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系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1

课题名称:

舞蹈艺术欣赏

—— 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文学活动以及艺术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

我之所以会选择《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变化多彩的社会中,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高师音乐系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

虽然《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并不成为我们系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课程。“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系不同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艺术欣赏对学习舞蹈专业很有帮助,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变化万千的舞蹈世界中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还要多看、多听、多鉴赏,因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更要成为我们音乐系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一、开头

⒈由学习者在《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引发我对学习者的调查;

⒉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于《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本身的几大特殊性所导致,分别是:

① 学习者——本系各个专业学生;

② 课程时间的安排——大四的第一个学期;

③ 课程的性质——非必修(选修)的专业课程;

二、⒈ 舞蹈艺术欣赏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⒊ 特别提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⒋ 从感知方面来谈欣赏舞蹈的三个层面 :

①形象感觉 ②体验想像 ③探究领悟

⒌舞蹈艺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三、结尾

呼吁全系学生要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得到重视?

2. 什么是舞蹈欣赏?

3. 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有没有关系?

4.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专业学习者有没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黄平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选题,写开题报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3月6日——3月20日 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论文阶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田静主编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艺术特征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艺术原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4] 选自《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文集》中黄小明著《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编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2

主修生:钢琴专业课。本专业必修课:钢琴伴奏与配弹、钢琴教学法、钢琴艺术史、发展史、钢琴音乐欣赏、钢琴演奏理论、钢琴演奏表演实践;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实践课。

毕业要求:毕业论文、毕业音乐会,所受专业教育可为读硕、读博再深造服务。

辅修生:钢琴与钢琴伴奏课;初级钢琴教法课;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实践课。

毕业要求:课堂授课(主要是声乐)伴奏、音乐会伴奏(简易曲目)、小型音乐会演奏。

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学生应有一套适用的教材,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教材要针对教学对象、年龄、特点、教学目的、方法、学制时间、练琴时间诸多方面来编写。现在大多数院校都仍在采用1984年由韩林申等编写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这套教程共四册是按照教育部1981年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草案)编排。显然1981年的教学大纲今天来讲太落后了。这套教程虽从初学程度讲起,但太过于繁复,在曲目和教学重点的选择设置上与今天的要求存在一些偏差,所以新教材的诞生是必然的。新教材应立足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写,主要对象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辅修生。

新教材将钢琴伴奏(主要是声乐伴奏)的内容融入钢琴教程内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大多数师范生都属于初学者,无论从时间还是年龄都不适宜再从事钢琴专业的训练,面对这些非专业的学生钢琴的学习只是作为一项工作的技能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但对钢琴伴奏的能力要求却提高了。如:演出伴奏、课上伴奏等。所以教改后的教学侧重点应转向钢琴伴奏与配弹,钢琴教学为钢琴伴奏而服务。在重视钢琴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尽早引入伴奏的内容是切实可行的。教材上,应将钢琴技能、技巧贯穿在伴奏的学习中,用钢琴伴奏的曲目代替原有的钢琴成曲。众所周知,钢琴伴奏课程也是由易到难,从单音、和弦开始练习,所以可在学习钢琴基础的时候将这些知识同时灌输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曲目是取材一些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曲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效果好。同时,钢琴伴奏是一门具有创造力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就曲目的不乏一些车尔尼“599”等简易练习曲的优秀范例,只不过在以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选配和弦、织体等钢琴伴奏内容的讲述。除此之外,在曲目的选择上应加上现行中小学音乐课本的内容,更好地为今后就业服务。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应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的培养。曲目范围和数量的扩展可与音乐欣赏课“联盟”,即在欣赏课上安排进行(或独立安排钢琴音乐欣赏课),并将理论知识通过看、听、写、说四个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作为授课时间有限的钢琴课上,只精选一部分课题集中有代表性的曲目细致练习,技术通过基本练习、乐曲来掌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会”逐渐变为“会学”即采用快捷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习、掌握一门技能。

钢琴成绩的考核与评估

考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钢琴演奏、伴奏成绩和钢琴艺术实践课成绩。之所以将钢琴艺术实践课程成绩加入总成绩是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钢琴艺术实践方面的能力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登台演出机会少,上台怯场,表现欲差,独立处理作品水平能力低。针对这一状况,要开设艺术实践课,并将其成绩记入钢琴总成绩。钢琴艺术实践课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多次登台的机会,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系里、校园里甚至到社会中去演出。演出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加了表现欲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的角色。

总之,高师音乐教学必须参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需要,培养出素质能力全面的学生以求更好的适应工作和完成教学任务。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3

毕业论文

1、语际书写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话语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殖民话语批评才进入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赛义德率先在他的《东方学》1书中把“殖民话语”作为研究对象,它集中分析了殖民话语:各种文本形式,西方对非西方文化所进行的知识编码和制造。赛义德指出:1旦西方话语作为真实性和普遍性。它就可以用来压迫东方。同样,在音乐领域,1旦西方音乐的概念知识体系作为音乐理论的正宗性来普及,它就可能对异域音乐的概念知识体系及文化差异性或个性压抑,并且可将异域音乐纳入西方音乐或“国际音乐”主导语价值之中,变得容易接受,使这种主导语的统治地位以及第三世界音乐的“边缘性 , 落后性”合理合法。

在20世纪中,我们看到西方音乐历史中的音乐话语,如单音、复音、单音体制,复音体制、音乐科学体制的历史概念、逻辑分类、范畴划分已进入于中国音乐的历史划分。“中国没有和声,因此比西方落后1千年”。由于此种话语所具有的认识论基础深深地扎根于西方音乐文化历史、语言和思想中,而中国音乐文化历史价值便被纳入主导语的历史概念中。于是,Music就等于中国的“音乐”,“单音”的概念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繁复的音乐风格历时演变的结论性概念及逻辑等等。在比较 文学中,刘禾的《语际书写》[1]1书对文化交流中语言之间透明地互译性提出质疑,也正是这些假定的透明性虚构了异国音乐的历史地位。由此,中西音乐的差异性“单音体制与复音体制”的西方音乐历史发展逻辑基本上成为对整个中国音乐历史发展轨迹的定位。这1定位自然确立了中国音乐“单音体制”的主体落后地位的定论。而这1定论成为中国音乐知识里的常识,此类常识经由大众传媒和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言说不断地复制,不断地更新,长期以来渗透了许多音乐家及听众的自我意识,被人们当做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沃克教授运用了福科,庞蒂,德里达,巴特等人的语言哲学观念对形面上学话语的普遍性作了严厉地批判。福科认为:“语言的属性只有在共享和接受同样的文化价值体系的群体内,才能感知到,词语只有在他们的社会文化情境中才能实现意义。”[4]

最近,香港大学音乐系主任荣鸿曾教授的《音乐研究与大学教育》中也在揭示这种西方音乐话语权力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压迫作用,现摘其中部分如下:

以上荣教授所言“笔比剑威力大”的例证正说明了“语际书写”中“话语权力”的作用,这正是中国音乐界所要面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想史”批评的问题,也是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果说荣鸿曾教授所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想史”问题的批评。那么,在中国当代音乐思想中仍需要这种批评。因为,殖民与后殖民话语今天在中国不断地复制、翻版。如我们看到的中国国家卫星电视教材《交响音乐赏析》[6]其在有很大影响力和复盖能力的媒体中传播,仍鲜明的重复着音乐后殖民的话语,即西方音乐优于其它文化音乐,在第1集的配音中有如下叙述:

回顾往昔,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劳动创造音乐,而音乐则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促进劳动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曾几何时,人们开始对音乐价值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将它看作是人类崇高智慧创作的结晶。然而,在这些不朽的结晶中,有哪1种是最能够启发人们思想、最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最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典范呢?今天,它的答案已显得十分清楚和肯定:交响乐。这1在音乐艺术中经过长期孕育产生的完美骄子,是占据这1显赫位置上理所当然的代表。

以上话语自然确立了欧洲音乐的世界中心或主导地位。重复这些话语的教授们无法摆脱他们对全球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缺陷与旧的学术观念的局限,以及殖民时代音乐教育观念的阴影。甚至可以说,这也是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与国民音乐教育中仍然没有摆脱的殖民阴影。

2、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与音乐文化交流方式及高等音乐教育。

当今世界范围内所兴起的后殖民文化批评已开始对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身份开始严肃的理论反省,除美国的东方后裔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为代表外,还有非洲和第三世界的作家和学者,也有人称他们为新殖民批评[10]。

同样,如果今天我们问1些受过音乐学院教育的学生,“什么是中国音乐?”可能答案就是“单音音乐”,这个“单音音乐”的命名如同“星期五”的命名1样具有相似的殖民涵义,我们曾问许多来报考音乐学院的考生,他(她)自己地方的音乐母语是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也没听过。对中国音乐历史及记谱法符号(工尺谱、减字谱)已经全然不知,而我们有些音乐学家则认为,只有认识西方的五线谱,才能算作音乐家,这种认识在音乐学院的正规音乐教育已显得十分合理。 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的角度来看,世界音乐教育总体发展方面,与殖民时代已有三个很大的不同,或者说三个新的音乐交流方式的定位。

2、音乐作为文化定位来教学与交流“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视为1个传递传统的处,它必须通过批判性思考来挑战和阐明文化价值,获得自我实现”[13]。这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对传统音乐学习价值的文化定位,这就突破了音乐工艺学习模式的学习与交流方式的局限,[14]并且产生了全球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的音乐认识论基础。这已不同于殖民时代,以欧洲音乐体系价值观为标准的认识论基础。音乐工艺学习模式主要以欧洲音乐技术(作曲法,演唱法,器乐演奏法,视谱法,教学法)为学习目标的定位,这种学习模式在中国高等音乐院校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美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教育中,音乐是作为文化来定位的,这就不同于西方工业化时代以及殖民时代的以技术生产为利器的竞赛式发展。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改变了“音乐”教育的性质,由此,音乐教育不等于“歌唱教育”和“乐器教育”。当今,在德国音乐教育学科已提出了要以文化人类学为它的基础原理。因为,如果不把音乐放在人与文化的立足点上,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价值面临降低,并只能处于教育中的边缘学科地位。文化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学科可以给音乐教育学以多样性的连接点和补充点,在开展和推广音乐文化过程中,通过1种主体的,多角度的音乐学习实践活动可以获得1种较全面的,深层次的世界文化的理解[15]。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4

从小痴迷音乐

周世斌热爱音乐,也因音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的周世斌,不是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因此家里人对于他学习音乐并没有特别的建议,当他上初二时,哥哥向远在东北的姥姥要了50元钱,托人买了一把小提琴,他由此开始了与乐器相伴的成长历程。

那时,没有人督促周世斌学习,也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但他凭借对音乐的“痴”,勤奋练习,每天清晨5点钟就起床,到家附近的一所小学院子里拉琴,从初二开始不分寒暑地坚持到高中毕业,冬天手上长满了冻疮也全然不顾。

那个年代,专业的音乐教师并不多见,周世斌四处打听会拉小提琴的人,只要听说哪里来了一位会拉小提琴的人,就找上门去讨教拉琴技巧。有一次,他听一位小提琴爱好者说,要拉好小提琴,没有8年功夫是学不出来的,他告诉周世斌每天必须在每一根弦上拉800弓空弦。他按要求做了,但结果却是,没有一次能够在一根弦上拉满800弓,弦就断了。

“我当时怀疑是不是弦的质量有问题,所以又托人到外地去买,但还是不断地拉断。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总在一根弦上拉,金属弦当然会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它就承受不住了。”提到这段往事,周世斌笑了,他那时就是那样痴迷。

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小提琴还是一直伴随着他。“天蒙蒙亮我就出工和农民一起干活,天黑才回来点着煤油灯做饭。吃了饭以后,就到院子旁边的小溪边,在月光下对着小溪对岸的大山练习拉小提琴。”周世斌说,“小提琴是我那时惟一的寄托,也没想将来会怎么样,就是觉得喜欢。”

尽管周世斌没有对拉小提琴的未来有所憧憬,但这一痴迷的爱好终于有了回报。1977年12月,中国恢复高考招生。周世斌当年考了一次,但由于在农村信息闭塞,他不知要分文理科,也没有复习材料,手里只有一本《中国地图册》和一本《世界地图册》,结果只被第二批录取,可以选择上师范、水电等中专学校。那时,对很多人来说,能从农村的大山里走出来上学就已经是一件了不得的幸运事,但是周世斌不甘心,他要重新考大学。

1978年高考,周世斌复习了3个月,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音乐系。直到现在,周世斌对于到绵阳进行专业考试的场景还记忆犹新:“我背着一个黄帆布书包,拿了一把小提琴,就只身去了绵阳。当时绵阳正下暴雨,街上的积水没过了膝盖,我一个人淌着水往考场上赶。”

音乐教师,一生的职业

大学毕业后,周世斌留校当老师。刚开始做系团总支书记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然后从见习助教开始,从事音乐专业课教学。这一教就是26个春秋。

“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当老师,我知道怎么和学生沟通,也熟悉教学的艺术。我喜欢这个职业。”周世斌觉得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而且,他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喜欢课堂,他笑着说:“这也许就是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的原因吧。”

学生们一方面觉得周世斌和蔼可亲,一方面又很尊重他。周世斌上课有一个特点,每门课的开头都会花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提建议和要求,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打断老师的讲授,进行提问。“现在的学生最大的不足是上课缺乏主动意识,习惯了被动地听,不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一个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艺术,讲究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早在1989年,周世斌所在的西南师范大学与美国圣约翰大学有一个交流项目,周世斌应学校外办的邀请给他们讲“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教学体验对他触动很大“讲的过程中不时有学生提问,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反过来看我们的学生,特别不喜欢提问,中国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老师在他们眼里就是权威,似乎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一切都应该全盘接受。”从此,周世斌开始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其实我也没有有意识地去钻研教学艺术,很多时候就是感性地领悟。教学过程中需要你的一种直觉、一种即兴,需要一种创造性,纯粹的理性不行,纯粹的感性又太随意,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非常重要。”

周世斌说:“学生来学习主要学什么?学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可以自学,知识会老化,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这是学生可以受用终身的。”

一次,他给主修音乐心理学的本科生上课时,第一节课,学生一来就将笔记本翻开,准备作记录。可他却只是给她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她自己去跑图书馆、书店,就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流派的内容去收集一堆书目。第二次上课时,要这位学生讲述该部分的内容,然后比较哪本书这部分内容写得好,为什么好。学生当时就愣了,她没想到老师会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刚开始时,学生的讲述前言不搭后语,思维不连贯,语言也口语化。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位学生后来的课已经讲得有模有样了,毕业论文也写得很不错。

民族情结与世界胸怀

周世斌从接触西洋弦乐器开始迈入音乐的殿堂,但他同样能用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乐器埙演绎出雄浑、悠远的天籁之音,在网上还能搜索到周世斌吹埙的视频。

埙在我国是一种极其古老的乐器,发展于商周时代,只在宋元明清沉寂了上千年,几近失传。埙重新回归,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如今,很多外国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的埙乐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不断地来中国学习和交流埙的演奏。

周世斌1995年开始学埙,那时他在四川音乐学院当教师,结识了一位吹埙的老教师,一下子就迷上了这种古老的乐器。他又拿出了当年练习小提琴的劲头,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吹埙,进步很快。有老师经过这里,听到他吹埙,刚开始还以为是广播里播放的教学录音带,这给他很大信心。

周世斌不仅自己学埙,更致力于将这种中国古老乐器传播到海外。1996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访问,研修、讲学时,就应邀到迈阿密大学、明尼苏达州的奥格斯堡学院、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甚至迈阿密的一些小学、国际文化节,向美国同行、学生们和公众介绍并现场演示埙。1997年7月4日,南佛罗里达州8个华人社团共同发起举办了迎大型庆典活动,周世斌作为庆典的艺术总监兼合唱指挥,同时在现场表演吹埙。这个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影响很大,迈阿密市政厅还因此把这一天定为中国日。

有感于埙乐的美妙以及埙文化的魅力,周世斌2004年把埙引入了大学课堂,开始教本科学生选学埙,同时也义务教他自己带的研究生吹埙。“也不收课时费,我的研究生几乎都在跟我学埙。每次我给他们上完专业大课,他们想学埙我就教他们。”周世斌觉得,只要学生想学他就非常乐意教。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母体高校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haring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Mother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LIU Yu, HOU Zhaohui, ZHU Zhengbi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Teaching practice is important par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but teaching practice into a huge construction system. Some independent college admissions professional small scale, set the same parent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you can consider sharing model,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develop suitable personnel training of both the cont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program, to build, to share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Nanhu College to build its parent university,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gives a good demonstration.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Mother College; sharing mechanism

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构建适应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保障。同时,根据2009年2月教育部的编报《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独立学院按照五年工作进度,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加强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内涵建设,最终接受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评估。①因此,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更是独立学院自身的义务和继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高投入,很多独立学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教育部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可以有偿使用母体举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这为缓解独立学院的资源投入压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解决途径。②因此,依托母体举办高校,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利用母体举办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资源,是基础薄弱的独立学院解决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实施共享共建机制,建成了高质量的化工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共享共建是独立学院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可行途径

南湖学院由湖南理工学院于2003年发起创立,设有文学与法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经济与管理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建筑与化学工程系、音乐系、体育系、美术系等8个教学系和37个本科专业;拥有500多亩完全独立的校园,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近5万平方米,基本教学设施完善。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南湖学院具备了“五独立”的基本条件。

要求独立学院为每个学科门类的专业都建设一个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投入大,难堪经济投入的重负;另一方面,各学科门类的招生数量不一,差别较大,投入产出比不均衡。如南湖学院建筑与化学工程系仅有制药工程一个化工类专业,年招生规模约50人。为一个小规模招生的专业建设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科技训练在内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显然投入产出比严重偏低,且造成资源浪费。

南湖学院的母体高校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升本科院校,其办学实力在同层面高校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以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拥有同层面院校中科研教学实力相对领先的师资队伍。近5年,该学科的专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1项,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该学科现设有制药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该学科近年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拥有教学实验室50余间,使用面积4000余平米;添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48台(件),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05台(件),仪器设备值近1100万元。该学科先后建成了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市重点实验室及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高校优秀实习基地、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示范点、省重点建设专业、省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质量优秀的教学平台。

采取合适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南湖学院完全可以共享母体高校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

2 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及实践

2.1 探索建立了独立学院参与母体举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机制

独立学院参与母体举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可以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锻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助于独立学院自建实践教学资源或体系水平的提高;同时,独立学院参与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必然反映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有助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共建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模式为:(1)建设经费由母体高校负责,母体高校聘请南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骨干教师参与化工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2)依据双方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实践教学条件现状,制定出适合于双方人才培养的建设内容和方案。(3)建设过程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帮助其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锻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母体高校化工类的科研平台、产学研基地向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开放,鼓励独立学院学生以课外科技活动或毕业论文的形式积极参与该学科的教师科研活动,参与该学科教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2.2 建立了独立学院有偿使用母体高校化工类实践教学资源的机制

(1)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按照母体高校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核算。(2)实践教学所需的材料费和维修维护费进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3)实践教学涉及的设备折旧费也按照教学仪器设备折旧的相关规定,计算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年度设备折旧额,再以实践教学人时数为标准,由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分摊。(4)根据母体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承担的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量,独立学院按照其外聘教师的报酬标准向母体高校支付课酬,再由母体高校按学期分配。(5)独立学院办学取得的适当收益按照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合同约定,实施两校共享。

2.3 建立了独立学院资源共享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1)独立学院有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监督权和教学事故认定权。(2)经独立学院提出的实践教学质量问题,母体高校必须认真整改。(3)经独立学院认定的实践教学事故,母体高校必须依据其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和人事管理规定对教师进行相应考核。(4)母体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必须听取南湖学院的意见。(5)母体高校的各级教学督导团有为独立学院承担的实践教学进行督导的义务。

该共享模式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又为独立学院节约了办学经费,同时母体高校的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是独立学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途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0508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