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的功效与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姜黄的功效与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范文1

[关键词] 姜黄素;内毒素;肝损伤

[中图分类号] R2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05-02

近年来,随着内毒素检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对内毒素致肝损伤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对内毒素肝损伤的治疗多采用内毒素合成抑制剂或其拮抗剂,虽取得一定疗效,但由于尚处于开发阶段或肝毒副作用较大而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中医学典籍对内毒素肝损伤尚没有明确的理论阐述,有关中医药对内毒素损伤作用的研究也相当贫乏,但中医药治疗肝损伤的作用和优势已是共识,十分有必要进一步深入阐述其作用机制。本文结合笔者博士课题研究,浅谈对姜黄素抗内毒素肝损伤的中医理论方面的思考,以飨同道。

1内毒素肝损伤的中医病机研究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膜的主要脂质成分,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能诱导促炎细胞因子IL-1和TNF-α的产生或释放,可激动强烈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大量研究证实肠原性内毒素-肝库普弗细胞-炎症细胞因子-肝损伤的途径和机制,并被认为是酒精性肝病研究中“二次攻击”学说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有关研究认为“内毒素血症”与“血瘀证”有内在联系,把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作为“热毒血瘀”证型来开展研究。如卞慧敏等[1]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内毒素、地塞米松加内毒素等3种不同的攻毒方法复制“热毒血瘀证”的动物模型。沈洪等[2]观察凉血化瘀法对LPS诱导慢性血管内凝血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梁爱华等[3]采用LPS与角叉菜胶联合诱导热毒血瘀证与血栓形成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多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丹参或其提取物以及中药复方健脾活血方等均有有显著的抗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作用[4, 5]。 韩德五教授课题组尝试利用丹参和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治疗内毒素血症也取得了初步成效[6,7],研究表明,丹参不仅对肝实质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KC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促进KC吞噬功能,表现为吞噬K值增高与ETM减轻。赵炎等还证明丹参、大黄对KC有调整作用,可使KC释放TNF-α等化学介质减少,故肝细胞损伤减轻。

笔者曾围绕内毒素(LPS)-库普弗细胞(KC)-炎症细胞因子-肝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及其重要环节,运用库普弗细胞、肝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和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以体外库普弗细胞LPS损伤为模型,进行探讨姜黄素抗内毒素肝损伤的作用和机制。实验结果证实,姜黄素通过抑制NF-κB/ IκB信号转导途径,能有效抑制TNF-α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降低其生物活性和靶效应,并减少TNF-α、IL-6、IL-1β等炎性介质的分泌和释放,阻止了炎症的扩大化和级联反应,从而减轻和抑制对肝细胞的损伤。姜黄素的这种作用可能和其下调KC表面的内毒素受体表达有关。

2姜黄素抗内毒素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

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物质,为姜黄的有效成份之一。姜黄味辛、苦,性温,入肝脾二经,主要功用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偏入肝经血分,破血兼理血中气滞,善破肝脾二经的血瘀气结。在我国自古即用作活血化瘀药,可用于治疗与腹痛、黄疸等相关的疾病。《新修本草》曰:“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日华子本草》:“治瘕血块,痈肿……”缪希雍曰:“姜黄苦能泻热,辛能散结,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妇人良方》以舒经汤治疗风湿臂痛、《外科正宗》以“如意金黄散”治疗痈疡疮疖都取得良好效果,也是源自姜黄“辛散苦泻温通”的作用原理。目前姜黄在肝病临床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姜黄及其有效成分姜黄素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活性,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8],降低血浆和全血黏度,增加纤溶活性,从而发挥抗炎活性。此外,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还表明,姜黄及其提取物姜黄素可促进胆汁的分泌,有良好的保肝和利胆作用,可抑制癌性疼痛、增加食欲、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真菌等多方面功效,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上有良好的抗炎效果[9]。

目前从姜黄中可分离近20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和姜黄素类,后者为二苯基庚烷类,有酚性和非酚性之分。其中姜黄素是最主要的一类多效天然活性成分,为脂溶性成分,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其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清除肝脏自由基、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和肝星状细胞活化等方面。作为食品添加剂已被广泛应用,WHO/FDA业已将其作为天然食用色素允许使用。由于本品安全性高,几乎无毒,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3姜黄素抗内毒素肝损伤的中医理论依据

姜黄素抑制肝脏炎症细胞因子的药理作用提示其具有阻断、延缓内毒素肝损伤病理进程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抗肝损伤药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那么,姜黄素作为中药姜黄提取物其发挥抗肝损伤的中医理论依据何在呢?

联系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笔者设想:(1)阴阳平衡是中医整体观念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任何疾病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中药的作用机制也就是从根本上调整阴阳的平衡。从“微观的整体”来认识,姜黄素显著下调内毒素受体的表达,抑制了KC过度活化(假设属于阳亢),减少了KC活化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释放的信号下传,从而抑制了靶基因TNF-α的转录和分泌,也属一种阳消阴长,阴阳平衡的过程。(2)目前对内毒素损伤的中医病机理论尚无太多认识,从相关丹参、大黄的研究结果结合本课题研究结果“以方测证”来推测,内毒素损伤可能和“血瘀”机制有内在联系。姜黄素有可能是姜黄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我们以前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5]。(3)假设内毒素损伤的“血瘀”机制存在,可以肯定,并非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就可起到类似的药理作用,这是否与中医归经理论有关?中医理论认为,姜黄入肝脾二经,性辛温可以活血行气通经,味苦可以燥湿污浊,功效活血化瘀,善破肝中血滞。中药的归经理论是其独特的临床总结。姜黄素作为姜黄的有效成份之一,其对肝KC的“靶向”药理效应是否提示了归经理论的内涵体现?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卞慧敏,杨进,陈德宁,等.不同造模方法所致“热毒血瘀证”家兔血液流变学改变的比较研究[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6,4(2):99-101.

[2]沈洪,周仲英,金妙文. 凉血化瘀法对内毒素性DIC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0(5):13-15.

[3]梁爱华,丁晓霜,李文,等. 血瘀证与血栓形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20):1613-1616.

[4]胡义扬,刘平,刘成,等.丹酚酸A抗四氯化碳中毒致大鼠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97,18(5):478-480.

[5]胡义扬,彭景华,许丽莉,等.健脾活血方对内毒素诱导肝脏TNF-α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 4l(5):6-8.

[6]郑晓宾,韩德五,许瑞玲,等. 丹参防治实验性急性肝损伤机制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7,13(3):157-158.

[7]韩德五.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肝衰竭的IETM学说[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178-180.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精选本(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88.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范文2

加拿大学者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黄豌豆中含有的某种蛋白质可以帮助人体降低血压和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发作。这项研究的作者是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人类营养科学的副教授罗米提・E・奥括,他认为这项研究是一种自然疗法,会起到药物治疗想象不到的效果。

奥括和他的同事于3月22日在盐湖城举办的美国化学协会年会上宣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众多加拿大政府和科研实体支持了这一研究成果。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黄豌豆这种不含胆固醇的蛋白质和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来源上。科学家对黄豌豆中含有的蛋白质进行了提纯,这种化合物被称为“豌豆蛋白质水解产物”。研究者把这种水解产物喂养给患有肾脏疾病的老鼠,期限为八周。

研究结果显示:用这种饲料喂养的老鼠与用普通饲料喂养的老鼠相比,血压下降了20%,肾功能提高了30%。

尽管试验结果令人振奋,但研究者并不提倡人们大量食用黄豌豆,因为要想让黄豌豆起到降压功效,还需要一个复杂的蛋白质提纯过程。在黄豌豆中掺入某种特殊的液态或药丸形式的食品添加剂或营养补充品,提纯过程才能进行。作者认为:在未来的2-3年里,科学家就可以攻克这个科学难题,高血压患者就可以从黄豌豆中含有的蛋白质中受益了。

五种能够减轻体重的最佳食物

柚子。它能够很好地抵御脂肪的堆积。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每餐之前吃半个柚子可以起到减轻体重的效果。研究者让一群人分别服用柚子提取物的胶囊、柚子汁和新鲜柚子,这三种食物都能起到减肥的效果,但服用新鲜柚子的人群的减肥效果最明显。柚子中含有番茄红素,能够降低甘油三酸酯的含量,半个柚子的热量只有39卡。

沙丁鱼。它富含蛋白质,能使血糖保持平稳,产生饱涨感,促进新陈代谢。它还含有欧米伽3脂肪酸,不仅能增强心血管的功能,还能提升情绪。沙丁鱼是一种能容易购买到的廉价食品,它处于食物链的下端,所受到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

南瓜。它富含纤维素,每100克中含有8克纤维素,热量仅有40卡。很多科学研究证明,高纤维素的食物有益于控制体重。南瓜的食用方法也很简单,既可以做馅,也可做菜,配合上肉桂、肉豆蔻、杏仁,会使它味道更好。

有机牛肉。普通的牛肉含有抗生素、类固醇和激素,而有机牛肉是指靠吃草料长大的牛肉,避免了对人体的危害。有机牛肉富含蛋白质,蛋白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让你感觉不饿的时间延长,减少对食物的摄取欲望。

绿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它不是一种食物,是一种饮料,富含抗氧化剂,能够促进心脏的健康,帮助消化,调节血糖和体温。它能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加速脂肪的氧化过程,从而帮助人们减肥。一些科学研究显示,每天五杯绿茶能够起到很好的减肥效果。绿茶中含有的茶氨酸还能减少对人体的紧张性刺激。

姜黄可以抵御糖尿病和肥胖症

姜黄作为调料在亚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用来减轻炎症、加速伤口愈合和减轻疼痛。最近的研究显示它还能抵御糖尿病。炎症促发了很多疾病,对肥胖症和II型糖尿病也有引发作用。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糖尿病研究所的狄・托托雷罗博士和同事对这种草药是否能够治疗糖尿病进行了研究。他和另外几名住院医师和内分泌学家通过化验检测了服用了姜黄粉末的老鼠的血糖水平、糖耐量和胰岛素抗阻等指标后发现,这些老鼠不容易患上II型糖尿病。他们还发现,与控制组相对照,用姜黄饲料喂养的肥胖老鼠,脂肪组织和肝脏的炎症减轻了很多。因此他们推测姜黄色素(姜黄中抗炎、抗氧化剂的有效成分)具有减轻胰岛素抗阻和预防II型糖尿病的作用。这项研究成果即将发表在《内分泌学》期刊,并在旧金山召开的内分泌协会年会上进行了宣读。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范文3

关键词:黄姜;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1.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只要有个别支根或者是须根感染到病害,不及时治疗就会慢慢危害到主根,主根感染病害后,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根部会逐渐腐烂,不在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地面的部分会得不到水分及养分的供予。新叶首先发黄,到中午的时候阳光充足,水分蒸发量大,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到晚上时会有所缓解,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1.2 发病特点

此病可由腐霉、镰刀菌、疫霉等多种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积水、连作及棚内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伤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春季多雨、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严重。

1.3 防治措施

(1)病原体要彻底清除,牲畜肥要上堆发酵,腐熟后再下田。

(2)播种前进行浸种消毒处理,用20%0龙克菌(噻菌铜)500倍溶液泡20分钟即可。

(3)土壤处理:播种前沟渠开好后施入牲腐熟的畜肥,再按亩用2~3公斤敌克松或3公斤抗枯萎菌肥拌适当细土撒在农家肥土,这样土肥中的病菌会被杀死,降低菌源基数,对后期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大有帮助。

(4)生长期防治:在病害发生期用20%龙克菌(噻菌铜)500~700倍液灌根,间隔期在7~10天,到霜降时停止用药。

2、黄姜炭疽病

2.1 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略有下陷的褐色小点,不断扩大成褐色病斑,中部有不规则轮纹,上面着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茎基部被害,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造成枯萎、落叶。

2.2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病株残叶和病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此病一般在6月发病,如不及时治疗,会一直蔓延下去,在温度25~30度、相对湿度在百分之八十的条件下发病最严重。

2.3 防治措施:

(1)黄姜收获后,要进行田间的彻底清扫,以杜绝病源传播,集中烧毁、深埋或沤肥;

(2)栽植前,种苗经波尔多液1:1:150浸10~15分钟,这样可以使种苗降低受病害侵染的机会。

(3)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喷洒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6~8天喷1次,连喷2~3次。

3、茎基腐病

3.1 发病症状

由于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地上部主茎由上而下干枯死亡,叶片发黑脱落,呈枯萎状,湿度大时扒开土壤,在病部和土壤中(一般地表2公分)可见白色棉絮状物,严重时开始死株,危害极大。

3.2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姜及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即可发病。一般5月开始发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种姜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3月播种时。

3.3 发病条件

气温高、湿度大时有利于生姜茎基腐病菌的生长发育,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0℃~25℃,生姜属喜光耐旱植物,通风和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病。黄泥壤土、黏性重的土壤易发病重。重茬连作地块田间菌源量累积,发病较重。

3.4 综合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烂的种薯,防止病虫传播,保证亩全苗壮。播种时,用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浸种,也可每100公斤种子用50%的多菌灵200克,对水100公斤,浸泡4~5分钟,晾干后待播。

(2)土壤消毒处理。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整地时每亩选用70%的托布津、50%的多菌灵、50%的敌克松或福美双1~1.5公斤拌细土30公斤撒施在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进行消毒,可预防土传病害。

(3)合理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巧施硼、锌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一般每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磷肥50公斤、钾肥25公斤,或黄姜专用肥75~100公斤,以基肥为主。

(5)垄作搭架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茎生长。按1米宽做垄,垄高20厘米,当苗高30厘米时,按每平方米4根竹竿塔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防病控害。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范文4

根据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中药的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中药的产地、采集及炮制方法。

(2)掌握86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4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83余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考试内容】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明确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历代本草代表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 药性理论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熟悉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了解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了解毒性的概念,掌握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熟悉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第六章 用药禁忌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了解证候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重点:配伍禁忌的内容,如何对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的分类,妊娠禁忌的使用原则。

第七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用药剂量大小的依据;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特殊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

重点:影响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中药的特殊煎法。

各 论

第八章 解表药

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解表药的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太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发散风寒药中掌握麻黄、桂枝、荆芥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紫苏叶(附紫苏梗)、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香薷、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发散风热药中掌握:薄荷、葛根(附葛花)、柴胡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牛蒡子、桑叶、、升麻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蝉蜕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九章 清热药

掌握清热药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清热药的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清热泻火药中掌握石膏、知母、栀子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天花粉、芦根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决明子、夏枯草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中掌握黄芩、黄连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龙胆草、黄柏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苦参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清热解毒药中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蒲公英、大青叶、射干、白头翁、鱼腥草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青黛、山豆根(附北豆根)、紫花地丁、败酱草(附墓头回)、红藤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清热凉血药中掌握生地黄、牡丹皮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玄参、赤芍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清虚热药中掌握青蒿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地骨皮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银柴胡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章 泻下药

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泻下药的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

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攻下、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亦有毒性,要求掌握用法(含炮制方法)、剂量、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攻下药中掌握大黄、芒硝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番泻叶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润下药中了解火麻仁、郁李仁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峻下逐水药中熟悉甘遂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牵牛子、京大戟(附红大戟)、巴豆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祛风湿药的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防己(木防己与汉防己)、白花蛇(蕲蛇与金钱白花蛇)品种不同功效有别。

祛风寒湿药中掌握独活、威灵仙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川乌(附草乌)、蕲蛇(附金钱白花蛇)、木瓜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祛风湿清热药中掌握秦艽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防己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络石藤、桑枝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祛风湿强筋骨药中掌握桑寄生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五加皮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二章 化湿药

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化湿药的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掌握苍术、藿香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厚朴(附厚朴花)、砂仁(附砂仁壳);了解佩兰、白豆蔻(附豆蔻壳)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利水渗湿药的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熟悉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木通与通草古今名实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

利水消肿药中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薏苡仁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猪苓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利尿通淋药中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木通、滑石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萆薢、瞿麦、通草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利湿退黄药中掌握茵陈蒿、金钱草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虎杖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温里药的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熟悉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吴茱萸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高良姜、丁香(附母丁香)、小茴香(附八角茴香)、花椒(附椒目)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五章 理气药

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理气药的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青皮、沉香、薤白、川楝子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乌药、佛手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六章 消食药

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了解消食药的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掌握山楂、莱菔子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神曲、麦芽、鸡内金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七章 驱虫药

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了解驱虫药的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掌握槟榔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使君子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苦楝皮、鹤草芽、雷丸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八章 止血药

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了解止血药的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白及、三七、蒲黄、灶心土等药的用法。

凉血止血药中掌握小蓟、地榆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槐花(附槐角)、白茅根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大蓟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化瘀止血药中掌握三七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蒲黄、茜草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收敛止血药中掌握白及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仙鹤草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温经止血药中掌握艾叶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炮姜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活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活血药的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理气药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异同点。

活血止痛药中掌握川芎、郁金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延胡索、乳香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没药、五灵脂、姜黄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活血调经药中掌握益母草、丹参、牛膝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红花(附番红花)、桃仁、鸡血藤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泽兰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活血疗伤药中熟悉土鳖虫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自然铜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破血消癥药中掌握莪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水蛭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三棱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配伍方法及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温化寒痰药中掌握半夏(附水半夏)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天南星(胆南星)、白芥子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禹白附(附关白附)、白前、旋覆花(附金沸草)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清化热痰药中掌握桔梗、川贝母、瓜蒌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竹茹、浙贝母、前胡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天竺黄、竹沥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止咳平喘药中掌握苦杏仁(附甜杏仁)、百部、桑白皮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苏子、紫菀、葶苈子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款冬花、枇杷叶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安神药的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异同点。了解重镇安神药的用量、用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重镇安神药中掌握朱砂、龙骨(附龙齿)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磁石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琥珀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养心安神药中掌握酸枣仁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远志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柏子仁、合欢皮(附合欢花)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平肝息风药的配伍方法。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平抑肝阳药中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珍珠母、刺蒺藜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息风止痉药中掌握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黄、天麻(附蜜环菌)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钩藤、地龙、全蝎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蜈蚣、僵蚕(附僵蛹)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开窍药的配伍方法及其禁忌证。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异同。联系牛黄、皂荚、郁金等已学过的具有开窍作用的药物,以扩大掌握开窍药的范围。了解开窍药的用法(内服宜制成丸散剂、大多不作汤煎服)及使用注意。

掌握麝香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冰片、石菖蒲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掌握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了解补虚药的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补气药中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西洋参、山药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太子参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补阳药中掌握鹿茸(附鹿角胶、鹿角霜)、羊藿、杜仲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巴戟天、续断、补骨脂、菟丝子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肉苁蓉、沙苑子、蛤蚧、益智仁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补血药中掌握当归、熟地黄、白芍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何首乌、阿胶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补阴药中掌握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天门冬、玉竹、石斛、枸杞子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南沙参、黄精、百合、墨旱莲、女贞子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了解收涩药的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注意事项。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固表止汗药中了解麻黄根、浮小麦(附小麦)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敛肺涩肠药中掌握五味子、乌梅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肉豆蔻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诃子、赤石脂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固精缩尿止带药中掌握山茱萸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荷梗)、芡实、桑螵蛸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覆盆子、海螵蛸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自学)

了解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了解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常山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十七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自学)

了解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药物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了解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对剧毒药必须做到:谨慎用药,供内服时尤应注意;严格控制剂量;注意用法(包括炮制)。

了解雄黄、硫黄、蟾酥、白矾、大蒜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自学)

了解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了解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范文5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58-02

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1临床研究

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疮的症候特点,所以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痤疮进行辩证治疗。

张志礼[1]将痤疮分为:(1)肺胃积热型:(多为痤疮初起,以丘疹、粉刺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湿热蕴结型:(多为中、重度,皮疹红肿热痛,或有脓疱)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3)痰湿凝结型:(多位囊肿结节,迁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欧阳恒等[2]将痤疮分为:(1)肺热型: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脾胃实热型:方用清胃散合茵陈蒿汤加减;(3)热毒型: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4)血瘀痰凝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经典教材及传统中医多认为痤疮为实证,或热,或湿,或痰,或瘀,然而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累积,很多现代名医提出了新的辨证思维。国维等[3]强调滋补肾阴在治疗痤疮中的重要性,认为痤疮除了肺胃血热、肠胃积热之外,还有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治疗中采用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肾阴。何莉等[4]从肝论治女子痤疮,认为女子痤疮多由于肝郁、肝热引起,应用疏肝、清肝之法效果较好。余方[5]从脏腑辩证入手,结合面部痤疮的形态、分布及兼症,将痤疮分为心火亢盛、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及肝肾阴虚4型。其中,心火亢盛型,痤疮以额部为主;肺经风热型,痤疮以颊部鼻周为主;脾胃湿热型,发病以鼻及鼻翼两侧为主;肝肾阴虚型,发病以颊颏部为主。徐爱琴[6]将体内脏腑与体表经络有机联系起来,认为痤疮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

2中药外治

痤疮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皮肤,痤疮的外治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风杀虫、消肿散结等功效,涂于患处,可使药力渗透肌肤,直达病所,因此中药外治治疗痤疮,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小等优点。现介绍以下几种外治剂型:

2.1洗剂:闫凌云等[7]将228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8名采用白地蛇洗剂(药物组成:蛇床子15g,白矾6g,地肤子15g,白蒺藜15g)、痤疮灵(药物组成:辛夷、琥珀、白芷、白及、川芎、红花、黄芩、水蛭、珍珠粉等)、枇杷清肺饮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100名采用过氧苯甲酰凝胶或霜剂、四环素、葡萄糖酸锌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2%,对照组总有效率83.64%,P<0.01;治疗组复发率10.71%,对照组复发率41.3%,P<0.01。

2.2酊剂:支萍[8]以活血解毒为治疗组方:苦参、白及、当归、赤芍各50g,黄柏、丹参、大黄、甘草各30g,将上药灌于大口瓶中,注60度白酒300ml,甘油300ml,氮酮5ml,一周后装入100ml塑料瓶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搽于面部。治疗总有效率94%。

2.3软膏:适用于敏感或干性皮肤。冯永芳等[9]采用自制寻常痤疮膏(内含有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治疗痤疮248例,有效率88.73%。

2.4面膜:杜艳梅[10]采用中药面膜治疗30例痤疮患者。白及10g,黄芩10g,大黄10g,皂刺15g,白芷5g,红花10g,白丁香5g,密陀僧3g。上药混匀,打成细粉。另取当归50g,加水煎煮2次,每次0.5h,合并煎出液,浓缩至约10ml。制成当归浸膏。将当归浸膏与醋混匀成粘合剂,将中药细粉研成糊状,即成中药面膜。清洁面部后,以常规按摩加负离子喷雾,行手法按摩,洗去按摩膏,然后将中药面膜敷于面部,约30min,以上方法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史萍[11]使用自制中草药面膜进行治疗。药物组成:黄连10g,茯苓10g,丹参10g,白及10g,当归10g,姜黄10g,白花蛇舌草15g,杏仁15g。以上成分共研为细末,取100g药物细末加入250g香油调成按摩膏,再取细末50g,加入医用生石膏200g调匀为面膜粉备用。洁肤后予面膜膏涂面,隔日1次。对照组外涂氯霉素酊,每日2次。二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55例,总有效率83.6%;对照组46例,总有效率52.15%。

2.5霜剂:刘喜福等[12]用中药参柏霜治疗100例痤疮患者,其主要组成为:苦参、黄柏、丹参、百部、白鲜皮、地肤子、人参皂甙、冰片及凡士林、甘油、三乙醇胺、液体石蜡、尼泊金乙酯。对照组外用痤疮王擦剂治疗97例痤疮患者,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1、2、3、4周后随访患者,结果治疗组在4周内各阶段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2.5散剂:蔡绿珍[13]以消痤散(由黄连、黄柏、银花、蒲公英、白芷、当归等组成)外敷治疗寻常痤疮48例,对照组48例用美肤宝痤疮膜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P<0.05。郭四红[14]以白芷康散外敷治疗痤疮47例,每天1次,6次为1疗程。经过3-6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28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肤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

3其他疗法

3.1针灸疗法:周志杰[15]等用针灸治疗寻常痤疮288例,主穴选用双侧合谷、曲池、肺经风热配大椎、肺俞、风池穴(双侧),脾胃湿热配足三里、内庭穴(均双侧),冲任不调配天枢、公孙、三阴交(均双侧)、关元穴,留针,结果:总有效率91.9%。李双利[16]等用针刺疗法治疗痤疮156例,选用肺俞、脾俞、心俞、肝俞及痤疮凸起部周围穴位,结果痊愈85例,显效49例,好转7例,无效15例。燕金芳[17]用针刺治疗寻常痤疮36例,选用印堂、太阳、承浆、风池、人迎、水突、天容穴位,结果:36例1-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30例占83.3%,显效5例占13.9%,无效1例占2.8%,总有效率97.2%。

3.2耳穴疗法:吴传俊取耳穴肺、心、胃、神门、内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耳压,配合耳尖、背部俞穴放血,总有效率94%;翼健民主穴选肺、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面颊,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耳压,总有效率98.3%;李斌选肺、胃、大肠、皮质下、神门、内分泌用六神丸耳压,治愈率55.6%,总有效率96.3%[18]。

3.3刮痧疗法:蒋晓霞[19]采用刮痧加中药外敷治疗痤疮56例,治疗组取项背督脉经、膀胱经共5线,督脉经从哑门刮至腰俞以下,两侧膀胱经则分别从天柱至大肠俞以下,从附分至胞盲。刮完后嘱患者饮水促进水液代谢,同时中药局部外敷。对照组21例纯用中药局部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76.1%,P<0.05。

3.4穴位埋线:张理梅[20]等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选穴予穴位埋线治疗100例痤疮。肺经风热型主穴:肺俞、曲池、大椎、尺泽,配穴为天枢、支沟、大肠俞、血海;肠胃湿热型主穴:曲池、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配穴为中脘、天枢、大横、梁丘、阴陵泉;血瘀痰结型主穴:丰隆、阳陵泉、曲池,配穴为膈俞、血海、陶道;冲任失调型主穴: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配穴为丰隆、足三里、肝俞、心俞。根据辨证取5-7个穴位,进行埋线,每次选用穴位与前一次不同,每2周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94%。埋线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医用羊肠线来替代毫针,起到长久刺激穴位,达到调整机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3.5饮食疗法:患者宜少食甜食、脂肪、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丝瓜、苦瓜、荸荠)及水果。常饮绿豆汤有清肺热、除湿毒之功。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治痤疮有良效。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两次,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时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忌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疮,以防遗留疤痕;保证睡眠充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这些均有助于痤疮的治愈。古月[21]论述痤疮的饮食疗法时,还提到山楂苡仁粥、苡仁天葵粥、二皮石膏山药粥、二仁散结粥、海带二豆汤、当归柚子酒等药膳食疗方。

4实验研究

4.1中药单药及复方抗痤疮丙酸杆菌的研究:陈红斌[22]等测定大黄的几种游离蒽醌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发现大黄素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大黄酸对金黄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夏明静[23]选用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作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桉叶素高敏,对黄芩甙、丹参酮I、芦荟甙、厚朴甙、小檗碱、大黄素、葡甘聚糖、龙胆苦甙、丹皮酚、丹参酮II中敏,其作用均优于甲硝唑。杨柳[24]等对清肺愈痤丸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发现清肺愈痤丸20g/kg能非常显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亢进(P<0.05);清肺愈痤丸20g/kg、40g/kg能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P<0.01、P<0.05);清肺愈痤丸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3125g/ml,0.625g/ml,0.625g/ml,说明清肺愈痤丸有明显的抗炎、抑菌作用。

4.2中药对皮脂分泌影响的研究:

丹参酮是丹参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周展超[25]等报道外用2.5%丹参酮治疗痤疮50例,8周后总皮损消退率测定,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皮脂分泌率有明显下降(P<0.05)。周计春[26]等报道消痤饮治疗寻常痤疮及其对皮脂分泌的影响,其成分为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丹参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5g、黄柏12g、陈皮10g、生甘草10g),结果发现消痤饮治疗后痤疮患者的SER(皮脂分泌率)较治疗前平均下降36%,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极其显著差异(t=8.89,P<0.01)。

4.3中药对痤疮患者性激素影响的研究:王海鹰[27]比较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等中医证型共90例女性痤疮患者血清PRL、FSH、LH、T、E2、P水平,并与30例正常体检者对比,结果发现女性痤疮患者各证型组血清T、FSH、E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3组血清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2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经风热组、湿热蕴结组FSH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痰湿凝结组FS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性激素尤其是T、FSH、E2代谢失衡在女性痤疮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汪五清[28]报道中药痤疮饮(由金银花、蒲公英、生地、黄芩、茵陈、丹参等10味中药组成)有抗睾酮及雌激素样活性,从而为治疗痤疮提供了理论依据。辛琳琳[29]观察平痤饮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FDAV)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性激素的影响,结果发现雄激素异常增高是FDAV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平痤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柏、栀子、知母、生地黄、丹参、陈皮、紫草、皂角刺、白芷、浙贝母、牡丹皮、甘草)治疗FDAV疗效确切,总有效率94.8%,治疗后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下降(P<0.01)。

5讨论

目前对痤疮的治疗,根据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从历年来文献报道来看,病因病机主要分为肺胃积热型、湿热蕴结型、痰湿凝结型、血瘀痰凝型等,此外还跟肝郁、肝热、肝肾阴虚、冲任不调等类型进行辨证,选用方剂为传统古方和自拟方剂。在中药内治的同时,强调内外合治,配合选用外涂洗剂、酊剂、软膏、面膜、霜剂、散剂及针灸、耳穴、刮痧、穴位埋线、饮食疗法等,对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美容都有肯定的疗效。西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性激素水平失衡等有关,目前中药单药抗痤疮的有效成分及复方抗痤疮的各种实验研究也取得了颇佳的进展。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关于痤疮仍缺乏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科研设计不严谨,部分文献不设随机对照。目前的内服方药以汤药为主,中成药较少,服用和携带不方便。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又容易复发的疾病,需经常服药治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开发见效快、服用方便、无副作用的中成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志礼.皮肤科手册.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472-473

[2]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70-472

[3]国维,范瑞强等.中药消痤灵治疗痤疮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N].广州中医报,1995,12(3):6

[4]何莉,蒋诗兴,周贤惠.女子痤疮从肝论治32例分析.新疆中医药,2002,20(4):25

[5]余方.80例痤疮的中医分型与治疗.广西中医药.1995,18(4):5-6

[6] 徐爱琴,徐宜厚.诊疗痤疮经验.中医杂志,1998,39(2):80-82

[7]闫凌云,李敬哲.白地蛇洗剂合痤疮灵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2005,14(1):17

[8]支萍.苦参酊治疗痤疮30例.中医药信息,2001,18(3):26

[9]冯永芳,朱林学,丁宜高等.痤疮膏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2,24(7):25

[10]杜艳梅.中药面膜治疗痤疮.河南中医,2003,23(10):40

[11]史萍.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临床观察.中国临床医生.2005,53(1):53

[12]刘喜福,付爱华等.中药参柏霜外用治疗痤疮临床应用研究.2006,33(7):817

[13]蔡绿珍.消痤散外敷治疗寻常痤疮48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1):19

[14]郭四红.白芷痤康散外敷治疗痤疮47例疗效观察.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17(1):41

[15]周志杰,张福会.针刺治疗寻常痤疮288例.陕西中医.2005,26(4):5-6

[16]李双利,吴成举.针刺疗法治疗痤疮156例临床观察.中医函授通讯.1996,6(3):33

[17]燕金芳.针刺治疗寻常痤疮36例.中国针灸.1997,3(3):185

[18]罗文峰.中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中医药信息.2005,22(1):19

[19]蒋晓霞.刮痧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痤疮.天津中医药.2005,22(1):67

[20]张理梅,王秀坤,柏亚萍等.穴位埋线中医辨证治疗痤疮100例.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114

[21]古月.痤疮的饮食疗法.药膳食疗.2003,3:23-23

[22]陈红斌,陈钧.大黄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2(3、4):111-112

[23]夏明静.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6):435-436

[24]杨柳,钱江,陈育尧.清肺愈痤丸治疗寻常痤疮的实验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 4(22):3389

[25]周展超,郑家润,徐文严.外用25%丹参酮霜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5(6):376-377

[26]周计春,汪五清,闫晓红.消痤饮治疗寻常性痤疮及其对皮脂分泌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2003,22(7):405

[27]王海鹰,周聪和,陈国勤.女性患者中医证型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研究.新中医,2005,37(5):24-25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