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格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格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格言

班级格言范文1

关键词班主任要点

做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是每位班主任的愿望和追求。但是要真正当好一位合格的班主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当了七年班主任,感触体会颇深。在七年春秋的班主任生涯中,尝遍了当班主任的酸甜苦辣,深知班主任工作事情繁琐但任务艰巨而重要!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班级离不开良好的班风、学风及精明、强干的班干部队伍和老师的严、爱、家长的配合关怀。以下就笔者当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一个班级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主要是看她的精神面貌---班风、学风的好坏!一个人要成就一帆事业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个班集体要能健康、蓬勃的发展也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严格的制度与纪律、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进行入学行为规范教育。常言到: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任何一个集体的存在都会有她的纪律、规章制度的约束。学校当然不例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我经常利用读报、周会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及校纪校规,使他们明确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增强纪律观念。培养他们的多种道德情感意识,为以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长期进行“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教育。文明礼貌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中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加强,但又缺乏前进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多数学生有讨厌老师管教、不团结同学、自以为是的不良倾向。因此我把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培养作为入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开学的第一天就向学生介绍各科任课老师的学识水平、性格特点、教学教研成果等,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内心产生对老师的敬意,渴望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向学生阐明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要互相配合,要想获得知识,必须尊敬老师的劳动并提出尊师的礼仪常规,尤其强调课堂上要尊重老师,还教育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应讲文明,讲礼貌,不做有损中学生形象的事。在家,要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另外,与同学要友好相处。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充分说明了团结友爱的重要。

(三)加强“集体荣誉”观念教育。一首歌唱得好:一支竹篙呀,难渡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个班级几十个人只能有一颗心,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努力进取才能健康、积极、向上发展。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才可推波助澜,掀起千层浪。同样地,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使其潜能得到发挥,一个不爱自己集体的人是谈不上爱祖国的。因此学生必须有集体荣誉观念。教育学生明确:个人要服从集体、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既要维护班级集体的荣誉,又要维护学校集体的荣誉,同学之间的团结是集体力量的源泉,没有集体的荣誉就没有个人的荣誉!让学生懂得为集体争光的方式方法。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事争创优秀班级,使他们树立起集体荣誉观念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如果脱离学生老师一个人孤军奋战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正确培养和使用班干部,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班干部能不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能否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关键在于班主任对他们的正确培养和使用。

(一)认真选拔班干部。首先我告诉他们担班干部的好处:不仅可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为以后找工作及在社会上生存打好基础,而且也可以加强自我约束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然后我提出担班干部的条件:1、要想干。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如果他不想硬逼着他干是出不了成绩的2、要能干。光有想法没有能力也是胜任不了的。3、要有热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竞争上岗。每个同学想担什么干部、怎么担?要发表自己的演说,通过竞争获得自己的职位这样他才会珍惜!

(二)认真培养班干部。孩子们凭着满腔的热情没有实战经验及工作方法是不行的。所以班干部选拔完后要精心组织一次班干部会议。每个职位的干部负责什么工作及怎样做都告诉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他们自己多动脑筋、多摸索并不断总结经验,给他们每人发一个笔记本做好工作记录我负责督促、检查。在学期末时要进行全班的民主测评,评选出优秀班委3名,优秀寝室长2名,优秀课代表3名,优秀组长2名等,以便激励他们工作的热情。

(三)做班干部的坚强后盾。班主任要积极调动全班同学支持和配合班干部的工作,这是培养优秀班干部的最佳途径。有时班级难免出现一些不正之风,班主任在必要时一定要及时出面、维护班干部的地位和尊严,把舆论导向正确的一边。实际上,维护了班干部,也就维护了班集体的利益。

三、“严、爱”相结合使教育更生动

爱,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感、健康等方方面面,用爱心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严,就是要强化行为规范训练,养成良好的学风。

(一)严要求。“宝剑锋从磨砺出”,高要求、严管理是造就人才的关键。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理性层面的爱。没有严要求的爱,是不真诚的爱。明知其错而不纠正,纯粹追求形式上的假情假意的爱,那是误人子弟!谨记“小不管则乱大谋”。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们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他们都没有责怪我,反而很感激我,我想这就是我们严中有爱的教育魅力!

(二)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每一个学生要想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鼓励。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理解并信任学生。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悉心指导,思想上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多做过细工作,用父母之心关爱学生。记得有一次我班一名女同学的裤子弄脏了,不知道怎么办?我马上把这个事情处理好了。后来在她的日记里看到:李老师,您就是活菩萨、活神仙,在我最为难、尴尬的时候,您救了我,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样感谢您才好…这就是爱浇灌的花朵。

四、加强联系使工作更加生动有趣

搞教育不是靠单打独斗,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自己工作得法,而且要注意与家长取得联系,搞好配合。更要注意与课任老师的团结协作。

(一)架起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家长评论学校从班主任开始,因为班主任与他接触最多。家长的评价认可程度,对学校对班级对教师的影响都很大。他认可你、反感你,他都会到处替你宣传。所以,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陆能同学的母亲说“李老师,你的电话一来,我就知道陆能肯定有什么事,心理很着急,我什么事情也不做了,马上赶来了。我很感谢你对我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可见,我们与家长的联系真的很重要!

(二)加强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协作。班级管理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作为班主任更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需要整合班级全体课任老师的力量和智慧。这需要班主任协调好各任科老师之间的关系,发挥任科教师的积极的参谋作用。来搞好整个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

在我任班主任以来,凭着对事业的痴心,纯洁善良的爱心,一丝不苟的责任心,不让须眉的自信心,取得了一点成绩(先后七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作为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没有永恒的资本,只有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班级格言范文2

关键词:公办学校 办学机制 改革问题

对于公办学校改制来说,对于特定时期多渠道进行经费的筹措,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得学校教育资源朝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因为法律法规方面不是特别健全,政策体系也有待完善,所以,在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问题

在国家相关法律对于办学人主体的限制上,并没有对公办学校不能够办民办学校进行相应的规定。但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却很明确的说明了公办学校也可以参与民办学校的举办问题。所以,对于公办学校改制来说,其合法地位貌似是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但是事实上,改制之后的学校其法律地位却是相当不明确的。改制之后的办学性质到底是属于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或者既不是公办学校也不是民办学,根本得不到很好的界定。

(二)教育公平问题

公办学校办学机制的改革会相应的加剧学生的择校的不良风气,也给新一轮教育乱收费现象提供了土壤。公办学校改制主要是想通过改制,在不会增加财政教育经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那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进行改造,创造比较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得基础性质的教育得到均衡的发展。但是实际上的状况并不是这样,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改制基本就是把义务教育改革为高收费教育,相应的增加了教育的成本,这是以牺牲了比较多的人的利益作为改制的代价,用这些代价去培养小批精英,这跟义务教育的出发点相违背。部分经过改制之后的学校利用掌握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乱收费现象,使得本来就稀缺的公共资源形象于那些有钱人,对于家庭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来说,失去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平等竞争问题

经过改制之后的学校都依靠原有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资源,在师资力量以及管理模式上都有比较稳定的保障,办学的风险相对不高,基础也是相对牢靠的。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办学校就很难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两者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首先就是国家在办学资格上限制的比较严格,但是对改制之后的学校要求却比较放松,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也对其进行改制;其次是在投入的成本上,就改制学校来说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经营成本比较低,在房子征地上直接是用原有的公办学校,或者是由政府进行担保,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甚至直接斥资办理民办学校,成为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再次是在教师方面,跟公办学校的老师相比,民办学校老师的地位不高,而改制之后的学校可以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可以直接打着公办学校的旗号来引进教师资源,而且教师还有编制。民办学校因为自身问题,很难引进优质资源,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策略分析

(一)强化源头控制,做好清理规范

在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先关门,后治理”,全面停止需要改制的学校,对改制的学校进行综合清理。为了更好的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建立政府部门统一领导机制,可以由教育部门进行协调,设立相关责任部门,形成合力,使得各项政策和措施得到很好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大执政力度,在改制过程中要做到依法清理,各个教育行政部分要加大执行力度,增加公信度,保证国家办学改制问题得到很好的落实。要不断健全社会监督制度,形成问责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对公办学校机制改革问题进行积极的监督,要完善领导问责制度,建立相应的行政处罚机制。

(二)实施分类指导,规范办学行为

针对具体的实际状况,对改制学校的办学进行区别对待,可以实施分类指导,一步步的推进。要制定改制学校的总体思路,分步骤实施,在特定时期内形成改革之后学校的“软着陆”。要把义务教育阶段跟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改革区分开来。对于义务学校办学机制改革要进行严格的限制。而非义务学校,就要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社会力量,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只有独立办学才能按照民办院校的资格进行学校招生工作,没有进行彻底的独立办学的学校要积极恢复公办学校的资格。

(三)公私多元办学,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首先,要对改制之后的学校性质进行明确,确定办学主体,做到公办、私办分明。第一是要积极转变公办学校运营机制,引进民营化机制,实施“公办民助”等形式的办学,但是还要明确公办的办学性质。第二是那些混合体制的改制学校,要明确其产权。对于这类学校来说,要积极引进新的举办者跟原来的举办者之间的联合,既不是国有体制,也不是单纯的民办体制。这类学校要明确其产权,可以通过股份制转让的手段让其民办化,落入民办教育的范围。第三是公办院校经过股份制改革,对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吸纳,充足学校资源,争取所有权跟经营权相分离,让学校取得民办办学资格。其次,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办学,进一步形成办学的多元化局面,可以让公办改制学校进行办学体制的摸索和创新,要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四)推进办学体制创新,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在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过程中,要保证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要保证其在机制改革的中的主导地位,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促使办学体制创新。政府或者其他主管部门要给于改制学校充分的资金支持,对于那些回归公办性质的学校,要保证其正常运转,保证教师待遇问题。对于改制之后的学校,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运作方式,都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免试入学,保证学生有学可上。

三、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公共学校办学机制改革过程中,强化源头控制,做好清理规范、实施分类指导,规范办学行为、推进办学体制创新,提升区域教育品质,还要多元办学,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建华.深化公办改制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策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班级格言范文3

关键词:厂办大集体;改革难点;对策研究

国函[2005]88号文件对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改革方式、有关资产和债权债务处理、职工安置和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障政策等作了明确的阐述,可以说是解决厂办集体企业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为厂办集体企业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方向。政策已经明确,但在具体操作层次上,还有一些难点尚待解决,如处理不好,则会使好政策流于形式,化为乌有,起不到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一、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难点

(一)厂办大集体企业层次较多,改革需协调的部门较多

作为一个盈利性实体的企业,只有与投资方才形成投资与被投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与行政机构本无从属与控制关系。但是我国在1993年之前,基本上是政府办企业,处于多个部门齐抓共管而又都不管的状况。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以来,我国一直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体系,目前基本形成国务院、省、市三级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监管原各自投资形成的国有企业。所以从出资或出力主办集体企业的国有企业隶属层次上看,有中央直属企业、中央下放地方(省、市)的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四个层次,从目前的统计来看,也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来进行,如锦州市对厂办大集体就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来统计的。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所属的厂办大集体改革要由企业和地方政府协商确定,政府就涉及到省市两级政府的国资委、经贸委、国税、地税等多个部门,牵涉的部门很多,难免会出现相互推委、扯皮的现象。

(二)市属厂办大集体的现存基本状况调查难度较大,准确性低

中央企业、省属企业的厂办大集体,因其主办单位管理规范,并且经营状况较好,受其主办单位影响,其管理也比较规范,所以有关资产、债务、人员等基本状况调查较容易,也比较准确。市属企业的状况就很不乐观。据锦州市2005年末调查(注:所有数字如无其他注明,均来自锦州市统计资料),市属厂办大集体企业共计101家(其中15户因停产放假没有找到人而估计数字),职工总数为11795人(不包括离退休),其中在岗人数为2695人,离岗人数为9100,在岗率为23%,不到四分之一。在岗人数10人以下的有71户,占70%,其中无人在岗的企业为61户,占60%。从在岗人数上看,能够正常生产的仅23户,且规模较小,也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除能正常生产的企业,其余的企业,人员、资产、债权、债务等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受限,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债务状况,一些企业的隐形债务巨大。据调查,某一已停产放假集体企业,所欠职工的债务,包括工资、基本养老保险、医药费等,平均每个职工达四万多元,而这些债务在企业的账簿中并没有反映。市属厂办大集体企业的这种状况,锦州市决不是特例,在辽宁,乃至黑龙江、吉林各个城市均普遍存在。

(三)人员问题解决难

人员是否妥善安置是厂办集体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多厂办大集体企业,早已停产放假,但苦于以前没有政策,迟迟没有破产,放假职工也多在劳务市场找短工做,没有养老保险,面对未来的养老和医疗问题,职工心中充满了茫然与恐惧。同时,厂办大集体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人员年龄偏大,多为“4050”人员,家庭负担较重,生活困难较大,并且无一技之长,可供选择和安置的岗位不多。

另外,中央企业的大集体职工又安于现状,改制愿望不强。这些大集体企业的人员不想离开主办企业这条大船,抱有主办企业有饭吃,就少不了我们粥喝的想法,对改革后的企业预期不理想。同时,主办单位的有关领导也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不愿意让集体企业脱离主办企业。同时,大部分中央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主办企业派出的,身份为国有企业正式员工,他们一旦全部撤出,集体企业将出现管理上的真空,笔者在实际调查时,就发现这样的情况:集体企业改革,主办企业派出的员工全部撤回,新选出的集体企业负责人没有管理经验,结果红红火火的企业变成了一堆烂摊子,实在可惜。集体企业改革,主办单位的管理人员又不愿意留在集体企业,一旦撤回,集体企业又出现管理真空,陷入两难的境地。

(四)关闭、破产的厂办大集体所需资金较多,改革成本较大

这里的资金主要是指破产企业所欠职工的工资、医药费以及经济补偿金等,所欠的税款以及其他债务。对于经济补偿金部分,在[2005]88号文件已做出明确的规定:“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中央财政补助30%;对中央企业及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军工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中央财政将根据企业效益等具体情况确定补助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中央企业所属的厂办大集体,由于其经营状况较好,主办企业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其改革的目标是明确产权关系,面向竞争市场,而不是破产关闭和人员安置,所以,资金不是其主要问题。资金困难的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厂办集体企业的改革,这些市属、省属的国有企业,自身经济效益较差,其所属的厂办大集体也多处于停产状态,锦州市2005年末有厂办大集体企业101户,正常经营的只有23户,离岗职工近万人,仅支付职工的各项债务(包括经济补偿金)据测算就达2亿元,而锦州市2006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有20.6亿元,地方所需筹集资金数额多,困难较大。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保持当地稳定,另一放面在解决厂办大集体方面既无资金又无政策,所以对厂办大集体问题拖延至今。

国函[2005]88号文件可以说是厂办大集体改革的福音,虽然目前只是在东北辽沈阳、大连、鞍山、长春、哈尔滨五城市试点,但是预计将很快在东北推开。所以尽早摸清情况,根据国家政策,确定具体的实施对策是当务之急。

二、对策研究

(一)采取不同措施,分层次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

前面已经分析,厂办大集体按其主办企业的隶属关系,可以分为中央直属国有企业主办的、省属国有企业主办的和市属国有企业主办的三个层次(中央下放地方的可归属到省属或市属层次)。中央企业主办的厂办大集体其经营状况较好,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改革的目标是和主办单位理顺产权关系,使其成为出资明确、产权清晰、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由竞争的法人主体,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厂办大集体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明确主办单位与其投资、被投资关系,必要时,主办单位可以出售其持有的厂办大集体股权,彻底与厂办大集体脱离关系。省属、市属国有企业主办的厂办大集体因其大部分经济效益不好,处于停产放假状态,其改革的重点是清产核资、净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和妥善安置职工,所以,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大集体企业,其改革模式是不一样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必要时,可采取“一厂一策、一厂一议”的方式,彻底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

(二)深入企业,逐户落实

针对厂办大集体企业调查难度大,上报资料不准的问题,可以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不仅要掌握集体企业账面的资产、负债、人员等情况,还要掌握其潜在的债权、债务,尤其是潜在的债务,如欠职工的款项等,逐人落实,为下一步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抽调相关部门精干人员,成立临时性组织

厂办大集体层次多,改革牵涉部门也较多,并且改革任务较细碎,所以应在省级部门成立厂办大集体改革领导小组,在市级部门也应抽调财政、国资委、经贸委、税务等人员成立临时性组织,专门研究和实施厂办大集体的改革,此举是非常必要的,可节约很多协调的时间和成本。

(四)除国家补贴外,其他资金筹集方式

除采用大集体企业净资产变现和地方财政补贴的方式,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主办国有企业拿出一部分资产变现用于安置职工。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户省属的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为劳动服务公司,多年处于放假状态,工资停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没有办理,并且企业基本没有可供变现的净资产,职工经常找到主办企业,要求只要办理并交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就可以。主办国有企业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最后拿出一块土地变现后解决了大集体的问题。二是政府协调,主办国有企业采取土地置换、利用土地差价解决部分资金来源。一些国有企业地处所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属于黄金地段,地价较高,政府可以协调将其搬迁至在工业区或其他地价较低的地区,利用土地差价解决安置的部分资金来源。三是税收支持政策,对于厂办大集体净资产的出售变现、主办国有企业资产出售变现要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人员安置的若干途径

让企业更发展,让人民工作生活得更好,是国企改制的初衷,同时也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初衷。国函[2005]88号文件对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安置作了很明确的阐述,基本保持了和国有正式职工政策、待遇完全相一致的原则。这里再推荐其两种具体的安置办法:

1、主办国有企业“重新聘用”。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俗称“买断工龄”,使职工身份发生转变,由“集体人”或“单位人”变成身份自由的“社会人”。彻底使厂办大集体成为历史。对于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或“4050”的大集体职工,主办国有企业可以重新聘用为管理或技术或保洁人员,但这时企业和职工就是完全的工作合同关系,并且按照国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企业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2、对于经济效益较好的大集体企业,主办企业的派出人员,择其主要负责人和优秀的管理人员,在集体企业改革时留任集体企业,给予特殊政策。即保留国有企业正式职工身份、待遇,集体企业改革完成后或继续留在集体企业或撤回主办单位可由其自行选择。

3、充分利用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扶持政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安置下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所得税优惠等原只对国有企业职工的政策,厂办大集体职工均可享受,为厂办大集体职工的重新就业扫清了障碍。厂办大集体职工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

班级格言范文4

教研活动作为一种在我国中小学持续了50多年的教学研讨制度,是联系教师与课堂教学的纽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教研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事务”取向和“任务”定位,忽视了教研中“人”的发展,缺乏“长程”教研意识,存在着诸多“形式化”的倾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2011版“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依照新的框架优化重组,调整步伐和节奏,开始新的征程。我们的教学能否与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共舞”,课程改革中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便愈加凸显。

关注教研文化建设,探讨其内在机理与外部支持因素,是深化“新课改”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文化创生的重要策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研组织的作用与功能、教研结构的设计与定位、教研模式的革新与转变、教研内容的充实与调整;我们亟待建构以科学的教研价值观为导向、既适合教师专业生长又注重系统合作共赢的新型教研文化。

本期“问题讨论”,我们约请了五位专家和老师围绕“教研方式的转变与教研文化的重构”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希望能给广大教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以借鉴与启迪,我们期待大家参与到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因为“教研”能使我们成长与成熟起来。

现行的教研机制诞生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科研机制在新课程的涤荡下虽然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但与开放、多元、人本、自主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相比,传统教科研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文化惯性还在影响或阻滞着以素质教育为内核的新课程的深化和发展。

一、主题演绎的离散化,缺少核心主旨的深度研究

传统学校教科研活动主要围绕上级教研部门的指示开展运作,服从或服务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主要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任务为核心价值取向,教科研主题往往来自于外部,或来自于对一些教育共性问题的实践思考,教师参与教科研是按照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定方式进行,并且要接受他们的验收和评价。这种按部就班、照单全收、上传下达、线性演绎的教科研文化造就的是一大批没有顶层设计综合观照、缺乏整合思维现实统领、不会谋划聚焦核心内容的教师和领导,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教科研现象。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包括专业工作者在进行科研主题确认、课题立项评审、科研实践推进时,常常为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所困惑:本研究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洋洋洒洒的文献分析、结构完整的论证报告,到底要说明什么?哪个或哪些问题是课题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采取什么方式可以实现研究目标?经过研究后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教科研聚焦的主题不清、方向不准、线索不明、服务不力,使得很多教师在开展具体研究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进而出现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各自出击、方向各异的滑稽场面。因而,表面上的“风生水起”、“百花齐放”实际上难掩学校、教师教科研项目理论架构和实践操作的离散化现象,科研能量对教育实践改革的渗透深度、指导力度和提升高度也就无从谈起,教师个人和学校群体也就无法形成对教育核心主旨深度挖掘的动人场面。

二、形式推进的仿真化,缺少核心话语的本土表述

梳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科研历史并不久远的发展脉络,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其中暗含着一条西方基层学校教科研方式的演绎逻辑:从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关注定量研究的潮流中,我们找到了“实验”这一时髦的词汇,于是80年代刚打开国门之初,我国的很多基层学校就被冠以“实验”的名称,采用心理统计测量的方法开始了大规模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寻找因果规律的实验研究,这一时期,我们的基层教科研工作者觉得似乎没有实验,没有统计测量,就不能称之为教育研究。但是,西方教育家马上敏锐地发现,这种仅仅依靠冷冰冰的简单数据来回答复杂教育问题的研究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科学理性主义在学校教育、管理、评价中的泛滥和拥有深刻内涵的“人”的“异化”,于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西方人开始大量运用定性研究(包括叙事研究、观察研究、行动研究等)的方式来解释、说明复杂的教育问题,告诉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反思,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有效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我们的基层教育研究工作者于是在90年代又集体调转枪口,使定性的方法取代定量成为研究中的“显学”,在让基层教师感受研究的身份不再高贵的同时,教育研究也逐渐演化为教师的一种专业行为。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教育的研究消除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开始采用整合思维模式,系统地思考教育研究方式的改革,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的有机融合,而此时我们似乎还处在观望之中,还未找到更好的突围方式。这种貌似无意重复西方教育研究演进轨迹的行进方式,直接弱化了中国式教育研究文化的形成、发展,其最显性的表现结果是具有本土特质的原创性教育成果和教育大家的集体缺失。

三、质量诠释的范式化,缺少核心价值的多元评判

文化是人发展的背景,人是文化的承载物,每位研究者都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与缄默知识,而这些教育哲学与缄默知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依个体研究的爱好、切入的视角和话语的表达不同而不同。因此,从质量评判维度出发演绎出的教师教育科研的成果优劣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丰满的。然而,传统语境中的质量被刻画为“与要求一致”,需依据特定的语义规范和表述逻辑开展相应的推测、解释或判断,这种整齐划一并带有一定“话语霸权”色彩的评判体系不是着眼于教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处理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是试图描绘相关教育实践质量本质的专属标准。这种质量诠释的导向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科研方式凌乱的发展局面,但缺少了一些浪漫情怀和空灵境界,又不可避免地使我们的教科研文化发展存在着趋向于统一世界的危险,其直接的结果是教科研所反映的成果内容等并没有真正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只是表现为以语言符号体现的静态成果而已。事实上,教育科研质量评判“作为一种关系、一种义务的网络、与他人对话的基本方式;教育科研工作的机构作为承担义务的场所和道德实践的地方,其目的不是将他人同化为一样,而是与他人在一种关系中一起工作,在这种关系中,没有所谓的主人,每个人都倾听他人的思想”。为此,教科研质量评判话语和意义生成话语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致性、对应性和延续性关系,只有当所谓的评价“权威”与“专家”委下身子,打破“格式化”评判模式,在标准化质量评价话语与实践型意义生成话语间建立生动活泼的互动桥梁,才能真正摆脱学校、教师教科研只为追求静态的物化成果的虚空状态,有效形成广大教师、校长倾心教科研,促进学校、师生发展的良性局面。

班级格言范文5

历史上,隆尧县为水乡,种植稻米,农民在从事劳作或休息当中,经常在田间哼唱小曲,称为稻歌。它就是隆尧秧歌萌芽的种子,由于稻歌演唱的目的性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及当时的环境所限,决定了它最初只是徒歌干唱,器乐伴奏便无从谈起。稻歌最初只是在田间演唱,后来又由田间地头逐步走向道旁街头,变为农闲娱乐的简单演唱,后融合了当地的其他姊妹艺术,为当时婚丧嫁娶,迎节庆典所用。

只有武场伴奏没有文场伴奏是隆尧秧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早期的秧歌演出多是一人台或二人台的载歌载舞的小演出形式,随着表演复杂故事情节的需要和人物角色的增加,秧歌由二人台逐渐向三人台乃至多人台过渡,此时,不仅有了行当分工,而且板式唱腔也日臻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板鼓锣钹这些打击乐器就是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于人员有限,演出之时,演员和伴奏(武场)人员“一锅煮”替换上场,一人多角。老艺人段胜月说:“在当时,二十四套网子戴不起来就不算戏子;必须全拿,能文能武,能唱能打。”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是当时的条件所限。正是因为隆尧秧歌没有文场伴奏,所以曲终时总让人感觉结束的比较突然。一般大剧种都用唢呐吹响回声,以示剧终,而隆尧秧歌当时没有唢呐这种乐器,但他们自有土法,在打击乐进行当中,同时将两把椅子背对观众以示散戏,长久以来便形成了一种默契。

隆尧秧歌的唱腔、音乐及伴奏的不断革新是其发展至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秧歌音乐的发展,武场伴奏的缺陷也显得越来越为明显,单调嘈杂使老百姓在欣赏隆尧秧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感觉到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秧歌伴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从徒歌干唱到单一武场伴奏,隆尧秧歌已历时了上百年的时间。首次加进弦乐伴奏,是在1937年以后全胜班进顺德府之时。当时因不挂弦不让进府,所以艺人们不得不拿弦乐器琵琶充数,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很少用到。用到弦乐琵琶的第一场戏唱《站花墙》,唱一句“郎当郎”加以琵琶“尼古尼”感觉非常难听,且乐器不合。1948年,文艺冀南集训,文工团李帅农、左江同志曾帮助秧歌艺人改革秧歌的唱腔及伴奏,但因工作繁忙未得实现。1952年,中央歌舞团到隆尧演出也曾想帮助隆尧秧歌进行改革,但种种原因也未能实现。期间,正值京、评、梆、乱等剧种在河北流行之时。为争夺观众,求得生存,中路秧歌段三桃曾专请乱弹剧团吹大笛(唢呐)的人到团中配乐,替演员帮腔保调。此举虽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未能实现秧歌伴奏的实质性进展。

班级格言范文6

一、重细微,切忌繁琐

班级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状况、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班集体的价值取向、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形成,又是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把工作做到细处,要对班级各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研究我们教育对象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个性,制定明确的班级成长目标。班主任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这样可以避免以后管理上的手足无措、“理不断,剪还乱”不必要的麻烦。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班主任老师多一颗“心”,善于发现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良迹象,对已经掌握、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使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做到防微杜渐。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解决或把事情消除在事发的萌芽状态。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同学交往、情感变化等,从课堂上、活动中、甚至一次作业或周记中等来发现问题。比如有一次我在看一位姓垄同学的语文作业时,发现这位同学写到这么一句话“我个子比较大,我的眼睛小小的,也许正是我这样的外貌,我从小学到现在一直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被安排在一个最不显眼的地方……”我的脑海中映现出这位同学的形象,发现开学来他不声不响,在学习、活动中缺乏与同学的合作,缺乏一种活力,显得有点自卑,后来我找了恰当的时机,把他的座位作了调整,也给他安排了一项负责班级卫生检查的工作,从一学期来看,他在学习上、活动中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在一次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二、重勤快,切忌应付

班主任老师除了每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做好一些日常的班级工作外,可能还会遇到班主任老师意想不到的一些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到“四勤”,腿勤、嘴勤、眼勤、手勤。为了掌握班级更多的情况,要挤出更多时间,勤下班级、勤进宿舍,勤点名、勤开班团干部会议、勤与家长沟通、勤与学生谈心,勤观察,勤查卫生、也不防“亲”动手。从而达到防止管理上的漏洞、堵住管理上的死角,更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勤”,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正面教育引导的作用。通过班主任的身体力行,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记得刚接新生班,部分学生总是难以改掉乱扔垃圾的恶习,致使教室卫生一度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难点,作为班主任不防多弯一弯腰来捡一下垃圾,暗示我们的学生爱护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不久我班这一老大难问题就得到了根治,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教育了学生。

三、重严爱,切忌宠爱

关爱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是教育教学的宗旨,也是正常开展教育教学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是一种爱的享受”,那么受教育者的教育就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爱就是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人格上尊重学生、学习上指导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当学生迷惑不解时,需要我们给予指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我们给予帮助,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忧虑,但对学生的爱不等于对学生的错误迁就姑息,当然更不能对学生犯了错误通过简单粗暴的讽刺、挖苦或体罚、变相体罚来解决,除了通过耐心地说服、开导,使他们晓之以理,特殊情况下要言之有理予以适当的批评,使其感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彻底改掉自己的错误。同时对学生一些常犯的错误要及时予以纠正、解决,不能拖拉,否则教育失去了实效性,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让步,留下犯错的余地。

四、重新意,切忌守旧

班主任工作实效的取得除了依靠自己积累的经验外,应该根据时展的要求、教育新思想、新理论以及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积极探索有利于班级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以解决教育管理上的顽症,如长期以来,被动、疲劳、低效一直是困扰班级管理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而真正找到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教育理论、吸收和借鉴新的管理模式以及不断地完善自己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五、要务实,切忌浮躁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丰富,工作细碎,形式多种多样,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这就需要班主任要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实际工作要求我们:①班级工作目标要符合实际。班级管理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挫伤参与管理者的积极性。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由小到大、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出班级建设的目标,做到不同阶段重点不同,逐渐递进,逐步提高。这样也能使学生看到一个集体的希望,这是真正落实班级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②班级工作内容要符合实际。在日常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各个不同阶段的班级目标,精心设计、筹划、安排班级工作的具体内容,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比如先进值日组、优秀学习小组等一周一先进、一月一优秀的评比活动,形成班级定期活动的基本内容,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励学生关心班级、热爱班级的热情,对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校运动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展示学生的才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教育的实效性。

上一篇廉政格言

下一篇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