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计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计量论文范文1
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计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入手,对中外有关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的实际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比较和分析,探讨了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及其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问题,根据我国即将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方面所做出的改进,提出与国际接轨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无形资产计量信息披露国际接轨
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专有技术、创新能力、商标、品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企业文化、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企业通过加大R&D投入力度及相关的创新活动,使得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日益提高。因此,合理确认和计量企业无形资产,充分、公开、真实与科学的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十分重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形资产计量与信息披露的问题更加严重。届于此,本文从无形资产计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入手,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家上市公司、在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家外国公司2004年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问题,提出与国际接轨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对无形资产计量与企业价值关系重要性的分析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描述财务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揭示和披露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就会低估企业账面价值,也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和配比原则,更不能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
一直以来,无形资产被人们认为是“有风险的”资产。资产是指能给人们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计量无形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比计量投资于某项财产、工厂、设备带来的经济回报困难的多(Lev,2001)。许多研究表明,无形资产与公司未来的可预见的经济利益相关联。Griliches等也认为,研发活动和高科技投入会引起公司生产效率、产值和股东价值等一系列的增长(Griliches,1995;Lev&Sougiannis,1996;Deng&Lev,1999;Gelb&siegel,2000),并且在理论上以及在公司、工业发展及国家这三个层面上都体现出了研发、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全面的经济增长。对包括计算机技术、专利、研发费用和人力资源等项目在内的科技投入进行资本化处理,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推动经济增长的耗费,全面计量并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而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也使得所披露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及可比性。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为了充分研究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问题,我们对中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的实际披露状况进行了比较、调查和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研究中选择了涵盖电器行业、电子器件行业、汽车制造业、IT业,并且在沪市及深市上市的公司共50家;涵盖IT业,传媒业、食品制造业、生物医药业、电器及自动化业在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15家作为样本。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为数据来源,以2004-2005年作为研究考察区间,收集并比较无形资产的构成、结构、会计政策、表外披露的信息。
(二)研究结果及问题分析
根据样本公司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情况,我国上市公司在2004年年报中关于无形资产披露所暴露出的问题如下:
1.无形资产的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范围过于狭窄,企业对其无形资产的拥有程度揭示过少。具体来说,我国纳入现行核算体系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和商誉,而商誉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而国外公司的会计报表中所揭示的无形资产范围则包括诸如因特网域名、契约性的客户关系、制造合同、非竞争协议等等。
2.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低,且结构不合理
我国50家和国外15家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我国无形资产构成情况
行业电器行业电子器件行业汽车制造业IT业
无形资产/总资产3.23%1.57%5.98%3.65%
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69.8%39%53.7%35.1%
专有技术及专利/无形资产15.9%26.8%8.74%7.29%
表2国外无形资产构成情况
相关比率比率
无形资产/总资产36.3%
与客户有关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23.3%
开发技术与专利/无形资产51.5%
商标及其他产品权利/无形资产29.1%
从以上两表可见:
第一,与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平均近40%的比率相比,我国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10%的比率严重偏低,较之权威的“摩根斯坦利全球资本指数”所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40-50%的比率有较大差距;
第二,无形资产的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本来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就较低,而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中却占了将近一半,在统计中,我们发现有4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竟然全为土地使用权。而在国外上市公司中占较大比重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中却微乎其微。特别要注意的是,国外公司报表中,“土地”是与“建筑物”一起放在“财产与设备”中核算的,并不包含在无形资产中,否则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会更大。
3.表外披露过少,存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情况
在对我国50家上市公司2004年度年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公司只是简要说明了无形资产的所含项目、计价、摊销的方法及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19家公司说明了无形资产各组成部分摊销的年限,20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未提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只用了“期末,未发现无形资产有减值情形,故未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语带过。其中,还有2家上市公司存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情形。而国外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较为详尽。在我们所考察的15家上市公司中,每家上市公司在主要会计政策的披露时都提到了“运用估计”,并指出实际结果可能与估计值不同,对于每项会计处理,均说明是来自于FASB或IASC具体出台的哪项规定。对于商誉,则是详尽列出了SFASNo.142的两步减损测试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智力资本,各公司都作了详尽描述,提出智力资本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需要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专利、版权等来保护公司的智力资本。
三、我国改进无形资产计量迫在眉睫
从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外国上市公司年报进行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与国外报表中的充分、详尽、谨慎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中关于无形资产的披露状况不尽如人意:范围过窄、结构不合理、表外披露太少。特别是对某些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没有充分揭示和披露,一方面使得报表的相关性减弱,也必然使报表国际通用的程度降低,在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更加广泛地进行联营、兼并及商务交往的活动中,无形资产披露不充分则会导致国内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出现报表披露出现种种差异的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国内外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改进无形资产的计量迫在眉睫。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关于无形资产的部分作出的大幅改动,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商誉在企业合并相关准则中规定。这样,商誉的核算更为明确;新准则对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计价作了改变,取消了原准则第10条中“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该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意在减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能否用评估价入账的问题;新准则还增加了有关不确定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不确定性的说明应运用稳健原则,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这一点体现了新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
对于研发费用,原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予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中,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此条规定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于研发费用较大的企业影响巨大,将极大增加企业的权益,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权益比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为了消除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粉饰报表来应付投资者及规避退市。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它是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的重大变革。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将有效的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相应的,报表真实性会越来越高。
四、关于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几点思考
判断一个会计准则的好坏不在于该准则有多先进,而在于是否适应其所处的会计环境。新会计准则是随着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及监管环境的发展而制定出台的,是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以下是关于无形资产方面我国新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几点思考。
(一)扩大确认范围
知识经济时代,能够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的超额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中绝大部分是无形资产,包括我们所熟悉的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特许使用权等)、组织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等。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包括六大类,分别为与营销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客户关系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合同权利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革新有关的无形资产、商誉。客户关系、数据库升级费用、制造合同、设计许可等都纳入了无形资产核算的范畴。其范围十分宽泛,也充分体现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过于狭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的形形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将客户关系、技术文档、非竞争协议等纳入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同时要积极研究可行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包括一些非财务计量方法,在理论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将这些新兴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
(二)逐步建立公允价值计价的环境
与国外公司治理相对规范、监管体系完备、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相适应,在计量手段上,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英国、对于无形资产都采用的是以公允价值计量。此次颁布的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产、债务重组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成为本次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但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并未完全建立。国际接轨是方向,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在今后逐步建立公允价值的计价环境。
(三)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对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在英国,研发费用一般存在于科学或工程项目中,缺乏“独特性”使之与其它内生资产一样被资本化(CompanyReporting,January,2002)。目前国际会计准则(IASNo.38)对研发费用采用的是有条件的资本化方法,即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后,内生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中的支出可予以资本化处理。
新准则中,我国改变了之前研发费用完全费用化的做法。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应注意的是:要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以防企业利用费用资本化调节利润。
Amir&Lev(1996)提出,在慎重对待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问题中,“内部效用”是一个很好的评判标准。为了制造出令人满意的产品,成功的非商业产品所含的智力资本也可能用于内部研究。因此,基于市场生存能力及内部有用性的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将更有意义。
(四)加强表外披露
美国的PaulB.W.Miller和PaulR.Bahnson在《高质量财务报告》一书中指出:产生QFR(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最可能的途径在于提供大量的补充披露信息,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所有已确认的和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同时应该使用这些补充披露来描述所有无形资产的来源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价值。当衡量无形资产时,不应该给出一个单独的确切数字,而应该描述可能的价值分布。在我们所研究的15家国外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中,发现其中对于无形资产的披露相比国内公司而言充分很多。不仅体现在无形资产包含项目上,而且对近三年摊销、减值情况的对比、今后五年的预计减值(具体到每项资产)、研发活动对于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性等等都作了详尽描述。因此,我国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表外披露,在扩大披露范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给出每项无形资产的来源、增减情况、预计未来摊销额、预计减值情况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也使得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盈利的增长率更符合实际。
五、结论
综观世界上著名的公司无不靠无形资产赢得投资者信任,其股票受到投资者追捧,从而使公司及投资者双获利。当前,根据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上市公司报表中关于无形资产的披露不完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使得报表不具相关性及可比性。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并改善了无形资产的披露状况,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市场监管的逐步有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J].财会通讯,2004(9)
2.潘顺平.从无形资产准则的国际比较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完善[J].市场现代化,2005(11)
3.赵敏.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提升企业价值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5(6)
4.李寿喜.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5(6)
5.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状况及披露建议[J].财会月刊,2005(9)
6.翟英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存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5(18)
7.刘金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业研究,2005(13)
8.PaulB.W.Miller&PaulR.Bahnson.阎达五、李勇等译.高质量财务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9.Lev,B.(2001).Intangibles:Management,measurement,andreporting[M].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
10.Gelb,D.,&Siegel,P.(2000).Intangibleassetsandcorporatesignaling[J].ReviewofQuantitativeFinanceandAccounting,15,307–323.
11.Griliches,Z.(1995).R&Dandproductivity:econometricresultsandmeasurementissues.InPaulStoneman(Ed.),HandbookoftheEconomicsof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Change[M].Oxford:Blackwell.
资产计量论文范文2
摘要修改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嵌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判断依据,也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指南,便于统一会计信息,但由于对准则的理解不同,在各种教材实务举例中,发现了确认计量上的不同。文章针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几个问题,从理论到实务进行剖析,以期规范其确认与计量。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账面价值损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1关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
新修改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既可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也可以以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允价值是最公平合理的,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小。可是如果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成本,由于我国市场不是很规范,公允价值有时并不公允,所以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即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商业实质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换入和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要有显著的不同;二是计算换入与换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占换入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重是否大。这只是准则给出的对商业实质判断的标准,在实务中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比如把换入和换出资产性质、盈利方式与换入和换出企业的经营项目、企业性质、经营方式等相结合,具体分析其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同时还要注意关联关系对其的影响。
一般来说,取得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所放弃资产的对价来确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就是放弃的对价,如果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确定,应当优先考虑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就应当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来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必须指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仍然遵循税法及会计实务的管理,不管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还是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均把涉及相关税费作为调整因素。因此,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则公式如下: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则公式如下: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款。
2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损益
新准则对投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规定了两种计量基础,避免了一刀切,且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致使两种计量基础下对损益产生影响。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便是损益;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时不产生损益。应该承认,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发达,公允价值尤其是生产资料的公允价值的合理确认是一个难题,但如果存在公允价值或可以以恰当的方法评估其公允价值,这种交换下的损益无疑是正常的、可靠的。如果公允价值不能取得,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入账价值也允许产生损益的话,恐怕利润操纵将难以遏止。从这个层面讲,准则的规定既具有适用性也具有灵活性。
不同的非货币性资产确认的损益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情况处理:①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其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②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③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全额资产的,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上述规定旨在使损益的确认具体化,体现损益产生的具体途径,愿望是好的,但在多项资产交换中却不具有操作性。比如用多项不同类别资产换入一项资产,或者用多项不同类别资产换入多项资产,其损益必然是一个总数,很难列示出其对营业损益、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支的影响金额。
事实上,一个企业的非货币换产生的损益绝对不应成为其损益的主要来源;一个企业的非货币换也绝对占不到其资产交换的绝大部分。况且从信息披露的要求看,只需求披露企业非货币换产生的损益。因此,笔者认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损益可综设为一个“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科目进行。一方面,可以对所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进行涵盖,解决实务中要分别列示各损益金额的难题;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信息使用者之需要,同时计算简便,不易于使其信息使用者混淆对各损益科目的理解。
3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多项资产的会计处理
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换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企业以一项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另一企业的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二是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换入一项非货币性资产;三是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其中第二种情况与以一项非货币性资产换入一项非货币性资产没有实质性变化,因此涉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问题,通常是从换入资产的角度来考虑判断的。从各种教科书来看,都是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来举例,其实还应包括以一项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
从计量的角度出发,其计量原理与单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没有区别,只是这里计量的是所有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还需要在具体换入的各项资产中进行分配。故该类事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换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的成本总额;二是将其总额按一定标准在换入的各项具体资产中进行分配。
确定换入资产成本总额时,首先考虑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其次考虑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最后考虑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当然每种情况下都应将涉及的税费、补价及可抵扣销售税金作为调整因素。
至于换入资产成本总额在换入的各项资产中进行分配,无非有两个标准可供选择:一是公允价值,二是账面价值,即以各项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总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或以各项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占投入资产总额的账面价值的比例予以分配。当然,换入资产价值总额的确定与分配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也就是说,换入资产的价值总额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的,就按公允价值的比例分配;换入资产的价值总额是按账面价值确认的,就按账面价值的比例予以分配。
资产计量论文范文3
一、投资性房地产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简述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观念的改变,房地产作为国内仅有的几种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受到一些公司的欢迎。但是,在新准则颁布之前的会计处理中,企业投资房地产都被作为固定资产看待,并按其估计的使用年限提取折旧,这种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因为数年后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经常高出其账面原值数倍甚至数十倍。
投资性房地产指“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
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应该按以下原则确定: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及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个飞跃,它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变更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1、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更真实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前的会计要素的计量,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但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各种投资品种层出不穷,再以历史成本计价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公司资产真正价值,投资性房地产的持有目的就是为了增值或者赚取租金,而不是用于出售和其他生产目的,并且取得这些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后来由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资产的价格大幅度上涨,此时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可以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反映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满足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由于国际会计计量普遍采用公允价值,如果我们的会计准则仍然采用过去的账面价值的方法,不仅不利于我国会计业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会计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公允经济,对公允原则的偏离,必然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由于目前资金紧张,各家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巨大,目前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在70%左右,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大大增加企业的净资产,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被低估的房地产估价更符合其市场价值,无疑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信誉,增强其融资能力,同时增加了净资产后,企业通过股权融资的金额也将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4、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在使企业在增加利润的同时不增加企业的实质性税赋。根据财税(2007)80号的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企业的实际税负并没有增加,这有利于节约公司的资金。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缺点
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我国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尤其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算值时,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在客观上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
2、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在发达的国家的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交易都十分活跃,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而在我国,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很活跃、中介机构公信度低、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相关的公允价值均难以取得。
3、公允价值计量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在历史成本的计量体系下,资产的价值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公允价值是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地变动,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准则以来,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有630家上市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仅有18家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2007年度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22.79亿元,占有此类业务18家公司净利润的2.61%,占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的0.23%。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司并没有采用能使上市公司相关投资业务的业绩获得提升的公允价值模式,却更钟情于继续选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为什么这个与国际接轨的洋模式从引入至今却坐在冷板凳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管理层处于谨慎性的考虑。虽然财政部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方式,但是可以看出监管层是不鼓励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这样公司管理层也不愿意当“出头鸟”,以避免被监管层一直“盯着”。
2、国内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正如前文所述,国内的评估机制不完善,难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公允价值。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上市公司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的是专业房地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价格,还有几家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关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市场调查报告,但是由于评估水平的参差不齐,和评估方法及参数的可选择性太大,导致实际的公允价值并不可靠。所以大部分公司仍然采用的是成本模式计价。
3、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影响较大。当房地产市场较为繁荣的情况下,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在房地产市场萧条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会大幅缩水,从而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这样会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较大,因此,企业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持谨慎态度。
4、按照现有的评估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值金额不会太高。一般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一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在现在租售比达到300-400倍的情况下,以租金作为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而计算出来的现值是远远小于市场价值的;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参照市场价值,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税费相当繁重,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契税等等,如果按市场价值作为售价扣除相关税费后得到的评估价格往往比实际的市场价格低一半多,增值幅度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5、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后续成本较高。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那么上市公司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并在年报中详细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当期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这将大大增加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后续成本。
(二)应对策略
尽管采用公允价值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但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制定的标准。一是发展标准的公开交易市场。对于已经存在活跃、公开的交易市场的,应由国家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明确其中符合公允价值确定标准的市场,其交易价格可以直接使用,从而形成国家、行业的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平台,保证公允价值的合理。二是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要提高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就要研究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由国家各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指定研发机构,制定标准的估值模型系统,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场数据,及时对模型进行修正,同时简化系统使用者所能调控的要素,尽可能地降低主观因素对估值的影响。三是由政府出面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政府部门应该利用政府资源,结合各种情况,搜集各类市场数据,建立信息库,储存市场信息数据,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公允价值的确定,也有利于审计人员、相关监管部门考察企业的公允价值是否合理、恰当。
2、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顺利应用的法律保障。我国会计造假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的会计造假成本远远低于造假收益,使得不少企业敢于铤而走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的使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会计信息公允性、相关性的同时,也为投机者提供了操纵利润的可能。因此必须加强监管,对实施中的主观差错予以纠正,对公允价值恶意操纵者及获益主体予以认定、惩罚,我们的监管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管理技术,完善管理政策,监控风险。
3、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完善相关的市场环境。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评估质量提高,评估人员素质高,才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定期由监管部门核准资质。
4、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薄弱,将无法为准则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将给公允价值带来不同的结果。因此,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扩大其知识面,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2007年度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但到了2008年,已经有金融界和昆百大两家上市公司变更了会计政策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希望相关部门、企业能够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落实相关基础工作。在完善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各种问题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资产计量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问题,改进方式
2006年2月14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等对新准则进行补充解释。新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实施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但其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和核算的有关规定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及核算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
在投资分类上,新准则引进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改变了过去的按投资期限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的方法,采用了按金融工具的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此种分类方法使金融资产的分类更加精细化、管理更加明确化,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未被列入其他三类的金融资产。通常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等杂志网。同时,基于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且有意图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基于资本管理需要或特定风险管理金融论文,企业也可将某项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现行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取得的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与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一)初始确认与计量方面
我国准则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认定比较明确,但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认定标准比较模糊,没有明确划分标准,应用指南中也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明确的补充说明且可操作性较差。而且现行准则的规定主观性很强:例如初始确认时,对某项金融资产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按其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管理要求和投资策略,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处理,也可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基本准则不一致,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条明确了2006年准则颁布的目的。首次在准则中单独以一章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彰显了本次准则颁布的核心精神—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论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转回时,根据该准则第47条和第48条规定,可分为两种情况处理: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股票等权益工具时,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而通过权益转回,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债券等债务工具,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借记“可供出售金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这与基本准则相关规定相悖,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如果公允价值下降是非暂时的,则按减值损失处理;如果公允价值下降是暂时的,则按公允价值变动处理。这样的判断标准很难让人准确把握金融论文,给会计实务操作带来许多麻烦杂志网。此外,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发生减少,我们都很难从账面上区分相关数据;原因是会计分录的贷方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笼统、模糊。而且由于核算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标准的操作性差,很容易造成人为操纵利润。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下降,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使之更具操作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从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方面来看,一项金融资产,往往由于管理当局主管意愿的不同、划分归类的不同,而造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差异和当期利润的不同。我们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认定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更加具体明确的设定分类的条件,尽量减少其自身的不确定性,使之操作性较强,减小企业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的选择空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此外,发生的交易费用在初始确认时的处理应保持一致,建议初始确认的成本中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以保证资产计价的一致性,因为它也是为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金融论文,应当与其他
资产支出一样计入成本,同时也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保持了一致,避免不必要的纳税调整,简化了会计核算。
(二)完善相关准则体系,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影响面广泛、操作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讲解和会计准则解释制定、颁布过程中,相关准则当事人都应一起研究,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证准则内容的一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以有利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贯彻实施。同时,《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方面的例子和账务处理,大都是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公允价值变动、出售这些环节的业务处理。而22号准则和相应指南、解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更多只停留在文字形式的说明、解释上,基本上没有具体实例和具体账务处理过程,而且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较少,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处理文字部分说明非常简单,缺乏详细说明和指导并且实例方面也非常欠缺。因此,建议对各个易混淆的、易误解的重点、难点问题,给出严格的划分标准,准则制定相关专家们应进一步检查并完善相关准则体系金融论文,并结合实例加强准则的可操作性、系统性杂志网。
(三) 以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标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权工具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工具减值转回的规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且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会计核算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债券投资核算比较复杂。而现行22号准则将金融资产按照持有目的和管理当局的管理意图来划分。因此,建议可按照金融资产投资性质,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这样让学习者思路清晰,容易掌握。
(四) 为区分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损失应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最大的特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主要涉及的账户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账户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品种和类别,分别设置“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时,都是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核算。因此,为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损失核算分开,建议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时设置像“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那样也应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以方便区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减值损失。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F].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F].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王玲.浅谈民营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 科技经济市场,2006(10).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 人民出版社, 2008.
[5]徐晟.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J]. 会计研究, 2009(5).
[6]马力.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控制[J]. 企业导报,2009(3).
[7]柳晓秋.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空间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8]李锦灿.个人投资者股市投资收益分析[J]. 财会通讯,2010.
[9]李晓敏.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0.
资产计量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2006年2月15日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写作论文正如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既是旧有阶段的终点也是跨人新阶段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这次的新准则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单列~章,可见,计量是本次准则修改中重点把握的问题。其中会计要素计量的较大变化体现在,在具体准则中,部分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那么公允价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计量属性?为什么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它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审慎思考的。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公允价值(Fairvalue)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第32号公告中是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7号概念公告中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写作毕业论文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各国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可以概括出其基本特征是:(1)公允价值的本质都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2)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3)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过去的交易价格在发生时虽然也符合三大要件,但只能称之为历史成本。
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剖析
从公允价值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而中国市场的发达程度却远不及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那么新准则为什么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呢?
1.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历史成本是经济资源取得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其实质是业务发生时的公允价值。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当公允价值被记录下来,就成为账面上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好的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的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例如,就拿投资性房地产来说,账面1000万元,如果市价涨到1亿元会计上就应该反映l亿元,这样的信息才真正真实有用。如果仍然坚持在报表上显示1000万元,会计处理倒是简单了,但这种信息不仅不能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分析,甚至还会误导。可见公允价值计量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2.经济环境的变化呼唤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现代会计计量以价值取代传统计量强调成本的结果。当处于静态的经济环境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可以较准确地确定企业产出中的保值和增值部分。但是当处于变动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所代表和拥有的是一种生产能力或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量的能力,此时,资产计量属性就有必要由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相关性缺陷越来越突出,而价值计量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则成为能够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此,现代会计计量逐渐以价值取代传统会计所强调的成本。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会计计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3.公允价值计量满足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逐渐将公允价值引入金融工具的计量实务,写作硕士论文并且逐步扩展到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后续计量。FASB和IASC的做法也给与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据统计(谢诗芬,2003)75%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运用了现值和公允价值,越是新近的准则。采用的比例越大。国际会计计量普遍采用公允价值,如果我们的会计准则仍然采用过去的账面价值的方法,不仅不利于我国会计业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会计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公允经济,对公允原则的偏离,必然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新准则中部分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顺应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认可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的应用
综上所述的原因分析让我们了解到:会计计量由原始购置成本转向现实市场价值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公允价值的出现是必然的,我们不应回避公允价值,而应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予以推行。对于公允价值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允价值如何运用及运用前景如何。
1.会允价值的确定原则
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的衡量标准,它的确定原则是:如果一项资产(包括负债)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如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决定;如该资产和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从以上公允价值确定原则可看出,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存在很大差异。
2.在我固公允价值确定中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一个完善的竞争的市场中,市价是最好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在我国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而存在着诸如资产交易不活跃及大量私人信息等现象的不完全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并非所有资产(包括负债)都可以交易,资产的市价难于取得。第二,由于对公允价值的滥用。公允价值难达“公允”。并极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我国历史上就出现过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公允价值在1998年出现于“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因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而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取消了。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需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应用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那么我国的新准则又是如何迎接这一挑战的呢?
3.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谨慎应用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和应用范围时,充分地考虑了中国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特点,写作医学论文作了审慎的改进。准则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这就要求公允价值要“持续可靠取得”而不是“估估而已”。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可见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
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的,公允价值不允许被滥用。同时,在应用范围方面,此次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因此只要严格地按照准则实施,公允价值就会真的做到公允。
四.对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的展望
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它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将起到连接会计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作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将使财务信息更有价值,写作英语论文是此次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公允价值仍然有可能成为操纵会计信息的工具。所以。如何使刚刚起步的公允价值准则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完善,使公允价值的未来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是值得准则制定者及相关部门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培红.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评价与应用[J].会计之友,2006,(3).
[2]高强.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J].中固总会计师,2005,(5).
[3]罗殿英.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计量[J].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研究,2004。(6)
[4]劳秦汉.对公允价值的再透视[J].四川会计,2003,(1).
资产计量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会计计量,公允价值,时间因素,会计信息
长期以来,在牛顿传统经典力学影响下,人类一直以为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空间,直到本世纪20年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诞生,才彻底改变一切。人类才意识时间这一维度重要性,即在原来三维空间发展四维空间,在四维空间里,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发展,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也无法将过去、现在、未来发生事件同时展现,因此,人类无法回到过去、同样也无法预测未来,如果不那样的话,一个静止世界与一个无序的世界同样可怕或者说是疯狂。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马克思哲学观认为,客观世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与客观世界相反,现行会计计量理论基础是不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影响。事实上,企业经营活动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会计计量是静态的话,那么其计量依据是否符合科学逻辑,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用呢。例如,1.年初发生一笔应收账款100万,年底还款,会计账务处理是平衡的。也就是说年初100万与年末100万价值相等。不仅如此,由于会计计量并不考虑时点性,因此表现在会计计量上任何时点100万价值永远相等,说起来这种会计计量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现实真的让人不可思议,会计就是这样干的,还不能说它错,一切计量源于会计准则规定;2.现行会计对于股本计量更为拍案叫绝,由于会计计量不考虑时点性,股本计量是将不同时点上资本投进行累积形成了实收资本,也就是说,10前投入股本100万和现在投入100万价值、每年分期投入10万形成100万三者在会计计量上价值相等,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吧;3.在建工程的建设周期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时间越长,成本越高,投入越大,反之,工期缩短,节约投入成本。这种简单的道理,谁都明白,但现行的会计计量往往让你不明白、搞不懂,由于不考虑时间因素对资产价值影响,因此不同建设周期上价值量相同的在建工程会计计量最终结果是相等的,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以上情形的种种弊端就不一一例举,因此现行会计计量不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影响,必然导致其提供会计信息失真。
历史成本反映是过去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从时间序列角度来说是过去式;现行市价计量资产的现在市场价格,从时点上讲是反映现在的事情;现值计量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反映是资产未来经济利益即未来将要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公允价值计量本质是一种混合计量,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值计量等计量方法,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单项资产没有问题,当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资产来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其实也就是将不同资产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价值累加形成资产价值,这种不考虑资产价值时点性的计量有何意义,就像猿人、现在人、未来人进行相加、比较的结果一样,荒缪可笑。
笔者认为,会计计量最重要职能是反映,会计对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计量越真实从而越客观,因此会计计量的真实性、客观性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会计作为一种计量工具理所当然地应该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不断变化的特点,表现在会计计量上必然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影响,即不同时点上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不应该具有可加性、可比性。换言之,我们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相加、可比、替代,因此在会计计量上应该充分体现“彼钱非此钱”、“彼时非此时”的计量原则。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 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王光远 福建教育出版社