业实践教学亦应作出动态调整,具体而言,就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要遵循人本化原则,一切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的制定都需要以发展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合作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进行教学体系设计,例如完备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扎实的机械类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的所学进行创新,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需要高职院校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培养的目标,了解市场需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展学生,进而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
(三)系统性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环节实践教学的规划还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到多个教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机械设计、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等,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这些内容却缺少一种融合、渐进和衔接的关系,实践教学也没有设定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在实训完成之后仍然不知道机电一体化专业到底能做什么。假若构建一套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系统的专业教学,让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实训中完成一个零部件,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最终将其组装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如此无疑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益处。除此之外,部分高校缺少专业化的辅导团队,教师的教学相互脱节,甚至出现知识技能冲突的现象,增加了学生的迷茫感。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引,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完善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该包括理论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以及职业素养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是分不开的,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融入到职业技能培养当中,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制定时,要综合考虑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等多重因素,要求学生在掌握必备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专业方向掌握关键职业技能,譬如CAD制图、机床加工、模具制作以及车工等。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主要依靠工作实践,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倡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刺激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交流协作、调整自我,以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他们一定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完善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化开展的过程,各部分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在统一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一是教师需要关注机械市场的动态变化,了解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并通过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掌握这些技术和技能,以此为依据对教学科目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传授给学生;二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不同科目的教学教师需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知悉彼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定时定期开展专业内的研讨活动,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穿插其他科目的内容,形成学生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概念。为了进一步提升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实效,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研时间和空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加强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的交流,弥补他们之间的劣势和不足,整合、利用校内教师资源,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团队。
(三)优化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这同时包括了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环境方面,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实践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协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合理规划校园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适度扩大实训厂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人文环境建设方面,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强相关教师的培训之外,还需要加大科研管理,在所处地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打造一支高素养、高技术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吸纳企业或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请他们定期到校开展培训指导活动,凭借他们丰厚的工作经验解决学生实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传授他们校园内学不到的知识,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区域设立文化墙,宣扬成功事例和优秀业绩,让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创造的效益,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刺激学生的主动参与行为。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
1.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又懂得机械又懂电气来定位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机械和电气是两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单独将任何一个学科拿出来学习都需要学习几年,而要想中职学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完成机械和电气的学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中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往往受到上述教学目标的定位的影响,使得学生机械和电气都学不懂的情况,失去了机电一体化本身的教学意义。机电一体化其真正的定位应该是以机械为主或者电气为主的定位。
1.2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相对薄弱。一些理论教师其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而一些实践教师其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能进一步的进行学习和培养,导致教师的教授的内容和知识与社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进而导致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适应社会的情况发生。
1.3实践培训基地、器材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虽然具备一些实践基地和实验器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和演示。相比于企业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器材还有极大的差距,对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针对上述情况,院校领导与企业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来对上述情况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4机电一体化课程有待改革
大部分中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往往对机械的教学过于重视,导致学生的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中职院校要加大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设置比例,实现电气、机械和计算机三足鼎立的课程设置。
1.5专业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社会上多淘汰的技术知识,内容陈旧各个课程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相关知识不能融合到一体。进而使得学生认为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来异常的困难。
2.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2.1设立多专业化的方向
中职教育要想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除了要保持自身的教学特色之后还要积极的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教育特色设立多专业化的方向。现阶段,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毕业生面对的问题是就业范围广但工作针对性较强的矛盾,为解决上述中的问题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成以下几个专业化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及机械自动化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可有针对性的来进行就业。
2.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为主,以正式工作后的岗位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教授。因此,中职院校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和整合,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进行设置。首先要加大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其次根据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学,建立一个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的教学平台。
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每个课堂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堂课承担起应有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和内容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对教课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相互协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往往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教学时要将实验和理论完美的结合起来。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出系统性和综合性。
根据上述分析,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从综合化课程和专业化课程两个方面进行设置:
2.2.1综合化课程设置
在机械制图课程设置上,除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机械图的绘制,还要让学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机械图的绘制和操作。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上,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以及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知识和兴趣。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技术等等,使机械与电气充分的结合起来。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的原理、信息处理方法以及编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实用性等专业特征。
2.2.2专业化模块课程设置
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是以专业化的发展方面为基础、结合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标准来完成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目标为实现毕业生的上岗培训,为学生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学生在学校内完成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其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出组长对该小组进行负责。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课题设计题目,各个小组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独立完成。教师所分配的课题设计按照专业分为:开发设计类、加工制造类以及综合制造类三大类型。开发设计类的课题设计可以根据每个系统的电路来控制方式来进行相关程序的编程设计;加工设计类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以给出的零件图纸来进行加工和制作;综合制造类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电子类产品的生产制造的全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后要对其进行专业课程的介绍和讲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在对专业课程进行初步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验实例等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如果中职院校不具备培养学生实训的基地和条件,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即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有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价值。既能解决高校实训经验不足的为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新鲜的血液,进而达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对这宗校企合作加以肯定的同时,也要充分认清这种模式存在的制约因素,就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否合格,能否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与企业参与的技术人员的能力有莫大的关系。
2.2.3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原则要遵循保量和适时两个原则。保量原则就是对课时进行保量,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要占到总教学课时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时还要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适时原则就是根据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能力的教学要求,适时的跟上教学环节,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虞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3
作者结合职业教育思想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情况,对社会市场以及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到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人才需求及对企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为后续专业培养提供有力证据。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面宽,应用广泛,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领域广,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情况,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特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
1专业设置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目前扬州正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以汽车、食品机械、智能交通、化工机械、传动关键零部件等专业和成套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型制造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前进步伐并且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更新,因此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教育业和服务业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机械、汽车、化工、船舶、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千亿产业产值增幅全年均保持11%以上。上海大众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新增10万辆车、尤妮佳二期、江淮10万辆皮卡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投产。清华扬州智能装备科技园、东大科技园、扬大科技园开园运行,促进机电行业深度发展。
2015年,扬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5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5.19亿元,增长13.9%,增幅列全省第二;其中税收收入242.22亿元,增长13.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0元,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5元,增长11%。产业层次提高效果非常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调整优化,而且建立健全有区域特色的机电类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加科技、人力、知识等重要环节的投入,成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市场为导向、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的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教合作新”计划深入推进,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496项,新引进高校院所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54家。
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推动“长三角”及扬州地区经济繁荣,对五大千亿产业做大做强,对向高端发展、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更是扬州区域经济建设、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扬农集团、牧羊集团、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随着石油化工、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机电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高端技能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的高效性从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员工,然而在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型员工。总体上看来,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员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变成了,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的方向发展。因此,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行业生产及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随着企业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引进、嫁接以及改造的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十分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成为现代设备制造和生产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从简单的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FMS)、机械加工中心以及机械手发展到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无人生产车间和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集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涉及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人民生活、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集成电路自动生产线、激光切割设备、印刷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化、微型机械、飞机、雷达、医学仪器、环境监测等。
(2)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的用人情况作了调研,从收集的数据分析来看,受调研的企业只是全市机电类企业的一小部分,但有的企业在规模、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等一些基本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数控机床操作仍占较多的份额,而一些机加工的市场需求仍在加大,尤其是对熟练机加工人员需求很迫切。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逐渐出现了上升倾向。另外,对懂得机电知识并且能从事机电产品营销的人员也有大量的需求。生产线的操作工的需求却在下降,大大小于前两年。企业对产品质量更高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专注于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不仅全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而且更关注人的社交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明确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敬业精神,培养吃苦精神,有纪律性,有责任心,并且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3)高职层次机电人才需求量。在传统行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产业的革命渐渐开始,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确是在传统产业革命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科学新兴领域。目前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具有强大先进的功能,在精度、速度、动力的优势下,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具有柔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同时向先进的控制管理过渡,如自适应控制、自组织、资管理等模式,最终向智能化发展。当今,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有着大量的市场前景,所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国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量是有增无减。目前省内高等技术工人严重紧缺,而且中年人较多,制造业工人中具备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多。这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调查显示,针对目前在职的机电技术人才的现状,大部分单位对此的满意度很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和工作实际能力较弱,在工作后通常需要职业培训;另一个方面是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的发展滞后于现代技术的革新,在新技术面前无所适从。绝大部分的企业表示对技能型机电人才的渴望。同时,在江苏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级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所占比重很低,因此厂家不得花重金邀请国内外机电专业人员来服务,但是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需求本地区人才市场的这种巨大需求,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专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加看重的是工作、学习态度还有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对于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是: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要太深,但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配备多个技能模块。专业课程种类与课时的合理搭配。就本专业而言,由于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维修等方面,所以在技能训练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而在必备技能方面需要达到应有的职业资格等级工的基本要求。
(3)对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配置的建议。为了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场所、教师上的统一,充分利用已建国家级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和电气工程实训中心,最高限度地建设与生产实际条件相吻合的实习环境,对机电专业特别加强液压与气动、电气设备维修、PLC、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钳工工场、机械拆装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并在校外加强机电类实习基地建设。
4结论
在未来发展和发扬有特色的机电专业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好十分充分的社会调查,并结合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学生的专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1(21).
[2]王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11):251-252.
[3]张刚,张晓东.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67-69.
[4]吕栋腾.高职机电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54-55.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4
1.考试考核的目的问题
高职教育目前的机电一体化考试考核与过多的利益以及目的挂钩,虽然这提高了学生对考试考核的重视程度,但也令考试考核的最根本目的被埋没。许多学生抱着过重的功利心参加考试考核,甚至连学习目的也转变为如何取得更高的考试考核成绩,而不是如何获得必要的机电一体化技能,考试考核的根本价值受到了冲击。
2.考试考核的结构问题
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专业,其考试考核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但目前只有理论知识考试拥有较为完善的考试体系和较为严格的考试准则,而实践技能考试由于考试体系随意、考试审查宽松,所以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很低。
3.考试考核的内容问题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发展很快,这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迅速对该专业的教学、考试、考核内容加以调整和更新。但是,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一向是由教师负责的,而教师用于更新考试考核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造成了考试考核内容更新滞后的现象,考试考核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大幅下降。
4.考试考核的形式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的闭卷笔试,另一种是针对实践技能进行的一次性实践操作考试。这类过于单一的考试考核形式能反映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尤其是实践操作考试,大多是随机抽取一种操作来让学生执行,对操作的难度平衡缺乏考量,而且只通过一次操作也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1.修正考试考核目的,减少其功利性
为了减少考试考核的功利色彩,有必要适当降低考试考核成绩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种利益性指标的关联程度,让学生的目光移回考试考核的原本目的。具体来说,考试考核的成绩仍可作为决定毕业、升级、奖学金的重要一环,但不再作为决定性的参考依据,将日常的课堂表现、实习评价、学习态度等均作为指标纳入参考,削弱考试考核成绩的唯一性。
2.调整考试考核结构,提高其价值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结果的实际参考价值,有必要进一步对考试考核的结构加以调整,平衡理论知识与技能素质的考试考核水准。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提高机电一体化技能考试的严格程度,改变原本由一名教师审查所有考试操作的模式,技能考试的结果应由多名教师同时打分,取平均值决定;另一方面要调整考试体系,尽量选择综合性的考试考核方案,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3.完善考试考核内容,保障其实用性
为了让考试考核的内容得到及时地更新与完善,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可以考虑与外部专业人士合作。可以和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合作,每所院校的教师负责考试考核内容更新的一部分,以提高对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效率,为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提供保障。
4.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两种。首先,要将一次性的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综合课堂上的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来决定最终的考试考核成绩;其次,要针对不同难度的实践操作考核订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如果操作难度较低,应订立更为严格的评价标准;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可以同时反映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素质的考试形式。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5
1.专业设置模糊。在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上来看,基本上是要求学生既能够懂电,也能够会机,在于社会上一些企业的要求上不是很符合。其实这个专业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上机操作和懂电路图。还要求的是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计算机技术,属于一种交叉融合的科目,内容也是特别的多和杂,在经过了三年的技术学习之后,会发现该懂的没有懂,没有懂的更是不懂的一个尴尬的局面,失去本身的特色还达不到目标和要求。
2.课程系统的落后。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需要的不是一个单一的人才,而是各种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是既能处理信息,又能会检测传感,还可以使用驱动新技术。那么这样的要求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看到的不是很多,换句话说,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已经在一定程度山脱节,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学生毕业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定位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和现状,在专业志愿上的定位已经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改变这种普适性不强的教学手段和目标。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首先的是以需求为主要的导向,调整整体专业设置结构和体系,学校可以跟着企业走,学生跟着专业要求走,立足现状,面向未来,成就自我。建立起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机制;同时转化企业的优势来进行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术的成长性培养和人才重点的培养,来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内容
1.立足基础,保证教学的先进性。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机电专业教育资源的建设状况和自身教学的目标,不同类型的企业也是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要合理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功能和结构,系统设计多类型,多种需求的人才,在以目前的职业高等院校来说,以小班的教学,还有实际训练时,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都是要考虑的点,以真刀实枪上阵,真实操作环境上机,真正实地完成目标要求,切实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新技术的出现,也需要认真的对待,没有一个对新技能学习的渴望是迟早要被淘汰掉的[1]。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作为一个支撑,确保了教学资源有目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企业院校合作,共创教学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整合整个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一些学生过去实践操作,在锻炼了学生的同时,还可以签下自己满意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成为自己企业的人才,在整个的资源库的背景下,按照规定的设计原则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面对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人才要求,在面对普通的机床和数控机床,还有电子智能机床等,学生们能够很好锻炼和学习,把典型的应用方案,放到不同机床的例子上,采用现实模拟技术,也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况下,进行一个设计、工作,还有不同视角的观察下,进行的有效、安全的训练。
3.重建专业体系中课程层次。在一般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都是要求学生的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内容,比如,要对接施工的现场,了解先进技术,反应典型工艺,教学为一体来实施教学。可以按照专业学习和实践项目结合,即理论加实践,在教育体系中寻求职业需要的平衡,疏通他们之间的关系,严格遵守明确课程质量标准,以实际的要求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专业体系。形成一个多元化,适应性强,包容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知识、能力、项目、任务都是需要考虑到,按照实际的要求,建立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培养和规划的过程。
4.构建一体化技能培训和考核体系。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行业标准,建立一个多方的平台,如培训环境、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等。在测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数控机床的连接,还有调试等,都是可以进行一个虚拟的在线考核,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理论的学习,在虚拟中,实践着理论的知识,构建一个学习、实践、考核的三方面的学习体系[3]。这样的一个系统化的学习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也为校外的人一个学习的平台。
四、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6
(一)不完善的教学条件
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中,虽然拥有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实训条件。但是,大多数的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倾向于:验证性。缺少大型综合性的机电一体化实验课程,即:缺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综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针对不完善的教学条件现状,中职院校可以采用与小型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而实现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中职院校中,很少有“双师型”教师,即使是有,存在的比例也相对较小。而对于专业的理论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实训教学。所以,中职院校可以采用聘用企业的高资历的员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培训内容。
(三)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定位
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并没有制定系统的专业定位。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子与机械不能作为一个学科来学习的。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三年之内,准确掌握两个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科学的。从理论的基础上而言,应该制定一个侧重面,或以机为主,或以电为主。
二、专业改革与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一)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大学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在专业教育的特征开始,要根据职位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应该把知识的运用作为重点,针对课程进行升级和调整,全面思考和中职的联系,防止重复。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把要培育的对象分解到各个教学模块单元。并且要明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能够承受的职能以及需要培育的知识与能力。其次,应该调整好教学模块间互相重复和交叉的知识。综合化的课程应该重点培育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该运用“讲练式”的现场教学或者“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最后,课程的整体设置比较注重针对性与实用性,而不是理论知识的完善性与系统性。综上所述,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两方面,即综合化系列的课程与专门化模块课程。1.综合化系列课程(1)机械制图,具体包括原来机械制图的内容,以及添加了计算机协助绘图的内容。让学生把制图、尺寸标注以及公差标注结合在一起。(2)机械设计基础,包括三部分,即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以及机械原理。这个课程重点是培育学生与机械工程有关的基础知识与能力。(3)传感器技术,具体包括三部分,即传感器的类型、运用以及原理。(4)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即计算机的原理、编程以及资料的处理。(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包括三部分,即商品设计的方式、系统的设计实例以及掌控的形式与策略。2.专门化模块课程专门化模块通常是依照设置的方向,融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对人才需要的状况,在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此模块完成的核心是,在就业之前进行相关培训,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并且要明确实践性和全面性。师资、设备符合条件的学校,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完成这个模块。在完成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分为几个专业的合作小组,学生可以随意进入各个小组。各个合作组需要完成一个子课题。而子课题根据本质的不同能够分为生产加工型、开发设计型以及生产综合型这三方面。师资、设备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应该和企业合作,将专业化的模块放入企业中来实行。使得老师和企业员工依照企业的状况,共同完成模块课程的开发和教学。
(二)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