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传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传播论文范文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民族文化的属性和数字化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在民族文化形态上,将文字、图形、影像、音乐、语音等信息数字化并整合应用,是继语言、文字之后人类媒介系统的又一次革命。
1数字化对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1.1数字化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播向高时效性发展
民族文化同一切现实的、具体的存在和关系一样,都具有存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数字化极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凭借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几乎可以在瞬间传达到各用户,实现文化传播的零距离。数字化的高效率、高时效性特征,不仅改变着文化本身,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1.2数字化实现着民族文化向全球性的变迁
如果说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那么,当人们改变了文化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后,也就改变着文化的属性。传统文化都是地域性文化。数字化使文化的全球传递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没有数字化,就没有当今文化的全球化。数字化所实现的人类文化的变迁和对于传统文化的超越正在于它把地域文化提升为全球文化。从地域性文化向全球性文化的拓展和演变是人类文化变迁的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则既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环节又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标志。
1.3数字化实现着民族文化向虚拟性的转化
数字化把现实的客观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转换成了数字化的符号,从而表现出数字化的虚拟性,这是人类文化直接基于数字化而产生的文化新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字化是虚拟文化。数字化使世界二重化了,在数字化世界的语境中,存在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和分裂。数字化主体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和实现着现实世界未曾有过或难以实现的假想和计划,实现着自我的追求和肯定,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实然和超然生活的双重世界。在数字化世界中,人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而想象、设计出虚拟的自我、虚拟的社会、虚拟的文化关系。在虚拟文化世界中,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制、虚拟身份、多重角色表现自我并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各种关系,进行文化交流。数字化以虚拟的形式实现了对现实文化形态的超越。由于数字化超越了任何一种文化传媒手段,因而对民族传统文化冲击尤其明显,民族语言、艺术、习俗、礼仪、观念以及民族成员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等都不断地消失。年轻一代痴迷于手机、电视、互连网。衰退不仅是表层的,甚至是深层的。在“民俗村”或其他形式的民族旅游区,虽然表现民族文化的各种建筑、用具、服饰和礼仪等随处可见,但这些东西很多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显露,而是出于商业利益的着意夸示甚至扭曲,与民间的本色已有相当的距离。这些现象表明,当今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复兴,更多是一种表层的人为造设,在它下面还泛动着衰退的潜流,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衰退。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消失状况有增无减,且呈加速度态势,任其自然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就有消失的危险,只有积极回应,民族文化才能存在、发展。
2民族文化数字化的具体途径
21世纪是数字化工具大发展的时代,致力于实践的合理化,正确解答、掌握民族文化与数字化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以宽广的眼界和胸襟,大胆吸收数字化成果,另一方面又要立足民族实际,面向数字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1对数字时代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各民族创造的共同成果,只有学习、吸纳其他先进文化,才能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具有科学的现代形态,才能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主流。否则,传统文化就只能成为地域文化、边缘文化,甚至成为只能在博物馆中展览的文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2.2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抢救、保存
民族传统文化尽管近几十年来在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依然不断地消失。如何解决,运用数字化手段不失为最佳选择。数字化保存的优点:(1)“原汁原味”。图、文、声、动作并茂,真实地记录民族传统文化的实际,其效果是传统记录方式不可比拟的。(2)可以资源共享,能够迅速复制。三是成本低廉,易于保存。
2.3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的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多元文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许多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化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但这不等于说文化的多元化是个自然过程,文化的多元化实际上是个自觉自为的矛盾运动过程,需要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实现。数字技术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对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数字化已经融入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成为一个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待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数字化传播论文范文2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
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
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
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
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
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
“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
(1)“互联网+期刊平台” 的形式
《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
(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
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
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
(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
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
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
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三、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
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相比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已经初具规模。比如美国赫斯特集团、康泰纳仕集团、阿歇特集团等世界传媒巨头及其下属的《好管家》《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已经“冒险一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什么我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笔者认为,我国期刊社可以通过研究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经典案例,获得一些启示,找到适合自身的新的发展模式。
1.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
长期以来,传统期刊依靠在内容领域的精耕细作获得大众的青睐,内容为王是出版业奉行的不二法则。然而,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面前,如果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显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此时的发展趋势应以产品为王。产品为王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字时代实现从内容到产品的升级。比如美国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科技类月刊《连线》杂志,在杂志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快速变化的阅读需求,设计卡片式的新版网页,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各种终端上一目了然。由此,《连线》杂志不再是单纯向读者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多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在向用户传播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我国大部分期刊在转型时,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微信公众号和网页上常照搬期刊内容,长篇累牍不仅难以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因此期刊转型在内容和产品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数字化传播论文范文3
一、创新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是期刊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理性思考所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先进的办刊理念是对期刊出版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对办好期刊、提高期刊影响力具有总体性和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理念创新处于一切创新的顶层,办刊理念创新就是对整个办刊工作的顶层设计。“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发展遭遇“寒冬”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学术期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对科技期刊来说,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纸质期刊不可能完全消失,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纸质期刊发行量将会大幅度减少。媒体融合将是期刊发展的大势,期刊工作者的重心将不再只是传统的三审、编辑、校对,传播特别是新技术传播将成为期刊工作者的一个新的工作重心。关注、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产品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做的日常工作之一,也应当成为现代办刊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创新不是完全推倒重来,办刊理念创新既要尊重期刊实际,也要认清期刊发展大势。对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来说,既要有坚守学术定位的阵地意识,又要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理念,认清大势,抓住机遇,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在传统学术期刊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中找准新时期办刊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找准新的定位,形成新的办刊理念。在先进办刊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期刊编辑部才能在办刊实践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媒体融合中更好地抓住关键,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数字化、工具化、网络化等新媒体技术融入今后的编辑出版工作全流程,使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影响力,为向国内外展示我国高校先进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术价值决定传播力,内容仍是根本
期刊影响力受制于传播力。对包括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而言,主要读者对象局限于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有着小众性特征。尽管所刊载论文的影响力与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从根本上讲,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论文影响力决定期刊影响力。学术价值越高的论文越能得到相关学科专家及研究生的认可,即刊载论文的学术价值决定期刊传播力。刊载论文的传播力大,对应期刊的影响力才会大。因此,刊载论文的整体学术质量,即内容的生产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1.稿源拓展,着眼学术热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近6000种,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有1000多种,完全称得上是科技期刊的量产大国。但若以学术质量和学界认可度评判,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的国内外影响力则不容乐观。狠抓稿源建设,多渠道组约优质稿件依然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途径[3]。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可利用网络优势和文献资源大数据库,使用科学的文献检索和分析方法去发现学科热词,动态定位学术研究热点及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以此作为潜在目标作者群,着眼学术热点,定向约稿,持续拓展优质稿源并迅速处理刊发,抢到学术热点并及时传播,自然有益于提高论文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此外,积极参与相关学科的重要学术会议,关注国家立项的各类基金项目等也是定位学术热点的有效途径[4]。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建设一批与我国科研能力大幅提高相匹配的科技期刊已日益成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科研工作者、期刊出版领域等专家学者的共识[5]。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推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方案,为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科技期刊(学报)要依托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导向和任务,着眼学术热点,组约优质稿源,构筑内容特色,提升特色栏目学术品质,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和集聚国内外读者群,培育潜在作者群,实现科技期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本质上取决于选题的创新及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但很多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发现,有些作者的研究选题非常新,也处于学科研究前沿,却由于水平有限,未能很好地将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通过编辑加工工作来提高论文的撰写水平和表达层次是编辑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途径。需要强调的是,在网络大数据普及的环境下,论文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被读者检索到,并能依靠内容质量“粘”住读者,无疑将极大提高论文直接被引的可能性。从检索角度来说,关键词是论文的首要检索标志,它在提高论文的被检索和引用概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选用不当,他引自然不会高,同样也很难被第三方文摘库收录。因此,关键词的选用不宜片面追求新颖,应选用规范化的并收入正式主题词表中的叙词及其上位词、下位词或替代词,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文章主题选用必要的或能彰显新颖性的自由词作为关键词,但总数应控制在3—8个。此外,提高科技期刊标准化水平也是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如计量单位的标准化、专业术语的规范化、英文摘要的国际化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论文被国际同行检索或被国际主流数据库收录的可能性,也关乎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
三、媒体融合中要有所作为
1.主动参与,注重大读者思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加速步入以“数与网”为典型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传统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期刊,在出版发行模式、传播渠道、读者范围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都面临媒体融合大势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克服观望心理,不断转变传统办刊理念,积极适应国内外办刊环境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不断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办刊新局面。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用户价值,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垂直化服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读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潜在读者范围将会更加广泛,这对提高期刊影响力来说显然是个很好的机会。由于现实原因,我国不少高校科技期刊虽号称面向国内外,但很大程度上是为教师评职称或研究生获取学位服务的,读者范围更是局限于以作者本人为主体的少数人。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学报)要有大读者思维,要通过思维互换来夯实读者基础,想读者之所想;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现实途径分析所有潜在读者的信息获取习惯和喜好,在确保内容品质的基础上,传播力求简单,服务注重精准定位和方便互动,让读者参与期刊媒体的生产流程,让更多的读者成为高校期刊的“粉丝”。
2.树立技术先导理念,融合发展新媒体时代,技术已成为现代科技期刊融合的有力支撑,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要树立技术先导理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期刊融合发展所要依赖的新技术。树立技术先导理念,就是要结合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实际,勇于学习新技术,不断开发期刊出版传播的软件和技术,引领和驱动传统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要在获取优质内容和条件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软硬件投入,搭建采编、出版发行网络平台,架构多媒体传播渠道,实现高校科技期刊和各种媒介资源、技术要素的有效整合,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和人性化的传播体系。拥有相对稳定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的技术架构为科技期刊的弹性发展提供支持,将是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得以持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化产品开发方面,力求兼顾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同时有利于第三方检索。一方面,专业读者既是读者又是潜在作者,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期刊的科技含量和文章的学术价值,吸引专业读者,也是培养潜在作者,是保持科技期刊生命力的源泉,是期刊之本。另一方面,方便快捷获取阅读内容是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共同期待,数字化产品既要让专业读者及时获取和感受到其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又要让包括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在内的读者及时感受到其便捷性。此外,高校科技期刊在自身人力、财力、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与知网、超星集团等高端数字化平台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如超星集团开发推出的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移动客户端,得到越来越多期刊的认可和使用,特别是在高校师生中颇受欢迎,可谓媒体融合中技术开发的成功案例。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应用好新媒体工具,积极探索开发适合作者、编者、读者全流程互动参与的出版传播形式,找到真正符合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不断增强期刊的品牌建设力和传播能力,不断应用新技术拓展期刊的影响力。
3.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目前,国际主流科技期刊大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立体化网络平台,以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和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verlag)科技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出版巨头仍在持续投入巨资建设先进的数字平台,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也正朝着与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相适应的方向逐步完善,媒体融合程度日益加深。而国内科技期刊仍然停留在“观望者众、行动者寡”的阶段,甚至有些人仍认为“把论文电子版挂在网上就是数字化”了,媒体融合意识欠缺,改革积极性不够,期刊数字化水平明显滞后。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大众传媒领域,也是涉及学术期刊领域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但目前国内还缺乏有关数字出版等网络信息产品的管理或指导规范,科技期刊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要想在数字化大潮中持续绽放生机和活力,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必须行动起来,优化、升级采编流程和出版流程,积极推动学报编辑部改革创新,敢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再造适应期刊融合发展的编辑出版体系。在经费使用上,改变以往大量资金单纯投入具体编辑业务的片面做法,大幅度向技术投入倾斜,增强开展数字化出版业务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流程分工上,不仅要打破编辑部内部不同角色、不同板块之间的分工模式,还要主动出击,打破科技期刊(学报)编辑部与现代媒体行业的业务边界,让传统科技期刊与现代媒体产业充分融合,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传统编辑部工作机制,构建适合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现代出版传播体系。
4.完善学习和激励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与一切实践活动一样,从事编辑出版及传播工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最终也要归结为人的融合。传统期刊要进一步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促进传统编辑的身份、角色转型,完善学习和激励体系,倒逼传统期刊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由于管理体制及技术人才稀缺的原因,高校科技期刊难以大量引进新媒体技术人才,宜通过改革现有的管理和激励体系,促进现有人员的融合转型。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一要结合当前的职称改革,完善编辑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激发编辑人员在组稿、编辑、传播等整个生产流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强化整个团队的新媒体意识。二要加强与新媒体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对现有编辑队伍开展音频、视频、新媒体平台等内容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既具有期刊相关专业知识,又掌握编校技能,还通晓现代信息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支全媒体型科技期刊队伍,提升编辑团队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数字化传播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安全隐患,安全机制,安全实施
数字化校园是在校园网的基础之上,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来支撑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等方面的全部数字化,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的安全隐患分析
高校校园网的应用以及服务主要是面向学生,学生经常玩游戏、下电影、浏览未知以及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站、接收陌生人的电子邮件、用聊天软件时随意接受陌生人传送的文件,这些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导致校园网病毒泛滥;观看网上直播,严重影响网络速度,甚至阻塞网络运行;同时高校的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也参差不齐:很多学生认为网络中的安全威胁就是计算机病毒。所以,整个校园网中的大部分用户,对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
经过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校园网存在以下安全隐患:
1.校园网直接与因特网相连,所以会遭受黑客以及网络安全缺陷方面的攻击;
2.校园网内部安全隐患;
3.用户接入点数量大,使用率高,随时有可能造成病毒泛滥、信息丢失、数据损坏、网络被攻击、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
4.缺乏统一管理;
5.网络中心负荷量大:绝大部分网络管理功能都是由网络中心来完成的,包括校园网络的建设维护、网络使用的政策制定以及相关费用的收取;
总之,实施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机制数字化校园网,对校园网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化校园网安全机制的实施
为了有效地解决校园网将会遇到的种种网络安全问题,需要在网络中的各个环节都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多种安全防范技术和措施的综合运用,从而来保证校园网能够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正常运行。
1、防火墙的实施
防火墙技术是抵抗黑客入侵和防止未授权访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目前网络系统实现网络安全策略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
防火墙是一种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同时防火墙也是设置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论文格式,安全实施。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它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活动,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
可根据具体的校园网实际环境,在防火墙上设置如下安全策略:
1)解决内外网络边界安全,防止外部攻击,保护内部网络(禁止外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2)根据IP地址、协议类型、端口等进行数据包过滤;3)内外网络采用两套IP地址,实现双向地址转换功能;4)支持安全服务器网络(DMZ区),允许内外网络访问DMZ区,但禁止DMZ区访问内部网络;5)通过IP与MAC地址绑定防止IP盗用,避免乱用网络资源;6)防止IP欺骗;7)防DDoS攻击;8)开启黑白名单功能,实现URL过滤,过滤不健康网站;9)提供应用服务,隔离内外网络;10)具有自身保护能力,可防范对防火墙的常见攻击;11)启动入侵检测及告警功能;12)学生访问不良信息网站后的日志记录,做到有据可查;13)多种应用协议的支持,等等。
2、网闸的实施
安全隔离网闸是一种由带有多种控制功能专用硬件在电路上切断网络之间的链路层连接,并能够在网络间进行安全适度的应用数据交换的网络安全设备。安全隔离网闸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户可以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在不同网络上的数据库之间交换数据,并可以在网络之间交换定制的文件。论文格式,安全实施。
可根据具体的校园网实际环境,在网闸上设置如下安全策略:
1)阻断内外网络的物理连接,防止外部攻击,保护内部网络;2)剥离内外网络传输的TCP/IP以及应用层协议,避免因为TCP/IP以及应用层协议造成的漏洞; 3)内外网络采用一套IP地址,实现指定协议通讯功能; 4)允许内网访问外网特定服务、应用(HTTP,FTP,FILE,DB等);5)允许外网指定机器访问内网特定应用(FILE,DB等);6)防止IP欺骗; 7)防DDoS攻击;8)具有自身保护能力,可防范常见DoS、DDoS攻击; 9)多种应用协议的支持,等等。
3、 防病毒的实施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已经由在单机之间传播转向到各个网络系统之间的传播,一旦病毒侵入到某一局域网并发作,那么造成的危害是难以承受的。病毒和防病毒之间的斗争已经进入了由“杀”病毒到“防”病毒的时代。只有将病毒拒绝于内部网之外,或者及时查杀内部网的病毒,以此防范病毒在网络内泛滥传播,才能保证数据的真正安全。论文格式,安全实施。
我们结合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给出以下防范防治策略:
1)阻止外网的病毒入侵(这是病毒入侵最常见的方式,因此在两个或多个网络边界之间,在网关处进行病毒拦截是效率最高,耗费资源最少的措施,但只能阻挡来自外部病毒的入侵);2)阻止网络邮件/群件系统传播病毒(在邮件系统上部署防病毒体系);3)设置文件服务器防病毒保护;4)最终用户:病毒绝大部分是潜伏在计算机网络的客户端机器上,因此在网络内对所有的客户机也要进行防毒控制;5)内容保护: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主动的阻止新型病毒的入侵,在防病毒系统中对附加内容进行过滤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6)集中管理:通过一个监控中心对整个系统内的防毒服务和情况进行管理和维护,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维护人员的数量和维护成本,并且缩短了升级、维护系统的响应时间。
4、学生宿舍区域802.1x认证
考虑到认证效率、接入安全、管理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宿舍区域的用户接入建议采用已经标准化的802.1x认证方式:
1)网络环境复杂,接入用户数量巨大:建议采用分布式的用户认证方式,把认证分散到楼栋汇聚交换机上去完成,如果发生故障,不至于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所有用户;2)网络流量大,认证用户数量大:所采用的认证方式要具有很高的效率,以保证用户能及时通过认证,在网络流量大,认证用户数多时不会对设备的性能产生影响,以保证整个网络高效、稳定的运行;3)某些用户技术层次高,存在对网络安全造成影响的可能:难免存在某些用户因好奇使用一些黑客软件或病毒软件而造成对网络的影响,因此所采用的认证方式要能够有比较高的安全性,能防止如DHCP的恶意攻击等安全功能。
5、数据存储方案的实施
数字化校园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新兴应用领域,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资料数字化、海量存储及数据管理、全方位查询检索、多渠道等技术,提供包括电子图书、视频、音频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料等等。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各种数字信息的增长非常迅猛,同时,数字信息存储的容量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设计一种高容量、可扩充的存储技术方案也是校园网络安全的重点。可以容纳、甚至可以无限制地容纳更多信息的“海量”存储技术:如NAS存储、SAN存储等应用支撑平台解决方案,在系统结构上满足用户未来的应用需求,同时合理使用用户投资,建立满足用户现有需求的系统,并且易于扩展的系统,来帮助用户解决在数据存储和应用需求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三、总结
随着Interne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的应用范围和领域迅速扩大,新的网络技术、安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黑客技术也逐渐多元化,导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计算机网络里,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没有绝对的安全,我们只能不断的采用新的网络技术,以及新的安全设备与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将网络中威胁降到最低限度。论文格式,安全实施。
防火墙、网闸、病毒防范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主流技术,这些网络安全技术为整个网络安全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网络或者用户都不能够忽视。论文格式,安全实施。到目前为止,尽管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而影响校园网的安全因素在不断地变化,黑客与病毒的攻击方式在不断地更新。论文格式,安全实施。要确保网络的安全就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在安全技术上采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调整安全策略,有效整合现有安全资源,并且不断引入新的安全机制,才能保证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数字化校园网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焦中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个问题.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徐立.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的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3]沈培华.数字校园的五个层次.计算机世界
[4]赵思辉.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体系架构.福建电脑
[5]宋金玲.数字校园的相关技术及方法研究.中国矿业大学
[6]曾力炜,徐鹰.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
[7]占素环.校园网网络安全技术及解决方案.农机化研究
[8]张武军,李雪安.高校校园网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研究.电子科技
数字化传播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数字图书;服务师生;管理
一、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的应用特别是数据库系统的广泛使用,以存储量巨大,检索快速为特色,产生了“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进入90年代以后,Internet把图书馆、学校、机关、商业机构、家庭乃至个人连接起来,并对所存储的信息资源提供检索和查询,实现了资源共享,由此产生了“数字图书馆”。
当代,网络已经覆盖到每个角落,数字图书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内容在不断延伸,向着“数字资源库”“知识库”或“信息仓库”方向发展。美国数字图书馆联合会将数字图书馆表述为:“数字图书馆是提供各种资源的组织结构,它们选择、创建、提供知识查询途径,解释、传播和保护数字作品馆藏,以确保其能长久使用,从而为社区群体提供方便而经济的信息服务”。
人们根据数字图书馆应用,经过归纳总结,表述如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海量数据管理系统,它利用当今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形成有组织的数据库和知识库,对外提供高性能的检索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已完全脱离传统图书馆的含义和功能。人们希望和并力求使其成为“知识库”,对有价值的文本、图像、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管理,此外还包括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要建设学生学位论文库,论文的提交、查询、检索评价与管理等,人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在数字图书馆都找到。
数字图书馆如何建设?包含什么?数字图书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对于职业学校或者高校来说,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包括哪些呢?
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以前,人们谈起数字化图书馆,简单理解就是把现有的图书目录进行输入,内容整体输入,然后根据类别或者首字母进行分类检索。其实这不应该是数字图书馆,而只能说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所谓数字图书馆的含义完全脱离传统的“图书”概念,它朝着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方向发展,不仅仅是图书,还包括报刊、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各种其他形式的媒体资源,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新空间。每一种数字资源分别建立一个资源库,独立的管理平台,读者通过检索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具体来说,现阶段学院式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图书。其实在各种院校里,数字图书很大一部分就是藏书的多媒体电子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书籍以数字化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出版发行。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集声音、图片、动画和文字于一体,充分展示电子图书在数字时代所起到的教育和传播知识的功能,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数字图书馆将以这种电子图书作为核心的馆藏资源。这种数字图书,在各大高校及职业院校表现为现有藏书的电子化,这种数字图书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藏书很难实现真正的影音图像文字的结合,当然随着外部网络的接入和更新,这种现象正在消失。当前比较典型的数字图书馆比如超星数字图书馆,这些图书资源除了固有书籍的数字化,也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最新的图书,可以说大大方便了广大读者。
(2)数字化期刊。把传统的期刊纸介质数字化加工,分类建立数据库,供查询阅读使用。主要有学术理论类、技术实用类、指导管理类、科学普及类、产品信息类、文学文艺类、教学辅导类、文化娱乐类、儿童读物类、图册画报类、文献检索类。它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现在不少刊物比如《电脑报》除提供纸质期刊,还会附带电子版本,并且电子版本的期刊除了纸质期刊的内容外,在背景音乐、色彩搭配方面更具有优势。最重要的是,纸质期刊内容部分的插入图片,往往是黑白样式,加上大批量的印刷,部分技术方面的内容很难分辨清楚图片内容,而电子期刊提供了更清晰、可以随意放大的图例或直接是操作方面的视频。还有比较先进的电子期刊,采用了3D展示图例的方式,让读者借助鼠标的帮助,完整了解实物的真实情况,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期刊内容。而在网上发展成熟的,有《中国期刊网》等网络电子期刊。
(3)信息搜索及索引系统。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人用了“网”这个字。社会上也流行一句话,“万事不知百度知”,很多的内容被各大搜索引擎系统化之后制定好词条,并在行文中的关键词处进行链接,方便用户进入另外一个词条查询,使信息搜索从速度和宽度上大大提高。
(4)专业论文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自1977年以来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精选相关单位近几年来的博硕论文,涵盖自然科学、数理化、天文、地球、生物、医药、卫生、工业技术、航空、环境、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等各学科领域。
(5)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资料库包括图片库、音频库、视频资料库三方面。图片方面是按类型或学科建立图形图片库、动画片库,提供检索查询,供读者下载使用。而音频库即数字化图书录音集成系统,它将数字化图书与数字化录音合二为一。读者一边翻阅电子图书,一边听与之配套的语音或者音乐信息。而视频库是一个利用多媒体网络作为传输介质,集成软件、硬件于一体的视频点播服务平台,强大的节目管理、用户管理、在线监控、服务查询、论坛及信息、服务器集群管理等功能充分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
三、数字化图书馆的数据存储
海洋的壮观是因为大海的广大容量,数字资源存储系统是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仓库。这些数字资源能否按着读者需求在网络与读者之间良好传输,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将直接影响着这座数字大厦的存在与否。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相当于传统纸介质书库,但与传统的书架不同的是,数字化图书有其独特的存储数据的方式。
(1)DAS直接连接存储。DAS(Directatt ached storage直接连接存储)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上。通过服务器相应服务实现网络共享,也可通过网络管理软件实现跨平台应用。
(2)NAS网络连接存储。NAS(Networkatt acheds torage网络连接存储)即采用以太网和SCSI的即插即用存储技术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连接到一群应用服务器上。
(3)SAN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采用高速的光纤通道FC(Fibre Chanel)把存储核心机、磁盘存储阵列、磁带备份机、服务器与光纤交换机相连接,形成一个SAN存储区域网络。
四、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既有共同之处,但又有本质区别。纸介质书库一旦建成,后期的维护费用较低,主要是防盗、防火、防水灾、防霉、防蛀和通风等。数字资源存储系统往往会出现不可抵御和不可预见的灾难,这就要求必须科学管理数字化图书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1)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具有学者或知名学者的水平,是一个知识传播专家。因为图书馆是一个“知识仓库”,建设这个“知识仓库”就需要对这个“知识仓库”的内容了如指掌,要对所服务的读者了解,对学科建设了解,对本校科研方向了解,采购的图书才能满足学科建设、科研和读者需求。有了图书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手段传播知识,即引导读者如何用好书,所以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是具有学者与管理能力的兼备人才。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传统纸介质图书管理有本质区别,其信息的载体不同,阅读的方式不同,使之需要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要求管理者不但是个学者、教育教学的专家,而且要懂得网络存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信息、推广应用和综合管理能力,管理者应具备学者――技术――管理的水平与能力,近乎是全才。
(2)数字资源平台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每个资源库都有资源与管理平台,通过网络检索应用,并且能够跨平台检索。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时必须整体设计,做到检索简单方便。
(3)数字化服务建设。传统书刊借阅服务一般是等客上门。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要在网上开展数字资源使用培训与讲座,资源信息,建立网上咨询台,在网上为读者提供实时的咨询服务。数字资源能不能用起来,关键在于开展各类资源展示、消息、使用培训。总之,重点是服务,让人们逐步习惯使用数字资源。
数字化传播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发行;资源;价值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92-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16.7%增加到2003年的18.3%;到2005年27.8%,七年增长了7.5倍,平均增长率为10.7%。国内外纸版学术期刊的网络发行传播正在迅猛发展。而且不同的载体开创了学术期刊新的辉煌,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影响面。纸版学术期刊与网络读者的对接,就是网络对纸版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技术条件下传播需求反馈。同时,网络传播更有利于读者的数据分析,也有利于作者与读者就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沟通交流。
目前国内主流的科技期刊很少有网络版本的发行系统,而报纸杂志比较重视对网络读者的开发,纷纷开发了网络版本的发行系统,比如华商报的数字报纸发行系统。在互联网企业中,一部分企业基于数据资源最大化共享的原则,建立了数据资源网络发行系统。其中,百度文库系统,Google scholar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1 期刊数字化网络发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学术信息服务最鲜明的特性就是学术信息电子化、传递网络化、服务体系多维化。基于科技期刊的学术信息服务由一元服务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学术信息载体也具有纸质传媒、CD/DVD、磁带、网页等多种形式。通过科技期刊数字化、开发科技期刊电子资源数据库,使学术信息通过网络共享、传递并创造价值。通过网络发行平台,科技期刊管理人员可以完成读者咨询、读者阅读数据分析,并提供网上服务,提供网络培训,参与科技期刊信息收集与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应该是开放、多元、共享型的图书馆,不仅为教学、科研服务,而且服务于社会大众。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应掌握不同的读者对期刊信息需求特点。对各类期刊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鉴别,撰写专题综述、述评及各种索引、文摘,有针对性的为高校读者和社会用户提供有特色的高质量和全方位服务。这样,才能使期刊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科技期刊数字化有多种方式,目前一种是依托传统的纸质期刊内容资源,通过数字化扫描、OCR识别等数字化工具加工之后,再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期刊信息;还有一种就是从期刊内容开始制作的时候就采取网络平台采编,在期刊内容信息采编完成之后,同时通过纸质传媒和网络平台两种方式发行。信息内容数字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习惯从网上了解信息、获取资讯,传统发行方式的期刊阅读率必然受到一定冲击,要扩大期刊影响力,期刊内容资源数字化,发行网络化必然成为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与此同时,数字化加工、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科技期刊内容资源数字化、发行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支撑。
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发行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是面向后台采访编辑人员,便于他们在线获取、编辑、反馈和交流学术信息;也可以通过统计功能分析科技论文的关注度、使用率、学术课题的研究热点等;其次面向网络读者,可以通过注册读者个人信息、允许读者下载其关心的科研论文、发表对热点学术信息的点评意见等;再次就是面向其他相关人员:包括纸质期刊数据内容数字化加工人员、编辑团队的管理人员、网上读者的管理人员、系统管理等模块及其他涉及科技期刊、档案编辑发行各环节的管理及技术支持功能实现的相关人员。
2 图书馆数字化期刊发行策略
2.1 建立全新的数字化期刊发展理念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民人数成倍增长。当在线人口和组织达到某个数量级的时候,人类生活模式将发生质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生活将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其实质是信息的聚合、传播。在这一系统中,数字化是知识信息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并且这一方式本身既是内容也是形式,而信息的兼容共享是最基本的要求。预计在未来数年时间内,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将由现阶段的试探摸索期逐步过渡到稳定成熟期。相应的内容资源数字化、发行网络化的出版产业链也将发展成熟,并将发生以下典型变化:
2.1.1 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利用便捷终端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学习机、电子书阅读器、MP3/MP4等工具)进行信息传播和撷取的传播方式。
“碎片”主要特征:①获取时间零散化,碎片信息多是在现代人多元变幻的生活场景中抽取零碎时间吸收阅读的,例如等待地铁、公交、外卖等零碎时间。②信息内容零散化,碎片信息一般都是百字短篇,篇幅不长甚至是只言片语,例如:微博客传递的信息、手机阅读中的分章节连载内容等。③借助现达的有线/无线网络和终端设备,碎片化信息具有了来源多、更新快、零散化、费用低;如同碎纸片一般伸手即可获取的优点。目前这种新趋势主要用于大众出版类期刊;因其便捷的信息索取方式和丰富的材料筛选而受到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