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文化论文

计算机文化论文范文1

摘要:总结了医院在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存储与安全的经验及可作借鉴的体会,其结论为医院在信息化过程中系统的维护、数据的安全管理与备份是医院信息管理的关键任务;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数据存储与安全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是现代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医院各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病人费用信息和决策分析统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在医院的日常管理、医疗活动和经济成本核算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优化就医流程和提高医疗效率的同时,与其它仪器设备一样容易出故障,而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对医院医疗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将对医院的医疗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医疗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因此,系统的维护、数据的安全管理与存储成为医院信息管理的关键任务。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至关重要。

1数据备份的目的

数据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的策略,通过制作原始数据的拷贝,就可以在原始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备份的数据把原始数据恢复出来,保证系统能够正常工作。计算机系统中所有与用户相关的数据都需要备份,不仅要对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进行备份,还需备份数据库的系统数据及存储用户信息的一般文件。数据备份的目的就是数据恢复,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风险,保护系统最重要的资源―数据。在系统发生灾难后,数据恢复能利用数据备份来恢复整个系统,不仅包含用户数据,而且包含系统参数和环境参数等。

2数据丢失的原因

2.1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雷击和地震等计算机所在地的自然灾难,造成的数据被破坏或系统完全瘫痪。

2.2人为原因系统管理员、一般的维护和使用人员的误操作及黑客的恶意破坏,导致数据部分或全部丢失。

2.3硬件故障计算机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包括存储介质和传输介质的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2.4软件故障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代码错误及病毒感染造成的数据逻辑损坏,虽然数据仍可部分使用,但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完整、不一致或错误的,这种逻辑损坏不易被发现,当发现数据错误时,可能已无法挽回了。

3数据备份之要素

只有充分考虑了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及时间、备份环境、异地存储方式、资源保证等方面内容后进行的备份才是应用系统真正的可靠保障,也才算为系统的灾难恢复做好了充分准备。随着医院的发展,各类数据的数据量以几何级数递增,医院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来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存储。虽然现在各种硬件设备的稳定性越来越高,但是因为系统、设备本身的问题或外界因素(如停电、自然灾害等)导致计费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数据丢失会使医院业务瘫痪,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要充分重视的问题。数据备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包括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及时间、备份环境、异地存储方式、资源保证等。

3.1备份方式的选择这里先介绍一下有关备份与恢复的定义。所谓备份就是指将各种主机、数据库中存储的重要数据备份到其他介质中(如备份到磁带或其他硬件设备上)。所谓恢复是指当这些运行业务的主机、数据库发生故障(如硬件损毁、误删数据、系统崩溃)后,将相应的备份数据恢复至原主机、数据库等设备上,从而保障业务的继续开展。现在一般均采用备份软件对数据进行备份,几乎所有的备份软件现在均支持两种备份方式:全备份与增量备份。所谓全备份就是将某时刻所有指定数据全部备份下来,而增量备份就是备份上次全备份之后到开始增量备份时刻所有指定数据中发生变化的数据。增量备份是在全备份基础上进行的备份,正因为增量备份基于全备份,所以增量备份的恢复也必须基于全备份。现将全备份、增量备份优缺点对比如下。

3.1.1全备份的优点可靠性较高:如发生灾难后需恢复哪个全备份的数据,只要直接恢复即可,不需考虑其他数据的影响。恢复时间短:只要将需要恢复的全备份数据直接恢复即可,不需要考虑其他数据的影响。

3.1.2全备份的缺点备份时间长:因为要将指定数据全部备份,所以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多:因备份本身将耗用主机系统的CPU、内存、IO等设备资源,所以备份时间越长,占用系统资源越多,同时对备份介质的占用量也较大。

3.1.3增量备份的优点备份时间短:因只备份增量数据,相对备份时间较短(这与实际具体业务情况有关)。占用资源少:因备份时间短,所以占用系统资源少,同时对备份介质的占用量也较小。

3.1.4增量备份的缺点恢复时间长:恢复时需先恢复增量备份所对应的上次全备份数据,在恢复了全备份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增量备份数据的恢复(只要恢复指定某时刻所对应的增量备份数据即可,不需要恢复全备份后的所有增量备份数据)。风险较大:增量备份的数据恢复是在所对应的全备份数据已经恢复的基础上进行恢复的。如果相应全备份数据恢复发生问题(如介质损坏),将导致从这个全备份之后到下个全备份之间所有的数据均无法恢复,而只能恢复发生问题的全备份数据之前的数据。

3.1.5建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备份方式,有关备份方式的选择建议如下:如果业务允许全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较多的缺点的话,建议采用全备份;如果处在系统运行的初期,因这时系统可能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阶段,建议采用全备份;对于恢复时间要求非常严格的备份,建议采用全备份;对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建议采用全备份;对于业务运营压力较大,不能让太多系统资源被备份占用、同时备份软硬件设备安全可靠情况下,建议采用增量备份。

3.2确定备份的周期及时间由于任何医院的数据均在不断地变换,因此必须定期进行备份。在选择好备份方式后需要进一步制定好备份周期及时间,这同样也需要根据医院业务实际开展情况来制定。对于全备份,视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可以选择每周、每日或隔日方式进行备份。一般是选择每日备份。由于这种备份方式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较多,因此不适合在业务比较繁忙的白天进行,同时也应避开晚上运行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相关操作的时间。一般的全备份建议在凌晨零点开始,具体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增量备份,需要控制好两个全备份之间的时间。如果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并且数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建议每周进行1次全备份,其余时间增量备份;如果备份的数据量不大,并且数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建议每3d或4d进行1次全备份,其余时间进行增量备份。具体时间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这种备份方式的备份时间较短,占用资源较少,但也不适合在业务比较繁忙的白天进行,同时晚上也应避开运行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相关操作的时间。一般的增量备份建议选在凌晨零点开始,具体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3保证备份环境的安全现在最常用的备份介质仍是磁带,备份的硬件设备为磁带库,磁带库等设备是精密设备,需要一个特定的机房环境。对于磁带库设备尤其需要注意防尘。现在很多企业磁带库所在环境防尘设施不到位,这样不仅影响磁带机的寿命,而且还易使备份后的磁带出现故障(用户所看到的结果是备份到磁带的操作是成功的,但实际备份数据的磁带却不能用来恢复)。备份这项操作本身就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如果没有发生故障,备份显得只是耗费资源、没有价值,因此相应的磁带库等设备的机房环境很差,这样往往导致耗费各种资源备份后的数据无法真正用来进行数据的恢复,从而导致整个备份失败。因此,备份这项工作需要医院不仅要能“买得起马”,还要能“配得上鞍”,为此一定要重视磁带库所在的机房环境。

3.4异地存储再多一份保险为了确保备份更加安全,要避免因为各种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备份数据损毁等现象,因此应采用数据的异地存储。异地存储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将备份好数据的介质从磁带机等设备中取出后异地存储(将备份好数据的磁带等介质存放在非计算机机房所在楼宇的防磁柜中),这种方式使备份数据的安全性有一定的提高,并且费用较低;另一种为不仅在本地进行数据的备份,而且还通过网络在异地(物理距离大于100Km)的设备上实时备份数据,这种方式费用较高,但安全性更高。对于第1种方式需注意,为了提高磁带等介质的利用率,在将异地存储的介质保存一段周期后可以再次将这些介质投入使用。如果采用全备份方式,当数据变化量较大时,建议将存有3d数据的备份介质(主要指磁带)取出后异地存储,并且异地存储9d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对于采用增量备份方式的情况,如数据变化量较大,建议将存有备满一个全备份及后续增量备份周期的磁带取出后异地存储,并且异地存储满4个周期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具体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医院对历史数据比较注重,因此建议每隔1个月将关键数据进行1次全备份,并将备份数据的备份介质异地存储,存储周期建议3年。因为备份占用系统资源,需要注意定期清除不再需要备份的历史数据,从而减轻备份压力。

3.5有效的资源保障因为备份本身就是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以保证在发生灾难后能够及时恢复业务,但一般的备份介质(如磁带)往往容易损耗,因此就需要企业定期更换备份介质及清洗介质(如清洗带),将超过使用次数或年限而过期的备份介质及清洗介质报废。如果需要异地存储数据时,备份可能需要更多的备份介质、清洗介质,因此为了保证备份的安全性,需要对这些备份介质、清洗介质等资源提供充分的保证。

4结束语

数据备份的目的是周期性保存在线数据的历史,以便在线数据发生损坏时,使用备份数据恢复到错误发生之前的状态,以确保医院业务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庆利,钱抱清.医院备份系统解决方案[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3):453.

计算机文化论文范文2

[摘要]: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计算机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很快向更大范围扩展,审计工作中实施电算化已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入手,剖析原因,提出加快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电算化审计现状分析实施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经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审计电算化作为一种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法,其应用的范围正越来越广泛。电算化审计是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对应的概念,是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其范畴可有以下三种:

方式1:用手工的方法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方式2:用审计软件对手工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方式3:利用电算化审计方法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它可在审计项目安排、方案设计、审计取证、汇总分析和跟踪反馈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把审计人员从费时费力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解决审计系统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并可大量地节省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电算化的研究,积极探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如何实施审计的问题。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1、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

传统审计方法中一百多张工作底稿主要靠手工完成,底稿中的数据勾稽关系是通过标注交叉索引连接的,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如有反复(审计实务中这是常有的事)就会一动百动逐张修改,稍有疏忽,就会顾此失彼,出现数据不衔接的情况。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日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传统审计方法由于操作技术上的局限性,效率不高,越来越难以胜任国家提出的各项要求。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益增长的任务和要求。

2、会计电算化发展迅猛,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从1979年进行试点,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摆脱了手工记帐,建成了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一方面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漏洞、会计软件的合规性合法性不够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会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屡有发生。同时,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手工记帐方式下的记帐凭证、明细帐、总分类帐及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造成审计线索缺乏,审计风险增大。传统审计中抽查会计记录、帐帐核对等方法已难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

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3、同国际审计准则接轨必须加快实现电算化审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加,不断加强在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会计工作中早已提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同样审计工作也需要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当前国际上计算机运用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已相当普遍,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大部分是按计算机应用后的需求来考虑的。我们必须加快实施审计工作的电算化,否则很难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与国际审计工作不协调一致,就不能很好的为对外开放服务。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及成因浅析

1、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

一般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会经历三个阶段:

(1)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AroundtheComputer)

(2)透过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ThroughtheComputer)

(3)利用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WiththeComputer)

而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对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采用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不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审计对象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后者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这样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被动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替代。

我国审计实务中主要采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审计方法有其存在的信赖基础:我国企业在启用会计软件时须经主管财政部门评审,验收合格后才能甩掉手工帐。这种评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控评价与风险评估,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信赖这一评审结果,相对减少了审计风险。但是,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评审做法,随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法终会失去信赖基础。

2、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

目前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主要采用通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即运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进行审计文档管理;运用Word字处理软件编制审计计划、审计总结及审计报告等综合类底稿;运用Excel制表软件进行试算平衡、编制审定会计报表等。这些软件定义方便、自由度较大、不易统一,难以形成所内统一的操作模式,规范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难以做到各底稿间的有机连接,尤其是难以做到与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以直接获取审计所需数据。

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主要原因是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同时,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自行开发,独立一套体系,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也给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软件可用,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计算机审计时不得不停留在看重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越过电算系统直接去检查处理打印出来的结果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

3、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知识缺乏。

计算机文化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创新构建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性。文章在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当前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方法以及要求。

在当今社会,人类的很多活动如办公、教育、科研、学习等,均离不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难点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困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异、学生学习的惰性以及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要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前瞻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极富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展性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必要的前瞻性,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该课程本身的属性——“基础”,导致了本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基本的基础内容的讲授,这就构成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难点以及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偏重前瞻性的内容,则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偏重基础性的内容,则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惰性以及烦躁厌学的态度;如若课时平均分配则会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两不讨好”的尴尬局面。wwW.133229.CoM

(二)教学模式传统性与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提出了“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方法,但是从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辅且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一,“多元”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学改革的口号与手段。第二,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人施教、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热情。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所侧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学生所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组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课题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四、小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以及基础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以及传统型造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困境,文章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及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探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393-395.

计算机文化论文范文4

对于初学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接受和理解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就是不知从何下手,没有所谓的“计算机思维”,缺乏对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情况在计算机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老师由创设情境导入,巧妙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再巧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加强了生活直观感性材料的呈现,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采用形象化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使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变得直观形象,化难为易。众所周知,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很难短时间内接受较抽象东西,而对于具体、形象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我们在讲授一些难懂、抽象的内容时,尽可能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形象化、具体化这些内容,让本来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形象化教学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相应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提升。

2形象化方法的应用

针对目前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我尝试了形象化教学的方法,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需求,同时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形象化的方法,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将教学内容形象化。

2.1文件的复制、移动

在学习WINDOWS操作中的文件的复制、移动的基本操作之后,有很多学生对于文件的复制、移动区分不够清楚,而且对回收站的功能也不是很了解,经常有一些混淆的操作出现,而且意识不到,虽然做过辅导,也往往是记忆不深刻,一开新课,多数又忘记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进行如下的讲授:“首先,我们比较一下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的不同,特点区分不是很清楚,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文件复制就比如你去图书馆查资料,查到你需要的资料以后,如果图书馆资料不外借的情况下,你通常会把相关资料复制一遍,这样就使这份资料产生了一个副本,而资料的原件在你拥有一个副本之后并没有发现任何改变。这一点就同WINDOWS中的的文件复制操作极其相似!”“而文件的移动就有所不同了。再打个比方:平时有很多人有收集剪报的习惯,当看到报纸上有较好的文章或资料时就把它剪下来,然后收集到剪报册中保存起来。这样一来,那篇剪下来的文章或资料就在原来的报纸上消失了,也就是说,这篇剪下来的文章已经从报纸上移动到了剪报册当中。这一点就相当于WINDOWS操作中的文件移动,经过移动操作后,原文件从源位置移动到了目标的位置,也就是说源位置上已经没有原来的文件,它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上。”“以上例子可以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文件的复制和移动操作,把它们的操作特点区分开来。”

2.2回收站

有的同学会说:“回收站就是垃圾桶,没用东西扔了就算了。还有什么功能!”其实不然,回收站作为WINDOWS系统中的一个组件,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再举个例子,帮助同学们理解一下:在日常办公室中,办公桌边通常有一个废纸篓儿,作用大家都明白,一些过时的或废弃的文件,在我们整理的时候就把他们暂时扔到废纸篓儿中,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我们还没有把纸篓倒空之前。一旦发现扔到纸篓儿中的文件还有价值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取回来,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一点和WINDOWS中的回收站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一些无用的文件我们可以通过删除操作把他们放到回收站中,只要在没有清空回收站之前,一旦发现该文件还有价值、我们就可以打开回收站——选定文件——‘文件’——‘还原‘,经过这一操作后,有价值的文件就被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了,避免了相关的损失!但是同学们注意一下:一旦作过‘清空回收站’的操作,就相当于我们把纸篓儿中的文件都倒到垃圾站去了,就永远的消失,再不可恢复了!只有通过专用软件才能尝试恢复文件,减少损失。因此同学们要注意这一点!”通过以上方法,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使他们基本上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掌握,而且不容易忘记,或只要稍加提示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3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论文范文5

1.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特定工作环境之下应该实现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从业人员实物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详细而具体的会计目标是通过提供给决策人员更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在这一过程当中,从财务报告的目标角度来看,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将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等相关企业会计信息准确有效地提供给企业的债权人、投资者以及其他主体单位[1]。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自动化、网络以及系统化的会计信息处理,同时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进行准确的预测。

2.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职能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主要在监督和事后反应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会计的职能。然而,在我国当前电算化系统中,由于计算机的引入,使得会计职能不断扩展,工作重点逐渐由原来的编制报送报表向利用企业的会计数据管理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使会计职能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系统中的事后核算也逐渐转变成为了当前的全面核算。同时,在过去,会计部门只需要认真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而现在会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干预和分析,通过这样的转变,不仅可以更好的发挥出会计工作的作用,同时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物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实现了开放化的会计工作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通常是将工作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输入会计系统中之后,再通过在各个会计系统内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传递,最后再在通过会计系统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使会计工作处于一个封闭式的会计系统当中,没有较好的灵活性,并且在对数据进行传递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数据丢失。而会计电算化可以将会计数据或会计账务直接输入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之后便可以通过计算机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数据,需要传递这些数据时,只需要对所要传递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之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将数据发送给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最后再由这些人员对资金流动的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2.会计电算化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

中小企业通常指的是管理人员较少、资产规模不大的企业。有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涉及到商品维修服务的中小企业,由于商品的种类繁多,过于复杂,如果采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在对企业的成本的进行计算时,只能通过对数量式金额账进行繁琐地登记来处理[2]。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同时正确性和有效性得到不良好的保障,与仓库管理员进行实物账的核对时,需要进行反复多次核对,这样一来,便使得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进行会计电算化之后,只需要先设定发出商品的计算方法,电算化系统会自动生成企业成本明细账和库存商品明细账,同时会生成与商品销售收入相对应的成本凭证。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工作时间,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对账工作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形式当中,在进行会计对账工作时,通常可以被分为四个方面,即账表核对、账实核对、账账核对以及账实核对。会计电算化出现之后,除了账实核对工作基本不变之外,账表核对、账实核对以及账账核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进行会计电算化之后,对于会计数据的处理和共享使得在计算机系统中,记账凭证的输入过程成为核算过程中唯一的输入环节,因而其他各个环节的会计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过程的工作质量[3]。同时,进行会计电算化之后,可以取消账表核对和账账核对,因为电算化会自动完成明细账和总账的录入工作,因而面对完全一致的录入系统,进行账账核对已经失去了意义。

三、结语

计算机文化论文范文6

一、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也可分为这四个阶段,同时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评价。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由于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刚起步,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具体审计准则也没有出台,所以目前情况下,可暂时以财政部颁发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条例、办法等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注册会计师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