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务室可行性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范文1
一、在实践中感知
感知包涵着感官知觉和直觉,与感知对应的认知更直观、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如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摸一摸的实践活动就能有效地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如果只是从理论上获得各种图形的定义,那就显得虚幻,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一对应。尤其是各种“单位”的认识,一旦将实践贯穿其中,就能事半功倍,并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开花结果、根深蒂固。如在教学“千米和吨”的认识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围绕塑胶跑道实实在在地跑了三圈(1000米左右),充分体会了1千米到底有多长。在此基础上估一估:教学楼至宿舍楼有多少米?大约多少个来回是1千米?你的生活中从哪儿到哪儿是1千米?就这样,一节课的时间表面上似乎在学生的跑步、估算中过去了,事实上,学生由此获得了对百米、千米的感性认识。在下一课“吨”的认识时,我搬来医务室的体重计,测得一生体重为25千克,将40个同学排成一方阵,旨在在学生的心目中确立一吨到底有多重。再比如升、毫升、米、分米等的认识,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实践感知。如果只通过多媒体感受或停留在书本上而忽略了实践体验,或许,一时能掌握,但绝不能转化成个人的经验、能力。我们在批阅试卷时,经常会遇到填单位名称、填进率的错误,当这种错误在同一个班变成一种普遍,那教师就该做点自我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关系不大,与直观的感性体验相关。
二、在实践中突破
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现代心理学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针对非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难以形成表象或较抽象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很难抵达,动手实践无疑成了一把金钥匙。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中的例6: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这道题省事的教学方法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每人分得多少块”就是求什么?(每份数。)如何求每份数?从而,很快得到算式3÷4=3/4(块)。很显然,这一过程脱离了分数的意义,违背了教材的初衷。
我在任教的两个班同步教学例6时,一个班采用投影出示三块饼,先请学生讨论如何分,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分的过程:一块一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得1/4块,再将3个1/4块合成1块饼的3/4,通过两次回放,实现了教学目标——3个1/4块是3/4块。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种分法,即重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再展开拼成一块饼的3/4,实现目标:3块的1/4是3/4块。不同的分法都体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一块饼的3/4=3块饼的1/4。另一个班,我舍弃了多媒体,而选择学具圆纸片,依然是先分组讨论分法,接着由孩子们自行剪拼,再请各小组应用实物投影展示分的过程及其每份是多少块。表面看来殊途同归,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差距出现了,通过动手实践的学生要比应用多媒体的效果好很多。其关键在于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在手脑共同参与下,思维与物象产生了一一对应,变抽象为具体,强化了认知水平,内化为基本技能,并牢固储存于头脑,从而真正理解了“1块饼的3/4=3块饼的1/4”,并能够促类旁通。而通过多媒体认知,显得相对肤浅,根扎得不够深,时过境迁,不少学生又回到模糊状态。所谓“看过了你可能懂,做过了你才真正明白”,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